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独享体罚之秘密有感

读独享体罚之秘密有感

读:之。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读:之,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最近,我们班级疯狂迷恋冒险小虎队系列丛书.于是,上周我也买了一套.
今天,我又翻开一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这本书名叫球场鬼怪.故事的起因是帕特里克----三只小虎之一意外地参加了FC卡勒曼少年足球队,在一次训练中,由于教练的迟到,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闪烁着绿色光泽的怪异足球,于是一连串不可思议的蹊跷之事便接二连三地发生了.首先是帕特里克遭到了绿色鬼怪的袭击,三只小虎(帕特里克/路克/碧吉)跟踪怪物来到了下水道,在那儿碰到了神秘男子,而后,他们得到了坏人的机密情报并破译了暗语.随后,他们根据暗语中提供的线索分头行事.碧吉在监视中发现两个男孩一踢完球就突然患病;帕特里克被困在车厢里无法脱身;路克也被坏人关在阁楼里插翅难飞.一切的一切都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小虎队员们斗志斗勇,终于重新相聚在一起.后来,他们又意外了解到:在即将举行的一场足球赛中,有人在足球上做了手脚,除了服用解药之人,其余队员都会被足球上的药水熏得昏昏欲睡,这严重破坏了体育竞赛场上的公正与公平.后来,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在”耗子”乔伊的帮助下,终于抓住了元凶,使一切又重新纳入了正常的轨道.
本书故事情节惊险刺激,案件扑朔迷离,让我爱不释手.

M.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濒死之眼》有感


连夜读完东野圭吾的《濒死之眼》,被其惊悚罪恶深深震撼。在死亡的无可奈何之下,隐藏着人性的自私与邪恶。当死亡成为一场交易,当罪恶成为一场噩梦,我们该如何看待人性的丑陋一面带给我们的思考。

01

死亡之下的罪恶
《濒死之眼》讲述的是银座店员雨村慎介在车祸之后部分重要记忆丧失,一天晚上,刚要回家的他遭到车祸死者丈夫铃二的报复。次日,铃二被查出在家中自杀。
被告诉自己是车祸的凶手的慎介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于是展开了调查。这时候,一个神秘的女子瑠璃子进入他的生活。
随着调查的深入,慎介失去的回忆也开始一点点苏醒。他惊讶地发现一直出现在自己身边的瑠璃子与死者美莱绘的容貌一样。
随着自己被监禁,情人成美消失等等一切带有疑点的事情发生。慎介慢慢揭开了事实的真相。原来,自己是为了帮老板顶罪才入狱,为的是从老板手中获得顶罪的酬劳。
而瑠璃子是谁呢?
她是真正直接撞死美莱绘的第二辆车的车主上原绿,同样的,她的未婚夫为她顶了罪。但是,因为良心的谴责,上原绿去到美莱绘的丈夫家中想道歉。
但是,上原绿发现原来美莱绘的丈夫一直在制作与妻子容貌一样的人体模型,希望通过这样让妻子复活。得知美莱绘可以复活,上原绿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赎罪,因此,她全力支持铃二的工作。
可怕的是上原绿渐渐不知道自己是谁,将自己当成美莱绘,特地去整容减肥,把自己完完全全变成美莱绘。而接近慎介便是为了给美莱绘报仇,还美莱绘一个公道。
02
这不是一场救赎

书中肇事者上原绿近似发狂地把自己当成死者美莱绘,还将报仇当成自己的使命。对她来说,这或许是一场对自己的救赎。
因为,只有这样,她不再是肇事者上原绿,而是受害者美莱绘,当身份立场发生转变。她便不用一生与罪恶感为伴,而是以受害者的身份存在,她只需报仇即可。
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上原绿活在自己的虚设中,却无法成为真正的美莱绘。当美莱绘的丈夫得知眼前的女子不是妻子时,他不愿面对这样一个替代品去开始自己的爱情。
于是,他选择了自杀。一开始,我疑惑他一直想要让妻子复活,为何眼前有个和妻子一样的人存在,他要选择自杀呢?
后来,我明白了人的样貌可变,人的身材可变,但人的情感不变。真爱从来都不是简简单单的建立在一具皮囊之上。
正是因为爱,铃二一心想让妻子复活,也正是因为爱,铃二无法欺骗自己死去的妻子还有重生。她不是美莱绘,所有制作出来的人体模型也都不是美莱绘。
无论是创造美莱绘的重生,还是为美莱绘报仇,上原绿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对自己的救赎,不过是对自己的折磨。
当自己背负着美莱绘的死亡带来的怨恨时,她不再为了自己而活。当自己既是肇事者又是受害者的时候,一个人的灵魂将何其分裂,不过是将负罪感更加升级化罢了。
真相是慎介所在的车辆先撞到美莱绘,虽不造成死亡,但后随车辆是无法避免会再撞上去。我并不是想为真正杀死美莱绘的肇事者维护,我只是觉得世事无常,人生充满无可奈何。
但死亡无可避免,上原绿何必把自己逼上崩溃之路,以此为自己获得救赎,殊不知,这只不过是往自己身上再多加了一把沉重的枷锁。

