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思维下的蛋——《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中外经典名著。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思维下的蛋——《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心得感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思维下的蛋——《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去年夏天第一次听说《人类简史》这本书,图书馆的预约量有几十号,原

以为是一本类似资治通鉴一样的巨著,后来舍友买了这本书才知道是一本小册子。在本书最后致谢的部分,可以确定此书讲的是一个关于名字叫HUMANKIND的人的故事。既然是故事,难免会有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讲故事的人难免会在故事里加入自己的见解,潜移默化的影响听故事的人的判断。

即使现在还没到靠回首往事来打发时间的年纪,记忆却开始越发模糊,那些曾经认为最重要的人或最快乐的事不断被现在和未来稀释,以至于有时候觉得回忆的过程就像和稀泥。随着年龄的增加,记忆经过不断地修正与创新,可能早就不是原来的模样,无论证据多么确凿都无法重新来过。

鸡汤们常说因为有诗和远方,所以我们必须苟且地活在世界上。

《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著)用极少的文字向其他人讲着HUMANKIND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用极多的文字向其他人传递着思想下的蛋。对于那些对历史、哲学、心理学与经济史了解甚少的听众,显然这是一本基于事实的世界通史。更有意思的是,作者不想分享思考的过程,不想让听众知道简单几句话构成的故事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秘密。

讲故事的人越是想真实客观地高谈阔论时,其中站不住脚的地方越多。作者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HUMANKIND的了解显然更多,因为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读这本书时对好多分析和判断都充满怀疑,但却无从反驳,无力挣扎,尤其是关于认知革命的部分,不得不说作者拥有渊博的知识储备,以至于能够把离散的故事通过逻辑拼接成连贯的故事。通过HUMANKIN的思维进化过程的演绎进而构建出人类社会的诞生过程,在从动物向人类转变的漫长进程中,到底是人类改造了客观世界,还是客观世界改造了人类呢?

在农业革命的过程中,HUMANKIND的荒诞将黑色幽默发挥到了极致,就像一位极力抗争的勇士在自以为是的作用下作茧自缚,越是努力挣脱,就在泥潭中越陷越深。人与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人总是笑到了最后,即使哀鸿遍野,即使尸骨累累。所有的理论、学说、制度与规则的诞生都表明阶级诞生了,在人统治人的社会里,思想是最强大的武器。

思想,对一些人意味着解放,对一些人意味着囚禁。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HUMANKIND的代价惨重。一个人,太渺小了,有多少号称伟大的人或伟大的事在HUMANKIND的成长过程中微不足道。为什么这本书如此粗糙不堪还能受到世界各地的追捧呢?

人类融合统一的故事,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理想。宗教、帝国、货币制度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对世界进行融合,作者在第三部分的最后一节甚至公然诱导读者的思考,每一个讲故事的人都通过故事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这无可厚非。那些野心勃勃的想统一世界的人呐,背后的力量同样在于此——宗教、货币、帝国。

书读到这里,给我最大一个感受——这并不是一部严谨的著作,更像一部针对儿童的启蒙读物,它在试图诱导着人们的思考,培育一种崭新的世界观——世界是统一的联合体。也许这个过程要经过数千年,我可以断定,那些想加速此进程的人必然会不惜千万人头落地。

科技革命使得千万人头落地易如反掌,从工业革命到现在,科学与科技的发展少不了政治、资本与军事力量的支持。那些位高权重的人们到底想干什么呢?HUMANKIND在不断试图创造美好新世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毁灭旧世界也在所不惜。HUMANKIND的未来是什么样呢?

对书中讲的HUMANKIND的故事,我深有体会,很多时候当我设定一个目标并为之全力以赴追赶时,结果与初衷的距离似乎更远了,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想法、感受、记忆都在变化。我们生活在如此不确定性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一个确定性的东西,是否会感到恐惧和不安?作者:凌风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0字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0字:

在读《人类简史》这本书之前,已经听过好几个版本对它的介绍,应该是本不错的书,但却一直没有买。

直到一次和朋友聊天,她问我有没有读过这本书,我说没有,她就买了一套《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送给我了。

等到读这本书时,又因为有其它的原因,中间插进来另外的书先读完,所以这本书的阅读,一直断断续续,以至于今天要来写读书笔记时,都无从着手。或许让我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的另一个隐藏的原因,是它让我觉得有些沉重。作为人类的一员,有些事情不是我没有做,就与我无关。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这个地球上其它生命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对人类自己未来的影响,在现在看起来,都不是一片明朗。

计划用两篇博文完成《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阅读笔记。在写这篇时,还没有开始《未来简史》的阅读,但隐约觉得,可能读完它,这篇博文的一些感受又会有一些变化。

