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90年代中期观后感两篇。

快乐的来源有多方面,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就是一种,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所讲的情节观看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90年代中期观后感两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90年代中期》是一部来自美国的喜剧的电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影片主要讲述了在90年代中期,主人公洛杉矶男孩Stevie的成长故事。剧情丰富,真实,看完以后令人感受很深。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男主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太小了!演员本身13岁,但是稚嫩的脸,和其他人的身高对比让我觉得他只有不到10岁。这种片子让我不禁怀疑是否合法,当然在美国也被列入限制级(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忘了带ID的我差点进不去)。全片充满大麻,酒精,性,打架,非法驾驶,甚至性,都跟13岁这个年纪格格不入。如此冲突却又让人感觉合情合理。在LA的夕阳和棕榈树的夏日傍晚,没有什么事是不合理的。

第二感觉,整部片子基本目光锁定了这么多的男孩,却缺失一种男性的视角。主角Stevie有妈妈,有个哥哥,却没有出现过爸爸。哥哥长期家暴自己,如若无人保护,那就只能自己强大起来保护自己。那个年代的美国小孩,大概觉得只有在某个团体当中才具有安全感。

滑板,看似贯穿了电影,但我始终认为是可有可无的。Stevie只是觉得这帮人很酷,才去自学了滑板,但他是不是真的喜欢滑板我们不得而知。第一次打入这个小团体,获得Sunburn这个外号,跟他花钱买滑板没什么关系。被大孩子们接受,是因为stevie的流血和勇气,哪怕没有滑板,他也会这样做。当一个孩子为了自己想要做的事去努力的时候,哪怕这件事要牺牲自己,他也在所不惜。

荷尔蒙的冲动下,Stevie还是会选择say thank you和在做错事情之后惩罚自己(拿梳子刮大腿,用绳子勒自己)。从小到大的教育,和大脑内部的冲动形成了一种对抗。就像他对抗哥哥,对抗妈妈一样。

青春,满满的无处安放的荷尔蒙,与原生家庭割裂,寻找自我意识的青春,都在这部片子里。每个人的人生太过不同,却又相似无比。

再后面的种种醉酒,集会,边缘性行为,暴怒,甚至撞车,这些事反而成了水流自然而然的方向。这不是Sunburn必须做出的选择,但又注定会发生。()哪怕是注定会发生,电影却又塑造了一种刻意的感觉。仿佛Stevie不经历这一切,就枉费了他初次偷妈妈的那40刀去买的第一块滑板,枉费了他13岁的青春年华。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电影一定带有着导演的真实经历。可能有些敏感的快乐和忧愁,Jonah希望通过一些方式记录下来并且渴望得到更多人的共鸣。九十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繁荣发展,没有人会考虑即将到来的金融危机,孩子们都还有着自己的那些不切实际的理想。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我们再也踏不进那条河流。

一代的年轻人长进了世俗里,开始怀念自己的青春。历史又不断的重演,惊人的相似。

让一个土生土长的加州导演拍这类题材的电影,确实要更生动自然一些。Mid90s,导演以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时代为背景,再次将美国街头文化搬上了银幕。就像这篇的题目一样,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已经不再是他人生中导演这个角色,他是一个对滑板文化充满热忱的加州boy,是他朋友们的dude,可能还是个想永远活在90s的伤感中年人。从larry Clark 到 Harmony Korine。从滑板鼻祖Dogtown Z-boys 到青年亚文化的享乐主义。一代又一代人的老去,还是有人会像对待信仰一样向街头文化致敬。

看过两部Dogtown(一部纪录片,一部带有写实意味地drama)的影迷们再看这部时会更有助于对滑板文化的了解和带入。Dogtown讲述的就是滑板文化的起源以及skater们的一些习惯是如何来的(有的人经常问为啥他们这群毛小子非要在人家泳池里滑板??)看了就会了解。像这部里面出现多次不同的spots,以滑板商店为聚点的方式,Sunburn如何融入他们的朋友圈子,喝水的方式,谈话用语的方式(比如最开始Sunburn生怯害羞的和他们交谈,大家说他不要像一个gay一样,当然这并不是贬义),party上的sex part以及女孩们对于男孩的抱怨,都是滑板文化的一部分(或者可以看作导演版教程-菜鸟如何进入滑板圈子)。个人认为比起Harmony的Kids,这些细节刻画少了些drama更多了些真实的味道,实实在在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只是那个时候的滑板文化已经不同于最开始的Dogtown,更为成熟,已经构架起自己的一套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体系,说得暴力一些:要按我们的规矩办事(这在商店party那场戏里Ray和fuckshit与别人交谈时也有所体现)。

关于演员导演也是做了一个最正确的选择-直接用真正的skater。他在一个采访中被问及选演员的事情。他说:我认为那些曾经以滑板为特色的电影的问题是,他们有演员,他们试图教他们如何滑板。我认为我和我一起长大的孩子,很有魅力,而滑板运动吸引了某种人类,一个愿意堕落并且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站起来的人。作为一个群体的那种个人主义 - 对我而言,我宁愿将滑板运动员变成演员,而不是将滑板运动员变成滑板运动员。我不认为反过来是可能的。这些孩子非常有才华,我很清楚,如果他们想要的话,他们就会成为伟大的演员,而整个体验的最大部分就是看着他们加强并认真对待并成为如此伟大的演员。此处无限掌声。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选择,也给了这部电影新的可能。你不会听到真的skater看到这部电影时吐槽说:Wtf is this?要知道,滑板小哥最不怕的就是碰瓷。你要是把我们文化拍烂了,不但骂你 ,还要拿滑板砸你。

这段重点写Harmony Korine。巨大的彩蛋出现在Sunburn母亲的房里(只有几秒中)。也算是导演对那个时代的另一种缅怀。以Harmony Korine的做事风格,他的出现也足以说明对90s的热爱。毕竟只有90s,才能造就Harmony Korine。人到中年他胖了不少,但是招牌式低靡眼神出卖了他,有一秒我觉得他在笑 :) 和我同行的同时代成长的滑板基友也是当作他是个中年大叔而已。这位美国青年亚文化的教父就此变成了Sunburn母亲的男人。其他现场的美国人不得而知,铁粉估计都认得没什么好解释的。

摄影方面,胶片画面质感尺寸没什么好说的,颜色层次丰富有内容。一些细节的安排,配色上相比其他很美式的电影,更讲究。道具比如橙汁,演员之间肤色,发色的变化。都成为画面丰富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Fourth的DV相机也是那个年代的标志之一,质感很90s,只是最后结尾放映的片子制作过于精良。再糙一些,或许更有味道。

每个人爱上滑板文化的理由不尽相同,抛去所有的外界因素,导演真的说出了滑板文化的精髓-一个愿意堕落并且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站起来的人。

这是我人生第一篇影评,曾经有个影响我很深的人问我 我想追求什么,我说,我不想追求,我想一直去体验,去感受。他说,你要的太奢侈了。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像我一样每天做梦都想飞的人。I am never in control.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1980年代的爱情观后感


1980年代的爱情观后感(一)

湖北作家野夫生于60年代,经历过十年文革浩劫,他的纪实散文《乡关何处》让人读完倍感悲天悯人,他的自传体式的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同样使人荡气回肠。前些日我有幸在网络上观看了由他本人编剧的同名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我一时感慨良多,也思考良多。

爱情是所有影视小说中最经久不衰的主题。男主人公关雨波,上过大学,同时有才华和理想,女主人公丽雯单纯矜持,在经历了高考落榜后回到家乡,一心想要留守在父亲身边。高考一别,两人原本已经没什么交集了,但因为雨波毕业被分配回家乡锻炼,再次邂逅上丽雯。丽雯是他的初恋,或者说是暗恋,因为丽雯从没有回应过雨波。但丽雯其实是爱慕着雨波,只是她不想雨波因为她而放弃他自己的前程。命运的际遇,丽雯的美好再次唤起了雨波心中未曾熄灭的爱火。但丽雯依然在犹豫中抗拒着雨波,同时一边又默默地关心着雨波。而雨波依旧只能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他们的友情,直到半年后雨波等来了调令。在那个分别前的雨夜,两人无言以对,雨波再次失落而去。

