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人为何称之为人呢?这个问题好像很蠢,但是也好像很深……本书主线是“三大革命”,即“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人类简史》从这个角度切入,来反思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历程。

一、人,也不过如此

通过现代的科学理论,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人不过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而已。从根源上说,人类的生命特征与其他生物并无太大差异,在我的定义下,所谓生物不过是通过DNA整合成的具有活性的生命体。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类(准确地说应该是智人)能够统治地球,处于地球生态链的金字塔顶端呢?

有人会说因为人类进化出了意识、感情、思维等等其他物种所不具备的“本领”。

考古学家告诉世人:人类不止有智人这一个人种。比智人更早走出非洲的,有尼安德特人、直立人、梭罗人、弗洛里斯人、丹尼索瓦人等等人种。其中,直立人是在亚洲发现的人种,目前已知其存续了200万年之久,实在令我们难以望其项背。通过对已经发现的其他人种进行DNA测序,结果令人惊异!就现代中东和欧洲的人类而,有1%-4%的尼安德特人DNA,澳大利亚原住民最高有6%的丹尼索瓦人DNA。智人有的本领,他们绝大多数都有,并且就适应环境的能力来说,基本上都比我们要强。

现代科学表明:动物也有感情需要、心理波动,甚至植物也有疼痛感……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二、八卦:独霸全球的绝招

为何独独智人脱颖而出?用进化论来解释太过牵强,毕竟,放到当时的环境下,其他任何人种都有足够的理由淘汰智人。

有科学家提供了一种可能:有一种本领智人可能是独有的,那就是他们可以想象不存在的事物。智人有了这个本领在大约距今7万到3万年前,由于某个不为人知的原因改变了智人的大脑,让他们有了新的思考方式和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于是他们可以将所见所闻添油加醋地进行传播(本书译之为“八卦”)。经过不断的交流沟通,产生了更广泛的信任,就可以聚集起规模更加“庞大”的人群,进而可以进行大规模地合作。现代管理学认为,当团体人数少于150人时,不需要太多的管理技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结便可以运行地很顺畅,数量再增加,就必须要用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团体规模越大,需要的管理层级越多,像现在的基建工程,协作的规模之大,非一国之力不能完成。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有证据表明,智人在认知革命发生之前,与居住在中东和欧洲地区的尼安德特人初次交锋以败退收场。而在认知革命之后,智人向其他人种的地盘扩张,带来了他们的“迅速”灭亡(迅速到我们根本找不到其灭亡过程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

自此,智人踏上了征服全球的道路,似乎征服过程比之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更加血腥,与其他的人种同时灭亡的还有大型的动物,大概是因为肉比较多,猎杀一头足够一个族群吃很长时间。

三、想要幸福?有时候的确只能是想想

大约在一万年以前,人类开始投入几乎全部的心力,操纵着几种动植物的生命,可称为农业革命的开端。到公元前3500年,人类成功驯化了几种植物,今天依然是我们的主要热量来源,它们有:小麦、稻米、玉米、马铃薯、小米和大麦。

一般的思路会认为,农业革命之后,人类会开开心心地放弃狩猎采集的艰苦、危险、简陋,安定下来,享受农民愉快而饱足的生活。但相对而言,狩猎采集者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变,食物的多样性也使其比较少会碰上饥饿和疾病的威胁。生存的压力其实没有那么大。

从工作量上来说,农民的工作更辛苦,还要承受因为农活产生的身体疾病;从饮食上来说,农民的生活比较没有保障,一旦遇到天灾,死亡人数甚至可能达到百万;从安全的角度讲,人类的暴力是农民一个很大的威胁,因为农民不能像狩猎采集者那样遇到强敌就跑,他们已经失去了狩猎采集的本领,还有粮食、田地和房屋,如果跑了很可能就会饿死,所以只能选择殊死搏斗。

农民的工作就是在围着这几种植物打转,好让它们可以长得茂盛,结下更多的果实。这样看来,很难说是人类驯化了植物,还是植物驯化了人类。

不可否认的是,农业革命确实推动了社会发展,从总体上来说,农业革命的确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了,粮食产量足以保证相当一部分人不至于被饿死,还可供国家养活政府官员、军队、教师、科学家等不种地的人。却并不能代表大多数农民可以吃得更好,过得更悠闲,反而造成了人口爆炸,而且产生了一批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精英分子。随之而来的则是阶级产生、贫富分化,发展到极致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急遽膨胀,矛盾也更加突出,突出到需要两次世界大战才能释放个差不多。

是不是感觉,以前的农民只需要种好地,收了粮食后交税就好;现在,先撇开工资能不能按时发不说,辛苦一个月,要交房租或者房贷车贷、水电费、手机费、宽带费、各种保险,还没算工作上的糟心事、家庭琐事、生病生灾……

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们好像真的没有狩猎采集者过得幸福。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现在可以不用过于担心粮食问题了,2010年,全球大概饿死了约100万人,但是“胖”死了300万人,这说明我们的粮食产能足够满足人类的需要,只是牵扯到分配问题而已。

四、科学是福音还是祸因?