我对作者尤瓦尔最深的感受,就是他总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一件事情,并不急于褒此抑彼。听不同的声音,观察不同的立场,总是比“这就是正确的”更能吸引我。这样的例子在书中不断出现。例如,在介绍亚契人时,既有他们的一些让今天的我们看起来黑暗的习俗,如陪葬,杀害老弱病残,也有他们成年人之间暴力很罕见,相处时慷慨而富于友谊的描述。作者还特别提醒到:“事实是,亚契社会就像任何一个人类社会一样复杂难解。我们要小心不能只有了肤浅的认识,就断然将其妖魔化或理想化。亚契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不过就是人类。”简单的二分和标签化总是容易的,这样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但二分和标签化却是最容易将人引入思想的歧途,让我们钻进狭窄的牛角时,还自鸣得意。

一本中文版就有四百页的书,其他的语言应该更厚。合上书,我试图问自己几个问题:

他为何要写这本书?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我看到什么?

先看看“他为何要写这本书?”看书我就当自己在与作者对话了,权且让我根据这个“对话”,对他为何要写这本书进行揣测。对于绝大部分人类来说,恐怕没有太多的想过“智人”这个物种,在历史长河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对自己的这个物种,对其它的生命,对这个地球,究竟意味着什么。作者一定是想过这个问题,甚至我认为他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这本书,就是他对自己的这个思考的一个总结吧。引用第一章的标题:“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或许这是他的基本态度,人类与其它万物在生命这个层面上的平等性。这本书的英文书名《Sapiens》也表达了作者这个基本的态度。但这个态度之外,他大量的论述人类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动物,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力量,而这些力量,已经并会继续对星球的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的未来,甚至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未来,毕竟不是一个整体的虚幻概念,还是由一个个个体的人的行动所决定。他写这本书,或许不是想仅仅自己在思考,而让我们一起思考。

若说到作者的观点,后记的内容已经很好的进行总结。权且摘抄几句“在7万年前,智人还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动物,在非洲的角落自顾自地生活。但就在接下来地几千年间,智人就成了整个地球的主人、生态系统的梦魇。”“遗憾的是,智人在地球上的所作所为,是在没有太多令人自豪。虽然整体人类的能力大幅提升,但却不一定改善个别人类的福祉,而且常常还让其他动物深受其害。”“虽然现在人类已经拥有许多令人赞叹的能力,但我们仍然对目标感到茫然,而且似乎也仍然总是感到不满。......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拥有神的能力,胆识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这些观点看起来有些悲观,但总觉得作者写这本书,并不是想做一个悲观的发泄。他似乎还是想让我们看到这些情况时,能够更好的思索什么才是前进之道。我不知道若自己看了他的下一本书《未来简史》,会不会还是这些问题。我只能说,在我看来,《人类简史》是一本提出问题的书。问题的答案没有那么简单。问题的答案的复杂度远超想象,但对于找到答案,找到行动的路线,仍然有一种希望,而且这是必须的希望。

让我从这二十章中,说一些对自己特别有触动的地方吧。

第一部分认知革命

在讨论人的直立行走带来的好处时,作者也提到直立行走不利的一面。特别是直立行走让女性的臀部变窄,限制了婴儿的生产。所以相对于其它哺乳动物,人类的婴儿并未发育完全就出生了。用作者的形容,是“人类脱离子宫的时候,却象是从炉里拿出了一团刚融化的玻璃,可以旋转、拉长、可塑性高到令人叹为观止。”这一段不禁让我联想到孩子的教育。这么可塑性高的孩子来到我们的生命中,我们需要怎么的小心对待,帮助他们成长成人。

让我看完还时时回想的,是在这部分中提出来的,人类发展出的八卦和虚构故事的能力,并因此跨越生物学上的限制,从而迈向生态系统顶端的位置。人类迈向生态系统顶端的位置,或者说食物链顶端的位置,让人既感叹又唏嘘。我们所赞叹的人类的创造力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但伴随而来的,又有其它生物的不断灭绝。人类不断的创造出想象的现实,如神、金钱和企业,并用这些想象的现实来实现大规模互不相识的人有效合作,而这些,是作者所说的“绕过基因组的快速道路”。所有的能力本身无对错,关键是我们用这种能力来做什么。显然智人已经利用这种能力构建了大规模的合作,构建了国家,设立了法律,创建公司,展开贸易,才使我们形成了今天的人类社会。在读这本书前,我从未想过“虚构故事”这个概念,毕竟,这些虚构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今天的现实生活。若说如果书中其他的内容都忘掉,还能记住什么,那就是虚构故事。这部分的感触很多,却难以记录。或许,未来哪一天我会把由此而来的一些想法重新整理。

