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智慧人生读后感

智慧人生读后感

【实用】《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五篇。

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实用】《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五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一)

这是一本阐述什么是幸福的书,叔本华认为,幸福来自于我们本身的内在因素,财富地位等外在因素并不是影响幸福的根本原因。一个人之所以渴望财富,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内心需求所至,外在只是间接影响。

对于一件同样的事情,一个肤浅的笨蛋可能觉得只是小事,不足为奇,但一个有思想的人也许就能看的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歌德的这句话也是一个真理大众,不分贵贱,却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的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如果是这样,那我大抵上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我的个性实在不大好。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孤独,要么庸俗。这句也不是第一次听到了,是来源于叔本华么?诚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看起来总是孤独的。但生活中能称的上伟大的人毕竟是少数,然而有思想的人还是多的。比如一些阅历丰富的驴友,他们大多喜欢交朋友,与人分享故事,但我们并不能就说他们是平庸的。我们不必成为伟人,只要不是庸人便可。

有一种人,他们的精神力量并不突出,但又超出了泛泛之辈。当这一类人无法获得外在的快乐的时候,便会学习一门技术或是其他学科,但他们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事失去兴趣,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他们的重心部分地存在于自身。而只有具有最高等的精神禀赋的天才,才会全身心地进入这样的状态。让我思考一下,我学习艺术是因为缺乏了外在的快乐么?显然不是,只是因为真心喜欢才去学习的,但的确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这段很有意思。

头脑聪明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是主要的和要过最轻松的生活莫过于头脑简单,如何理解这两个矛盾的命题?

穷人与富人:穷人比起富人更容易挥霍金钱,更守不住钱财,但同时也更能够忍受贫穷,懂得为人处世的艺术。请不要再抱怨你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虚荣和骄傲的差别:骄傲就是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则是尽力让别人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使人健谈,骄傲却使人沉默。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也是虚荣的一种,事实上别人的看法对我们幸福的影响只是间接的,尤其是当我们认识到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面,都是些肤浅的思想和渺小的念头的时候。虽然这是一个许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但要真正做到无视他人的看法,那需要多么淡然的心境,就让我们继续磨练吧。

传达所见较之于传达所想要难得多,因此阿斯姆斯说:一个人去旅行就能讲故事,但是当我们与这些人深入交往以后,往往又得到另一个结论到海外旅行的人只是变换气候而已,他们并不曾改变思想意识(贺拉斯)。大概是说,他们只是找到了表面的资料,或许还对资料做了一些组合,但本质上他们并没有开发新资料。所以读万卷书应该在走万里路之前,而在行万里路的时候,别忘了思考。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二)

《人生的智慧》一书的原作者是德国着名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他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这本书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着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版译出的全译本。

我是20xx年5月份在亚马逊中国买到的这本书,同时买的一本书是《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书到了之后,先翻看的《人生的智慧》,刚开始的时候看得很迷糊,感觉思想混乱,没有静下心继续阅读,只是心里隐隐约约觉得原作者写得很高明,但是译者水平太烂,有些语句重复罗嗦,句读没做好,以为自己是白买了。于是,在看了不到一章节的内容,就把这本书放下了,转而去看的《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那本书看的津津有味,看完那本书后,自己的心也平静下来了,于是重新捡起了《人生的智慧》。陆陆续续大概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看完。《人生的智慧》这本书被装在了自己的背包里,跟随着自己出差,在火车上、地铁上、床上都会被拿出来翻一翻,每当看得投入后,自己的内心都很平静、踏实,深深地为作者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为作者精辟的思想所感染。

在书中,作者主要讲述的是教人怎么平静幸福地过完这一生,它是一本哲学上关于幸福论的着作。作者系统严谨详细的分析了幸福产生的来源、分类以及要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以及译者附录的作者生平。

第一章节,作者对决定人的命运的因素进行了划分: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财产和人所展现的表象。

第二、第三和第四章节分别就这三个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被作者认为是人幸福与否先天性的决定性因素。

人所拥有的财产和所展现的表象是次要性的。作者认为,人拥有的绝对财产不是人感觉自己富足与否的条件,这个条件是人拥有的相对财产。因此,如果不跟别人作比较,那我们就会为我们所得到的感到快乐,而如果由于别人比我们更加幸运而内心不安,那我们将永远不会快乐。所以,这一因素还是由人的自身决定。

人所展现的表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它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作者对这三类看法作出了详细的说明和广泛的论述。他认为人的名誉是否定的,名声是肯定的。名誉是表明这个人不是例外,而名声却表明这个人是个例外。人们通常过分看重了我们的存在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其实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来说,对我们的幸福并非至关重要,它对于我们并不直接存在。如果有人将这种非直接为我们所存在的东西作为直接存在来加以看重的话,那就是这个人虚荣的做法。

第五章节作者讲述了在人生中会遇到的一些具体的情形,以及给人提出遇到这些情形时的抉择建议。这是全书最轻松的一个章节,也是作者传授的最具体的内容。他解答了人的一生中所会遇到的种种情形应该要如何处理的问题: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以及如何如何对待命运和世事的发展。作者在这里讲述的内容在任何时代,对绝大部分的人都有着益处,我们能够从其中学到丰富的人生哲理。

第六章节作者纵览了人生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建议。尤其强调了人年轻时经常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本书中,作者也对人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次强调。读完本书后,我感觉到好好锻炼身体的紧迫性了。

全文通读下来,让人有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作者在全文持述幸福是否定的,灾祸是肯定的观点。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亦即还能勉强忍受的生活。他劝诫读者要珍惜已拥有的现在,这才是人能够真正能够把握的,而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对过去,也和我们想象当中的过去有所出入。

另外,这本书中,作者的语言平实简朴,再加上作者经常性的对观点的注解(作者认为人的后半生更多的是对前半生的注解),因此读起来不觉得费力,能够比较容易的接受作者提出的思想。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三)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书中,始终强调人的自身属性对人生幸福度的决定性作用。

《人生的智慧》开篇立论,人的自身及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智力、审美等个性因素根本而直接的决定幸福与否。

快乐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一个具有乐观阳光气质的人,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寻觅到快乐与满足。一个气质悲观忧郁的人。任何外在的美好事物都无法打动它,就像是阳光照不进黑暗森林。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因为它是麻木逐利的,快乐或痛苦,对他的心灵激不起任何涟漪,掀不起任何波澜,毫无意义。

随后指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其自身因素对命运与幸福的影响较小,其拥有或占有的身外之物或期在他人心中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幸福,作者把这类人比作毫无思想感情的机器,并通过对比指出,依赖外部因素的快乐是低级趣味,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高级趣味。

同时又指出,对于普通人难以真正享受发自内心的快乐,其人生就如同一台中,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欲望得到满足则无聊,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而更有诸多人同时陷于痛苦和无聊之中,沦于无法满足远超自己能力的愿望的失望中,无所事事,却不懂节欲,并从内心寻找快乐。

总之,痛苦和无聊是幸福快乐的两大死敌。

《人生的智慧》强调个人的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着重心灵的态度和看待世界的角度,类似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叔本华没有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方法,而是提供改变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方法。当普通人领悟自我与世界相互独立自我,不为世界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活成自己的样子的时候,就多了一条路:简单的快乐,社会价值观由成功转向成为“人”自己。

当我们把这套理论诉诸现实时,有一种错觉,就是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狭隘立场上,主观臆断地以为这就是在描述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差距:当西方社会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级不必攀比世俗成功而是追求内心的幸福意义活成自我、平民甚至无产阶级也能在社会福利的荫蔽下免于挣扎而是简单而快乐地低欲望生活着的时候,中国社会广大的“打工人”却在残酷的内部倾轧中受到物质、欲望、攀比、竞争的多重夹击而活得痛苦不已——很多人从这本书中对中国社会和个人意义产生了悲观感——这就是管中窥豹甚至强词夺理了。

这些理论,反映的根本就不是影射不同社会的差距,而是具有超前性的跨时代预言、验证、反思、借鉴价值。

看似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之间差距的表象,实质是时代与时间的问题。现在的中国社会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病,恰恰也是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社会的顽疾。

中国现在处于资本积累和起步上升阶段,叔本华那个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现在处于高度发达即将甚至可以向共产主义发展的阶段,中国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人现在很难做到自我的幸福,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人现在可以做到内心幸福安然,中国人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

叔本华在书中隐隐约约地对比了这两种生存状态和生活境界,并不是辛辣地对比讽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而是看透了当下的时代而预言未来的时代。

中国人不应该在读罢此书后倍感消沉,而应该意识到叔本华的理论犹如一座发展时间线的标杆里程碑,站在上帝视角普适于任何文明,只不过走得快的西方文明先验证了预言,走得慢的中国今天也走到了这座里程碑旁并在叔本华理论和西方实践经验的结合指引下,对前途有所了解,并朝着那个归宿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在未来也能实现每个人的或心灵解放、或低欲幸福——精神文明要跟上物质文明的脚步并走在物质文明的前面,让不同阶层的人都找到价值的栖息、意义的归宿。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四)

算上思考的时间这本书看了有四五十个小时,历经十天。

正好符合我这个阶段,因为作者里面大多数的问题我都曾有过思考。感谢作者的解惑和指引。

在读这本书期间遇到一位特别美好的人,但用作者的观点就是“无聊”的不愿意思考的人。交流还算频繁,但她不是很喜欢我“出口成章”的说话方式(说话不要夹杂任何道理)。和作者很多观点一样,我从不认为自己这样有错误,但是却认为对她这样说就是有错误。

每当看到她笑都会心情愉悦,像极了曾经的我,但我深知曾经的我已经死了,没有死亡就没有成长。

但愿我能早一天的成为一个看似没心没肺,实则充满智慧,与任何人相处都会让人觉得很舒服却也不会让自己感到勉强的人。

也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的举动,但是我知道我们都懂。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五)

