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重温卢梭—— 《忏悔录》读后感1700字。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重温卢梭—— 《忏悔录》读后感1700字,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却比其他一切是奴隶的人更是奴隶。我崇拜卢梭,也对他的政治法律思想有所涉及,他带给我无穷的震撼。在路易十四所统治的那个黑暗淫秽的法国社会,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巴黎上层社会中,谁会想到当时那个到处流浪的乞丐,能够在我们这个时代被称为一代文学巨子呢?
我敬佩卢梭,不仅仅因为在思想上我对其崇拜,而更多的是对其人格魅力的一个欣赏!一个人能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始终保持一种自然的天性不泯灭,一直在理性和现实的拷打当中坚持自己的方向,在重要的关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不顾世俗社会的种种阻扰,即使横尸街头,也始终不向那黑暗势力妥协,那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呀!
卢梭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伟大的,在他的身上始终有一种与当时的社会不协调的东西。他出生于日内瓦,出生在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中,他身上的平民气息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一个平民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成为一代巨子,他没有想过投机取巧,其实他的确有很多机会,在他的一生当中有过许多平常人认为是飞黄腾达的机会,他却弃之如草芥,这是平常人难以做到的!即使有人能够坚持一时,却很难和他一样坚持一世,始终不和外界妥协,即使是表面上的妥协!
当他的那篇《科学文化是否有助于敦促社会风气的净化》获得元老院的征文奖,因而一夜之间成名时,他放弃了为金钱而写作,那股决然足可让今天许多为功利忙碌的伪文学者汗颜!按他在 《忏悔录》中所写的话我当时有许多可以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机会,但是我都给放弃了,别人也许认为我是个傻瓜,我不想去申辩什么,我只想说不要为了面包而写作,那样会窒息我的才华,我的才华只有在宁静的自然状态下才会从我的笔尖横滋而出,任何功利的东西都会让我的才华丧失!那是一种何等高尚的情操呀!那简直是对那惟利是图的社会的绝大讽刺!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傲,举世混浊我独清的伟岸不群!
卢梭的不喜欢金钱的品质在那个物质至上的社会更为可贵!他从来没有把钱看得很重,他将金钱看成一类危险的东西,认为它会使人惰化。他一生贫困潦倒,很多次当过乞丐,到处流浪。像这样一个人,他却能摒弃物欲,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当他那著名的歌剧《吉扑的乡村教师》在宫廷上演之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痴迷到几乎天天在临睡前要唱这歌剧。但是当那个喜欢造作的国王要接见他,并赏赐他100)金币的时候,在别人认为本是毕生荣耀的时候,他却放弃了这一切,宁愿继续流浪街头。粪土当年万户侯,多么傲然呀!
卢梭的坦率是其他作家所不具有的,他不仅仅将人性第一次提出来,而且将自己的人性第一次完完全全地解剖给世人,他的一生是悲惨的,到处流浪,尤其在他被教会宣布为上的敌人之后,他到处流亡,到处被人像狗一样追赶,被到处喊打,他的处境是可想而知的,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放弃自己的信仰,依然坚持真理,依然故我。可恨的是,在他流亡的路途中,他的友人竟然背叛了他,企图将他抹黑。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觉得有必要为自己申辩一下,才在极其悲愤的情形下写自己的自白《忏悔录》。可以这么说,一个人能够为坚持真理而如此隐忍地跋涉在人生之路上,可谓古今罕有!反观一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学哲学形态百家争鸣,固然是好,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没有世界级的大师,为什么近300年世界级的大师尽出在西方,难道说我们涣涣华夏文明比不上西方文明?原因何在,我想应该值得我们去探寻。我要说的是我们找不到一个能像卢梭一样的人!我们的作家太过矫情,我们的作家没有那股隐忍跋涉的执著!我不想说很多,其他的就让大家来探讨!
正像恩格斯说的:正像牛顿在表面上毫无规律的天体运动中发现了其普遍的规律一样,卢梭通过《忏悔录》第一次在表面上纷纭丛杂的人类行动中发现了人性。卢梭的人性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尽管有其局限性,但在我们今天依然值得提倡。正像康德所说的:卢梭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去回归过去,回归自然。他认为人性本善。而后天是造成人性差别的所在他在《忏悔录》当中写到:为什么我小的时候碰到的人都是好人,他们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和蔼可亲,为什么等到我长大的时候却遇不到一个好人呢?难道这世界上的好人绝种了吗?不是,而是我现在的那个阶层再也不是我当初的那个阶层了。这一切在我们这个社会更值深思,我认为重温卢梭对我们整个社会是有必要的!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忏悔录》读书笔记1000字及心得感悟


