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三十讲第7讲至9讲读后感

三十讲第7讲至9讲读后感

《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七讲读后感3000字。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中外经典名著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读过经典名著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七讲读后感3000字,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看了第七章,深刻体会了玄学的魅力。一篇看下去,心中隐隐约约有一个框架,但要细说,却发现深奥难懂,而且有一丝凌乱。也许是并没有多过多接触哲学玄学的缘故,这篇读后感可能挖掘不出深沉的内涵,顶多只是把心中的框架理顺一下。

总得大体一章讲的便是空灵,也可以说是虚,以虚烘实。也说明了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最大不同,即虚。中国艺术具有一种独特的空间意识,他所创造的世界,并非现实空间,而是一种灵的境界。而第七讲主要是讲这个灵是如何超越空间。

第一,疏处走马。在我的理解中,即灵的空间。中国艺术无论从绘画、书法、建筑等来看,都提倡一个留白。中国美学认为,大白世界有大美。虚实是中国美学一大重要概念,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一理论认为,实是从虚中转出的,想象空灵,故有实际;空灵澄澈,方有实在之美。正如老子所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正如围棋中的妙处往往不在有处,而在无处。那个无声无色的虚无世界,其实正蕴含着世界的奥秘。

除此之外,中国艺术强调那个尽白空间的例子比比皆是。熟悉的便是园林艺术。在中国园林创造中,那个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惟其空,故有灵气往来,非园中之所有,即园中之所有。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的空间,这正才有苏东坡笔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境无穷。

第二,蹈虚蹑影。即影的空间。个人觉得与灵的空间截然不同的是,灵是强调意境,而影是强调思想。从庄子便开始的白驹之过隙的虚实力量,你就随世界同在吧,像水一样流淌,像云一样飘渺。没有执著,就有自由的庄生晓梦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艺术。这不仅是一个虚实问题,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看世界的方法,中国艺术家将世界虚化,抟实成虚,蹈光蹑影,中国艺术中充满了太多的梦幻空花、苔痕梦影。而这样缥缈的艺术,蕴藏着这样的哲学深心,是身如影。这样说或许有些玄乎,简单地说,既要追摹

的对象,都是虚而不实的,都是影,艺术创造要超越表象,非写实而写影,因为影是对世界真实相状的表现。

中国艺术中的绘画最能体现,我们来举例,以南宋禅僧玉涧为例,他一代表作《远浦归帆图》,用淡墨染出山影,再用浓墨点出参差迷离的树木,用细笔轻勾出一叶小舟。这初看漫漶一片,实则将无往的的刹境摄入了画端。《庐山图》中巍峨的庐山在画家的笔下,脱略为几丝柔痕。他仿佛要做一只在荒天中灭没的飞鸿。他的心不是随行而迁,而是随影而迁,他的画,就是他所悟出的世界的影。

第三,无色之色。看到这个我竟想起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过似乎与該内容无太大关联,这一节表面上是讲用色强调无色,与其说是抛弃色彩,摒弃那些花花绿绿,更不如说是回归本质。以水墨画为例便通俗易懂了。

第四,疾涩之道,简单来说即势。说实话,这一节看的我很玄乎可能因为我是理科生,满脑子的重力势能电势能。看到后面我竟想起那篇作文,蓄势是为了更好的勃发。倘若要我概括,灵是意境影是思想,那势可能是一种底蕴内涵。用宋代山水画家郭熙的话来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即画山的高俊呢,不能一直延伸,在山腰画一片飘渺的云遮挡,这高峻的势遍出来了。这一锁一掩的抑扬顿挫,正形成了艺术的张势,创造出一个回荡不已的空间。书法也是如此,东汉崔瑗《草势》曾形容书法用笔的妙处,要像狡兔暴骇,将奔未驰,书法要将着一瞬间的妙处表现出来,因为有这瞬间,将动未动,是最有张力的空间,具有最大的势。正如书法中悬针法,指垂画末端如悬针。垂露法,指一垂收笔时势不露,如露水垂而未滴之势。将力蕴含其中,将发未发,取力的最大值,以取玩味无穷的美。似乎艺术中有很多这样的创造,想表现一个东西,并非直接描绘,而是用别的物体来衬托出他的内涵。