第二部分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中最有趣的观点,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了人类?但继续看下去,探讨人类走向农业社会的过程,就不是那么有趣了。农业社会的早期似乎让人类尝到了某种甜头,等到继续下去,便发现再无法回头到采集社会的那种生活了。在作者的态度中,采集社会的生活虽然也有弊端,但似乎是比农业社会更自由和快乐的。从我们今天的生活来看,从农业社会一路发展过来的生活条件确实越来越好了。从我个人的经验和可以有的想象中,还不足以比较是否采集社会就比农业社会更自由和快乐。但我对作者提到的小心“奢侈生活的陷阱”却深以为然。且不说电子邮件、微信等通讯方式创新带来便利的同时,工作和生活的不分离带来了更多的焦虑;也不说今天的内嵌人工智能的App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从而绑架了大家的时间以及内容单一化的问题,我更关心的是,这些更“现代化“的东西带来的人类的欲望膨胀和身心分离。我深知技术演进的趋势难以阻挡,但如何在每一个新的时代,保持人类的身心合一与生命之间的和谐,则是一直需要思考、反省、学习和行动的内容。当一些事情发生时,我不想断然说这种发生是好的或者不好的,但我总希望能看清楚,它的源头是什么,它是怎么一路过来的。

无论如何,农业革命毕竟是人类自己的选择,不论这个选择,或者人类的其它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都是我们自己需要接受的。作者提到了农业革命对于那些被人类选中饲养的家禽家畜来说,这种演化上的成功(种群数量的极大增加),并不能代表它们作为有复杂情感的个体的幸福。特别是在后面科学革命部分,谈到当农业工业化以后,这些动物们的所有生存意义就是作为人类的食物。看到那些在流水线上被筛选的小鸡以及出生就与母亲分离,一辈子(四个月)在比身体大不了多少的笼子中生活的小牛的照片,让人难过。

我一直尝试去了解各种事物背后藏着的本质。这本书让我能从人类发展的过程,去一窥人类社会的各种建构,甚至人类的心理形成的过程。尽管可能仅从这本书去进行理解也是片面的,但所有的“全面”,无一也不是从一个个的片面开始。当人类从采集社会步入了农业社会,人类就不只是关注“当下”了,有太多的未来需要去计划和担心了。人类需要计划播种和收获,也需要担心旱灾和洪涝。这种改变,可能随着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就开始了,我理解这对人类的心灵也有极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不断的阅读如何“活在当下”的书籍甚至采取一些实践以减轻由于对未来的担忧所带来焦虑。我们的身体和头脑迈入了农业革命以来的新生活中,我们的心灵又期望回到采集社会活在当下的幸福中。

第三部分:人类的融合统一

这部分从金钱、帝国和宗教三个方向的发展进行讨论。看完农业革命,很自然的想到后面会讨论工业革命或者本书中写到的科学革命。但作者似乎认为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在科学革命之前进行讨论。

作者试图尽量站在一个足够的高度去看历史的大的方向。他使用的方法是看看不同时期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共存的文化。大约在公元前10000年,地球上有数千个人类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已经只剩下数百个最多也只有两三千个。到公元1450年,这个数字急剧下降,分为9成人生活的具有紧密联系的欧亚非世界,以及其它的四个相当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世界。而在欧洲探险时代的几百年过去,亚非世界吞下了所有世界。作者认为有三种可能达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分别是经济上的货币秩序,政治上的帝国秩序和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后面的三章分别讨论了这三个部分。商业、帝国和全球性宗教,最后终于将几乎每个智人都纳入了我们今天的全球世界。

这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关于历史道路的评价。他说到:“历史上的每一个时间点,都像是一个十字路口。虽然从过去到现在已经只剩单行道,但到未来却有无数岔路可走。”后来的人对历史道路的分析都是马后炮,而最知道当时情况的人(活在当时的人),正是最看不出历史走向的人。作者不赞同历史必然性的观点,他还谈到“历史就是这样一团混沌,历史就是无法解释得暂钉截铁,无法预测得十拿九稳。”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是这样描述他关于为什么要学历史的观点的:”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未来的可能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举例来说,研究欧洲人究竟是如何控制了非洲人,我们就知道种族歧视绝非自然或无可避免,而且知道世界大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面貌。“

总体来说,虽然这部分的内容仍然是有吸引力的,但我总觉得在逻辑上,这部分与其它部分之间似乎缺少了某种连贯性。或许内容本身才是作者关心的,也或许是我自己的逻辑训练太过的缘故。