至少在认知革命之后,人类就很希望能了解这个世界,之后的农业革命使人类可以养活一部分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前提是执政者愿意付出一部分资源以供科学研究。开始的目的可能不是因为想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而是因为想获得更多的资源,这样的想法在帝国时代表现尤甚。最具代表性的可能就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当时国王的投资。国王肯投资也不是因为觉悟高,而是想投点“小钱”来获得有可能更多的资源。

再往下就说到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了。结合现在的社会环境,你会发现,知识并不全都是对的,甚至有些还是故意弄错误导大众的,其水平之高以至于要渐渐成立专门辟谣的机构。

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一说苏格拉底,一说芝诺)曾经说过:人类的知识像一个圆圈,圆圈越大,那么圆圈之外的空白就越多。现代科学更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和科学理论的不确定性,于是比先前知识体系更具活力、更有求知欲。但是却不能公开宣称科学理论依然未有定数,这样的话现代社会的协作体系就会崩溃,科学家也难以得到足够的资源来进行研究。

支撑现代社会走下去的是“信任”,对科技和科学研究方法的信任在今天几乎成为类似宗教的信仰。人们普遍相信,科学会解决现在的问题,让现代社会发展更好。但是却忽略了新的科学也会产生新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人类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牺牲,或者是一部分原住民的利益乃至生命、或者是其他物种的灭亡、又或者是生态环境的紊乱。其实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对人类发展的作用都是两面性的,火药和武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拿今天最热门的人工智能来说,没有人敢保证未来的人工智能不会危及人类的生存。这一点在《未来简史》中分析地很透彻。

即便人类普遍相信科学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但客观讲,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很难界定。

五、走向灭亡还是走向辉煌?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人类的确是一个依赖性非常强的物种,并且这种趋势仍然在加速。

大部分的动物最长需要几个月就可以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狩猎采集者可能需要几年;农业时代要长一点,但十几年也足够学习种植作物;工业时代要更长,发展到现在,二十几年都未必够用。所以我们无比强烈地依赖着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教育体系。

现代知识体系之庞大,任何一个小领域都足够研究一生,而科学的发展却有了整合的倾向,以当前人类大脑开发的水平,哪怕是爱因斯坦在世也绝承受不住如此庞大地信息量。好在人类的聪明才智发明了计算机这个助手。

原意是让科学来帮助人类分担工作的压力,让我们有时间来放松、休闲,到极致便是大部分人类的工作全部由机器代替。

未来会有无限可能,或是灭亡或是辉煌,灭亡可能代表新一轮的开始,辉煌可能预示这一轮结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我们依然满怀信心、无所畏惧、昂首阔步地大步向前。

结语:我很奇怪,未到不惑之年的自己为何有这些想法,这与我的工作、生活几乎毫不相关。求知欲or兴趣?很不确定的原因。或许我内心认为:只有更好地认识了这个世界,我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让自己热爱生活。

反过来说也行,只有更好地认清自己,才能热爱生活,看清世界。作者:张金图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0字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0字:

在读《人类简史》这本书之前,已经听过好几个版本对它的介绍,应该是本不错的书,但却一直没有买。

直到一次和朋友聊天,她问我有没有读过这本书,我说没有,她就买了一套《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送给我了。

等到读这本书时,又因为有其它的原因,中间插进来另外的书先读完,所以这本书的阅读,一直断断续续,以至于今天要来写读书笔记时,都无从着手。或许让我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的另一个隐藏的原因,是它让我觉得有些沉重。作为人类的一员,有些事情不是我没有做,就与我无关。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这个地球上其它生命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对人类自己未来的影响,在现在看起来,都不是一片明朗。

计划用两篇博文完成《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阅读笔记。在写这篇时,还没有开始《未来简史》的阅读,但隐约觉得,可能读完它,这篇博文的一些感受又会有一些变化。

我对作者尤瓦尔最深的感受,就是他总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一件事情,并不急于褒此抑彼。听不同的声音,观察不同的立场,总是比“这就是正确的”更能吸引我。这样的例子在书中不断出现。例如,在介绍亚契人时,既有他们的一些让今天的我们看起来黑暗的习俗,如陪葬,杀害老弱病残,也有他们成年人之间暴力很罕见,相处时慷慨而富于友谊的描述。作者还特别提醒到:“事实是,亚契社会就像任何一个人类社会一样复杂难解。我们要小心不能只有了肤浅的认识,就断然将其妖魔化或理想化。亚契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不过就是人类。”简单的二分和标签化总是容易的,这样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但二分和标签化却是最容易将人引入思想的歧途,让我们钻进狭窄的牛角时,还自鸣得意。

一本中文版就有四百页的书,其他的语言应该更厚。合上书,我试图问自己几个问题:

他为何要写这本书?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我看到什么?

