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4500字。

俗话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只要我们认真的看过一本书并投入进去,就一定会在书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道理。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吧!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45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4500字:

这是一本结合了很多领域、在宏观上讲整体人类历史概观的书,会忽略很多微小生动的细节,但看完《人类简史》的时候,应该对人类史有一个清晰的概貌,而且对一些基础的历史问题会有明确的答案,比如说什么是宗教?什么是帝国?钱的本质是什么?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如何运作的。

曾经,野野对于“大历史”的概念是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开启的,那种以小见大、纵横捭阖的论述方式看看后来无数的模仿者就知道其影响之大。而《人类简史》这哥们的冲击力已经不仅仅是“大历史”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意图就是-作者试图把人类回归到一个物种的位置上去,我们和花鸟鱼虫一样,只是这大千世界其中的一个品类,而已。

在《人类简史》之前,人类史的尺度都是建立在人已经像个人样的基础上,不论是从农业社会还是畜牧社会。而赫拉利认为这不过是一小段历史,人类的历史还要往前倒,倒到我们什么时候走出非洲、什么时候退掉体毛、甚至什么时候和黑猩猩分道扬镳的。今天的人类史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征,我们只承认有记录的人类史,不论是刻在甲骨上的还是印在泥版上的,这最多不会超过万年的尺度。《黑色的雅典娜》的作者提出过一个惊人的观点-雅利安文明是被包装出来的,是被两百年前那个启蒙运动所谓的理性之光包装出来的。因为我们需要一个欧洲文明的源头叫古希腊,古希腊一定是纯洁的,它是欧洲文明甚至世界文明的源头。而当我们说到石器时代的时候往往用“狩猎采集”四个字就说完了,这上百万年的尺度就这样被我们直接略过了,只在万年的尺度上摸爬滚打,这是很有问题的。

作者试图写出一本突破史观尺度的书,但可以看得出万年尺度的人类史主要还是由三种史观所构建:

退步论:

主要属于早期文明,就是雅斯贝尔斯讲的那个轴心时代,无论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摩诃波罗多》,还是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总的来说就是,原来是黄金时代,然后是白银时代,然后变成青铜时代,反正整个世界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就像孔子说“无从周”,他想象的周朝,秩序井然、人人彬彬有礼不逾矩,那是个非常美好的社会。然后礼崩乐坏,一天比一天差,整天就唉声叹气。整个退步论里暗含一个期许,总得有一天要重整江河。

进步论:

这主要是欧洲的调调,从文艺复兴之后开始,欧洲告别了上帝。我们的命可以hold在自己的手里,不再需要上帝的庇护了。这种史观催生出了新的观点,人类可以不断地探索未知,借由科技的力量、人的理性去亲手造出来一个新的世界。在100年前进步论那是相当深入人心,几乎是全民喧嚣、大家高呼着口号,认为指日可待地可以亲眼看到自己缔造伟大社会。

循环论:

这在东方文化上有着非常深的烙印,无论是印度的吠陀到婆罗门,还是佛教到中国本土的一些文化,都在讲天道轮回的一个观点,它给了生的希望,就是说世界一定是在毁灭中孕育、在孕育中成长、成长中必然毁灭。这种循环论因为科技含量不高,所以被进步论打败。

建立起自己的史观还挺重要的,并不是去站队,一个人的史观可能是30%退步史观+20%的进步史观+50%的循环论,了解不同的史观有助于自己意识的开放性。

书里有一个观念非常有意思,作者认为定居是个巨大的骗局,这真是个让人拍手叫好的想法,赫拉利觉得在原始人类是没有产权这个概念的,定居之后才出现了“产权”。

定居之前,人类过的是信马由缰的生活,那真是天下处处皆为家的生活,哪儿有果子吃、哪儿能逮到兔子,哪儿就是家,环境不好就换一处。

而定居之后,人类从找果子吃变成了种果子,种植的过程可能会有天灾人祸还会被贼惦记着,于是人们开始求神拜佛还要防小偷,人们开始围篱笆,确认产权。

定居让人类的行为和心智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但实际上,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定居之后才成为人的嘛。

从某个角度看,我们仍像上古时代的智人一样,都在朝着“让生活更加美好”的方向奔跑,只是我们跌入了一个叫“努力”的陷阱,当我们抬起头来,远方依然是远方,只是我们不再奔跑。

