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蛙莫言读后感

蛙莫言读后感

莫言《蛙》读后感4000字。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莫言《蛙》读后感4000字》,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莫言《蛙》读后感4000字:

昨天听闻姑家妹妹添丁大喜,兴冲冲地带妙妙去看宝宝,一进产房,迎面撞上姑姑复杂的眼神,糅合着母女平安的释然、没生个小子的遗憾还有忙活了一天的疲惫,哎,咱家里祖传的阴盛阳衰…,是个闺女,为了缓解现场略显低沉的气氛,我一改往日沉默谨慎的做派,开始夸夸其谈,姑,到年底,三胎放开生了,计生这个词是越来越淡化了,聪聪妹妹这才是一胎,再生上俩儿子,你可不许嫌多。姑姑脸上舒展开来,忽又激动起来,嗨,你说这个政策说变就变,想当年,一听计划生育组要来检查,你妈挺着六个月的孕肚跑到柳家亲戚家躲了起来,你奶奶被叫去问话,计生主任一声呵斥,你奶奶吓得尿了裤子……哎,也不能光怪政策,咱祖辈上就封建思想就重,不是自己非生不行也就没有那么多事了,在妹妹大喜的日子里,还是轻描淡写地截断了姑姑的话头,不然她就这些个事能唠叨上半宿,还有一个原因对于不太好的过去,人总是倾向于选择性地遗忘。

晚上回去一口气读完莫言的《蛙》,这是莫言的诺贝尔奖之作,大体记得颁奖词是因为《蛙》的写法荒诞奇妙,在国外看似荒诞,但在一个与东北乡共享胶莱河的昌邑人眼中,在一个被计划生育影响了三十多年的人来说,看到的都是熟悉的影像,地道的方言俚语,就像乡里乡亲一样。看完《蛙》,被我的姑姑整天念叨的那些影像又浮上心头。

“藏”是贯穿一个“超生游击队”家庭的关键词。没生之前要藏,母亲作为一个新媳妇,开启了生儿子之路后,几乎就不在人前露脸了,反应了、显怀了都怕别人看出来,只要不太热,她都裹着厚厚的长袍大褂;生孩子要藏,万一邻居听到动静,被举报了就坏了,就像《蛙》里面说的,只要没出“锅门”的,被举报了一律刮宫流产,但只要出了“锅门”,好歹是一条生命,就等着罚款好了。除了大姐是在家堂堂正正地出生之外,我和妹妹弟弟都是躲躲藏藏出生的。说的这里,想起了之前一个同事的对象叫王小丁,他上面有两个姐姐,也是超生的,躲在一个姓丁的亲戚家出生的,直接取名小丁。生出来的孩子更是要藏,怎么藏,我家老屋设计地就像抗日时期游击队住过的似的,炕东头常年贴着一张年画,一有外人来家,年画一掀里面还有一个炕头,刚出生的孩子就躲进里面。妹妹四岁之前就没出过大门,更没有见过除了爸爸妈妈姐姐奶奶姑姑之外的人,偶然出门都是沿着墙根走,都不敢走路中间。这个事情直接导致现在的我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的嗤之以鼻,妹妹四岁都没有和人正常沟通过,最后也还是考上了上海第二军医大的研究生,发展的也还不错,不用太焦虑孩子的起跑线嘛。对啊,我呢,我藏在哪里?我藏在姥姥家,出生六个月,我就躲在一个纸箱子里面由姑姑载着去了姥姥家,开启了漫长的寄养生活。姑姑引以为豪的是,穿过大街小巷时,我一点也没有哭,没有引起乡亲们的丁点注意。期间,我一次差点被送给舅母作女儿(她只有一个儿子),只是我三四岁了已经有些自我意识了,对于舅母的盛情表现的非常抗拒只能作罢,又一次是五年级时,在东北的一个不能生育的亲戚回来探亲,想带走我,那时正是做着各种瑰丽五彩梦渴望外边的世界的年纪,我同意了,姥姥同意了,沉默寡言的姥爷竟然反对,又作罢。我=妹妹的命运也是如此,刚出生时,父亲已经有三个儿子的单位领导就兴冲冲地来领养她,小车开到了家门口,像愤怒的狮子一样的爷爷拿着叉子要和父亲拼命,怒斥到,逆子,你要生儿子,我们不反对,往外拾孩子,这个不能行,这是作孽,祖上咱也是读书的人家,这样做岂不让乡里乡亲戳脊梁骨。留下妹妹后,爷爷去九干上开了一块荒,回来和奶奶说,放心了,孩子是黑户没地,我自己开了二分地的荒,够孩子吃饭的了。在我之前还有一个姐姐,被拾了出去,到现在也没有联系上。母亲作为一个旧式思想的妇女,没有对此表示出丁点抗议,随着父亲,一次次地想把这些多余的女儿拾出去,一次次期待着生下的是男孩,都有些魔怔了,怀妹妹的时候,在生儿子意念的强化下,这个可怜的妇人一直坚信肚子里怀的肯定是男孩,胎动和之前的三个女儿都不一样,结果还是一个女孩,听大姐说,为此,失望的父亲还给了母亲一鞋底,夜深了,这个脑子已经走火入魔的妇人竟然怀疑自己看错了性别,一次次掀开妹妹的小被子,念叨着不会是看错了吧,明明应该是个儿子啊。中间还流产一次之后,曲曲折折终于生了儿子。这次母亲总算是扬眉吐气了,记得有张照片,还在坐月子的母亲抱着弟弟开心地笑着,那笑容真地是从心底溢出来的呵,这年她已经36岁了,这些年她一直奋斗在生儿子的路上。她36岁之前,每次父亲喝醉了酒吵架的由头就是没有儿子,和别人不一样,心里难受。生育机器,这是我长大后对母亲的评价,母亲可不这么认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一个对生儿子有执念的男人,自然得生生生。