可有谁知道丽雯心中的苦?丽雯爱着雨波,钦慕雨波的才华,她在毕业前收到了雨波的信,却要装着没看见;雨波对她一次次的暗示,她装着无动于衷,她把自己最深的感情埋藏到了内心深处。丽雯的爸爸当年是城里的工程师,因为来到丽雯妈妈家乡修建桥梁,而遇上丽雯的妈妈,最后因为爱情而留了下来。不想时代造化弄人,丽雯的妈妈因病去世,丽雯的爸爸接受批斗被下放,最后沦落为一个靠编制斗笠为生的孤独老人。丽雯父母曾经吵架后悔过,丽雯妈妈也觉得是她拖累了丽雯爸爸。丽雯的担忧也皆因如此,他不想雨波因为她而放弃他的才华和前程,而重蹈她父母的宿命。

而当雨波在外面经历了沉冤落狱,出狱后心灰意冷地途经家乡时,在同学聚会上与丽雯再次邂逅。借着酒劲,雨波无法压抑的激情终于爆发,也为了帮助雨波尽快恢复信心,丽雯给了雨波一个缠绵之夜。而当雨波再次坚定跟丽雯表白时,丽雯拒绝了他,再一次把他推向了远方。当雨波多年后功成名就之时,他意外收到了丽雯病逝的噩耗。他再次返回家乡,他拿着丽雯在生前要转交给他的遗物,那封当年雨波写给她的信,丽雯一直珍藏在身边。那一刻,雨波泣不成声、心如刀割。

这是红尘男女永远纠结的人生命题。当爱情和理想两难全时,到底是选择理想,还是选择爱情?爱情终究是一个你情我愿的事,我愿意放弃和牺牲,你未必能领情和接受。就像丽雯爸爸当年他们不是选择了爱情吗?可再美好的爱情又如何能抵挡婚姻的磨砺和命运的多桀?

电影毕竟是视觉艺术,作家可以在小说中轻松交换土地特质和天空特质,但在电影里就只能以前者居多了。电影从演员和拍摄地的选择都很不错,镜头里的一抹抹青翠欲滴的绿色,潺潺明净的溪水,古朴而悠远的房屋,都和那个还不算久远的年代十分惬合。1980年代,那是一个纯情不再的年代,也是值得永远怀念和骄傲的年代!

1980年代的爱情观后感(二)

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

文/喻书琴

午夜有谁在悲情唱:"我多想回到家乡,再回到她的身旁,看她的温柔善良,抚慰我的心伤……"其实所有纯净的初恋都指向创世的爱情;所有渴慕的返乡都指向伊甸的家园;所有男性的迷失都指向人类的堕落,所有女性的引导都指向救赎的召唤:"孩子,你在哪里?"

第一次看到《1980年代的爱情》微信版宣传预告片,我就被深深吸引。听着民谣歌手小娟那曲《我俩永隔一江水》的忧伤旋律,读着这样的忧伤文字:"1980年代是奇迹,是共和国历史上罕见的清纯时代。那时,野夫年轻,爱情更年轻;那时,野夫纯洁,不敢亵渎神圣的爱情。他回望80年代,不知道是为了给今天疗伤,还是为了讽刺今天,或是为了给自己增添活下去的力量? "

一直对这种怀旧风、古典味、文艺范的自传体小说电影有极大兴趣。于是,9月11日首映那天,特意携丈夫前往观影,帷幕缓缓拉开,耳畔有纯净如风的音乐流淌:"风雨带走黑夜,青草滴露水,大家一起来称赞,生活多么美,我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第一次重逢:情感的抽离

他,1978年恢复高考政策后,成为全校唯一考上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被下派到一个偏僻落后乡镇当宣传干事,是一个背着吉他,吹着口琴,喝着闷酒写诗的青年。

她,则在当年高考中以一分之差落榜,却并未选择复读,而是在母亲病逝后,主动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甘心到供销商店当一名营业员,是一个梳着麻花辫,穿着碎花裙,读着《收获》与《大众电影》的少女。

无意中,他和她相遇,在湖北土家族那个山水美如画的地方: "公母寨".刹那间,两人四目相对,内心颤抖,陷入深深的沉默。

原来,丽雯是雨波高中时代的同桌,也是他"暗恋和初恋过却始终未曾放下"的那个女孩。四年前高中毕业,他曾写过一封情书偷放在她书包里,但并未得到任何回应;四年后大学毕业,他在这小镇上频频接近她,追求她,却还是被她的"庄重和孤傲撞疼了。"

她其实并不孤傲,她也是喜欢他的。他善良正直,曾帮助她赶走那些骂她狗崽子的小红卫兵们,他才华横溢,能和她探讨泰戈尔、顾城、舒婷的诗。那么,她为何却始终对他欲说还休,欲言又止?

因为在丽雯的人生价值观中,男人就是应该入世闯荡天下,出人头地的。她一直觉得自己父亲由于文革命运的残酷,"从一个桥梁工程师变成一个编竹篓的老人",被埋没这个山沟沟里"英雄无用武之地".她不希望雨波重蹈覆辙。

他,注定应该离开此地,成就一番理想和事业;而她,注定应该留在此处,守护经历浩劫后年迈体衰的老父亲。如果他执意选择和她在这穷乡僻壤厮守终身,势必会耽误他的大好前程。这种选择会让她深觉"歉疚"——或许,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被误导的歉疚感?

所以,当父亲关切地问:"我看雨波好像很喜欢你?"时,她正色告诉父亲:"我不会和他谈恋爱的,他是大学生,我算什么啊?"身份如此悬殊,她担不起。

所以,当雨波深情地问:"你可以留在这里,为什么我就不可以?患难相依一辈子,有什么不好的?"她认真的对雨波说:"你是男人,也是过客。"角色如此差异,她担不起。

所以,当雨波的省城强势女友小雅试探地问:"雨波好像因为你,不想考研了……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喜欢她?"她隐忍的对小雅说:"我和你的共同心愿都是希望他早日走出这大山。我的喜欢只是山里人的喜欢,和你不一样。"地位如此贵贱,她担不起。

然而,丽雯是非常矛盾的女孩,理性上,她知道许不了他一个未来,但感情上,她左右不了自己内心深处激荡的少女情怀。两人在竹楼观月,在河岸戏水,她处心积虑照顾他,怕他借酒消愁损害健康,便在酒中兑水,激励他不要颓废丧志;见他没处洗澡,便给他烧热水,敢于担当瓜田李下的风险;丽雯的温柔善良并非只是对雨波一个人,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流露:帮助乡亲们捎东西而背沉甸甸的竹篓艰难走山路;帮助邻家阿姐做娃娃的肚兜;帮助刚长成的小鱼儿放生……言行举止间,丽雯无比透露着身心灵的女性之美。

但有道是"发于情,止于礼",丽雯始终矜持内敛的克制自己,和雨波保持严格的情感界限和严格的身体界限,在那个大雨如注的停电黑夜,两人在快熄灭的炭火微光中面对面而坐,彼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但从情感界限角度,她不允许他说出那些山盟海誓:"毕业时我写给你的信你看了没有?""记不清了……有些事,水过三秋,就像梦一样,说破了,就是一地碎片,没意思了。"此外,从身体界限角度,她一再拒绝他想要留下来的欲望试探:"外面雨大,今晚我可不可以留下来?""门边有伞。"