作者还提及了人类千万年驯化其它物种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彼此驯化的过程,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动物驯化是人和动物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单方面的。它有一个相对可悲的结局,成千上万年的时间里我们驯化了很多动物,把那些桀骜不驯的、野生状态的物种都纳入人的行为版图。我们始终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我们驯化了狗,同时发生的是狗驯化了人。鸡马狗羊鹦鹉,这些动物其实每时每刻都在驯化我们,驯化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结构、驯化我们的饮食习惯、驯化我们的喜怒哀乐。它们驯化通常是两种方式,一种是把人类的某些东西投射在它们身上,这是我们特别乐此不疲的,把这那些小猫小狗叫孩子,把我们很多东西投射给它们。二是我们为动物提供了一些被它们接收的行为范式,反过来讲,它们为我们注入了某种行为范式,比如说喝牛奶,这对人类基因的演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年李鸿章就是因为看到了大航海时代、贸易通商、挖掘矿藏、大机器生产的世界格局之变,看到了船坚利炮对当时大清王朝冲击的猛烈程度,派出去的官员,到欧洲去访问,回来之后受到那种心灵的震撼,所以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而互联网就是今天我们身处的一个千年大事,它其实也是一种返祖的表现。

互联网的本质是相互链接,这难道不是一种人类返祖的隐喻吗。原始的我们,曾经赤裸在草原上奔跑着,穿越崇山峻岭,叫得出每一个鸟儿的名字、识得出每一种蘑菇、听得懂山川流水,那种自然的状态不正是万物互联吗。

但,定居之后,我们心智模式改变了,这些都听不懂了。

而今天的分享经济也是在召唤我们回到原本那种纯粹的自然心智状态里。因为分享经济的本质是分享那些让人自然真心产生愉悦的东西,并非是我多了一个不好的东西,我把它给你。以及分享经济的意义是万物皆有用,我们曾长期处于一个过度被建构的时代,很多东西都浪费了,不是因为它们没用,而是因为被放错了地方,而分享经济是让所有的资源都流动起来。

互联网让人的底色发生了巨变,因为有太多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而我们要学会拥抱这种不确定性。

今天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迎接一个悖谬丛生的世界,就是说我们该如何hold住这个世界?今天的我们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西方过去这1、2百年进步主义的路是条条探索都失败的道路。就像量子物理打破了牛顿力学、打破了哥德尔定理,量子物理出现之后几乎把一百年前数学那种狂妄、包打天下的雄心壮志完全瓦解了。那时候的数学家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写出来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本数学书,里面包罗万象,将来人们碰到问题,在这本书里都有答案,或者推演一下,就有答案。物理也是一样的,爱因斯坦的梦想就是能把最后一个定律写完,然后全世界的大学没有物理系、从此物理学家绝种。经济学的《阿罗不可能定理》,政治学孔多塞的《选举悖论》。。。这些都告诉我们顺着西方之前的那条路,特别是我们坚守为正道的罗格斯的那套话语逻辑,推演出来都是悖论,而他们面对这个悖论之后又束手无策。在这种情景下,数学、物理学、经济学、政治学。。。通通都走到了一个历史的交汇点,所以今天西方的学术思想到这里是停滞的。这就很容易理解过去一百多年那些反思西方学术体系、想突破这个硬墙的人把眼睛转到了东方。荣格在理解人类集体无意识、人格构成的时候发现不能按罗格斯的方法,因为罗格斯的基本假设是这个世界一定是干净的、一致的、不矛盾不打架,意思就是讲道理不辩不明。但现在的出现问题是,我们摆道理讲事实也不一定能达成共识。

人类史上我们就只有两种动作,说话和打架。它们都服从先什么后什么的宗旨,不论是传教士、布道、云游、政治游说、拉帮结派、还是政党营私。这些东西就只为了认同,如果话语不能认同,就开打、打完之后再来认同、认同完再打。所以操纵过去文明史冥冥之中的逻辑就是—我们坚信,存在着一个指路明灯。我们坚信的那个指路明灯跟另外一个族群坚信的那个指路明灯没有办法对话和沟通的时候,那不就得打架呗。到了今天,这个东西已经走到了尽头。

所以我们如何认识在彼此没有共识的前提下怎么合作,这才是未来更大的挑战。现在的商业逻辑是我们有契约、有共识、认同才能合作。将来的问题是,我们不认同,我们怎么合作的问题。就像作者说的,以前是以家庭、社会、国家为单位,但未来是以地球为单位,那就真变成经济命运共同体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文化,当我们用文化视角看问题的时候需要提防过去我们谈及文化时那种捍卫的状态,不管是捍卫自己所信仰、还是捍卫一个自认为是真理和事实的东西,以前我们的文化交流基本上都是捍卫的姿态。而结果就是,越捍卫就越各捍卫各的,最后就变成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为什么捍卫不对,因为捍卫有一个假设,你之所以捍卫它,一定有一个假设立在那儿,捍卫只是举证而已。