先看看“他为何要写这本书?”看书我就当自己在与作者对话了,权且让我根据这个“对话”,对他为何要写这本书进行揣测。对于绝大部分人类来说,恐怕没有太多的想过“智人”这个物种,在历史长河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对自己的这个物种,对其它的生命,对这个地球,究竟意味着什么。作者一定是想过这个问题,甚至我认为他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这本书,就是他对自己的这个思考的一个总结吧。引用第一章的标题:“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或许这是他的基本态度,人类与其它万物在生命这个层面上的平等性。这本书的英文书名《Sapiens》也表达了作者这个基本的态度。但这个态度之外,他大量的论述人类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动物,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力量,而这些力量,已经并会继续对星球的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的未来,甚至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未来,毕竟不是一个整体的虚幻概念,还是由一个个个体的人的行动所决定。他写这本书,或许不是想仅仅自己在思考,而让我们一起思考。

若说到作者的观点,后记的内容已经很好的进行总结。权且摘抄几句“在7万年前,智人还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动物,在非洲的角落自顾自地生活。但就在接下来地几千年间,智人就成了整个地球的主人、生态系统的梦魇。”“遗憾的是,智人在地球上的所作所为,是在没有太多令人自豪。虽然整体人类的能力大幅提升,但却不一定改善个别人类的福祉,而且常常还让其他动物深受其害。”“虽然现在人类已经拥有许多令人赞叹的能力,但我们仍然对目标感到茫然,而且似乎也仍然总是感到不满。......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拥有神的能力,胆识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这些观点看起来有些悲观,但总觉得作者写这本书,并不是想做一个悲观的发泄。他似乎还是想让我们看到这些情况时,能够更好的思索什么才是前进之道。我不知道若自己看了他的下一本书《未来简史》,会不会还是这些问题。我只能说,在我看来,《人类简史》是一本提出问题的书。问题的答案没有那么简单。问题的答案的复杂度远超想象,但对于找到答案,找到行动的路线,仍然有一种希望,而且这是必须的希望。

让我从这二十章中,说一些对自己特别有触动的地方吧。

第一部分认知革命

在讨论人的直立行走带来的好处时,作者也提到直立行走不利的一面。特别是直立行走让女性的臀部变窄,限制了婴儿的生产。所以相对于其它哺乳动物,人类的婴儿并未发育完全就出生了。用作者的形容,是“人类脱离子宫的时候,却象是从炉里拿出了一团刚融化的玻璃,可以旋转、拉长、可塑性高到令人叹为观止。”这一段不禁让我联想到孩子的教育。这么可塑性高的孩子来到我们的生命中,我们需要怎么的小心对待,帮助他们成长成人。

让我看完还时时回想的,是在这部分中提出来的,人类发展出的八卦和虚构故事的能力,并因此跨越生物学上的限制,从而迈向生态系统顶端的位置。人类迈向生态系统顶端的位置,或者说食物链顶端的位置,让人既感叹又唏嘘。我们所赞叹的人类的创造力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但伴随而来的,又有其它生物的不断灭绝。人类不断的创造出想象的现实,如神、金钱和企业,并用这些想象的现实来实现大规模互不相识的人有效合作,而这些,是作者所说的“绕过基因组的快速道路”。所有的能力本身无对错,关键是我们用这种能力来做什么。显然智人已经利用这种能力构建了大规模的合作,构建了国家,设立了法律,创建公司,展开贸易,才使我们形成了今天的人类社会。在读这本书前,我从未想过“虚构故事”这个概念,毕竟,这些虚构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今天的现实生活。若说如果书中其他的内容都忘掉,还能记住什么,那就是虚构故事。这部分的感触很多,却难以记录。或许,未来哪一天我会把由此而来的一些想法重新整理。