书中还提到一个包容性,学到政治的我也学到了一个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其实与这个也没什么关联),这个应该说是中国艺术的包容性,这表层艺术之下,潜藏着的是我们民族独特的哲学智慧。

凭心而论,对这本书并没有过多深入的探究,一来并没有过多的兴趣,二来并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看的时候有些懵懵懂懂,但是写完读后感后,脑子里对中国艺术这一虚的空间意识,有了很大的了解。心中仿佛有了一个框架。以前总听说艺术追求虚,要留白啊,要遮掩啊等等。耳濡目染地好像对着中国艺术有一丝了解。但今日才发现自己学识短浅。没想到的是一番创造之下,可能蕴含的无限意境,无穷张势,甚至深奥的人生哲理。

在感叹中国艺术的同时,我又在想。艺术或许也是人生的一种美学体现。从艺术中,从这虚中,我有能得到什么?想起老师之前说的佛系,有的人打着佛系的幌子,秉承着一套老子庄子的虚无主义,谈着看淡人生隐退江湖,装作一副深沉哲学家模样,看似超度人生,实则蹉跎时光。或许我在这也应该学会一些什么,论学习上,我想,势很重要。我常听到厚积薄发,以前对他的理解是知识上的日积月累,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上面的成熟,学习不能急于求成,要追求那所谓的势。妄想着短短时间便能突飞猛进,岂不是痴人说梦。与其抱着飞跃的浮躁心理,不如沉下心来一点点地慢慢蓄势。除此之外,人际交往啊人生啊也是如此。一个慢字一个稳字蕴含多少哲学。与其说一件事改变人生轨迹,更不是说是一次长久的心态影响人生。内心的势,那份抑扬顿挫那份张力,我们更应该去追求。无论好事坏事,都是一次势的积累。

若谈到灵,我想到的可能是留白。生活中有很多留白,做笔记也好,考试也好,都要留白才有整洁的卷面。人际交往若太过亲密,没有一点空白之地,也会显得烦闷。做事做的满,不留一点余地,难堪的何妨不是自己。人生也是如此,给自己留一片余白之地,在烦躁骄傲之时,不妨问一下心之所向,不防放空自己,留自己一片空白,静静地放空身心思索,而不是一股脑的投入忙碌之中,人生之境自然而然浮现。

似乎很多人对佛系都有着错误的理解,念叨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生如梦,而我认为,无论是人生如梦也罢,七情六欲也罢。所谓佛系,只是崇尚着人们不过于追求人性,不过于被七情六欲支配,不被随波逐流所蒙蔽双眼。真正的佛系是回归本心,认清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对于学生,该做的就是学习,在奋斗的年纪就该热血。对于人生得失,断舍离,也要以辩证的角度看待。而不是害怕失去不去得到,或者失去了便郁郁寡欢。得与失都是人生磨砺,无论失去什么也好,得到自己真正应该得到的,才是本质。目光放远,辩证的看待人生,回归本心这才是佛系!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红楼梦》第七回读后感3000字-人生之病


本回目标题为送宫花周瑞叹英莲 谈肄业秦钟结宝玉。(脂砚斋批评本)周瑞指的是周瑞家的。本回目有两件大事送宫花、秦钟宝玉初会。两件大事中却包含着很多小事,作者繁笔简笔齐用、大事小事精彩纷呈。