未来不再是捍卫那会是什么呢?是上面提到的拥抱不确定性,去掉我们对确定性的追逐,以前大家只相信这个世界有定数,只不过你的定数是耶稣基督告诉你的、我的定数是佛陀告诉我的、他的定数是默罕默德。这其实还是方便之争,关键是咱三最后都相信定数这件事情,这很可怕。我们能不能先放下定数,如果这个世界是无定数,它是不确定的呢。我们要学会拥抱悖谬丛生的世界之前,先得拥抱不确定性。不确定才有可能性,不确定才能为未来的思想重启提供可能。

当我们说未来有没有可能的时候,就已经在指望一种旧式的解决方式。不确定性是不要指望我们一定能够指哪打哪。未来会以一种特别好玩儿的方式呈现-打哪指哪,就是我先打出去,然后过去画个圈。画圈是解释,是我对我的行为赋予有意义的解释,而不是我寻求我做这个行为的意义。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观。指哪打哪的生命观是有图谋的,它总是想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殉道、为谁而受难。这个解释是别人给他的,以及这个解释在数千年当中一代一代被合法化了。可是今天,这个解释已经没有办法承载这个复杂的生命架构。雅思·贝尔斯讲的轴心时代说世界出现了四大文明,这个说法感觉人类好像是突如其来诞生的。我们今天的人类史确实也是这样写出来的,充满着进步主义和以人为本的情怀,不论什么东西,只要服务于人就是唯一的目的。而新的认知结构,未来的人类重启,我们将要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自然主义,我们只不过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分子而已,普世不再是以人为中心的普世,而是以这个环境为中心的普世。

互联网作为一个可能都不止是千年大事,而是万年级别的大事,正是因为它与“不确定性”紧密相关。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了人与物的关系,将一切都连接起来,都彼此嵌入的时候,还原论、两分法、确定性的哲学传统就失效了。互联网连接了我们彼此,让我们和我们的人工造物连接、嵌入、共同存在着,甚至会出现一个新的物种。

简单地说,未来已经到来,只是还没有展开。

除了《人类简史》还有三部曲的其它两本书,《未来简史》和《今日简史》,以及雷·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和凯文·凯利的《失控》都很好看,可以一起看便于搭建出一个对未来的整体框架。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人为何称之为人呢?这个问题好像很蠢,但是也好像很深……本书主线是“三大革命”,即“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人类简史》从这个角度切入,来反思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历程。

一、人,也不过如此

通过现代的科学理论,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人不过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而已。从根源上说,人类的生命特征与其他生物并无太大差异,在我的定义下,所谓生物不过是通过DNA整合成的具有活性的生命体。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类(准确地说应该是智人)能够统治地球,处于地球生态链的金字塔顶端呢?

有人会说因为人类进化出了意识、感情、思维等等其他物种所不具备的“本领”。

考古学家告诉世人:人类不止有智人这一个人种。比智人更早走出非洲的,有尼安德特人、直立人、梭罗人、弗洛里斯人、丹尼索瓦人等等人种。其中,直立人是在亚洲发现的人种,目前已知其存续了200万年之久,实在令我们难以望其项背。通过对已经发现的其他人种进行DNA测序,结果令人惊异!就现代中东和欧洲的人类而,有1%-4%的尼安德特人DNA,澳大利亚原住民最高有6%的丹尼索瓦人DNA。智人有的本领,他们绝大多数都有,并且就适应环境的能力来说,基本上都比我们要强。

现代科学表明:动物也有感情需要、心理波动,甚至植物也有疼痛感……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二、八卦:独霸全球的绝招

为何独独智人脱颖而出?用进化论来解释太过牵强,毕竟,放到当时的环境下,其他任何人种都有足够的理由淘汰智人。

有科学家提供了一种可能:有一种本领智人可能是独有的,那就是他们可以想象不存在的事物。智人有了这个本领在大约距今7万到3万年前,由于某个不为人知的原因改变了智人的大脑,让他们有了新的思考方式和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于是他们可以将所见所闻添油加醋地进行传播(本书译之为“八卦”)。经过不断的交流沟通,产生了更广泛的信任,就可以聚集起规模更加“庞大”的人群,进而可以进行大规模地合作。现代管理学认为,当团体人数少于150人时,不需要太多的管理技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结便可以运行地很顺畅,数量再增加,就必须要用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团体规模越大,需要的管理层级越多,像现在的基建工程,协作的规模之大,非一国之力不能完成。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有证据表明,智人在认知革命发生之前,与居住在中东和欧洲地区的尼安德特人初次交锋以败退收场。而在认知革命之后,智人向其他人种的地盘扩张,带来了他们的“迅速”灭亡(迅速到我们根本找不到其灭亡过程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