第二部分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中最有趣的观点,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了人类?但继续看下去,探讨人类走向农业社会的过程,就不是那么有趣了。农业社会的早期似乎让人类尝到了某种甜头,等到继续下去,便发现再无法回头到采集社会的那种生活了。在作者的态度中,采集社会的生活虽然也有弊端,但似乎是比农业社会更自由和快乐的。从我们今天的生活来看,从农业社会一路发展过来的生活条件确实越来越好了。从我个人的经验和可以有的想象中,还不足以比较是否采集社会就比农业社会更自由和快乐。但我对作者提到的小心“奢侈生活的陷阱”却深以为然。且不说电子邮件、微信等通讯方式创新带来便利的同时,工作和生活的不分离带来了更多的焦虑;也不说今天的内嵌人工智能的App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从而绑架了大家的时间以及内容单一化的问题,我更关心的是,这些更“现代化“的东西带来的人类的欲望膨胀和身心分离。我深知技术演进的趋势难以阻挡,但如何在每一个新的时代,保持人类的身心合一与生命之间的和谐,则是一直需要思考、反省、学习和行动的内容。当一些事情发生时,我不想断然说这种发生是好的或者不好的,但我总希望能看清楚,它的源头是什么,它是怎么一路过来的。

无论如何,农业革命毕竟是人类自己的选择,不论这个选择,或者人类的其它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都是我们自己需要接受的。作者提到了农业革命对于那些被人类选中饲养的家禽家畜来说,这种演化上的成功(种群数量的极大增加),并不能代表它们作为有复杂情感的个体的幸福。特别是在后面科学革命部分,谈到当农业工业化以后,这些动物们的所有生存意义就是作为人类的食物。看到那些在流水线上被筛选的小鸡以及出生就与母亲分离,一辈子(四个月)在比身体大不了多少的笼子中生活的小牛的照片,让人难过。

我一直尝试去了解各种事物背后藏着的本质。这本书让我能从人类发展的过程,去一窥人类社会的各种建构,甚至人类的心理形成的过程。尽管可能仅从这本书去进行理解也是片面的,但所有的“全面”,无一也不是从一个个的片面开始。当人类从采集社会步入了农业社会,人类就不只是关注“当下”了,有太多的未来需要去计划和担心了。人类需要计划播种和收获,也需要担心旱灾和洪涝。这种改变,可能随着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就开始了,我理解这对人类的心灵也有极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不断的阅读如何“活在当下”的书籍甚至采取一些实践以减轻由于对未来的担忧所带来焦虑。我们的身体和头脑迈入了农业革命以来的新生活中,我们的心灵又期望回到采集社会活在当下的幸福中。

第三部分:人类的融合统一

这部分从金钱、帝国和宗教三个方向的发展进行讨论。看完农业革命,很自然的想到后面会讨论工业革命或者本书中写到的科学革命。但作者似乎认为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在科学革命之前进行讨论。

作者试图尽量站在一个足够的高度去看历史的大的方向。他使用的方法是看看不同时期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共存的文化。大约在公元前10000年,地球上有数千个人类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已经只剩下数百个最多也只有两三千个。到公元1450年,这个数字急剧下降,分为9成人生活的具有紧密联系的欧亚非世界,以及其它的四个相当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世界。而在欧洲探险时代的几百年过去,亚非世界吞下了所有世界。作者认为有三种可能达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分别是经济上的货币秩序,政治上的帝国秩序和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后面的三章分别讨论了这三个部分。商业、帝国和全球性宗教,最后终于将几乎每个智人都纳入了我们今天的全球世界。

这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关于历史道路的评价。他说到:“历史上的每一个时间点,都像是一个十字路口。虽然从过去到现在已经只剩单行道,但到未来却有无数岔路可走。”后来的人对历史道路的分析都是马后炮,而最知道当时情况的人(活在当时的人),正是最看不出历史走向的人。作者不赞同历史必然性的观点,他还谈到“历史就是这样一团混沌,历史就是无法解释得暂钉截铁,无法预测得十拿九稳。”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是这样描述他关于为什么要学历史的观点的:”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未来的可能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举例来说,研究欧洲人究竟是如何控制了非洲人,我们就知道种族歧视绝非自然或无可避免,而且知道世界大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面貌。“

总体来说,虽然这部分的内容仍然是有吸引力的,但我总觉得在逻辑上,这部分与其它部分之间似乎缺少了某种连贯性。或许内容本身才是作者关心的,也或许是我自己的逻辑训练太过的缘故。