关于幸福论的一本书。虽然有一些不是十分同意,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精神思想并不高贵的平庸之辈吧。总还是有得到新鲜的认知的。

一,人之所以不开心,有两种原因,痛苦与无聊。生活匮乏的人充满痛苦,生活富足的人总是无聊。

二,我们所拥有的只有三样东西,自身,财富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一个人的性格是大自然决定的,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最大的快乐就来源于我们自身,比如健康。但是我们却总是把注意力投放在财富与别人的眼光中。只有自身带给自身的快乐是最本质最保险的,其他两者都是暂时的充满变数的。

三,想要幸福,就不要追求幸福,而是努力去避免灾祸。我们其实有很多值得快乐的事情,却会因为一个小灾难而坏了好心情。把对生活的期望值降低,因为生活本就是多灾多难的。能过着勉强还可以忍受的生活,就可以了。努力行动去避免灾祸,就是幸福的取得之道。

四,人的一生对生活的认知经历了从想象,希望,幻灭,虚无的过程。人在年少时,对眼前的事物都处在全盘接收的概念认知阶段,没有意欲的烦扰,一切看上去都是新鲜艳丽的如此美好。到青年时期,以为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这想象中的所有美好,看待事物的眼光掺杂意欲,却一次次碰壁后发现现实是粗糙猥琐的。老年时期,意欲消停了,终于明白一切都是虚无,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才能回头看见生命长河里真正发生了什么。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那么关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如果把一次触动比喻为一朵浪花,那么,在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波涛汹涌,浪花翻滚!在阅读前,下了很大决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仔细领悟,因为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因为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

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亦非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狗改不了吃屎”,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中国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杀人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培养,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习怎么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应该坦然、乐观面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们的态度。人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勇于战胜自己。在这次公司组织的乒乓球比赛中,第一场和超声对决,我参加单打,结果输了,关键就在于很少参加正式比赛,心理太紧张了,而在后续的比赛中,自己过了这道心理关,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赢得精彩,输,虽败亦无憾!战胜自己的感觉真爽!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本书中还有许多浪花,比如:

“心灵空虚是厌倦的根源”。

“幸福主要是来自于心境的平和以及其满足感”。

“在女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她和男人的关系”。

“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想法上,是一种不幸”。…

【篇二:《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读完书看完附录,和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我也被叔本华深深吸引。确实,就像尼采说的,叔本华是为自己而写,文字不矫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坚定、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著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而这里,叔本华对于人自身幸福的论述更加的的精准。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这个理念,是不是也能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关于世界的看法

大学时候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简单,世界便待你简单“,叔本华说“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事物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和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应该说情绪ABC理论从这个观点中吸取了养分。

4、关于变化、关于梦、关于别人的看法、关于社交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梦的解析,意识和性在叔本华的书中都是有论述的,而且就像这段对梦的描述一样,都相当之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价值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中国“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篇三:读《人生的智慧》有感作文】

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一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所以,幸福的生存绝对优于非生存。即死亡。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是因为因为这一生存本身。而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作的妥协。而是主动地享受生存。并且渴望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生生不息。

个人很喜欢他的这本书。很多地方甚至心有灵犀。达到了深层次地精神交流。不知是悲哀还是可喜。斯人已逝。人类还将生生不息。希望能与大家分享。一起成长。

叔本华说,意大利医学家数学家卡丹奴斯的《论逆境》与他这本箴言书大同小异。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部第五章里,掺进过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

深刻而因此挑剔的哲学家尼采对他的哲学一度推崇备至。

现代主义大师兰茨卡夫卡曾说过: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了。

英雄所见,略同。

但,愚人们也就是各个时代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样的事情。

正如伏尔泰说,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所以佛说,要苦渡众生。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所以,幸福的生存绝对优于非生存。即死亡。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是因为因为这一生存本身。而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作的妥协。而是主动地享受生存。并且渴望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生生不息。

个人很喜欢他的这本书。很多地方甚至心有灵犀。达到了深层次地精神交流。不知是悲哀还是可喜。斯人已逝。人类还将生生不息。希望能与大家分享。一起成长。

叔本华说,意大利医学家数学家卡丹奴斯的《论逆境》与他这本箴言书大同小异。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部第五章里,掺进过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

深刻而因此挑剔的哲学家尼采对他的哲学一度推崇备至。

现代主义大师兰茨卡夫卡曾说过: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了。

英雄所见,略同。

但,愚人们也就是各个时代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样的事情。

正如伏尔泰说,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所以佛说,要苦渡众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二

《人生的智慧》一书的原作者是德国著名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他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这本书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版译出的全译本。

我是2012年5月份在亚马逊中国买到的这本书,同时买的一本书是《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书到了之后,先翻看的《人生的智慧》,刚开始的时候看得很迷糊,感觉思想混乱,没有静下心继续阅读,只是心里隐隐约约觉得原作者写得很高明,但是译者水平太烂,有些语句重复罗嗦,句读没做好,以为自己是白买了。于是,在看了不到一章节的内容,就把这本书放下了,转而去看的《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那本书看的津津有味,看完那本书后,自己的心也平静下来了,于是重新捡起了《人生的智慧》。陆陆续续大概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看完。《人生的智慧》这本书被装在了自己的背包里,跟随着自己出差,在火车上、地铁上、床上都会被拿出来翻一翻,每当看得投入后,自己的内心都很平静、踏实,深深地为作者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为作者精辟的思想所感染。

在书中,作者主要讲述的是教人怎么平静幸福地过完这一生,它是一本哲学上关于幸福论的著作。作者系统严谨详细的分析了幸福产生的来源、分类以及要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以及译者附录的作者生平。

第一章节,作者对决定人的命运的因素进行了划分: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财产和人所展现的表象。

第二、第三和第四章节分别就这三个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被作者认为是人幸福与否先天性的决定性因素。

人所拥有的财产和所展现的表象是次要性的。作者认为,人拥有的绝对财产不是人感觉自己富足与否的条件,这个条件是人拥有的相对财产。因此,如果不跟别人作比较,那我们就会为我们所得到的感到快乐,而如果由于别人比我们更加幸运而内心不安,那我们将永远不会快乐。所以,这一因素还是由人的自身决定。

人所展现的表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它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作者对这三类看法作出了详细的说明和广泛的论述。他认为人的名誉是否定的,名声是肯定的。名誉是表明这个人不是例外,而名声却表明这个人是个例外。人们通常过分看重了我们的存在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其实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来说,对我们的幸福并非至关重要,它对于我们并不直接存在。如果有人将这种非直接为我们所存在的东西作为直接存在来加以看重的话,那就是这个人虚荣的做法。

第五章节作者讲述了在人生中会遇到的一些具体的情形,以及给人提出遇到这些情形时的抉择建议。这是全书最轻松的一个章节,也是作者传授的最具体的内容。他解答了人的一生中所会遇到的种种情形应该要如何处理的问题: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以及如何如何对待命运和世事的发展。作者在这里讲述的内容在任何时代,对绝大部分的人都有着益处,我们能够从其中学到丰富的人生哲理。

第六章节作者纵览了人生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建议。尤其强调了人年轻时经常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本书中,作者也对人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次强调。读完本书后,我感觉到好好锻炼身体的紧迫性了。

全文通读下来,让人有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作者在全文持述幸福是否定的,灾祸是肯定的观点。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亦即还能勉强忍受的生活。他劝诫读者要珍惜已拥有的现在,这才是人能够真正能够把握的,而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对过去,也和我们想象当中的过去有所出入。

另外,这本书中,作者的语言平实简朴,再加上作者经常性的对观点的注解(作者认为人的后半生更多的是对前半生的注解),因此读起来不觉得费力,能够比较容易的接受作者提出的思想。

智慧人生读后感7篇


读后感大全专题“智慧人生读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作品这本书为很多的读者带去更多的生活感悟。研读原文,把握原文中的重点与要点,来写一篇读后感。你是否了解一些很好的读后感都是怎样写成的呢?请你阅读读后感大全编辑辑为你编辑整理的《智慧人生读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智慧人生读后感 篇1

第一本哲学书,也必将会成为以后反复翻阅的佳作。入口略苦,后味回甘的“鸡汤”,说它有一整本的金句并不为过。

大概懂了,作为一个想要获得幸福的理性的人,就要明白其实幸福是个伪命题。还算可以忍受的痛苦便不是痛苦,能过得去的日子便是幸福。

大概懂了,孤独和庸俗只能二选一。要么就做一个精神的贵族,追求意欲之外的满足,并最终获得高级的快乐。要么就做个世俗的平庸,纵情感官享乐,只能得到片刻的欢愉。

大概懂了,当年纪渐渐变大,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便是支撑自己后半生的法宝。

大概懂了,财产、地位、名誉、情感都是身外之物。对待它们应该持谨慎的态度。

大概懂了,几乎所有情感的最终结果都是幻灭,几乎所有的关系最终都会变成没有关系,只有理性才是永恒的。过度的依赖、大喜大悲都是不必要且不可取的。

大概懂了,克制很重要。

大概懂了,如果做好了应对大痛苦的准备,生活中的小痛苦大概只可以叫做麻烦。

总结:要世俗,但也要脱离世俗。要交往,但也要在交往中保持疏离。不必追求幸福,但需避免痛苦。减少感官欲望,重视精神享受。如此,便完满了。

智慧人生读后感 篇2

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如果把一次触动比喻为一朵浪花,那么,在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波涛汹涌,浪花翻滚!在阅读前,下了很大决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仔细领悟,因为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因为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

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亦非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狗改不了吃屎”,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中国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杀人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培养,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习怎么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应该坦然、乐观面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们的态度。人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勇于战胜自己。在这次公司组织的乒乓球比赛中,第一场和超声对决,我参加单打,结果输了,关键就在于很少参加正式比赛,心理太紧张了,而在后续的比赛中,自己过了这道心理关,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赢得精彩,输,虽败亦无憾!战胜自己的感觉真爽!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本书中还有许多浪花,比如:

“心灵空虚是厌倦的根源”。

“幸福主要是来自于心境的平和以及其满足感”。

“在女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她和男人的关系”。

“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想法上,是一种不幸”。…

智慧人生读后感 篇3

它吸引我的,似乎不是它的文学价值,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这部小说处处洋溢着爱,那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

教育我们要懂得去关爱他人,将爱传递下去。

还有慈爱的父母、令人尊敬的老师,他们给予了安利柯最无私的疼爱,教会他宽容与理解。

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去辨别好的坏的,让我知道了感恩与回报。这本书里有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这种种的爱加起来,可以感天动地,这里的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这里有让恩里科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比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罗西……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让我很佩服。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世、学会爱,成为一个有勇气、有活力、有正直感的一个人。

里边的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老师,这一个个平凡的人,用他们那无私的精神感化着我们,教会了我们许多。

我相信,读了这本书你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智慧人生读后感 篇4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800字!