03
罪恶下的爱情如此可怜
我觉得这本书将人性丑陋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心寒。
车祸发生后,两辆车的肇事者都采用了顶罪的方式来为自己逃脱。不同的是,慎介是为了能让自己梦想成真的金钱,而上原绿的未婚夫则是为了保护老板的千金。
无论出于哪种出发点,我觉得此时死去的美莱绘虽然身体已死,但灵魂还在,她眼睁睁地看着交易在自己面前进行,却无人关心自己的生死。
当生命在金钱名利下变得如此卑微,当死亡被如此冷漠地忽略,何时,人变得如此冷漠。
书中多次提到美莱绘在死前睁着的双眼让上原绿发疯,让慎介的老板戳瞎自己的双眼。这不仅仅是死不瞑目,更是对于人性的贪婪与冷漠的无声控诉。
一切的交易都在死去的美莱绘眼中,逃避,贪婪,怯懦尽收眼底,这便是自己的一生的结束。
但又有谁看到了罪恶之下如此卑微的爱情呢?
丈夫铃二深爱自己的妻子,一次次幻想妻子与自己重逢,他没日没夜地制造与妻子长相一样的人体模型。虽然这种做法十分异想天开,但我却及其心疼这个异想天开的男人。
当妻子的死亡包含了多么大的金钱交易,这个男人在乎的只有自己的妻子。在人性的邪恶下,这份卑微的爱情为这本罪恶的书带来了一丝温情,让人在不经意间被感动。
或许,这才是痴情。纵然爱人不在,你依旧会想念,会习惯他在的日子。日后,尽管别人再怎么像他,也不再是他。因为你明白,他是这样的独一无二,不可复制。

读《让心境之花结出快乐之果》有感


着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的确,虽然影响一个人心情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仍是人的心境。最近,我读了一篇名叫【让心境之花开出快乐之果】的故事,故事里说:伟大的古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和朋友们拥挤居住于狭小的房间里,曾独自一人过着孤独的生活,曾住过脏乱破旧的一楼,还曾住过上下楼极不方便的顶层。虽然苏格拉底的生活环境并不舒适,居住环境繁杂多样,可他每次都乐呵呵的生活着。

这让人不免产生了疑惑:他是如何做到面对糟糕的生活环境而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呢?原来,那是因为苏格拉底总能坚持以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去看待问题,去发现和挖掘事物美好的一面,所以他才能让自己在各种恶劣环境中仍然保持着快乐的心情。

记得,我也曾遇到过阴暗的日子:有一段时间我的数学学习成绩退步了,我很灰心丧气,认定自己赶不上去了。可是,在经过家人的鼓励后,我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后来的学习,终于迎头赶上了!我又回到了快乐的状态。现在回想起来,才明白,遇到困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坚强一点,乐观一点!要知道被动无奈地去接受现实远没有主动乐观地去面对效果好,如果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出现的任何状况,人生中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任何事情都有阴暗的一面和光明的一面。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常常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我们总是背着烦恼的包袱去面对生活,带着厌世的镣铐去表演人生,是不可能把自己的人生之剧表演精彩的,也就更不可能有美好的结局。但如果我们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善待每一个人,去发现一切的美好;那么,我们就一定能拥有健康美好的心态,保持阳光积极的斗志,努力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牢牢记住心境决定一个人的心情这个真理,努力使自己的心境之花也结出快乐之果。

