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电影读书笔记

电影读书笔记

前度电影影评。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不是读过的书,而是看过的电影,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观后感。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写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前度电影影评”,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这部电影有些老了,但是对于失恋的人来说,《前度》这部电影还是值得看一看的。也许我们在爱情的路上都在奋不顾身,但是都逃不掉离别的结局。那么是否还要继续去努力抓住?其实我们都是成年人了,该学会成长了。

给恋爱超过一次的人,给爱过的人。

这是导演在情感治愈系电影《前度》末尾的点睛之笔。

电影除了造梦以外,也有它很人性化的一点,那就是探讨和治愈。

在这一点上,我非常热爱这类情感治愈系电影,爱它带来的那种清清淡淡却不乏深度的表达和思考,爱它超越大多数有着完美设计和大团圆结尾的爱情电影的清新脱俗。不定义、不引导也不刻意安排,只是娓娓道来,如同生活的步调,不管欢乐悲伤,我们总得努力去寻找答案,学会和生活和解。

《前度》吸引我的,除了钟欣桐重新出道、变得更成熟更有层次的演技以外,还有精彩的剪辑手法和所要表达的内容。

影片展示了女孩周怡的三段无疾而终的恋情,运用平行交叉的剪辑,把几段感情串起来,这是一种类似人脑思维的表达,没有特定顺序,只是随着一首歌或者一些物件,就意识流般的联想起一些片段,在回忆和现实中来回交错,但不失条理。

周怡是一个普通的女孩。跟生活中大多数女孩一样。阳光、活泼、随性,却无法掩饰住内心深深的不安。每一次的恋爱中,她都很投入很享受,但不久就会演变为不安和计较。

阿平书架上残留的前女友买的书、阿树所著书籍上前女友拍的照片以及混混男友不能言说的离开理由,都是周怡最最不能忍受的关于男友前一度恋爱的残留物。于是,周怡本着分手就不能做朋友的观念,一次次的离开爱情,无论自己多么不舍,无论回忆多么磨人,她毅然离开,重新开始。

和阿平的再度重逢中,周怡结识了阿平的现任女友阿诗,一个同样有着执念的女孩子。但是她的执念有所不同,在男友关于前任的回忆面前,她选择接受和隐忍。于是让周怡留宿、对男友恢复和周怡在一起吃夜宵的习惯视而不见、原谅男友睹物思人,都成了阿诗对爱情的执着。但是事实证明,这样的委曲求全的方式,仍然是不能挽留爱情的,阿平在这样的宽容下,终于难承压力,坦白心迹:算了,好不好?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离开了谁不能活。

而历经了一次又一次失败恋情的周怡也渐渐发现,其实在自己身上也一次次的留下关于前一度的印记和记忆:和阿平一对儿的另一半翅膀耳钉、和混混男友一样的星星纹身、和阿树一起唱过的歌曲自己并没有像自己保证过的那样,分手了就是分手了,可以不再纠缠。她自己也难逃过去的记忆,于是在雨地里,她放肆的回忆着那些曾经的爱情点滴,大哭不止,为自己每一次结束而哭,也为自身无法克服的记忆而哭。

两位女主角,对爱情的态度是,一个尖锐,一个隐忍,但是结果还都是逃不出前任的伤害。周怡的痛经在这部电影里多次出现,就是在隐喻关于记忆的隐痛。它就是这么真真实实的存在着,不由你控制,不由你决定取舍的隐藏起来折磨你,不管你多么渴望谈一次纯粹的活在当下的恋爱。

当周怡的前任男友阿树来复合时,承诺要给周怡一次真正的旅行,阿树用餐具摆出了摩天轮、高塔的影子,周怡看到这一切以后,无奈空洞的一笑。这正是上一个男朋友阿平曾经给她做过的模型。

周怡无力的瘫软在床上,母亲过来劝慰。

说到周怡的母亲,影片给这位母亲设计的角色是一个近乎荒诞的形象:老顽童、说话直接大胆、开放派作风,旅行起来异常疯狂,可以连女儿都不顾不管。这看似荒诞的母女谈话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这部影片治愈系的关键点。母亲拉起疲惫的女儿在床上放肆弹跳,和女儿进行着一段简单,却让人回味深刻的对话。

母亲:我问你想怎么样?

周怡:他想和我复合。

母亲:他到底是哪一个?出租车司机还是刚才那个叔叔?小妹啊,你到底有几个?

周怡:我告诉你哪一个,你也不知道啊!

母亲:我也不想知道啊,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清楚不就行了么!

周怡:我可不想像你一样,选错了才知道自己身边的那个不是自己喜欢的那个。

母亲:错!我没说过我身边的那个不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个,我是说,最喜欢的那个,已经不在身边了。

周怡:妈咪,可不可以带我去旅行?

母亲:去旅行,不用别人带,自己去就行了,你已经长大了!

在母亲另类的安慰和鼓励下,周怡终于释然,她终于明白了母亲的用意。

在爱情里,不能纯粹的享受和信任爱情是因为我们都没有安全感,于是我们总是尖锐的针对一些对方合理的过去,或者继续一种可能自己都没法理解的付出和信任,借此来寻找安全感。其实,安全感任何人都给不了你,任何一份感情也保证不了。

爱情中的安全感,是要记得在感情中保证好自己的存在感,不要感叹这个世界不符合你的梦想。如果前一度让你难以释怀,就好好给自己一段时间去反省和释放,直到自己做到放下,重新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虽然整体是纷乱的,但是大家都开始明白,该如何去生活,而不是随波逐流的做着别人以为应该要做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开始考虑,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应该怎么样进行我们的人生。

生命不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理解到这些以后,周怡真的成长了,她拒绝了出租车司机阿苏的示好,不再依赖任何人帮助自己走出伤害,她像母亲教导的一样去旅行,不用别人带,自己去就行了。

关乎心灵的旅行,是一种修行,只有自己去勇敢面对和整理,才能与生活和解,让自己成长。

爱过,伤害过,然后可以离别和遗忘,没有什么可以因为不舍而获得怜悯。

回归内心感受,用自己的时间节奏,整理完碎片,更新好自己。

待到山花烂漫时,像没有受过伤一样,重新出发。你所相信的真爱一定在下个路口等你,对的人,是不会再让你掉眼泪的。当你到达他身边,你就会明白,所有的坚持和等待,如此值得。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异度空间影评


异度空间影评(一)

这部片子,其实已经下载在电脑里很久了,但一直没有勇气去看。怕自己看了会太压抑。一直听别人说这部片子和张国荣的死似乎有着某些关系。例如,张国荣的跳楼和电影里面最后的场景。例如,哥哥和里面那个心理医生都有某些心理上的问题。客观的来说,片子总体水平不错,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特别是两位主角的精彩演出,真的是很细致到位,个人觉得只是导演在某些场景之中的过渡衔接不是很好。到最后我也没有看明白,到底是哥哥在遇到林嘉欣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幻觉,还是在之后被女方的父母刺激之下才产生的。

整部片子从头到尾看完,其实你会觉得很温暖。我倒并没有觉得是爱的缘故拯救了生命,只是一个脆弱的个体直面了人生。影片的最后10分钟的确很温暖,哥哥站在了前女友跳楼的天台上回忆当初的快乐往事,然后面前女友的面目渐渐由满身戾气转变为那个楚楚可爱的小女生。然后给了哥哥一个温柔的吻,然后说,我再也不需要你了。从此,消失不见。

其实,哪里来的鬼,一切只不过是哥哥的心理幻觉罢了,因为有些事情想要忘记,因为有些回忆不愿意记起,他甚至忘了那个为了他死去的小女生父母的脸,也以为他已经把那些美好甜蜜的记忆丢掉了。但一切的一切在他梦游的时候再次回响起来,他不住的喃喃自语,眼神迷茫而空洞,仿佛就像是没有灵魂一般,想想这个时候也是在这一年,哥哥被确诊为抑郁症。忧郁的眼神、憔悴的脸庞,不用化妆修饰,这就是那个时候真正的他吧。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不免有些难过,想想这竟然是他的遗作。

影片里面有很多镜头都让我很震撼。那个小女孩用剪刀生生的把自己的手给剪了下来,那个剪断手臂的声音真是~~~`随之而来得便是半身喷溅的血。还有就是突然从林嘉兴背后探出的那个脑袋,配合着音效和翻白的眼珠也着实把我吓了一跳。让我最欣赏的一个镜头莫过于哥哥一个人在游泳池里游泳的那场戏。整个游泳池底的水线远视看来就像是一个个十字架,然后哥哥双手划开,白色的气泡在他的面前又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十字,仿佛看来,哥哥整个人就好像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地下墓场,场面让人感觉肃然冷魅!真的是形象深刻!