现代年轻男女很难理解,为何要那么严格遵循情感和身体的双重界限?为何不彼此热烈表白甚至来一场激情缠绵?因为丽雯心中自是高瞻远瞩,考虑的不是情而是义。自己既然不打算嫁他,又何必诱使对方冒险逾越雷池,记下那些耳鬓厮磨的牵缠,说下那些相许终身的誓言?到不可收场的时候,就难以再慧剑斩情丝了。丽雯这种界限感极其难得。或者,也只有耳濡目染于1980年代初身体伦理观的女孩子才能做到。

终于,他要调回省城了,她送他那件三浦友和款式的毛衣,他送她那只月满西楼的口琴。两人就此过别。没有情话,没有牵手,没有拥抱,只是隔着那扇古老的木头门。各自,也是独自泪流满面。

从文本象征意义上说,丽雯代表的是家园与守护,雨波代表的是流浪与放逐,丽雯一面鼓励雨波去他乡流浪,一面又说:"以后你不管走多远,这里永远都是你的故乡,累了,倦了,就回来歇歇。"

他在她的投入与对抗中,恍然如有所悟,"我们各自的坚持与放弃,都凝固在1980年代初的时光里。"

第二次重逢:身体的献祭

他开始如她所期待的,在滚滚红尘中打拼天下,下海、经商、倒腾,但依然书生落魄。

在他决定北上闯荡之时,班长给他安排了一次同学聚会来践行。于是,两人再次邂逅,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之后,两人终于无法抑制深藏在内心多年的情感暗涌。丽雯如同献祭般,将自己的身体给了雨波,为的是重新唤起他的自信和自尊。

无论是作为男性作家的野夫,还是作为男性导演的霍建起,似乎都并没有解释丽雯作为女性的心理转折,为何在第一次重逢时,选择身体的严格抽离?而在第二次重逢时,却选择将身体交付?这中间,起码应该迈过了丽雯结婚并丧偶的五六年时光,到了90年代初期,在时代思潮的动荡变迁中,丽雯作为女性个体的心态有了怎样的改变?性意味着什么?女性的身体能否成为一种对男性的救赎?

第二次重逢的那场激情戏拍的很像王家卫《花样年华》的风格,刻意出现了一个城市灯火阑珊的长镜头,和一种都市光怪陆离的轻音乐,仿佛这样意乱情迷的夜晚,已经离80年代初期那种山清水秀的镜头,那些田园诗意的音乐,日益遥远。正如电影的画外音独白:"那个夜晚,似乎浓缩了一个年代的渴望,迷茫、放纵……"

缠绵悱恻之后,他感到"她抚平我爱的创伤,带来爱的渴望。"再次决定留下来,"如果没有你,我经历过的所有痛苦,都毫无意义。我不走了,你就是我一生所向往的幸福。"

但她拒绝了。"也许昨夜就是一个错误,我只想帮助一个男人恢复他的自信……你是那种为道路而生存的天下客,你必须行走才会有意义。"然后,第二次将他放逐。

年轻一代的读者可能会再次不解,这一次,两人已经身心都互相交付,为何她不干脆选择和他一起闯荡天下?因为她丈夫车祸而亡,留下全瘫的婆婆和年幼的女儿需要照顾,但她不愿告诉他这些,她不希望这些伦常责任成为他"行走"的拖累。

她得成全他的江湖,而非自己的爱情。

第三次重逢:生死的阻隔

从此,雨波在红尘中继续打拼,21世纪初的他终于华丽蜕变,成为所谓的精英成功人士。

在拜金媚俗、物欲横流的大时代浪潮中,和大多数人一样,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然而,夜深人静之时,他会深深怀念丽雯,怀念故乡的山山水水,怀念80年代初期的那些"无邪无辜无欲无悔"的青春。

于是,他开始主动寻找她,主动寻找的过程不只是一个怀旧青春爱情的过程,更是寻找心灵家园的过程。可惜,最终打听到的结果令他五雷轰顶——她刚因癌症去世。万万没想到,在家乡的葬礼上,他和她第三次重逢。又是一个十年,所有寻找的努力竟然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在那条留下过青春时代忧伤欢笑的小河边,他将那封她其实一直珍藏着的情书掷于水面,葬入那个永远的1980年代。

从此,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那将是他再也无处安放的残生。

被放逐的爱,是成全还是伤害

野夫的小说写的很唯美,霍建起的电影拍的也很唯美,但依然触发我的一些理性反思。

可以说,丽雯和雨波无法相濡以沫,很重要的原因来自丽雯根深蒂固的男性主流精英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历史溯源来说,是否来自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治国平天下传统和三不朽期待?是否来自文革对一代上山下乡青年抱负埋没后的变革渴望,是否来自80年代初期某种"求进步、求发展、求变革"的启蒙话语叙事逻辑?

虽然雨波一再表示愿意和丽雯在青山绿水中携手终老,但丽雯却无法做出像小龙女那样的选择:与杨过笑傲江湖,归隐田园。这种"无为而治、乐天知命"的道家文化取向,是丽雯难以认同和理解的,与其说,她是以自己爱情的隐忍换来他事业的成全,不如说,是出世与入世的不同价值理念。

她始终强调,呆在山沟沟会毁了他的远大前程。她希望成全的,不只是雨波的前程,而是整个社会所推崇的男性主流精英价值观的前程。

然而,反讽的是,她因为坚持这样的主流精英价值观,一次又一次将他放逐。而这样的放逐虽然让他获得最后的功成名就,却失去了单纯的初心。他到了多年后才发现,自己真正渴望的幸福其实不在离开的远方,而依然在出发的家乡——那方故土,那位姑娘,那场青春。

"亲爱的,请给我一个家/一座厝放游魂的灵塔/不会坍塌的床,对着湖山如画/悠闲的晚餐是无尽的情话/像驱寒的一盏温酒,微醉的憨傻/像冲不淡的回忆,柔情的茶/像常青藤的手臂,拥着春天开花/像旷野的篝火,燃尽流浪人的倦乏 /只给我一句许诺一声回答/就跟你相誓,牵手走遍天涯……"

那么,她当年善意割舍爱情的放逐,到底是对他的成全,还是对他的伤害?

可惜,等他清醒地反思到这点,准备从放逐走向回归时,发现故土已经变了,姑娘已经死了,青春已经回不去了。而日暮中,乡关何处?

女性,能否成为男性迷失的救赎?

从男性叙事角度,《1980年代的爱情》是探讨男性的自我内在成长经验,尤其是成功男士在外部世界的迷失与内在自我的迷失中,以家园守护者的女性形象(一般为初恋或梦中情人)为救赎的理想主义情结。这种情结与其说来自野夫笔下的男主人公雨波,不如说是来自野夫自己。

曾有一位网络男性读者这样评论到:"记得那两年看野夫的微博,他时常凌晨三、四点一个人喝酒念往事,在那时,白日的浮华终究还是褪去了,那些散落在江湖里的侠客,也许只能活在野夫的书里,而那些爱过的女人,又去了哪?如今,爱情于野夫是大概是一个遥远的话题。野夫是个老男人了,更是个没正经的、喜欢讲荤段子的老男人,但正如他书中所说,嬉笑怒骂之后,在深夜,总有一个人独自庄严的时刻,也许在这个时候,他才开始为爱情哭起来。"此评论深深触动了作为女性个体的我,突然有一种想要为野夫流泪代祷的真情。

其实,野夫笔下的丽雯,与李春波歌中的《小芳》,与郑智化歌中的《星星点灯》,与卢庚戌歌中的《在他乡》,与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中那些水做的女儿,与林语堂笔下的最理想女性代言人姚木兰,与但丁心中的天使化身贝亚特丽齐……古今中外,一脉相承。只不过,丽雯的形象更加添了中国式的民族特色和古典特色,又身处80年代初这一理想主义精神最郁郁葱葱的时代。与今天这样一个金钱至上娱乐至死,无论女性、无论爱情、无论理想都不再纯粹的"小时代"相比,便凸显得格外珍贵。

在野夫笔下,丽雯和小雅这两位女性明显形成对比张力,小雅强势、心高气傲、工于心计、自我中心、充满大城市的精神优越感,认为爱情就是挽手漫步给别人看;而丽雯柔弱、谦和沉静、淳朴厚道、甘愿自我牺牲以成全他人,有一种上善如水的母性情怀。所以,他觉得丽雯比小雅更返璞归真,有某种来自永恒的女性特质。其实,丽雯的这种女性特质也给作为基督徒女性读者的我很多启发,也就是如何活出更"仁爱、喜乐、和平、良善、温柔、节制"的女性形象,如何成为男性他者和这个世代的帮助和祝福?

