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水浒传读后感1700字

水浒传读后感1700字

《活着》读后感1700字。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中外经典名著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只要我们认真的看过一本书并投入进去,就一定会在书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道理。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那么,你在写读后感时都会怎样写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活着》读后感17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着》是我读的第一本余华的作品,长时间的沉溺于校园和网络编织的精致而细腻的故事中,接触到这些朴实无华的民风故事,很久以来第一次感觉到:终于有书可读了。
当我翻开书卷时,扑面而来的是阔别已久的泥土的清香和恬静的乡间生活。但当我合上书卷时,却感到整本书给人带来的是沉重的人与死亡的纠缠和命运中的无力挣扎。
我爹毕竟年纪大了,蹲在粪坑上腿有些哆嗦,凤霞就问他:爷爷,你为什么动啊?我爹说:是风吹的。近似无厘头的玩笑,然后后来,福贵的爹还是如命中注定般被风从粪缸上吹了下来。这是书中的第一次死亡。
娘总是能在儿子最困难的时候给予莫大的关怀和鼓励,也总是一如既往地相信自己的儿子。福贵输光了家业,只有靠种田来养活家人。干农活的免不了砍了脚割破手。这时,娘心痛坏了,扭着小脚跑过来,捏一块烂泥巴堵住出血的地方,嘴里一个劲儿地数落我,一说得半晌,我还不能回嘴,要不她眼泪都会掉出来。娘的话总是让人无法法不听,娘的眼泪总是让人感到心痛。家珍告诉我,我娘死前一遍一遍对家珍说:福贵不会是去赌钱的。每次读到这里,我总是心中弥漫着一种酸的感觉。我在这里看到了母爱的博大和深沉。
家珍的温柔、漂亮、贤惠、任劳任怨、忍耐到极限的包容注定了她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女性的角色。在丈夫花天酒地的时候,她愿意把所有的不平和压抑独自带走,只是在失去儿子之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固执。可是命运仍旧没有显示出丝毫的怜悯,接连不断地让这个女人失去了她的儿子和女儿,最终自己也死去了。连死都是那么的安静,仿佛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她难受的了。一时间,福贵的生活中就少了这个如水般温柔的女人。我想起了一句话: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有庆使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仿佛也是在对老师的话唯命是从中度过,从小接受灌输式教育的我,根本无力反抗。苦根的短暂的生命正如同他的名字。凤霞也是一个命苦的女人,她的丈夫二喜给人一种老实可靠的感觉,然而在上帝般的作者的过分操纵下,也死于意外,这都是命中注定的。
福贵和福贵很像,我是指牛和人。牛的身上套着犁,一生不停地在田间劳作;福贵身上套着命运的枷锁,一生不停地遭遇死亡。福贵无论是作为阔少或是作为农民,都是旧社会的典型代表:花天酒地的混日子,或是循规蹈矩的熬日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福贵的爹死了,我的心抽搐了一下;有庆死了,我感叹命运的不公。然而接二连三的死亡,我已经和福贵一样无力反抗,只是早已泪流满面。作者用死亡连绵不断地打击我和读者的感情,我感受到了一种博大,深远的愤懑流过心中龟裂的土地。
曾经听到有人这么说:书里的爷爷的死算是老死了吧。奶奶的死书中没有怎么详细叙说。凤霞死于生产,算是女人的悲哀。二喜死于工地的事故。苦根噎死是困难中的农村孩子的可怜。而有庆的死让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可怕的害人的可恶的人际关系。作者在自序中写道: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于是,福贵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死去,只有他还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于是,福贵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死去,只有他还活着,艰难地活着,而且他只能活着,来承受苦难。
时间和命运一起,同福贵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龙二在代替福贵成为地主后,又代替福贵死去,福贵就这样活了下来并且就这样好好活着。所以作者说:这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因此它也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
不能不承认这篇作品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悲剧的让人心酸的故事,至少我这么认为。有人这么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我十分崇拜余华的破坏能力,并且破坏得恰如其分,破坏得毫无雕琢的痕迹。
我又一次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小说,耳畔似乎又想起了老人粗哑的歌声: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我想这不是玩世不恭,因为他没有资本。这只是无力挣扎在命运与死亡之间的豁达,就好比:看破红尘。
活着,是命;活着所经历的,是命运。
摆脱命运的唯一方法,是死亡。
然而,又有谁愿意死亡呢?
于是我们只好艰难地活着来接受命运的摆布。
抑或是,死亡,是命运和我们开的最大的玩笑?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梵高传》读后感1700字


