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以利他心度人生读后感

以利他心度人生读后感

《人生五度》读后感。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人生五度》读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生五度》读后感

近来又重新阅读了张校长的博文《人生五度》 ,感悟颇深。每个人都追求生命的长寿,但人的价值真的不在于生命的长度,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应该就是等到自己生命终结的时候,思考自己的一生没有因为自己的碌碌不为而悔恨吧。

第一生命的厚度、深度。杨澜的例子,我们都很熟悉,这样一个本就功名成就的所谓名人,甘愿放弃自己在国内所取得的一切,去美国重新开始,主动的去挑战自己,只因为她的内心有着一股冲劲儿,一种不甘于平庸,不甘于现状,不断努力追求向上的拼搏精神。就像达芬奇曾经说过的,每一穗饱满的稻子都是低着头面朝着土地。这就是一种谦虚精神,对自己同样是这样,永远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满足向上的步伐。这样的人生才会如一块美玉一样温润醇厚。

第二,人生的高度。很赞同张校长的这句话:“高度决定人生的格局,思想有高度,生命才有高度”。有时候,静下心来去思考自己的每天的所思所想所为所求,真的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汇来形容,总觉得在价值追求或者说在信念上,缺乏有力的信仰去指引着自己前行,这应该就是“思想”吧。也正如博文中所说的,读书时提升高度的最好办法,最优秀的途径,既然凭着自己的资质难以去领悟一些东西的话,就从别人思想的精华当中去汲取最有营养的精华。为人师者,读书更应该是一种习惯,广泛涉猎,才能逐步积累,也才有了为人师者的魅力,不说博学,起码给学生讲的内容需要一杯水,那么我们至少得准备十杯水甚至更多的内容。

第三,人生的宽度。博文中的宽度主要是指为人,更应该有一种豁达开朗的胸怀,不去斤斤计较一些个人得失。这种品质,既表现在与他人的相处当中,和气宽容,不要太过睚眦必报,同样的对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宽容大度呢?不要去过度纠结于人生的某一个得失,既然生命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何不用这些有限的时间精力去关注那些有意义的事情?

第四,生命的态度。做什么事情,态度决定一切,对于我们的人生,同样也是。一个视人生如儿戏的人终究会被人生儿戏。所以,在工作当中也好,在生活当中与人相处也好,不需要刻意的去做出什么样的态度,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就是最好的态度。凡事只要认真对待,小到一节课,大到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所有的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

第五,生命的速度。在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社会当中,毋庸置疑,“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办事不注重效率,拖拖拉拉的人,迟早会出问题,迟早会觉得每天都忙的焦头烂额,为什么还是一团糟。这就需要时刻都有清醒的头脑,做事情有一种紧迫感,做好计划,就按照计划把自己要做的事安排的井井有条。

人生短短几十载,既然成不了什么伟人,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过好生命的每一天,让人生少一些遗憾,谁能说这样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呢?于工作,于家庭,于人,于己,都需要有对这“五度”的领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华氏451度》读后感


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知识,世界将变得一片昏暗。就如富兰克林所说的: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华氏451度是一本膾炙人口的科幻小说,书中描述一个未来的世界,人们彼此疏离、惰於思考,政府更是严格限制知识的传播,禁止人们思考、看书、甚至谈天。為了歼灭所有的知识份子,消防员的工作从救火变成纵火;把满屋的书像木柴一样烧的精光。故事中的主角孟泰格也是其中一位消防员。身為消防员,他终究还是领悟了知识的重要性…。

小说中,没有知识的世界製造出像机器人一样的人类,没错,如果没有知识,世界就会向书中描述的,人们像行尸走肉般没有感觉,没有思想一样恐怖,知识传播也受到严格的限制。战国时期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為了要让自己的王位坐得更稳,便焚书坑儒,使人们变笨,自然而然也会服从他。那时的人们因此没有智慧,不但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还只会盲从的跟随他人。

俗话说:「蜂採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话中的智慧远胜於我们的想像。这句谚语清楚的指出人读书和蜜蜂採花蜜一样都能得到很大的益处。也证明了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人如果没有读书,没有学习,就不会有知识,而没有知识的我们,就会像是在黑暗中摸索。

在人类的歷史上,还有一个很好的证据。西元600到1000年之间,只重实际不重科学的罗马帝国统一了西方世界,欧洲开始进入了黑暗时期。再加上汪达尔人、哥德人、匈奴人等野蛮人的入侵,西方的科技发展停滞了四百多年。

直到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热忱再度被人们拾回,开始崇尚古希腊时的思想,并不断的创新,直到一项划时代的发明「蒸汽机」让人类迈入工业化时代,人们在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才以倍速成长,发展出现在日新月异的各种技术。遗憾的是,那黑暗的四百多年中,人类的科技都停留在原地,等於白白浪费了四百多年的光阴,十分可惜。

人类的智慧可以藉由书来保留及传承。而人跟人之间诚挚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才是生命中最可贵的。不要让自己陷入黑暗的泥淖中,从现在起翻开书本,并真心的去拥抱你周围的人吧!