《忏悔录》读书笔记1000字及心得感悟

卷三记载的是作者来到迦太基迷恋戏剧,学习雄辩术,参拜西塞罗,研读圣经的一些事件,而后作者又在环境影响下加入了摩尼教。在这个时期的奥古斯丁,执着于“肮脏不堪”的情欲,陶醉于戏剧的虚构,厮混在“颠覆者”之间,更醉身西塞罗的哲学。如作者回忆所言,“对于圣经之奥义,骄傲的人是无法掌握的”。上帝的言语就是在片刻间便可击穿你虚伪的面具,圣经的光照只会让人感到自己是无比丑陋的。按照作者的描述,如每个世人一样,迷恋在这个世代的鸟语花香之中,失去了感觉生命腐朽的能力。但凡符合人间的传统,符合人世的基本原理,他在你的眼目中总有耀眼的光芒,如伊甸园中善恶树上的果实,是的,纵使渊博真实,辞章华美,缺乏基督的名字,却毫无生机。

混迹于一群胡言虚夸,耽于邪欲的人群之中,作者奥古斯丁陷入了魔鬼的陷阱之中,去捕捉食粮的幻影。这个时期,作者跌入了摩尼教的异教中,甚至无法自拔。这卷书描述了摩尼教部分荒唐的教义及作者归正基督后对当时的反思与忏悔。

作者在第三卷书中讲述了他19到28岁9年间,误入歧途,奉行摩尼教,从而误导他人,狂妄,迷信,贪慕名利是作者对当时他自己的评价。这个时期的作者与一个女子未婚同居,轻视巫术,却对占星术又十分迷恋。这段时期的作者,执迷在魔鬼的把戏中,并乐在其中。

人间的悲欢离合,短暂无常总是无可避免的。作者和我们一样,他讲述了在他这个时期失去了一个知心的挚友,“我的双眼四处不停地搜寻他,可是他已经不在人世”,作者沉痛之极,对主的祷文,更令人感到他的那份苦楚。返回迦太基后,作者又结识了新的朋友,“时光流逝无休无止,它给我带来了别样的希望与回忆,并使得我恢复如初。昔日拥有的却又重新出现了。”

在这个章节中,作者剖析了那时他对人间友谊的美妙之情,“许多彼此交好的事情,都俨然是发自内心,感情的付出与收回,点燃了心底的火焰,足以熔炼我们的心为一体。”相对人之情感,作者论述到,真正只有在上帝之中,珍爱的朋友才不会失去,因为上帝永不失去,那么在上帝之中珍爱的人,更不会失去。所有的短暂无常,那都是上帝定下的规律,读书笔记为的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灵魂在我们之中无常易变,唯有在上帝之中才能稳固,也正是如此,我们只有认识到我们的无能,才能真正明白上帝的“道”,他道成了肉身,降临在人世,只一次便击败了死亡。如此,我们的心灵还要迟钝吗?生命已然降临,难道我们不愿上升与上帝永生?是的,我们必须下降,卑微,然后才能提升,以致高升到上帝那里。

生命中出现了光明:

卷五讲述了作者在28岁时发生的一些事件,其中,主要包括开始对摩尼教义的质疑,以致失去信心,之后在前往罗马时染上重病,差点撒手人寰,在母亲祈祷,神爱的帮助下,恢复了健康,并在机缘巧合下去了米兰,结识了安布罗斯,成为了慕道友。

卷六讲述的是作者母亲来到米兰的一些事件,在这个时期,作者对于圣经与基督的认识有了根本的改变,他意识到了圣经的绝对权威,值得尊敬和全身心的信仰。作者这么论及当时,“我如此凝思时,你伴我左右,我叹息时,你倾听我,我依然彷徨时,你指引我,我还游走于世间大道时,你从未遗弃我。”

卷六的篇后,作者依然讲述了关于情欲的问题。事实并非作者是情欲的奴隶,而是这个世代的大多数人均是如此,生活在感官的享乐之中。“没有人可以做到节欲,除非你赐予我们这种能力。”是的啊,如果我们常常在发出精神上的痛苦呼求,如果我们心中怀有坚定的信仰,我们的主一定赐下能力。

唯有上帝不朽坏:

这一卷书的开篇,作者便针对摩尼错误教义,论述了一些神学的观点,诸如上帝不会朽坏,人的自由意志。这个时期的作者,阅读了柏拉图学派的一些著作,从中发现了道的永恒与精神性。这个时期的奥古斯丁开始了解保罗的作品,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到唯有基督,才是唯一的中保,唯一的力量源泉。他在书中是这么描述基督的,“基督是一个无以媲美的具有大智大慧的人。我以为他奇迹般的生自处女是一种典范,它诫示人类为了永生应轻视现世,它象征神对我们的关爱,也理所应当的为神博得了作为我们主人的全权。”来源:九江生命活水图书馆 作者:Faithful

《活着》读后感1700字


《活着》是我读的第一本余华的作品,长时间的沉溺于校园和网络编织的精致而细腻的故事中,接触到这些朴实无华的民风故事,很久以来第一次感觉到:终于有书可读了。
当我翻开书卷时,扑面而来的是阔别已久的泥土的清香和恬静的乡间生活。但当我合上书卷时,却感到整本书给人带来的是沉重的人与死亡的纠缠和命运中的无力挣扎。
我爹毕竟年纪大了,蹲在粪坑上腿有些哆嗦,凤霞就问他:爷爷,你为什么动啊?我爹说:是风吹的。近似无厘头的玩笑,然后后来,福贵的爹还是如命中注定般被风从粪缸上吹了下来。这是书中的第一次死亡。
娘总是能在儿子最困难的时候给予莫大的关怀和鼓励,也总是一如既往地相信自己的儿子。福贵输光了家业,只有靠种田来养活家人。干农活的免不了砍了脚割破手。这时,娘心痛坏了,扭着小脚跑过来,捏一块烂泥巴堵住出血的地方,嘴里一个劲儿地数落我,一说得半晌,我还不能回嘴,要不她眼泪都会掉出来。娘的话总是让人无法法不听,娘的眼泪总是让人感到心痛。家珍告诉我,我娘死前一遍一遍对家珍说:福贵不会是去赌钱的。每次读到这里,我总是心中弥漫着一种酸的感觉。我在这里看到了母爱的博大和深沉。
家珍的温柔、漂亮、贤惠、任劳任怨、忍耐到极限的包容注定了她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女性的角色。在丈夫花天酒地的时候,她愿意把所有的不平和压抑独自带走,只是在失去儿子之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固执。可是命运仍旧没有显示出丝毫的怜悯,接连不断地让这个女人失去了她的儿子和女儿,最终自己也死去了。连死都是那么的安静,仿佛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她难受的了。一时间,福贵的生活中就少了这个如水般温柔的女人。我想起了一句话: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有庆使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仿佛也是在对老师的话唯命是从中度过,从小接受灌输式教育的我,根本无力反抗。苦根的短暂的生命正如同他的名字。凤霞也是一个命苦的女人,她的丈夫二喜给人一种老实可靠的感觉,然而在上帝般的作者的过分操纵下,也死于意外,这都是命中注定的。
福贵和福贵很像,我是指牛和人。牛的身上套着犁,一生不停地在田间劳作;福贵身上套着命运的枷锁,一生不停地遭遇死亡。福贵无论是作为阔少或是作为农民,都是旧社会的典型代表:花天酒地的混日子,或是循规蹈矩的熬日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福贵的爹死了,我的心抽搐了一下;有庆死了,我感叹命运的不公。然而接二连三的死亡,我已经和福贵一样无力反抗,只是早已泪流满面。作者用死亡连绵不断地打击我和读者的感情,我感受到了一种博大,深远的愤懑流过心中龟裂的土地。
曾经听到有人这么说:书里的爷爷的死算是老死了吧。奶奶的死书中没有怎么详细叙说。凤霞死于生产,算是女人的悲哀。二喜死于工地的事故。苦根噎死是困难中的农村孩子的可怜。而有庆的死让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可怕的害人的可恶的人际关系。作者在自序中写道: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于是,福贵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死去,只有他还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于是,福贵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死去,只有他还活着,艰难地活着,而且他只能活着,来承受苦难。
时间和命运一起,同福贵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龙二在代替福贵成为地主后,又代替福贵死去,福贵就这样活了下来并且就这样好好活着。所以作者说:这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因此它也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
不能不承认这篇作品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悲剧的让人心酸的故事,至少我这么认为。有人这么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我十分崇拜余华的破坏能力,并且破坏得恰如其分,破坏得毫无雕琢的痕迹。
我又一次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小说,耳畔似乎又想起了老人粗哑的歌声: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我想这不是玩世不恭,因为他没有资本。这只是无力挣扎在命运与死亡之间的豁达,就好比:看破红尘。
活着,是命;活着所经历的,是命运。
摆脱命运的唯一方法,是死亡。
然而,又有谁愿意死亡呢?
于是我们只好艰难地活着来接受命运的摆布。
抑或是,死亡,是命运和我们开的最大的玩笑?