历时半个月读完这本书,时间跨度有点大导致前面看过的内容忘了不少,暂且把记得的做个记录备忘,也算不上书评,以自己粗浅的理解总结概括一下大概,旨在方便日后回顾的时候有大致的脉络可循。

第一部分中叔本华对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一分为三:

一是人的自身,也就是智力,道德品格,气质,健康等一类的内在个性

二是人的财产,亦即所有的身外之物,包括钱财,地位,荣誉等

三是人所展现的表像,即来自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第二部分是他提出的一些建议和格言,又分为“一、我们应如何对待自己;二、我们应如何对待他人;三对命运和世事发展应保持的态度”

最后一部分总结了人生的三个阶段,童年,青年和老年。

我所记得的大概:

1、只要能规避来自精神上和身体上的痛苦,一个人就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而对金钱名誉地位甚至快乐的追求是虚妄愚蠢的行为,内心的平和能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益处。

2、别人的看法对我们来说毫无价值。

3、不要试图去说服或改变他人,因为本性难移

4、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社交大多无质量。

5、不要对生活和他人有太多期待,要避免成为意欲的奴隶。

6、感官上的欢娱是飘忽的肥皂泡,稍纵即逝。

7、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和灾难要有防范意识。

8、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尽人事,听天命。

书中某些观点令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我以为我能百分之百接受叔本华哲学,却也在阅读过程中有过多次质疑,特别是看到他对追求快乐和订下愿望的否定,人是否真的需要那么深刻?乌合之众是否真就如他说的一文不名?为什么是规避灾难而不是主动追求幸福?抑或是我现在还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去验证他的人生哲学,又或者是我根本没get到他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日后重读罢。不过,毕竟没有普世的规律和指引可以教会每个人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个体情况千差万别,意图将他人的人生智慧全盘照抄,任由脑子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本就是为自己的懒于思考找借口而已。

智慧人生读后感 篇5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800字!

迈着沉重的步伐,我们走过了2020年的三分之一时间。这是灾难的一年,巨变的一年,也是奋斗中的一年。逆流中,我们思考与寻找,不断坚定信念……

在疫情中,我见到了许许多多顽强的英雄,同样见证了无数普通人坚守、坚强的故事。作为一名交通行业从业者,每当我看到我们守护的交通动脉,每当看到辛勤工作的同事们,我心中的自豪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

在这短暂而又无比漫长的抗疫征程中,我相信,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激荡着思考与疑问。是的,天灾犹如一面镜子,照亮了人性中的闪耀和光辉,也展露了我们生活与精神的脆弱。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不乏迷茫与焦虑,我们是否应该返璞归真。

带着这些思考,我投入了属于我们高速行业的“抗疫”战争中。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的2020,我相信首当其冲的应该就是“坚持”,在疫情中坚守职责,在业余时间里坚持阅读。在这段艰苦奋斗的日子,文字无疑为我带来了许多力量。其中给我带来最大震颤与激励的是叔本华所著《人生的智慧》。

在艰苦的奋斗路途中,坎坷与困难无疑是常态;在面对困难枯燥的抗疫工作时,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动摇与怀疑。尤其是在我们面对到以我们一己之力无法掌控与预测的天灾人祸时,正如加缪在《鼠疫》中讲到那样:“当未来成为了触不可及的彼岸时”在不安中如何掌控我们自身的精神,成为了我在疫情期间的思考。而《人生的智慧》中的观点让我窥见了端倪:理性的人不追求快乐,只求摆脱痛苦。正如书中所提到:没有真正的需求,就没有真正的幸福。唯有摒弃个人的惰性与趋利避害的自我心理,在实现个人意义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们才不易误入歧途。

随着疫情发展,我这本书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想要收获价值与成就,唯有将自身的精神与价值投入到真正有意义的工作与事业中,我们才会收获那“肯定”而“确切”的满足。一次次耐心的排查,一个个忘我的昼夜……我们在思考,我们在前行。

智慧人生读后感 篇6

幸福本身就是一个委婉词。

人的内心快乐抑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觉、意愿、思想的结果。外在事物只能间接起作用。

全书重点把幸福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如何做好自己,让自己感到快乐,让自己免受他人外物的影响。老子和孔孟也有一些类似的描述。

同一样外在事物和同一境遇,对于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我们能忍受纯粹外在的灾祸,但由我们自身所致的不幸却咬牙切齿。我经常焦虑和害怕自己轻易被他人定义。我不能轻松坐到自己想要的职位,做成想做的事情。而跟我在同一环境的其他人可以做到的时候,我就很容易产生落差感和嫉妒心。因此产生焦虑和敌对的情绪,焦虑情绪影响自己的情绪,敌对情绪影响自己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和关系。

正是生活中细微的谈话和行为流露出的差别对比和无限重复,让我备受煎熬,难以自拔。而虽然我也有目标和追寻的方向,但我却惯常的陷入这些日常氛围和情绪中,消耗了大部分的精神和能量去找到那个相对平和舒适的相处状态。这时,人已经累了,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对自身更迫切更重要的事。所以,把自己抽离出来,把自己的内心控制起来,把自己当作工具人,没有情感,没有思想的工具人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别让生活的手段影响了生活。

我们的幸福主要取决于我们自身,取决于我们的个性。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意识,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并且只是直接活在自己的意识中。正是由于人与人自身的差别,我们会对他人自身的优点产生嫉妒,并将它小心隐藏起来。因为优势本身就会对处于劣势的人产生自卑,进而为了隐藏自己的自卑,不敢承认他人自身的优秀。

曾经我就是这么狭隘,这么自我中心,这么想当然。但似乎却是没办法,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体,自然而然关注自己更多,自恋,自大,自负都很容易产生。然后,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就会产生以自我中心的带来的束缚和牢笼。比如,讨好型人格,过度在意外表,隐藏自己真实面目。但困扰你的始终都是自己的意识和想法。所以,换个角度,换一种思考方式很重要。很容易陷在一贯的思维误区出不来,毕竟,身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狭隘和偏见,而愿意掏心掏肺交流的人又无处寻得。

没有人能脱离自身个性。你就是你,你无法逃脱你自己。一个人能得到多少快乐,已经由一个人的个性所决定了。个性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潜在发展。一个人的精神力的界限尤其决定性的限定了领略快乐的上限。我极其容易想活成别人的样子,这就是想当然和幻想的快乐。不得不说,我的精神力确实不够。这个世界并没有怎么样,是人自己把它看成了那样。世界有很多种样子,但人不愿意去相信其他的样子。或者,没办法经历其他的世界。第一种,是懒惰,在逃避去认知的困难。第二种,这就是无力感。

一个人的出生,经历,环境,已经上了底色,如果恰好自己又懒又不聪明,缺乏内驱力,又缺乏适当的引导,那又会比别人少了许多色彩。我经常都会羡慕他人,因为身边的他人太多了,比我优秀的人太多了,常常让我产生对比和落差感。而我做不到安于现状,情况又不允许我停止努力。因此,我过得特别压抑,特别不自在。而优秀的人始终具备闪闪发光的魅力,始终生活在我的周围,不断的提醒我,刺激我。而往往我关注的却只是他生活精彩的表面,忽略了背后的原因。

我们都在生活的舞台上各自扮演了各自的角色,差别是外在的一面,表面之下都是各有其痛苦和烦恼。如果,我的快乐已经被自身性质决定了,总量就那么多,我不能只盯着别人快乐的地方或者因为别人快乐的总量大于自己,就抱怨或者是放弃去获得自己那份快乐的能力。这不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吗。之前也看到过一句话,人不能与别人相比,而是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换一种评判幸福的标准,确实没那么偏激。昨天看到了一个话题,穷留下身上的痕迹。因为从小学就受到贫富悬殊带来的差别,那种感觉深深地烙在了心里,像一个火团亮在那里时刻都在提醒自己,穷,很穷,特别穷。然后,很难交际,也怕花钱,怕别人觉得自己很穷,也很在意外表。后来,才发现,气质这种东西是装不出来的,特别是没有内外加持的情况下,装起来特别傻,装得谁都不是。

我们能决定的是我们主体,自身感知幸福能力的提升。外在的客体并不能影响内在幸福的多少。我们选择与我们自身相符的职业,地位,生活方式。所以,认清自己特别重要。最大限度的客观的认识自己,并以此为基础认识别人,找到和他人舒适的相处距离和方式,才不至于造成太多钱财和感情的损失。生活始终是自己的,你也只能陪着你自己走到人生的尽头。不让自己失望后悔的首要责任在于自己,就不会把自己获得幸福的希望压到别人的身上,作文无欲则刚,那会减少特别多无用的纠缠和计算。(也可能是我懒,不想去计算妥协和委屈背后,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过后能获得的利益)但愿,那些努力算计过的朋友,最后都有成为赢家。