第四部分:科学革命

人类的步伐进入科学革命这个阶段,力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惊人增长。对这种增长,我们哪怕是回望过去几十年生活的变化,也能感同身受。科学革命以来的这五百年,智人人口从5亿发展到70亿,人类生产此之前1500年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从2500亿美元,到今天每年约60万亿美元。1552年麦哲伦的船队花了三年完成环球,今天人们能在48小时内轻松安全的完成环球大业。作者谈到现代科学体系与过去的知识体系相比,有三大不同之处,分别是1.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2.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3.取得新能力。作者指出,科学革命并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自己直觉上是赞成这三点是代表进步的方向的。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代表了一种不断进步和改变的力量,观察(和数学)带来了客观认识和描述世界的方法,而在此基础上,不断取得新能力。但仔细想想,“进步”一词,可能本身就包含了某种立场,而这种立场,要看相对与某个主体来看,是否“进步”。作者一方面让我们看到,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在解决贫穷、饥荒、疾病上取得巨大的成绩。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科学发展带来的如原子弹,气候变化等等威胁,仿佛今天的人类,一手握生的密码,一手握死的开关。

在谈到欧洲是依靠军事、工业和科学的结合变得称霸世界的时候,作者分析了为什么这种情况不是发生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他指出:“中国和波斯其实并不缺乏制作蒸汽机的科技(当时要照抄或是购买都完全不成问题)他们缺少的是西方的价值观、故事、司法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作者继续以郑和下西洋和欧洲大航海进行比较,说明当时欧洲并未占有科技上的优势。作者指出,真正让欧洲人胜出的,是他们无与伦比而又贪得无厌、不断希望探索和征服的野心。但问题是,为何是现代的欧洲才发展出这种野心?带着这种野心,有整整300年间,无论在美洲、大洋洲、大西洋、太平洋都是由欧洲人完全宰制。看起来是由科学和帝国的联姻带来的这些发展,科学家为帝国提供各种实用知识、思想基础和科技工具,而征服者为科学家提供各种信息和保护,资助各种奇特迷人的研究。但这还不是故事的全貌,背后还潜藏这一股特别重要的力量:资本主义。作者写道:“若不是商人想赚钱,哥伦布就不会抵达美洲,库克船长就不会抵达澳大利亚,阿姆斯特朗也就没办法在月球上跨出他那重要的一小步。”

记得在初中学习社会发展简史时,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过剩的危机特别不理解。既然过剩,那干嘛要生产那么多呢?生产多的牛奶,干嘛要倒掉都不给穷人呢?若说在资本主义之前的生产,更多的是为了人类的需要,不管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需要,在资本主义时代,生产的本质已经变成了利润了。作者写道:“在新的资本主义教条里,最神圣的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生产的利润,必须再投资与提高产量。”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从经济如何运作,到成为一套伦理,衍生出消费主义。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的战争,如我们熟悉的鸦片战争,我们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的奴隶贸易,我们还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繁荣的商品社会,越来越多的食物和其他的物品。我们是否看到了人类在物质的极大丰富时,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作者专门用了一章来讨论幸福和快乐,这个讨论没有结果,但这个讨论本身,仍然意义重大。作者列举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既有进步论认为人类的能力不断增加,我们会运用能力来减轻痛苦,满足愿望,所以我们比中世纪的人来得快乐,而他们又比采集者快乐。也有反对的意见,认为人类的能力和幸福是负相关,认为人类的能力创造出来一个并不符合人类需求的机器世界,堕入不自然的生活方式等等。心理学家通过主观幸福感问卷来试图计算快乐,而生物学家则试图从生化反应中获知快乐的秘密。从快乐的讨论又进入到认知自我的讨论,这部分仍然是自由主义者有他们的看法,基督教有基督教的看法,佛教有佛教的看法。其实,不论讨论了多少不同的观点,我想,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吧,只是,可能我们也不一定能分清楚,这种感受,是真的“自己的”,还是被消费主义或者其它的观念灌输以后,我们以为的“自己的”。

最后一章的“智人末日”,讨论的其实是人类在生物科学领域和数字科学(计算机,人工智能-读者理解)领域的成就。面对这些成就,面对人类可以进行基因的改造、面对人类可以制造出仿生的生命、面对人类创造出的无机“生命”(如能独立演化的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病毒),作者用了这个标题作为这本书的最后一章。

这本书掩卷时,我却想用作者在中文版的《未来简史》扉页上一段手写的话作为笔记的结尾。可能是这句话给我带来的某种连接吧,也可能是我揣度作者写《人类简史》,其实也是想从历史讨论未来。作者:汉安城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人为何称之为人呢?这个问题好像很蠢,但是也好像很深……本书主线是“三大革命”,即“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人类简史》从这个角度切入,来反思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历程。

一、人,也不过如此

通过现代的科学理论,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人不过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而已。从根源上说,人类的生命特征与其他生物并无太大差异,在我的定义下,所谓生物不过是通过DNA整合成的具有活性的生命体。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类(准确地说应该是智人)能够统治地球,处于地球生态链的金字塔顶端呢?