不过看了这部片子我依然无法把它和哥哥的死联系在一起,虽然影片里面的心理医生的确曾经站在高楼顶端徘徊,但是他没有往下跳,而是同自己的幻觉对话,回忆往昔;可哥哥却是在这样的真真假假中一跃而下。

我想,我可能,不会再把这部片子看第二遍了吧。里面虚虚实实的藏了好多个真实的张国荣。

异度空间影评(二)

人的脑子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有人说,研究人脑要比研究宇宙还难,确实,在这里,随时都会发生变化,一个变量转化成另一个变量,这都算很简单的大脑操作,还没有涉及到增加变量和变量消失等复杂情况。人脑之复杂远远超乎大家想象的,更别说是那些研究人精神问题的大夫们、学者们。这也正符合本片故事内容,从人类幻象探寻内心和人脑的部分奥秘,揭露人内心和大脑中最容易崩溃的部分,加之感情和恐怖元素渲染,凑合成这部《异度空间》,也是哥哥的临终作品。

剧情延续港片一贯的一句话概括风格,就是能用一句话把故事讲完。这句话看似简单,不过影片内容中填充很多让人能产生兴趣的话题和元素,能有效填充因简易剧情造成的影片空洞。当然,这样子做容易产生歧义,就是增加无聊剧情来添时间,还好这片出的早,存在的不是很多,现在无聊港片都存在这样情况,即使其他港片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

可能是影片气氛,也可能是天气原因,每次看这片自己身体都会发凉,虽然自己没做过什么亏心事请,不过还是能从骨子里感觉到渗透骨骼的寒风。影片的恐怖氛围确实不错,运用阴冷的色调使得影片效果很压抑,配上让人心寒的背景音效,外加精神题材,幻觉和突发性吓人场景结合运用,在不经意间就有被吓到可能性。虽然有些地方是为了吓人而吓人,设计有点勉强,但这也是符合影片主色调而设计上去,从表现上还是值得认可的。

其实,我挺喜欢房主妻儿出现的地方。一方面,证实她确实是精神有问题,心理有问题,产生幻觉也是正常。只是出现的不是她心底下最害怕的,而是房主的亲人,也和她害怕房主有关系,在这点上还是能搭上点关系。另一方面,房主的迷信也给发生在屋子里面的怪事情增加些恐怖氛围,虽然这等恐怖和幻觉恐怖八竿子打不上,但也能烘托片子恐怖效果。把迷信和科学扯在一起,虽然关系牵强,但故事还是想说明这个世界没有鬼,只有心中所逃避的恐惧,而那些恐惧就表现为你所看的鬼。并且,这里扯上迷信还和后面故事联系起来。

影片中间给我们一点喘息的机会,用两人谈恋爱给观众缓冲时间,正好也推动后面故事的发展。虽然这里短暂,镜头也不多,但这里很温馨,特地运用暖色调来烘托二人关系亲密,也给女主角走出心理障碍提供不少帮助。这段林嘉欣表现也从前面的单一崩溃表情走向甜蜜小女生,从话语、动画、表情都能看出走出阴影的效果,虽然表现上还是有些稚嫩,并且前面表现还是挺呆板,有些单一,但这小妮子还是发挥一定表演功力,就是相比哥哥表现还是弱了些。

转折到后期也是因为一次砸瓶子开始的,后面的故事基本上是前面的延续,并且把前面的元素和铺垫统统在后面展露。我们知道为什么他喜欢游泳,知道他为什么单身,知道他为什么把自己扮成工作狂,知道为什么他总是有所保留。只是,当我们知道时候,一切都晚了,也是准备进入崩溃状态时候。我知道这状态比较假,但哥哥的演技还是很不错,惶恐的眼神能让人感觉到那恐怖状态,只要你很入戏,那段逃跑还是很紧张刺激的。

只可惜,就是在步入跳楼那一刹那,为后面回想做铺垫那部分确实效果不怎么样。其实,这里煽情化还是很有好处,在经历恐怖这段时间里,他被内心中唤出的影像所困扰,被心底最薄弱的那份恐惧所吓倒。虽然这里用了一些独白来接壤下面的回想和勇气,不过这段独白力度还是欠缺,还是少了很多内心挣扎并且豁出去的气氛,也显得后面的勇气没有多少底气。后面的回忆很感动,要是把独白换成配音,用内心挣扎作为承托,这里表现将会更好,后面故事更有增色加彩效果。

《异度空间》的结局不由得人们想起哥哥的死去,特别是哥哥拍摄该片后的情绪更容易让人们产生这样的遐想。至于这点,我也不知晓,只是猜测拍摄该片触动了哥哥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让其不得自拔,其自然的演出也给该片增加不少质量。只可惜,该片也成为他最终作品。从某个角度上,这也算是对该片的一种讽刺。

一次内心的探测,一系列科学的推测,我们还是不知晓人脑到底有多少奥秘。心理恐怖已成为该片一大特色,也成为该片一大谜团。也许,正是这个,才真正断送哥哥的人生,正是这个,才拨开内心最后一道防线。我也用本片祝福哥哥,忘记那份痛苦,让你在那个空间过的更平静点,至少不至于这么颠簸。

异度空间影评(三)

张国荣逝世前最后一部电影,说实话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恐怖片,但是恐怖点状的分布并不足以让你深夜一个人观看时有所恐惧,因为前提很明确:世界上没有鬼,一切都是精神世界的异变。在电影的开篇,张国荣就告诉了我们人脑的神奇。人脑就像是宇宙一样,这样的讨论让我这样的业余心理学爱好者很感兴趣,当然这依然是一部恐怖片。导演很善良,让主角最后救赎了自己,没有死去也没有崩溃。但跳楼而死的这个场景,难免不让人怀疑这部电影导致张国荣入戏太深的猜想。

影片中两个主角都因为过去的痛苦记忆遗留下的心理阴影而时常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幻觉。而要治疗这种疾病需要患者直面一直在逃避的痛苦记忆,打开心结,以求最终释然。所以没有人能治好他们,他们只能自我救赎。

电影一开始是女主角见鬼。看过影片的人都知道,最初女主角在见鬼后只知道尖叫和逃跑。当她听说房东的妻儿死于泥石流,在壁橱里看见满身血泥的母子俩时,精神崩溃似的尖叫着跑到公路旁,等待男主角的救助。而男主角,同时也是名心理医生,把她带回闹鬼的壁橱前,打开壁橱,让她明白出了心中的鬼,那里什么也没有。从那时起,女主角开始不再逃避,直到最终见到当初抛弃自己的父母,发泄出积压在胸中多年的愤恨和不满,解开心结。

男主角的故事虽然着墨不多,但在治疗女主角的过程中时常闪过男主角往事的画面,所以他的故事一直是影片的一部分,随着女主角的康复而显现出来,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过去的病人发现医治自己的大夫有病。病人有病可以找医生,医生生病了应该找谁?