提奥,浅需要太阳。我需要那种炎热非常、威力无比的太阳。整个冬天,我感到它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在把我向南方吸引。在我离开荷兰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像太阳那样的东西。现在我明白了,没有太阳也就无所谓绘画。也许,可以使我趋向成熟的东西就是这个灼热的太阳……只要我有了太阳,把我内心的寒冷驱散,使我的调色板燃烧起来……
梵高正是如此地热爱着蔚蓝天空上那颗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旋转着的、正在发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热的浪的星球。他的傲慢的愿望,正是直接面对太阳,19世纪著名的画评家阿尔贝奥里埃这样形容道。只是无论是梵高还是这位评论家都不知道,100年之后,梵高和他那些色彩绚烂、个性突出、热情奔放的油画,成为世界绘画史上的一颗威力无比、灿烂辉煌的太阳。
仰望太阳的时候,太阳的光与热会灼伤眼睛,这是连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而仰望梵高这颗绘画界里的太阳的时候,他的画、他的话、他的经历、他的痛苦,灼伤的却是心灵。在阅读欧文斯通为梵高所作的小说体传记 《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的时候,我所经历的正是一个心灵被灼伤的过程。
梵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一般书籍中称其为文森特梵高。他是19世纪著名印象派画家,与高更、塞尚并称为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梵高的画以其浓烈绚丽的、以黄色调和钻蓝色调为主的色彩,旋转的、充满着生命活力的、热情有力的笔触,以及他对人物性格的深层次了解和他对大自然本质的个性化描绘而名闻世界,犹以他的《向日葵》、 《莺尾花》、《星月夜》和《麦田》最为著名。他的故乡荷兰在阿姆斯特丹为他建立了博物馆,保存了他几乎全部的素描、水彩、油画。他的画,即使一张小小的素描习作,在现在的拍卖会上,也可以达到别的画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天价。这就是梵高,一个作为成功画家的梵高。
然而《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并非是写这样的一个梵高,这样一个为世人的眼睛所熟悉的梵高。《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的作者欧文斯通希望可以重现这位伟大画家的生活,重塑这位伟大画家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在这本书的序里,作者这样表述他写作的目的:面对着文森特的这个由色彩、阳光和运动组成的骚动不安的世界,我的确被惊呆了……我进人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这个如此深切、如此感人的世界打动了我的心……使我能够把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者渴望了解梵高,渴望知道是怎样的生活使梵高可以如此深刻地体会到生命、体悟到生命?或许由于作者的艺术修养,使他对梵高的作品表现出比我们高得多的鉴赏力,使他可以在梵高的作品中看到比我们多得多的情绪与内容,也因此使他对梵高的一生和梵高本人有比我们更多的好奇。然而,每一个曾经看过梵高那些有着强烈颜色对比的画作的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感受到那在画布与笔触之间洋溢着的强大的生命力;每一个可以感受到这生命力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像作者一样,产生了解梵高的渴望即使这种渴望并不如我们的作者如此强烈。《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的价值正在于此。
正像这本书的名字,当你随着作者的笔,跟随梵高在英国、荷兰、法国等各处游走的时候,你会被梵高因其对生活的无限渴求而表现出来的生活热情与激情而感动感动这词用得不好,我想还是用前面曾经提到的灼伤更好。梵高的生活热情是会像太阳的光芒一样灼伤你的心灵的。无论遭遇到怎样的不公与困难,无论是在多么大的失败之后,或许他也会消沉,但是当他决定了自己下一步所要走的道路时,他所表现出的执著与热情都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烙下深深的印记那样的热情实在是过于鲜明了!
一个渴望生活、渴望直面太阳的梵高,他以他的热情生活着,并且希望将自己的热情传递给众人,感染众人。我们内心的思想,它们表露出来过吗?也许在我们的灵魂中有一团烈火,但没有一个人前来取暖。过路人只看见烟囱中冒出的一缕青烟,便接着走自己的路去了。那么,听我说,应该怎么办呢?难道不应该守护着心中的这团火,保持自己的热情,耐心等待着有人前来取暖的时刻吗?文森特对提奥说。如果说那个散发着自亮光热的圆球是天空中的太阳,那么文森特梵高便是我们人世间的太阳。他燃烧着他的热情,照亮着我们,照亮着我们这些需要太阳的光与热的庸碌的人们。