有人会说因为人类进化出了意识、感情、思维等等其他物种所不具备的“本领”。

考古学家告诉世人:人类不止有智人这一个人种。比智人更早走出非洲的,有尼安德特人、直立人、梭罗人、弗洛里斯人、丹尼索瓦人等等人种。其中,直立人是在亚洲发现的人种,目前已知其存续了200万年之久,实在令我们难以望其项背。通过对已经发现的其他人种进行DNA测序,结果令人惊异!就现代中东和欧洲的人类而,有1%-4%的尼安德特人DNA,澳大利亚原住民最高有6%的丹尼索瓦人DNA。智人有的本领,他们绝大多数都有,并且就适应环境的能力来说,基本上都比我们要强。

现代科学表明:动物也有感情需要、心理波动,甚至植物也有疼痛感……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二、八卦:独霸全球的绝招

为何独独智人脱颖而出?用进化论来解释太过牵强,毕竟,放到当时的环境下,其他任何人种都有足够的理由淘汰智人。

有科学家提供了一种可能:有一种本领智人可能是独有的,那就是他们可以想象不存在的事物。智人有了这个本领在大约距今7万到3万年前,由于某个不为人知的原因改变了智人的大脑,让他们有了新的思考方式和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于是他们可以将所见所闻添油加醋地进行传播(本书译之为“八卦”)。经过不断的交流沟通,产生了更广泛的信任,就可以聚集起规模更加“庞大”的人群,进而可以进行大规模地合作。现代管理学认为,当团体人数少于150人时,不需要太多的管理技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结便可以运行地很顺畅,数量再增加,就必须要用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团体规模越大,需要的管理层级越多,像现在的基建工程,协作的规模之大,非一国之力不能完成。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有证据表明,智人在认知革命发生之前,与居住在中东和欧洲地区的尼安德特人初次交锋以败退收场。而在认知革命之后,智人向其他人种的地盘扩张,带来了他们的“迅速”灭亡(迅速到我们根本找不到其灭亡过程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

自此,智人踏上了征服全球的道路,似乎征服过程比之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更加血腥,与其他的人种同时灭亡的还有大型的动物,大概是因为肉比较多,猎杀一头足够一个族群吃很长时间。

三、想要幸福?有时候的确只能是想想

大约在一万年以前,人类开始投入几乎全部的心力,操纵着几种动植物的生命,可称为农业革命的开端。到公元前3500年,人类成功驯化了几种植物,今天依然是我们的主要热量来源,它们有:小麦、稻米、玉米、马铃薯、小米和大麦。

一般的思路会认为,农业革命之后,人类会开开心心地放弃狩猎采集的艰苦、危险、简陋,安定下来,享受农民愉快而饱足的生活。但相对而言,狩猎采集者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变,食物的多样性也使其比较少会碰上饥饿和疾病的威胁。生存的压力其实没有那么大。

从工作量上来说,农民的工作更辛苦,还要承受因为农活产生的身体疾病;从饮食上来说,农民的生活比较没有保障,一旦遇到天灾,死亡人数甚至可能达到百万;从安全的角度讲,人类的暴力是农民一个很大的威胁,因为农民不能像狩猎采集者那样遇到强敌就跑,他们已经失去了狩猎采集的本领,还有粮食、田地和房屋,如果跑了很可能就会饿死,所以只能选择殊死搏斗。

农民的工作就是在围着这几种植物打转,好让它们可以长得茂盛,结下更多的果实。这样看来,很难说是人类驯化了植物,还是植物驯化了人类。

不可否认的是,农业革命确实推动了社会发展,从总体上来说,农业革命的确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了,粮食产量足以保证相当一部分人不至于被饿死,还可供国家养活政府官员、军队、教师、科学家等不种地的人。却并不能代表大多数农民可以吃得更好,过得更悠闲,反而造成了人口爆炸,而且产生了一批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精英分子。随之而来的则是阶级产生、贫富分化,发展到极致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急遽膨胀,矛盾也更加突出,突出到需要两次世界大战才能释放个差不多。

是不是感觉,以前的农民只需要种好地,收了粮食后交税就好;现在,先撇开工资能不能按时发不说,辛苦一个月,要交房租或者房贷车贷、水电费、手机费、宽带费、各种保险,还没算工作上的糟心事、家庭琐事、生病生灾……

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们好像真的没有狩猎采集者过得幸福。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现在可以不用过于担心粮食问题了,2010年,全球大概饿死了约100万人,但是“胖”死了300万人,这说明我们的粮食产能足够满足人类的需要,只是牵扯到分配问题而已。

四、科学是福音还是祸因?