男主角可以说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人。在讲演和治疗的过程中他一再否认鬼的存在,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又为心中之鬼所累,眼前不断浮现出恐怖的场景。还记得他在女主角住院的时候,一个人到她租住的公寓。走到楼梯口时还隐约看见有鬼影一闪而过,但很快就把女主角楼上长期弄出怪声,刺激她产生幻觉的房客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这与面对恐惧显得懦弱无助的女主角比起来简直有天壤之别,无怪乎当女主角把她的发现告诉别人时,没人相信。

男主角的自我救赎很有意思。当他在昔日初恋情人(猜测)所幻化的女鬼的追赶下,来到女鬼当初跳楼的天台时,一切仿佛回到原点。就在他即将精神崩溃,快要从大厦顶层纵身跳下的千钧一发的时刻,那些痛苦和快乐的往事,挥之不去又不想记起的时光浮上心头,他将他埋藏在心中这么多年的痛苦一股脑倾吐出来,并发现,虽然女鬼是因为自己而死,但其实并不愿他去陪葬。最终,原本情面血污的女鬼变回花季少女的模样,而男主角深埋心中的阴影也随之而去。

整部片子从头到尾看完,其实你会觉得很温暖。我倒并没有觉得是爱的缘故拯救了生命,只是一个脆弱的个体直面了人生。影片的最后十分钟的确很温暖,哥哥站在了前女友跳楼的天台上回忆当初的快乐往事,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开心过,一直以来,我都不能接受任何一个女子,是因为你.你死了那么久都不开心,我有什么权利开心.其实我很想忘记你,我真的很想忘记你.如果我死了能令你满足,让你开心,我会做.你以为我死了以后,你就可以忘记以往不开心的事?有些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怎么都无法弥补.我们大家都不会忘记,永远也不会忘记,我们以前一起开心过,痛苦过,我两样都会记得,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什么都忘记.我陪你死. 哥哥说这段话的时候,真的被感动到了。然后面前女友的面目渐渐由满身戾气转变为那个楚楚可爱的小女生。然后给了哥哥一个温柔的吻,然后说,我再也不需要你了。从此,消失不见。影片最后,罗医生和章昕相拥在一起,曲声悠扬,晨光依稀。经历了这么多,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勇敢地走下去。

其实,哪里来的鬼,一切只不过是哥哥的心理幻觉罢了,因为有些事情想要忘记,因为有些回忆不愿意记起,他甚至忘了那个为了他死去的小女生父母的脸,也以为他已经把那些美好甜蜜的记忆丢掉了。但一切的一切在他梦游的时候再次回响起来,他不住的喃喃自语,眼神迷茫而空洞,仿佛就像是没有灵魂一般,想想这个时候也是在这一年,哥哥被确诊为抑郁症。忧郁的眼神、憔悴的脸庞,不用化妆修饰,这就是那个时候真正的他吧。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不免有些难过,想想这竟然是他的遗作。

张国荣和林嘉欣,都为这部电影交出了最完美的演出。罗志良曾经说过,有两种演员,一种是本色演员有感觉啱角色的时候便会迸发出完美演技来,另一种是戏剧演员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变成剧本里的任何一个人——我想“异度空间”的张国荣是林嘉欣,他们是优秀的戏剧演员同时迸发出了完美的火花。本来故事一切到此就应该结束了。但这部片子却激发了张国荣心中的鬼。长期的工作压力和个人私生活的困扰在张国荣拍完这部片子之后爆发了,抑郁症折磨着他,最终他没有罗医生那么幸运,走向了绝路。张国荣的死,也为这部片子涂抹了一片凄绝的色彩。不禁让人感叹:哥哥已在异度空间!

《异度空间》是一部关于创伤和救赎的电影,并在另一个侧面控讨了人际间的疏离,特别是透视了都市人的寂寞无助,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潜意识国度里的深邃风景。人很多时候都很脆弱,遇到挫折日积月累就会有很多心结。因此,人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件事,就是要懂得调息自己和爱护自己。最有效的心理学调息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不逃避,不否定,不对抗,用面对,接纳和爱的态度去应对生命中的每一次挫折和创伤,用爱去化解寒冷和伤痛,生活终会还我们阳光!

爱在记忆消逝前观后感影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由意大利和法国共同制作的电影《爱在记忆消逝前》呢?影片改编自迈克尔萨度里安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一对患有重病的老人在开车前往海明威故居的途中回想一生的故事。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本片主要讲述一位罹患胰腺癌症晚期的老太太,一位患阿兹海默症晚期的老先生,还有一辆高龄的旅行房车,进行了一场人生末路的疯狂而美妙的旅行。其中,影片的英文名The Leisure Seeker其实是房车的名字,这恰好契合了作为美国公路片的影片主题。

不同以往的多数以年轻人爱情故事为题材的电影,本片从老年人的视角出发,以温馨而愉快的节奏,加以幽默而风趣的桥段,利用平凡而朴实的对话,结合日常生活的小片段和小细节,充分挖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向观众传递爱情的真谛。

电影中,老先生约翰作为一位热衷于研究作者海明威的学者,海明威故居是他心中的朝圣之地,因此老太太艾拉为了完成丈夫多年的心愿,在两人重病后选择了驾驶房车,从马塞诸塞州一路南行,开往Key West。在旅途中,有夫妻的温情相依,有婚姻的琐碎吵闹,有死亡的隐约恐惧。最后,影片以惨烈而平静的剧情结尾。艾拉写完遗书后,拆下车辆防废气的挡板,喝下加入大量镇静剂的威士忌,安详地在熟睡的丈夫身旁躺下。最终,夫妻两人十指相扣,在依偎的陪伴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艾拉在遗书中写道,不舍得留下约翰一人独自受罪,也不愿意增加儿女沉重负担,因此自己做主,来了结自己,这是最好的选择。

细细品味,电影中的部分情节更加让人感触不已,引发深思。即使老先生约翰记忆消逝,时常忘记身旁这位女士是自己的妻子艾拉,却仍然记得妻子的初恋男友,对其耿耿于怀,必须要艾拉带他去亲眼会见一下这位初恋男友,最终约翰在会见后化解心结,对艾拉不再心存芥蒂,更加觉得无法离开妻子了。而与此同时,老太太艾拉在丈夫约翰发病把她错认成邻居时,发现约翰可能存在出轨行为,于是一怒之下把约翰扔到了破旧不堪的养老院,但事后平息怒火后,第二天又把约翰接回来了房车,并对约翰说:四十八年后的今天,我再原谅你一次,不知道是我太贱还是你太渣。于是,两人又恩爱如初了。这缓缓道出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艾拉对约翰说:你是唯一一个,让我觉得无论何时何地都不用刻意寻找话题聊天的人。或许,有时候,对的人,只需要彼此一个眼神,就足矣。

爱不是一时的激情与浪漫,而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起体验人生的美妙,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如果有一天,我们终将死亡,离开这个世界,我希望自己可以带着爱意和尊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估计是本片所要传达的对爱情和生命的理解。

2019年度奥斯卡黑马绿皮书影评


《绿皮书》这部电影给我们的感受真的是独树一帜的,它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来改变的,如果说看多了大制作,不如来看看这部剧情片。其中电影给人的深思还是很多的,有种族问题,当然也有温情的一幕,总之,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的肯定,也获得了大家的肯定。

世界上孤独的人都害怕迈出第一步

皮肤、阶层、性格和取向天差地远的两个男人,因为音乐结缘,因为公路旅行而成为一生朋友。有时候才华并不够,还需要勇敢,推倒心中那面墙才能开门见山。电影就像一颗绿色小石子,投入黑白分明的美国社会,激起轻小而美丽的涟漪。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绿皮书》摘得最佳影片。在此之前,《绿皮书》已获得第76届金球奖最佳喜剧片,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观众选择奖、美国电影学会奖、美国评论家选择奖等等。

(人物原型)

《绿皮书》改编自真人真事,背景是1962年,一个对非裔美国人来说无异于中世纪的黑暗年代。60年代初,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尤其在农奴制度历史悠久、思想封建保守的美国南方,黑人和白人仍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

历史上,绿皮书的确存在,在种族隔离尚未消除的年代,这本绿皮书应运而生,提供那些关于接待黑人的餐厅和招待所的实用信息。白人司机托尼(Tony Lip)与黑人艺术家唐雪莉(Don Shirley),就带着这本绿皮书,朝南方出发了,在思想封建保守南方的几个州展开巡演。

一、音乐是世界的,白人黑人所有种族的人都有权力演奏,这是Shirley想要瞿改变世界的方式。

音乐带来的享受是共通的,在Tony第一次听到Shirley博士的演奏时,他为自己是他的司机而自豪了一下,在给妻子的信中,他称Shirley博士为天才,他觉得Shirley博士不像被歧视的黑人,而像自由的人,甚至弹得比白人更棒。原本的歧视正在慢慢松动。每一次演奏,Tony都越来越享受Shirley的表演。