《梵高传》读后感1700字


提奥,浅需要太阳。我需要那种炎热非常、威力无比的太阳。整个冬天,我感到它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在把我向南方吸引。在我离开荷兰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像太阳那样的东西。现在我明白了,没有太阳也就无所谓绘画。也许,可以使我趋向成熟的东西就是这个灼热的太阳……只要我有了太阳,把我内心的寒冷驱散,使我的调色板燃烧起来……
梵高正是如此地热爱着蔚蓝天空上那颗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旋转着的、正在发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热的浪的星球。他的傲慢的愿望,正是直接面对太阳,19世纪著名的画评家阿尔贝奥里埃这样形容道。只是无论是梵高还是这位评论家都不知道,100年之后,梵高和他那些色彩绚烂、个性突出、热情奔放的油画,成为世界绘画史上的一颗威力无比、灿烂辉煌的太阳。
仰望太阳的时候,太阳的光与热会灼伤眼睛,这是连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而仰望梵高这颗绘画界里的太阳的时候,他的画、他的话、他的经历、他的痛苦,灼伤的却是心灵。在阅读欧文斯通为梵高所作的小说体传记 《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的时候,我所经历的正是一个心灵被灼伤的过程。
梵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一般书籍中称其为文森特梵高。他是19世纪著名印象派画家,与高更、塞尚并称为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梵高的画以其浓烈绚丽的、以黄色调和钻蓝色调为主的色彩,旋转的、充满着生命活力的、热情有力的笔触,以及他对人物性格的深层次了解和他对大自然本质的个性化描绘而名闻世界,犹以他的《向日葵》、 《莺尾花》、《星月夜》和《麦田》最为著名。他的故乡荷兰在阿姆斯特丹为他建立了博物馆,保存了他几乎全部的素描、水彩、油画。他的画,即使一张小小的素描习作,在现在的拍卖会上,也可以达到别的画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天价。这就是梵高,一个作为成功画家的梵高。
然而《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并非是写这样的一个梵高,这样一个为世人的眼睛所熟悉的梵高。《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的作者欧文斯通希望可以重现这位伟大画家的生活,重塑这位伟大画家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在这本书的序里,作者这样表述他写作的目的:面对着文森特的这个由色彩、阳光和运动组成的骚动不安的世界,我的确被惊呆了……我进人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这个如此深切、如此感人的世界打动了我的心……使我能够把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者渴望了解梵高,渴望知道是怎样的生活使梵高可以如此深刻地体会到生命、体悟到生命?或许由于作者的艺术修养,使他对梵高的作品表现出比我们高得多的鉴赏力,使他可以在梵高的作品中看到比我们多得多的情绪与内容,也因此使他对梵高的一生和梵高本人有比我们更多的好奇。然而,每一个曾经看过梵高那些有着强烈颜色对比的画作的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感受到那在画布与笔触之间洋溢着的强大的生命力;每一个可以感受到这生命力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像作者一样,产生了解梵高的渴望即使这种渴望并不如我们的作者如此强烈。《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的价值正在于此。
正像这本书的名字,当你随着作者的笔,跟随梵高在英国、荷兰、法国等各处游走的时候,你会被梵高因其对生活的无限渴求而表现出来的生活热情与激情而感动感动这词用得不好,我想还是用前面曾经提到的灼伤更好。梵高的生活热情是会像太阳的光芒一样灼伤你的心灵的。无论遭遇到怎样的不公与困难,无论是在多么大的失败之后,或许他也会消沉,但是当他决定了自己下一步所要走的道路时,他所表现出的执著与热情都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烙下深深的印记那样的热情实在是过于鲜明了!
一个渴望生活、渴望直面太阳的梵高,他以他的热情生活着,并且希望将自己的热情传递给众人,感染众人。我们内心的思想,它们表露出来过吗?也许在我们的灵魂中有一团烈火,但没有一个人前来取暖。过路人只看见烟囱中冒出的一缕青烟,便接着走自己的路去了。那么,听我说,应该怎么办呢?难道不应该守护着心中的这团火,保持自己的热情,耐心等待着有人前来取暖的时刻吗?文森特对提奥说。如果说那个散发着自亮光热的圆球是天空中的太阳,那么文森特梵高便是我们人世间的太阳。他燃烧着他的热情,照亮着我们,照亮着我们这些需要太阳的光与热的庸碌的人们。

