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创业读后感

创业读后感

《消费即创业》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消费即创业》读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消费即创业》读后感

hi,大家好,我是刘丰,《消费即创业》这本书今天读毕,即兴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读后感,顺便聊一下新型商业模式。

其实,我们谁都可以创造出很大的财富和自由,只不过我们把这样的机会拱手让给了别人,我们现在来算一笔账,

假如你的家庭每个月用于洗碗精上的开支是3元,那么全年就是36元,

洗衣液月消费五元,全年消费60元。

洗头用的沐浴露每个月十元,一年就是120元,

洗发水平均月消费25元,全年消费300元,牙膏平均月消费七元,全年消费就是84元,预防疾病平均每个月消费300元,全年消费即3600元,你用于皮肤护理美容方面的消费每个月200元,全年就是2400元,这样估算下来一个家庭平均每年在上述方面的最低消费至少6600元。

你每年在各大商场里消费6600元,商场会给你打几折呢?没有折扣,最多办张积分卡,到年底你只能凭积分兑换一些礼物,基本上没有回报。假设你现在是30岁,按照人口平均寿命76岁来算,你至少还可以活46年,在未来的46年当中,你将要把辛辛苦苦挣来的财富支出去30万元以上,而你却没有一分钱的回报。如果在这46年当中,你影响了一百个家庭,做与你相似的消费支出,那就意味着在未来的46年当中,你做了一个营业额超过3000万元的生意,按照生意的最低回报率5%算,在未来46年的消费过程中,你应该获得超过150万的收益。

如果这一百个家庭再影响十个家庭,那就等于在未来46年里,你将要做一个超过3亿元营业额的生意,也就是说,你创造了超过1500万元的效益。

可是你却把本该属于我们的财富拱手送给了别人,可见,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个更好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财富,所以现在到了该重新认识消费观念的时候了,要有智慧的消费,即消费即创业,这种消费模式在未来将成为主流。也就是说在未来生活和经济发展中,买产品的人会成为卖这个产品的起点,且能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应有的回报,这是未来商业形态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与趋势。广东有一家非常优秀的做地暖的企业,一百平方米地暖市场,售价126万元人民币,他们按照29999元直接做终端销售。

中间代理商的部分全部砍掉,企业开发了一个像优酷一样的平台,你购买了他们的产品之后就可以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登录其平台,然后你点一下app上的本人在线,在小区或者附近小区想买地暖的人就会看到并向你咨询有关地暖的信息,而你就变成了该产品在这片区域的代理商每销售一套地暖可获得返现两千元,从买一套地暖起,你就开始创业了,这种模式就是消费即创业模式,但随着消费以及创业模式的流行,会有更多认为产品好且喜欢该产品的人自动成为该产品的传播者。未来的DT技术也就是我们说的数据技术和IT技术都已经达到了实现其广泛传播的程度。

消费者通过改变其他消费者的购物观念和购物习惯,组织其他消费者进行消费,产生同自己有关的消费行为,通过更明智的购物来创造财富,每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消费者的连接者。因此可以通过生产消费行为创造出高于平均水平的财富。在消费创业时代,谁能拥有更多的消费者,谁就拥有了无数的利润与商机,谁能拥有更多的用户,谁就是赢家。

重塑传统商业价值分配原则。好的利益机制会激发用户的持续参与热情,既可以帮助朋友同时又能获取一定的收益,获利冲动是一种人性内在的欲望,只是人性的一部分,会有很多人渴望自由,时间付出的同时也能带来一定的利益,这是人性和趋势的结合,必然会成为助推新商业的力量源泉。so,感恩预见美乐家。

此文章为觉醒者刘丰原创,特此声明!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创业读后感


创业读后感(一)

马云创业故事读后感

马云还是学生的时候,他的英语完全都是自学,他在西湖边抓着外国人练习口语,但在考 试的时候老师给他的分数却比其他比他差的同学的低很多。

他感到恼怒, 但两年后他却是感 谢这位老师。他说人的一生中能有一个狠狠批评过你的,指点过你的人真的很好。

因为 现在很多人往往只是敷衍你,忽悠你,而不会费心思是指出你哪里做得不够好,哪里需要改 进。在面对批评的时候,有出息的人会去思考,会去想这是为什么,然后改正,即闻过则喜 的一类人。然后会有另一类人,他们面对批评,他们忽视,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对自己被批 评这件事感到很恼怒,但恨着恨着就算了,不会做出丝毫改变。

马云在讲座中讲到我讲话不是为了讨人喜欢,也不是要语不惊人死不休,我讲的不一定是 对的,但一定是真实的。

接着,他讲了一些他的创业经历及经验。1992 年,他创立了一家海博翻译社,在当时 他们原本以为会在六个月内可以翻本的翻译社每个月的利润却是只有几百块。

为了填补利润 不足以支付房租的漏洞,他们把翻译社一分为二,一般做翻译社,一般来卖鲜花卖礼品。然 而,卖礼品的利润高过翻译社很多。这时他们面临一个选择,是要赚取利润还是要满足市场 需求,他们选择了初衷,解决老师和市场上的需求。即告诉我们,在碰到一个新的机会的时 候,我们要懂得怎么去做选择,做出满足长远利益的决定。

在经营过程中,因为不懂财务,他们请了一个女孩做财务上的管理,但由于缺乏制度, 该员工贪污了公款。这说明,不好的制度,会把再优秀的员工都变成坏人。我们从中认识到 无论多小的圈子, 也需要制度来维持秩序, 不能抓大不抓小。

再小的公司, 也需要制定制度。

他还指出,我们往往在深夜里想着无数条发展的道路,但我们就是没有去实施,老是走着原 来的路, 停滞不前。

在中国还没有联通互联网的时候, 他在美国看到了, 就决定去做互联网, 让更多人看到。这说明,我们要开阔自己的眼界,去发现更多新奇的东西。在我们决定去发 展一项新东西时,我们要相信他是有前景的,是有未来的,是可以给别人带来价值的。只要 我们觉得有机会,就放手去干,因为任何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会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创业者要 的就是这些经历,这些财富。他还说人的一生不会因为做过什么而后悔,而是会在年老的 时候因为没做过些什么而后悔 。荆棘的道路,曲折的经历的会让一个创业者的心理平衡。

在面对巨大的竞争的时候,不要慌,因为大象是很难踩死蚂蚁的,只要躲得好。

只 要有良好的策略,也是能活下去的。在寻找投资者的时候,要谨慎,要想清楚。他提出,在 创办公司的时候永远不要去控股一家公司, 要给下面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因为一家公司领导 他人的绝对不是资本,而是智慧,勇气,战略,资本不能控制他人,我们不能为资本服务。

他当初在经营公司的时候就遇到这样的情况,体会到那样的痛苦,被一家大公司压制着,被 资本控制着,自己的意见永远得不到认可。

而当与领导的理念有不同的时候,要记住一句话老板永远是对的 。如果不能改变老 板的理念,那就只能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回过头来从零开始再度创业,但我觉得这样需要极 大的勇气及足够的实力。马云还提到,我们决定要走的时候不要带走任何一个人,因为这样 做,你以后的员工也可能会学你,这是一个游戏规则。所以如果真的有想跟你走的人,让他 认真考虑,因为一旦跟着你走,可能待遇会差很多。倘若还是有人愿意跟着你走,那是极大 的幸运,还有,这时,你就付起了一定的责任。

在这之后马云再度创业,创办了阿里巴巴,创办了淘宝网,支付宝。他提到:一个优秀 的计划,不在乎有多精致,但逻辑一定要清楚,就是,我们一定要清楚,我想干什么,还有, 你所创造的东西能为市场制造出什么样的价值。要坚持当初的梦想,目标,因为很少有人能 做到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的往一个目标前进,不断调整自己。要挺直腰板,付诸行动,但是 不忘尊重,要做出成绩来让别人看到你有资格这么做。合作的双方,要有约束,写下我对他 的承诺,同时,他也要写下他对我的承诺,双方之间要是平等的。要守住承诺,不错失每一 个计划,计划要完成什么事,就一定要完成它,要成为一个可控的,可信任的投资者。有一 个不胡乱敷衍你的投资合作者是幸运的。

谈判的时候真正的强人是听的那个人, 而不是讲的 那个人。

马云还提到:

要在最好公司经营最善的时候去融资, 在公司形式最好的时候去改革。

修屋顶 成败在胸怀我们还要懂得包容对手,如果把对手当敌人我们就打败,因为竞争是最 大的快乐,如果我们在竞争中觉得很痛苦,净增侧罗错 从来补档那我们肯定会输。我们要 记住:

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

一个团队要找找合适的人。马云提出:不请名人来加入他们的团队。因为一个能力强的 人是很难真正花时间在你身上的,而且你还难以指出他的错误。我们要懂得,在什么阶段, 要用什么样的人, 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 去找这样的人。

最重要的是, 忌在小公司招入高手。

这里马云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

假如你的公司本身机制是一个拖拉机, 高手就如同一个波音 747 的引擎,一装上去马达已启动,拖拉机就四分五裂。团队的选择,不要穷豪华。如果真 的招入高手,要调整好高手的心态,还要考察他们。真正的伙伴不是告诉你要做什么,而是, 告诉你要做什么,而且我可以帮你做的更完善。团队中最重要的是信任,不能欺骗员工,不 能隐瞒员工。无论做什么事,要想清楚,一旦想清楚了,就快点着手去做,要明白自己要什 么,明白团队要什么。

领导者的艺术, 是要懂得去做干部, 懂得去做领导, 懂得和他人谈话, 还要尊重规则,尊重制度。还有,创业者要多去看别人失败的原因,因为成功的原因千千万 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知道别人失败的原因,看看自己有没有也在那一步做错,要及 时绕过去。而盲目去学习别人成功的地方,你可能就一败涂地了。天底下的陷阱,无非就是 贪婪,无非是做了不开心的事,要懂得绕过去,不要活生生的掉入陷阱里。


创业读后感(二)《创业故事》读后感

记得小时候,我很爱听大人们讲故事,我常常惊讶于他们的脑海中怎么会有这样离奇美妙的童话,直到我认识了书。一个午后,我从爸爸的书橱中随手抽出了一本名为《创业故事》的书。我好奇地翻阅了起来。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方是一个农村姑娘,她来到城里给林姐当保姆。一日清晨,林姐为自己的女儿买衣服,碰巧小方也要上街买菜,两人说说笑笑,林姐决定让小方帮忙挑件衣服,也顺便让她长长见识。谁知小方挑回衣服的当天便交出了辞职书,原来她看到这家童装店生意那么红火,就萌发了创业的念头,希望自己也能开家童装店,当上老板呢!没过几周,小方的童装连锁店在总部的帮助下开张了。小店在她起早贪黑几个月的努力下生意十分兴隆。

书上写到:成功的创业需要机遇与奋斗。我认为学习上、生活上也应该是这样。

机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重点在于你是否把握住了它。当你决定把握住这个机会时,同时也要作好为它奋斗的准备。对于科学来说,成功相当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对于生活中的你我而言,成功相当于百分之一的机遇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我们不应该畏惧这么多的付出,因为成功的喜悦是巨大的。

当然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失败乃成功知母,没有失败的经验,就不会有成功的收获。失败就像一枚指南针,引导我们迈向成功。不要因为半山腰的拦路虎就失去了信心,或许只要再向上攀爬一步,就可以得到成功的宝藏呢?前功尽弃显然对自己不利,我们应该努力地继续前进。