儿子有了,但是拉警报一样的躲计划生育生涯也正式开始了,计划生育检查常常有,每次听到村里大喇叭广播“做好迎接计划生育检查”时,爷爷带着妹妹弟弟到九干的荒坡里边劳作边躲避检查,后来,爷爷锄完一趟回到地头发现,两个娃都被晒坏了躺着长长的鼻血后,躲避的地点又转移到看果园的小屋里,小屋里放着秫秸,掰开秫秸钻到里面躲起来,爷爷肚子里有的是故事,一个一个讲下来,有时候都能躲上一天。惊险的时候也有,妹妹在家睡觉,计划生育检查突袭,姑姑着急地来到我家,把门一关,抱着妹妹躲在炕底下,计划生育组把窗户都推开了,往里瞅了瞅没啥异样就走了,往常唧唧歪歪的妹妹竟然一声不吭,姑姑一个劲夸她有眼力界。1997年香港回归普天同庆,人口普查后我们这几个黑孩子有了户口,一家人欣喜若狂。除了躲在姥姥姥爷的我之外,她们似乎都活得正大光明了,只有我还是找不到存在的理由。在姥姥家我是个外户子,偶尔偷偷摸摸回趟自己家,恨不能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偏偏碰到没事总坐在胡同口上的妇人们,总问,这是谁家的孩子,姥姥总是机智的说,这是儿子家孩子,来走姑姑家。我到底是谁,自己也不知道了,狡兔三窟,我是有好多身份,我的母亲一会是我姑姑,一会又是我的母亲。在家吃着饭,大门一响,我条件反射般地放下饭碗,跑到姐姐的卧室里面躲起来,一次,我一个人在家,竟然来人了,跑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强作镇定的迎上去,心里已经编好了台词,我是来姑姑家做客的,姑姑姑父都不在家。来人走到跟前,原来是我的亲姑姑,编好的台词用不上了。一个周末,我奉姥姥之命带着十几斤猪头肉骑着自行车气喘嘘嘘的回到家,正等着母亲夸赞我呢,母亲却冷着脸慌慌张张地问,谁让你回来的,各小组长都在道上开会量地呢,看到你万一问起来咋办,听罢,我扔下猪头肉连家门也没进,掉头又往姥姥家骑去,边走边流泪,失落到极点。有一次,我正色和母亲谈起此事说,既然这么多余,真地希望当时没有生我,那段时间或许有点抑郁,总觉得被迫活着,如果能自己选择的话,真希望从来没有来过这世界。母亲却是大宽心的人,孩子,你得感谢我们把你带到世界上,如果不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一个劲的想生儿子,哪有你,那时候还号召只生一个好,就大姐自己了呢。咯咯咯。这些在心大的母亲眼里都不是个事,却是我的纠结。从小跟着姥姥姥爷长大,直到上大学,我才知道,我属于最早的一批留守儿童,留守的症状我一个也不少。在姥姥村的学校读书,其余小孩都清一色的姓李,就我一个人姓郑,为了不突显出去,我默默地在作业本上写了几年李亚飞,后来老师发现了问题,硬是给纠正了过来。家长会别家的小孩都是清一色的爸妈,我的是姥爷去开,卫生永远讲不好,脖子底下一圈黑,鼻子似乎总也流不完,作业不做,总能把姥姥姥爷蒙骗了。隔壁家的怪爷爷对我热情的不得了,不知道为什么傻里傻气的我突然变地敏感起来,坚决的明白这个总给我糖块吃的怪爷爷别有意图,于是再也不单独去他家,见了他绕着走,姥姥很奇怪我突然变地这么没有礼貌。我还悄悄地准备了一把小刀藏在身上用于防身,幸好直到我考上高中离开这里也没有用上过,却养成了外面阳光灿烂内心狐疑度极高的性格。现在成为母亲的我坚信,只有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庇护者。