我们生存的真实性在此时此刻,连接着两段无尽的时间,过往和将来。有希望可以放在将来。但不能只盯着将来,或者为了将来更大的快乐放弃此时此刻的快乐,因为此刻是瞬间流逝的,选择不快乐等于放弃现金,选择可能无法兑换的支票。

扰乱人们的不是事情,而是人们对事情的看法。尽量减少自己的偏见和狭隘,在对他人和事情进行客观了解和权衡之前,不要过多做猜测和评判,只能是增加自己的主观情绪和偏见。

仅此作为自己对本书的理解和自我反思。书里面还有很多内容,也有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点,有空再回味。书中,建议和格言部分也很精辟,有很多参考性和可行性。

智慧人生读后感 篇7

带着敬畏的心真正意义的读完了第一本所谓的人生哲学书。叔本华的名字在上一本哲学的慰藉中被提到了,在那本书中提及叔本华是因为他对爱情的解读,而这本书提到了一个人一生的一切所需要经历的事情。

快乐,幸福,痛苦,无聊,爱情,欲望,

回忆,委屈,愤怒,正义,勇敢……各种各样宝贵的人生经历,无需夸大也不应掩饰,乐观正面的分析后,再经历或者面对,人就变得更加坦然而无所畏惧了。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

当然叔本华也指出了什么是对的,追求精神和健康层面的满足要远高于满足自身原始需要(沉迷于肉体刺激),同时对于身外之物名誉,声望,财富也做出了注解。这些也是属于低一级别的欲望满足。

当然作者最后在谈论青年与老年的区别时也提到了当老年丧尸体力后,也就失去了赚钱的能力,这个时候面临贫困则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同时作者对老年的生活也做出了正面的肯定,因为欲望的消失,人们可以在年老的时候变得更加深刻,透彻有智慧并且更快乐,这刷新了我所理解的对老年生活的认识。

最后,用简介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不沉溺在世俗的事务中,不沉浸在感官的享受中,不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对情和爱没有过分的渴求,如此,你便可以得到自由。”

希望每一位看过本书的人都能够得到精神层面的自由,这也是最最宝贵的。

智慧人生读后感


智慧人生读后感范文一

《人生智慧》是一本集名篇、字帖于一体的功能性书籍。把具有最高智慧、最真情感、最深领悟的诗词,用具有代表性的钢笔书法形式体现出来,选择的诗词文笔流畅、箴言、赠言有力度、深度、符合时代的潮流,忠告、名言具有厚重的人生哲理;其行书美观大方、自然简洁、平正流畅,适合临摹学习,在学习人生智慧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书写能力。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理想不是空谈,要能屈而后能伸,要是不肯迁就事实,而只是一味空想,不但不能成功,而且终究会消磨了当初的壮志,向生活低头妥协。让我感慨良多,许多人,表面看来,都是在无成绩的状况中:所不同的是,有人在耕耘,有人在无所事事地等待。当过了若干时间之后,耕耘的人有了成绩,等待的人还在等待。如果你看准了一件事,应做可做而不敢做,那是胆小。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该不该开始,那是犹豫。胆小者需要勇气,犹豫者需要知识与担当。人们在最安逸的时候,往往就正是开始不快乐的时候。忙里偷闲,你会快乐;如果你知道自己永远无事可做,或者你不知道今后该做什么事,你就会觉得生活黯然无光。勇于接受考验的人可以随时得到工作的机会,也可以随时接受新的知识,锻炼新的技能,增加应付环境的能力。他的人生必然鲜明活跃而充实,不会有时间去抱怨人生乏味。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犹豫不前是懦弱,等待时机成熟却是坚定。当你能做时,该勇往直前地去做:当你不能做时,你必须以静待动地等一等。盲目的乱闯并不能增加你成功的机会。我们要追求更高更远的,但更要珍惜自己手中所掌握的。不珍惜现在,没有未来。好高骛远的人永远两手空空。能有显赫的成就固然值得尊敬,但最重要的还是做一个诚诚实实的人。脚踏实地的工作,用诚意和爱心去待人,无愧于心地过此一生,也就是显示了生命最大的光辉。我们不可能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因此只有尽量喜欢目前的工作。心理上厌烦减除之后,工作也会显得较为轻松。你只是需要再付出一些辛劳和努力,忍耐和等待,当这一段险阻克服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到了另一新的境界,登上了另一高峰,因而对自己建立起进一步的信心,也增加了对人生积极的信念。

智慧人生读后感范文二

对幸福观的讨论是永无止境的,因为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它对我们的生存状态和心态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叔本华认为幸福只能寻求于自身,我认为是有道理的。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难以填平的欲望之壑会阻碍人感受幸福。对财产和荣誉之类的需要是没有止境的,要满足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有许多人即使知道这一点,依然不能够摆脱对这些外物的追逐。受困于此真是个悲剧,可真正付诸行动却需要巨大的勇气,毕竟外界的压力是十分强大的,有很多痛苦不得不面对。

叔本华说: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因此,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好运数就是生活了一辈子但又没有承受过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经享受过强烈无比的欢娱。我不知道痛苦的本质是不是肯定的,但至少幸福快乐地生活的确不容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存的压力已经让人痛苦不堪,减少痛苦已是奢望,还奢求什么幸福快乐。但我觉得生活的痛苦是应付不完的,人总该趁着还有享受能力的时候抽点时间体验一下生活的乐趣。叔本华也认为受困于痛苦甚至为此去做未雨绸缪的努力是愚蠢的。他引用了贺拉斯的话:为何耗损你的灵魂!它远远应付不了你定下的永恒的计划。即使是那些富二代,他们也一定有自己的痛苦。生活在几乎什么都不缺的环境里,空虚和无聊想必会找上门来吧。

我想,对任何人来说,只有关注起自己灵魂的需要,幸福才会莅临。叔本华说:人的精神思想财富越优越和显著,那么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闲暇独处的时候是最能体现人的灵魂丰富程度的。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的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对于灵魂丰富的人,闲暇是人生的精华。只有闲暇使人得以把握、支配自身,而那些自身具备某些价值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闲暇只会造就一个无用的家伙,无所事事,无聊烦闷,他的自身变成了他的包袱。所以,经常充实自己的灵魂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如果喜欢看书就多去图书馆,如果喜欢旅游就多出去走走看看,有空能做自己的喜欢做的事就好好享受,趁着还有能力享受的时候,不要让自己后悔。最重要的是多思考,因为读书学习都只是在灌输,只有经过自己思考的东西才能化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

幸福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也许生活是很痛苦,但绝不能让这妨碍我们经常关注与净化自己的灵魂,否则幸福就是遥不可及的。

[精品范文]《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九篇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那么,写读后感范文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品范文]《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九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一】

这是一本阐述什么是幸福的书,叔本华认为,幸福来自于我们本身的内在因素,财富地位等外在因素并不是影响幸福的根本原因。一个人之所以渴望财富,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内心需求所至,外在只是间接影响。

对于一件同样的事情,一个肤浅的笨蛋可能觉得只是小事,不足为奇,但一个有思想的人也许就能看的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歌德的这句话也是一个真理大众,不分贵贱,却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的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如果是这样,那我大抵上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我的个性实在不大好。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孤独,要么庸俗。这句也不是第一次听到了,是来源于叔本华么?诚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看起来总是孤独的。但生活中能称的上伟大的人毕竟是少数,然而有思想的人还是多的。比如一些阅历丰富的驴友,他们大多喜欢交朋友,与人分享故事,但我们并不能就说他们是平庸的。我们不必成为伟人,只要不是庸人便可。

有一种人,他们的精神力量并不突出,但又超出了泛泛之辈。当这一类人无法获得外在的快乐的时候,便会学习一门技术或是其他学科,但他们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事失去兴趣,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他们的重心部分地存在于自身。而只有具有最高等的精神禀赋的天才,才会全身心地进入这样的状态。让我思考一下,我学习艺术是因为缺乏了外在的快乐么?显然不是,只是因为真心喜欢才去学习的,但的确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这段很有意思。

头脑聪明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是主要的和要过最轻松的生活莫过于头脑简单,如何理解这两个矛盾的命题?

穷人与富人:穷人比起富人更容易挥霍金钱,更守不住钱财,但同时也更能够忍受贫穷,懂得为人处世的艺术。请不要再抱怨你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虚荣和骄傲的差别:骄傲就是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则是尽力让别人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使人健谈,骄傲却使人沉默。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也是虚荣的一种,事实上别人的看法对我们幸福的影响只是间接的,尤其是当我们认识到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面,都是些肤浅的思想和渺小的念头的时候。虽然这是一个许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但要真正做到无视他人的看法,那需要多么淡然的心境,就让我们继续磨练吧。

传达所见较之于传达所想要难得多,因此阿斯姆斯说:一个人去旅行就能讲故事,但是当我们与这些人深入交往以后,往往又得到另一个结论到海外旅行的人只是变换气候而已,他们并不曾改变思想意识(贺拉斯)。大概是说,他们只是找到了表面的资料,或许还对资料做了一些组合,但本质上他们并没有开发新资料。所以读万卷书应该在走万里路之前,而在行万里路的时候,别忘了思考。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二】

《人生的智慧》一书的原作者是德国着名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他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这本书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着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版译出的全译本。

我是20xx年5月份在亚马逊中国买到的这本书,同时买的一本书是《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书到了之后,先翻看的《人生的智慧》,刚开始的时候看得很迷糊,感觉思想混乱,没有静下心继续阅读,只是心里隐隐约约觉得原作者写得很高明,但是译者水平太烂,有些语句重复罗嗦,句读没做好,以为自己是白买了。于是,在看了不到一章节的内容,就把这本书放下了,转而去看的《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那本书看的津津有味,看完那本书后,自己的心也平静下来了,于是重新捡起了《人生的智慧》。陆陆续续大概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看完。《人生的智慧》这本书被装在了自己的背包里,跟随着自己出差,在火车上、地铁上、床上都会被拿出来翻一翻,每当看得投入后,自己的内心都很平静、踏实,深深地为作者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为作者精辟的思想所感染。