因为是黑人,白人无法接受黑人来弹奏白人音乐。甚至在1956年,耐特金科尔应邀在伯明翰市礼堂演出,他是被邀请的第一个在白人场所演出的黑人,当他一开始演奏就被人袭击,因为他作为一个黑人居然弹奏白人音乐,他们把科尔拉下舞台暴揍了一顿。所以,唱片公司安排Shirley博士做一个有色艺人,弹奏白人可以接受的流行音乐,而非弹奏他最喜欢的古典音乐。

Shirley博士本可以留在北方,在公园大道接受褒奖,薪酬还是巡回演出的三倍。但他坚持要到南方巡回演出,冒着生命危险,他想通过音乐来改变这场运动。

二、歧视:既不够白,也不够黑。

Shirley博士每天晚上都要喝掉一瓶威士忌,他为自己感到悲哀,一个人住在城堡里,为有钱白人弹奏白人所喜欢的流行音乐,扮演唱片公司觉得适合他的有色艺人,而不是他最喜欢古典音乐。白人在演出时尊重他,是因为白人会觉得这样做比较有教养,然而一旦他离开那个舞台,白人只当他是黑鬼,还是把他当普通黑人一样歧视。他独自一人忍受着这样的煎熬,因为他非黑非白。

影片中时刻充斥着种族歧视的桥段,邀请Shirley演出的庄园主人拒绝让他使用屋内的厕所,并用一个简陋的茅房羞辱了他。

他们路过日落镇(种族隔离时期,某些美国城市不允许黑人日落后在当地逗留),Shirley被无礼的警察要求下车提供证件。面对警察的羞辱,Tony忍无可忍,出手袭警,他们被关进了牢房。

在牢房里,Shirley对Tony说,靠暴力你永远都赢不了,只有保持了自尊你才能赢,自尊总能获胜。

三、肯德基的欢乐时光

Tony固执地认为,所有的黑人都应该喜欢炸鸡,无法想象Shirley博士从来没有吃过炸鸡。并不是所有的黑人都是一个样的。

Shirley博士不吃炸鸡的原因是:不想毯子上滴油,没有餐具怎么吃东西。

第一次吃炸鸡的Shirley博士表示:好好吃,就是看起来太不卫生了。

四、家庭

两人性格差异也来自于家庭。

Tony并不知道他要写些什么,写信是因为他想念他的妻子,或者是他的妻子要求他写信。

Shirley博士说,但是你词不达意了,你的信里并没有表示出你想她。然后手把手地教Tony如何表达。

当我想你的时候,就想起爱荷华那美丽的平原,现在你我之间的距离,令我心碎,缺了你的陪伴,人生便无意义。爱上你,是我这辈子做过最简单的事,于我,最重要的是你。遇见你的那天就爱上了你,直到今天。用我余生,爱你不变。

Tony拥有幸福的家庭,而Shirley博士选择了钢琴家而放弃婚姻。

甚至不敢主动与家人联系,觉得他们要找我的话知道我在哪。

五、静默

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终将目标缩短了些,决定只想改变这个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

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电影《爱在日出破晓前》观后感


电影《爱在日出破晓前》观后感

我向往它吗?如果可能,我希望拥有这样一段仅维持了一天的浪漫情缘吗?关闭播放《before sunrise》的的窗口后,我脑海里浮现了这个问题。我想,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维也纳、一日游、一见钟情、柏拉图式的聊天、一夜纵情、没有留下电话地址、相约未来这样的一场邂逅,在我看来太像一个五彩瑰丽的、不切实际的梦境了。这个梦太疯狂了,充满了激情、欲望、冲撞和试探,让人兴奋喜悦的同时,也伴随着惴惴不安的害怕。这场梦的进行,需要自信果敢的冒险精神而我啊,心里的自我设防是那么固执,无疑会减小碰见如此浪漫邂逅的几率况且,这样梦幻的一日情缘,本就是可遇不可求的。

《before sunrise》,中文译名《爱在黎明破晓前》,讲述了一位巴黎女孩和一位美国男人在维也纳游玩了一天的故事。塞琳和杰西,在火车上邂逅,相谈甚欢并一见钟情,于是约定同游维也纳,第二天便各奔东西:他要转机回美国,她则继续搭下一班列车回巴黎读书。

在维也纳这座艺术气息极强的优美城市,他们播撒下点点滴滴的交集,串联开一个个小故事。他们在大桥底下,和两位话剧演员相互调侃,在真言谎话间愉快地拿到了两张话剧门票;他们在露天咖啡厅碰见了算命的巫师,争论巫师是骗子还是神算;他们在僻静的街角遇到了一位流浪诗人,让他用奶昔一词作下诗歌,并于此进行了第一次争吵在公墓旁,他们探讨生死和灾难;在教堂里,他们讨论着赎罪和人性;在公车上,他们玩着真心话的游戏,探寻着对方的故事;在摩天轮里,望着灯光璀璨的夜景,他们情难自禁,拥吻在了一起交流日渐深入,他们的思想愈发契合;一次次争论,让他们放下了自我保护的武装。他们理性地约定再不相见,惟愿在彼此心里都存下一份美好的回忆。

他们是柏拉图之友,聊天的话题天马行空,从宇宙、生死、法西斯主义到男女关系、感情经历和家庭环境;他们的身体相互吸引,终于在那一月色安详的夜色中冲破了禁忌。经过一夜的激情,杰西和塞琳更舍不得对方了。在火车开动前的最后一刻,他们匆忙约定,半年后于原地相见。

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如流水般顺畅肆意,如行云流水的文章,不拖沓,巧笔一挥,留下些许温暖和想念。影片中,维也纳优美的自然风景和友好的人文风俗,让观影的我们惬意享受又漾起一丝温情。里边的音乐柔美而温和,使影片充溢着暧昧的气息和淡淡的忧伤,就好像杰西的眼神、塞琳的微笑那样,让人久久徜徉其中、不能忘怀。

看完电影后,可以发现,语言对话、交流沟通,在杰西和塞琳渐行渐近的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维也纳边走边聊,塞琳说她的父母是愤怒的一代,他们找得到攻击的对象是政府、是教条、是冷战思维;而她自己,却找不到对手是谁,只能空虚、落寞和不知所措;杰西说人们在技术的帮助下节省了很多时间,却不知道应该将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做什么,他们只是不断地去工作,没有想过去寺院里打禅;塞琳说迷失、痛苦或罪过让她着迷,她有时会觉得自己垂垂老矣,我的生活就像是一位老女人的回忆;杰西说他的确希望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也有自信承担得起这份责任,但我知道,我自己更希望能为某一事业而奋斗终生,甚至是死亡。而不是那亲密和甜腻的关系。

一次次对话,一次次思想的交锋、感情的碰撞。犹记得杰西曾说过:爱情是两个孤独的旅人逃避现实的途径。这句话我并不认同,因为我觉得爱情本是现实的一部分,遇上了爱情,我们的现实将更加完整、踏实,而不是与我们隔绝了。在我看来,杰西的世界观稍显悲观,他不承认世界上存在没有谎言的关系,因为他的曾祖母,在和她丈夫度过了一辈子的同时,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另一个人。杰西讽刺说:爱情就是靠谎言编织起来的关系。人总是会对别人抱着罗曼蒂克的幻想。

我不否认,谎言是存在的,也许还是对关系有益的存在。但让人庆幸的是,我们都向往真实、纯粹,即没有谎言的状态。我不敢说人性本善,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性向善而这,便是我们得以对别人抱有罗曼蒂克的幻想的理由所在。

记得在一巷口里弄里,塞琳无奈地对杰西说:若真有某种魔法的存在,我想,它一定产生于对沟通和理解的不懈尝试之中虽然我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听了塞琳的话,我内心不由地感到悲伤。因为我们不理解对方,所以我们需要相互沟通和交流是的,这是真理但我们谁能保证,在沟通和交流之后,我们就能真正的相互理解了呢?语言可以消弭误会,却也可能增添新的误会。

世上那么多独特的灵魂,谁不渴望被理解呢?我们不断说话、不断地交换着想法,为的就是让我们相互理解。我很喜欢塞琳最后说的话:但,有谁会真正在乎?答案一定在这不断的尝试中。是啊,我们不在乎在沟通的同时也将层层累积起新的误解这并不是最终的答案。最终的答案,是存在于那不懈尝试、不断沟通的过程中的啊。