把握住身边的每一个机会,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创业读后感(三)史玉柱创业故事

史玉柱,1962年出生在安徽北部的怀远县城。1980年,史玉柱以全县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安徽省统计局,时年24岁。由于工作出类拔萃送往深圳大学进修。读完研究生之后,决心辞职创业。当他登上飞机飞往深圳的时候,身上全部的家当就是东挪西借的4000元钱,以及他耗费9个月心血开发出来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1989年,他利用报纸《计算机世界》先打广告后收钱的时间差,用全部的4000元做了一个8400元的广告:M- 6401,历史性的突破。13天后,史玉柱即获15820元;一个月后,4000元广告已换来10万元回报;4个月后,新的广告投入又为他赚回100 万。这一年,史玉柱产生了创办公司的念头,他想:IBM是国际公认的蓝色巨人,我办的公司也要成为中国的IBM,不如就用巨人这个词来命名公司。1991年7月,巨人实施战略转移,总部由深圳迁往珠海,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迅速升格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下设8个分公司。1994年初,巨人大厦动土。这座最初计划建18层的大厦,在众人热捧和领导鼓励中被不断加高,从18层到38层、54层、64层,最后升为70层,号称当时中国第一高楼,投资也从2亿增加到12亿。史玉柱基本上以集资和卖楼花的方式筹款,集资超过1亿元。同样是1994年,史玉柱发现,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汉卡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继续从事软件,扛不过猖獗的盗版,于是把一部分注意力转向了保健品,脑黄金项目开始起步。1995年,巨人发动三大战役,把12种保健品、10种药品、10几款软件一起推向市场,投放广告1个亿。史玉柱被《福布斯》列为大陆富豪第8位。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史玉柱决定将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调往巨人大厦,保健品业务因资金抽血过量,再加上管理不善,迅速盛极而衰。巨人集团危机四伏。脑黄金的销售额达到过5.6亿元。1997年初巨人大厦未按期完工,各方债主纷纷上门,巨人现金流彻底断裂,媒体地毯式报道巨人财务危机。负债2.5亿的史玉柱黯然离开广东,北上隐姓埋名了。

那时候就是穷,债主逼债,官司缠身,账号全被查封了。

穷到刚给高管配的手机全都收回变卖,整个公司里只有我一人有手机。2007年,史玉柱在上海桂林公馆面对记者旧事重提,回忆事业最低谷时的感受。陷入苦苦的思索:我究竟错在哪里?他怕自己想不彻底,把报纸上骂他的文章一篇篇接着读,越骂得狠越要读,看看别人对他失败的诊断,还专门组织内部批斗会,让身边的人一起向他开火。在各种猛药的外敷内服下,史玉柱终于输了个坦然,明白。这个背着2.5亿元巨债的中国首负,在1997年完成了一生中最重大的转变。这个转变进而成了他再度崛起,成就更大事业的老本。这10年来,我一直都在吃老本。如果老本吃光了,我肯定又危险了。那么,史玉柱的老本是什么?是史玉柱为自己制定的三项铁律;

一, 必须时时刻刻保持危机意识,每时每刻提防公司明天会突然垮掉,随时防备最坏的结果;

二, 不得盲目冒进,草率进行多元化经营;

三, 让企业永远保持充沛的现金流。

自从三大战役失败后,就养成一个习惯,谁消费我的产品,我就把要他研究透。一天不研究透,我就痛苦一天。 ――正是这种能耐,让史玉柱奇迹般地起死回生。

这个故事简单地交代史玉柱的创业史,文章虽然简短但是从这个故事中大家也不难发现就是拥有500亿的史玉柱也有过人生的最低谷,但是重要的是他没有放弃,所以最后他成功了。所以我们要相信生活中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只要你有决心,最后一定会成功的。

经典即人生读后感


经典即人生读后感(一):站在智者和勇者面前,我汗颜

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 吕雪明

一口气读完了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虽然因为时间紧来不及细细咀嚼,但是我已经完全被书中深刻的见解和细致入微的描述给深深地吸引了,好像这么多年来自己的心声完全被一个人畅快淋漓地描述出来了一样,现在才知道自己的很多想法只停留在美好的梦想,现在却早已有人实现并做得格外的好,我仿佛井底之蛙一样,在孤陋寡闻里做着梦,而外面的世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样作为语文老师,陈琴老师是一位有涵养有文化有底蕴的老师,而自己却显得浅薄得多。同样是上语文课,陈琴老师呈现的是朴实深厚的课堂,而自己却在教学程序里精雕细琢,忽视了学生的存在。

现在似乎忽然醒悟,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根本,而教师的表演如果占了课堂的主流,就是再花哨的表演也算不上真正的优质课。而我们的教学却恰恰走在这个主流里无法自拔。

我们用一整年的时间去教两本语文教材,看起来分析得很透彻,学生不会作文不会阅读理解。陈琴老师用相同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几百卷,写下千万言,这是何等的效率?

一百年来,我们是在以教外语的方式教母语的。那种条分缕析,那种掰开揉碎似的讲解无疑是浪费了大好的时光,如果一个孩子读了很多书但是一篇也没有背会的话,就等于把书又还给了作者,蜻蜓点水似的学习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写作业就无从谈起,所以诵读和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陈琴老师的这个观点我十二分地赞同。

做了十几年的语文老师,现在才领悟到陈琴老师那句话的分量:教人求学问者自己不一定真的有学问,教人读书者自己不爱读书,教人作文者自己不会写作,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想这更是我的悲哀,我一直都在教学生学习,但是自己常常无暇学习,我一直在教学生作文,但是自己却很少写出一篇文章。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的如此,一个会读书的老师才会教书,一个能写作文的老师才能教出好的作文,之前自己做的,真的是太少太肤浅了。用误人子弟来形容自己一点儿也不为过,看着陈琴老师的书,我一边嘘唏赞叹一边觉得汗颜,自己这些年来究竟都在做些什么啊?不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吗?倘若我再不警醒和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真的枉为人师了。

想到那个句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自己苦苦寻觅了很久的语文教学的真理,竟然在这里,我回首得太迟,对这本书和陈琴老师的见解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要是早几年读读,也许就少走了许多冤枉路。老师读书,再教学生读书,这是多么简单但是又至真至纯的道理,我们虽然懂得,却并未做到。老师教学生读书,自己却不读书,老师教学生作文自己却不写文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自己在实行,又有多少同行在一直这样做呢?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自己的确是需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了。

近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改革,课堂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但是改来改去,学生为主也好,先学后教也好,都脱离不了语文诵读这个根,陈琴老师的素读和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都是我们语文教学最贴近语文根基的方式,我们却抛弃掉了,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

陈琴老师从2007年到2011年的经典素读教学札记尤其让我感动,"厚积总有薄发时"、"留点时间给背诵"这样的好文,从自己的亲身实践谈起,娓娓道来,既朴实真实又引经据典,处处体现出陈琴老师扎实的语文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学功底。陈老师是个有心的人,能在工作之余抽时间记录自己的教学心得,这是所有语文老师所应该学习和效仿的好习惯,我们常常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感触,但是发一阵感慨就过去了,一个没有记录习惯的人就是一个不善于总结的人,一个不善于总结的人怎么能成为一个在教学的道路上有所创新和建树的人呢?我们都没有陈琴老师的细心和耐心,所以没有做出什么成绩,陈琴老师的札记之细致,内容之详实以及态度之谨慎不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该学习的吗?

此时已经是深夜零点之后了,我很遗憾自己没有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读透陈琴老师这本书,在这个下着大雨的立夏之夜,我坐在电脑前久久不愿睡去,窗外的雨声敲得我第一次没有了浪漫的情怀,只有遗憾和羞惭。觉得有很多话要表达,但是总觉得不能抓住陈琴老师教学精髓之一二,说出来更加显得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所以一遍遍翻阅着相关的章节,我想,如果不是学习前需要交读书笔记这项任务催着,我一定会重新写一篇读后感,好好把自己的想法细细阐述一番,但是我遗憾没有更加充足的时间来细细研读这本书,我想,今天就草草交上吧,以后我一定会再来弥补今天的遗憾。

2015.5.7凌晨

经典即人生读后感(二)

聊城中学语文老师 王晓君

自是勤勤恳恳,挑灯补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流浪。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一直钟爱三毛,她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和对自我的坚守一度支撑我无助的岁月。只是每次读她,除被她的率性和洒脱感染外,总觉彻骨的悲凉。一生寻寻觅觅,却依旧没有寻找到可让灵魂依托的橄榄树。那深入骨髓的悲凉与无奈总让人揪心的疼。有时看自己,也总觉像无枝可依的小鸟,不知要栖息何处。所以只能不断地去流浪,去寻找,只盼今生可以找到可以寄托的巢穴。

应该说,我很幸运,机缘巧合认识兰姐,继而认识李老师并接触到吟诵。当第一次听李老师吟诵《登鹳雀楼》时,便认定吟诵是一种极其有效的读书方法;回头在网上学习徐健顺老师的吟诵课程,我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种读书方法,更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直到读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我忍不住要拍案而起,这样睿智的思想和精辟的论断,根本是我们教育改革与振兴的必经之路!上下求索,终于有了找到根的感觉。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可不是吗,我那日日魂牵梦萦的故乡就在这!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为一名中学老师,自然免不了接触一些教育理论的书籍,但时间一长就发现,大部分书籍大话连篇、空洞乏味,根本不能借鉴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但翻开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我却很快被吸引了。那字里行间透露的丰富学识,那简单质朴的话语蕴含的智慧,那生动有趣的课堂实例引发的思考,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真正的中国读书人所具备的素养。

看陈琴老师写的引子一篇就几乎泪奔。透过淡淡的文字,透过时光斑驳的树影,仿佛看到了那个当年和外婆一起隐于世俗之外的女孩。开垦山林、种菜种麻、施医赠药,看似平凡朴素的生活,却又那么的诗情画意。淡极始知花更艳,偏偏是这隐于世俗的不争勾勒出最自然绚丽的色彩。是怎样的生活过往让一个女子选择隐遁于山林,即使寥寥的几句,也让人感到浓浓的悲伤。或许也正是这艰难的过往,更容易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意义。穿过纷繁复杂的人世,探求生命大彻大悟后的澄明。在有限的生命中,看更多的风景,做更多有价值的事。

陈琴老师总是微笑着,让人感觉那么真诚,如沐春风。不管是在照片上,还是在视频中看到的她,总是面带微笑,娓娓道来。我想这便是真正的大师风采,没有云里雾里的高深理论,也没有似是而非的问题答案;更没有装腔作势的抬高拿架。简单朴素的话语便让人有醍醐灌顶般的觉醒。大道至简,陈琴老师给我的感觉便是她最大程度的将古典文化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而又那么简单自然的感染身边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质,只有长久沉浸在古典文化中的读书人才有。而她在课堂上,每次看似随意的引导都是那么的智慧,信手拈来便是一节精彩的文化课堂,举手投足尽显文化底蕴,不得不让人拜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语文老师,我之前常常困惑一件事:我们的语文教些什么?大部分老师的上课流程是这样的:讲解生字、感知内容、解决问题、强调考点,做课后习题。刚开始没有经验便一一照搬,但时间长了便发现,在这样近乎程式化的课堂模式下,语文课变得乏味无聊,自己教的不开心,学生学的也是兴味索然。也尝试做些改变,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将《论语》、《世说新语》引入课堂。可初中繁重的学习任务根本就没有时间让学生去系统的学习,零星的讲解就像杯水车薪一样,永远填补不了学生在语文知识文化方面的空白。我们学校一位有经验的老师曾很感叹的说道:"数学教的是知识,语文教的是文化。现在的学生都是一群有知识没文化的人。"很无奈,一学期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很多学生可能都没有通读一遍,其实连最起码的语文知识都没有掌握。这样的形式让人心焦,有心改变,却苦于没有方法可循。

《经典与人生》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便是陈琴老师在现代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两方面上找到了契合点,探索出真正应属于中国人的读书方法。字字珠玑,醍醐灌顶!