但另一方面,"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歌德这句著名的宣告,其实还是一种典型的男性视角与男性想象,只存在这种男性叙事模式的自传体小说、诗歌、文艺片里。而真实的红尘烟火中,哪里有什么永恒之女性?谁又能救赎得了谁?

我在婚恋辅导实践中,也听说这样的案例,两人有过美好的初恋,也顺利结为夫妻,但因为婚姻中缺少彼此的细心经营,倦怠了,冷淡了,甚至其中一方出轨了,离婚了,这样,初恋反而变成一种创痛的反讽;还听说过有这样的案例,两人有过美好的初恋,可惜因为外部环境等种种无奈原因没有进入婚姻,十多年后重聚,当年的清纯玉女如今已经变成世故平庸势利的彪悍大妈,而初恋反而变成一种无奈的反讽。正如卢庚戌在《蝴蝶花》里所悲叹的:"痴守的初恋永恒的誓言经不起风吹雨打,谁能够保证心不变看得清沧海桑田,别叹息别叹息对我说,没有不老的红颜。"

除了实践,再说理论。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反思,这种男性想象建构出来的"永恒女性"模式,其实很少探讨女性真实的自我内在成长经验,女性(比如丽雯)从一出场就是高大上的平行线,就只是男性自我内在成长(无论男性的情感启蒙还是性爱启蒙)过程中的一种助力和引渡,只是一副"蒹葭苍苍、有位伊人,在水一方"的审美图景,只是一位温良恭俭让的扁平化"圣女"形象。

受这种注定的局限性,男性叙事文本难免忽视或漠视了女性血泪模糊、百折千回的成长经验。其实女性成长历程的那种艰苦卓绝不亚于男性。女性(比如丽雯)如何看待自身生命中的各种男性形象(父亲、恋人、丈夫)?女性(比如丽雯)的人生价值观、婚恋观、身体伦理观如何被时代文化所塑造?女性(比如丽雯)在以身相许之时,她内心的情感波澜是什么?女性(比如丽雯)在面对死亡之时,她又怎么看待那些红尘中的聚散离合?这些都是男性叙事文本无法还原的。

但我不是激烈的女性主义者,因为,推己及人,反之亦然,女性叙事文本中,男性的成长历程也同样注定被忽视或漠视。或者说,男性的自我内在成长,和女性的自我内在成长,总是牵缠交织,却无法同频?于是,每个个体都注定是孤独成长的深渊之渊,虽然有互动,有交集,但却依旧只能在各自的精神困境中寻求突围与穿越?每个个体在此世间软弱着,挣扎着,伤痛着,迷惘着……

既然如此,大地上的女性和男性都需要更高的、更永恒的救赎。"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到祂身上。哪知祂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祂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圣经以赛亚书)

与此同时,大地上呈现过的一切高贵女性特质(比如丽雯)的纯真、良善、唯美,都不过是真善美之本体所投下的惊鸿一瞥,光影一脉而已。"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各书)

午夜梦回,有谁在悲情的唱:"那年你踏上暮色他乡,你以为那里有你的理想,你看着周围陌生目光,清晨醒来却没人在身旁,那年你一人迷失他乡,你想的未来还不见模样,你看着那些冷漠目光,不知道这条路还有多长……我多想回到家乡,再回到她的身旁,看她的温柔善良,来抚慰我的心伤……"

其实,所有纯净的初恋都指向创世之初的那场爱情相遇;所有渴慕的返乡都指向创世之初的那方伊甸家园;所有男性的迷失都指向堕落之后的那些偏行己路,所有女性的引导都指向救赎之中的那声悲悯召唤:

"孩子,你在哪里?"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newjingjie",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1980年代的爱情观后感(三)

爱是成全

爱情是什么?1980年代的爱情又是什么?是爱得死去活来,天崩地裂,山盟海誓?还是爱得隐忍克制,用无言的关怀和祝福,默默地守候和陪伴,直至撒手人寰……

也许,只有沉浸在《1980年代的爱情》这部电影中,呼吸着八十年代隐逸青山土家山寨的纯净空气,留恋在皓月当空的林间廊桥悠扬的口琴声声里,随着女主角丽雯的一颦一笑,一针一线……才体会到何为爱----爱是成全所诠释爱情的真谛。

剧中的女主角丽雯一直爱着男主角雨波,无论是在青涩的高中时代,还是在偏远小镇琐屑的生活中。在高中时代,她与雨波是同桌,有时她会调皮地在课桌上划三八线,有时又装作无意地将雪花膏丢在雨波脚下,期待着雨波的目光……可是为了雨波的学业和前途,她把这一切的爱都深深藏在心底。高中毕业,雨波考上了大学,成为寨子中公认的天之骄子,她的爱更卑微到了尘埃,仿佛开出一朵莲花,于是她选择了离开,带着雨波给她的情书,回到了故乡的山寨。

可老天终是不肯放过丽雯的。在雨波读大学的四年中,她如一株出世的青莲,在遥远的山寨独自绽放,她的清心寡欲不思言笑,寨中无论是青年或是壮年男子都仰慕着她,却无人敢越雷池半步。雨波毕业后下基层锻炼,来到了丽雯所在的供销社买酒。当丽雯听见雨波的声音,她沉寂了四年的思念,犹如被打翻的酒瓶,弥漫了一地的幽香。

抱怨命运不公的雨波,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怎么能体会丽雯对他的爱,又怎么能表达他对丽雯的爱呢?有时候闷了,他会傻傻地跑到供销社去找丽雯卖酒给他吃;有时候身子脏了,他会呆呆地占据着丽雯的闺房烧水洗澡;有时候闲了,他会笨笨地跋山涉水找丽雯的爸爸聊天。更可笑的是城中的女生慕名来找他表白爱意时,他居然让丽雯招待那女孩同宿同寝……

丽雯是如此深爱着雨波,她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成全着对雨波的爱,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八十年代那封闭的小镇,每个人都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丽雯的一举一动不知牵挂着多少人的眼光。丽雯犹如行走在悬崖峭壁上的钢索,稍有不慎,将万劫不复!

但是,在雨波最为困惑的时候,丽雯没有迟疑,她用微笑释然了雨波的惶恐,她用温暖化解了雨波的无助,她用理智赢得了雨波追求者的尊重……她如此爱着雨波,连暮年的田老师都看出了端倪,大力张罗着彼此的相聚。只是,雨波始终不明白丽雯对他的深爱,始终不肯给丽雯一个拥抱,始终不愿意给丽雯一个承诺,无论是基层锻炼期被提前结束,还是他之后的十年被骗、做生意失败、入狱,他始终不肯给丽雯一个字的问候!

这是八十年代的爱情吗?如此克制和隐忍?我无法想象,雨波的无奈离去,对于丽雯是怎么样的打击?她还会天天守护着雨波送给她的那束已经枯萎的野花,似乎要把那唯一可触摸的爱,用心浇灌出新的叶新的花扎根在花瓶中吗?她会一遍一遍读着十八岁雨波写给她的情书,夜夜流泪到天明吗?当她迫于生活压力嫁人生子时,她的内心又是如何地煎熬,身体的沉沦又如何让她一次一次地隐忍真爱的迷失?