45度的忧伤读后感


45度的忧伤读后感(一)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名叫《45度的忧伤》,上面主人公有江雁鸣,金子曰······下面让我来说说它的主要内容吧。

书中分别用一种植物指代一位主人公:向日葵郝雨来、田七金子曰、玫瑰郝秋灵、水仙任觅云、矢车菊江雁鸣。

金子曰是一个活泼的小男孩子,他和江雁鸣是一个班级,他喜欢上了江雁鸣。他想每一刻都看到江雁鸣,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自己的铁质文具盒上放一面镜子,他如果把文具盒放在45度的角上就会立刻看到江雁鸣,于是他每次上课都会打开那个文具盒,有一天,突然他感觉到镜子里面有人在看他,他一看原来江雁鸣看到他的小把戏了。于是就脸红得不得了。(后面还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暧昧故事)

有一天江雁鸣爸爸进监狱了,江雁鸣的爷爷也因在武汉空气太差得病了,他妈妈只好带他们离开了这个城市,后来·······

想看的就问我借,我下面也说不清楚了。

45度的忧伤读后感(二)

45度,如果是温度,那么这样的忧伤,应该是温暖的。这是爱的温度,是穿越忧伤的力量。45度,如果是角度,那么这样的忧伤,应该是向上的。这是成长的角度,是努力向上的勇气。

五个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联系在了一起,每个孩子的性格都像一种植物:天使向日葵郝雨来、苦涩田七金子曰、带刺儿玫瑰郝秋灵、纯洁水仙任觅云、下雨矢车菊江雁鸣。

五个孩子在不同的家庭里成长,有着相似的欢喜,不同的忧伤。尽管春天,是属于花儿开放的季节,但是,春天里,也会有风沙,有寒流。在温暖与寒流的对抗中,在风沙与雨露的交锋中,每朵花儿都将最终开放,露出他们纯真善良灿烂的笑容。

郝雨来阻止了一次命案的发生,像天使一般降临;金子曰的爸爸差点误入歧途,他的生活有点苦涩;郝秋灵不想在城里生活,处处带刺儿;任觅云像水仙一样纯洁、秀丽;江雁鸣因为爸爸,整个生活的天空下了倾盆大雨······

在人生的道路中,我们总会遇到挫折,这时就像春天花儿开花遇到的阻挠一样,只有不放弃、不气馁,才能成功!

45度的忧伤读后感(三)

读完这本书,使我陷入了沉思。

关于这本书,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春天的 3 月到 4 月,故事分别用一种植物指代一个主人公,向日葵(郝雨来)、田七(金子曰)、玫瑰(郝秋灵)、水仙(任觅云)、矢车草(江雁鸣)。故事从一个误会开始,在一个接一个悬念中,五个孩子,五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也渐渐呈现出来。五个孩子在相同的时空中穿梭,在不同的家庭里成长,有着相似的欢乐,有着不同的忧伤。尽管春天是属于花儿生长和开放的季节,但是,在春天里,也会有风沙,有寒流。在暖流与寒流的对抗中,在风沙与雨露的交锋中,每朵花儿都将最终开放,露出他们纯真、善良、灿烂的笑容。

这本书讲了向日葵(郝雨来)是天使、田七(金子曰)有点苦、玫瑰(郝秋灵)满是刺儿、水仙(任觅云)恋爱了、矢车草(江雁鸣)的天空下雨了,然后又春暖花开。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结,田七有点苦,讲了全班同学给金子曰过生日,照相的时候,金子曰喊出了一声:田——七!

看完这本书,使我明白我们即使在父母的陪伴呵护中长大,也难免会遇到挫折、失败,但是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就一定能战胜困难,一定会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五一班 李卿源

《红楼梦》第五回读后感1000字-迷津何度


本回目标题为

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

(脂砚斋批评本)

难懂!