自此,智人踏上了征服全球的道路,似乎征服过程比之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更加血腥,与其他的人种同时灭亡的还有大型的动物,大概是因为肉比较多,猎杀一头足够一个族群吃很长时间。

三、想要幸福?有时候的确只能是想想

大约在一万年以前,人类开始投入几乎全部的心力,操纵着几种动植物的生命,可称为农业革命的开端。到公元前3500年,人类成功驯化了几种植物,今天依然是我们的主要热量来源,它们有:小麦、稻米、玉米、马铃薯、小米和大麦。

一般的思路会认为,农业革命之后,人类会开开心心地放弃狩猎采集的艰苦、危险、简陋,安定下来,享受农民愉快而饱足的生活。但相对而言,狩猎采集者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变,食物的多样性也使其比较少会碰上饥饿和疾病的威胁。生存的压力其实没有那么大。

从工作量上来说,农民的工作更辛苦,还要承受因为农活产生的身体疾病;从饮食上来说,农民的生活比较没有保障,一旦遇到天灾,死亡人数甚至可能达到百万;从安全的角度讲,人类的暴力是农民一个很大的威胁,因为农民不能像狩猎采集者那样遇到强敌就跑,他们已经失去了狩猎采集的本领,还有粮食、田地和房屋,如果跑了很可能就会饿死,所以只能选择殊死搏斗。

农民的工作就是在围着这几种植物打转,好让它们可以长得茂盛,结下更多的果实。这样看来,很难说是人类驯化了植物,还是植物驯化了人类。

不可否认的是,农业革命确实推动了社会发展,从总体上来说,农业革命的确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了,粮食产量足以保证相当一部分人不至于被饿死,还可供国家养活政府官员、军队、教师、科学家等不种地的人。却并不能代表大多数农民可以吃得更好,过得更悠闲,反而造成了人口爆炸,而且产生了一批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精英分子。随之而来的则是阶级产生、贫富分化,发展到极致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急遽膨胀,矛盾也更加突出,突出到需要两次世界大战才能释放个差不多。

是不是感觉,以前的农民只需要种好地,收了粮食后交税就好;现在,先撇开工资能不能按时发不说,辛苦一个月,要交房租或者房贷车贷、水电费、手机费、宽带费、各种保险,还没算工作上的糟心事、家庭琐事、生病生灾……

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们好像真的没有狩猎采集者过得幸福。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现在可以不用过于担心粮食问题了,2010年,全球大概饿死了约100万人,但是“胖”死了300万人,这说明我们的粮食产能足够满足人类的需要,只是牵扯到分配问题而已。

四、科学是福音还是祸因?

至少在认知革命之后,人类就很希望能了解这个世界,之后的农业革命使人类可以养活一部分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前提是执政者愿意付出一部分资源以供科学研究。开始的目的可能不是因为想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而是因为想获得更多的资源,这样的想法在帝国时代表现尤甚。最具代表性的可能就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当时国王的投资。国王肯投资也不是因为觉悟高,而是想投点“小钱”来获得有可能更多的资源。

再往下就说到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了。结合现在的社会环境,你会发现,知识并不全都是对的,甚至有些还是故意弄错误导大众的,其水平之高以至于要渐渐成立专门辟谣的机构。

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一说苏格拉底,一说芝诺)曾经说过:人类的知识像一个圆圈,圆圈越大,那么圆圈之外的空白就越多。现代科学更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和科学理论的不确定性,于是比先前知识体系更具活力、更有求知欲。但是却不能公开宣称科学理论依然未有定数,这样的话现代社会的协作体系就会崩溃,科学家也难以得到足够的资源来进行研究。

支撑现代社会走下去的是“信任”,对科技和科学研究方法的信任在今天几乎成为类似宗教的信仰。人们普遍相信,科学会解决现在的问题,让现代社会发展更好。但是却忽略了新的科学也会产生新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人类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牺牲,或者是一部分原住民的利益乃至生命、或者是其他物种的灭亡、又或者是生态环境的紊乱。其实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对人类发展的作用都是两面性的,火药和武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拿今天最热门的人工智能来说,没有人敢保证未来的人工智能不会危及人类的生存。这一点在《未来简史》中分析地很透彻。

即便人类普遍相信科学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但客观讲,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很难界定。

五、走向灭亡还是走向辉煌?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人类的确是一个依赖性非常强的物种,并且这种趋势仍然在加速。