第四部分:科学革命

人类的步伐进入科学革命这个阶段,力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惊人增长。对这种增长,我们哪怕是回望过去几十年生活的变化,也能感同身受。科学革命以来的这五百年,智人人口从5亿发展到70亿,人类生产此之前1500年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从2500亿美元,到今天每年约60万亿美元。1552年麦哲伦的船队花了三年完成环球,今天人们能在48小时内轻松安全的完成环球大业。作者谈到现代科学体系与过去的知识体系相比,有三大不同之处,分别是1.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2.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3.取得新能力。作者指出,科学革命并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自己直觉上是赞成这三点是代表进步的方向的。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代表了一种不断进步和改变的力量,观察(和数学)带来了客观认识和描述世界的方法,而在此基础上,不断取得新能力。但仔细想想,“进步”一词,可能本身就包含了某种立场,而这种立场,要看相对与某个主体来看,是否“进步”。作者一方面让我们看到,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在解决贫穷、饥荒、疾病上取得巨大的成绩。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科学发展带来的如原子弹,气候变化等等威胁,仿佛今天的人类,一手握生的密码,一手握死的开关。

在谈到欧洲是依靠军事、工业和科学的结合变得称霸世界的时候,作者分析了为什么这种情况不是发生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他指出:“中国和波斯其实并不缺乏制作蒸汽机的科技(当时要照抄或是购买都完全不成问题)他们缺少的是西方的价值观、故事、司法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作者继续以郑和下西洋和欧洲大航海进行比较,说明当时欧洲并未占有科技上的优势。作者指出,真正让欧洲人胜出的,是他们无与伦比而又贪得无厌、不断希望探索和征服的野心。但问题是,为何是现代的欧洲才发展出这种野心?带着这种野心,有整整300年间,无论在美洲、大洋洲、大西洋、太平洋都是由欧洲人完全宰制。看起来是由科学和帝国的联姻带来的这些发展,科学家为帝国提供各种实用知识、思想基础和科技工具,而征服者为科学家提供各种信息和保护,资助各种奇特迷人的研究。但这还不是故事的全貌,背后还潜藏这一股特别重要的力量:资本主义。作者写道:“若不是商人想赚钱,哥伦布就不会抵达美洲,库克船长就不会抵达澳大利亚,阿姆斯特朗也就没办法在月球上跨出他那重要的一小步。”

记得在初中学习社会发展简史时,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过剩的危机特别不理解。既然过剩,那干嘛要生产那么多呢?生产多的牛奶,干嘛要倒掉都不给穷人呢?若说在资本主义之前的生产,更多的是为了人类的需要,不管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需要,在资本主义时代,生产的本质已经变成了利润了。作者写道:“在新的资本主义教条里,最神圣的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生产的利润,必须再投资与提高产量。”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从经济如何运作,到成为一套伦理,衍生出消费主义。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的战争,如我们熟悉的鸦片战争,我们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的奴隶贸易,我们还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繁荣的商品社会,越来越多的食物和其他的物品。我们是否看到了人类在物质的极大丰富时,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作者专门用了一章来讨论幸福和快乐,这个讨论没有结果,但这个讨论本身,仍然意义重大。作者列举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既有进步论认为人类的能力不断增加,我们会运用能力来减轻痛苦,满足愿望,所以我们比中世纪的人来得快乐,而他们又比采集者快乐。也有反对的意见,认为人类的能力和幸福是负相关,认为人类的能力创造出来一个并不符合人类需求的机器世界,堕入不自然的生活方式等等。心理学家通过主观幸福感问卷来试图计算快乐,而生物学家则试图从生化反应中获知快乐的秘密。从快乐的讨论又进入到认知自我的讨论,这部分仍然是自由主义者有他们的看法,基督教有基督教的看法,佛教有佛教的看法。其实,不论讨论了多少不同的观点,我想,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吧,只是,可能我们也不一定能分清楚,这种感受,是真的“自己的”,还是被消费主义或者其它的观念灌输以后,我们以为的“自己的”。

最后一章的“智人末日”,讨论的其实是人类在生物科学领域和数字科学(计算机,人工智能-读者理解)领域的成就。面对这些成就,面对人类可以进行基因的改造、面对人类可以制造出仿生的生命、面对人类创造出的无机“生命”(如能独立演化的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病毒),作者用了这个标题作为这本书的最后一章。

这本书掩卷时,我却想用作者在中文版的《未来简史》扉页上一段手写的话作为笔记的结尾。可能是这句话给我带来的某种连接吧,也可能是我揣度作者写《人类简史》,其实也是想从历史讨论未来。作者:汉安城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最近刚读完《随遇而安》这本书,书中大多写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类似于自传吧,但给我的感受是不同的。我看别人自传式的书籍,是把它当成一种借鉴与参考,虽然人生这道考题或者说游戏是没有参考答案或者再来一局的。

在某个相亲类电视节目上,我知道了孟非,当时对这个人并没太多在意,他只不过是众多的优秀主持人而已。但说我自己的感受,这个节目不错,我也比较喜欢看,主持人在电视上说的一些话也有道理,挺精辟,还给人一种屏幕幽默感,我简单的以为那只是为了配合节目而故意做出的效果。然而在我读完他的书之后,对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他的印象也就不是当初第一反应的样子了。

《随遇而安》,当这个字眼在我的手机阅读工具里出现的时候,我只是下意识地看了眼是什么书,作者是谁。我心里想,一个像他这样的电视人也出书了那就点开看看到底写了些什么,然后就把它看完了......