维也纳一日游,他们在不断地言语碰撞中交流彼此的故事、观点,交换着彼此的灵魂,并相互怜惜,相濡以沫。他们用语言试探着彼此的过去,用语言确定着对方的情意,用语言丰富着这一日的见闻。在语言、沟通和交流中, 达到了相互理解。

加一个前缀的假设,回到开头的问题:如果存在语言,如果双方可以不断地进行交流和沟通,那么我是否能够对第一段的问题问答YES呢?我会放得下心理的防线,真心希望拥有这样一段浪漫的邂逅吗?我认真地考虑了下这个已加前缀假设的问题,我想,我还是会固执地选择NO吧。因为,即使存在沟通和交流,我还是无法辨析对方是否在撒谎。我无法证实或证伪:他的过去有否出现过无数次类似的搭讪或勾引。

最重点的是,我无法承受一日美好后终究离开的冰冷无情。人走茶凉,是让人难以承受的一种悲伤。如果结局不是美好的,那么我宁愿故事不曾开始过。唯有如此,方不会有怀念的痛苦、纠缠不休的如果当时、剪不断理还乱的牵挂不舍。


电影《影》影评


话说这样的一部电影,是国内少有的夫妻搭档电影还如此之火的,电影只能怪邓超更是为了电影疯狂瘦了几十斤,如果说你看影结局没有看懂的话,那很正常,不妨再看一遍,或许就能明白,以下是影影评,与大家分享。

我以前有个喜欢故弄玄虚的臭毛病,表现在看电影这方面,就是总想在影片中找到导演埋藏起来的各种暗示。

我曾经认真思考过我得这个毛病的原因。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语()文课常考歌词大意举个例子在《秋夜》中,鲁迅先生写到,他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请问,鲁迅这么写想要表达什么?或者,他为什么要这么写?

其次则是我心中常驻的那个浅薄的哲学家影子在作祟。年少时念了不少武侠小说,无知愚昧,独独喜欢不好好写长句子的古龙。那个时候记性好,当然,肯定也不是说我有那过目不忘的本事。但是古龙的小说看一遍,书里好些个句子就能记住。再加上我又爱卖弄,不经意地说上几句。正所谓旧瓶子里装新酒,少年不识愁滋味,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我爱故作深沉。

落实到看《影》上。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是在画外的尖叫声之后,小艾惊慌失措地拉起门环从门缝里看她是向门里边看还是向门外边看?她是要出去还是要进去?这是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也是影片的最后一个。导演为什么要这么安排?我第一次看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直到鹅厂视频上线之后二刷才注意到。想不通这个,好苦恼。不过话又说回来,真是因为有了这首尾呼应的镜头,才更让人看完之后唏嘘不已。

《影》是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不知道是不是从《英雄》开始,张导的影片都是正片和纪录片同步。伴随着《影》的纪录片是《张艺谋和他的影》。说实在的,我相信看一遍正片再看一遍纪录片,每个人都会对于张艺谋这个人有新的认识。他被戏谑为国师,也不全是嘲讽之词。一个人在创作上对每一个细节的苛求和高标准是值得尊重的。

伴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其实运气并不好。他们对待创作的态度和功底自然没有任何问题,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并没有跟上市场和时代的变化。我想这大概是他们在新世纪里的电影票房和口碑两极分化的原因。陈凯歌在最近的真人秀节目中,指导青年演员的表演,彷佛有神笔马良或者画龙点睛的奇效,足以证明他的本事。

《影》的主题是关于权利、欲望,贯穿始终的是阴谋。用阿汤哥的谍战系列来概括,就是谍中谍中谍中谍。辅以自我,自由,还有爱。女性在《影》中的角色,不再只是敢于与天斗与人斗的我奶奶,也不是一心要讨个说法的秋菊,更不是喊破喉咙我也不下楼的安红,也不是魏敏芝也不是那谁谁谁张导的电影中,女性终于不再是捅破窗户纸的那支手指,也不再是黑暗中的那一道光亮。我想这是他最好的归来。

电影《左耳》影评


电影《左耳》影评(一)

《爱一个人,就可以奋不顾身》

为看《左耳》在工业大学的点映几乎横跨半个南京城,期间转了三趟地铁,坐到头昏脑胀。所幸的是,那些在路上消磨的小情绪都在电影开场的刹那消失殆尽。以至于事后我一直在想,我要如何写出一篇影评,可以衬得上它的好看。

在去看《左耳》之前,我曾发了赵薇演唱的MV给一个朋友。她看完之后对我说,一定会去看这部电影。她从来是个挑剔的人,于是我忍不住问她原因,她说因为她看到了MV最后的苏有朋,那感觉,太知性。我笑,对她说苏有朋这次是导演,不出镜的。她却说那样知性的一个人,一定会拍出这部电影应有的情怀。

情怀,嗯,就是这个字眼。它可以大到无边无际,又小到浓缩至影片中每一个细节。苏有朋做到了,《左耳》做到了。在我至今仍对他在《风声》里面的演技津津乐道时,他又用《左耳》给我另一个惊喜。我不能剧透,所以我说说自己的感受。那就是你在观影的时候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导演是在用镜头用心的讲一个故事,而不是把一个无数浮华的符号和夸张的情感刻板的堆砌出来不由分说地推到你眼前。作为观众我必须讲,《左耳》让我实实在在感觉到了两个字——诚意。

电影结束之后,雪漫姐上台跟观众开始互动。她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因为这部电影导演、编剧和制片都是新人,不仅如此,演员也都用的是演艺界的新鲜人。她说这是一次冒险,显然太年轻的演员不会像是已经成角的大明星一样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可我的想法恰恰相反,电影《左耳》最棒的地方就是用了这些年轻人,他们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那些少年们的特质在他们的身上是如此突出,以至于他们根本不用“表演”青春,他们就是青春本身。

电影的拍摄地在厦门,这个地方简单清新,它让故事里短促的时光似乎可以无限绵延。我喜欢用有色彩的空气来标注我对这个电影的印象,比如小耳朵看到许弋,空气是萌萌的粉;吧啦遇见张漾,空气是热烈的红;小耳朵跟吧啦相识,空气是纯净的白;尤他跟小耳朵一起上学,空气是暖暖的黄……我用这样不同的颜色像是记号笔一样标注他们的少年时光,就像是我在看书,当书页合上,我就可以得到一本标注满满的日记。

影评写到这里,我还有一点私心,要写一点点文字送给我最喜欢的角色,尤他。胡夏饰演的尤他在电影里并不能算是主角,但他却是让我最心动的一个人。我最初知道胡夏的时候,他还站在台湾的综艺节目“超级星光大道”的舞台上,说实话,现在的他跟那时候的他似乎没有什么不同,还是那样淡定的一个少年,丝毫没有改变。我固执地以为,比起其他的几个或是热烈,或是腹黑,或是帅气的男生,尤他反而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最多的男孩子的形象,他安静、温暖、毫不张扬,但却总是出现在小耳朵需要的时候,护她周全。“中国好表哥啊!”观影的时候,坐在我身边的女孩喃喃地说。听到这句话,我也忍不住点头。谢谢胡夏,谢谢尤他,我喜欢《左耳》里所有人,但我偏爱他给人的温暖,像是林间清流,沁人心脾。

最后要谢谢雪漫姐,写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并且如约将它搬上了大荧幕,这必是一个不易的过程,但却从此让那些角色不再只鲜活于她的笔下,而是真真正正地出现在我们这些读者的眼中,让我们有机会跟随镜头看它无限延展,从而成就一段最美的时光。

电影《左耳》影评(二)

小虎队是太多人的青春记忆,初中高中毕业的联欢会上,我的表演都是他们的歌,《青苹果乐园》《爱》。从第一期来自台湾的潮,到他们解散,这一段时间,几乎涵盖我整个的青春记忆。

但事实上,3个人也各有各的粉。比如我,只爱苏有朋。长得帅,学习好,不装酷,不耍帅,对这样的人我是没有免疫力的。人红成那样,还考上那样好的大学。而我,死乞白列只做一件事也做不好。偶像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然后,苏有朋在大学转系、退学,重回娱乐圈出专辑、演戏,直到五阿哥的翻红,再到《风声》中阴柔的角色扮演……如今也是人到中年。我想,青春的疼痛和成长,在他也许更为深刻,因为经历。

上周六我刚下飞机,老公没来接我,很小人的揣测我会不高兴,于是一口气说,到廊坊,先吃饭,然后看电影……在《速7》和《左耳》中,老公说左耳吧!