大部分的动物最长需要几个月就可以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狩猎采集者可能需要几年;农业时代要长一点,但十几年也足够学习种植作物;工业时代要更长,发展到现在,二十几年都未必够用。所以我们无比强烈地依赖着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教育体系。

现代知识体系之庞大,任何一个小领域都足够研究一生,而科学的发展却有了整合的倾向,以当前人类大脑开发的水平,哪怕是爱因斯坦在世也绝承受不住如此庞大地信息量。好在人类的聪明才智发明了计算机这个助手。

原意是让科学来帮助人类分担工作的压力,让我们有时间来放松、休闲,到极致便是大部分人类的工作全部由机器代替。

未来会有无限可能,或是灭亡或是辉煌,灭亡可能代表新一轮的开始,辉煌可能预示这一轮结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我们依然满怀信心、无所畏惧、昂首阔步地大步向前。

结语:我很奇怪,未到不惑之年的自己为何有这些想法,这与我的工作、生活几乎毫不相关。求知欲or兴趣?很不确定的原因。或许我内心认为:只有更好地认识了这个世界,我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让自己热爱生活。

反过来说也行,只有更好地认清自己,才能热爱生活,看清世界。作者:张金图

《影响力》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4500字


《影响力》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4500字:

复旦营销学教授推荐了六本关于营销学的书,我借到其中两本:《怪诞行为学》和《影响力》。前者我定位为机场读物,后者值得一读。

单看中文书名《影响力》,不太能直接猜到书的内容,而原版书名《INFLUENCE——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提供了更多线索——一本关于说服的书。结合其所属的营销学领域,这本书希望告诉你,为什么花了不该花的钱。作者总结了让你主动掏腰包的六大策略: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这六大策略几乎涵盖了日常所有的销售手段,他们单独或叠加使用,随时影响着每个人的决定。你几乎可以复盘,最近一次的消费,是受了哪些策略的影响。为了解策略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作者采取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式,由研究人员充当间谍,深入观察销售人员是如何利用六大策略所引起的自动反应说服消费者的。对于B2C的销售而言,这恐怕是一本教科书级别的销售技巧手册。

必须说明的是,这六大策略并非只有负面意义。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大家能从便捷、高效的社会生活中获益,这六大策略和其背后的心理学基础功不可没。作者要提醒我们的是,当虚假不实、别有用心的信息通过这六大策略传递给我们时,如何提高警惕,阻断策略所引起的自动反应。而在信息真实的情况下,鉴于自动反应模式本身所具有的高效便捷的特点,我们不妨欣然接受之。按照《如何读一本书》的分类,这是一本实用性的书,如果你认可作者的观点,尝试按照书上的指示去做。只有这样,这本书于你才真正有意义。

01、互惠

互惠,即投桃报李。互惠有着积极的社会学意义,你之所以愿意提供帮助,不管是付出时间还是金钱,是因为这些付出在未来极有可能会以你需要的形式返还给你。互惠实际上促进了资源的流动。大部分人接受了帮助以后,都会产生还债的心理负担,你甚至有一个记录红包信息的小本子。但这样心理负担,也给了销售者可乘之机。

试想一下公园里推广幼儿课程的人,他们手里都拿着孩子喜欢的气球、贴纸、竹蜻蜓,等你的孩子接过这些廉价的小礼物,一页信息登记表和一支笔也随即递了上来。这是初级互惠,对方付出少许金钱,期望你动动笔留下联系方式。

进阶版的互惠,姑且叫做“以小博大”。上周末带孩子外出,办理入住时跟酒店说了孩子生日,酒店当即表示升房。在我们游完泳回到房间后,床上多了一个毛巾扎的小牛,餐盘里放着一个生日蛋糕、手写的生日贺卡(手绘长颈鹿和签名)、刀叉餐巾、用餐完毕联系谁取走餐盘的小卡片。梁先生满意之情溢于言表,“实在太喜欢XXX了,回去就把卡开了!”升房、生日蛋糕、生日贺卡、贴心小卡片,酒店的成本可能就几百元,但开卡需要付出几千元。即便不开卡,酒店也收获了一个忠实用户。以小博大,销售者尚且付出了小成本,而当互惠与其他策略叠加,共同发挥作用时,可能连小成本也免了。为了阻断互惠策略的作用机制,记得做决定之前问问自己,对方的让步是我需要的吗?交换是等价的吗?