一、送宫花

周瑞家的找王夫人回禀王熙凤接待刘姥姥事项,王夫人不管事,却是掌事人。

周瑞家的送宫花,牵连出英莲的应怜、宝钗的病与药、惜春的佛缘、王熙凤的房事、林黛玉的敏锐,宝钗落选的结果也朗然,如此钗黛矛盾也发芽了。

1.宝钗、黛玉之病之药。

宝钗、黛玉都有胎带的病根,都曾寻医问药,也都白白花了不少钱。

秃头和尚给宝钗了海上方,药料易得,却难在巧得,但是宝钗却有药缘,周瑞家的觉得十年也难得的药剂,宝钗却一二年间全得了。冷香丸,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雨水之水、白露之露、霜降之霜、小雪之雪,大自然之造化也,药必定包含寓意,一时还难以理解,但是隐隐觉得,这是警示宝钗人生要脱俗。我觉得宝钗陷入世俗太深,所以作者想以冷香丸来提醒她,时不时回归一下自然,活出人的自然的本性,不要那么热衷世俗,不要那么热心进取。

癞头和尚给黛玉的药方或者如同妙玉一样出家,或者回避所有人。两个药方一样的内涵:超凡脱俗。黛玉一株仙草,人界自然难以生存,可是她却偏偏要来人世走一遭,这就注定她的人生悲剧。不过,这与宝玉是一样的,宝玉无才补天的石头,本该在青埂峰下接受自然风雨的浸润,却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所说的红尘里的荣华富贵所动,执念到人年。宝玉、黛玉前身相仿,今生自然投缘。可是却也有不能克服的阻碍,爱情是人世间的附属物,两个世外之人,自然无法享有,木石前盟的悲剧实乃命中注定。

这一回,黛玉刻薄周瑞家的,看似是不满贾府众仆人乃至部分主子对自己的不厚道,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实则是金玉良缘的隐忧的外化,刻薄王夫人的陪房的目的不过是想护卫自己的爱情。宝玉自然明白黛玉的小心思,立即命人去探望宝钗,明确告诉宝钗不舒服的自己与黛玉在一起,宝玉此举一则化解了当时场景的尴尬,二则向黛玉表明自己心思在于黛玉,更向宝钗言明自己与黛玉的形影不离。

2.周瑞家收到的不同待遇。

周瑞家的走进宝钗的房间,宝钗正在做女工。宝钗见周瑞家的进来,便放下笔,转过身,满脸堆笑让坐,随即,两人闲聊。宝钗对周瑞家以礼相待又有能聊天的亲近感。

周瑞家的见到迎春、探春,二人正在下棋,周瑞家的说明原故,二人忙住了棋,欠身道谢。这既是对薛姨妈的致意,也是对周瑞家的致谢,尊重周瑞家的实则是尊重王夫人。而惜春却与之开玩笑,心无芥蒂,简单明净,无亲疏贵贱。

王熙凤这边,平人代为接受了宫花,而平儿对周瑞家的先是质问又跑来了做什么,这表达出的是对周瑞家的引见刘姥姥的不满,再是接花及借花献佛,次后才是命周瑞家的回去道谢,一个命表明了凌驾于周瑞家的之上,平儿与周瑞家的同为丫环,不知道平儿这个命的权力来自哪里。

到了黛玉这边,花儿由好奇心强的宝玉先接了,黛玉不过是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花是怎样配送的,随即再看了一看,两个看了一看,黛玉的不屑与高傲跃然纸上。随即的冷言讥讽更将指责与不满宣泄出来。

不同的人对周瑞家的是不同的礼数与态度及方式,周瑞家的对不同的人也是不同的心思与态度。人人平等只能写在纸上,何况这写在纸上的人人平等那时还只在国外,在国人的思想中尊卑贵贱长幼秩序才是行事为人标准。就算宝玉也不过是抬高了未婚女子的地位,对于那些已婚女士,他也是看不上眼的。