爱是成全吗?当丽雯得知雨波人生颓废不如意,她又不顾一切来到雨波身边,悉心照顾酒醉不醒的雨波。当她一遍一遍搓洗着沾满污垢的外套时,她的心应当是在流血吧!雨波是她心中的才子呀,不是放手让他去施展抱负吗?又怎么落得如此窘迫,如此失意?像一具没有生气的行尸走肉!于是,当酒醉的雨波放肆拥吻她的身体时,她成全了他的欲望,她用爱的体温为雨波塑就一世的温暖,她相信她爱的男人一次一次雄起时,他的人生才会有新的开始。

只是,当雨波迷恋她的温存放弃北上时,她留下了足够的旅资后又一次悄然离开。是的,丽雯再次放手是想让雨波有个新的开始,于是两个人再次失之交臂。可是,当爱一个人时,为什么不愿意给她一个陪伴守候呢?很多事情,错过这一秒,就是错过这一生。总以为很多东西是永恒的,其实,很多东西就是刹那的!

时光冉冉,当雨波认为他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足够的男人自信,再次来到山寨时,一切都晚了,丽雯终因郁郁寡欢烟消玉损……

是的,电影中的丽雯是清醒的、理性的,她不是寻常女子,她热烈着、深爱着,把爱当成了成全,把爱当成了放手。她是懂得鸿浩之志的燕雀,她希望心爱之人在天空翱翔。一个女人能给予一个男人的最深沉最伟大的爱,不是占有和羁绊,而是放手和成全。

也许,这就是爱情,来自于对性的理智,对欲的克制,只有这样,彼此才能体会爱情那种略有诚惶诚恐的甜蜜与酸涩。正如一首歌所唱的,"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舍得让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不牵绊你,飞向幸福的地方去……"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因为爱,所以成全,所以放手。是的,有些人的存在,注定只能在一个人的生命中留下痕迹,"你和我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作者简介】

邓鹰,四川汇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系西南财经大学经济法学研究生。93年开始从事专职律师工作。成都市优秀青年律师、四川省优秀律师。

《1980年代的爱情》观后感1200字


《1980年代的爱情》观后感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真正电影了。

在我心目中,真正电影就是这个模样的:有无法忘怀的人物塑造,有一以贯之的生动故事,有吸引心灵的微妙细节差不多,这些标准都是传统的。或者换句话说,我的审美倾向更接近于现实主义或古典主义。我宁可倾情于老掉牙的经典,也不愿耗时于无厘头的现代派。尤其是国产片,驳一点好莱坞的皮毛,炫耀一下声光电,弄一堆把肉麻当有趣的噱头看得多了,大倒胃口。尽管越烂越有票房的现实让人无语,但更烂大比拼的好日子终将结束。无论如何,我是把电影看得很神圣的,哪怕你说它有再多的消费特征,我也认定它的启蒙承载电影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和国家的形象名片,它不该只是被玩弄,更应呈现一幅虔诚的图景。

现实主义电影的爱情力作
看完《1980年代的爱情》,我的第一反应是:到底还是霍建起。他的作品,从早先的《那山那人那狗》到《生活秀》和《暖》,一直到今天的这部电影,现实主义的风格一以贯之。在他的镜头下,那些极具质感的细节,将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立体,一切均真实可信,使得影片成为认识社会历史的极佳手段。在《1980年代的爱情》中,呈现历史真实的道具比比皆是打酒的器具,洗澡的木盆,早年的《收获》杂志让你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情不自禁与主人公的命运同声呼应。尤其是这份苦涩的爱情,因与我辈的经历太过相似,难免沉醉其中,仿佛经受一次爱情洗礼

影片根据野夫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80年代初期的爱情故事:故事主人翁关雨波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鄂西利川县一个土家族山寨工作,偶遇了自己的中学初恋丽雯,两人再续了一回纠葛虐心的爱恋。最终,以关雨波回城作结。然时隔多年,在一次同学聚会中,两人再次邂逅,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之后,两人终于无法抑制深藏在内心多年的暗涌。但这迟到的爱情并不美满,此时的关雨波在省城拼打失败,十分落魄,丽雯为了让他重拾男人的自信而给予他爱情。但她拒绝了他想呆在身边的要求,而是鼓励他走出去干出一番事业。走向京城的关雨波终于有了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但此时丽雯却香消玉殒,只留下无尽的哀思

野夫小说中该有的情愫,影片没有丢失。这段共和国历史上清纯时代的爱情,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导演用浓墨重彩的镜头,娓娓道来,深入骨髓,让人热泪盈眶,无法自抑。压抑着的爱情尤其令人动容,那份小心翼翼的呵护,那份青涩年代的心心相印,仿佛把我们带入情感纯洁的年代。影片中的丽雯形象,让我们重温神圣的爱情。她隐忍,她坚韧,她孝顺。为了关雨波的未来,她宁可牺牲自己的爱情,甚至当雨波落魄时,还给了他力所能及的经济资助。她不图现实利益,而是懂得男人最大的心病就是没有用武之地。为了成全所爱之人,宁可苦了自己如此纯粹的爱情,在我们那个年代并不鲜见,但是放在今天,就变成了天方夜谭,我听到不止一位年轻观众说:太理想化了,太假了,哪里有这样的女人?甚至觉得,推出这样的爱情观,是不怀好意。

由此我感到了真正的悲哀:一段纯真的爱情,今天的人们居然如此隔膜。可见真爱是怎样大踏步地后退,后退到不知其为何物。由此也让我想到同龄男同胞的一些共同感受:我们心中的当年女神,出身高贵,纯洁无暇,高不可攀。然而经过岁月的磨蚀,再次相遇,几无例外,一个个都变成了庸俗的大妈,鲜有气质高雅之人。不见尚可心存念想,一见之下女神形象轰然倒塌。无它,盖因从少女到妇女的成长过程中,整个社会环境道德崩塌、人心变坏、唯利是图、功利至上即便贵为女神,也经不起社会环境的打磨,终于俗不可耐。当然也有岁月的刀斧刻凿的缘故,但气质的凋零是决定性的。当一个社会呈现普遍性的素质退化时,我们只有一种无力感。我们的少年时代,或许还有领略纯洁加品位之种种风采的机会,后来与资产阶级有关的一切都被铲除,资产阶级的后代恨不得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与劳动人民睡到一张床上去最后果然睡到一起去了。可是一旦到了又想唤回品位的时刻,已经来不及了。文脉已经割断,气质已经变质,贵族气派不是能够在短时期内造就的。我们只能在向往中,品咂昔日的虚幻魅力。

正因为今天的没有女神,才使得《1980年代的爱情》弥足珍贵。它无愧为肺腑之作,人们必将记住这位似山口百惠又似吴倩莲的年轻女演员杨彩钰,虽然名字有点土,演技略稚嫩,但在电影形象的人物榜中,这个美好的女神形象,会有一席之地的。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也是一部爱情力作。它让我们认识历史,感受爱情,回味崇高,也让我再次鼓起对电影的信心:有诚意的电影人,始终搭住电影的正脉,脚踩坚实大地,情系民族之根,意在洗涤灵魂。拥有这样的情怀,才会诞出这样的正品,呈现如此的正品相。

致敬霍导!