至少在认知革命之后,人类就很希望能了解这个世界,之后的农业革命使人类可以养活一部分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前提是执政者愿意付出一部分资源以供科学研究。开始的目的可能不是因为想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而是因为想获得更多的资源,这样的想法在帝国时代表现尤甚。最具代表性的可能就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当时国王的投资。国王肯投资也不是因为觉悟高,而是想投点“小钱”来获得有可能更多的资源。

再往下就说到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了。结合现在的社会环境,你会发现,知识并不全都是对的,甚至有些还是故意弄错误导大众的,其水平之高以至于要渐渐成立专门辟谣的机构。

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一说苏格拉底,一说芝诺)曾经说过:人类的知识像一个圆圈,圆圈越大,那么圆圈之外的空白就越多。现代科学更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和科学理论的不确定性,于是比先前知识体系更具活力、更有求知欲。但是却不能公开宣称科学理论依然未有定数,这样的话现代社会的协作体系就会崩溃,科学家也难以得到足够的资源来进行研究。

支撑现代社会走下去的是“信任”,对科技和科学研究方法的信任在今天几乎成为类似宗教的信仰。人们普遍相信,科学会解决现在的问题,让现代社会发展更好。但是却忽略了新的科学也会产生新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人类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牺牲,或者是一部分原住民的利益乃至生命、或者是其他物种的灭亡、又或者是生态环境的紊乱。其实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对人类发展的作用都是两面性的,火药和武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拿今天最热门的人工智能来说,没有人敢保证未来的人工智能不会危及人类的生存。这一点在《未来简史》中分析地很透彻。

即便人类普遍相信科学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但客观讲,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很难界定。

五、走向灭亡还是走向辉煌?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人类的确是一个依赖性非常强的物种,并且这种趋势仍然在加速。

大部分的动物最长需要几个月就可以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狩猎采集者可能需要几年;农业时代要长一点,但十几年也足够学习种植作物;工业时代要更长,发展到现在,二十几年都未必够用。所以我们无比强烈地依赖着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教育体系。

现代知识体系之庞大,任何一个小领域都足够研究一生,而科学的发展却有了整合的倾向,以当前人类大脑开发的水平,哪怕是爱因斯坦在世也绝承受不住如此庞大地信息量。好在人类的聪明才智发明了计算机这个助手。

原意是让科学来帮助人类分担工作的压力,让我们有时间来放松、休闲,到极致便是大部分人类的工作全部由机器代替。

未来会有无限可能,或是灭亡或是辉煌,灭亡可能代表新一轮的开始,辉煌可能预示这一轮结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我们依然满怀信心、无所畏惧、昂首阔步地大步向前。

结语:我很奇怪,未到不惑之年的自己为何有这些想法,这与我的工作、生活几乎毫不相关。求知欲or兴趣?很不确定的原因。或许我内心认为:只有更好地认识了这个世界,我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让自己热爱生活。

反过来说也行,只有更好地认清自己,才能热爱生活,看清世界。作者:张金图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前段时间,花了很长的时间读了《未来简史》的英文原版,一直想把那段阅读过程做一个记录。这几天把之前的读书笔记做了一个整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人类的新议题

对历史的学习,不管是对国家历史还是个人历史的反思与回顾,都不可能直接告诉我们未来该怎么办。但它能让我们摆脱历史的束缚,穿透历史的真相,在面对未来时更加自由,眼界更加开阔。

当过去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被解决,总会有新的问题会出现。在如今这个年代,困扰人类的三大因素:战争、贫穷、瘟疫不再对人类构成威胁时,我们新的议题就会出现了——人类怎样才能得到永生?

pART1智人征服世界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由于科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人类已经把上帝放到了一边,在历史的舞台上,只有了一个角色——人类,再没有了神的主要角色了。人类俨然成了一切包括自己的主宰。

人类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科学发现残酷地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相:人类在身体机理上,与其他动物相比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人类也没有所谓的灵魂的存在。

也许,人类根本就不需要所谓的精神和意识,因为他们没有实际上的用处。我们都知道,人类的情绪会帮助我们在面对一些情况时让我们快速采取行动。但其实这些情绪对我们身体的指令都是通过激发了一系列电化学反应来动作的。

作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真正起作用的是这些电化反应,那么就只让这些电化学反应去运作不就行了吗?干嘛还需要情绪这些东西呢?所以,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能会丢弃那些概念。

让我们人类统治这个世界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我们人类有什么超乎其他动物的什么的单独的能力,而是我们在大范围内形成的灵活合作与分工。

我们头脑中所存在的大多数信念与理想都是被统治者所“设定”的。这些信念在社会成员相互之间的影响中被加强。对于上个时代人非常重要的事情到了后代人的眼里很多都是没有意义的。一百年以后,在我们后代眼里,现在所流行的民主和人权等普世价值观和当初我们的祖先信奉神灵一样可笑。