首先,认识素读,这是中国人的读书方式!一直很困惑,为什么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生字词听写了无数遍,同一个题型训练了无数遍,学生还是学不好语文。陈琴老师给了我答案,那就是"一百年来,我们是在以教外语的方式教母语"!作为一名老师,我是多么的无地自容!我们就是把母语一点点肢解后教给我们的学生然后却要求他们全面的把握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现在想想,竟是我们都错了,错得如此离谱。我们总是将语文孤立起来,像解方程式似的解决出现的所有问题,忘记了去扒一扒它们身后的文化。我们中国的文化是一个整体,拿一个字来说,从字音到字形到字义,都是不可分割。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整体的感知、大量的积累然后才能厚积薄发。而反观我们的教学,一学期下来,学生可能都记不住都学过哪些文章。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都没有掌握,又怎能在考试中做到才思敏捷、下笔如神呢?!中国人就该有中国人的读书方法,中国传承几千年的读书方式不是一个新文化运动就可抹杀。古人采用素读的方法,从开启童蒙,就大量地灌输书籍经典。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幼学如漆"的阶段记背大量的知识文化,而这些积累就像种子一样扎根于孩子心中,在以后的成长中慢慢发芽、成长,直至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最饱满的果实。所以古人几岁便可吟诗作对,而我们现代的孩子十几岁都不知道老子庄子是为何人。厚积而薄发,这才是我们中国知识文化的学习之道。

我们不仅要读,还要选择正确的方式来读。陈琴老师说得对,古人的读书以记诵为目的,我们现在的读书则是蜻蜓点水,"雁过无声".这就造成了孩子们的脑子里是空的,没有积累,便永远内化不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多读,也要多记背。另外,学习古人的读书方式—吟诵。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朗读是被肢解的读书方法,我们无法从声音上获得任何的情感表达。而古人却是悟透了中国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在吟诵的过程中便可将其中的情感体会细腻深刻。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全面深刻的体会文字背后的意义和情感,更能帮助孩子记忆,培养读书的乐趣。上周我便在班里进行了《约客》的吟诵教学,孩子前所未有的情绪高涨,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诗的理解很透彻,而且很有成就感。下课还有一个孩子将《约客》吟成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曲调,很惊讶,但也很欣慰。

在正确的方法上探索多样的读书方式。看陈琴老师的教学实录,发现在孩子们素读的过程中会采用多种多样、各种形式的读书方式。多样的读书方式不仅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兴趣盎然、互帮互助,也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每次看到那些充满灵气的孩子,总抑制不住的激动。这才是孩子应有的天性,是孩子成长的正能量,是我们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未来的花朵。而我们现在大部分孩子,被沉重的课业和升学考试压得成了泥娃娃,丧失了本有的灵动。每次看到他们空洞无神的眼睛,心都会被深深刺痛。没有信念的灵魂无法屹立,没有追求的人生无法精彩。他们的人生该如何书写?

挑灯补读,不坠青云之志

经典即人生。读书使人智慧,经典的书籍更能指引人一生的方向。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是该慢下脚步来,去捧读一本经典,去拣拾那被我们遗忘的宝石。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想我看到了自己的方向。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梦需要少年梦。

感谢陈琴老师多年的探索与厚重的馈赠,感谢各位师长在传统文化方面无私的分享与不遗余力的传播。散散而写,虽然很多感动还没有写出,很多想法还无法表达,但却有了自己的正信。像陈琴老师所说"有正信的教师,才不会在表面汹涌的波涛中迷失航向。"所以我相信,自己的脚步会越来越坚定,脚下的路会越来越明朗。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下一步,挑灯补读未完书!

经典即人生读后感(三)

书香教育的宝典——《经典即人生》

大连培根学校杨黎黎

初识陈琴老师,是在2010年的10月扬州"亲近母语"的活动中,当时听到陈琴老师的吟诵,立刻就被震撼了,感觉是天籁之音,将我对国学的认识带入了一个斩新的境界。

因为我当时也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一些国学的教学,但是都不是很系统。得知陈琴老师一直在做"经典素读",很感兴趣,于是就在网上多方面搜集陈琴老师的信息,就遇见了陈琴老师新出版的《经典即人生》这本书,马上买来,如获至宝般地读起来。没曾想,还真是一本"葵花宝典",彻底颠覆了我的语文教学的理念,扭转了我对语文教学的看法,我从这本宝典中获取了语文教学的秘笈,用这些秘笈引领我和我的学生踏着书香,一路走来。

宝典秘笈一:语文教学就是唤醒学生读书的热情。

以前,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是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面上,以为自己的语文课上得精彩,学生的语文成绩考得优秀,就是好的语文教学。当然,视野非常狭窄,半年就是一本语文书,外加一些自己编写的语文卷子。但是,陈老师在《经典及人生》引用《朗读书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的话"没有阅读就等于没有教育,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就不是真正接受过优良教育的人,没有阅读习惯的家庭都会陷入贫穷……"这些文字,像一个个石块般敲击着我的心灵。我们在做的语文教学能够换起孩子的阅读热情吗?我们仅仅一本教材能够满足孩子读书的需求吗?我们依靠这样的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学生吗?能培养出终身的学习者吗?一连串的问题在我的脑海中闪现,让我冷汗直冒,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要站在孩子一生的角度去考虑呀?于是,我如饥似渴般的丛书中寻求答案——"通过李先生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我们会发现,美国的教育不是压制性的,是唤醒式的,他们在充分尊重孩子的情况下,设法引导孩子爱上真正的阅读……美国的教育让孩子有时间读书,他们的孩子大多是越大越爱读书,能自主的读书。如果以此为标准,我们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我们给了孩子阅读的技巧,却忘记了比技巧更重要的是唤起读书的热情。我们的孩子没时间读书,孩子们在大量的阅读习题中,把阅读看成了阅读题,把书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鲜明活泼的生活场景读成了一个个问答,成了一个个词语或句式……阅读,应有的感动消失殆尽,阅读,渐渐成了一个民族的硬伤。"这些文字在修正着我的灵魂,在让我重新审视我的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语文教材上,不能停留在语文课上,更不能将考试成绩看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我必须行动起来,唤醒孩子孩子的读书热情,于是我将语文教学分成了三部分:教材+整本书的阅读+国学经典诵读。在保证孩子语文成绩的前提下,大胆的对我的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结果发现,孩子的气质,宇文素养,语文成绩,尤其是读书的热情,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获得了家长的认可,学校的支持。我在欣喜的同时,首先想到的是陈琴老师,是她的《经典即人生》,让我获得语文教学的秘笈。所以在家长会上,我自豪地举起《经典即人生》这本书,自豪的地告诉家长就是这位陈琴老师,将我们的孩子带进书香,让我们的班级浸润书香,让我们的家庭弥漫着书香。

宝典秘笈二:语文老师必须是热爱阅读的老师。

遇到《经典即人生》这本书,遇到一个恩师——陈琴老师,也遇到更多的恩师,因为,陈琴老师在书中开了许许多多的书单,这些书目是我以前不曾阅读过的,但还都是针对我的语文教学的理念的转变,方法的获得。所以,一本本陈琴老师在书中提及到的书,放在我的案头上——李希贵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吉姆·崔力斯的《朗读手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克里希那穆提《爱的觉醒》王东华的《发现母亲》《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犹太教育揭秘》,《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危机下的中文》……我如饥似渴地读者,渐渐的,我对教育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愈发深刻,愈发有自己的思考。正是陈琴老师的推荐,才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短时间内获得了许多恩师的指点,在与这些伟大的教育者对话时,我也深深体会到阅读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如果我没有阅读的兴趣,哪来学习的热情?一个老师如果是一个爱阅读的人,就必定是一个研究型的教师,他会在阅读的引领下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汲取优秀的教育资源,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受益的是一代人!一个民族!如果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每一位母亲,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像陈琴老师,如此热爱阅读,痴迷阅读,我们的民族阅读危机还会有吗?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本书迁出百本书!

宝典秘笈三:读经典的孩子总会厚积薄发。

在研读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的同时,我也在教学中尝试去做。尤其是陈琴老师在书中告诫老师们:"我强调读原著,不可以读减缩版。"所以我也在教学中引导我的学生读原版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我们选择无障碍版的四大名著,孩子读得有滋有味。不仅领略四大名著的精彩的故事情节,也锻炼了他们理解,运用文言文的能力。甚至有的孩子将《水浒传》读进心里,活学活用,每逢作文,总能将《水浒传》中的人物描写的方法用上,引经据典,意味无穷。这批学生已经上了初中,反馈回来的信息很好。他们自豪地告诉初中的老师,原版的名著已经读过了,而且文言文的理解程度都比没读过原版名著的孩子高出一大截。我也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素读,几乎将初中阶段的诗词全部背完,高中也涉及了一些。孩子普遍反应学起初中的语文不难?我就在思考,素读经典的孩子,终究有一天会厚积薄发的。因为陈琴老师也是在学生经典素读搞了四年后才见成效的。"他的学生由《老子》33章的胜任者有力,自胜者强"会想到"比别人优秀并无任何高贵之处,真正的高贵在于超越从前的自我",由"知足者富"引发精明的哲思:"物质上要知止才不殆,因为五色令人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但是,在精神的世界里,我们应该永不满足……"诸如此类的话,出自五年级的学生口中,难道不是经典带给孩子的对价值观的认识和看法吗?

当然,《经典即人生》这本书中的许多秘笈我不能在这里一一罗列,但是,有许多的秘笈也未必就是在仅此一本的书中获得。值得庆幸的是,也就是这本书,将我的语文教学带进书香教育的世界,我和我的学生在书香中国共产党同成长,我与我的家长们共同打造书香家庭,书香班级。我们在阅读中前行,我们在阅读中成长。"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

朱永新教授的话与陈琴老师的观点是一样的。我将于我的孩子们踏着书香一路成长。

但是,在"经典素读"方面,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所以借此次参加"中华经典素读"培训的机会向陈琴老师讨得秘笈,相信,面授的魅力会让我们获得实践经验与方法,让我们的国学和母语教学绽放奇葩!

2014-4-18

《教育即唤醒》读后感


《教育即唤醒》读后感——谈谈后进生的转化

最近读了杨聪老师写的一本书——《教育即唤醒——走近问题学生》,让我对教育这一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从教已经12年了,但对于教育认识还一直停留在成绩和学生的品行这一层面上,总感觉费尽心思使学生的成绩上来了,学生在班上不犯什么大的错误就是好的教育了,其实,教育还有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唤醒”.《教育即唤醒》这本书中,杨聪老师记录下了他与后进生相处的点点滴滴,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唤醒学生心灵,使后进生真正爱上老师、爱上学习。

书中《蒲公英的约定》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故事中,让我感叹杨老师成功“唤醒”几乎人见人厌的徐龙的良苦用心,并伤心徐龙的悲惨命运。徐龙短暂的生命,让我深思教育的目的。学校生活不是徐龙的全部,但和杨老师短短一年的相处中,却是徐龙一生中心灵最绚烂的时光。对于学生来说,成绩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吗?我要说不,学生更需要快乐。我并不否认学生应当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但对于后进生,他们真的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爱护。他们觉得学习吃力,在家长、教师的高压政策下苦苦挣扎,对学习心怀排斥,以至于他们在班上的言行举止都会产生负面的变化,如何能够好学、学好?他们比优秀学生更希望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心灵的释放。所以作为教师,要转化后进生,就要先释放他们的心灵。

《你会遇见谁》中小童的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儿园就被老师定义为头脑迟钝的小童,终于转到城里一所非常知名的学校,爸爸妈妈终于看到了希望。可是,教学成绩重压下的老师,根本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关照小童,成绩不理想,小童一次次被老师罚站、羞辱,还常常被为生活所困的妈妈恶语相加,小童对老师、对学习充满了恐惧。后来无奈地转回乡下,由当老师的表叔介绍进入了表叔所在的学校,表叔特意将小童安排进了朋友的班级。亲切的表叔老师给年幼的小童带来一丝希望。经过老师的补课,小童虽然有了一点点起色,但还是没能摆脱老师对他成绩的苛求,老师把他看成是甩不开的包袱……最后,当老师因小童逃课而罚他进办公室时,小童毅然选择了回家,不来读书。幸好表叔决定下学期送走毕业班,就转到低年级来带小童所在的班,才让小童对老师、对学校没有彻底绝望。这真的是一件令人痛心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可能还有存在。教师“唯分论”、过分严厉,而不去关注学生的身心,会使学生感到厌学、对老师疏远,不自信,这将会贻误学生的一生。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最需要教育的对象是后进生,教师如何面对后进生,将决定着是给他们打开一扇窗户,还是关闭一扇大门。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教育是片面的,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学习,即使被老师、家长逼着提高一点点分数,又有什么意义呢?给老师家长带来一时的喜悦,却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创伤,而且这种提高是没有源动力的,不可持续的。所以,教育需要唤醒,唤醒后进生的喜好、唤醒后进生的心灵,让他们先敞开心扉接纳老师,对待学习怀有快乐,才会有信心去面对,才会取得真正的转化效果。

创业故事读后感


创业故事读后感(一)

其实现实生活中,天天都存在着创业故事,只不过有人凭运气,有人凭经验。所谓成功的人生第一定律就是:成功都是一逼一出来的。就像在网上大热的视频短一片【贺建武的创业故事】一样,贺建武当初负债累累,到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能硬着头继续的走,也只有这样,等待你的才会是最后的胜利。pS:贺建武创业故事链接地址:

其实成功都是一逼一出来的。因为人人都向往财富,人人都在不断地追求财富。可为什么财富总是青睐少数人,而与许多人却无缘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财富不是光靠想象就能得到的,它需要追寻者不但要有实干的一精一神,更要有坚强的意志、不屈的毅力。【贺建武的创业故事】讲述了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贺建武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毅力,另辟新径,打破传统的销一售模一式,利用网络进行销一售创业故事,最后不仅顺利的将公司转为赢,还成功的将我们的民族产业--浏一陽一烟花的飞到了空外的上空,让瞬间定格为永恒。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对投身于创造财富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舞。不过有志虽然可以事成,但有志却不等于事成。要是想成功,就看你能不能坚持不懈,一干到底。战场上没有常胜的将军,商场上也没有永远的赢家,失败是常有的事,就看你怎么去对待它。

如果每次遇到挫折和失败,都始终保持锲而不舍的一精一神,并不断地一逼一自己,去战胜困难,迎接命运和生活的挑战,那么你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让我们把贺建武创业故事作为一个风向标,在艰苦的环境下,坚定不移的去创业,去寻找我们想要得到的人生价值。

创业故事读后感(二)

我在网络上搜寻有关创业故事的相关文章,试图找到获得成功的方法和技巧,无意中发现了这个耐人深思的视频,视频中的白大姐利用电子商务创业的事让我深有感触,不由得想发发感慨,文采虽然不好,但却都是肺腑之言,所以请拍砖的筒子手下留情。

这虽说是一个故事,但却是真一人事实,故事的主人公通过自述的形式,讲了她利用电子商务创业经历的一些曲折。说起来很平淡,但听起来却很是让人震撼。先不论她在创业期间经历的艰辛,单是她的这份敢于走出现状的勇气,就足以让人折服。大家想想,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而且不一精一通电脑的农村妇女,选择利用电子商务创业,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说到这里我心里真是感到万分的惭愧,不熟悉电脑的一位农村妇女在利用电子商务创来,而熟练一操一作电脑,而又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又在干什么?我们在打魔兽,泡MM等到毕业后沦为啃老族。我们整天叫嚣着找工作难,可为什么不像这位大姐一样自己创造工作机会呢?如果我们能有故事主人公那种敢想敢做的胆识,相信以我们的头脑和技能一定会做的比这位农村妇女更出色。可为什么我们都没有呢?

因为我们缺少白大姐种敢想敢做,敢于走出现状的勇气。我们我们中间有许多人找各种理由一边说渴望改变一边又矛盾的留恋着现状温暖的窝,就是不肯经历风雨,这期中就包括我。其实没有付出就没有改变,没有走出来,梦还是梦,更不会感受到彩虹的绚丽。创业路其实很简单,即使捡钱还需弯腰。又穷又考虑这考虑那还要照顾脸面,不肯弯腰面对种种压力,结果是钱被能弯腰的捡走。而这位农村大姐的成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如果对创业者素质的排序,第一是胆量,接下来才是智慧和情商。无数人做着创业梦,只有少之又少的人付诸行动,为什么?因为缺少勇气。创业,是勇敢者的游戏。敢想、敢干,是创业者的首要资本。所以创业一定要有故事主人公那样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

09年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找工作变得更是异常艰难。这就更需要我们鼓足勇气去创业。也许有人会对创来的契机提出疑问,毕竟现在面临的大背景是经济危机,但是任何一件事情都存在二面一性一,危机带来危的同时也会带来机,经济危机对于电子商务来说,却是一个不错的商机,因为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人们更注重节源节流,而且也有了空闲时间,这促使网络购物更加受欢迎,导致现在电子商务的生意达到前所未有的红火。这一点从故事的主人公的成功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论证。

绝且相对于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大学生利用电子商务创业具有独天得厚的优势:第一、大学生对事物较有领悟力,有些东西一点即通;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受新鲜事物快,甚至是潮流的引领者;思维普遍活跃,不管是敢不敢干、至少是敢想;第二、运用IT技术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搜寻到许多信息。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也是相当关键的,所以利用电子商务创业对于初出大学的毕业生来说,是非常适合的。希望我们能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鼓起勇气,开辟属于我们自己的事业!只要我们抱着一定要创业,一定要成功,这样钢铁般的信念跨出第一步,尽全部力量顽强拼搏,你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会比想象中走得更远。

创业故事读后感(三)

这也可能是我第一部读书笔记,我很少有这个习惯就读书去做笔记。但是我醒悟了,我觉得读书就一定要做读书感想,体会等。把这本书里面看起来对自己很有启发的几句话总体起来,过一些时间再拿出来看看,就不会整本书去翻了,就像数据库索引,有利于管理。

这样书的作者是[美]卡罗,白朗。由译言网翻译。据了解,这也是译言网的第一部作品,网上看到很多评论说翻译得不好,其它我也不觉得,光盯着几个翻译有点误差的句子去琢磨,没意思,理想一本书所要表达的东西,就够了。

下面我说说书中主要提到点,让我很有感想。

1.Facebook的产品设计人员和工程师合作融洽。因为我们肩并肩,共同合作我们的网站。工程师写程序,产品设计人页写文档。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考虑我们的用户想要什么,怎么才能把他们想要的做出来。

2.Facebook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他(陈士骏)他们都不怕,而且他坚信,只要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财富就会随之而来。

4.要想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业梦想,要么从头做起,要么发现一个刚刚起步但却前程似锦的创业一团一队

5.一旦你加入了一团一队并且感觉良好的话,要努力让自己变得对一团一队不可或缺。一团一队的创始人所需要的,是能够完全信赖的执行者,是能够了解其心意的人。开始一个新公司,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创始人头脑中的想法如果你能很好地实施,才是最有价值的。

6.要有很强的适应力。熟练掌握那些最需要的技能,不论它是什么?

7.行胜于言。不要空谈,也不要质疑。只管去做。创业一团一队需要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很多事情,不管是用什么办法。

8.即使再复杂的构思,也必须从一个易于理解和完成的,单纯、简单的项目开始。如果这种从简单创意到宏伟图景的阶梯清晰的话,就是好迹象。

9.流行的网站大多是在早期就获得了成功,并拥有一批真正理解和追随其宏图远景的铁杆支持者,就像digg点com和reddit点com一样。

10.如果你想要自己创业,首先你需要有一个好的创意,并把它完整地实施出来,当然这个创意还要足够简单,然后找到正确的市场推广方式。

11.为了找到好的创意,诺亚的建议是,想想看有哪些事情一人们每天都需要花30分钟的时间来做,并经常为些感到头疼,想想看能否设法使之自动化,或者节省所花时间的一半以上。除些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让我们找出那些易于实现,又能节省众大量时间和一精一力的服务呢?

12.也许对一个创业者而言,最艰难的决定就是什么时候应该放弃一个失败的创意。

13.一旦你投身于一个创意,赞颂给自己列个单子,对自己承诺一系列在放弃前必须完成的工作。然后就按照这个单子去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地一个个完成这些工作。这个策略会帮助你路过不可避免的挫折和挑战,而这正是创业的价值所有。

14.如何才能够在车库或者宿舍里搭建出成功的网站呢?把你创意中最简单的部分用最快的速度实现出来,然后推荐给你的目标用户,看它是否吸引人。

15.不要只是简单地听取看馈意见,还要观察众在你的网站上到底做了什么。观察他们是如何兴致勃勃地使用它的。看是不是真的解决了你想要为用户解决的问题。绝大多数下,你不会第一次成功。但是等一下!不要放弃你原来的想法而为用户解决其他的问题。试试看,能不能找到更合适的用户群?不断地修改你的网站,直到他能达到你的意图,然后再观察哪些改动起了作用。

16.我(作者)绘制了首个系统结构图,并且设计了如何重构系统,以更新到pHp5.

17.这就是扎克,他很在意那些为他工作的关键员工是否开心。

18.招聘永远是个挑战。

19.Facebook的领导一团一队问题知道何时应该关闭与长远目标不符的项目并裁撤员工来保证资源的最佳配置,这是公司节约开支的一个绝招。

20.一个成功的公司,绝地不应该允许其员工只是简单的维持现状。公司的目标清晰与否,取决于其员工所共享的目标是否清晰。任何与领导者的目标不一致的声音,都会削弱公司。

21.有些公司缺乏目标。始创执行者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目标,员工们照常过自己的日子,不去思考和理解它。这样的公司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管理者和创造一性一的头脑,并且要让这些头脑彻底解放,以创造奇迹。

22.成功的网站很少是由一个同时兼管产品和工程的技术人员创造的。但扎克是这种罕见的天才之一,并且他成功了,因为他选择了去解决一个以他的经验和能力可以解决的问题。他知道他能做什么,他完全理解他自身的局限一性一,并寻找合适的人来弥补这些领域。没有人能做所有的事情,甚至也不可能真正一精一通多个领域,而扎克的才干在于集中全部能力解决一个虽小但是很重要的问题。他有太多的事需要做,但他能够完全理解项目的方方面面,从开始到成功的每一步,都尽在他掌握之中。

23.扎克也擅长于发现什么是他所不知道的,并找到合适的人来教他。他不会在愚蠢的问题上一浪一费时间,总能直击要害。他也善于听取和学习。扎克总是力争把事情简单化。

24.皮埃尔奥米迪亚(pierreOmidyar),eBay的创始人,自己构建了网站的第一代技术,但是很快就与他那些拥有MBA学位的朋友们合作,转向了公司的商业管理。无论何时,当他发现有人在他所从事的领域做得跟他一样时,他就退出这个领域。最终,他只是作为公司的灵魂而存在,保证公司与他的价值观和核心目标一致。

25.似乎只有30岁以上的工程师才会打印一精一西。

26.在每个成功安全的背后,都有数千人曾放弃过类似的念头,没有或没法保持坚信成功的激一情。

27.创业成功需要必要的情商特质,这是任何创造一性一活动都需要的。

28.如果你无法做到专一,就意味着你的力量被分散了。在很多事情间跳来跳去的话,你只会一事无成。你的才智再过人,也是有限的。假设你必须同时关注两件事,那么理由只能有一个:两件事结合起来的效果比做好单独任何一件事的效果都要好。否则你最好将眼光州长放远,只注重其中一个,并忘掉另一个。记住,不是降低另一个的优先级,因为这样的话它会时不时地从你的脑海里蹦出来,干扰你的注意力。你要做的是彻底放弃它,要对自己说,这件事的前景虽然很诱人,但我不会去做它。

29.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实现的,仿佛是走台阶一样。

30.将你的注意力和激一情集中在一个单一的目标上,哪怕这个目标的实现很复杂。如果目标很复杂,你必须先将你的热情专注于始初简单的一点,然后努力朝那方向去做。

31.如果你还没有任何目标,可以参考一个现实中的偶像、一个榜样、一个引导者,花时间做一些深刻、有创意的讨论,做一些有针对一性一和启发一性一的阅读。当然,也有可能你的时机还没成熟。理想是要花时间去建立的。耐心点,但请记住,如果没有理想的话,你飞不起来。

32.成功的产品必须能够给我带来明显改观,而无需我付出太多努力;换句话说,不能让我觉得讨厌。

33.财务方面必须行得通:网站的产生的收入不能比支出低太多。

34.不要面面俱到,你就能做成任何事情。

《消费文化》读后感400字


《消费文化》一书是英国社会学家西莉亚卢瑞的著作,由张萍翻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消费文化》一书作者将研究的个体人以社会等级、性别、种族和年龄进行了区分研究,根据人体在社会群体中的不同地位进行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的研究,得出了社会地位对个体人消费观念影响的系统理论,创造性的提出了消费文化提供了创造社会和政治身份的新方法的命题。并系统归纳总结了如今买卖市场中日益凸显的消费风格化倾向。

研究消费文化对更好的了解市场经济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意义重大,作为经营者不光要了解学习经营理念,还要注重消费者的研究,对自己所经营的经营项目有一个消费群体定位至关重要。消费文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终将会走进社会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给自己的消费观一个合理的消费文化层次上的定位,对促进一个人理性、合理消费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佛法即活法读后感


篇一:佛法即活法--释果宁讲座记要

佛法即活法

----释果宁法师 2010年7月3日星期六 现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但得到财富的人们幸福感却不断下降,因为人类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也在积累危机。

一流的国家贡献文化、价值、智慧;二流的国家贡献财富、技术;三流的国家贡献产品、资源、劳动力。

人们要学会求合存异,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人类的一切努力,目的只有三个:爱、生命、死亡。

爱:小一点,爱家人、家庭,在单位爱团队;大一点,爱社会,爱民族;再大点,爱人类、爱法界众生。愛:中间有个心字,告诉我们,愛,不是口头说说,是要用心的。 生命:你善待自己吗?牺牲了身体,牺牲生命,牺牲一切,去追求金钱、地位,但身体呢?你认为这个身体就是你吗?就像这个房子,你在房子里,是房子的主人,但房子不是你。要善待你的身体。

死亡:看不到死亡,就看不到人生的真相。前两个是哲学问题,死亡是宗教问题。现在的人们,拥有越多,也就越恐惧死亡。

生命取向:生命只有2个方向,一个朝内,一个朝外。

朝外 朝内

方向 英雄、国君、领导 高度、深度、广度 获取 名利权 身—心—灵—性

积累

追求

满足

本质

需要和欲望是不同的,人所需要的其实很简单:吃饱、穿暖、有房子住、生儿育女。超过需要的都是欲望:大房子很多套。房子属阴,人属阳。房子太大,人少,阴阳就会不平衡,所以,房子够住就好,要那么大干什么?

