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奶蜜盐》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当我们细心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就会有独到的见解。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奶蜜盐》读书笔记心得感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奶蜜盐》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阅读感受:为什么要强调母亲的在场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很独特,用“奶、蜜、盐”三个字分别寄喻了孩子生命成长过程需要的不同“养分”。以“奶”作为开始,也就是从孩子的基本需求谈起,强调母亲的“在场”。

0-3岁是孩子聚集“养分”,建立起安全感的关键时期,需要父母的充足陪伴,这样孩子3岁以后才能更好地克服“分离焦虑”,逐渐走向独立。作者在这个观点的比喻特别好,他说“就像一棵树,根扎得足够深足够稳,树木自然就会长得枝繁叶茂。”3岁前是孩子安全感的“扎根”期,父母应该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我曾经也走过这样一个误期:当孩子哭闹的时候,认为不能“一哭就抱”,也不让家人抱,总是等他哭久了,哭停了才抱。现在回想起来会觉得自己好愚蠢。作为双胞胎妈妈,很多时候是力不从心的,我家哥哥比较淘气,很依赖我,晚上都是我带他睡,而弟弟比较乖从小自己睡,每次他哭闹不舒服想要我抱的时候,我几乎腾不出手,我妈妈说就因为弟弟乖,好哄,反而被“冷落”。当孩子大了些,出门去玩,哥哥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得主动、热情、开朗。弟弟则是被动,相对哥哥稍微羞怯一点。首先是因为他自己从小警惕性高一些,其次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没有充分的安全感。关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尽可能平衡好陪两个孩子的时间,及时给予回应。

书摘:一个人的母子关系如果存在缺憾,它所造成的失衡、欠缺、饥渴无望感,最终会表现在他与他人的关系上。他往往难以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安全感、期待感,也难以确信他人是否真心肯定、鼓励、支持自己。

母爱缺失所引发的最明显的后果,就是会造成日后我们越是对亲近的人,越处理不好彼此的关系。在现实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处理不好自己跟孩子的关系,处理不好自己跟伴侣的关系,处理不好自己跟父母的关系,都是源于此。

阅读感受:建设家庭的日常生活

“每天将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固定下来,最容易让孩子形成安全感”。我觉得自己这点做得还可以,每天上下班有意识的和孩子打招呼,出门的时候说再见,告诉他们“妈妈要去上班了”,下班回家就说“妈妈下班咯”。切记任何时候都不要偷偷地溜走,也不要因为孩子看见你离开会哭闹就难分难舍一直告别,要让孩子感受到你轻松地和他们“说再见”,他们会意识到妈妈去上班是很日常的事情,很快就会回来了。

我觉得这样效果是很好的,现在麦子们1岁5个月,如果我跟他们说“妈妈要上班去咯”,他们就会主动挥手跟我说“拜拜”。差不多的时间还会在路口等我回来。睡觉前要读绘本,如果读一半就困了,会自己拍着绘本说“拜拜、拜拜”。每天晚饭后逛的公园,去的路上,经过熟悉的路口,都知道那里有什么。等等。

说这么多还是觉得,应该尽可能将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固定下来,尤其是上班族父母,这样孩子就不容易患得患失,他不会时刻担心着你突然离开,或者睡一觉起来你就不见了。

书摘:“一个人如果在童年的时候没有安全感,常常生活在惶恐之中,也很少得到疼爱,他就会形成一种苦相,并且这种苦相可能会伴随他一辈子。

阅读感受:把每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

“对孩子来说,父母给予孩子的鼓励越多,孩子就会成长得越好。父母的鼓励不但会让他们感到快乐,还会成为他们愿意更加努力的一种推动力。”

作者用“蜜”对孩子成长中父母的鼓励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我们初为父母,在孩子最初的一年里,更多的是对他生理方面的关注。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在心理方面的需求逐渐变大。当他蹒跚学步摔倒时,想要你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当他自主进食学习用餐具时,可能弄得“一片狼藉”,你有没有坚持微笑地鼓励他、帮助他,还是要求他吃得和成年人一样好?如果孩子一直处于被肯定、被打开的状态,可以激发他主动、乐观、用于探索等品质。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当他们想要撕纸、踩水坑时,我总嫌弃弄脏了地板和鞋子,阻挡了他们发现世界的乐趣。