一号二号等众多人物已经登场,故事拉开序幕。

这一回作者让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委婉含蓄交代重要人物的悲剧结局。

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之托,要唤醒沉溺于儿女之情中的贾宝玉,让其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继承祖业。可是很是遗憾,观看众女子过去未来生死簿,贾宝玉却看而不解;群芳髓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宝玉只是感叹于气香味美;聆听十二曲,宝玉也只是觉其声音好,只是解闷,甚至听得打瞌睡,并不去深究其内涵。

他人浓缩的人生,富贵闲人贾宝玉怎么能够静心去聆听去体悟呢?其实,即便用心去聆听去体悟,能够借别人的人生了悟自己的人生吗?

三个举动都没有警醒宝玉,警幻仙姑竟然用黄粱一梦的方式来警示宝玉。甜蜜美妙的儿女情欢,惊悚的迷津。遗憾的是一梦醒来,宝玉将惊悚忘却,却记得了云雨之事。

不得不说,警幻仙姑的教育引导以失败告终。可是或许,警幻仙姑的教育目的与宁荣二公是不同的,她只是想让宝玉保持住那对女儿的敬重爱怜之情呢。一部红楼梦,从一个角度说,是一部女子的浓缩史。女子,无论才貌双全、抑或有才无德、抑或有德无才,无论是随时处分,抑或是目下无尘,都逃不脱悲惨命运,谁能够为她们哀叹,谁能够为她们唱挽歌,恐怕只有宝玉吧!所以警幻仙姑说宝玉是意淫,这意淫惟心会而不可言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

是谁在拨弄命运的弦?

过去未来生死簿,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的十二支曲子,概括了十五个女子的人生,这十五个女子,即便有美好,那也是昙花一现,命运给她们的居多是苦涩。深宫二十年的元春,荣升妃子转瞬赴黄泉;逆来顺受的迎春,出嫁前被冷落,出嫁后被折磨,一年便香消玉损;想通过个人努力扼住命运咽喉的探春,仍逃不过远嫁异国他乡的命运;勘破三春命运的惜春,遁入空门,枯守佛灯前。四个女子原应叹息。

才貌双全的黛玉也只能泪尽而逝,有才有德的宝钗也只能得到宝玉的婚姻的得不到宝玉的守护,恪守传统道德的李纨也只能枉与他人作笑谈,劳心劳力的王熙凤也只能误了卿卿性命。无论超然脱俗,还是融于世俗,无论守愚藏拙,还是高调行事,命运所给的都是悲凉。

父母早逝而命运多舛的湘云,仆人疏忽而命运陡转的香菱,家道衰败陷入火坑的巧姐,身世迷离的妙玉、秦可卿,她们本该安安稳稳、幸幸福福度一生,可是命运却开了她们的玩笑,逆转了她们的人生。

忠心耿耿的袭人、风流灵巧的晴雯,出身本不好,她们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最终她们也只能任由命运安排。

一部红楼梦,众多女子,命运基本都堪伤。那么万艳同悲千红一哭的命运是什么导致的呢?

宝玉能够为她们垂泪,能够尽力安抚她们,却不能改变她们的命运,心有余而力不足,其间的悲痛何其沉重啊!这一回,宝玉只是初步了解她们的结局;随后,宝玉将一一见证她们的人生,看到美好被摧残。一一见证后,宝玉才能领悟命运的安排,才能通透。所以人生必须是经验之后才能了悟。

人生有众多迷津,任何人都不可事先破解,只有在经历中渡劫。

《五年决定你的人生》读后感


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五年决定你的人生》读后感

人人都希望在有生之年自己能够飞黄腾达,自己有个成功的人生。可是,怎样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怎样才能成功达成自己的目标?好多人却不知道,有好多人,自己不努力,只寄希望于有贵人扶持,只寄希望于天上掉馅饼;有的呢?虽然自己一直勤勤恳恳,可是因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却一事无成。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获得成功人生,成功达成自己的目标?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韩国作家河佑锡著、轩若译的《五年决定你的人生》一书就告诉了我们正确答案,那就是——五年决定你的人生,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河佑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曾在韩国庆熙大学新闻放送专业学习,后在东大学舆论情报学院学习战略交流以及广告学。毕业后又成功就职于大型广告企业ADK担任客户主管,凭借出色的企划和市场营销能力,收到公司的认可,于27岁升为次长一职,并在1997年创立了以"精确营销法'为主旨的市场交流专门企业,曾多次为三星、LG、SK、现代等多家大型企业的员工进行有关新品以及市场营销的讲座,作为企划界的强人,参与近千起企划案。