在书中,作者主要讲述的是教人怎么平静幸福地过完这一生,它是一本哲学上关于幸福论的着作。作者系统严谨详细的分析了幸福产生的来源、分类以及要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以及译者附录的作者生平。

第一章节,作者对决定人的命运的因素进行了划分: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财产和人所展现的表象。

第二、第三和第四章节分别就这三个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被作者认为是人幸福与否先天性的决定性因素。

人所拥有的财产和所展现的表象是次要性的。作者认为,人拥有的绝对财产不是人感觉自己富足与否的条件,这个条件是人拥有的相对财产。因此,如果不跟别人作比较,那我们就会为我们所得到的感到快乐,而如果由于别人比我们更加幸运而内心不安,那我们将永远不会快乐。所以,这一因素还是由人的自身决定。

人所展现的表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它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作者对这三类看法作出了详细的说明和广泛的论述。他认为人的名誉是否定的,名声是肯定的。名誉是表明这个人不是例外,而名声却表明这个人是个例外。人们通常过分看重了我们的存在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其实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来说,对我们的幸福并非至关重要,它对于我们并不直接存在。如果有人将这种非直接为我们所存在的东西作为直接存在来加以看重的话,那就是这个人虚荣的做法。

第五章节作者讲述了在人生中会遇到的一些具体的情形,以及给人提出遇到这些情形时的抉择建议。这是全书最轻松的一个章节,也是作者传授的最具体的内容。他解答了人的一生中所会遇到的种种情形应该要如何处理的问题: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以及如何如何对待命运和世事的发展。作者在这里讲述的内容在任何时代,对绝大部分的人都有着益处,我们能够从其中学到丰富的人生哲理。

第六章节作者纵览了人生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建议。尤其强调了人年轻时经常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本书中,作者也对人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次强调。读完本书后,我感觉到好好锻炼身体的紧迫性了。

全文通读下来,让人有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作者在全文持述幸福是否定的,灾祸是肯定的观点。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亦即还能勉强忍受的生活。他劝诫读者要珍惜已拥有的现在,这才是人能够真正能够把握的,而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对过去,也和我们想象当中的过去有所出入。

另外,这本书中,作者的语言平实简朴,再加上作者经常性的对观点的注解(作者认为人的后半生更多的是对前半生的注解),因此读起来不觉得费力,能够比较容易的接受作者提出的思想。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三】

读完书看完附录,和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我也被叔本华深深吸引。确实,就像尼采说的,叔本华是为自己而写,文字不矫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坚定、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着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而这里,叔本华对于人自身幸福的论述更加的的精准。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这个理念,是不是也能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关于世界的看法

大学时候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简单,世界便待你简单,叔本华说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事物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和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应该说情绪ABC理论从这个观点中吸取了养分。

4、关于变化、关于梦、关于别人的看法、关于社交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梦的解析,意识和性在叔本华的书中都是有论述的,而且就像这段对梦的描述一样,都相当之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价值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中国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着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四】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力作,正是此书让其晚年得享盛名,让更多人了解其独具一格的哲学思想。都说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在我看来,他也有积极乐观的一面,本书虽名为智慧,其实是叔本华的幸福论,也可算作他的自传。精妙深刻的语言加上优美的、格言式的翻译令我大呼过瘾,读书时手中的笔从未放下,基本上每一天都有勾画。

开篇老叔就指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

人的自身 。即在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 。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 。即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也就是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对于这三个因素的轻重排序,老叔的结论是: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的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他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

这么棒的开头一下就激起了我阅读的欲望,历经数十个日日夜夜,床上、厕上、火车上,这本书陪我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旅程。

第二章老叔同志花大力气论述了人的自身,强调人应该注重内心修炼和个性培养,尤其要不懈提升、积累精神财富。书中的一句话特别合我胃口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的原因,原因就是:他就是一个愉快的人。一个人的这种愉快气质能够取代一切别的内在素质,但任何别的其他好处都不可以替代它。我们应该把获得和促进愉快的心情放在各种追求的首位。随后老叔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建议大家都动起来。他本人常年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定居法兰克福后,无论刮风下雨,每晚都牵着他的狗儿出外散步。本章结尾部分有一个发人深省、振奋人心的结语:当一个人注定要把自己的精神印记留给整个人类,那么,对这个人就只有一种幸福或者一种不幸可言那就是,能够完美发掘、修养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得以完成自己的杰作。这其实是作者本人真实的内心独白,才华横溢的叔本华在29 岁即完成了开宗立派的巨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但直到60 多岁才为世人所称颂,如果没有那样强大的心理暗示,他怎能坚持那么久?这让我想起了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span平凡的世界 创作手记》中的一段话:在狂热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主要的精神状态应该是什么?那就是认定你在做一件对你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工作,甚至是做一件前无古人的工作。不论实质上是否如此,你就得这样来认为。你要感觉到你在创造,你在不同凡响地创造,你的创造是独一无二的;你应该为你的工作自豪,就是认为他伟大无比也未尝不可。这不是狂妄。只有在这种目中无人的状态下,才可能解放自己的精神,释放自己的能量。应该敢于把触角延伸到别人没有到过的地方,敢于进入无人区并树起自己的标志。照耀你的世界的光芒应该是你自己发出的。沈君,让我们一同发掘并释放自己的突出才能吧!

第三章老叔介绍了人所拥有的财产。

第四章大篇幅论述了人所展现的表象,对我启发最大。老叔悲观地说:几乎所有的人毕生不息地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扪心自问,我又何尝不是呢?所谓的通过提升自身影响力、帮助别人以实现个人价值,说到底也是自己的虚荣心作祟吧?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导致人不能平静地生活、工作、学习,从而不能为自己而活!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接受真实的自我,不畏人言,坦荡荡勇敢选择要走的路、要过的生活。到那时候,内心的幸福就如期而至了。有一句话与你共勉:具有价值的不是名声,而是藉以获得名声的东西它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以此获得的名声只是一种偶然意外而已。例如我们羡慕一个伟人,并不是因为这个人被那些缺乏判断力、经常受到迷惑的大众视为伟人,而是因为这个人确实就是一个伟人。他的最大幸福并不在于后世的人会知道他,而在于在他那里我们看到了那些耐人琢磨、值得人们永久保存的思想。他的幸福是被自己掌握的。

第五章建议和格言是本书内容最多的部分。在本章里,老叔表现了自己悲观、现实的一面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本章以小节的形式列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犯的毛病,如嫉妒、不能节制欲望、过度劳作等等。老叔对每一个问题都做了精当的评论,但因为内容过分接近现实,读起来如同卡耐基论人性弱点那种教人为人处世的成功学着作,略觉反感。

第六章人生的各个阶段是本书的完美收官。老叔大声疾呼把握现在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不必太未雨绸缪、思考遥远的未来,也不宜总是如闺怨的少女般怀念再也回不去的过去。不管我们能够生活多长时间,我们都只享有那不可分的现时此刻,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沈君,让我们都过好每一天,享受此时此刻此岸的生活,但也不能在温柔乡中迷失自我、忘记使命生来就注定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人,从青年时代起就在内心秘密地感受到了这一事实。他就会像建筑蜂巢的工蜂那样去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临近结尾,我想缅怀一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他让我重新认识哲学的魅力,哲学是平易近人的、属于每个人的学问。正如他在教授第一堂哲学课时所说:在康德以后,很快就冒出了尽是玩弄字词的诡辩者。他们乱用莫测高深的字词,把他们时期的有思考能力的人弄得烦腻和厌倦,把这些人吓得从此远离哲学,不再信任这种学问。但现在,某一更具思想能力的人将会出现,使哲学重新恢复其荣誉。 终其一生,叔本华都近乎顽固般坚持这一原则,从不故弄玄虚、矫揉造作,始终忠实于自己,为人类写作。1860 年9 月20 日,72 岁的叔本华在书房与世长辞,孤独地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密友格温纳献上了如下致辞:对于自己要完成的使命,他怀着铁一样的信念。在那漫长的、不公正的默默无闻之中,他从不曾偏离其崇高的孤独路径半步。在自己选定的事业中,他真可称得上恒兀兀以穷年。

沈君:前路漫漫,风云变幻,仕途艰险,使命永驻。作为四年室友,我对你怀着深深的感谢,借此机会送上你毕业前给我的祝福:人生的智慧在于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能幸福愉快地度过。愿君无论身处何环境,均能坚守自己最真实的内心,制止最原始的欲望!