其实,关于父母对孩子成长的“蜜”,我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能够体会得更深刻。我母亲常说,在我三岁以前也是伶牙俐齿活泼开朗的个性,但是自从我父母忙于工作,我常年待在祖母家,我的性格也渐渐变得不那么活泼。我读书的这几年,我父亲一直喜欢用激将法,现在回想,那些变相的打击其实没有让我觉得有一点激励感。相反,给我留下了一些阴影。我喜欢作者说的这句话“丑小鸭并不是生下来就是丑小鸭,而是从来没有人把它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去期待。最后他就会认同自己真的只是一只丑小鸭了。”在打击教育下的成功,就算最后成功了,内心也是感受不到真正的幸福。在亲子关系里,要坚持以鼓舞为主。

书摘:如果有一天父母发现自己的鼓励对孩子无效,并不是因为你的鼓励错了,而是因为你之前对孩子的鼓励太少。而对孩子的嘲讽与打击太多了,也许在孩子最需要你鼓励的时候,你却报以冷漠,而遇到父母空然的鼓励,孩子反而会误以为是对他的嘲讽,是虚情假意,不能相信旦鼓励的有效期过了,就难以发生作用了。所以,那些很晚才意识到鼓励的意义的父母,就需要更有耐心,一直坚持多鼓励、少打击的教育方式,让孩子重新对你产生信任。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奶蜜盐》读后感3000字


让孩子感受正确的爱——《奶蜜盐》读后感3000字范文:抱着好奇心打开此书,仔细翻看了几页,觉得张文质先生字字珠玑,句句在理,感受颇多。

张文质首先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保卫童年”等教育理念,引起了我心灵上的共鸣。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过程,但是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唯利是图的教育机构似乎嗅到了铜臭,并不遵循学生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把魔爪伸到了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什么冲刺班、速提班、奥数班等,孩子似乎也适应了,家长也要马上看到成绩的提高,帮孩子报了许多的补习班、兴趣班,弄得孩子整日疲于奔命,失去了童年的乐趣,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虽然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规律,但一直受追捧,不知何时才能让教育的过程慢下来。

《奶蜜盐》回归了家庭教育的本质,把家长改回来父母,把培养改为陪养,让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自己做决定,自己去成长,成了一个幸福的孩子。

此书写得深刻、理性、直击心灵,它不仅提供教育孩子的“神奇秘方”也提示我们教育孩子的常识,为我以后教育孩子树立标杆,感谢张文质先生带来的《奶蜜盐》。

一、9岁前不要和孩子做朋友

在孩子9岁之前,父母不要想着和孩子做朋友,而是要专注地做好一个父母的角色,有时候甚至要很严格地去引领孩子,帮助孩子,纠正孩子。做错了,该责问的,该惩罚的,仍然有必要。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如果没有得到细致的严厉的提醒,一个人很难成长好。在这个阶段,父母为孩子定下规矩,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父母应该确立一个明确而严格的标准。9-13岁这个时期,孩子有了更强的自我意识,父母应该更多地去倾听孩子,了解他的心思。只要孩子9岁之前、13岁之前的路走得正,他就会顺其自然地沿着这条正确的路走下去。这个阶段,父母不能过于着急,更多时候要耐心地给孩子一些建议、鼓励、肯定,父母要去欣赏他、支持他,和孩子成为很好的朋友,就像汪曾祺说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所以说,在孩子9岁之前,父母应该承担明确的“引领”孩子成长的工作,不能和孩子做朋友;父母与孩子的“朋友”关系,应当在孩子9岁之后,再慢慢建立。

我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的:

一是在言行的规范上。9岁之前,是孩子言行方面出错最多的阶段,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话没有一定的权威,或者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恐怕在后面的成长中很难让孩子接受你的建议。我们家的爸爸是很疼爱女儿的,但有两次爸爸动手打了女儿。一次是3岁打预防针时,女儿怎么也不让打,读书笔记哭闹间张口骂了打针医生,结果挨了爸爸的打,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听到女儿骂过人。另外一次是9岁(四年级)时,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做卷子,她不想做,回家就说老师没给她发卷子,其实是她把卷子藏在了枕头底下,她的说谎行为又让自己挨了一次打。像以上骂人、说谎的行为是不能任之发生的。