身:每一天,我们要感受自己身体的存在,你的身体,伴随你那么多年,多关心他。 心:儒家范畴。

灵:神灵,道家。

性:万物本源,佛性。

心静国土静,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

心平则气和,气和则血顺;知己者智,识人者慧。

想想我为家做了什么?为国家做了什么?曾经我认识一位老板,企业办得非常成功,可是,在我这里大骂政府,说哪位官员如何刁难于他,哪位官员又如何受贿。。。我问他:中国政府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解决了56个民族的矛盾问题,解决了外部国际的和平问题,你能说不伟大吗?感恩政府吧,他很不容易。

人要学会向内走,不要一味地向外冲。学会感恩。

人生有2个工具:科学技术、教育和传统文化。

幸福是什么?是快乐吗?快乐这个名称已经告诉你了:乐,很快就过去的。

孔子说过,理想的国家:足兵、足食、民信之。现在,我们的国家不缺兵和食。中国人、事 征服、拥有 需要、欲望 生存 圣、贤 幸福、真相 内心的宁静、快乐 升华 结果 忙、躁、动 闲、静

的2次地震,尽管损失严重,但,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人心在凝聚,在灾难面前,中国人的心,还是和政府站在一起的。

下面讲讲儒家、道家、佛学各是讲什么的。

儒家:人之所需,入世和治世的哲学,强调人要有所作为,有承担的勇气;强调责任和使命,要实现自我价值。

圣人:心能转境;凡人:心随境转。圣人的聖字:就是管住自己的耳朵和嘴巴。如果我们只是外在的学习圣人,控制自己做圣人,会很累。人生有八风:利、衰、苦、乐、称、讥、毁、誉。听过苏东坡的“一屁过江”的故事吗?自以为得道,其实差得远了。

儒家只有承担,没有超越,所以很累。

孔子一生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是治国,到处推销他的治国之道,结果一败涂地。第二件是教书育人,结果留下千名学生,千古留名啊。

45岁之前,要做加法,45岁之后,要做减法。所以,45岁之前,学儒学,半部论语治天下!

左肩酸痛者担当家庭,右肩酸痛着担当工作、团队,两肩都酸痛者,则很容易变成“两院院士”:医院和法院。

道家:出世的哲学:无为、顺应万物。

道德经可归纳为两句话:顺应天地为道,顺应社会为德。

学习超越,40多年学道;超越自我,做到无我,放飞心灵。

庄子的智慧在于顺,但难懂,变成道教,追求“仙”——有点偏。

儒家的有(色),道家的空,是为二分法。

佛教,从印度传来,已经深深烙下儒家、道家的印记。

佛法=人(有、色)+弗(不足、空)=色+空=不二法门

儒、道、佛三家智慧的集合:面对当下的境界,全然地扮演好当下的角色,故事是宗教、文化传承的载体,所有文化开始于神话。

哲学是科学之母,宗教是哲学之母。

活在当下,面对提起(承担)、转身放下,把心安住在当下,活在当下。凡事在迷与悟之间,悟:我与心同在。

对外掌握作为的艺术(儒)

对内享有无为的艺术(道) 禅,艺术人生

人生可用7来形容,色:7色,音乐:7音,事:开门7件事,周:7天,

忙:心亡也,

闲:日在门里,心回家了。

身体,每7年全部更换一次细胞,心灵,每7年更新一次。

生命的不同阶段:

0-7岁:道生一

出生时只有一个感觉体,没有判断。多接触大自然,给予的阳光教育避免阴暗面,因为正在形成潜意识。

3岁看大,7岁看到老。此间的教育最能影响一生。

不要先给工具,要先给知识,给文化。什么是文化:当你把所学的所有知识,全部

忘光,还留在你脑海里的就是文化。

学习:

1) 自立----哪里倒下,哪里起来。不要责怪绊倒你的石头或凳子,学会自己爬起来。

2) 敬畏----学会对长辈的敬畏。一个家,有了长辈,才有一家的团圆,才有凝聚力。

一个单位,团体也一样,同样需要对领导者的敬畏,团队才有战斗力。

孝道是根,孝顺孝顺,孝而后顺

7-14岁:一生二

头脑的产生,性别的产生,自我感产生

7-14岁间,尽可能和同性玩,同性相吸

用人之道:一德,二识(胆识远见),三学(谦和),四才(学历)

学习:

1) 学感恩----任何人为你做事,感谢别人。喝爱心水。

2) 学惜福----不完美有遗憾同样感恩。人生的故事要去品。

知道,知者进道

接受就是超越,怨恨只能伤害自己,不会伤害他人

3) 学自律----太容易满足的人就没有激情,富贵,会至人于死地。

丰富的物质+残酷的竞争=把孩子变得孤独,痛苦。

物质的上升-----人性的毁坏

*教育三方面:父母教做人,学校教知识

*教:孝加上文字,就是说,把孝道写成文字,给孩子们读,就是教。往头脑中灌输知识。育:心灵的教育

人必须有心灵的家园

14-21岁:二生三

自我完全形成(父母不能再用你的权威了,再用,就会伤他),排诉心,逆反心形成。我们要去尊重他,可以建议他人如何做不可强迫他;这阶段,性别完全形成,异性相吸,不要压制恋爱,正确引导。最美好的爱情就是此间。

建立自信----来自父母的赞美,认可。

学习:

1) 奉献和分享----多参加社会活动(自愿者,义工,社区服务)

2) 懂得珍惜----学会爱,先学舍

21-28岁:三生万物

人充满欲望,野心,抱负,生命能力达到顶峰

必须要经历风雨,见世面

磨练意志,去鼓励他。

充满自信,自信是成功的保障。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不要和其他孩子比。

儒家认为:我们总被自己的所得所累,成就家被家所累,成就国被国所累,成就财富,被钱所累,这些,都是没有超越的结果。所谓的高人,就是成就后再超越。

学会:忠诚、踏实、成就未来

28-35岁:人法地

责任感成为原动力,要有承担的勇气。什么叫做聖:你的耳、你的口,稳稳坐在王上—

被你管的牢牢的,就是圣!

35-42岁:人法地

使命感成为原动力,学会忍,成就你的气度,智慧,胸怀,心量容天下

以上只要实现,没有超越,四十二岁后,要用道家思想—超越。

35岁以后就要有禅的智慧。

42-49岁:地法天

信念成为原动力:有了信念:不会再为金钱,权力所累,用信念超越自我的执着。有

了权力要学会善用;有了金钱,要学会善用。生命,渴望灵性,要有超越。

无德而有才,威也。

儒家还是物质的,道家更升华为精神的。42岁以后努力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49-56岁:天法道

信仰成为原动力,信仰是用世界上所有物质包括生命都无法交换的,所以,才有共产

党员不畏严刑拷打,才有人体炸弹。

信念可以战胜一切,而信仰可以超越一切。

五十知天命,儒家求有为,道家求无为。人生三大课题:爱、生命、死亡。一个不爱

自己的人不可能爱别人,所有家教是为了解决死亡的问题

人类有2个工具:1,科学技术:(现在人太自大,就臭了)向外认识世界2,宗教信仰:向内认识自我,今后的战争是宗教之战

宗教教人超越死亡,人们将会“圣战”

超越不放弃是更大的承担

人生需要三个朋友:35岁需要律师朋友;42岁需要医生朋友;49岁需要信仰朋友。人生金字塔:

灵性生命 精 神 生 命

物 质 生 命

你是否在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

56-63岁:学会放下

不要做总经理了,做个董事长吧。需要你做的就是2件事:方向、控制。犹如唐僧,找

个孙悟空做总经理,做事情、找资源,都是他的事情。

63-70岁:彻底放下世俗的羁绊,回归无染的童心

眼中没有批判,只有祝福和爱 超越信仰

天下有三危:得少而多宠;才下而位高;无功而受禄。

人类把握了时间,但失去了空间;

所有的事物,有得必有失;

不要迷恋科学技术,人类已经被科技束缚;

信仰和宗教也是工具,不是目的;传统文化也是超越自我的工具,目的地是自我、

真我。

70以后:常养圣胎,自主生死

0岁的童心,叫无知,70岁的童心,叫丰满,死亡是最丰满的、最美丽的绽放。

生命是一个通道,一个工具,关键是你用这个生命走向哪里,是升华,还是堕落?年龄在上升,心灵是否卡在什么地方了?

迷或悟 ?

篇二:《佛法即活法》选段(释果宁)

众生无相的真实

佛教中的最后一个山门,叫作无相门。

无相,源自梵语animitta,有无形无相之意。《大宝积经》云:“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 《金刚经》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很久以前,一座山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有一天,山上来了一位达官贵人,为庙中捐了很多财物,老和尚热情地接待了他。 不久之后,山上来了一个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几乎晕倒。老和尚见此状况,马上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时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中不解,为庙中捐了那么多的财物的达官贵人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而如今,一个不知从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为何还如此厚待他?于是,书生住在庙中的时间里,小徒弟从来都是冷言相对,并经常瞒着师傅,将馊掉的斋饭端给书生。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尊菩萨像,然后叫来小和尚,告诉他这是自己用千金请来的菩萨。

于是,小徒弟每天认真地给菩萨上香,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回原处。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当然也不再去上香了。老和尚问起此事,小和尚惶恐地回答:

“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

于是,老和尚拿过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塑像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老和尚的敲打终于使小徒弟顿悟。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不过是一团相同的泥巴而已,只是被塑造成了不同的表相。

相,恐怕是世界上最能影响我们的东西。我们往往执著于我们所认识到的那个“相”,慢慢迷失了自己,迷失于世界,迷失了那无形无相的道。

如何提起,如何放下

佛殿之中,弥勒菩萨面向山门而坐,代表佛教的山门对众生敞开,无论是谁,无论贵贱高低,都会笑脸相迎。在弥勒菩萨面前,一切平等,众生平等。

那么,弥勒菩萨的快乐,来源于何处呢?

他的快乐,源自提起与放下的智慧。

在由布袋和尚转化而来的弥勒菩萨的传说中,弥勒菩萨有一个很重要的动作,那就是将布袋提起和放下,以此度化众人,解开烦恼。弥勒菩萨的布袋,拿起来放下去,便代表了提起和放下。有人向他求解烦恼之术时,他将布袋往下一放,告诉你要放下,因为放不下,才会引出许多无端的烦恼。然而,看似非常简单的两个动作,却有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到,只能在烦恼和虚妄中度过一生。因此,弥勒菩萨才会“笑天下痴迷之人”。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提起和放下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位师父叫两个弟子下山化缘。师兄弟两人来到一条小河边,正要过河,突然发现河边有一个姑娘,因为水流太湍急了,不敢过河。大师兄看到这个姑娘面有难色,就走过去,毫不犹豫把姑娘抱起来,从河上走过去,放下她,转身就走了。

之后,小师弟也过了河,并追着师兄问:“师兄,师父说了,男女授受不亲,你今天怎能抱一个姑娘过河?这样不是犯戒了吗?”

大师兄回过头,只说了一句话:“师弟,我早就放下了,你为什么还抱着呢?”

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就像那个小师弟,没有提起也没有放下,因此生出无限的烦恼。而那个大师兄,面对柔弱的姑娘,首先提起的是大丈夫应该有的英雄本色,他必须帮助姑娘。而到了对岸,如果他还继续抱着姑娘,或者和她说话聊天,那他就是放不下。事实上在我们的

生活中,提起与放下是同时的,这个大师兄在提起男人本色的时候,放下的是和尚的角色。而过河之后他将姑娘放下离开,提起的是和尚的角色,放下作为英雄和男人的角色。而小师弟则不然,在过河之前既想提起和尚的角色,又要提起大丈夫的角色,不敢去抱这个姑娘,犹豫着是抱还是不抱,是帮还是不帮,忘记了佛门的无住无相。着了相,将自己束缚在一个尴尬的角色中,枉生出众多烦恼,却又一事无成。

你的心还在别处吗

我们此刻坐在这里,人在这里,心在吗?