《暗时间》读后感1700字


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沙漏,里面装的沙子总量大致相当,不同的是,有的沙漏颈部较细,有的沙漏颈部较粗。颈部较细的沙漏能够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即使沙子总量一样,也能拥有更长的生命。这是作者刘未鹏在这本著作扉页上的话。

part1:学习与效率

这一部分是此古怪书名的主要有来,所谓暗时间,可以这么理解:那些偷偷地从你指缝中溜走的不经意的时间,而作者在这一部分就讲的是如何好好利用这些时间以增加生命的长度。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作者提倡单线程,尽量拿出一整块的时间来学习,因为多线程之间的切换需要保存上下文,恢复现场,时空开销非常大。(pS:理工科思维又犯了。。。不过话说回来,作者刘未鹏本身就是个IT技术达人,其博客Mind Hacks不仅有这些关于学习方位,思维习惯的思考,更有大量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算法编程的原创内容,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博客。)

GTD方法(Get Thing Done)也是作者推荐的学习方法,确实,进度条不仅符合化整为零的数学思维,也能够欺骗那个充满人性弱点的本我。

谈到效率,逃不开的话题之一便是兴趣,无独有偶,作者对待兴趣的态度与李笑来如出一辙能力决定兴趣。

有这么一句话:投资大脑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我在这儿想强调的是记忆力。关于记忆力这方面的书籍有许多,比如介绍罗马房间记忆法的等等。其实大多数人无需达到吉尼斯世界纪录那般的厉害,有意识地锻炼记忆力将获得长远的回报。

part2:思维改变生活

我们都是信息时代的远古人这句话我没能找到最初的出处,但是看过罗胖的罗辑思维的读者应该对此并不陌生,这句话很好的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内容。千万年进化而来的思维方式,无法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造就无数的思维误区,大名鼎鼎的《影响力》便从某个侧面深入探讨过这个问题。作者也在这儿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常见的思维误区,并以此支撑他的观点:为什么人人都该学点心理学。

在成功学上,我向来非常讨厌这个句式只要。。。就。。。,甚至现在连只有。。。才能。。。都持怀疑态度,我都开始质疑成功学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个人因素往往只是成功的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但是改善个人因素无疑能够大大增加成功的几率。有一个相似的结论就是:结果坏不代表过程就错,结果好不代表过程就对,但是注重过程必然导致出现好结果的概率提高。

从视觉错觉可以看出,人类大脑有着根深蒂固的先验假设以消除二义性,这是偏见的来源之一。为了消除偏见,心存我可能是错的还不够,还必须开拓视野,了解其他的可能性。因为人类是无法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东西证实真伪的。

还有诸如自利性归因,关联取代因果等等,简直数不胜数,几乎每个方面都有足够的例子写成一本书了。聪明人在别人跌倒的地方跳过去,我们也应该多了解自身的思维误区,才能做到适者生存。(本文选自)

part3:书写

虽然这部分只占了书中两章的篇幅,我却在这里将之提升到一个part的地位,实在是因为我与作者在此有着太多共鸣之处了,这也是我为何一直坚持写读书笔记的缘故。

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书写是对思维的缓存,书写是与自己的对话,书写是与别人的交流。在信息时代,创建个人博客并坚持不懈地在上面记录发表自己的点滴思考,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绝佳途径。

个人博客至少有着以下六点好处:

①交到志同道合之人;

②教是最好的学;

③讨论是绝佳的反思;

④激励持续学习和思考;

⑤学会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

⑥一份好的简历。

在建设个人博客的时候有以下四个误区需要避免。

①拒绝碎碎念;

②担心别人认为没价值?放屁!一山还有一山低。

③担心想法太幼稚?放屁!谁不是这么走过来的。

④SEO?访问量?放屁!知道什么叫本末倒置吗?这就是!

最近的一些心得:

1、读书不必把每一本书都完全读完,各取所需就可以了。比如像《动机与人格》中的方法论部分,又好比《暗时间》中的技术部分,我都跳过了。

2、对书籍的挑剔是值得的,去读你喜欢的作者喜欢的书是有用的。像刘未鹏的这本《暗时间》和苏杰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他们都在书中的字里行间给出了他们推荐的书籍。你会发现原来这些你喜欢的作者之间在某些问题上是那么的一致,他们所推荐的书有着相当的重叠,这种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忽然发现一束光一样,在这方面,豆瓣读书帮了我的大忙,不得不承认,豆瓣这网站做得真是不错!