与人相交,坦诚相待即可,可社会强加的各种桎梏慢慢地囚禁得人 生了不同的心思,也就有了不同的病。

3.贾府的运数。周瑞家的送花与惜春,见到了尼姑智能儿,聊天交代出贾府的一项支出为各庙月例银子及特殊时日的香供,这项支出的掌管人是余信,余信谐音愚信,各庙贵族人家对神佛普遍撒网,支出也非小数目哟。家族兴衰靠求神拜佛,神佛到底庇佑何家何族,那就要看各自的幸运数了。庙里的师傅本该在庙里清修,却奔走于朱门讨要银钱,也是够讽刺的。惜春开玩笑自己要出家,后来玩笑成真,惜春远离尘世,宝玉赌气狠时也扬言自己要当和尚,后来袈裟批身,这两件事儿是供佛的贾家始料不及的吧,不过这也算是供佛的一种结果吧。家族在劫难逃时,谁来医治呢?药方是什么呢?

二、秦钟宝玉初会

第五回,宁国府梅花盛开,尤氏宴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赏花,可卿吊起了宝玉与其弟秦钟相见的欲望;这一回,尤氏单请王熙凤到宁府逛逛,玩心重的宝玉随熙凤到了宁府,可卿巧妙让秦钟宝玉会了面。

这里自然牵出贾府的家塾,一个家族,家塾是十分重要的,家塾的情况昭示家族的未来,可卿深懂这个道理,临死前托梦熙凤重视家族教育,可是此时的她却不知道贾家家塾的混乱与不堪,安排其弟与宝玉同入家塾,没成想却闹出了风波。

1.初相见,互相折服,心生爱恋。

风景在别处,是不是人类的通病啊,得到了不觉得好,得不到的总是很好。

宝玉被秦钟的风姿气质折服,心有所失,痴了半日,还起了呆意自惭形秽:出身侯门公府,穿绫锦纱罗,食美酒羔羊,而自己整个来说不过是泥猪癞狗,分开来说身体是死木,肠胃则是粪窟泥沟,总而言之自己不过是白白糟蹋了衣服粮食,百无一是。与张爱玲的低到尘埃里,不一样的是表述,一样的是自惭。

而秦钟呢,羡慕宝玉的金冠绣服、娇婢侈童,仰慕宝玉的形容出众、举止不浮,却遗憾自己出身贫寒,深感贫寒限人,这是人间的大不快。

宝玉、秦钟两人一见倾心,遗憾门不当户不对之余,话越说越投机,协商做同学,两个人的谈话条分缕析,文邹邹,正儿八经中藏着个人的小九九,急切的欲望掩盖于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看似体谅父辈,其实不过是打着读书的幌子寻找玩闹的机会罢了。贾母没有看透宝玉的心思,现如今的父母能否看透自己孩子择友交友的小九九呢。华丽语言之下的真实目的,是要耐心寻味的。

痴情是一种心病,这病终会带来祸患。

2.焦大之骂。焦大的无礼,是对自己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反抗,还是对贾府儿孙不能子承父业的愤懑呢?焦大曾忠心侍奉贾家太爷爷,对太爷爷有救命之恩,这样的人应该被如何对待呢?贾家的太爷爷们是另眼相看,此时则是按照奴才对待的。焦大对这种待遇表达不满,也是人之常理,以德报德是我们历来的价值观,再依仗着自己年长,有点为老不尊也是可能的。但是焦大作为贾府荣衰的见证者,醉骂贾珍、贾蓉等众人,更像是爱之深恨之更深,贾府的荣耀焦大也是有份的,可如今却要眼睁睁看着这份荣耀被贾珍等蛀虫败坏,他又无力去改变,他只能喝醉,从而借着酒疯发泄内心的愤恨。众儿孙只知道安荣尊富,却不知道维护家族荣誉,一个奴才却在此忧心忡忡。君恩三世/五世而斩看似绝情,其实是针对坐享其成危害的一种预防。焦大的骂,是上文熙凤调戏贾蓉内容的再补充,也是后文可卿死因的暗示之一。