我们永远看到的都是成功者光鲜亮丽的外表,而成功背后的精彩故事,听到恐怕没那么容易,只有从他的书中看到。看到的是他人的故事,其实也是你的故事,因为你正在经历它,你会有种代入感,成为故事的主角,历经其中的精彩。

等到看完后从书中脱离出来,知道了人生并非是自己完全主宰,有一种驱使你成为某种角色的运气与力量在起着不小的作用,而这作用又是全靠自己的做为驱使的,这中间的因果关系就由你做还是不做这么简单的两个答案决定。

书的内容就成了自己打人生这场游戏的NpC一样的人物,或许可以给你指引一定的方向——接下来我是要在原地不动,还是还需移动下地方,那里的风景会更好?还是更有价值?或许给你派发了个重要任务——从此你就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要做什么;再或者就是从中你得到了某些闯关的法宝——一些自己本来知道但从没用过的方法与醍醐灌顶般的醒悟......也许就只是一带而过,稍微添了块砖加了块瓦而已。

当然了,这些都要看书中的内容和个人的阅读维度来决定,你当它是别人编的一个很无聊的故事也无妨,因为到许多年后,一切都将是故事,就像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小孩,本质上是一样的。有人看到黄金,就当它是钱财,而有人看到黄金,却会使它间接的成为财富,二者的区别只是在于自己有没有参与了这个财富本身——也就是怎样做。

好了,说说这本书里的大概内容吧。

作者的童年生活在重庆的筒子楼里,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灰不溜丢、碉堡一样终年见不到阳光,全家一起挤在三十平米见方的屋子里生活。沐浴过文革末期的风气,到了四年级时举家搬到了南京。

就如所有人对故乡的情怀一样作者对重庆的感情很深,这其中有江湖豪义,有对重庆方言的独特感受与对重庆美食的念念不忘。刚到南京虽然是住上了更大的房子,但与重庆相比不足的是邻居间的感情不像住大院时的那般亲了。

初三时参加了南京市的作文比赛,获得了记叙文类的一等奖。高中时期的作者理科成绩可以说是一塌糊涂,高二下学期进行最后一次考试复习时基本上课从不提问的作者有次终于鼓起勇气问了化学老师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有环丙烷、环丁烷,没有环甲烷、环乙烷呢?”但得到的却是全班的哄堂大笑和震怒的老师:“不要拿这些愚蠢的问题来耽误全班同学的时间。”这样的回应,从此作者也就从没开过口提过任何理科问题。当时虽然学习总体成绩不咋样,但是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作者可是得过许多名次的,这也为他后来参加工作历经艰难困苦的地理环境打下了基础。因为文理两科差别太大,和教学上的种种不足,对了,那时老师打学生还是天经地义的事!对于作者来说是很灰暗的时期,不过从中可以隐约的看到作者以后大概是要往与文科相关的方向发展的,一路历经的种种总会与后来的事实相呼应。

人生就是如此奇妙,所有在当时看似不顺或者说倒霉的事到了以后才知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真有命运的话,那命运是公平的,就如那句上帝帮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一样。一切既是冥冥中的安排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因为某位作者的老师,作者没有上成文科班,从而考不上大学,因为如果考上了大学,那今天的作者就不是著名主持人了。当然,精彩的不是在他成名之后,而是之前。

作者也是和我一样,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所以自立能力都比较强,这点我自己还是感激这种环境因素的——我一直以为,一切存在我生命中的事或者是物,一定是为了将我成为我而来,或者说,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所有事物,都具有本质上的意义。而一切在你这完全没有了作用的事物,总是会不知不觉的离你而去。

虽然在少年时期我们都有过堕落时,作者书中有一句原话:“在成为社会闲散人员之后,我又和几个混混朋友玩在了一起。不过我本能的觉得,我骨子里跟他们不一样,虽然我说不出到底哪儿不一样,但我确信,就是不一样。”我当时就有一种作者的这种感觉,现在,我愈发的坚信,只要你是参天大树的种子,只要你有一颗清晰地头脑,就一定会长成大树,再厚的屋檐也抵挡不住。