我们没有必要去死守那些统治者为了控制我们而创造出来的理念。说白了,就是不要被他们洗脑,要洗脑,也要自己主动给自己洗脑。因为大脑这个饥饿鬼需要一些“食物”来把它喂饱。你说“金钱”这个概念是不是也是一个被创造出来来控制我们行为的东西呢。在历史上,它有它的积极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或许也有它落败的那一天。

pART2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

一切都是他们“说”出来的

自从农业时代以来,真正掌控这个世界的是那些人们想象中的实体(如宗教、公司、国家、党派)。

那些写在纸上的语言文字逐渐变成一种强有力的方式来改变着现实世界。

文化制度本身具有自证效果,它们能够使得它们的预言变为现实,哪怕是曲解了的现实。当现实和我们现在所运行的系统出现冲突时,你以为现实会改变这个系统吗?但其实往往相反,是系统改变了我们的现实。就拿我们现在广为关注的教育系统来说,谁不知道现在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呢?但是大家毫无办法,教育有这样的巨大权力,它能够影响一个人在未来在社会中求职所需要的分数这项考核指标。因此,所有的学生不得不为未来自己能够走向社会的顶层而刻苦求得高分,而这些取得高分的能力在未来现实社会中的能力又是不一样的。

而体制本身有自证效果,它有足够的权力使得它的预言变为现实,哪怕是曲解了的现实。因此,如果是一个聪明的人,就不得不顺着它那样一根“指挥棒”而前进,哪怕,这个聪明人知道,这样的一种路径是这样的错误。

我们编造出来的故事仅仅是工具而已,我们把它们发明出来是为了为我们服务的,它们绝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或行为准则。我们可以听听一些故事,但绝不能为了一个故事而去“献身”。

一对冤家

科学和宗教像是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但尽管经过了500多年的“夫妻生活”,但它们仍然不了解彼此。

每一个宗教(包括人文主义也是)都不认为他们自己是宗教。

心灵之旅只适用于个体,而不是整个社会。那些反对之前的无意义的宗教的人往往会在原先他们所反对的东西上面建造出一个新的宗教。

宗教故事总是包含这3部分:道德判断;事实陈述;在把道德和事实进行混合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实操方针。

科学革命本身正在成为历史上一个最为教条的、偏狭的宗教社会。

科学和宗教并不总是冲突的,它们一个是为了力量,一个是为了秩序,它们俩都不是以寻找真理为最大目标。因此,它们能达成一致,共同在历史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经济发展这个永动机能开多远

经济不断增长的后果就是生态的崩溃,但所有人,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基于不同的原因,都不想看到经济停滞。所以经济发展这台“永动机”会持续开动下去,但它到底能开动多远,没有人能知道。

知识能让你拥有更多的资源,或者说发现更多资源。

pART3智人失去控制权

正如这部分的标题一样,智人正在失去对这个世界的控制他将可能在三种情况下被替代:

1.被神人替代;

2.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3.被数据主义所替代。

当然,这些都只是一种“可能”而已。

人类的两种自我

我们人类体内至少存在两种自我: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体验自我负责体验当下;而叙事自我负责给自己讲故事。叙事自我指引我们作出了人生中的绝大部分重大决定。而叙事自我又受外界各种因素所左右,很难有那样一个内在的自我。

社会的大分离

未来的社会可能存在那样一类人:他们不用工作,会有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每天的任务就是娱乐。这样的情况可能令现在的我们非常的羡慕,不用工作多好啊!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深深的悲哀:因为你对这个社会毫无用处。到了那个时候,计算机智能能够代替现在我们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律师、医生、驾驶员……甚至是音乐家:现在的计算机谱写的曲子可以比现在的作曲家写出的曲子更加优美。

心智的改造

我们可以改造升级自己的心智,轻松准确地控制内心的声音,排除那些不需要的声音,而留下那些我们需要的声音。

我闻到恐惧的气味但因为社会系统力量的驱使,我们在升级自己身体和大脑的同时,会降低我们的心智,降低了心智,没有了那么多的矛盾和冲突,系统的运转效率会更高,但这也会使得我们这些人类被改造成了辛勤的“大蚂蚁”。

宇宙凭依的钉子如果人的意志能够被科技改造,那我们应该把我们所认为的最为崇高、宝贵的意志改造成什么样子呢?改造所依凭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数据主宰一切

未来的数据主义将会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一切都是依凭数据说话的:你该吃什么药,该和谁结婚,该投哪个政党的票…….数据都会告诉你一切,数据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在不久远的将来,我们可能只需要做两种事情:记录、上传,之后就是等着数据告诉你答案。作者:牛小静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