愿幸福与君同行!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五】

今天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受益非浅。这本书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依旧不影响到它的经典。它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等。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经叔本华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

近一年来对原先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兴趣,对生活不再积极乐观。对工作也失去热情。不断从外界找原因,却忘记从内部探寻。而今天看到叔本华所写,才恍然大悟。他写道: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快乐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最快乐、幸福的?恋爱时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红柿,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在泰国时和朋友们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无忌惮的高声唱歌嬉笑。元旦联欢会时和学生们一起跳舞、游戏。大学时,周末在图书馆阅读的一个下午。高一时,在课堂上心无旁骛的听课。还有安静的夜晚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他人会带给我快乐,但并不稳定,也不容易达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乐却相反,不需要别人的配合,独自一人就可以实现。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是身处要职还是处于底层,只要你打开书,静下心来去读,就能有所收获。

他还写道: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我总认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现在的倦怠状态。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不是这样的。大概是因为当初所设下的目标大部分达成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尚未来到。长远目标过于遥远,近期目标没有设立。

于是,我找到了答案。环境可以改变人,但最主要的还是源于内心的充盈,不断的学习,阅读和思考才是让人快乐的法宝。是因为停下这些思想上的步伐才导致无所事事的不快乐。所以,即便是毕业以后、工作以后依然不能忘记学习、阅读。精神食粮所带来的满足大大超过物质上的享乐。不妨暂且把近期目标设定为每天阅读,坚持写作。就算写得不好,也是一种对生活、对思考的认真记录。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要能每天多记录一点点、多思考一点点、多进步一点点,就是好的。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六】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书中,始终强调人的自身属性对人生幸福度的决定性作用。

《人生的智慧》开篇立论,人的自身及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智力、审美等个性因素根本而直接的决定幸福与否。

快乐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一个具有乐观阳光气质的人,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寻觅到快乐与满足。一个气质悲观忧郁的人。任何外在的美好事物都无法打动它,就像是阳光照不进黑暗森林。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因为它是麻木逐利的,快乐或痛苦,对他的心灵激不起任何涟漪,掀不起任何波澜,毫无意义。

随后指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其自身因素对命运与幸福的影响较小,其拥有或占有的身外之物或期在他人心中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幸福,作者把这类人比作毫无思想感情的机器,并通过对比指出,依赖外部因素的快乐是低级趣味,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高级趣味。

同时又指出,对于普通人难以真正享受发自内心的快乐,其人生就如同一台中,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欲望得到满足则无聊,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而更有诸多人同时陷于痛苦和无聊之中,沦于无法满足远超自己能力的愿望的失望中,无所事事,却不懂节欲,并从内心寻找快乐。

总之,痛苦和无聊是幸福快乐的两大死敌。

《人生的智慧》强调个人的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着重心灵的态度和看待世界的角度,类似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叔本华没有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方法,而是提供改变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方法。当普通人领悟自我与世界相互独立自我,不为世界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活成自己的样子的时候,就多了一条路:简单的快乐,社会价值观由成功转向成为“人”自己。

当我们把这套理论诉诸现实时,有一种错觉,就是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狭隘立场上,主观臆断地以为这就是在描述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差距:当西方社会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级不必攀比世俗成功而是追求内心的幸福意义活成自我、平民甚至无产阶级也能在社会福利的荫蔽下免于挣扎而是简单而快乐地低欲望生活着的时候,中国社会广大的“打工人”却在残酷的内部倾轧中受到物质、欲望、攀比、竞争的多重夹击而活得痛苦不已——很多人从这本书中对中国社会和个人意义产生了悲观感——这就是管中窥豹甚至强词夺理了。

这些理论,反映的根本就不是影射不同社会的差距,而是具有超前性的跨时代预言、验证、反思、借鉴价值。

看似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之间差距的表象,实质是时代与时间的问题。现在的中国社会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病,恰恰也是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社会的顽疾。

中国现在处于资本积累和起步上升阶段,叔本华那个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现在处于高度发达即将甚至可以向共产主义发展的阶段,中国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人现在很难做到自我的幸福,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人现在可以做到内心幸福安然,中国人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

叔本华在书中隐隐约约地对比了这两种生存状态和生活境界,并不是辛辣地对比讽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而是看透了当下的时代而预言未来的时代。

中国人不应该在读罢此书后倍感消沉,而应该意识到叔本华的理论犹如一座发展时间线的标杆里程碑,站在上帝视角普适于任何文明,只不过走得快的西方文明先验证了预言,走得慢的中国今天也走到了这座里程碑旁并在叔本华理论和西方实践经验的结合指引下,对前途有所了解,并朝着那个归宿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在未来也能实现每个人的或心灵解放、或低欲幸福——精神文明要跟上物质文明的脚步并走在物质文明的前面,让不同阶层的人都找到价值的栖息、意义的归宿。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七】

人也是同样,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自己的快乐,最一开始就被这个人的个性决定了。而一个人能够领悟高级快乐的能力则是由他的精神能力所决定和限制的。如果一个人的精神能力较低,那么所有外在的努力——不论是他人的帮助还是个人的运气——都无法使他领略到平庸的、动物性的快乐范围之外的高级快乐。他能感受到的只是感官的刺激、低级的社交、虚荣的消费和安逸的家庭生活。

当一个人独处时陪伴自己的,别人无法予毕达哥拉斯总结出来的规律与我此处的建议是一样的: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一天的行为逐一进行仔细的检查。一个人如果沉迷于世俗事物或放纵在感官享乐之中,只是随心所欲地生活,从不回顾已经过去的事,那么他对生活就没有详细、清楚的思考,他的感情是混乱的,思想也在某种程度上杂乱无章。夺的内在素质,亦即一个人的自身,之于一切他所拥有的财富以及他在别人心中的形象都更加重要。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丰富的话,他单独一人的时候就能够徜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悠然自得;然而,如果一个人冥顽不灵的话,就算不停地参加聚会,外出看戏、游玩,也无法摆脱烦人的无聊。

一个人具备的自身价值决定了他是逃避独处还是喜欢独处。因为一个人在独处时,如果他是一个可怜的人,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如果他具有丰富的思想,就能感受到自己思想的丰富性。

当发生了无法改变的灾祸时,我们千万不要这样想:事情本来有可能会不一样的;更不能假设我们原本能够阻止灾祸的发生。因为这种想法只能让我们的痛苦更加剧烈,以至于难以忍受,所以这就等于是在自我折磨。

如果一个人很难使心情放松,那么就要用命运轮的观点自我安慰,因为命运轮说出了这样的真理:所有已经发生的事,都是无可避免的必然事件。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八】

算上思考的时间这本书看了有四五十个小时,历经十天。

正好符合我这个阶段,因为作者里面大多数的问题我都曾有过思考。感谢作者的解惑和指引。

在读这本书期间遇到一位特别美好的人,但用作者的观点就是“无聊”的不愿意思考的人。交流还算频繁,但她不是很喜欢我“出口成章”的说话方式(说话不要夹杂任何道理)。和作者很多观点一样,我从不认为自己这样有错误,但是却认为对她这样说就是有错误。

每当看到她笑都会心情愉悦,像极了曾经的我,但我深知曾经的我已经死了,没有死亡就没有成长。

但愿我能早一天的成为一个看似没心没肺,实则充满智慧,与任何人相处都会让人觉得很舒服却也不会让自己感到勉强的人。

也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的举动,但是我知道我们都懂。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九】

关于幸福论的一本书。虽然有一些不是十分同意,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精神思想并不高贵的平庸之辈吧。总还是有得到新鲜的认知的。

一,人之所以不开心,有两种原因,痛苦与无聊。生活匮乏的人充满痛苦,生活富足的人总是无聊。

二,我们所拥有的只有三样东西,自身,财富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一个人的性格是大自然决定的,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最大的快乐就来源于我们自身,比如健康。但是我们却总是把注意力投放在财富与别人的眼光中。只有自身带给自身的快乐是最本质最保险的,其他两者都是暂时的充满变数的。

三,想要幸福,就不要追求幸福,而是努力去避免灾祸。我们其实有很多值得快乐的事情,却会因为一个小灾难而坏了好心情。把对生活的期望值降低,因为生活本就是多灾多难的。能过着勉强还可以忍受的生活,就可以了。努力行动去避免灾祸,就是幸福的取得之道。

四,人的一生对生活的认知经历了从想象,希望,幻灭,虚无的过程。人在年少时,对眼前的事物都处在全盘接收的概念认知阶段,没有意欲的烦扰,一切看上去都是新鲜艳丽的如此美好。到青年时期,以为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这想象中的所有美好,看待事物的眼光掺杂意欲,却一次次碰壁后发现现实是粗糙猥琐的。老年时期,意欲消停了,终于明白一切都是虚无,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才能回头看见生命长河里真正发生了什么。

读《人生的智慧》有感


读《人生的智慧》有感

上善若水

关于了解这本书,还是看到朋友的推荐,到手之后还沉睡了几天,直到开始阅读,爱不释手,深深吸引。完了之后开始着手写读后感,正如徐老师所说,如果读书只是简单的读完而已,不加以思考并实践的话,相当于没读。但是第一次也不知具体怎么写,只有简单的写写了,希望多加指教。

这本书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幸福度过一生,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人是什么, 即 广义的人格,比如健康,力量,气质,道德,理智,教养等 ;第二是人有什么,就是财产和各种所有物;第三是在他人的评价中处于什么地位。

人是什么?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或多或少,都受到我们个性的不断左右。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金钱总有散尽之时,唯有性格始终不渝。”发现我们内在的美好素质,如高贵的品性、杰出的智力、良好的气质、乐观开朗的精神以及健康的体魄,身心健康,就是幸福的首要关键。我们应当致力于提升并保持这些品质,而不是专注于去占有外在的财富和荣誉。人拥有什么?衡量一个人的幸福若只是看他拥有了什么,而不结合他想要得到什么一起做参考,这就好比计算一个只有分子却没有分母的分式,是无效的。一个人若是从未想过要得到某样东西,那也就不会感到失去,有没有这样东西,他都一样高兴;而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才会使人倍感痛苦。每个人都期望得到更多,但格局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视野限制了我们的所得。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若不能在自身内在本质和外在财富资源中找到幸福,而硬要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中寻求满足,那真的是太不幸了。我们存在的整个基础,人生幸福的基础,首先是我们的体格健康,其次是可维持独立自由生活的能力。

“一个人首先是并确实是寄居于他自身的皮囊中,而不是存在于他人的看法中。”

“财富犹如海水,喝的越多越口渴。”

“当一个人不需要害怕对方,或认为自己说的话不会传到对方的耳朵里时,他会如何贬低别人。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他人的看法确实与我们本身没有关系,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00字(3)篇