河佑锡不仅有丰厚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有很强的实践经验。他在书中告诉我们生活除了努力,还需要战略,这个战略就是要为了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转折,然后把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这个目标才行。我们常常会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计划和战略。如果我们的现状不太令人满意,那么,我们就要给自己制定一个五年计划,我们从头到脚彻底改变自己,离开陈旧的自己,我们开始破格的的想象,即使是1/6800000000的可能也去挑战,不要寻找逃出口,要寻找突破口。他谁告诉我们目标就是人生的CEO,我们最好的天赋就是信念。我们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做一个温暖却独特的人,感谢所有到来的苦难。反复做一件事会给你带来幸运,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频率,为自己制作"加时间",要做值得做且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向锥子一样,虽然只是为了一点工作。

大家现在都知道金妍儿吧,当她在2006年获得第一个成人组冠军,接受采访时说:"我会更加努力,一定会在奥运会上获得冠军。"那时候没有人会相信金妍儿真的会在奥运会上赢得金牌,不要说花样滑冰,就连最具有韩国代表性的摔跤和跆拳道取得冠军也不见容易的事,韩国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室内滑冰场都没有。可是金妍儿不相信这些,她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为了这个计划,一直坚持刻苦训练。终于在五年后,她站在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再就是大家熟知的Rain,他每天都要反复练习唱歌跳舞,从初中二年级就开始这样的练习。在他要成为实行生之前,老板告诉他:"我不管你有多大潜力,若果你考不上大学,我是不会让你正式出道的。"Rain听后眼前一片茫然,那时候离高考只有102天。可是他没有退缩,而是马上到书店买参考书,每天都做题,甚至在吃饭的时候、走路的时候、练习舞蹈的时候都在背题,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拿到了大学通知书。

所以说,要想有个成功的人生,我们要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目标,自己要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着、准备着-----,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人生五大问题读后感


【篇一:人生五大问题读后感】

《人生五大问题》是法国著名犹太作家莫洛亚的一部代表作,里面的5大问题分别是婚姻和家庭,友谊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德和艺术,经济和政治。以最睿智、最幽默、最精彩的话语解读,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五大问题。

此书中的大部分观点,是非常客观的。它从一个超脱世俗的眼光看待人生中的问题,虽然有人积极,有人消极,但终归是客观的。它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世界在我这样一个年轻人眼中,和在一个哲学家眼中有什么不同。很多态度,我需要学习,而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处理事情的方面,应该积极,遇事不逃避,沟通和交流是人际交往遇到坎坷的一剂良药。我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会选择逃避,但我在改变,在努力。

深刻的言论,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当你站在一个宏观的层面观察我们的生活的时候,很多问题,你也就想得通了,生活中的小烦恼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对人和事也会变得宽容。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当天空中或有圆月残月的时候,当月光洒向你的床尾的时刻,你会发现,人在整个宇宙中是多么多么的渺小,宇宙的浩淼,甚至不容你去思考自身的烦恼,人不过是浩淼宇宙中一颗星球上的一个普通的生物而已,如果你是超宇宙的,你甚至看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的位置,更何况是该小小星球上亿万生物之一的你心中藏着的许多秘密之一。所以,朋友们,若当你们觉得生活无助的时候,想象吧,也许在遥远到几十亿光年的地方的其他星球上,有一个完全能理解你,洞悉你内心脆弱与坚强的生物。也或许,它爱着你,用心守护着你。

今天取其中的生命和死亡来简单的谈谈,近日多个地方频频地震,加上超级月亮、2012世界末日等等的谣言,末日主义者的大肆渲染,导致人心惶惶。而且最近几天因为日本地震而导致核电站发生爆炸,核辐射物质扩散的传闻很多,更有传言说已经扩散到中国沿海地区。在面对灾难和造谣者的大肆渲染的时候,生命就好像轻轻一吹便会消失,死亡就像空气般缠我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奇妙的旅程中,你会遇到若干的人,经历若干的事,过程从小到大,从近到远,时间的方舟载着我们向前行驶,我们在方舟的行驶过程中慢慢苍老。苍老,不仅是体现在我们皮肤上的皱纹,最重要的是,我们心中世事的沉淀。

【篇二:人生五大问题读后感】

人生五大问题这本书是法国着名作家莫罗阿在这里探讨了人的一生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以及政治和经济等等。他以小说家的丰富经验,传记家深刻的观察,对人生习见的种种难题讨论得深入浅出,分析得鞭辟入里,既显示了实际的明智,又不乏理论的智慧和丰美的文采。读完这本书,也让我产生了不少思索。作为西方作家,作者对人生病态所开药方未必都能使我们折服,但是他主张为人注重情操,强调积极面对人生,值得提供给关心人生问题的读者思索和咀嚼。