作者在书里还有一句话——永远不要对别人的帮助有太高期许,哪怕是自己的父母,凡事靠自己。

我从到社会上打工八年至今,一直都坚持着这个原则,不到不得已,凡事靠自己。

回到书中的内容。

作者混了一段日子后,见到一个节目印刷厂在招工,而且要考试,当然,以作者的文化水平在一群工人中间是比较高的,此后就顺利地成为了一名印刷工,当时的作者心里想,虽然只是工厂,但毕竟是广电本系统的,先干着再说。

当时各方面都非常艰苦,寒风刺骨的天,作者开始上岗了。刚开始是调试与擦洗保养机器,用的机油与煤油如冰般的冻手,但却要无数次的与它们接触,北风从没有玻璃的窗户把雪花都刮到机器的旁边了。食堂距离车间有几百米,初来乍到的作者具体的日常规则都不知道,饭盒也没带,也没饭票但还好一个好心的女工热情的助了作者一把,给了他饭票,还告诉他食堂是不提供饭盒的,你别去食堂吃了,走十分钟有一家面馆,可以到那吃。我与作者雷同,也是到处遇贵人,也许这些贵人也是命运的安排吧,可能命运说:“让他在有困难的时刻出现贵人吧,不然,他成为不了他。”

因为寒冷与劳累产生的饥饿,一大碗热腾腾的面,作者三两口就“吸”下去了,都没怎么嚼。我自己就感受过这种饥寒交错的感觉,在脏乱的渔船上工作时,冰冷的海风呼呼刮个不停,只要有点温度都觉得是温暖的,连续四到九小时的高强度作业后,无论对方是什么食物,都可以很香的吞下去。那时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感。而可惜的是,现在人们的幸福感要求高了,越来越感受不到了。我也是很感激能有这样一次机会体验这种以前根本想象不到的生活,感受到了有时候,要求别太高,我们可以活的更好。

继续说书里的内容。

当时的报纸业很吃香,很多时候都要连续干三十多个小时,每干八小时休息两小时,作者说,印一次报纸,我就要在车间门口看到两次日出日落。洗澡的地方是个大澡堂,但每天满池子的水都会被染得黑乎乎的。可见当时的条件比我现在要苦三倍不止。但,一切付出终将会赢得数倍的回报。在此期间的作者还受了一次工伤,那是在擦洗机器时因为左右手没配合好,左手就被棉纱带进了两个缝隙只容得下一张报纸的两个滚筒之间,夹住了中指和无名指,大费了一番周折之后终于把手给弄出来了,棉纱和手指缠在了一块,指甲盖已经翻开,皮开肉绽的。作者的那种疼我也许能够体会,我在饭店后厨工作时有一次比较大的刀伤是锋利的菜刀一不小心就从食指指甲盖上边的这个关节处到三分之一的指甲都被切去,露出了白白的颜色,创可贴已经用不上了,鲜血哗哗的流,不知用了多少纸都抵挡不住这股洪流,然后是厨师长急忙找来了纱布与红药水才缓解了流血,最后休了一天假到外面的诊所重新包扎的伤口。当然,在厨房切菜受伤是很正常的,还有过许多较小的伤,其中的疼已经化为麻木了。

人生不会一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所以顺时不要狂妄,倒霉时也要心里明白,这很正常。优哉游哉,人生乐,坦坦荡荡,乐人生。作者:悟宇生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000字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000字:

从未在一本科普书里获得如此流畅的阅读体验,简直恨不得马上再读一遍......无论是原文的谋篇布局还是翻译的文笔都称得上及其优秀,论述自然、接地气,完全不会有不知所云的长句子这种外国学术读物常见的问题,读这样的书获取信息之外本身也是一种审美享受。

全书的几大论题都算不上多么具有颠覆性,但作者讲得条理清晰,且格局极大,一直能站在全球乃至更高的视角去看待人类发展史上的一系列问题。概括一下全书的几大主要观点:

一、人类在地球进化史的诸多物种中算不上特殊的那种。数万年前曾出现过与现代智人极其相似的另一类人物种,且控制了世界大半部分的土地。现代智能能够统治全球,更多的是因为巧合下进化出了相对有利的某些特质,从而将另一类人物种赶尽杀绝。智人的全球扩张在物种范围内对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智人出现后物种灭绝的速度远超以往。这里不列具体数据,但文中是有清晰的数据表明智人在登陆一片未知大陆后当地物种灭绝的速度会有多么惊人。