心在,便叫提起,身心合一。这便是禅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当下。安住当下,活在当下,很自在,心无任何挂念,心只在这里,没有漂浮出去。而弥勒菩萨要给我们的智慧,正是这样一种面对当下的境界。 很多人恰恰不是如此。人生的烦恼,其实就是我们无法放下,我们无法面对当下的境界。我们的心,要么停留在过去,回忆过去;要么在展望未来,担忧未来,让自己的生命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在虚幻的世界中消耗掉。

为什么弥勒菩萨能快乐地提起与放下?因为他看懂了自己。每次提起,提起的都是我们的责任,而放下与责任无关的事情。我们在人生中要面对太多责任,面对妻室儿女,要提起丈夫与父亲的责任;转身面对员工,就要提起企业家老板的责任,成就自己的事业。要承担这

些责任,就要放下儿女情长。转身很关键,就像那位大师兄,转身就要放下,多思考一步,放不下,就会心生烦躁,烦恼随之而来。 懂得放下的人是智慧的,因为放得下,就会获得自在。很多人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一边处理事务,一边牵挂着家里的亲人,身心分裂,无法全然地安住当下,因此无法专注地处理自己的事务。他的身心被分裂成两块甚至很多块,所以感到自己心很累,很疲惫。

有很多人错误地理解放下的概念,认为佛教中所说的放下就是逃避,放弃一切。而事实上,提起与放下的智慧并不是消极和逃避,而是要人们学会专注地扮演好当前角色。提起与放下的智慧就是专注,即专注于当前所处的人物和事件上。专注才有效率,心无杂念,才会摆脱烦恼,获得成功。这也正是弥勒菩萨的智慧和快乐:该提起就提起,该放下就放下,在提起和放下之间学会完美地转身。只有学会专注的智慧,才能拥有自在、快乐的人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和尚要出门远游,但日期一推再推,已经过了半年了,还迟迟不肯动身。

方丈问他:“你出门云游,为什么还不动身呢?”

篇三:稻盛和夫读后感

稻盛和夫读后感

稻盛和夫读后感

通过看这本书,也让我化解了内心的一种焦虑情绪,让浮躁的心变得沉静起来。此前我一直担心自己转换行业,进入兴趣的行业是否能够成功。这种担忧与焦虑使我左右摇摆,徘徊不前。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我肯付出努力,甚至付出超出任何人的努力,那么我一定会有所收获。只要我选择的方向与宇宙的意志相一致,只要我的内心保存着善念。想到这些,我不再为未来能否养活自己感到担忧,不再为自己可能比周围的同学落后很多而焦虑。因为我知道,只要全力以赴的工作,就一定能够收获幸福!工作,蕴藏着美好人生的一切元素!

除了强调全力以赴的投入工作,我还看到一个富有智慧的稻盛和夫。他的智慧表现在他对每一天的态度。即便建立了如此庞大的公司,他仍旧不刻意为公司定立5年或者10年等长期目标。而他更重视的是尽全力投入当天,当今天很好的投入以后,第二天自然到来,再继续以全然的热情投入其中。因为,当计划没有实现时,一个人难免产生消极的情绪,而竭尽全力于今天,则更容易让人创造奇迹,让人感受到幸福与喜悦。这种活在当下的思想,让人容易体验到快乐!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古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句话里暗含着太多的哲理。当一个人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时候,无私的精神更容易从他身上得到展现。而不问收获,同时也是一种最佳的放任思想,只问耕耘,则是最佳的吸引状态。这可以说是深刻的融合了吸引定律的思想精华。不问收获,不等同于不要收获,而是相信收获会自然而然的获得。就如我渴望从事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工作,但是却又担心这样会挣不到钱,养活不了自己,但是牢记这句话,使我相信,只要我勤肯的付出努力,就会获得巨大的回报。我突然意识到,过去自己有太多的限制性信念,尤其是关于工作与成就。我意识到性格存在的不足后,总是觉得以我现有的这种性格,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获得巨大的成功,但是看到这里,我突然明白,无论此刻我存在多少问题,但只要我对工作拥有极大的热情,尽全力投入其中,借由不断反省,我就能够突破自我的种种限制。

学习了吸引定律,深入了解了灵性成长以后,我过多的投入精力于如何改善自我,化解各种情绪等问题。妄求通过化解各种负面情绪来达到成就事业的目的。但是,我渐渐的意识到,我找错了方向,或者说如果我的目标更多的是成就事业,那么我忽视了真正重要且最为直接的方法。我感受到,自己在接触灵性成长等知识后,过多的在意自己是否情绪良好,虽然控制情绪的能力的确增强,也能找回一些能量,但是同时我也发现,为了让情绪变好,我有种降低自我标准的倾向。

另一方面,学习了吸引定律,好似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幻觉,那就是我只要懂了吸引定律,就可以轻松的创造奇迹。但是,现实不断的教训我,也让我发现,学习吸引定律以及心灵成长的知识,作为一个渴望成就事业的人来说,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少做一些事,一切都等待上天给他安排好,相反他仍旧要做那么些事情,仍旧要刻苦努力,甚至付出比常人多出数倍的艰辛,只不过在付出这些的同时,懂得这些道理的人,应该在心境上

更能够控制得好,能够尽量保持正面乐观积极的态度。而真正借由吸引定律的原理创造奇迹的人,恰是那些全力以赴,全神贯注,付出比常人多出数倍努力的人,他们的努力获得了能量的支援,他们的付出获得了神灵的帮助,他们的思想获得了神灵的启示,如此才会创造奇迹。

从书中,我还看到了一个令自己感动的实例。那就是要如何面对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态度。虽然新世纪思想等等,都在强调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我渐渐明白事情确实有适合与更适合之分,但是喜欢与兴趣确是可以培养的。更重要的是,当眼下的工作并非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它。稻盛和夫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也让我看到了一种希望。他在刚刚工作时,未来几乎没有什么希望,而与他同去的那些应屇生都纷纷跳槽了,只有他留了下来,虽然这并非他所愿意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换一种心态去面对工作。在一个尚不具备条件转换行业,转换工作的时候,即使当下的工作枯燥、无趣,甚至看不到什么意义,他仍旧应该全力以赴于其中,踏踏实实的干下去。这看起来是一种愚的表现,但事实上恰是这种踏实的作风成就了稻盛和夫。

对于面临找工作,同时要完成课题的我来说,我更加清醒的意识到,这种踏踏实实的作风的重要意义。尤其当我对课题缺乏兴趣时,我告诉自己无论如何我都要尽全力完成它。在过去,我觉得很多工作都没有意义,或者说即使做好了,也看不到获得巨大成就的希望,但是我从他的身上看到,只要坚持踏踏实实的工作,不断的积累,起步时再小的工作,再无意义的工作,到后来积累起来也一定是一项伟大的成就。稻盛和夫的书,对于当下浮躁的人来说,真的是一剂定心丸。告诉我们扎扎实实、稳步积累的工作的重要意义。无论当下的工作是什么,无论我们喜好与否,只要我们选择在当下投入这样的工作,就需要尽全力将其完成,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结合佛法的理念,我想到坚持不懈的艰辛工作就是一种戒,利用持戒方能生定,进而得慧!在追求成长与灵性提升的道路上,我选择借由全力以赴于工作,来达到未来美好的境界。身居其位,便谋其政!全心全意的投入工作吧。当然,不要忘记适时反剩今生既然来到世上,必然有其特定的目的。放下为了自我感觉良好而选择的享受,为了创造美好的世界承受更多的痛苦吧,这才是宇宙的意志,而痛苦也将随着创造的不断拓展,逐渐化解,由苦变乐。

拓展阅读: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

《活法》是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他在本书中回顾了几十年来的经营心得,呈现了他对人生的感悟。这本书不仅把目光投向个人的活法,而且把视野扩展到国家、社会乃至人类的文明。对于我,一个以目前的能力不可能去影响国家、左右社会的小人物而言,读此书只是为了改变自己。

人生的目的在哪里?你为何来到这世上?或者浅显点:你为了什么活着?或者再浅显点:你相信什么?记得在小些时候,曾有一个答案让我为之振奋:相信自己。对!我也曾经把它当成激励自己的信条。但是,我也的确为了这四个字迷茫过。这句豪言壮语,在你迷茫时竟显单薄的很。我凭什么相信自己?是曾经小小的成功吗?它在如今的挫折里被淡化。是相信自己无限的可能吗?在有限的生命里,无限又是什么?

那么,人又为了什么活着?为了自己活着吗?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活着,那样站起来是一,躺下去还是一的活着,生命岂不就变的可以如此的被轻易抛弃?在梦想被无限化的童年,那句为了自己精彩的活着是如此充满力量与诱惑。而稻盛和夫却说: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这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难以表述我看到这句话时的震撼。恍惚间,我才发现一种所谓的虚无,一种所谓的冥冥,掺和着虔诚与感恩,竟然能如此的释怀。

人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人该如何去面对?在生活与工作中该如何安身立命?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话题。《活法》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人生的意义在于提高修养,磨炼灵魂。说得真好,人活着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把人生各种不幸都当成是对自己的考验。经历一次考验人格就得到一次升华,就会获得一笔莫大的人生财富,从而使得自身修养不断得到提升。有时经常觉得工作压力大,有许多的担忧。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很大的自信。我会把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化为动力,发挥自己最大的热情,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着就是幸福的,工作着就是快乐的。当我们真正能做到付出最大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一心一意坚持做下去,不骄不躁,不断净化灵魂,并做到自省自戒,我们将会变成另一个脱胎换骨的自己。另外,作者还告诫我们要感谢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可是我们都在追求什么?房子再大也不算大,越大越好;车子再好也不算好,牌子越亮越好。我们早已迷失了自己,却浑然不知。心怀感恩,这是最基本的美德,然而也需要我们去一遍遍重温。如果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行善积德,心怀感恩,可以想象,这个世界将会是多么的美好。

于是,相信自己又充满了莫虚有的力量,纵然只是相信莫虚有的灵魂;于是,可以极其认真的对待每一天,因为曾经怀着如此的执著跌跌撞撞来到这个世界;于是,可以拥有睡也想、醒也想、持续强烈的愿望,因为可以笑对最后的一秒,带着坚强、平和的心,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艺术即经验》读后感


  《艺术即经验》读后感

  杜威提出的“艺术即经验”(Art as experience)是著名的艺术理论之一,其是对20世纪美学的一大贡献,引导了西方甚至世界艺术发展方向的一次革命。女偶然发现《艺术即经验》这本书,便泛读之,未求甚解。

  杜威所倡导的艺术观不是在象牙塔之中上演的“阳春白雪”,而是一种“活的生物”,他对艺术的理解和判断,消解了中世纪以来流行的非理性“神秘主义”美学和理性“神秘主义”美学,将艺术还原到了生活。

  依照胡适的说法,“经验”即生活,生活就是应付环境。利用交换定律,则“经验即应付环境”。文艺复兴后期,西方人意识到,当个人性格与环境产生强烈冲突时,悲剧的命运往往就诞生了。性格和环境决定命运,为了命运的垂青,人类从古至今都在积累经验,以适应、甚至改变环境。先人会教授后人适应环境的经验,与此同时,人在成长过程中,增长经历和阅历也是在积累经验,从而以先前的经验为认知基础去适应环境。

  几乎每个人都要应付环境,“艺术即应付环境”,那么艺术就不是某种供少数人享用的东西,而是应该赋予一切生活活动以终极意义,使其完善的东西。原始艺术所具有的生气和力量,使现代艺术相形失色,原因在于,艺术成为人了族群生活的一部分。杜威说,“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分野,这种分化对艺术的发展来说,是具有灾难性的,前者失去了大众,后者则失去了品位”。一部分普通百姓听见艺术二字,便觉得这是遥不可及的和自己的生活压根碰不着边的,使得艺术成了仿佛只有知识分子或者有钱人才有资格享受的东西。而另一部分人把艺术低俗化,不仅使艺术没有品味,并且腐化人的思想,让低俗与一些大众的思想形成恶性循环。