心有所念,行有所应,执念也是病。

3.熙凤之闲。王熙凤本来是应尤氏之邀,来消遣消遣的。一天与尤氏、可卿及宁府其他姬妾闲聊、喝茶、品点心、摸骨牌,看似没有处理什么公务,挺悠闲的,其实呢,会见了秦钟给了见面礼,接下了向贾母替宝玉秦钟求情担保的任务,又听了焦大的一通骂。王熙凤贾府有事她要忙,悠闲时光也难得闲。此回也为她协理宁国府埋下伏笔。

忙得停不下来,最终身心都会抗议的,疾病缠身是对闲不住之人的惩罚。

人,天生带病,这病或是生理的或是心理的,病症各有不同,病情也各有所异,有的人无需医治,有的人可以医治,有的人无从医治,无论哪种情况,自己才是自己的良药。

《万历十五年》第七章和附录读书笔记摘抄


《万历十五年》第七章和附录读书笔记摘抄,欢迎阅读点评!

查找资料、了解以下历史人物相关生平,自行完成即可:

1.李贽;2.朱熹;3.王阳明。

一、第七章评价李贽是“自相冲突的哲学家”,他的自相冲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至少四个方面)

二、朱熹是如何剖析孔孟之道的?李贽又是如何理解的?

三、p200“张居正是政治家,李贽是哲学家,他们同样追求自由,有志于改革和创造,又同样为时代所扼止。”结合两人的经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四、请概括《神宗实录》一中所叙述的事件,皇帝不满的原因是什么?

五、申时行是个“和稀泥”的高手,结合《神宗实录》二中的实例说明这一观点。

六、如何理解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他的经历对他形成这一观点有何影响?

《第七天》读后感1200字


《第七天》读后感1200字:

作前天晚上在寿司店书架上看到了余华老师的《第七天》,吃饭期间读了一些,很有趣,今天午休读完了。

阅读期间无数次泪目,在寿司店的短暂时间里能被吸引,除了作者是余华外,就是书里独特的设定。故事以第一人称叙事者杨飞展开,一个死去的人通过他在阴间的见闻和回忆,生动的讲述了一个故事。

很多人对于这本书都是失望的,因为他的作者是余华,好像他的名气就应该受到质疑与失望。我很喜欢。不仅仅因为读过他的另外三本书,能让人废寝忘食的书,能差到哪去呢?

全书最感动的点有三个,1:杨飞的前妻杨青离他而去的时候,他取出所有的积蓄给了李青,李青只收了两万。如果正常离婚,这样做很正常,但是李青为了野心和另外一个男人结婚,抛弃了他。李青走的时候说:我依然爱你,我会给你写信打电话的。杨飞说:我会永远爱你,不要写信也不要打电话,我会难受的。

2:杨飞的父亲得了淋巴癌,为了不拖累杨飞,不辞而别。结局只能是死亡。但是他没有见到儿子最后一面,本书中连接现世和阴世的地方只有殡仪馆。杨飞的父亲杨金彪为死去的人帮忙,成为了殡仪馆的志愿者,没有去火化,日复一日的等待。他希望早点,更希望晚点见到自己的儿子。

3:一对鼠族(地下室居住的人)的爱情,故事就跟那些博眼球的文章一样荒诞。刘梅和伍超两人从事洗头和服务员之类的工作。大致情节就是伍超在刘梅生日的时候送了刘梅iphone4s,之后回老家照顾生病的父亲。刘梅发现手机是假的,联系不上伍超,刘梅想到了跳楼,只是为了让伍超出现,不幸意外跌落。

这不就是非主流吗?停机了交上话费不就行了,伍超应该不会回来找她,一看都是个狗血故事。故事的转折在肖庆死了之后,肖庆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只能从死去的人口中听到现世的故事。原来当伍超回来的时候才发现刘梅在找自己,为了给刘梅买块墓地去卖了肾,读书笔记前面也说了为什么不充上话费,这样不就可以联系了,刘梅说他们连面包都买不起。有了墓地的人就可以去火化,去往安息之地。对了,没有墓地的人都待在死无葬身之地,刘梅是唯一一个从这里离开的,所有鬼魂为她净身,送她去往殡仪馆。杨飞回去的途中碰到了伍超,由于卖肾被感染,他也去世了,他在寻找刘梅,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他得知刘梅光彩照人的去往安息之地应该挺欣慰的。