《苏东坡传》读后感1700字


苏东坡与他的时代已成了陈迹,但苏东坡亦调悦亦潇洒亦豪迈亦旷达亦俊秀亦从容亦淡泊亦宁静的形象总是一个让人读之不透的谜,即使在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
以前不经意间,读到他一首首诗,雪泥鸿爪难以消除留在心中的痕迹,当读 《苏东坡传) 时,才觉得一首首诗如仙界飞天袖间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全是一个心灵流淌出来的智慧。不知道上天给这位诗人注人了什么灵感,他的诗,你随手拈来,都觉得有不俗之气。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酣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慷慨纵横。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苍茫渺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冷静观照,直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旷达深,每首诗一个表情,一个风格,千变万化,决不雷同。有时候不明白,一个人能拥有其中一首诗就足够在文坛中占一席之地,而苏东坡却一个人独占了这么多的才情。他的心胸间仿佛蕴藏着浩荡不绝的波涛,层峦叠嶂的岩峰,就如他自己所言,掘一地,泉就不择细流而出。他写一诗,著一文,就有万解泉泉涌而出,似乎没有枯竭的时候。高唱时他引吭高歌,倾心而出,他是抒情的高手。气魄雄浑激越) 抒情首先善选景,月景几乎是他的偏爱,缺月、满月、明月、冷月、闲月、水中月、林下月、山边月,没有简单的重复,只有月下独酌的冷静和奔放于内心的豪情。大江东去,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蓑烟雨任平生,关东大汉执铁板唱豪放诗情,系胸怀间真情,模拟作诗也仿不出。苏东坡高唱唱得惊心动魄,而柔情低吟,他也一样柔情百转。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读之断肠凄凉顿生。诸如此类万般风情,惟有他驾驭得自如。
林语堂告诉我们的绝不是一个高搁在文学史里的苏东坡,他描画的是一个有魅力、有创意、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苏东坡。才是其一,情是其二。情系亲人,父母兄弟和四川眉山的丰腆的山水滋润着他的才情,尤其是手足情。水调歌头一出,天下写月篇为之黯然的赞誉应分些功劳给子由。这个真实的人生履历里兄弟俩演绎了一段段动人的佳话。子由为其辞官,为其唱和,为其牵挂我们今天无从知道苏东坡在流放海南时在藤州与弟弟离别的场景,但兄弟诀别的痛楚可想而知。情郁于中,才发乎情外,高乎情上,人间种种情感有了苏东坡语言的表白,也就有了灿烂。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他的灵魂始终停泊在真情的船上。(本文选自)
其实,他岂止是将爱专注于家庭呢,他出仕为国,就兼善天下,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激扬文字,所写策论涤荡陈腐,气势横流。为官一方,修水利、赈灾民、大刀阔斧济世富民,两年内五上奏折为放债请愿,这些都是明证。也许只有你阅读他的经历,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拨开包装在诗歌上的美丽外衣,你方能明白外在的峻拔或秀丽下的情深意浓才是他 的本色。
几乎了解他的人首先推他为文学家,无人企及的文思,如行云流水畅快淋漓。佩服之余只是佩服,却不小心忘了他其实是个哲学家。他熔铸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于一身。他积极用世时举儒家大旗,崇尚绝对自由,淡泊无为时倾向于道家。数遭贬滴,庄子思想又占了上风。好一个苏东坡!难怪经历了多次沉浮,仍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人生。是否上天真是降大任于斯人,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事端都赐予了他呢。有一点是肯定的,显达的荣华富贵,孤独的颠沛流离,历史的剧目不管翻多少花样,苏东坡依然故我。经历过大悲的人才能体验大喜,但大悲大喜都经历过的苏东坡已经完全宠辱不惊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忘却痛苦,即使李白,浪漫诗情中脱不了苦闷的抑郁,但苏东坡却可以消解他经受过的磨难 他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因此,在送别故我的时候,他总能搭建新我的框架,我的个性是他生命价值中最明的亮色。他不轻易被别人左右,总保持他自己的特点,他的文、他的人都是如此。挫折给了他丰富的情感沉积,一次次变迁给他思想升华提供了基点,他站得确实比别人高许多层次。所以,当他以精神自由的眼光俯瞰人生时,他的灵魂终于获得一种自我完善感和灵魂归宿感。
他是乐天派,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诗人林语堂先生这样评说。而我以为东坡就是一个人,一个让人喜让人忧让人佩服让人敬仰的卓尔独立的一个,这正是《苏东坡传》最想告诉我们的。