其实,2周的采访下来,有点儿吃不消了,我最需要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加上回来就要盯版一周,神烦!老公这种生物就是这样的,总是在你不需要的时候送上自以为是的温暖。而我又是那特别善解人意不忍拒绝别人好意的人,从了!

小说《左耳》我是没有看过的,单说电影,我很喜欢。最打动我的,是小耳朵和吧啦两个女孩的友谊。如果你也是一个平凡的女孩,相信你的生活中,总是有那么一个让你又爱又羡的美女,闪着光,吸引着一切——我是说一切——不只是男女老少的眼球,还有运气什么的,总之她们想要的仿佛都能得到。可是,就算她美到没朋友,却偏偏和你投缘,她情商高讲义气。假如你喜欢的男孩喜欢的是她,你都不会恨她,只想和她靠得更近,偶而还会模仿……

电影里的每一个角色,展现的都是成长中的痛,张漾,许弋,表哥,富家女……导演把它们呈现得很好。这些青春的心情,无论你喜欢不喜欢,都能理解,因为他们就是我们的曾经。

超喜欢女主左耳失聪这个梗,青春就是心语,耳语都不是,所以听不到没关系,我懂!

曾经有人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青春的王国。曹雪芹写红楼梦时穷困潦倒,而且年纪大了,可他却把青春写得那样美,高贵干净,细致入微,憾人心肺。真难为他能把青春记得那么清楚。后来我想,是不是就是因为他的青春太美也太痛。

电影《左耳》影评(三)

《青春的旅途没有红灯》

青春是人生的十字路口,摆在面前的是许多抉择,该通往何方,该去往何处?纠结而惆怅,孤独而彷徨,会遇到爱,也会遇到痛,需要在千回百转中挣扎,在挣扎中,我们成长而成熟。青春是叛逆的,青春是不羁的,青春是轻狂的,青春的旅途没有红灯。

苏有朋导演的青春电影《左耳》火热上映,经我鉴定,在我看来,无疑是一部佳作。一来,饶雪漫的文本就很出色。二来,这电影很有诚意,细节处也拿捏得很到位。当然,电影必定和小说有出入,这是无法避免的。话说,一流的小说只能改编成二流的电影,而一流的电影往往产生于二流的小说。但《左耳》证明了,一流的小说也可以是一流的电影。最起码这个电影不落俗套,没有诸如《匆匆那年》的“堕胎”诟病,也没有《致青春》节奏把控方面的小失误,总的来说,我很看好这部影片,也带给我几分感动。

我感动于黎吧啦的倔强。她的爱感人至深,她为了爱不顾一切,不惜一切代价,为了心爱的张漾可以放下面子,“勾引”许弋。青春没有答案,只有秘密。幸运的是,她有一个特别要好的知心朋友小耳朵,藏掖在内心的痛苦终于可以倾诉出来。不幸的是,当她和天中欧巴张漾的爱情即将开花结果的时候,惨遇车祸,她的残酷青春便终结了。她像是化作一粒种子埋在很多人的心田,包括张漾,包括许弋,包括黑人,包括李珥。或许黎吧啦是个坏女孩,但她的爱是纯净的,其实她并不坏,只是任性而已。由于她的“背叛”与死也改变了另一个帅哥的命运,本是乖乖男的许弋最后走向了堕落和消沉。这也代表着青春的悲伤,伤怀是青春的添加剂,痛苦是不可或缺的味道。“谁不曾一世轻狂而消沉?谁不曾无意让别人恼恨?别怪身体偶尔会伤害你的灵魂。”

我感动于的李珥的单纯。她天生左耳失聪,内向而不起眼,但她对未来充满希望,她认为甜言蜜语该说给左耳听。十七岁那年,她暗恋上了许帅,那种爱是莫名其妙的,也是遏制不住的,她得知许弋被放浪女孩黎吧啦追到手,很是困惑与不解,甚至她动过变坏的念头,毕竟自己的性格就是这么清纯,她抱头哭泣。而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黎吧啦成了李珥最真挚的朋友,吧啦还叫她小耳朵,她俩交换了青春里最狠的秘密,亲密无间,然而造化弄人,吧啦永远离开了她。还记得小耳朵在海边撕心裂肺地呐喊,她失去了亲爱的吧啦,她迷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悲恸不已。李珥与许弋分手后,张漾与蒋皎分手后,清纯的李珥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归宿,最后与张漾走到一起。他们同坐一辆公交车的时候,张漾对着她的左耳说了悄悄话,“听不清的耳语最诚恳,看不到的内心都忠贞,执着难得,总不会辜负你的单纯。”

我感动于张漾的释怀。他本是天一中学最帅的男生,与小耳朵的呆萌相比,他是属于坏萌系。可惜命运一直与他开玩笑,他并不知道“母亲改嫁”的真相,从小隐忍着仇恨的怒火,

有些分裂,他以为母亲抛弃自己嫁给许弋的父亲而对许弋怀恨在心,直到吧啦出了车祸,直到父亲道出了真相,原来张漾是从孤儿院抱养而来的,与许弋并非亲兄弟。最终张漾释怀了,放下了恨,拥抱了爱。在电影里,张漾和李珥骑单车沿山路而下,一辆疾驶而过的车翻进了山沟。张漾挺身而出,终身一跃,冲进水中,预备舍己救人,他仿佛看到黎吧啦在水里与他共舞,他怀想着过往,救出了被困车里的陌生人,同时也救赎了自己,他长大了,回忆留给会痛的人,放下质问,就懂慰问。他爱上了小耳朵李珥,迎来幸福的转折点,迎来了人生的春天,他走上了正轨,走上了溢满爱的旅途,从此以后,张漾的青春旅途也就没有了红灯,一路顺畅。“谁不曾以为看懂一个人?谁不曾面对自己想否认?和解需要误会的折腾才算完整。”

我还感动于尤他的成全,他和他的表妹李珥一样,都是在暗恋中选择成全。毕竟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有时候,不爱也是爱,这虽说的很绕,但也有道理。爱是无言,爱是成全。《左耳》这部电影处处散发着浪漫的气息,这也是青春文学作家饶雪漫的风格,她还写过一个小说叫《秘果》,其中小耳朵客串出场,讲的是关于秘密的故事。有些人,有些事,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就像电影里,李珥问尤他你喜欢的人是什么样的女孩,尤他连说了几个“不好说”,他深爱着李珥,后来送了手机表白了心意,就走上了新的旅途。青春就是一场远行,一场痛彻心扉却又焕然一新的远行。在情窦初开的花季雨季,谁不曾犯错犯傻?谁不曾且歌且舞?青春是人生的实验课,错也错得很值得。青春是汹涌的波涛,青春是翻滚的巨浪,青春是无须听清的耳语。

苏有朋导演直言:“创作是一种享受。”在他的带领下,一众小鲜肉倾洒热血,共同营造了一个可爱的小世界。英俊欧豪饰坏萌张漾,清纯陈都灵饰亲和小耳朵,帅气杨洋饰炫酷许弋……苏导专门请来“小燕子”赵薇为影片献声,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左耳》的青春魅力,诚然影片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但总体而言,这不失为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值得一看的能成为经典的电影。

看完这个电影,我进一步认识了青春,青春就是在挣扎中成熟与成长。成长中有疼痛,也有美好。很痛,忍一忍。很错,等一等。爱免不了悔恨,爱就带伤狂奔!你的爱就算被现实戴上紧箍咒,也要舞动着梦想的金箍棒勇往直前!毕竟,青春的旅途没有红灯。

电影1942影评


1942,似远去,实则未远去

11月29日,我特地去电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会去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是身体里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驱使我去的。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总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我不禁惊叹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会像那个美国记者白修德一样会义不容辞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学新闻研究生)时,我也会用行动追忆那段似远去,实则未远去的历史!

(谨以此文悼念那场灾难死去的人们!)