在爱情方面,我认为幻想的爱情太平庸,基于幻想的爱情太脆弱,幸福的爱情究竟可能吗?我知道有一种真实,它能不断地激起幻想,有一种幻想,它能不断地化为真实。我相信,幸福的爱情是一种能不断地激起幻想、又不断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实。爱情仅是感情的事,婚姻的幸福却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通力合作的结果,因而更难达到。我认为莫洛亚这本书的结尾句是说得很精彩的: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一切真正的爱情都是未完成的。不过,对于这未完成,不能只从悲剧的意义上作狭隘的理解。真正的爱情是两颗心灵之间不断互相追求和吸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应该因为结婚而终结。如果爱情的天空注定不再有新的云朵飘过,爱人对你不再有任何诱惑,人生岂不太乏味了?靠闭关自守而得维持其专一长久的爱情未免可怜,唯有历尽吸引而不渝的爱情才富有生机,真正值得自豪。

在前四个问题当中,作者对与人生幸福密切相关的问题,包括爱情和婚姻,家庭,友谊,社会生活,作了生动透剔的论述,令人读而不倦。最后一题是论幸福。有关幸福问题的讨论历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方面,关系到幸福的客观条件,另一是心理方面,关系到幸福的主观体验。幸福的定义各种各样:有人说富有才是幸福,有人说有爱才是幸福,还有人说满足即是幸福不能说谁说得全对,也不能说谁说得全错。有一份平常心,有一种知足感,茅屋柴扉,粗茶淡饭,其乐融融;食无厌足,财无厌多,虽锦衣玉食、金银满钵,仍其心惶惶,更无幸福可言。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的因素: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如果人生有了希望,就不会颓废;有了事做,就不会寂寞;有了爱,生命就有了春天。这难道还不幸福吗?本书告诫我们:

1、对于过去避免作过分深长的沉思。对一切无可补救的事情,不要反复不已的咀嚼,要知道无遗忘即无幸福。

2、精神的欢乐在于行动之中。对于聪慧之士,行动往往是为逃避思想,但这逃避是合理的健全的。精神应时加冲刷,荡涤,革新。

3、选择努力方向与你相同,并对你的行动表示关心的环境。不要以想象那些遥远的无可预料的灾祸而自苦。

在幸福的婚姻中,每个人应尊重对方的趣味与爱好。以为两个人可有同样的思想,同样的判断,同样的欲愿,是最荒唐的念头。这是不可能的,也是要不得的。我们说过,在蜜月时期,爱人们往往因了幻想的热情的幸福,要相信两个人一切都相似,终于各人的天性无可避免地显露出来。故阿仑曾言:如果要婚姻成为夫妇的安乐窝,必得要使友谊慢慢代替爱情。无数事实证明,在真正幸福的婚姻中,友谊必须得与爱情融和一起。夫妻双方必须承认,他们在精神上,灵智上是极不相似的,但他们愉快地接受这一点。对于努力解决人间纠纷的男子来说,有一个细腻、聪明、温柔、体贴的女性在他身旁,帮助他了解他所不大明白的女性思想,实在是一大幸事。

对于真正志同道合的夫妻,青春的消逝不复虽然是一种不幸,但白首偕老的甜蜜的情绪仍会令人忘却年华老去的痛苦。曾有这样一句名言:尽有完满的婚姻,决无美妙的婚姻。两个人受意气、任性、错误、疾病等等情况的支配,足以改变甚至弄坏他们的性情,既然如此,共同生活又怎能永远没有困难和摩擦呢?没有冲突的婚姻,几乎与没有政治风潮的政府同样不可想象。

【篇三:人生五大问题读后感作文】

人生五大问题这本书是法国着名作家莫罗阿在这里探讨了人的一生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以及政治和经济等等。他以小说家的丰富经验,传记家深刻的观察,对人生习见的种种难题讨论得深入浅出,分析得鞭辟入里,既显示了实际的明智,又不乏理论的智慧和丰美的文采。读完这本书,也让我产生了不少思索。