圈套观后感两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由李瑞镇和成东日等主演的电视剧《圈套》呢?该剧主要讲述了国民主播姜宇贤在落入莫名陷阱之后经历的一些列令人震撼的故事。该剧在网上的评分也是相当不错,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01

四集看完,剧情过了大半,第四集剧情有点拖沓,主要是因为第四集揭露的几个伏笔基本都被网友给猜到了。编剧其实蛮聪明的,也蛮老套的,那么在剩下来的三集里编剧还能玩出什么花,我们可以不负责任地猜测一下,目前还有哪些谜团待解决:

第四集印证了很多人的猜测,主播老婆和油头坏蛋洪代表有一腿,但是就目前得到的信息来说,我倾向于主播老婆只是婚外情出轨,但对自己一家三口被卷入猎杀游戏的事件,是不知情的。当然目前信息很少,我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此剧中,现阶段嫌疑最大的角色,往往不是真正的犯人,编剧一直通过这样的障眼法制造悬念和反转:

第一集,编剧故意把矛头指向金秘书,金秘书对男主的暧昧情愫,以及她和两个黑衣男的密会,下一秒裴警官就被人灭口,这样剪辑故意暗示观众:金秘书爱男主不得,参与了猎杀游戏,又因事情败露害死裴警官,但是从后面的几集我们不难得出,金秘书一直终于男主,她找的黑衣男,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而害死裴警官不是她授意的。同样的手法还有男主的亲子关系,先一直误导我们男主的孩子不是亲生,不说原因,让观众猜测有可能是洪代表的,结果只是因为老婆不孕是领养而已。

那么同理推断,男主老婆应该只是小角色,因为第四集所有的矛头焦点都在男主老婆身上,男主老婆早就出轨,迷恋权力,喜欢刺激,还超级自恋,对小孩要求变态,最关键是侧写师分析:男主老婆有可能虐杀身边的亲人,满足快感。这嫌疑太大了,我倾向于下一集就有反转剧情。

当然,暗黑一点想,男主的老婆也许的确参与了猎杀集团,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猎杀集团要杀她灭口,因此招致了家庭的厄运。她是生是死,就取决于她是主谋还是小角色,我倾向于,如果男主老婆的确做过伤天害理的事,依韩国编剧重因果报应的偏好,应该是挂了。

其实看到男主监听老婆和洪代表,金秘书说的那一句如果不是因为你,我的人生也不会如此悲惨,下一集的剧情走向很明显啦,男主和金秘书一开始只是想监听婚外情,结果无意中监听到洪代表和猎杀集团的信息,知道了他们的真面目和阴谋,招来杀生之祸。男主一直支支吾吾,那么无外乎:要么是老婆也参与了猎杀,保护老婆不想说;要么知道老婆还活着,被当成了人质;要么还没有充足证据扳倒猎杀集团,因此选择沉默。

其实前面几集塑造男主的个性很丰满,有勇有谋,相比老警察的冲动,男主很沉得住气,后期应该是双线交叉,男主和老警察合力扳倒了猎杀集团。我倾向于,目前男主是正义方,是受害者,不是自编自演,但如果编剧想玩反转,男主也有可能将计就计,利用揭露猎杀集团的契机,积累了正直资本,走上仕途;还是无心正直,最后回归家庭,这都不好说。

侧写师说她在追的猎人是连续杀人集团做案,而且这群人炫耀型,自信满满,很符合目前出场的有钱集团的个性特征,但被害者的身份目前除了主播,其余都只是无权无势的无家可归者,猎杀集团的动机难道真得只是单纯狩猎人命这么无聊吗?

为什么留男主当活口这点挺无解了,难道是山上被猎杀时,男主昏迷之前说了什么话保命吗?比如我有猎杀集团犯罪的证据,杀死我证据就会被曝光之类的。但是第一集男主是从燃烧的咖啡馆后屋中逃出来的,当时还叫着儿子始宇的名字(这时还不知道儿子已经被杀),应该是想烧死男主但没想到他逃走了吧。

和老警察相同,侧写师显然也有不为人道的悲惨历史,至于这段往事和主线剧情有无联系,那就看编剧了。

02

前两集的线索是,主播姜宇贤文武双全死里逃生,受伤住院,金秘书居心叵测,嫌犯猎人不仅露脸,还死了一个,但是嫌犯能量强大,心狠手辣,还敢杀警察...

还有很多未知、需要交待的背景,比如姜主播和高警官过去的瓜葛。

我等不及啦,头脑风暴一下,按照这两集已出现的剧情,越俎代庖地编下去。我的主思路是,姜主播自导自演了这场戏。在他讲述的故事里,他命途多舛,被猎人设计圈套耍弄,然后为了救出妻儿,特种兵附身,玩命反抗。高警官说,这里疑点重重,我作为观众也是这么认为,为了救妻儿,虐待胖子老板,枪杀猎人,这些说出来也超出了正当防卫范畴,他为什么要说?猎人那么多机会可以杀他,为什么不杀,就是图好玩?还有哪里那么巧合,去个野外咖啡店,就被猎人盯上了?可是如果说这是姜主播编造的(注意,一定是真真假假,不会全是假的),就容易说通了。

那姜主播的动机是什么?我想到3个:

1.金秘书发现并告之姜主播老婆和洪代表有一腿的事实,姜制造遭遇犯罪的假象,老婆、孩子(不是自己的种子)被害,这样自己就报仇了,可以和金秘书在一起了。

2.聘用杀手,就是那两个猎人(胖子老板可以是被聘的,也可以是目击证人),把老婆干掉,然后自己再干掉猎人、胖子老板,这样把锅甩给了猎人,猎人、胖子老板都没法开口了。姜主播为了毁灭证据还烧了咖啡店的房子。可是结果不如意,有一个猎人跑掉了。他更没想到这猎人是洪代表手下,后面洪代表自然就会对姜主播和金秘书下狠手,形成警方、金姜、洪三方斗争的场面。

3.通过揭露这个故事,姜主播可以树立有情有义的孤胆英雄形象,从此宣布参加选举,进入政坛(第一集妻子节目中问过他要不要参选)。

这样编,会让最后的结果意外一些,不然大家现在都盯着金秘书、洪代表。

为什么不编金秘书就是主谋啊。我觉得第一,这么明显是她干的,那这剧太简单了;第二她没这么大能量;第三,看她对高主播含情脉脉的样子,不太下得去黑手。为什么不让洪代表当圈套设计者啊,他有能量,有动机,但是第二集他就暴露了,后五集演什么?

要把高主播的伤导成确实是猎人所致(自己伤自己,很难下得了这么狠的手)。金秘书是助理导演和女主演,有她还不够,还应该有其他人帮忙。口吃警官对案件细致调查,所以被尽早除掉。高警官后面也会遇到危险,但都能逢凶化吉。

姜主播、金秘书的一切阴谋诡计,最后还是会被高警官识破,洪代表一定会为黑恶手段付出代价,正义一定得到弘扬,坏人一定被惩处。

女警绝不是花瓶,她的侧面描写一定能派上用场,在破案的同时,赢得高警官的赏识。

这就是我接着第一第二集编下去的剧本主线,把姜主播写的最腹黑、最能演。主要是看着目前提示的金秘书、洪代表嫌疑太大,心想着就这样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太没意思了吧。

双面君王观后感两篇


《双面君王》是一部来自韩国的古装电视剧,由吕珍九和李世荣等主演,主要讲述了朝鲜光海君和平民互换身份躲避被毒杀的危机的15天里经历的故事。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也是相对不错,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第十二集弃了。

先简单说一下剧情:男主河善是一个戏子,出身卑微,妹妹遭人污辱,当他找到施暴者后,却被人当狗一样打了出去,因为施暴者是两班的贵族,有钱有势。在那个朝代,等级制度森严,布衣贱民不得参加科举,最苦的劳作只能换得最差的待遇。不仅如此,老百姓,无论有田没田,都得扛着沉重的赋税,有的甚至被逼到了卖儿女的地步。河善与王容貌酷似,机缘巧合,被都承旨带入宫中,作为王的替身。王因长期服药,出现幻觉,性格愈发地暴虐。王卒后,河善正式坐上了王座。

本以为,照这种发展趋势,河善会成长为一个锐意改革,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明君。一路斗贪官,推新政,然后顺便收获爱情。谁知道他与中殿的感情线一直占据太多篇幅,甚至面临死亡时,想的都是中殿。当中殿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无法面对自己受过传统教育,于一个清晨离去。(韩国古代的中殿娘娘出入王宫真自如啊,与我国是真不一样)。河善果然是艺术型的,感情太过充沛。因为中殿的离去,在朝堂上就能大哭起来,真哭得像个孩子啊。倒不是反对俩人互生情愫,只是这样沉迷,说好的国家大义呢?要知道,为了理想中的国度,都承旨大人都弑君了,横下一条心,做好下地狱的准备了。不过,也算都承旨运气不好,他寄希望的这个人,并没有那么大的抱负,开始,是想为妹妹讨回公道,后来,则是为了中殿想要掌握权利。也怪我,谁让我以为这是部传奇般地权谋剧呢?