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在批判社会,杨飞的奶妈因为揭露了医院暴行,被车祸谋杀,尸体也被隐藏。杨飞的前妻贪污受贿在自家浴室自杀,杨飞当家教的那家夫妻在强拆中没能逃出,留下了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旁边商场的火灾被虚报死亡人数,导致大多数人没有坟墓,可能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去世了。作者说有个地方没有贫贱和富贵,没有悲伤也没用疼痛,没有仇恨,那里人人平等,那是死无葬身之地。

李青死前还在想着杨飞,因为他的善良。杨飞父亲一直以为他是弃婴,为了他一的辈子没有结婚,生母找他的时候,为了杨飞的前途,让他回到生母所在的城市。杨飞的奶妈因为揭露医院弃婴事件被谋害,死了之后这些孩子们一直跟着她,在死无葬身之地,她仍然是一伟大的母亲。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本书所以传统意义的好人,都落得死无葬身之地。但是他们都无愧于心的活过。者:小聘子

《第七天》读后感1000字


昨晚我读《第七天》的时候,长期快餐式的阅读方式让我几度无法适应读它。期间我甚至想放下书,等自己静下来再拿起它,可是我害怕这又变成漫漫无期的浮躁和等待,并且现在的我在这山上,天时地利人和都告诉我我该去履行心中的想法了。于是,我逆风一样读完了它,《第七天》。

我深知自己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没有说去解析或者剖析它的资格,所以我只是表达一下我读过它以后拙劣以致肤浅的感受和看法。

《第七天》以另一种角度来把书中人物的故事娓娓道来,即便他们都是不幸死去和非正常死亡,但这种方式却让原本悲哀悲伤的故事似乎不知不觉中变得平淡,最后竟给我温暖美好的感觉。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是那样的鲜活饱满,却又让我觉得他们独立起来,因为他们是那样的温柔善良!如同脑海中的海市蜃楼一般,真实美好却只能远远看着不能触摸,他们影响着你却不会决定你。一个又个故事,一个又一个人,在同一条路上,慢慢遇见甚至拥抱,他们孤独的来,来了之后却不再孤独。后世对前人的误解或者美化,在这条路上被平淡的讲述,却不再让他们产生波动。对现实的黑暗,冷漠,残酷,以及艰难也都是点到为止,没有深究。如同蜻蜓点水一样,轻盈浅淡却不失深刻的给我希望。

他们所有人,好像都失败在了现实里,但在这条路上那都不重要,我只要找到他,等到他,遇见她美好就会盛开。现实让我们孤独,我们依旧有对抗孤独的方式,是把你放在心上,这也是我们打败现实的唯一方式和最强力量。其实和《活着》一样,福贵的故事是那样让人绝望可是读完过后,我的心里除了沉重以外还有一种力量,不畏现实的力量,勇往直前直面困难的力量。至于《第七天》,它对现实依然有暗喻和讽刺,甚至每一个人都好像被现实残忍的碾压,政局,社会,人生百态,我们往往看不到真相,甚至不敢看也不敢说出真相。他们蒙上我们的眼睛,然后把刀架在我们的脖子前,往前一步靠近真相也接近死亡,往后一步从众如流麻木异常。然而读完以后留在我心里的,不是那些早已有准备的黑暗或者更黑暗现实现象的认识。而是不期而遇木椅青石的倚靠,是千山万水的艰难等待和寻找,是毫不犹豫的在怀里无微不至的哺乳,是27个婴儿夜莺一样的歌声,是无数空荡骨架用树叶为她净身的点滴河水,是无休止的悔棋的争吵和陪伴,是自奠的黑色袖带,是死无葬身之地

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我们也许不是无处可去,是忘了要去何处。

相信《《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七讲读后感3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三十讲第7讲至9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