二是在知识的传授上。9岁前,父母应该是知识的主动传授者。从学校所学的知识方面,父母要对孩子的课本知识进行辅导,而且要用心地辅导,纠正孩子家庭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教给他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并非一定要持续到9岁,我女儿到了二年级(7岁)时,家庭作业基本不用管了,而且学会借助工具书查找一些需要的知识。从课外知识的获得方面,父母要主动讲给孩子一些知识,或者是有意识的带孩子去学习、体验、探索一些新知识,因为这个时期孩子还没有真正的兴趣,所以根本不能说他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三四岁的时候,我每天晚上给女儿讲故事,有时候她也不一定喜欢听,但我坚持给她讲,到后来晚上睡觉前主动要求我给她讲故事,不讲就不睡觉。9岁前,我带女儿学过拉丁舞,学过跆拳道,学过画画,这些都没坚持下来,但从7岁起学古筝一直坚持到现在。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父母要教孩子学、带孩子去学,而不是和他商量学。

三是在思想的引导上。可能跟我接触的工作行业有关,我一直给孩子引导的是现在因为学习所受到的约束都是为了未来在生活和事业上更大限度地获得自由。前期不听话,会走很多弯路,甚至付出的代价的。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要把一些规矩和准则讲给孩子,这样做可以避免去犯一些错误,即使犯了错误,也可以告诉他是因为没有遵守这些规矩和准则造成的,下次肯定会长心的。

二、“赖”上电视的孩子

美国学者波兹曼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孩子过早看电视,童年也会过早地消失。“赖”上电视的孩子,往往会出现各种行为习惯问题,比如懒惰、拖拉、磨蹭、不守信、缺乏责任心,等等。我并不是说孩子一定不能看电视。只是孩子看电视一定要有规范、有节制。我从美国总统奥巴马那里得到一个启示——一定要从小限制孩子看电视。身为总统,奥巴马从来没有忽视过对两个女儿的教育,在看电视和用电脑的问题上,奥巴马的要求甚至有点严苛。他平时绝不允许女儿看电视、玩电脑,只有在周末某一个固定的时段,因为有某一个比较好的节目,奥巴马才允许女儿打开电视机;在学习中,除非一定要用电脑,一般情况下他也是不允许她们上网的。适当延迟孩子看电视的年龄,限制孩子看电视的内容与时间,对孩子成长是十分有利的。但对已经有些依赖电视的孩子,如何才能让他摆脱对电视的依赖呢?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明确地跟孩子约法三章,严格地限制他看电视的时间。与此同时,父母的示范也非常重要,在孩子做作业、学习的时候,父母自己不能看电视。最好父母自己也养成阅读和学习的习惯,让孩子学习的时间成为整个家庭学习的时间。孩子做完作业后,父母可以陪他聊天、散步、游戏,要努力让孩子的休闲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因为孩子的活动空间越小,生活越单调,对电视的依赖性就越强。

在我们家周一到周五是不开电视的,这个规定从女儿上学前班的时候就开始执行了。平时晚上写完作业如果还早,一般会选择让孩子课外阅读、做手工游戏或者和孩子一块儿下楼散步。在周末看电视时间也是有时间规定的,这个规定最好在每次看电视之前给孩子提醒一下,要不然孩子都会抱有侥幸心理的,能多看一会儿就多看一会儿。在这里需要一提的是关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如果监控不好,这个比电视的负面影响还要大。就在上学期,女儿第二次的月考成绩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一时我们竟没有找出原因,该学的学了,该做的题也做了,时间上安排的也很紧凑。后来在班主任荆老师的细心观察下,发现班上建有QQ聊天群,女儿赵雪藤竟然是群主,而且都什么采用的手机上网方式聊天。荆老师果断采取由她暂时保管手机的措施,集中收缴了一部分学生的手机,阻断来自网络方面的干扰。结果,赵雪藤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班级第一、年级第五的成绩。

三、要让孩子去经历挫折

孩子一遇到某种挫折、伤害,父母总是心疼得不行,总想马上给他一个补偿,生怕他吃了苦吃了亏,流泪难过,这看上去是在呵护孩子,实际上是在切断孩子往外生长的“根”。这种“成长中的痛楚”是孩子生活里的一部分,是需要孩子自己去消化的。父母不让孩子体验成长的痛楚,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在班干部竞选失利这件事上,首先要做的是给孩子以安慰,因为孩子内心的失落是真的。其次,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能力的锻炼、威信的建立,并不一定就要靠担任班干部才能做到。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这样的能力,要让孩子意识到,即使自己不是班干部,也可以为班级服务,也可以通过自己良好的表现成为班级的精神领袖(当然我们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竞选)。这类问题,如果应对得好,一方面能让孩子习得良好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因为孩子长大后,终归要离开学校,到社会中去跟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这种成长经历中蕴含着一个道理:进入社会后,你可能没有任何外在的身份,你只能通过自己的言行让更多人接纳你,欣赏你,关注你。孩子是孩子,你是你,父母终究无法代替孩子的成长。