(一)爱情与幸福

自古以来,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和婚姻始终被视为个人幸福之命脉所系。可是,就在这个人们最期望得到幸福的领域里,却很少有人敢于宣称自己是幸福的。为什么?因为并非人人都能得到热恋的机遇,况且热恋也未必导致美满的婚姻。当爱情成为婚姻时,感情趋于平淡。周国平先生在《幸福的悖论》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无幻想的爱情太平庸,基于幻想的爱情太脆弱。幸福的爱情是一种能不断地激起幻想、又不断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实。

(二)婚姻与幸福

我是相信爱情的,也许爱情是基于幻想与冲动的,但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保持爱情的陶醉和热烈,辅以友谊的宽容和尊重,从而除去爱情难免会有的嫉妒和挑剔,正是加固婚姻的爱情基础的方法。但有时候爱情仅是感情的事,婚姻的幸福却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通力合作的结果。不论如何,幸福婚姻是围城中的男女一生的课题。爱情仅是感情的事,婚姻的幸福却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通力合作的结果,因而更难达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此话也可解为:千百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婚姻的不幸,但没有一种因素可以单独造成幸福的婚姻。

(三)友谊与幸福

有人说男人与女人之间有没有友谊,蓝颜知己和红颜知己是否存在?性是否也会在同时存在?异性之间的友谊即使不能排除性的吸引,它仍然可以是一种真正的友谊。如果把这一论点作为结论来看待两性之间的友谊,我想这种友谊不要也罢。因为人除了性、爱和情感外还有道德观。发乎于情,止乎于礼。我敬重这样能对情感和性自律的人。

我们追求幸福,陷入选择爱与孤独的两难境地。其实在爱之中有许多烦恼,在孤独中也有许多悲凉,诚然爱使人陶醉,孤独也未必不使人陶醉。当最热烈的爱受到创伤而返诸自时,人在孤独中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心灵和深藏在那些心灵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体味到一种超越的幸福。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也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种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标准不一,只有体会到不幸,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并不断进取的人,才能真正感悟到福。

如果说幸福是一个悖论,那么,这个悖论的解决正存在于争取幸福的过程之中。其中有斗争,有苦恼,但只要希望尚存,就有幸福。所以,我认为莫罗阿这本书的结尾句是说得很精彩的: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实用】《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五篇


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实用】《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五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一)

这是一本阐述什么是幸福的书,叔本华认为,幸福来自于我们本身的内在因素,财富地位等外在因素并不是影响幸福的根本原因。一个人之所以渴望财富,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内心需求所至,外在只是间接影响。

对于一件同样的事情,一个肤浅的笨蛋可能觉得只是小事,不足为奇,但一个有思想的人也许就能看的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歌德的这句话也是一个真理大众,不分贵贱,却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的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如果是这样,那我大抵上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我的个性实在不大好。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孤独,要么庸俗。这句也不是第一次听到了,是来源于叔本华么?诚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看起来总是孤独的。但生活中能称的上伟大的人毕竟是少数,然而有思想的人还是多的。比如一些阅历丰富的驴友,他们大多喜欢交朋友,与人分享故事,但我们并不能就说他们是平庸的。我们不必成为伟人,只要不是庸人便可。

有一种人,他们的精神力量并不突出,但又超出了泛泛之辈。当这一类人无法获得外在的快乐的时候,便会学习一门技术或是其他学科,但他们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事失去兴趣,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他们的重心部分地存在于自身。而只有具有最高等的精神禀赋的天才,才会全身心地进入这样的状态。让我思考一下,我学习艺术是因为缺乏了外在的快乐么?显然不是,只是因为真心喜欢才去学习的,但的确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这段很有意思。

头脑聪明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是主要的和要过最轻松的生活莫过于头脑简单,如何理解这两个矛盾的命题?

穷人与富人:穷人比起富人更容易挥霍金钱,更守不住钱财,但同时也更能够忍受贫穷,懂得为人处世的艺术。请不要再抱怨你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虚荣和骄傲的差别:骄傲就是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则是尽力让别人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使人健谈,骄傲却使人沉默。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也是虚荣的一种,事实上别人的看法对我们幸福的影响只是间接的,尤其是当我们认识到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面,都是些肤浅的思想和渺小的念头的时候。虽然这是一个许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但要真正做到无视他人的看法,那需要多么淡然的心境,就让我们继续磨练吧。

传达所见较之于传达所想要难得多,因此阿斯姆斯说:一个人去旅行就能讲故事,但是当我们与这些人深入交往以后,往往又得到另一个结论到海外旅行的人只是变换气候而已,他们并不曾改变思想意识(贺拉斯)。大概是说,他们只是找到了表面的资料,或许还对资料做了一些组合,但本质上他们并没有开发新资料。所以读万卷书应该在走万里路之前,而在行万里路的时候,别忘了思考。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二)