电影斗牛影评


电影斗牛影评(一)

抗日题材的电影一直都是中国电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管虎的《斗牛》在相同题材的电影中则显得别具一格。在电影中,离奇怪诞的叙事历程和滑稽悖谬的事件命题,人的动物化和动物的人化,同时否定现实和批判人性。人和牛在超越抗战的意识形态中不可思议的存活了下来有人认为它堪称是人兽版的《鬼子来了》,而在我看来,《斗牛》在黑色幽默和揭示人性丑陋之余,也同样展现了许多温情。

故事展开于一纸契约,这张纸将猥琐、滑稽、可笑的牛二和温顺、巨大的荷兰八路牛连结在了一起,一直到最后也没有分开。他们一起熬过了日本兵的袭击,也迎来了饥饿的同胞和土匪。善良的牛二帮助大规模流亡的难民,挤奶一直挤到了滴血的程度,可是难民们没有任何感恩的意思,反而想要吃掉他们口中“像娘”一般的奶牛,牛二愤怒的喊出了:“你娘喂你奶你也吃她啊!”,他不懂为什么帮助了难民却要断送自己的幸福。同样,土匪的出现也显得十分可笑,无知的土匪闹哄哄的要求黄牛和外国奶牛交配。在这样一个以生存为最高目标的环境中,人畜的生命同等的低贱,电影表现出了对人类理性的怀疑和否定。一个社会形态下总会产生不同的矛盾意识与碰撞,难民与土匪都是饥饿的一群,身体的也是心灵的,他们匮乏于身心却又无法摆脱。[①]我想导演的终极目标是试图通过这些来控诉天灾人祸对人性的摧残。当人最终战胜自己的弱点,使人性的光辉更加灿烂之时,人的胜利才显得更加珍贵。

相比于难民与土匪,牛二的存在则充满了温情。仅仅因为一纸契约,他便可以冒死去救牛,将自己的生命与牛绑在一起,将奶牛视为自己的精神伴侣,将兑现承诺视为存活的重要动力,这样的朴素与诚实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失的。当看到日本兵拿出家庭合照时,手拿砍刀的牛二动摇了,他也深深思念着他的家人,可是战争却摧毁了一切,最终善良的牛二没有杀掉那个日本兵,反而将他安置在了牛背上一起逃命。其实牛二与奶牛很像,一样逆来顺受,一样温和,在纷乱时期默默承受时代给他的使命,一如影片最后,文盲牛二拼出的那四个字“二牛之墓”,将自己归类为了牛,最后他说了一句话“别害怕,一切都会过去呀”,他获得的平和生活是以逃离现实世界、封闭自我而实现的,他对社会群体已然失望甚至是绝望了。看到影片结尾,让人不禁在笑过后沉重的反思人性。影片喜剧与悲剧的互相交融、冲突,产生了巨大的审美张力。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应该有好的剧本、好的场景和好的台词,更为重要的是电影背后的思考,能让观影者在观看过后,对人生有所感悟,而不是像速食的消费品,管虎的《斗牛》做到了。管虎曾这样概括《斗牛》:“大概故事是讲一个人和一头牛在残酷环境下的存活经历,相濡以沫,生命和生命之间互相照顾,特美好。”电影对文化、战争和政治都进行了反思,虽然反应了人性在残酷环境下的便恶,但对于世界和未来依旧充满着希望。

这一学期看了很多抗日题材的电影,其中不乏好片,如《鬼子来了》、《斗牛》等,当然也有一些烂片,如《风声》、《金陵十三钗》。好片以《斗牛》为例,和其他电影最大的不同是,它不仅仅为了展示战争而描写战争。有些片子在展现战争场面时,让人极度的心理不适,而非让人震撼进而反思。如若战争电影只是为了重演历史,那和揭开民族伤疤又有什么区别。《斗牛》中没有多少战争场面,可是它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表现的淋漓尽致,将人在灾难环境下的扭曲也表现精彩。

本学期我介绍的电影是《黑太阳731》,当时对其的题材和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兴趣。但事后进行反思和对比,清晰发现它的缺憾。牟敦芾导演一心想要表现731部队的残忍,一心想要让我们铭记历史,却没意识到电影毕竟不是纪录片,超纪实的表现形式有时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在这个层面上,也许比起管虎导演的手法的确是欠缺了一些。

电影斗牛影评(二)

对于大多数有一定阅片量的电影爱好者来说,《斗牛》一定会被称为一部好电影。因为它有一个讲述的非常完整的小故事,它有着非常鲜明的艺术个性,除此之外,它还有那么点似有似无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的思想。在当前的中国电影环境下,坚持做有艺术个性的东西,已经十分难得,坚持做有艺术个性,同时又能兼顾普通观众感受的东西,可以说是弥足珍贵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管虎的《斗牛》是今年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国产片。管虎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步,我想和他近几年的电视剧拍摄经历不无关系。就像管虎自己说的:他把电视剧当饭吃,把电影当酒喝。当一个人吃饱了喝足了之后再搞艺术,一定和那些把艺术当饭吃的人拥有不一样的境界。

从整体上看,《斗牛》的故事可以用“高级”来形容。它通过一个不求进取的懒汉农民牛二的一次非正常历险,将日本兵、八路军、国民党、难民、土匪等几乎所有的抗战期间的角色进行了奇遇式的有机串联,再加上不断闪回的牛二的战前生活,从而引发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战争本身,对我们这个民族,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民性进行适当的思考。影片中不断出现的对过去美好生活的闪回,一方面是对影片单线条叙事的弥补,一方面它也起到了和现实生活的对比作用。战前的生活是生动的,幸福的,战后的世界是冰冷的,残酷的。战前老祖一声令下,大家会排着队抓豆子,战后人们会为了一口饭恩将仇报,自相残杀。战前牛二和九儿最大的矛盾不过是一只银镯子,战后“两个大活人,‘当’‘当’两声就上天了”。战前牛二的世界总是热热闹闹,吵吵嚷嚷,战后牛二的生活凄凄惨惨,孤苦一人。战前的影像虽然灰暗,确还有颜色,战后的影像几乎只有灰蒙蒙一片。

《斗牛》显然不是那种有一个核心主题贯穿始终的电影。如果那种电影是超级大厨做的金牌大菜,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一个手艺人做的精致的小吃。它不像数学证明题那样严谨,你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得到同一个答案。它更像一颗怪味豆,看似随意,将许多好玩的佐料都放在里面,但却自成风格,耐人咀嚼。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点,不同的人对同一点会有不同的看法。正是这种多义性,使这部电影显得更加的内容丰富。老祖总是坐在“床”上底气十足的大声喝斥“人神共愤”,“人神共愤”;那个猎人家的土猎枪和弓箭,看似精致,却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关键时刻还差点让牛二送了性命;人类最忠诚的朋友“狗”,在这里成了贼头贼脑最不吉利的“狼崽子”,真是“人不像人,狗不像狗”;还有那个反复出现的“大炸弹”,最后牛二将它奋力拔起,扛到自己和主角牛山上的“家”,摆在自己“家”门口,等等等等,除了正常表意外,好象都有那么一点弦外之音,但又很难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对于这点,我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就像怪味豆一样,每个人嚼出的味道只有自己知道,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也没有必要寻求统一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牛二心中唯一的亲人就是那个总想抢走自己银镯子的九儿,九儿死了,他唯一的亲人就是那头牛了,所以他最后管那头牛叫“九儿”。他的所有理想就是和九儿好好过日子,“生个一男半女的”,但这个简单的理想却无法实现。除非他们像原始人那样住进山洞里。

从电影艺术技术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最值得说的是对道具和空间的利用。土猎枪,弓箭,望远镜,长马鞭,银镯子,大铡刀,老祖家的破药柜,老祖怒斥晚辈时坐的“床”,还有那个反复出现的不会爆炸的大炸弹和几块现大洋。这些都给影片增加了不少情趣和一些似有似无的象征意义。那个塔楼,四通八达的地道,九儿说话时抱着的“电线杆子”(不知道是什么杆子),一堵墙,一棵树,牛二从一块儿高地往院子里扔石头,还有反复出现的有点超现实感觉的石头山和山上的大石头。这些不仅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它们几乎成了影片叙事必不可少的元素。大家想想,如果没有这些,许多故事的构建是很难成立的。

最后想说一句,牛二的小黄牛太可爱了,主角牛的演技太好了,导演是怎么控制的?