二、农业革命本身是一场骗局。目前通行的说法是人类“驯化”了小麦作为主要农作物,实质则是小麦“驯化”了人类来传播自己的基因。从物种的角度出发,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多地复制本物种的DNA,增加本物种的数量。由此看来,在智人出现之前,小麦不过是地球上完全不起眼的一种植物,在智人统治世界后小麦也跟着遍布了整个世界,成为了世界上种植范围最广的农作物,可称是“驯化”了人类。且从个体的角度而言,农业革命的发生并未使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只是带来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传统自给自足的狩猎生活被农耕生活所替代,农民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统治阶级,生活只会变得比以前更遭。

三、帝国的扩张具有典型的两重性。一方面统一了国家之间的差异、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杀戮和死亡。帝国的存在催生了宗教、金钱、乃至资本主义的出现,从人类史的角度回看来说,总体而言还是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四、和帝国一样,科技进步同样具有两重性,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做赘述。不过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小男孩和胖子在广岛长崎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从这个角度来说,奥本海默和他的团队都应该被送上绞刑架。但换个角度来看,正是核武器的出现阻止了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因为一旦打起来就是地球毁灭大家一起下地狱的后果,这样说来,奥本海默才是最应该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

五、科技的进步并未带来更多的快乐。从个体角度来看,快乐和他的生活水平没有太直接的关联,主要是在于对是否感到幸福的“阈值”的管理。每个人的阈值不同,感到幸福的条件就不同。乞丐中奖10万就乐开花,百万富翁中10万完全无感。而科技的进步至少到目前为止,无法调整个体自身对幸福的阈值。

最后还是想说,作者27岁就能如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无一不通,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最初听到这个书名,会让人觉得是科幻小说,但其实并不是。大量的论据证明,作者书写的未来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科技已经拥有足够的力量,使得改变未来走向具有可能性。尽管作者描述的就是现实,但听起来可能非常刺耳,令人无法面对这一切,但实际上那些科技巨头正在做的事情正如描述。这本书的风格与《人类简史》一脉相承,实际上是可以说对《人类简史》的延续,但是读完这本书,才可以说是体会了赫拉利的思想和愿望(诉求)。天才的作者总是能够从一种极致宏观的角度对最复杂的问题抽丝剥茧,宏观、宏观、再宏观,不单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颠覆你的思考方式)

赫拉利通过将人类与动物比较,证明人并不那么神圣,要心存敬畏,体现了赫拉利一种博爱的境界,实际上他并不止爱动物,他更爱人类。全书有对现实与未来本质的揭露,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想象,但其中更有对人类发展进程的深刻反思,对现代人类深深的关爱,对人类命运、前途、未来的思考与担忧,内含一种批判哲学。梭罗的《瓦尔登湖》也带给人相似的体验和感觉,但梭罗的年代背景吃亏,所以梭罗只能去追求回到相对原始的生活方式,尽管他们的批判有着类似之处。但生活在现代的赫拉利显然更接地气,更接近现实,也拥有更多的材料可以引用。(感)

科技不断追求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去探索人类的基因,无非想让人类活的更健康、生命延续更长,说人类追求长生不死也不为过;人类通过不断地经济增长来满足人不断增长的欲望和需求,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是为了让人幸福快乐也不为过;人类通过科技获得不断改进的自己的身体和智力,通过生物科技、交通工具、通信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不断的获取强大的力量,实际上已经获取了以前神才拥有的力量,而且科技的脚步并未停下,人类甚至可以获得比“神”更强大的力量,说是化身为神,获取如神一般的力量其实也不为过。(人类新议题)

现代人其过得很辛苦,每个人都背负压力,但是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明白压力来自何处,但这本书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这个时代的趋势,从目前为止,并未看到这个趋势有被逆转的可能。其实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早已签订一份“现代”契约,所有人都身处洪流之中(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要经济增长,就可以满足更多的欲望和需求,就需要更加细致的分工,需要更多的人才,需要更先进的科技,需要每一个人去充当促进这个世界加速运转的“芯片”,借此来促进经济增长。(现代契约)

科技公司太过强大,拥有强大的资本力量,拥有最强大的科研团队,看起来异想天开,但那些曾经我们以为的“异想天开”一步一步走进现实,令我们不得不去相信科技改变未来的现实。人类的未来究竟会被人工智能(算法)统治;还是说一小部分人进化为“超人(智神)”,这一小部分人不仅从物质、精神上超越普通人,竟然从生物上(更长的生命、更健康的身体、更高的智商)开始大幅度拉开和普通人的距离,人类从生物上开始划分阶层,智人被“智神”统治;又或者权力到最后直接交给数据主义,人只不过是数据的生产者或者人仅仅是个数据;也有可能这都不会发生,所有的可能性都是可能性,但是当它发生也不要太惊讶,人类同样也有很多方式来避免失去控制权。(智人失去控制权)作者:大青虫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