以爱为营养的“奶”,给孩子充足的源动力,甜“蜜”的情感支持,让孩子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品格和智识的“盐”,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这是本书的尾言,也是对我启示最大的话,与大家共勉,愿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谢谢大家。作者:陈艳芳

《红与黑》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红与黑》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革命的年代真是个伟大的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是激情澎湃的年代。承平日久的一代人的幸运的,不必经历革命年代的尸横遍野,同时也是不幸的,思想上的光辉远远不如革命年代的那些人。

攻占巴士底狱之后的两百年,由法国引领的革命一直在推动着世界的进步,拿破仑驰骋欧洲,封建王朝复辟,也是经久不衰的历史经典。包括《红与黑》在内的一大批中国引进、翻译的世界名著,就产生于那个时代的前后。由于翻译版本不同,中小学生世界名著读物,总是把名著化为简单的故事,而失去了故事需要表达的灵魂和内核,此前的《战争与和平》就让我深有体会,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便士的故事当然无法打动人。

《红与黑》讲述的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在市长家里工作,勾搭了市长夫人成为了情人,后来事情有败露的风险,他通过神父的帮助去了另一个城市,为一个侯爵效力,在这时候,他又和侯爵的女儿好上了,在他们即行好事的时候,来自市长夫人的一封信毁了他:

信中交代了她和主角偷情的事情。前程被毁的主角恼羞成怒,在闹市中试图用枪击市长夫人,杀人未遂的他得到了市长夫人的谅解,只要他认错就可免于死罪,可最后他却不愿意求饶和上诉,被判了死刑。在他死后三天,市长夫人也离开了人间。

故事中间有非常多内容表达了主角的内心戏,也就是备受推崇的开创了意识流写法这个概念。

光从这个故事来说,按我们今天朴素的价值观,这个主角简直是个混蛋,偷情了市长夫人,欺骗了侯爵的女儿,最后还试图杀人灭口,死不认罪,难道不该死吗?

接下来,补充这个小说的时代背景信息。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随着拿破仑的失败而沉寂,封建王朝的复辟主义在盛行,伟大的皇帝陛下仍然富有天下,贵族是国家的统治者,而贱民是没有生存权的。

木匠的儿子只能是木匠,贵族的女儿嫁给他是个耻辱,而这该死的木匠儿子居然能用拉丁文通读《圣经》,并以此育人子弟,凭着这个本事,他开始突破自己的所在阶级。“如果在拿破仑时代,我将是个上尉;如果在路易皇帝陛下,我应该是个主教。”_木匠的儿子这么想着。《红与黑》,红色的革命和黑色的保皇复辟势力。而在最后他即将获得荣华富贵的时候,却被审判了,在审判席上,他看不到和他同阶层的人,他看到的都是贵族,平时瞧不起他的人,于是他拒绝向这些人申诉和求饶。“在审判我的人中,我看不到和我同一个阶级的人”_木匠的儿子如是说,然后他死了。

市长夫人为什么会和他偷情?因为她爱他。为什么爱她?市长和她的结合,是她能继承她姑父的一大笔遗产。贵族和商人的联姻,贵族需要金钱来维持体面,而商人需要贵族的勋章来装点门面,在帝国往下走时,旧贵族势力和新兴的商人达成了联姻,牺牲者就是像市长夫人这样的人。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但市长夫人并不完全能够迈进新生活,她无法离婚,她去忏悔,忏悔她的婚外情,最后在神父的教唆下,她写了那封信,将她的情人置于死地,她也后悔了,最后她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去赎罪,来换取和她的情人一起长眠于地下。

自由和平等,是西方一直崇尚的价值观。

不能平等,男主角选择用死亡来控诉。

不能自由,女主角选择用死亡来争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其伟大之处自然不是看几篇课文和读几本书所能理解的,悲哀的是我们所能理解的近义词,大概是“他只是失去了一只手,可她失去的却是爱情啊。”