要说权谋,剧中也有,比如,定好了四天后会见大明使臣,河善为了追回中殿,哦豁,迟到了,怎么办呢?抬一张虎皮上来,说是为了明帝猎虎,所以才迟的到。明使是傻子么?如果是刚刚猎的虎,虎皮这么快就硝好了?如果早就猎到了虎,那交给硝皮匠就好了,你又为什么会迟到?好吧,明使愿意给台阶,咱也不说了。(这里再吐槽明使的服装,丑的一米,穿官服,居然还披发。道具组的,能做做功课么?韩剧中每次出现中国人,总是很怪异)。再举个例子,大妃得知王离宫,居然大喇喇地要都承旨交出王印与兵权,哦哟,这太惊悚了,有这么夺权的吗?你伸手一要,就给你?那王权与军权是闹着玩儿的?也太蠢了。果然,被都承旨挡回,自己气得七窍生烟。不过,我算是明白她的儿子为什么会死。有一点,我也挺不明白的,权倾朝野的左相大人怎么权利被剥夺的这么快?他的势力呢?

河善的妹妹就不说了,脑子笨就算了,死倔。可别说底层的小老百姓无见识,不识字的精明人可多了去了,再怎么说也是跑了多年的江湖了吧,人心险恶不知道吗?不认识的人几句话,就跟着去找哥哥,第一次不跟叔叔打招呼就跑了,吃了大亏。第二次又自作主张把人给放了,也许有人说,看见自己哥哥被绑着,是肯定要放的啊,她又不知道内情。但是,这里强调一个但是,你得告诉你叔叔啊,发现可疑情况,难道不是第一时间就跟最亲近信任的人说吗?不相信和尚,难道还不相信你叔?不但不说,还有意瞒着。再说了,就这么跑出去,不怕再遇上坏人?。

算了,剧情不说了。吕珍九演的不错,相同面孔的两个人,性格切换自如。还有,扮演中殿的李世荣可真漂亮。

有个新韩剧《成为王的男人》,讲述的是一个从小不受父亲喜欢的太子,被养的情绪冲动、残暴无比,皇帝父亲去世,幼子太小,虽不喜他也只能传位于他。但皇帝死前还是在骂他,让他照顾弟弟。

新帝登基,江山坐不稳,他选择宠信一个奸臣,用其杀光了所有反对他的人,以至于到最后把亲弟弟也毒死。

这个弟弟年幼,很相信哥哥,也喜欢哥哥,可以说是新帝唯一的一个家人了。自此之后,皇帝荒淫无度,身边的管事宫女也与大奸臣有勾结,引诱他抽鸦片,染上了毒瘾。

杀了很多人之后,他更担心坐不稳皇位了,太妃和大奸臣两方都在算计他的皇位,派出杀手刺杀。

皇帝因为杀人太过以及毒瘾,情绪更加不稳定,时时听到弟弟在耳边耳语求救,动辄就是摔东西,打骂奴才,伺候他的人虽敬他也是吓得瑟瑟发抖。皇帝处于崩溃失心疯的边缘,已经很难做出正常判断,对于亲信心腹使用下作的威胁手段,对大奸臣又非常的宠信,什么都答应。渐渐的,他连身边亲信护卫的心都失去了。

皇帝身边最得力的一个户卫,是他的良师一样的角色,看着皇帝一步一步的走向深渊,而他始终无能为力。因为奉命要解决皇帝被刺问题,他在宫外红颜知己之处遇到了一个长相与皇帝一模一样的民间戏子,遂把戏子带回宫当皇帝的替身,真正的皇帝得意脱身而去到宫外安全的地方住上一段时间。

没想到戏子天生宅心仁厚又有决断,替身做皇帝却比真的还要好,不止得到身边宫人和侍卫的信任,连中宫皇后都与他相爱了。他让皇帝身边的良师重新对国家有了希望,愿意扶持戏子做一个真的皇帝,为国家为人民找一个好皇帝。

这个良师带真的皇帝最后去了一次海边,茫茫海滩上只有两人的脚步,皇帝难得情绪正常,动情处说要做一个好皇帝,与他一起开创盛世。但他已心知皇上身体不行了,听着皇帝回忆母亲因生他难产去世,自此被父亲当做眼中钉,从小没有请过一个奶妈。皇帝看着他说如果你是我的父亲就好了,他还是含泪给了皇上一杯毒酒

已深知想让国家变好的方法只能是让你死,悲痛万分,也只能做一个正确的选择。

后面还是会有更多的险境等着戏子皇帝去闯,这部剧让人慢慢地因为人格魅力喜欢上戏子皇帝,但又因为真皇帝的悲催童年和他的下场让人对他恨不起来

记住乡愁观后感两篇


《记住乡愁》这是一部大型纪录片,有中央台拍摄录制,让我们看到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唤醒了大家消失的家乡记忆,让我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一个更新、更全面的了解。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记住乡愁观后感精选2篇,大家一起来看看。

从中央电视台4套《记住乡愁》《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街不忘初心薪火相传》大型纪录片即将开播的前几日起,我便心心念念,不停地关注着、期待着,因为父亲和我都是洛铜人,洛铜承载了我们两代人的光荣与梦想,已深深地融入我们的生命之中,使我们牵挂不已,难以忘怀

2月19日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早早我就和妻子商量好不要追剧和我抢电视。8点开播前,我便把家人召集齐,准备了几个好菜,吃着美味可口的元宵,一同观看《记住乡愁》这部见证和反映建国后百废待兴的祖国和古都洛阳涧西,从无到有,从一穷二白走向欣欣向荣的纪录片。

影片初始,当镜头展示我们中铝洛阳铜加工职工身着蓝色工装精神抖擞,兴高采烈地走进公司大门的一刹那,我兴奋地叫了起来,指着电视,这是我们单位的张建国,这是王立群。女儿也随着我激动起来,妈妈快看、快看,那个上班打卡人是我小姨,迅速拿起手机对着回放定格电视画面一阵猛拍,随即发朋友圈并编辑文字:我爸爸单位上中央四套,我小姨上电视了,不善言谈的妻子激动地紧盯着电视,目不转睛,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随着剧情的展开,熟悉的老街、建设路以西各大厂矿一五期间的厂房、苏式建筑职工宿舍以及洛阳一拖广场毛主席像、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械制造厂等熟悉的地标厂房,几代建设者,为国家振兴和企业建设发展、艰苦奋斗、辛勤劳作、挥汗如雨的画面纷纷映入眼帘,让人心潮澎湃;动人的音乐配合着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在农田里收割着喜悦,中信重工矿山机械在矿井里快速掘进,LYC轴承嵌入高精尖设备精准运行等画面。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对洛铜第一代退休职工,年近80岁的李树煊老师傅的采访。老师傅精神矍铄地站在宽板轧机前,用他浓郁的洛阳方言,回忆着洛铜人建厂初期艰苦奋斗的荣耀岁月,自豪地向洛铜的后生,讲述着面前旧铁疙瘩压延机生产出的特大直铜板材为国贡献的创业故事。在老一辈艰苦创业精神的传承下,如今还是这台铁疙瘩,在第三代、第四代洛铜人手中轧出的特种板材已经上天入海,遨游太空。