02、 承诺和一致

承诺和一致,即一诺千金。无论中外,都有类似的褒义词,可见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心理基础。人人都期望在他人眼中,自己是个说到做到的人。要想让承诺引发顺从的结果,应该尽量确保承诺是公开的、主动的、需要付出额外努力的。大学时期的入党程序,完全符合以上条件。首先,你得主动写申请书,有些人一次写的不深刻,还得写第二次——他付出了额外努力。其次,在被确定为积极分子后,你得写思想汇报。多么甜蜜漫长如初恋般求而不得的煎熬啊,这毫无疑问是额外努力了。最后,批准入党后,你和广大同学一起,举起右手,在庄严的党旗下公开宣誓。自此,辅导员批评你,就可以以“你是党员”为开场白了。

还有个典型场景,是结婚仪式,同样完全符合公开、主动、额外努力的要求。这些程序,都利用了承诺导致的自动行为模式的积极效果。哪怕启动反思程序,即问问自己,若回到当初,我还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吗?相信和我一样,你仍然会大声的坚定的说:“我愿意”!而面对诡计,你不需要履行承诺。

03、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是指我们会根据他人的意见判断是否正确。毕竟大部分时候,真理还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行事不容易犯错。这个理论在自媒体时代很容易被观察到,君不见隔段时间,总有一篇文章刷屏朋友圈。与这一理论相关的,是“多元无知效应”。在多次批评了“路人无情”、“见死不救”后,我们对这个词总算有了点认识——并非因为无情,而是因为不确定,这是诱发社会认同理论发挥作用最重要的条件。因此,避免多元无知效应发挥作用的方式,就是减少不确定性——与其对着人群喊“救命”,不如喊住牵着女朋友的小伙子“穿黑衣服的帅哥,救命”。

社会认同理论可能由于两个原因失灵。一是蓄意伪造证据。某些晚会的语言类节目中,有带头叫好的,单有些叫好略显尴尬——伪造的证据都比较粗糙,很容易被发现。二是机制本身可能发生故障,需要周期性的搜集证据以判断是否偏离正确轨道。东方艺术中心取票机器前,常常排着两列队伍,分别是官网购票的取票队伍和微信购票的取票队伍。一直有工作人员站在队伍的不同位置提醒取票的人别站错了。如果没有工作人员提醒,要想确认排哪一队,除了问问队伍里最后一个人,还应该走到队伍最前面亲自看一下。

04、喜好

与其说喜好会影响我们的选择,不如说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我们选择熟悉的东西以降低适应成本,选择和自己相似的人以减少潜在冲突与矛盾,而不管自己长的怎么样,我们大都喜欢漂亮的人。根据喜好选择,并没什么不好。但是,销售者会在喜好与销售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以达成销售目的。作为《读库》的长期客户,我认同老六对待文字的大部分观点,我喜欢读库的选题,甚至喜欢许多老读者不能忍的新版读库的装帧排版与手感。读库把自己的特质准确传递给了同好,依靠每年几万个“能想象出他们模样”的忠实用户,读库不仅能在电商书籍动辄减满的出版物市场中活下来,还能腾出手干点别的。因为对读库的信任,我还买过《读小库》,拿到手后,我知道我对读库的好感有点过了。老六不擅长做童书,也就不担任童书编辑,《读小库》的质量没有稳定到让我盲买的地步。随时自问是否好感过度,及时把做决定的原因与产生好感的人分开,这是避免喜好策略发挥作用的办法。

05、权威

权威策略最能发挥积极作用的领域,是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比如医学、法律。我看牙时,牙医给我讲了他做的一个病例。有一位演员要种牙,他跟医生要求,你得如何如何。牙医很不爽,虽然你是演员,但你不懂牙科,种牙我比你专业。演员被说服了。种完后,演员说我提个小建议,你看这么改一下是不是更好看。医生听从了建议,发现果然美观一些,再一聊,演员学过美术。

权威策略产生顺从的消极后果,有两种套路:一是带有象征权威符号的假专家,二是A领域的专家提了B领域的建议。象征权威的符号很多,如制服、头衔、光鲜的衣着等。《我不是药神》里的张院士,穿着象征医生权威的白大褂,贩卖扑热息痛版“神药”,有买有赠,平安闯荡江湖十余年。除了权威策略,“神药”之所以畅销,还因为叠加了对比效果——不仅比瑞士格列宁便宜,而且也比印度格列宁便宜。