  艺术的产生就是为了使人类获得适应环境的经验,而经验的再创造也更加有利于艺术的发展。艺术创造持续发展,必然让更多的经验产生与持续,这一过程对人类来说是永无止境的,而这正是杜威美学的魅力。

  《艺术即经验》读后感

  杜威提出的“艺术即经验”(Art as experience)是著名的艺术理论之一,其是对20世纪美学的一大贡献,引导了西方甚至世界艺术发展方向的一次革命。女偶然发现《艺术即经验》这本书,便泛读之,未求甚解。

  杜威所倡导的艺术观不是在象牙塔之中上演的“阳春白雪”,而是一种“活的生物”,他对艺术的理解和判断,消解了中世纪以来流行的非理性“神秘主义”美学和理性“神秘主义”美学,将艺术还原到了生活。

  依照胡适的说法,“经验”即生活,生活就是应付环境。利用交换定律,则“经验即应付环境”。文艺复兴后期,西方人意识到,当个人性格与环境产生强烈冲突时,悲剧的命运往往就诞生了。性格和环境决定命运,为了命运的垂青,人类从古至今都在积累经验,以适应、甚至改变环境。先人会教授后人适应环境的经验,与此同时,人在成长过程中,增长经历和阅历也是在积累经验,从而以先前的经验为认知基础去适应环境。

《经典即人生》读后感


我要去富阳

--读《经典即人生》所感

写下这个题目,先要说说我接触《经典即人生》的缘起。

我是好未来教育旗下智康一对一的一名语文老师。去年,我有幸接触到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孩子曾跟随陈琴老师学习过,他很喜欢陈琴老师。孩子妈妈对我说,很遗憾,陈老师去了杭州,没法再教他了。我问孩子妈妈,陈老师讲课有什么特点?孩子妈妈说,陈老师很博学,能很好地驾驭经典,也能很好地调控孩子。我又问孩子,你为什么喜欢陈老师。他说,上陈老师的课不算是上课,那是“读经”,比较好玩。我在意外与好奇之余,打开了孩子妈妈给的陈琴老师的博客。

通过博客,我为陈老师深厚的积累所震撼,便抢占先机般地关注了她的博客;读着她的博文,我了解到陈老师已经出了一本名为《经典即人生》的书了。于是,我迫不及待地买来看了。看后,直如醍醐灌顶。同时,也深感自己作为一位语文老师的不足。

其实,我在接触《经典即人生》之前,也曾在尹建莉女士的教育专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上读到过关于语文教育的建言,当时已经意识到及早让孩子建立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并且我自己也已经是实践者了--我的孩子已经三岁半了,《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及唐诗等,我都和她一起背诵了一些。但是,透过尹建莉女士的书,我只是认识到阅读经典的重要,却不知该给孩子读哪些经典,也不知当以何种方式进行。另外,有趣的是,我曾发现我的孩子愿意听我诵读经典,却不大有耐心听我讲长篇童话故事。我有点怀疑自己让这么小的孩子接触“古董”会不会有问题--现在知道是由于她当时年龄小,没耐心听那么长的故事。而就在那迷惑的时候,我接触到了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陈老师的话,及时地点醒了我。我也才确信,我正走到了“读经”的路口。

读完《经典即人生》,因为我本人非常欣赏书里的一些观点和做法,对陈老师本人的风骨也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所以我很快就把此书推荐给家长们--我所在的公司有二个群,一个是小学升初中的交流群,一个是广州初中交流群。群里的成员,除了我们公司的几个维护群的伙伴,就是些关注孩子学习并经常相互讨论的家长。推介之初,我向家长们宣传了陈琴老师的经典素读理论。没想到有的家长马上就回应说,陈琴老师的课,我也听过,觉得很赞。还有家长说,可惜广州的初级中学以及高级中学中,鲜有能贯彻经典素读理念的,都是以传统教材为纲。甚至,有的家长看我极力夸赞陈老师的素读教学,又鉴于我本人热心于教育,很上进,便呼吁我以陈老师的教学方式开班。那是怎样的一种压力与动力!我深知,我远不能和陈老师相提并论。但是,家长需要一个效法于陈老师的老师。

那一刻,我多么渴望,我立刻就变身为陈老师……

关于素读,在我粗浅的记忆里,就是诵读经典加广泛阅读。但是,真正要展开来谈素读,我发现我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翻开书来。因为素读还涉及读什么,怎么读,怎么开展的问题。关于这个,陈琴老师在书里的讲话,已很精练。那么长的篇幅,那么丰赡的内容,凭我的拙笔,概述不完,而且,我自己都要一遍一遍地去反复咀嚼。

我能做的,目前仅限于让家长们、同事们和我同读一本《经典即人生》。而且,坦白地说,我也在借助《经典即人生》来给自己补更多的课。前些日子,我特意让先生给我一次性买了七本书,分别是《发现母亲》、《正信的佛教》、《秘密》、《希腊神话》、《圣经故事》、《叔本华美学随笔》、《大唐李白》。除去末一本,其余六本均来自《经典即人生》里的推介。所以,可以想见,一本《经典即人生》的价值,于我,简直是:一册在手,应有尽有。

以至于有些日子,Q群里的家长问我,涂老师,你给我孩子推荐些书来读吧。我说,您去读《经典即人生》吧,读这本书里边提到的书即可。有心的家长或许会知道,我并非纯粹的懒。

说心里话,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去谈《经典即人生》,我觉得我并非从零开始。毕竟自从做了母亲以后,我觉得自己充分地具备了一位母亲的本能,那就是尽一切可能为孩子好。我从孩子一岁开始写育儿日志,二年多的光景,已写下了二十四万字。之所以要持之以恒地做这样一件事,不是因为别的,恰恰只是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可以被记载被珍视的传奇。并且,我相信,这会是促进我自身成长的关键环节。再者,对于孩子的母语教育,我正在走的,就是“经典”之路。对我来说,记录孩子学习的过程,就是自己重新迈步的过程。当然,我能这样说,完全是因为作为家长的我很幸运,我的孩子尚小,而我又恰好能通过我的学生去聆听陈老师的教诲。

然而,话说回来,我到底同时也是一名语文老师。就一个专业的老师而言,我觉得我最欠缺的,是有素的训练,是与教学现场即景式的弥合。尽管我的诵读积累也很有限,但我觉得去现场接触陈老师更重要。过去的人读书,经常有游学的机会。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光“会晤于一室之内”,还可能要一起去云游,甚至共寝共食。《经典即人生》于我,远不是一种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濡染,它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洗礼,一种灵魂的召唤。我在心里是把陈老师看作自己的老师。

据我所知,陈老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遇到过重重障碍,但她从不妥协,总是从教育的本质去探索,总是从孩子的学习实际出发,总是以一位母亲般的爱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这是最能震撼我的地方。陈老师说,“学不已,浩瀚书海任涵泳”;陈老师说,“穷思变,道不远人贵求索”;陈老师说,“业臻精,大道至简终可行”。每一句话,都是在说母语的学习之道;每一句话,又都道尽了人生的真谛。

“文字是‘神奇’的药”。在读《经典即人生》之前,我或许没有那么强烈地意识到小孩子学语文的过程可以多么精彩而享受,我觉得语文课堂可能只是少数特级教师及优异的孩子才得以享受的。但是,当我在陈老师的课堂上--我看过陈老师教学的一些视频,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精神焕发的脸,看到他们非常自然非常活跃地在教室里争着表现自己,听着他们齐刷刷地大量背诵,然后又在书里看到那感人肺腑的感谢信时,我的心完全被融化了。

其实我在想,一个真正热爱语文的人,总是怀着一颗赤诚的童子之心。像我这般愚痴的人,虽然每每觉得陈老师的沉淀已经到了我无法企及的高度,可是,我总是以陈老师的话鼓励自己,要有“目视前方”的勇气,再不好的现状,或许也携带了其它美好的东西同来。所以,平时遇到不顺的事,我就叫自己看书;平时很累的时候,我仍然叫自己看书。

“文字是‘神奇’的药”。恰是受过文字的安抚与精神引领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文字是‘神奇’的药”,仿佛让我想起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如果鲁迅知道,许多年以后,重又有人以文字为“药”,会是怎样的欣喜?

得知新近的经典素读成长活动在富阳展开,我带着万分激动,以及十二分的虔诚之心,写下这点浅薄的笔记。我本欲说,我想去富阳。可是,一转念,不能只是“想”,这是一个必须有的行动,是一份再不能等的渴盼,否则,从陈老师那接过来的那位可爱的同学,我怕把他耽搁了。

由于这次活动,虽名为“邀请函”,可实际还有个选拔的过程。在写下笔记之余,我仍然心中忐忑。而我的学生家长给我的陈老师的QQ号,我尚且未加,先不想打扰她。我想她应当很忙。

另外,不得不啰嗦一下,因为急于写下三千言,以供报名之用--我觉得我这次报名有点晚了,然又不想再晚,所以在急急地赶稿。写到快够字数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说来说去,更多的是要去富阳见陈老师。以至于关于《经典即人生》本身,似乎所言寥寥。但这在我心里,也有点不得已。我觉得需要实践的东西更多,包括诵读和博览,而远不只是对于一本《经典即人生》的读后感。希望陈老师及其他邀请者看了我的笔记,能勉强谅解!

涂江艳二零一四年三月二十八日于广州

·XX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 消费与服务


·XX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 消费与发展

·XX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 消费与责任

·XX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 消费和谐

·XX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 消费与环境

·XX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 健康·维权

·XX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 诚信·维权

·XX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 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XX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 科学消费

·XX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 绿色消费

·XX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 科学消费

·1999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 安全健康消费

为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深入发展,在广泛征求消费者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XX年的年主题为“消费与服务”。

一、“消费与服务”年主题的涵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恒久动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点,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内容。确定“消费与服务”年主题,就是强调消费维权工作要紧密围绕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做好服务工作。其中的“服务”,主要包含三方面涵义:一是服务广大消费者;二是服务经济发展;三是服务社会和谐。

二、“消费与服务”年主题的确定依据

确定“消费与服务”年主题的主要依据有:

一是关注民生,服务广大消费者的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种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消费者的消费需要。消费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服务广大消费者,首先要求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扩大消费,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消费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品种极大丰富,消费领域日益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与此同时,消费领域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如:假冒伪劣行为和不平等格式合同依然大量存在,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信心;有些行业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不衔接,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欲望;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还不健全,保护力度尚显不足;居民住房、教育、医疗等负担过重,影响了其他消费的支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拉动内需,促进消费需求较快增长。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政策制订、法制健全、价格调控、结构调整、行业规范、监督管理、宣传引导、纠纷处理等各个方面为消费者着想,为消费者解忧,为消费者服务。服务广大消费者,还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消费者的现实利益,更要关注消费者的长远利益。要注意节能、环保,在生产和消费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证人类的永续发展。

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做好消费维权工作,就是在为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生活消费服务。扩大消费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消费导向是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原则。市场经济越发达,消费的主导作用越明显。就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而言,消费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扩大内需,就要扩大有效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增加居民的生活消费需求,而其核心则是保证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使其敢于消费、乐于消费。就此而言,加强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就是在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服务。

其次,做好消费维权工作,加大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党和国家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多项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指出,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其三,做好消费维权工作,保障居民消费增长,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点。XX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3315美元。国内外普遍认为,人均gdp3000美元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节点,有可能带来消费的活跃。超过3000美元之后,居民消费类型将发生较大变化,呈现出消费升级特征。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提高生活质量和满足精神需求的消费品不断升温,家政、培训、餐饮、健身、电信、旅游、保险等服务性消费需求旺盛。规范和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消费需求,还可以增进就业、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服务行业、服务领域,采取各种措施,扩大服务性消费,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强化消费维权理念,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市场经济是消费者主权的经济。只有尊重和保护消费者,才能充分释放消费需求,拉动经济持续增长。伴随消费水平的升级,当前的消费纠纷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消费纠纷数量大、种类多。从全国的总体情况看,目前每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消费者的投诉仍然保持在70万件左右,涉及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二是群体性投诉增多。在食品、商品房、汽车、公共服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群体性纠纷案件较多,影响也较大。三是新型消费纠纷不断出现。随着消费领域的不断拓宽,消费方式的日新月异,新的消费问题和消费纠纷不断涌现。如网络购物、电视购物、分时度假等。消费纠纷涉及广大消费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妥善处理事关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树立消费者权益至上的理念,切实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打击和制止各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才能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