读《古典之殇》 之《再见,萤火虫》有感


书柜上,这本封面并不豪华,并不精美的书吸引了我,它就是《古典之殇》。

一下子,我被它的题目吸引了。殇字初见,只觉得笔画复杂,读音同伤心的伤,透着凄婉,透着悲凉。后来,才知道原来就是消失、逝去的意思。

翻开书,里面的内容果然没让我失望,散文式的语言风格,字字珠玑。很快,我便把它翻了一遍,其中最喜欢,最有感触的,莫过于第一篇《再见,萤火虫》了。

说实话,作为半个城里人的我,从来没有见过萤火虫,而萤火虫在我脑海中,也就是屁股后面会发光的小虫子。可在作者眼里,她是有生命的,是有感情的一个物种,一种小精灵!就连它的光也是或说青色,或说黄绿,或说冰蓝刚想说它忧郁,又觉不是灿烂;刚想说它冷幽,又觉颇含灼情有一抹谜语气质,一股童话的味道。

这小小的,淡淡的一抹光,在作家王开岭心中,有着多少层浓郁的、复杂的情感啊!也许曾经多少次,他向她倾诉一天的烦心事;也许多少次,她在他身边翩翩起舞,为他消愁解闷。在他的心中,她就是一个朋友,一位导师,更是一个知己!

可我们现在的孩子,有几个是见过萤火虫的?少!又有几个,和萤火虫是莫逆之交呢?少之又少!

因为,萤,越来越少了!

曾经她居住的花丛草堆,如今早已被钢筋混凝土代替;曾经她熟悉的小河、庄稼,如今已被化工厂、农药作践得不成样子!一切都变了!那个曾经适宜人、萤生活的大自然已不复存在!

随着科技越来越进步,人们再也不用囊萤映雪了,随便打个手电筒,都比它亮,更不要谈白炽灯、LED二极管了!萤火虫也看似可有可无了。可科普书上说萤火虫属于指示物种,意思是,在自然界,它属广泛性的生物,若其濒危,则是因为生态环境,极其恶劣。

一个萤火虫都活不下去的世界,人能待多久?

老师点评:从作家王开岭散文化的语言,到文章主题自然界生命的逝去,引发了小作者的思考。从原作者对萤火虫的情感到小作者对萤火虫的认识,从环境到人,进入了深层次思考。结尾,振聋发聩。真阅读,才有真思考!

读《朋友之树》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朋友之树》。

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人生就像一颗树,每一片树叶都相当于一个好朋友。最早发芽的朋友就是我们的父亲和母亲,接下来的朋友是我你们的兄弟姐妹们吗,他们会和我们一起长大,共同走向繁荣。然后是我们所有的亲朋好友,他们让我们尊重,让我们牵挂。不过美好的时光并不长,我们很快就要小升初了,我们也会和这些老朋友分开,但同时,我们也会认识一些新的朋友。这就像树一样,冬天会有叶子落下,到了春天又会有新的叶子生长出来。虽然有些叶子凋落了,但是他们却不曾远去,他们依然在用快乐滋养我们的根系。那是他们与我们相遇时留下的美好的回忆.........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位过客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会留下自己的一些印记,也会带走我们的部分气息。我需要你,我生命之树的叶子,就像需要和平、爱和健康一样,无论是现在还是永远。有人会带走很多,也有人什么也没有给你留下,这恰好证明,两个灵魂不会相遇!

读《邻人之妻》有感


匆匆把这本书翻完,600多页,真的不是一本好读的书,一般不好读的书才会去这么一个略耸人听闻的题目吧。真心建议慢慢读,然后挑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精读。

按照译者的介绍,这本书在美国首次出版距今已经38年了(1980?出版),作者盖伊特立斯在1972年自己四十岁的时候,花了九年时间进行横跨整个美国的调查采访,以性爱这一独特视角,抽丝剥茧般的展现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社会和伦理观念的巨大变革。

总体而言,个人比较同意译者的观点,这种所谓非虚构写作更像是一本小说,观察与写作是作者特立斯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若即若离是他与人们的关系。也就是说,特立斯的全部努力不仅仅是他的作品,还有他的人生,他若即若离又执着的观察、采访、搜集整理构成了他所处时代的缩影。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关怀现实的最好生活和写作方式之一,你无法真正的判断好与坏的时候,至少可以认真细致的去观察融入和记录每一个历史的细节,既是参与者又是记录和观察者,在这种若即若离的关联中相对清醒而独立的生活于这个我们无法真正把握和评判的世界里。