在我十八线小城的家乡,某品牌老人鞋卖的火热。据说基础版200元出头,进阶版300元左右。当地老年人的退休工资在两千元上下,这么多年,也没有那个品牌能说服他们主动拿出月工资的十分之一强买一双鞋。该品牌在央视电视剧等以中老年人为主要观众的频道密集投放了大量广告,请凯丽做品牌代言人。凯丽是《渴望》女主角刘慧芳的扮演者,当年《渴望》的影响力有多大呢?“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成为当年的一道独特风景。一部轰动全国感动千万人的电视剧,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它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百度百科)《渴望》一经播出,万人空巷。无论男女,都同情喜爱慧芳,男性希望有个慧芳式的妻子,女性也愿意把自己想象成慧芳。该品牌广告在电视剧等频道播放,提示凯丽与电视剧《渴望》的关系,而当年看《渴望》的观众,就年龄而言,正是该品牌的潜在消费者。看,你们喜欢的金鹰奖女主角凯丽推荐了该产品(喜爱+权威),广告更邀请众多老年人现身说法(社会认同),六大策略用上了三种,品牌推广已经很有含金量了。当地的代理商更推出了会员政策:一经购买即成为会员,会员永久享有“免费喝水歇脚”、“每月免费领两枚鸡蛋”的权利(互惠)。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是,让我们想一想,凯丽是演员“权威”,这没错,可她是该类产品的专家么?再进一步,她推荐产品的优点具有唯一性么?市面上没有其他产品具有这些优点了么?是不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专家是否说了实话,这是应对权威策略的关键问题。

06、稀缺

稀缺,即“物以稀为贵”。稀缺不仅意味着需求多,而且能通过人为制造稀缺提高需求量。同时,由于多与少的对比,稀缺还能引起逆反心理——越得不到,越想要。

稀缺策略有几种变体,其一,“数量有限”叠加“最后期限”。这样的广告很容易看到,“数量有限,最后三天”!其二,叠加承诺和一致策略。商场里买鞋,你喜欢的颜色和适合的尺码偏巧没有货,柜姐表示“这款卖的太好了(社会认同),全城缺货,仅某专柜还剩一双,需要得马上(最后期限)调货“。本来还犹犹豫豫,听完柜姐的话,是不是立刻就要求调货了?其三,先充裕再紧缺。淘宝购物车里一直放着犹豫了很久但没有下定决心买的东西,突然发现显示”库存紧张“,立刻点击”结算”。《天盛长歌》中,凤知微先是被指婚给宁弈,接着被阿娘逼着发毒誓“此生绝不嫁给宁弈”,典型的先充裕再紧缺,结果呢,毒誓刚发完,镜头一转,两个人已然是你想我我想你了。棒打鸳鸯往往越打越亲,就是这个道理。稀缺并不影响物品自身的品质,若身处消费环境但情绪高涨,则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需求来源了。

在各种人造购物节轮番轰炸、自媒体贩卖焦虑收割流量与金钱的社会现实下,在扩大内需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国家舆论导向下,拉住你正在买单的手,仿佛与全民作对。

世事纷扰,不吐不快。作者:西窗晨读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最初听到这个书名,会让人觉得是科幻小说,但其实并不是。大量的论据证明,作者书写的未来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科技已经拥有足够的力量,使得改变未来走向具有可能性。尽管作者描述的就是现实,但听起来可能非常刺耳,令人无法面对这一切,但实际上那些科技巨头正在做的事情正如描述。这本书的风格与《人类简史》一脉相承,实际上是可以说对《人类简史》的延续,但是读完这本书,才可以说是体会了赫拉利的思想和愿望(诉求)。天才的作者总是能够从一种极致宏观的角度对最复杂的问题抽丝剥茧,宏观、宏观、再宏观,不单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颠覆你的思考方式)

赫拉利通过将人类与动物比较,证明人并不那么神圣,要心存敬畏,体现了赫拉利一种博爱的境界,实际上他并不止爱动物,他更爱人类。全书有对现实与未来本质的揭露,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想象,但其中更有对人类发展进程的深刻反思,对现代人类深深的关爱,对人类命运、前途、未来的思考与担忧,内含一种批判哲学。梭罗的《瓦尔登湖》也带给人相似的体验和感觉,但梭罗的年代背景吃亏,所以梭罗只能去追求回到相对原始的生活方式,尽管他们的批判有着类似之处。但生活在现代的赫拉利显然更接地气,更接近现实,也拥有更多的材料可以引用。(感)

科技不断追求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去探索人类的基因,无非想让人类活的更健康、生命延续更长,说人类追求长生不死也不为过;人类通过不断地经济增长来满足人不断增长的欲望和需求,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是为了让人幸福快乐也不为过;人类通过科技获得不断改进的自己的身体和智力,通过生物科技、交通工具、通信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不断的获取强大的力量,实际上已经获取了以前神才拥有的力量,而且科技的脚步并未停下,人类甚至可以获得比“神”更强大的力量,说是化身为神,获取如神一般的力量其实也不为过。(人类新议题)