三、“消费与服务”年主题的目标

中消协开展“消费与服务”年主题活动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对年主题的广泛宣传,促使全社会共同关注扩大消费与服务广大消费者、服务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和谐的关系,努力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改善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切实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倡导科学、合理、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消费与服务”年主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经营者应当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切实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主动研究市场动态,积极研发低碳、环保产品,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加强对服务领域的关注和投入,适应农民、残疾人、儿童、老年人等消费弱势群体的需要,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特别是在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等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切实保证消费安全和服务跟进,真正造福广大消费者,使城乡孕育的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其次,行业组织应加强行业自律,督促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准;积极推动服务产业发展,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理念和水平;倡导节能环保生产,扶植优秀企业发展;抵制不良经营手法,自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与消费者组织的磋商,完善行业规范与相关标准;引导业内相关企业,妥善处理消费纠纷。

第三,吁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制定配套措施;广泛听取消费者意见,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标准;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强化市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违法经营行为,净化市场环境;规范、扶持第三产业发展,推动、扩大服务领域消费;鼓励节能、环保产品的生产,倡导低碳、绿色消费;保证物价平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与信心。

第四,希望广大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增强消费信心,学习消费知识,科学合理可持续消费,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共同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第五,希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年主题活动,研究机构和有关专家广泛开展理论探讨,新闻媒体不断加强宣传和引导,使扩大消费与三个服务的观念深入人心,并落实到自身行动中去。

第六,各级消协组织要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要认真受理消费者投诉,切实解决消费纠纷;二要加强社会监督,敦促经营者守法经营,承担社会责任,避免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三要积极开展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可持续消费;四是动员社会力量,共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消费者协会将开展的主要工作

围绕“消费与服务”年主题,XX年,各级消费者协会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年主题的依据、内容和重要意义,提高社会各界对消费与服务关系的认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年主题活动;

二是结合“3·15”消费者权益日宣传纪念活动,大力开展以年主题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活动。中消协将设计印制年主题宣传画和宣传材料,组织各地消协广泛张贴,扩大宣传效果。

三是组织开展服务业热线服务状况等方面的调查,针对有线电视服务、电视购物、汽车维修、物业服务、快递服务、停车收费服务开展消费者评议;逐步开展家用轿车、商业零售业、银行、保险、电信、邮政、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为规范服务行业、改善消费环境提供参考。

四是针对环保、节能降耗、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开展比较试验,引导消费者选购环保、节能、低碳产品;开展有关服务行业的消费体验活动,推动改进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组织编写消费教育工作大纲和系列消费教育手册,积极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可持续消费。

五是认真受理投诉,搭建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协商和解平台,积极促进和解,提高投诉调解率;有重点地加强对公共服务业和商品售后服务投诉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切实帮助消费者解决实际问题。

六是加强法律与理论研究工作,组织开展消费政策研讨会,推动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相互衔接;针对预付式消费服务、汽车销售与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等方面的热点问题,组织有关专家和部分地方消协开展课题研究,提出制度和政策建议。

创业感想读后感


创业感想读后感(一)

《我的创业故事》粗读了一遍,感触良多。晚上回来,又细细磨了一遍,确实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使人激情澎湃,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我觉得书中有4点是世人皆难以做到的事:

1.勇立潮头,敢为人先。

一般来说,新生事物的出现,可以造就一些人,也可毁灭一些人,关键是靠当事人怎么对待。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发现新生事物的影子,就看你敢不敢勇为人先。于先生敢于放弃了当时的稳定工作,独自下海,办培训班,当时那么多人不能理解,都能坚持下来。对于计算机时代的来临,于先生也是走在前端的一批。这对于如今信息化的年代来说,当时乃是一个开端。任何的前景尚不可预知,任何决策都会影响当下自己以有的一切。但是于先生敢童年的读后感怎么写于做选择,并把它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做的如此成功,真的让晚生佩服。

2.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管理

于先生和新东方的于先生在长沙住酒店,未买一次性用品刷牙的事件很让我触动。很多人可能都不能理解,亿万富翁怎么会在乎区区三十元钱呢?我想,于先生也是不会在乎的,不然不会在办学过程中给贫困生免了几百万的学费。将钱用在该用的地方,不为不必要的物品买单,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缺少的要学习的东西。我们应该要控制自己的一些不必要的欲望和行为有关名着的读后感,理智的思考问题,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什么钱该花,该怎样花合理,什么事该做,该怎样做才有成效。

3.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是坚强的,坚定的,冷静的,智慧的,不易被人打倒的。它会是一个厚厚的后盾,一直支撑你。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走的更远,站的更高,立得更稳。这也是本人需要加强锻炼的一个方面。

4.刻苦钻研,持之以恒

如果做出了选择,而不去执行,不勇敢的坚持下去,那么再好的选择也是读后感100字2020没有用的。就像有人说的,我做什么都不行;我什么都做不来;我做了,不还就那样我想问,你坚持了吗?你坚持了多久?我们正是缺少吃苦的精神,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自己的梦想,才会失去自己的梦想。

我想,于先生写这本书也是想让我们从他的经历中悟出一些人生道理,给予我们一些人生经验,让我们对生活更有信心,对自己更有清醒的认识,以后的路上少一些迷惑。真的谢谢了。


创业感想读后感(二)

通过阅读这本创业之道小册子,使我更深一步了解陈文卫,还学到不少语录,这些语录能激励我们遇到困难不放弃,不退缩,想成功,先发疯,只要有付出,都会有回报,态度决定一切。

陈文卫通过15年的创业历程,从一间小小的茅草屋,到现在有三个校区,这就是陈文卫成功的见证,学校不得努力教学,而且总会鼓励和激奋学生,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虽然过程可能是艰辛的,但结果是最重要的,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这本小册子除了了解到陈文卫的创业之道,还有了解几个国家的管理、教育、效率,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们必须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是否有合适的战略?能否实施战略?只有明确自己想得到什么才能知道实施什么样的战略,要怎样付出,明白了自己要付出什么更有利于自己的成功,创业的过程里不仅要有短期目标还要考虑长期的战略,成功的创业需要把技术转变成战略,就像学习一样,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战略有很多,例如要做到以下三点: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多看、多想、多做。要把老师的转换为自己的,并把掌握重点转换为拿分的重点。

从这本小册子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增添了很多名言警句,当有空再看一下,警惕一下自己,把自己的学习激情保持在最佳状态。


创业感想读后感(三)

巧遇一本《创业史》,我心中也有创业的打算,这种情怀让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这本书。在以后这段时间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它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上世纪50年代农村的故事。主人公梁生宝是一个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后来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缘分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最让我感动的是主人公自强不息、勇于奋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坷与无奈,但是他信念坚定,勇敢面对,从容应对,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

通过阅读《创业史》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不能时时逃避,而应该勇敢面对。我们是新时期的年轻人,要经历过风吹雨打,经得起暴风骤雨,才会成长成熟,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有所作为。《创业史》增强了我创业的信心。

创业书籍读后感


创业书籍读后感(一)

通过阅读这本创业之道小册子,使我更深一步了解陈文卫,还学到不少语录,这些语录能激励我们遇到困难不放弃,不退缩,想成功,先发疯,只要有付出,都会有回报,态度决定一切。

陈文卫通过15年的创业历程,从一间小小的茅草屋,到现在有三个校区,这就是陈文卫成功的见证,学校不得努力教学,而且总会鼓励和激奋学生,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虽然过程可能是艰辛的,但结果是最重要的,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这本小册子除了了解到陈文卫的创业之道,还有了解几个国家的管理、教育、效率,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们必须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是否有合适的战略?能否实施战略?只有明确自己想得到什么才能知道实施什么样的战略,要怎样付出,明白了自己要付出什么更有利于自己的成功,创业的过程里不仅要有短期目标还要考虑长期的战略,成功的创业需要把技术转变成战略,就像学习一样,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战略有很多,例如要做到以下三点: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多看、多想、多做。要把老师的转换为自己的,并把掌握重点转换为拿分的重点。

从这本小册子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增添了很多名言警句,当有空再看一下,警惕一下自己,把自己的学习激情保持在最佳状态。


创业书籍读后感(二)

记得小时候,我很爱听大人们讲故事,我常常惊讶于他们的脑海中怎么会有这样离奇美妙的童话,直到我认识了书。一个午后,我从爸爸的书橱中随手抽出了一本名为《创业故事》的书。我好奇地翻阅了起来。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方是一个农村姑娘,她来到城里给林姐当保姆。一日清晨,林姐为自己的女儿买衣服,碰巧小方也要上街买菜,两人说说笑笑,林姐决定让小方帮忙挑件衣服,也顺便让她长长见识。谁知小方挑回衣服的当天便交出了辞职书,原来她看到这家童装店生意那么红火,就萌发了创业的念头,希望自己也能开家童装店,当上老板呢!没过几周,小方的童装连锁店在总部的帮助下开张了。小店在她起早贪黑几个月的努力下生意十分兴隆。

书上写到:成功的创业需要机遇与奋斗。我认为学习上、生活上也应该是这样。

机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重点在于你是否把握住了它。当你决定把握住这个机会时,同时也要作好为它奋斗的准备。对于科学来说,成功相当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对于生活中的你我而言,成功相当于百分之一的机遇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我们不应该畏惧这么多的付出,因为成功的喜悦是巨大的。

当然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失败乃成功知母,没有失败的经验,就不会有成功的收获。失败就像一枚指南针,引导我们迈向成功。不要因为半山腰的拦路虎就失去了信心,或许只要再向上攀爬一步,就可以得到成功的宝藏呢?前功尽弃显然对自己不利,我们应该努力地继续前进。

把握住身边的每一个机会,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创业人生读后感


创业人生读后感(一)

通读完全书,我并没有觉着杰温安洛先生是距离常人非常非常远的那种旷世天才,反而这本自传让他在我眼里更加的亲切甚至是平凡,他超出常人的,只是对于梦想的坚持与执着,当然仅这一点就已经不容易了,足够赢得每一个人的尊重。

写到这里,意犹未尽,我想把这本自传中的每一处点睛之笔都写出来,但那样也就可能有剧透之嫌了,对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还是自己找来看看吧。

最后再说一句,杰温安洛先生在书中的一个思考是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页,他的这个思考是这样的:

我也希望各位在看完这本书以后,能认识到市场经济和伦理道德绝对是可以协调并存的。不管别人怎么评价,现代的自由企业体系和传统道德绝非格格不入,彼此排斥,而是能够完美的共存共荣的大分部的成功企业就是靠着诚实,正直和善良等传统美德,才得以茁壮成长的,而且他们所给予这个社会的,比当初所拿还要多。

难道真的只能是无奸不商吗?显然,杰温安洛先生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到此为止!

看过之后!深深的被上边的安利历史故事所吸引!在这里我把对这本书的感想和大家分享下!我现在看了三分之二还没有看完!

这是一本关于安利历史的书籍!讲的是安利两位创办人家族之间的深刻友谊和在一起创业 的故事!我最大的感受是做一个有故事的人和企业是做么好的一件事!安利公司经过我50年的发展真的太不容易了!特别是两位家族一起做同一件事!真的是非常 罕见的!并且做到了对人的尊重和给人以希望!真的是太难得了!我记得有一段历史非常 清楚的!就是安利两位创办人不是做安利最早的!在创办人上面还有他们的介绍人!他们的介绍人还因为安利的奖金制度得到保障!在现实的传统生意中那有这样的!你创办了一个公司那还会让你的介绍人在你上面!更别说让他得到钱了!还有一件事就是加拿大保卫战这一章里讲的!加拿大政府故意刁难安利公司!安利公司为此陪上了好多的钱!安利公司在加拿大是负债运营的!安利公司完全可以放弃加拿大市场!可是安利公司并没有这样做!因为安利公司还想着在加拿大还有成千山万的经销商的!多好啊!要是别的跨国企业在经历这样的磨难就撤离了!而安利公司却不放弃每一位经销商!这种尊重是哪家公司可以给我们的!安利公司和经销商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合作的关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公司经过了50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还一心想着经销商们真的没有几家公司能做的到的!和这样的有故事有历史的公司一起合作!两个字2020放心!

不管一家企业说的多好多好!实力有多大多大!并不重要!关键是在挫折面前所表现的态度!是用什么方式来解决这样的挫折!是否能考验的住历史对他的打击!这才是最主要的!安利做到了!做一个有故事的人!做一个有故事的企业!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消费即创业》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创业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