除开对这种写作和生活方式的认同,还有一些阅读所思需要写下来,某种程度上,与特立斯一起漫游是琐碎和痛苦的,在他的词句里你很难做出综合性评判,所以需要跳出来,与他和他所记录和记录的历史世界保持一种若即若离。

要想了解20世纪美国50年代-70年代所谓性解放的历史,必须了解美国文化中宗教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清教徒的压抑和理性化生活态度,一直是美国主流,直至二战之后,美国成为名正言顺的世界霸主,整个经济也发展到以金融和服务业为主体。不了解这一背景,无法解读整个历史转变的宏观态势,当然,就算了解这一背景,不进入书中描写和记录的细节,也无法真正理解历史转变的复杂和曲折。

在整本书里,作者细致的描写了众多小人物成长过程中逐渐接纳身体和改变自己性认知的过程,但有几条社会转变的主线仍然不得不提:一是花花公子playboy创始人休海夫纳将性的欢愉打造成一种适合城市居民的新生活方式,并以此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一是砂岩性开放俱乐部创始人约翰威廉森将性的欢愉当做一种类似于宗教的社会理想,试图建立新的性开放的社会共同体,虽然最后仍然以商业化运作告终;一是美国法律体系审查所谓淫秽作品的标准,在面对各种不同案例的规则挑战中,将淫秽的界定不断放宽,从以极少的色情片段就否定整部作品、到寻找整部作品的社会价值而放松审定、再到几乎模糊的法官个体化评判标准的过程

这说明什么?即使是所谓性解放,也并不真的是社会混乱化的一个过程,而是身体塑造在各种社会文化既定轨迹上的不断重组,比如个体性解放被用来塑造商业帝国和商业性消费、个体性困扰被用来反思宗教精神和社会共同体困境并最终归于商业运作、尊重个体化的法律体系慢慢的倒向模糊化、以迎合第三产业和美式好莱坞文化商业模式输出在这个整体变迁里,个体的困顿和努力都是有价值和突出贡献的,但最终仍然面临与过去时代同样的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身体塑造困境,如果联想到美国现在75%的非洲裔是非婚生单亲家庭抚养(数据不一定准确)和美国现实社会居高不下的离婚和再婚率,就能知道性解放之后的美国人,所获得的只是新的身体塑造可能,但并没有真正摆脱身体塑造受到社会影响和精神引领的身体哲学本质,也并没有就此一劳永逸的获得了真正的身体自由。

什么是真正的身体自由?需要从身体哲学层面来追问。身体哲学认为,身体从来不单单是个体化的,身体一直就是社会塑造的,身体自有其智慧和精神诉求和摆脱社会过度规训的自由可能,但这种可能并不是简单的性解放。

身体塑造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身体的本能、身体的社会化和身体的精神化,相对于性解放之前的美国文化,身体只是多了在性欢愉层面释放的可能,但是,性释放的身体并不必然导致你能获得社会层面上的认可和成功,也并不必然带来幸福和精神层面的安宁祥和,而一个能够有智慧体验的身体,是能够将本能、社会和精神层面的诉求完全融合一体,最终获得人性自由体验的。

所以呢,美式性解放只是将身体塑造引入了新的历史路径,但却并没有改变身体塑造一直纠缠的人性社会认同和最终的自由解放困境,某种程度上,过于商业化的身体性感塑造,实质上是困扰和局限身体自由的某种过度规训.

别的不说,海夫纳就一直将自己的快感和美感体验停留在20岁左右,至少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生固然可以说成功,但其实是非常不自由和缺少想象力的。

如果回到当下的中国,身体哲学最大的困扰其实是混乱,是面对不同文化身体塑造标准和可能时的人生选择艰难,比如你到底是要一个性感的欲望化身体,还是一个感性柔顺的家庭化身体,还是一个变化莫测整合世界可能的精灵化身体,其实你完全不知道并且基本蒙圈,好像什么都好但是又好像什么都不好。

这个时候呢,就需要了解一些身体哲学,以一种真正能够面对世界的智慧和能力来应对这个复杂世界,不是么?

至少在个人看来,真正的身体自由,最终就是人性自由,是身体塑造在本能欲望、社会文化和精神灵性之间穿梭往来彼此呼应协同一体的自由,而不是被简单化解读的美国式性欢愉。至于具体实现路径,每种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其实有各种不同的可能。

这并不完全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但至少部分印证了这种思考,所以也就算是读后感吧。

读后感《读:之》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独享体罚之秘密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