《人生的智慧》一书的原作者是德国着名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他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这本书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着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版译出的全译本。

我是20xx年5月份在亚马逊中国买到的这本书,同时买的一本书是《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书到了之后,先翻看的《人生的智慧》,刚开始的时候看得很迷糊,感觉思想混乱,没有静下心继续阅读,只是心里隐隐约约觉得原作者写得很高明,但是译者水平太烂,有些语句重复罗嗦,句读没做好,以为自己是白买了。于是,在看了不到一章节的内容,就把这本书放下了,转而去看的《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那本书看的津津有味,看完那本书后,自己的心也平静下来了,于是重新捡起了《人生的智慧》。陆陆续续大概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看完。《人生的智慧》这本书被装在了自己的背包里,跟随着自己出差,在火车上、地铁上、床上都会被拿出来翻一翻,每当看得投入后,自己的内心都很平静、踏实,深深地为作者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为作者精辟的思想所感染。

在书中,作者主要讲述的是教人怎么平静幸福地过完这一生,它是一本哲学上关于幸福论的着作。作者系统严谨详细的分析了幸福产生的来源、分类以及要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以及译者附录的作者生平。

第一章节,作者对决定人的命运的因素进行了划分: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财产和人所展现的表象。

第二、第三和第四章节分别就这三个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被作者认为是人幸福与否先天性的决定性因素。

人所拥有的财产和所展现的表象是次要性的。作者认为,人拥有的绝对财产不是人感觉自己富足与否的条件,这个条件是人拥有的相对财产。因此,如果不跟别人作比较,那我们就会为我们所得到的感到快乐,而如果由于别人比我们更加幸运而内心不安,那我们将永远不会快乐。所以,这一因素还是由人的自身决定。

人所展现的表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它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作者对这三类看法作出了详细的说明和广泛的论述。他认为人的名誉是否定的,名声是肯定的。名誉是表明这个人不是例外,而名声却表明这个人是个例外。人们通常过分看重了我们的存在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其实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来说,对我们的幸福并非至关重要,它对于我们并不直接存在。如果有人将这种非直接为我们所存在的东西作为直接存在来加以看重的话,那就是这个人虚荣的做法。

第五章节作者讲述了在人生中会遇到的一些具体的情形,以及给人提出遇到这些情形时的抉择建议。这是全书最轻松的一个章节,也是作者传授的最具体的内容。他解答了人的一生中所会遇到的种种情形应该要如何处理的问题: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以及如何如何对待命运和世事的发展。作者在这里讲述的内容在任何时代,对绝大部分的人都有着益处,我们能够从其中学到丰富的人生哲理。

第六章节作者纵览了人生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建议。尤其强调了人年轻时经常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本书中,作者也对人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次强调。读完本书后,我感觉到好好锻炼身体的紧迫性了。

全文通读下来,让人有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作者在全文持述幸福是否定的,灾祸是肯定的观点。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亦即还能勉强忍受的生活。他劝诫读者要珍惜已拥有的现在,这才是人能够真正能够把握的,而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对过去,也和我们想象当中的过去有所出入。

另外,这本书中,作者的语言平实简朴,再加上作者经常性的对观点的注解(作者认为人的后半生更多的是对前半生的注解),因此读起来不觉得费力,能够比较容易的接受作者提出的思想。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三)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书中,始终强调人的自身属性对人生幸福度的决定性作用。

《人生的智慧》开篇立论,人的自身及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智力、审美等个性因素根本而直接的决定幸福与否。

快乐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一个具有乐观阳光气质的人,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寻觅到快乐与满足。一个气质悲观忧郁的人。任何外在的美好事物都无法打动它,就像是阳光照不进黑暗森林。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因为它是麻木逐利的,快乐或痛苦,对他的心灵激不起任何涟漪,掀不起任何波澜,毫无意义。

随后指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其自身因素对命运与幸福的影响较小,其拥有或占有的身外之物或期在他人心中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幸福,作者把这类人比作毫无思想感情的机器,并通过对比指出,依赖外部因素的快乐是低级趣味,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高级趣味。

同时又指出,对于普通人难以真正享受发自内心的快乐,其人生就如同一台中,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欲望得到满足则无聊,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而更有诸多人同时陷于痛苦和无聊之中,沦于无法满足远超自己能力的愿望的失望中,无所事事,却不懂节欲,并从内心寻找快乐。