所有关于洛铜的镜头我都仔细观看,生怕错过一些细节。不时地像解说一样向家人描述着,我作为群众演员参与的拍摄过程,回忆我参加工作三十年来洛阳铜加工的过去和现在,引以为豪地分享着我对洛铜的感知、热爱和奉献。

三十分钟的《记住乡愁》,很短,三十分钟的《记住乡愁》,很长。它浓缩了涧西各大厂矿和洛铜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历程,诠释了锲而不舍的精神内涵,展示浓郁的地域融合文化和涧西老街人民对步入新时代的美好憧憬更激励着我们洛铜人记住乡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朝着重塑行业领先地位,建设一流铜加工企业目标大步迈进。

2月19日,正是农历元宵佳节,举家团圆嬉闹元宵。20点央视四套《记住乡愁》栏目,准时开播。不忘初心,薪火传承。讲述着洛阳涧西这个新中国老工业基地辉煌的建设史。当看到洛铜的画面,父亲满怀激情地细述老一辈洛铜人创造的骄人成就,上天入海,遨游太空时,心情激动不已。洛铜制造在那个年代,被他们的汗水擦拭的锃明瓦亮,璀璨夺目。

20点30分,节目刚刚播完,我拿起电话,还没有拨号,电话响起了,是父亲打来的。父亲激动地说:看到了,看到了!虽然有点短,但是,主要内容都说出来了。很好,很好!我说:爸爸,这是对你们老一辈洛铜人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我们这一代的鞭策和激励。对,孩子,好好干,这正是我想说的话,我写了一篇短文,我要说的话都在里面,你好好看看,这是爸爸的希望。

微信一响,一张图片引入眼帘《希望》:咱厂第一代老领导、老工人都已离休的离休,退休的退休啦,有的已经与世长辞但是,这个铁老大武状元(宽板轧机)与文状元(特大重型轧辊磨床),还依然健在。并且还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这都是在职领导高度重视和员工们精心维护与保养的结果望今后,你们真正做好保健医师,对他们做到定期或不定期的体检。发现病情及时治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精心呵护他们,使他们健康长寿,为洛铜再创辉煌。

读完家书,我心潮澎湃,泪流不止,爸爸的叮咛,爸爸的希望,字里行间,浸透了他对洛铜再创辉煌的期盼。我倍感责任重大,老一辈塑造的辉煌,岂能在我们面前倒下,作为装备维保的一员,设备的精良,就是我们复兴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装备就是我们洛铜这只矫健的雄鹰,腾飞的双翅。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设备,爸爸说得太对了。失去双眼,就会寸步难行。有了明亮的双眼,我们就能够洞察一切,挺胸抬头,阔步先前。带着父辈的希望,搽亮双眼,做一个新时代的追梦人

韩剧耀眼观后感两篇


《耀眼》是一部由金惠子和韩智敏等主演的奇幻爱情电视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该剧主要讲述了没能好好利用自己时间就变老的女主和放弃自己时间的男主之间发生的奇幻爱情故事。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看完四集,我对成了老奶奶模样的女主,还是如此孩子气有些生气。

但是,回味之下,我才明白女主为何这般讨厌,剧名为什么叫《耀眼》。

其实,男主和女主代表了两个极端。

一个是拥有着青春时光,却黯淡无光,无法接受生活重击的男主;一个是拥有着迟暮时光,却无比耀眼,一步步接受当下自己的女主。

每个人的耀眼所在,并非你在某方面做出什么成绩、获得什么奖项、得到某个人青睐、或得到某个特别的物品。

而是,你此刻选择怎样的人生。

在天空之城结束之后等的是触及真心,但是却被这部剧抓住了所有吸引力,又加上最近特别喜欢短发,所以被勾起了很大的兴趣,题目虽然是耀眼,但其实主人公的生活一点也不耀眼,甚至可以说是悲惨了,男主看上去长得帅前景又好,但其实只是个身无分文被父母抛弃,只能和唯一的奶奶相依为命,女主家里好一点,但是同样也背着债,怀有做主持人的梦想却看屡战屡败,甚至不敢再申请主持人志愿书,但很幸运的事家人很支持她,所以这也是女主身上会有被爱着长大的闪光点,以为是个小丧剧,结果看前两集里面女主的沙雕哥哥简直是是一天的快乐源泉,想起他来就能大笑,虽然他们的生活看起来不耀眼,但却发现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很耀眼,特别是女主妈妈说的那句话,生的了不起看天命,但活的好却是事在人为。人生名言啊!如果编剧不走偏的话这将是能再次创造三流之路的成绩。

永恒之门观后感两篇


《永恒之门》是一部来自美国的传记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最后的时光,以及他在作品不受待见的情况下继续努力创作最终被关进精舍病院的故事。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在国内上小学初中上美术课学到梵高的画时,并无太深影响。然而那张颜色鲜黄的向日葵却让人无法忘记,直到在电影院中再看到它,奇怪的是并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没有厌烦。

梵高恐怕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这句听过很多次的话在观影时一直萦绕在脑中。影片中大福扮演的梵高穷困潦倒,却坚持住了一个艺术家基本的情操,没有太多选择,一个别人眼中的怪咖,实际上拥有孩子般的倔强倨傲和天真浪漫。每天都步行穿过广阔的田野,从自然中寻找并记录美。他说花的美是短暂的,只有艺术才能保持美的永恒,至少会比短暂长吧。

梵高注定孤独一生,并努力承受着自己的渺小, 现实世界中那些一切让人感到庞大的东西(名声,金钱,婚姻,豪宅,健康)他都没有。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没有才是让他逐渐沉淀下来的决定因素,在寂寞清贫中追求美是他的生活现状。

不知你是否有一段在寂寞中沉淀的日子?

这是一部画家拍的关于画家的电影,电影有导演Julian Schnabel作为一名画家对梵高的细想,画作的理解,以及他对于人们应该更深入去感受现实的呼声。我个人很喜欢导演之前一部电影《潜水钟与蝴蝶》,这部《永恒之门》感觉无论情感还是含义都有点浅表,缺乏深度和新意,有点匆忙的感觉。

这片子最出彩的应该就是Willem Dafoe的表演了,配上摄影师大量手持和极近镜头,让人有一种与人物在一起的感觉。服装化妆道具也很用心,比个赞。

我去看的那场,电影结束后有Willem Dafoe问答环节。

感觉是一个很真诚和言之有物的演员。会在主持人说了一堆溢美之词后,说 youve said many nice things, but I dont know,然后谈论关于自己很真实的体验。

关于绘画,他说他为了这部电影去学了画画,画画里面的每一笔,和其他笔都是产生联系的,在这些联系中,整幅画有了生命力。关于这部电影特殊的的摄影手法,他说有一些电影,你是需要意识到摄影机的,你得从中得到一种表演的张力,另一种,你是需要忘记摄影机的,你忘记自己在表演,这部片是后者。对于表演,他说假装对于表演是一件很优美的事,你让自己变透明,让角色渗入进来,但你没有抛弃你自己,最后当一切自然融合后,表演就是一种自然的表现。对于选择电影项目,他说他最重视的是film maker,如果是一个很有趣的,很有想法的人,然后他的这个电影有他觉得他可以贡献的地方,他就会毫不犹豫接下,至于公司,合同等,都是他几乎不考虑的事情。

本来没想写影评,但真的很喜欢Willem Dafoe的风格,受他影响,写下这篇温和诚实的影评。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90年代中期观后感两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