革命的年代真是伟大的年代,真是激情澎湃的年代。作者:游人

《病毒》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病毒》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人物简介:小时梦想成为国家地理绘图员,后来又与美术学院擦肩而过。因为离不开母语的土壤,遂认定汉语是地球上最美的语言,誓言以汉语写出世界上最好的小说。自称“灵感的宠儿”,依靠上帝赐予的灵感吃饭,常常担心脑子被各种突如其来的灵感撑破。

2001年长篇惊悚小说《病毒》横空出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翱翔于“心理悬疑小说”之天地,至今已出版《猫眼》、《幽灵客栈》、《荒村公寓》等数部长篇小说。

在阅读这本书以前,我对“蔡骏”这个作者早有耳闻。我的同桌曾向我推荐过《玛格丽特的秘密》,据说是悬疑中的佼佼者作品。

这个月初,到图书馆逛了逛,偶然瞟到了这本书,看到作者是蔡骏,于是想了解一下这个作者的风格与能力。顺便调节一下自己的口味。

悬疑类的作品我也是蛮感兴趣的,小时候看的《冒险小虎队》等应该属于这一类吧,还有高中接触的《十宗罪》等,这些悬疑类的书总能让人感到肾上腺素飙升,作者用环环相扣的情节诱导读者阅读。

《病毒》这一本书主要内容讲了“我”身边陆续有人自杀,探究他们自杀的共同点都是上了一个网站,叫“古墓幽魂”。里面以暗色系和坟墓为主,还有一个类似盗墓的游戏。这些坟墓与中国的朝代有关,(有一些历史我还百度了,没想到说的还是真的。)反正网站浏览到最后有句话“她在地宫里”。之后“我”一直在根据线索探寻,发现解救大家脱离自杀之境的方法就是帮助被盗墓的皇后(阿鲁特氏)找回了“头”。结局可想而知,“我”成功了。但蔡骏还是在结尾埋了一个伏笔,意思是这个皇后不应该救,久了会引来更大的麻烦等等就结束叙述了。

这本书,总得来说写的还是一般般吧,好的地方就是情节比较吸引人,逻辑顺序清晰,花了两个晚上就能读完,读完的感觉就像一篇短小的小说,挺短的。不好的地方也许就是情节还是比较俗套吧,没有十宗罪那么令人惊心动魄的感觉。

不是很推荐这本书,如果你对它感兴趣的话,当我没说咯。悬疑类还是向大家推荐《十宗罪》!

最后,说句题外话,这两天台风就要来了,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哦!能不出门就别出门啦,还有要提醒父母也要注意安全哦!作者:青柠

《有间书坊》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有间书坊》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这是一个有关“古代出版圈儿”的言情故事。女主是书商,老板,极富经营天赋,有品牌意识,对市场也有非凡的洞察力。知道什么书能大卖,知道怎么对付一稿多卖的流氓作者,知道怎么炒作。

男主更厉害了,你以为他是官宦人家公子,但其实人家还是位畅销书作家,你以为他只会写文弄墨,其实人家记忆力好到可以参加《最强大脑》,你以为这就完了,其实人家还懂得朝堂大事,平定叛乱跟玩儿似的,皇帝对他依赖的不要不要的。

两位nubility主角合体后,智商变八核,一路跑赢整本小说:搞事情,冷静果断不掉线,谈感情,女攻男受很和谐。

如果你以为百分之八十的戏份都留给男女主所以这就是一出家庭剧,那你就错咯,明明还有权谋、有悬疑,还有搞笑,但是——就是无法让人有浸入感,反正几次看到主角濒临死亡之危我都不紧张。

再来说说反派角色,大夫,世子,据作者的人设安排,应当一个是性格阴郁的变态,一个是聪明绝顶的变态,只是,那么那么多阳谋阴谋,把氛围、细节、曲折感酝酿的足一点再释放不好吗?

用形容词渲染氛围,用主角的总是成竹在胸强调主角光环,甚至最后让配角随便一猜就猜对了大夫的秘密…整篇读下来,一点也不紧张,也一点不担心,脑回路始终处于——————这样的状态。

不过,能写这么多字还能一直保持“淡淡的”感觉,也是挺厉害的…

喜欢《《奶蜜盐》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