叔本华一直被定义为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他对幸福的定义为,躲避灾祸的能力。灾祸真的能躲避吗?未必,对于每一个物种来说,都是无能为力的,即使身为权贵,富可敌国,哪天苍天想给你一板砖,你都没有任何还手之力。乔布斯如是,令计划如是,邓朴方如是。这种灾祸不仅难以躲避,而且没有任何意义,在我们被称为十年浩劫的年代,邓朴方被逼的跳楼,落下个终身残疾,彭德怀,刘少奇被病痛折磨至死,他们的苦难有意义吗?确实有少数人,从苦难中爬起来,成长为强者,天降大任于斯人了,然而大多数人,只能像活着里的徐福贵一样,历经苦难,还只是活着而已。徐富贵经历了我们能想象到的大多数苦难,他出生在富贵家庭,却被骗光家产,想安分过小日子,却接连失去儿子,女儿,妻子,女婿,最后连孙子也失去了。这么多的苦难真的有意义吗?这不是生活的答案,苦难就是苦难,它一点意义也没有,不能因为万分之一的成功,忽视了大多数被苦难打倒,只能挣扎着活着的人们。因为有了人类,才发明了幸福,意义这些词语,其它物种闻所未闻,它们每天可能经历灾祸,它们都不知道这叫做灾祸,它们寿终正寝反而是小概率事件,可能不知道哪一天,就被吃掉了,或者病死,或者遇到车祸,或者其它天灾。来到这个世界,对于每一个物种,可能都是在渡劫,没有谁是为了享受幸福快乐而来,很多人羡慕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比如王思聪,然而他们的不如意之处可能并不比你少,因为他们获得幸福快乐的阈值太高,这可能真是造物主设计好的。从这个角度讲,对孩子是很抱歉的,不管给他们怎么样的物质生活,也难以避免其大多数时候不如意,甚至经历磨难。记得甄嬛传作者流潋紫接受采访时说“很多人以为甄嬛是一个人成功的故事,其实我写的是她如何失败,这一路上,她失去了朋友,姐妹,爱人,孩子,失去了纯真,失去了尊严,失去了一切宝贵的东西,只得到了权力”。今天的幸福已经被定义为物质条件,有了这个才有幸福,我们应该追求物质条件的富足,但是,不要等,等哪一天物质条件足够了才会幸福,或许那一天根本不会到来,抓住今天拥有的,珍惜今天拥有的,享受今天拥有的,这是我理解的幸福,因为中年以后,可能除了物质条件逐渐增加,其它东西我们只能渐渐失去。

这本书,我可能看的还不够认真。就浅浅地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人的内在很重要,即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免受无聊之苦,不介意环境好坏,不在乎周边人的评价。只有自由地徜徉在精神的海洋,我才会发现我有多么富足。我的精神世界就是我的财富,没有其他外在的欲望可以比这些财富让我感到更愉快。幸福是虚幻的,缥缈的,似乎就在眼前却又无法达到的状态,只要还有一点不满就会影响它的存在,所以它常常是否定的。而痛苦是肯定的,只要你还有欲望,你就还会感受到它的存在,那种求而不得的存在,就像是一个患了重病的患者不断祈求上苍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而却不能实现,也可以是你拼命想要得到的东西却得不到。因为这些你都是需要仰仗外界的帮助。虽然我们做不到幸福,但我们依然可以追求不痛苦的平淡生活,减少欲望以及对外界的依赖,多独处,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都会缓解你的焦虑和痛苦。最后再说一下运气,选择和努力。我们的人生就是由一连串的外在事件和一系列的决定共同书写而成的,外在事件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我们把它称为运气;而决定则是我们来做的,我们在命运给我们的很多条路上做出一个选择,而这个决定也会影响我们的运气。但运气好或不好,我们都决定不了,我们只能通过自己努力,尽量减少或者去除运气所带来的不好影响,或乘着运气之风,扬帆远航。接下来,有机会去拜读一下叔的其他书,类似于反复在文中出现的那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这是一部断断续续读的书,卡住的地方在于部分观点让我觉得渗透了他境遇的个人主义和”贵族优越感”。直到本书的最后两部分才感受到这位先哲的非凡精神性。阅读需要积淀,就象我因为刚看完防御的书及朱建军关于意象的书而激发了自己的想象思维,突然间对这样的文字通透明了:”正如衣服遮蔽着我们的身体,谎言也遮蔽着我们的头脑。我们的言语、行为和我们的整个本性都是虚假和带欺骗性的,我们只能透过这层外纱勉强猜度我们的真实情感,正如只能透过衣服估计一个人的身体一样。”

因为精神分析所做的繁琐工作有时只是证实了哲学家们直观获得的深刻见解,所以一直把阅读哲学类的书当功课在拓展,今天终于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引自叔最伟大的著作《意欲与表象》的两段不正是关于客体与主体,存在与表象,无意识驱力的表述吗?

”我们在人生历程中所作出的重大举措和迈出的主要步伐,与其说是遵循我们对于何为对错的清楚认识,不如说是遵循某种内在的冲动——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本能,它源自我们本质的最深处。

根据抽象原则行事是困难的,这要经过许多练习以后才能做到,并且,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抽象原则常常是不足够的。相比之下,每个人都有着某些与生俱来的具体原则,这些原则深藏于每个人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因为这些原则是人们全部的思想、感情和意愿的结果”

人生智慧读后感精选


俗话说: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读书就是放飞心灵的途径,读完作品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读后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激发出来,并且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那么怎么写可以写出你的感触呢?请你阅读读后感大全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人生智慧读后感》,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人生智慧读后感 篇1

《人生智慧管理》这本书,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通过对人性内心关注和探索,深入浅出的诠释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正确引导着我们如何去做一名人生的智者。

做一个简单纯粹的人。我们每天面对工作的繁琐,发现有时会干着这件事,想着那件事,总感觉沉不下心,担心完不成任务。我们每天面对生活的不易,总喜欢与他人的名誉、地位和名声作比较,来衡量自己到底成功与否。

这些杂念难免会使我们产生压力,并总是活在他人的言论之中不能自拔,无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究其原因都是失去了自我内心的本真。

我们不应再他人的眼光中飘摇不定,唯有活在当下,专注于现有的一点一滴,才是取得愉悦的真正秘诀。我们要学会自我减压,在紧张的工作中能够自我缓解疲劳;在追求完美和极致中懂得理性让步;在失落的情绪中能够及时摆正心态。试着做一个“简单纯粹”的人,去不断消除万般忧愁,真正感知生活的乐趣。

做一个知性随和的人。一个知性随和的人,必定拥有较高的个人修养,他的生活是轻松有趣的,但也是谦虚谨慎的。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学习,保持好奇心,对人生哲学有所积累,有所感悟;他需要我们拥有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用宽厚感恩之心去发现世间美好有趣的一面;他需要我们每天“慎独自省”,时刻检讨自己的善与恶、对与错,才能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做起来实属不易,有道是:“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精神富足的人,在困境中也不失其乐;一个冥顽不灵的人,即使坐拥万千财富都难以心满意足。为人处世,应不限于眼前,不困于未来,不过分计较得失,从容不迫,方能走的更远。

做一个勇于创新的人。我们都知道“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当下有的人因为怕担责变得不担当,不作为,出现了“随大流”的从众心理,工作因循守旧。

这种过度的从众行为十分容易导致我们变得盲从和怯懦,如果希望工作有起色、有成绩,就必须具备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创新思维能力,敢于敲响好奇之门,把积极能干的形象展现给他人。

正如文中所说: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我们要花一生的时间去琢磨人生,管理人生的智慧,让你与这个世界更好的相处。生活中的美好正在等待着被你发现。

人生智慧读后感 篇2

这是一本阐述什么是幸福的书,叔本华认为,幸福来自于我们本身的内在因素,财富地位等外在因素并不是影响幸福的根本原因。一个人之所以渴望财富,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内心需求所至,外在只是间接影响。

对于一件同样的事情,一个肤浅的笨蛋可能觉得只是小事,不足为奇,但一个有思想的人也许就能看的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歌德的这句话也是一个真理大众,不分贵贱,却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的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如果是这样,那我大抵上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我的个性实在不大好。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孤独,要么庸俗。这句也不是第一次听到了,是来源于叔本华么?诚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看起来总是孤独的。但生活中能称的上伟大的人毕竟是少数,然而有思想的人还是多的。比如一些阅历丰富的驴友,他们大多喜欢交朋友,与人分享故事,但我们并不能就说他们是平庸的。我们不必成为伟人,只要不是庸人便可。

有一种人,他们的精神力量并不突出,但又超出了泛泛之辈。当这一类人无法获得外在的快乐的时候,便会学习一门技术或是其他学科,但他们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事失去兴趣,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他们的重心部分地存在于自身。而只有具有最高等的精神禀赋的天才,才会全身心地进入这样的状态。让我思考一下,我学习艺术是因为缺乏了外在的快乐么?显然不是,只是因为真心喜欢才去学习的,但的确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这段很有意思。

头脑聪明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是主要的和要过最轻松的生活莫过于头脑简单,如何理解这两个矛盾的命题?