《房龙传》读后感1700字


说到房龙,读书界几乎人人都听说过。这位写了《人类的故事》和《宽容》的美国作家爱画画,常常在给别人的信中画上自己的漫画像,其中有不少更是把自己画成了大象。这当然是在嘲笑自己的庞大臃肿,因为谁都知道房龙身材魁伟、体态超重。但读了《房龙传》和他的许多著作,了解他曾以何种面目在社会上亮相之后,我觉得他确实具有某种让人经常联想到的大象风格 。
自1913年出版第一部作品直至去世. 房龙这个名字总是和历史联系在一起。难怪他去世当天,美国《星期日快报》刊登讣告时用了这样的标题:历史成就了他的名声房龙逝世。房龙是历史学博士,但他并不以深人细致的研究见长,而是善于把历史通俗化、个人化,能将深奥晦涩的历史内容描述得令一般读者乐于接受,他使读历史成为读者的一大乐趣。
从《房龙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年轻时的房龙因经济拮据,像一头大象一样鲁莽地闯人了出版界。他指望出本书挣钱维持生活,并以此成为到大学谋个教职的资本。但他选择的是写历史作品,当时没有人相信千这个能挣钱。由博士论文改写的《荷兰共和国的衰亡》,因其新颖的风格颇受书评界的好评,但却只售出了不到700本,于是引来了出版商满怀怜悯的话语:我想连在街上开公交车的也比写历史的挣得多。但有一位芝加哥的书评家却预言,要是历史都这么写的话,不久历史书将名列畅销书榜。
当一位出版商有了同样的先见之明,房龙一生的转折点便到来了。这位出版商名叫霍雷斯利弗奈特,房龙先后和他签约写了《文明的开端》、《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宽容》等。他们的合作历时10个年头。《文明的开端》的意外热销已经表明霍雷斯利弗奈特独具慧眼,而《人类的故事》不仅引来书评界的一片欢呼并获得最佳少儿读物奖,该书共印了32版,房龙本人的收益也不少于50万美元。史教授也不禁发出感叹:在房龙的笔下,历就连给这本书挑错儿的历史上死气沉沉的人物都成了活生生的人。(本文选自)
也许是熟悉历史的缘故,房龙还是较早视希特勒上台为严重威胁的少数美国人之一。1938年,他出版《我们的奋斗对希特勒所著我的奋斗的回答》,摆出了与 德国纳粹势不两立的架势。在德国人侵他的 故国荷兰、野蛮轰炸了他的出生地鹿特丹之后,房龙自称汉克大叔,在美国通过短波广播对被占领的荷兰进行宣传,以他特有的机智向受难的同胞传递了许多信息。
对于房龙的评价,从来都是五花八门。敬慕他的人给他人文主义者、历史学家的衔,鄙视他、嫉妒他的人则视他为投机分子,说他热衷于沽名钓誉。房龙靠写历史书暴发,着实抢了当时美国不少文学名家的风头。他们不服,抱怨报刊上的文学专栏竟然都在评介房龙的书。小说家辛克莱刘易斯有一次当着房龙的面就发起了牢骚:房龙到底以为自己是什么人?是个作家?至于房龙的个人生活,他的儿子杰勒德威廉房龙写的这本传记,简直是在做砸烂偶像的工作自私自利的老房龙形象跃然纸上。
不管怎么说,房龙作为杰出写家的特征是实实在在的,他的作品可以作证,这些作品的读者都可以作证。也许文学史和史学史都不会留下他的名字,也许他身上永远背着通俗作家的别扭名声,但他毕竟是以他大象般的勇气和大象般的风格在文学与史学之间开辟了一片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普通读者能轻松快乐地感受历史、感受地理、感受艺术。
没人会像房龙的儿子在《房龙传》中那样,既写房龙公开挑战希特勒的英勇激情,又毫不客气地写房龙渴望的是欢笑的阳光、奉承的细雨、可供他打洞的多种语言混合的肥沃霉烂的文学土壤,还有谈话这富有刺激性的肥料,甚至还客观地记述房龙的自私和对女人的不忠。
说房龙是出版界的奇迹创造者也许并不过分。在他去世之前,他的著作在欧美热销了20多个年头,销售的总数超过600万册。他一生连写带编还带画地搞了40多本书,其中名列畅销书榜的有《人类的故事》、《人类的家园》、《艺术》和《天堂对话》,仅《人类的故事》就印了犯版。在中国出版界他同样创造了奇迹。他的著作的中译本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末热销了十几个年头之后,又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被发现,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1年这段时间里甚至兴起了颇有声势的房龙热。房龙次子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全面、丰富的房龙,由于写作者与房龙的关系太密切,所以是否非常客观,有待读者自己去体会。

喜欢《《活着》读后感17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水浒传读后感17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