现代人其过得很辛苦,每个人都背负压力,但是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明白压力来自何处,但这本书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这个时代的趋势,从目前为止,并未看到这个趋势有被逆转的可能。其实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早已签订一份“现代”契约,所有人都身处洪流之中(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要经济增长,就可以满足更多的欲望和需求,就需要更加细致的分工,需要更多的人才,需要更先进的科技,需要每一个人去充当促进这个世界加速运转的“芯片”,借此来促进经济增长。(现代契约)

科技公司太过强大,拥有强大的资本力量,拥有最强大的科研团队,看起来异想天开,但那些曾经我们以为的“异想天开”一步一步走进现实,令我们不得不去相信科技改变未来的现实。人类的未来究竟会被人工智能(算法)统治;还是说一小部分人进化为“超人(智神)”,这一小部分人不仅从物质、精神上超越普通人,竟然从生物上(更长的生命、更健康的身体、更高的智商)开始大幅度拉开和普通人的距离,人类从生物上开始划分阶层,智人被“智神”统治;又或者权力到最后直接交给数据主义,人只不过是数据的生产者或者人仅仅是个数据;也有可能这都不会发生,所有的可能性都是可能性,但是当它发生也不要太惊讶,人类同样也有很多方式来避免失去控制权。(智人失去控制权)作者:大青虫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发现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可能对我们种族的存活无助,甚至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自从文明以来,人们即不甘心于将事件看作互不相关而不可理解。他们渴望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今天我们仍然亟想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人类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所从事的不断探索提供充足的理由。而我们的目标恰恰正是对于我们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出完整的描述。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人类的一切追求不外乎如此。可是这简单八个字,又岂止是那么简单。

这个世界分两种人,一种人穷其一生,追求的是对这个世界的完整描述,一种人更喜欢用已有的知识去实践,前者带来了科学,后者带来了技术。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并不存在高下之分,但只有前者,才能写出这样一本书,才能写下开篇的那些话。因为他们无可救药地问自己:

我们应该如何去完整地描述这个世界?

从人类自身的大小尺度来看,我们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大量在这个尺度的信息,并且通过对微观和宏观不同尺度的探索,掌握了许多超出感官认知的知识,继而改造出了目前这个信息时代,可是这样就够了吗?当然不够!

我们应该如何去完整地描述这个世界?

微观尺度上从微生物到细胞,到分子,到原子,到质子、电子和中子,再到夸克,我们依旧没有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基本粒子——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构件?

我们早已无法光用肉眼的看去探索微观尺度了,取而代之的一个词叫“观测”,即不一定看到,但通过各种转换和设计,我们能观测到一个信息,在基础知识足够的情况下,这个信息可以支撑我们去理解那些看不到的东西。

虽然这个问题可能会被人类本身的存在所局限,虽然很可能人类本身作为理论中的一部分是无法跳出这个世界来得到客观的统一完整理论的,但这并不会让人们忘记那个几乎发自内心本能的疑问。

我们应该如何去完整地描述这个世界?

同样的,宏观尺度也无法给出解答,如果光速无法超越,那我们永远无法看到那些早已远去的物质,更别说整个宇宙了,人类甚至永远无法接触,无法记录,无法观测,甚至无法理解的某些东西,难道就真的不存在了吗?我们也仅仅是这个完整世界的,其中之一罢了。那就这样放弃了吗?不会,永远不会,就像我们有些时候觉得人类会不由自主地往灭亡的方向走一样,这个描述世界的追求是本能的,就像你前方有一个黑洞,即使知道看一眼你就会被湮灭,你也会忍不住去看一眼的,因为你在这个问题上又可以前进一步了,这种欲望是无法克制的。

我们应该如何去完整地描述这个世界?

我们是穿梭在星际间的小小浮游,转瞬即逝。

可是我们依然努力地看见了宇宙,如此壮美。

假定我们是理性的生物,既可以随心所欲地观测宇宙,又可以从观察中得出逻辑推论。在这样的方案里可以合理地假设,我们可以越来越接近制约我们宇宙的定律。

然而,如果真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则它大概也将决定我们的行动。这样理论本身就决定了我们对之探索的结果!

实引力子构成了经典物理学家称之为引力波的东西,它是如此之弱——并且要探测到它是如此困难,以至于还从来未被观测到过。

空间和时间一起,可以形成一个有限的四维的没有奇点或边界的空间。

迄今为止,大部分科学家太忙于发展描述宇宙为何物的理论,以至于没工夫过问为什么。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理论的进步。作者:良辰天

相信《《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4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