穷人与富人:穷人比起富人更容易挥霍金钱,更守不住钱财,但同时也更能够忍受贫穷,懂得为人处世的艺术。请不要再抱怨你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虚荣和骄傲的差别:骄傲就是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则是尽力让别人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使人健谈,骄傲却使人沉默。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也是虚荣的一种,事实上别人的看法对我们幸福的影响只是间接的,尤其是当我们认识到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面,都是些肤浅的思想和渺小的念头的时候。虽然这是一个许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但要真正做到无视他人的看法,那需要多么淡然的心境,就让我们继续磨练吧。

传达所见较之于传达所想要难得多,因此阿斯姆斯说:一个人去旅行就能讲故事,但是当我们与这些人深入交往以后,往往又得到另一个结论到海外旅行的人只是变换气候而已,他们并不曾改变思想意识(贺拉斯)。大概是说,他们只是找到了表面的资料,或许还对资料做了一些组合,但本质上他们并没有开发新资料。所以读万卷书应该在走万里路之前,而在行万里路的时候,别忘了思考。

人生智慧读后感 篇3

为什么明明过了一生,老了却觉得如昙花一现?叔本华终于解答了我的疑问。

我们青年时期,困扰我们的不幸福是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坚持认为,可以在生活中寻觅到幸福,我们通过诗歌、小说来提升期望,可现实就是我们的希望持续不断地落空,而我们的不满情绪由此产生。如果能在这时及时得到教诲,就可以在这世界尽情收获。

在青年时代感受到喜悦之情和拥有生活的勇气,部分原因是我们正走着上坡路,没有看见死亡。因为死亡在山的另一边。当走过了山顶,才真正跟死亡打了照面。青年是诗歌,老年是哲学,前者以生活为前景,后者的前景是死亡。老年才能看到生活的整体。

如果人的前半生特征是对幸福苦苦追求而又无法满足,那么,后半生就成了对遭遇不幸的害怕和忧虑。因为到了后半生会认识到:幸福是虚幻,苦难才是真实。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扰的状态,而不是快感。一个成熟的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所能获得的,就是摆脱偏见;开始以朴素的眼光看待事物,客观对待他们。

为什么人到了老年,在回顾一生的时候,会觉得人生如此短暂?如同昙花一现。因为对生活的回忆不多,所有无关紧要和不愉快的事情都从我们记忆中筛漏掉了。有时候回忆一幕往事,仿佛发生在昨天,因为我们无法生动回想过去发生这一幕往事距今为止的这段间隔时间发生了什么,对大部分事件只保留在抽象中的大概认识,而不是直观认识。

在童年时期,新奇感把一切事物纳入我们的意识,每一天都是冗长的;我们在外出旅行时也是,似乎在外面的一个月比在家几个月都长。作文年轻的时候是充满意识的活着,老了后生活的意识越发减弱,并不会留下什么印象。就好比一件艺术品看上千遍后的感觉。

确实,人活到了高龄,精神力就开始衰退,但如果一个人原先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他就有绰绰有余的精神力抵御无聊。通过经验、认识、实践和反思,对事物有精确的见解和敏锐的判断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补偿,消灭无聊。贫穷是老年的一大不幸,因为金钱是失去了的体力的替代品。能够有金钱和健康的老年生活,就是最大的幸运。

人生智慧读后感 篇4

内容简介:以坚韧拓展生存空间,用智慧缔造财富乐园。自立智慧:犹太人非凡的成就来自其非同一般的自立智慧,这种智慧是在千百年受挤压求立足的艰难过程中养成的独到生存之道。犹太人对于金钱的观念、对于契约的执迷、对于知识和实用智慧的追求,都使他们无论在什么时期、什么环境中,始终以这一套独有的立世原则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处世智慧:犹太人的做事方式给人一种特立独行的感觉,而他们又极富效率。这首先基于犹太人看问题时独到的角度和眼光,干百年来的做事准则规范着他们的处世行为,能让他们看问题直指核心、做事情善走捷径。经商智慧:做生意有做生意的规则,犹太人以生意场上的卓越表现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他们善于利用和创造一切机会、善于让投入产生尽量大的利润,无疑,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商人。

犹太人生存智慧全集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犹太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现代的犹太人给世界带来了商业的高度繁荣。犹太人作为全世界公认的“世界第一商人”,几千年来历尽艰辛和屠戮,掌握了丰富而系统的赚钱经验和生存智慧。犹太商人赚钱强调以智取胜。犹太人认为,金钱和智慧两者中,智慧比金钱重要,因为智慧是能赚到金钱的智慧,也就是说,能赚钱方为真智慧。这样一来,金钱成了智慧的尺度,.智慧只有化入金钱中才是活的智慧。他们对钱有着极其特殊的敏感,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商业领域具备敏锐的嗅觉。是财富让犹太人得以生存繁衍,是财富带来了犹太民族的勃勃生机。其实,犹太人的成功并不只表现在经商上,他们在政治、科研、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优秀的犹太人具备一些走向成功的特质,正是靠这些特质,犹太民族在商业上才能够一枝独秀。更重要的是,犹太民族是一个善于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民族,用智慧去创造财富是犹太人的最大特征,这也是我们要学习和借鉴的。犹太人的做事方式给人一种特立独行的感觉,他们做事极富效率。这首先基于犹太人看问题时独到的角度和眼光。千百年来的做事准则规范着他们的处世方式,能让他们看问题直指核心,做事情善走捷径。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智慧,每个人都希望成功,但是犹太人的成功告诉我们,人的智慧、成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本书对犹太人的成功背景做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归纳出的犹太人特有的智慧要素适用于今天的每一个人,希望它能给读者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切实的帮助。

犹太人生存智慧全集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优秀的犹太人具备一些适合成功的特质,正是靠这些特质。犹太民族在商界才能够一枝独秀。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智慧,每个人都希望成功,但是犹太人的成功告诉我们,人的智慧、成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人生智慧读后感 篇5

关于幸福论的一本书。虽然有一些不是十分同意,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精神思想并不高贵的平庸之辈吧。总还是有得到新鲜的认知的。

一,人之所以不开心,有两种原因,痛苦与无聊。生活匮乏的人充满痛苦,生活富足的人总是无聊。

二,我们所拥有的只有三样东西,自身,财富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一个人的性格是大自然决定的,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最大的快乐就来源于我们自身,比如健康。但是我们却总是把注意力投放在财富与别人的眼光中。只有自身带给自身的快乐是最本质最保险的,其他两者都是暂时的充满变数的。

三,想要幸福,就不要追求幸福,而是努力去避免灾祸。我们其实有很多值得快乐的事情,却会因为一个小灾难而坏了好心情。把对生活的期望值降低,因为生活本就是多灾多难的。能过着勉强还可以忍受的生活,就可以了。努力行动去避免灾祸,就是幸福的取得之道。

四,人的一生对生活的认知经历了从想象,希望,幻灭,虚无的过程。人在年少时,对眼前的事物都处在全盘接收的概念认知阶段,没有意欲的烦扰,一切看上去都是新鲜艳丽的如此美好。到青年时期,以为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这想象中的所有美好,看待事物的眼光掺杂意欲,却一次次碰壁后发现现实是粗糙猥琐的。老年时期,意欲消停了,终于明白一切都是虚无,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才能回头看见生命长河里真正发生了什么。

人生智慧读后感 篇6

它吸引我的,似乎不是它的文学价值,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这部小说处处洋溢着爱,那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

教育我们要懂得去关爱他人,将爱传递下去。

还有慈爱的父母、令人尊敬的老师,他们给予了安利柯最无私的疼爱,教会他宽容与理解。

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去辨别好的坏的,让我知道了感恩与回报。这本书里有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这种种的爱加起来,可以感天动地,这里的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这里有让恩里科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比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罗西……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让我很佩服。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世、学会爱,成为一个有勇气、有活力、有正直感的一个人。

里边的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老师,这一个个平凡的人,用他们那无私的精神感化着我们,教会了我们许多。

我相信,读了这本书你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人生智慧读后感 篇7

学习在这个领域深有建树的人的观点,可以避免走弯路,也要切记在自己专业且富有经验的圈子里发挥自己,才能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

1.虽然股票价格上上下下的波动在短期内很难预测,但长期而言一定是由公司的价值决定的。而聪明的投资者只要在股票的价格远低于公司实际价值的时候买进,又在价格接近或者高于价值时卖出,就能够在风险很小的情况下赚很多钱。

2.“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在我这漫长的一生当中,没有什么比持续学习对我的帮助更大。再拿沃伦·巴菲特来说。如果你们拿着计时器观察他,你们会发现他醒着的时候有一半时间是在看书。

3.年轻人在工作中应该追求什么?

三个基本原则:

·别兜售你自己不会购买的东西。

·别为你不尊敬和钦佩的人工作。

·只跟你喜欢的人同事。

4.如果采用逆向思考,问题往往会变得更容易解决。例如,如果你们想要帮助印度,你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不是:“我要怎样才能帮助印度?”相反地,你们应该问:“我要怎样才能损害印度?”你们应该找到能够对印度造成最大损害的事情,然后避免去做它。

5.“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举例:总顾问应该说:“喂,如果这种情况再持续下去,会毁掉你的,会让你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我的建议能够让你免于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这种方法会生效的。你们应该多多诉诸利益,而不是理性,即使当你们的动机很高尚的时候。

6.在我年轻的时候,我的办法是找出我尊敬的人,然后想办法调到他手下去,但是别批评任何人,这样我通常能够在好领导手下工作。总之在你们正确地仰慕的人手下工作,你们在生活中取得的成就将会更加令人满意。

7.懒惰和言而无信会让我们在生活中失败。如果你们言而无信,那么就算有再多的优点,也将无法避免悲惨的下场。所以你们应该养成言出必行的习惯。懒惰和言而无信是显然要避免的。

你们一定要非常勤奋才行。我这辈子遇到的合伙人都极其勤奋。我想我之所以能够和他们合伙,部分原因在于我努力做到配得起他们,部分原因在于我很精明地选择了他们,还有部分原因是我运气好。

人生智慧读后感 篇8

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真是敬佩不已。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如果把一次触动比喻为一朵浪花,那么,在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波涛汹涌,浪花翻滚!在阅读前,下了很大决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仔细领悟,因为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中国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杀人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培养,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习怎么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应该坦然、乐观面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们的态度。人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勇于战胜自己。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400字


第一次听说悲观哲学主义,于是细细拿来叔本华的书来读。《人生的智慧》从世俗上探讨了人生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虽然是晚期的著作,但是其观点仍然脱离不出唯意志论的人生哲学,但由于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学会更加适应生活,更多地向生活所妥协了。哲学上规定了世界观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叔本华却是唯意志主义,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切都是自己意志的表现,如果没有你的意志,这个世界也便不复存在。也许很多同学会说,就算一个人死了,这个地球照样会转,桌子还是桌子,人还是人。可是你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假若你死了,你还能感受到这个世界么?假若你从未来过这世界,那么这个世界真的存在么?就算存在,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意志是万物的基础,生存意志是指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生存下去的欲望。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实用】《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五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智慧人生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