电影斗牛影评(三)

看完管虎导演的《斗牛》,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余华的那部作品《活着》,不论是一直处于贫困的牛二还是曾经有过美好时代的富贵,最后的结局都回归到了简单的人和牛。

影片中生与死对于牛二来说可谓是家常便饭,但牛二顽强的生命力仿佛让其成为了打不死的小强,牛二身上所表现的出是中国农民身上所特有的那种吃苦耐劳,顽强的生命力,以抗战为时代背景的电影讲述,对普通农民的生活来说,日寇、流民、土匪、八路、国军,乃至日后的解放军,都成了过眼云烟,在最朴素的生存理念的支配下,农民卑微而又坚韧的活着,“城头变幻的大王旗”永远无法遮蔽农民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最后,他们还用最质朴的契约理念无情嘲笑了所谓的宏大价值,《斗牛》用小农意识曲径通幽的玩了一把市民理念的宣泄。最后当牛二(黄渤)拉着他的牛坐在土坡上感叹年华的流逝时,如同是了余华在《活着》里描写的那个老农和他的那头牛的一个翻版。

一个少爷混混,历尽人生坎坷跌宕起伏生离死别,到老唯有黄牛相伴,孤苦伶仃,可无论如何,他活着。一个乡村浑小子,阴差阳错为了一头牛而疲于奔命九死一生,最终和牛相依为命归隐山中,他,也活着。葛优之《活着》,命运多舛,福祸相依,无可奈何。黄渤之《斗牛》,且喜且悲,似喜似悲,初喜终悲。一样的小字辈,一样的大背景,一样的人性的真实和生命的惨淡,当然,还有一样的,那就是无论如何,总要活下去。也有不同,富贵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一种在生命无常的境况下学会了适应的惯性的活着。而牛二,多了个由头,那就是信守一种承诺,尽管这承诺是被迫担上的,让人哭笑不得,可就是这农民的纯朴天性,在战乱的大背景下,给了他一次次死里逃生的机缘,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信念。作为农民的他或许根本没意识,但至少,这成了电影得以黑色幽默的非常重要的线索:一头共产国际送给八路军用于补养伤员的奶牛,在鬼子扫荡之前被委托给村民牛二保护,签字画押后的一纸承诺,支撑着牛二经历了鬼子扫荡、难民乱相、土匪火并、国民党残兵,以及后来的解放军,尽管全村人都没了,尽管中间经历的各色人等也多死于非命,可牛二,和那头来自共产国际的奶牛,依然顽强地活着,这是电影的奇迹,可未尝不是奇迹的现实。?

原本可能非常沉重的主题,以如此淋漓尽致轻松活泼的方式演绎,使得黄渤能够在其原本幽默搞笑的本份上表现更深一些的内涵。在嘻笑怒骂阴差阳错中,生死显得如此简单,看似玩笑,却非玩笑。无论鬼子兵、难民,还是土匪,都在一点点可笑却不夸张中尽展人性的黑与白、冷与暖。甚至包括那头奶牛,导演以其高超的功力,让牲畜带有了人的性情,尽管不会说话,但一举一动,一个眼神,甚至一滴泪,都颇生动。奶牛卜一亮相,撞倒了围墙矗立在黄渤面前,那架势,是典型的黑色幽默就如同这让我想起《喀布尔快递》中那头驴子,可爱可笑加可气。奶牛和黄渤之间,演绎着一连串精彩的对手戏,最终相依为命,终老山中。

不得不提的还有阎妮,片中另一位主角,虽然给她的桥段不多,都是在倒叙中展现的,但她如此精彩地演绎了一位典型的乡村“泼妇”形象,嘻笑怒骂肆无忌惮,泼辣直爽充满活力,也许,这正代表着中国农村最古老却旺盛的生命力吧。牛二之于九儿(阎妮),牛二之于奶牛,粗糙而真实的乡村爱情,因了这永不止息的生命力,稀里糊涂却倔强坚定地活着。

从一些交错和闪回的镜头运用上,《斗牛》颇有点《疯狂的石头》的影子,但却没那么多线索,也不复杂,放在抗战乱世中,塑造了很多颇为真实的形象,并在风云际会中有对社会生活的颇多挖掘,这一点又比纯粹的商业喜剧高了个层次。但在主题上我看到的是“活着”,因为在我心里,《活着》是曾经一座很难逾越的丰碑,而现在,《斗牛》以更加精妙的叙述方式,在展现人最基本的生命意识上似乎也开启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从电影《斗牛》中看到的是欢笑之后的凄凉,看到了生存的艰难,看到了人世间如走马灯一样峰回路转的变迁。可最真实的依然真实,最纯朴的依然纯朴,最简单的依然简单,就如同黄渤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的那样他还活着,只不过他的活是拍戏,牛二的活着是为了生存。

只为一个承诺,也许很模糊,也许只是一种惯性,也许所有人都可能忘记,但他还记得,并且为此,活着。

电影斗牛影评(四)

认识《斗牛》这部影片还是同学介绍,说是不错,我就专门把它下载下来,并认真欣赏这部影片。感觉很不错,深深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

一看到斗牛这两个字大家一定会联想到西班牙斗牛,但这部影片却不是西班牙的斗牛,而是纯中国版的“斗牛”,而且这部影片中的主角之一——牛,却是荷兰奶牛,题材新颖,打破了以往影片的传统。

这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喜剧片,它反映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的不幸与所遭受的悲惨苦难,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异常的残酷性。它是由我国著名导演管虎所导演,著名演员黄渤与燕妮共同主演的一部喜剧片,说是一部喜剧片,其中不乏有很多笑点,可是却无法让人眉开颜笑,原因就是它的场景太悲惨残酷了,而不禁地会让人惆怅起来。整部电影围绕着一头由国际友人赠送的荷兰奶牛展开的,真实的再现了抗日战争年代战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痛苦与不幸,让人深恶日本帝国主义给人民带来的深痛苦难与恶行,并充分展现了农民的卑微与朴实,同时反映了以男主人公为代表的广大农民的信誉。

虽然影片含有很多喜剧元素,却演绎出了中国三、四十年代最沉痛、最痛苦的那段历史。在影片中男主人公所住的整个村的人都被残忍的杀害了,只有男主人公与这头荷兰奶牛,这时的男主人公是孤独的,也是痛苦的,他所失去的不仅是与他朝夕相处的村民,他的那头老黄牛,他失去的还有他的挚爱——女主人公“九儿”,这正是他最痛苦的地方,为了这头“八路牛”,他失去了太多,但他还是坚持把这头“八路牛”成功从残忍的战火中解救出来并在与它朝夕相处的日子中培养出了深刻的情感,在这一方面有赖于这头牛不是一般的牛,而是能产奶的荷兰牛,另一方面是还有赖于男主人公的机智、勇敢与很好的信誉,没有这两方面的原因这头牛是不可能活这么长时间的。这时的男主人公与牛说话,在别人看来似乎就是对牛弹琴,但这时的主人公与牛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一般关系,男主人公已经与牛之间生了深刻的感情,甚至已经到了分不开的地步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反映了战争时代中国农民的信誉,勇敢,敢于牺牲的爱国之情,从侧面也反映了日本鬼子的凶残。影片通过这些极为朴实的事例道出了一个意义深刻的道理,在这建国60周年之际,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是献给祖国的最好的礼物。

这也是一部注重细节刻画的影片,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破落的村庄,代表男女主人公爱情的银镯子,曾拯救过多人性命并经历过生死的奶牛都是导演所着重刻画出来的场景,打破了很多影片所体现出来的豪华阵容,在正方面我认为是一次创新,该影片虽然质朴但不乏教育意义,并能深深激起人们的爱国之情。

在影片最后男主人公意味深长的说出一句话:“别害怕,什么都能过去”,道明了只有活着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才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如今的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的生活已不再有战争带来的苦难,不再有饥肠辘辘,不再有由于战争而失去亲人与爱人的痛苦。因此,我们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在深刻感受到70多年前民族的伤痛的同时,也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也更应该保留在影片中男主人公所体现的坚守承诺的精神!

相信《前度电影影评》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电影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