总之,痛苦和无聊是幸福快乐的两大死敌。

《人生的智慧》强调个人的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着重心灵的态度和看待世界的角度,类似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叔本华没有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方法,而是提供改变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方法。当普通人领悟自我与世界相互独立自我,不为世界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活成自己的样子的时候,就多了一条路:简单的快乐,社会价值观由成功转向成为“人”自己。

当我们把这套理论诉诸现实时,有一种错觉,就是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狭隘立场上,主观臆断地以为这就是在描述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差距:当西方社会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级不必攀比世俗成功而是追求内心的幸福意义活成自我、平民甚至无产阶级也能在社会福利的荫蔽下免于挣扎而是简单而快乐地低欲望生活着的时候,中国社会广大的“打工人”却在残酷的内部倾轧中受到物质、欲望、攀比、竞争的多重夹击而活得痛苦不已——很多人从这本书中对中国社会和个人意义产生了悲观感——这就是管中窥豹甚至强词夺理了。

这些理论,反映的根本就不是影射不同社会的差距,而是具有超前性的跨时代预言、验证、反思、借鉴价值。

看似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之间差距的表象,实质是时代与时间的问题。现在的中国社会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病,恰恰也是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社会的顽疾。

中国现在处于资本积累和起步上升阶段,叔本华那个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现在处于高度发达即将甚至可以向共产主义发展的阶段,中国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人现在很难做到自我的幸福,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人现在可以做到内心幸福安然,中国人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

叔本华在书中隐隐约约地对比了这两种生存状态和生活境界,并不是辛辣地对比讽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而是看透了当下的时代而预言未来的时代。

中国人不应该在读罢此书后倍感消沉,而应该意识到叔本华的理论犹如一座发展时间线的标杆里程碑,站在上帝视角普适于任何文明,只不过走得快的西方文明先验证了预言,走得慢的中国今天也走到了这座里程碑旁并在叔本华理论和西方实践经验的结合指引下,对前途有所了解,并朝着那个归宿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在未来也能实现每个人的或心灵解放、或低欲幸福——精神文明要跟上物质文明的脚步并走在物质文明的前面,让不同阶层的人都找到价值的栖息、意义的归宿。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四)

算上思考的时间这本书看了有四五十个小时,历经十天。

正好符合我这个阶段,因为作者里面大多数的问题我都曾有过思考。感谢作者的解惑和指引。

在读这本书期间遇到一位特别美好的人,但用作者的观点就是“无聊”的不愿意思考的人。交流还算频繁,但她不是很喜欢我“出口成章”的说话方式(说话不要夹杂任何道理)。和作者很多观点一样,我从不认为自己这样有错误,但是却认为对她这样说就是有错误。

每当看到她笑都会心情愉悦,像极了曾经的我,但我深知曾经的我已经死了,没有死亡就没有成长。

但愿我能早一天的成为一个看似没心没肺,实则充满智慧,与任何人相处都会让人觉得很舒服却也不会让自己感到勉强的人。

也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的举动,但是我知道我们都懂。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五)

关于幸福论的一本书。虽然有一些不是十分同意,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精神思想并不高贵的平庸之辈吧。总还是有得到新鲜的认知的。

一,人之所以不开心,有两种原因,痛苦与无聊。生活匮乏的人充满痛苦,生活富足的人总是无聊。

二,我们所拥有的只有三样东西,自身,财富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一个人的性格是大自然决定的,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最大的快乐就来源于我们自身,比如健康。但是我们却总是把注意力投放在财富与别人的眼光中。只有自身带给自身的快乐是最本质最保险的,其他两者都是暂时的充满变数的。

三,想要幸福,就不要追求幸福,而是努力去避免灾祸。我们其实有很多值得快乐的事情,却会因为一个小灾难而坏了好心情。把对生活的期望值降低,因为生活本就是多灾多难的。能过着勉强还可以忍受的生活,就可以了。努力行动去避免灾祸,就是幸福的取得之道。

四,人的一生对生活的认知经历了从想象,希望,幻灭,虚无的过程。人在年少时,对眼前的事物都处在全盘接收的概念认知阶段,没有意欲的烦扰,一切看上去都是新鲜艳丽的如此美好。到青年时期,以为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这想象中的所有美好,看待事物的眼光掺杂意欲,却一次次碰壁后发现现实是粗糙猥琐的。老年时期,意欲消停了,终于明白一切都是虚无,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才能回头看见生命长河里真正发生了什么。

读后感《《人生五度》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以利他心度人生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