之前一直有听说这本书,但一直没时间拜读,直到去年年底罗胖在新年演讲中宣传此书的作者即将出版姊妹篇《未来简史》时,我终于意识到应该去看看这本奇书了。

花了一周时间看完,真的改变了我太多的认知,让我对世界、对人类的起源及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学识渊博,从历史学、人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方面,用言简意赅、故事性极强的文笔,思维缜密且有条理地叙述了人类从250万年开始出现,历经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以及科学革命,一直到现在的物种和文明演变过程,视角之广阔,想象之丰富,论证之详尽都让我耳目一新,受益良多。

虽然我们从初中开始都在学习历史,但对真正的人类和世界历史却只是管中窥豹,略知一二而已。现代人起源于东非,被称为智人,但实际上却只是人属中的一个物种,与我们同属的还有其他人种,例如生活在欧洲和西亚的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东亚的直立人、还有生活的东南亚和太平洋岛上的很多人种,可以说现代人在几百万年前并不只是地球上唯一的人类,只是后来逐渐由东非向外迁移才逐渐取代了其他人种,开始独霸地球。

但为何智人可以猎取大型动物,甚至取代其他人种,而导致每到一个地方就造成史前巨兽和其他人种的灭亡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智人内部产生了认知革命,这种革命使智人掌握了一种全新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能传达自然环境的信息,还能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讨论虚构事物让智人学会了如何协作,如何交流,以及建立自己部族的图腾等特征,由此逐渐孵化了宗教、秩序、文明……

可以说人类目前的社会文明全部都建立在虚构的想象框架中,大家约定俗成地生活在地球上,社会更有序也更和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类天性。因为人的基因里还有动物的遗传因子,渴望自由和奔跑是动物的天性,但现在大家都像是被一种巨大的惯性裹挟着生存,一旦偏离既定的生存路径,便会认为是异类。这种看法从古至今摧残了无数的自由灵魂。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农业革命让人类开始学会定居,逐渐形成了村落、城市、国家,但是同时这种看似稳定的生活却让人口剧增,农民的收入不再仅仅只为了养活自己的一家人,还养活着中上层所谓精英,由此这些精英脱离了繁重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创建更多的道德准则、法律规定、哲学体系、绘画音乐艺术,人类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和提升,但告别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便宣告着人类从此将自己禁锢,不再自由。

金钱概念造就了经济秩序,帝国的产生造就了政治秩序,而宗教的活跃则造就了思想秩序,可以说人类发展的进程就是在不断完善整个社会机器稳定运转的秩序规则。随之而来的科学革命,不断改变着整个地球秩序,地球中心开始由亚洲转移到欧洲,地球上越来越多的未知区域开始被带入不属于他们的文化洪流中,欧洲人发现了美洲,摧毁了玛雅等南美洲文明;读书笔记发现了大洋洲,摧毁了地球仅剩的独立生态圈;也逐渐发现了遗落在文明之外的各个岛屿,摧毁了所谓的异类文明,从此,地球开始进入一个大文明时代,所有人类开始生活在一套秩序规则下,只因各自的民族而异。但随着经济和文化的紧密联系,未来极有可能实现地球一体化。从探索、征服、奴役、到最后的融合,这个过程起源于所谓的丛林法则,一个丛林的生物在知道存在另一个丛林后,便会产生好奇、恐惧、敌对各种心理,由此带来的要么是毁灭,要么是征服。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还会遇见各种问题。

自然选择的法则开始被打破,智慧设计可以让人类参与甚至是决定未来生物体的特征组合。无论是生命体,还是非生命的智能机器体,由此所带来的道德和秩序又该如何界定和补充?

人类追求的无非是快乐幸福,真正影响人类快乐的是物质生活的丰裕,还是达到期望的满足,亦或是本身追求快乐这个行为?由此带来的生存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想必这也足够让我们去思索了。

真正的和平不是现在没有战争,而是不可能发生战争,那么对于依然民族林立、国家众多、文化分歧的如今,我们该如何处理那些可能带来毁灭的矛盾?

在7万年前人类还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动物,经历了短短5000年的文明发展,时至今日,人类已经主宰地球,甚至开始进军宇宙,似乎拥有创造和毁灭一切的神力。固然人类的生存条件有了飞跃进步,但与之而来的代价是除人类以外的地球生物的生存条件却是前所未有的恶劣,我们拥有了看似无与伦比的力量,却不知道如何控制和使用,似乎除了物理法则外,我们不再臣服于任何法则?如果在未来,这种不负责任的自我主义主宰者姿态不加以改变,长此以往,带来的估计只有自我毁灭了。

或许,我们该问自己的不是“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而是“我们究竟想要什么”。

这的确是一本值得去看的书,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浅薄和无知。固然我们无法去左右或者决定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自己活得很明白。

《思维下的蛋——《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