《暗时间》读后感1700字


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沙漏,里面装的沙子总量大致相当,不同的是,有的沙漏颈部较细,有的沙漏颈部较粗。颈部较细的沙漏能够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即使沙子总量一样,也能拥有更长的生命。这是作者刘未鹏在这本著作扉页上的话。

part1:学习与效率

这一部分是此古怪书名的主要有来,所谓暗时间,可以这么理解:那些偷偷地从你指缝中溜走的不经意的时间,而作者在这一部分就讲的是如何好好利用这些时间以增加生命的长度。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作者提倡单线程,尽量拿出一整块的时间来学习,因为多线程之间的切换需要保存上下文,恢复现场,时空开销非常大。(pS:理工科思维又犯了。。。不过话说回来,作者刘未鹏本身就是个IT技术达人,其博客Mind Hacks不仅有这些关于学习方位,思维习惯的思考,更有大量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算法编程的原创内容,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博客。)

GTD方法(Get Thing Done)也是作者推荐的学习方法,确实,进度条不仅符合化整为零的数学思维,也能够欺骗那个充满人性弱点的本我。

谈到效率,逃不开的话题之一便是兴趣,无独有偶,作者对待兴趣的态度与李笑来如出一辙能力决定兴趣。

有这么一句话:投资大脑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我在这儿想强调的是记忆力。关于记忆力这方面的书籍有许多,比如介绍罗马房间记忆法的等等。其实大多数人无需达到吉尼斯世界纪录那般的厉害,有意识地锻炼记忆力将获得长远的回报。

part2:思维改变生活

我们都是信息时代的远古人这句话我没能找到最初的出处,但是看过罗胖的罗辑思维的读者应该对此并不陌生,这句话很好的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内容。千万年进化而来的思维方式,无法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造就无数的思维误区,大名鼎鼎的《影响力》便从某个侧面深入探讨过这个问题。作者也在这儿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常见的思维误区,并以此支撑他的观点:为什么人人都该学点心理学。

在成功学上,我向来非常讨厌这个句式只要。。。就。。。,甚至现在连只有。。。才能。。。都持怀疑态度,我都开始质疑成功学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个人因素往往只是成功的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但是改善个人因素无疑能够大大增加成功的几率。有一个相似的结论就是:结果坏不代表过程就错,结果好不代表过程就对,但是注重过程必然导致出现好结果的概率提高。

从视觉错觉可以看出,人类大脑有着根深蒂固的先验假设以消除二义性,这是偏见的来源之一。为了消除偏见,心存我可能是错的还不够,还必须开拓视野,了解其他的可能性。因为人类是无法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东西证实真伪的。

还有诸如自利性归因,关联取代因果等等,简直数不胜数,几乎每个方面都有足够的例子写成一本书了。聪明人在别人跌倒的地方跳过去,我们也应该多了解自身的思维误区,才能做到适者生存。(本文选自)

part3:书写

虽然这部分只占了书中两章的篇幅,我却在这里将之提升到一个part的地位,实在是因为我与作者在此有着太多共鸣之处了,这也是我为何一直坚持写读书笔记的缘故。

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书写是对思维的缓存,书写是与自己的对话,书写是与别人的交流。在信息时代,创建个人博客并坚持不懈地在上面记录发表自己的点滴思考,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绝佳途径。

个人博客至少有着以下六点好处:

①交到志同道合之人;

②教是最好的学;

③讨论是绝佳的反思;

④激励持续学习和思考;

⑤学会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

⑥一份好的简历。

在建设个人博客的时候有以下四个误区需要避免。

①拒绝碎碎念;

②担心别人认为没价值?放屁!一山还有一山低。

③担心想法太幼稚?放屁!谁不是这么走过来的。

④SEO?访问量?放屁!知道什么叫本末倒置吗?这就是!

最近的一些心得:

1、读书不必把每一本书都完全读完,各取所需就可以了。比如像《动机与人格》中的方法论部分,又好比《暗时间》中的技术部分,我都跳过了。

2、对书籍的挑剔是值得的,去读你喜欢的作者喜欢的书是有用的。像刘未鹏的这本《暗时间》和苏杰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他们都在书中的字里行间给出了他们推荐的书籍。你会发现原来这些你喜欢的作者之间在某些问题上是那么的一致,他们所推荐的书有着相当的重叠,这种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忽然发现一束光一样,在这方面,豆瓣读书帮了我的大忙,不得不承认,豆瓣这网站做得真是不错!

《重温卢梭—— 《忏悔录》读后感17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卢梭忏悔录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