又啰嗦了好多。当时我们村里还有好多这样计划生育户,我姑姑也是当村的,因为抢生,家里被搬走了电视机,疼钱的婆婆主动带着姑姑去计生站流掉了七个月的儿子,谁知接下来接连生了两个女儿,生小妹妹时,我奶奶和姑姑抱头痛哭,难道要成为绝户了。在农村,绝户是一个很毒的词,被骂绝户简直是直戳痛点。这也成为姑姑的心病,直到聪聪妹妹结婚怀孕,她又转移到了盼望女儿生儿子上,结果女儿生的还是女儿,姑姑有些伤心。

我的同学晓青,她有一个姐姐晓玲和妹妹晓晓,也是超生户,她英勇的母亲的壮举至今在村里流传着,怀着晓晓的她母亲坚信自己怀的是儿子,一次计划生育组突击检查,她母亲挣脱了计生主任的手,爬上后窗,跳入了后邻居厕所,臭气熏天,计生检查的实在无法靠前,趁这个空挡,她跑了。结果,生出来,还是个闺女,失望之极不再拼四胎了。还有一个和亚妮同学的名叫老五的小曼子,上面有四个姐姐,除了老大和老二,后面都没有取名字,直接叫三儿、四儿、老五。计生执行政策有时候时候粗暴无理,可是面对群众不管几胎非生儿子不可的畸形心态又有什么好法子呢?现在我在基层工作也深切体会到了做群众工作的难处,是真地难。对于父亲非生儿子不可的心态我也推测过,估计无非是怕被人骂绝户,好面子,有男丁家里不受欺负,还有父亲是长子长孙,受到了爷爷父亲的偏爱,是既得利益者,既得利益者肯定要坚定这种“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或许都有之吧。

小时候,我和姥姥说,长大后如果有了女儿,肯定不和我父母一样,搞着我觉得自己好像出生都是个错误,我要珍贵她,以她为荣。姥姥听了颇为震惊,你自己还没脱孩子皮呢,说什么生孩子的傻话。2014年,我生了女儿心里却惶恐了,担心父亲会不会不开心,会不会冷脸对之,婆婆会怎么想,慢慢长大的女儿用一张一小甜嘴哄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团团转,成为家里的开心果。去年,叔叔得知我又买了一处房子,估计怕我手紧关心的问:“你就一个女儿,又买房子,以后女儿嫁了你留给谁?”打一个哈哈过去后,我心里明白,我没有把女儿当作一个好似活着的目标就是为了嫁人的妇人,她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丰富的人,其次再是女人,她有全部的权利和义务,无关性别。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莫言名著《蛙》读后感心得体会


莫言名著《蛙》读后感心得体会

《蛙》和《生死疲劳》,是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作品,前者讲述一个女人的一生,后者叙述一个男人的几世轮回。

蛙,其实是娃。这是一本讲孩子的书。

解放前接生全靠接生婆,生孩子是跨鬼门关。科学接生的妇产科医生接过接力棒,成了老百姓心中的“送子观音”。日子好了,生育率高,国家下政策要控制人口,曾经的“送子观音”成了杀害未成形孩子的“职业杀手”。

但还有偷着想生儿子的。被计生办找到的,强行引流一尸两命。逃跑时早产的,小孩保住了,成了没妈的孩子。

再后来,经济发展得好了。有钱有势的,找个外国女人生几个混血宝宝。还有代孕的公司,几万一个地卖孩子,十块钱一毫升地卖初乳。

一边读,一边想孩子的问题。

为什么要生孩子呢?以前是“养儿防老”,现在恐怕是“养儿啃老”。供完了自己的一套房子,赶紧再给孩子供一套。一辈子上班,就买房子了。累死累活,好不容易退休了,该给孩子带孩子了。

这两年开放二孩,全国又来了一波婴儿潮。这群孩子,将来又会如何建设我们这个地球呢?我没有答案,我不知道。

上天有好生之德_莫言《蛙》读后感2000字


上天有好生之德_莫言小说蛙读后感2000字:

1月30号下午,寒风冷雨,奇生老师在高三四楼办公室读《百年孤独》,他问我进度如何?我说《百年孤独》买了但还没有读,《蛙》倒是去年5月份左右读了。他兴奋地说:“那你快交一篇读后感给我。”我说:“我还没有写呢。”他笑着说:“不限字数,明天给我吧。”奇生老师是热心人,他牵头成立了我校教师“读书群”,每月选定几本同一风格的书供大家选读,彼此交流心得,对教师的成长是极好的事。

我知道,这事不能再拖了,进了这圈子,多少得尽一份力。

也是在今天,《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名为《孤独的日本老人,进食时都怕死于窒息》的文章,文中说,日本每年在进食时死于窒息的人,比死于交通事故的人还要多。这一数据的背后,反映了日本社会的老龄化非常严重(目前,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25%),结果很多日本老人孤独地生活,孤独地死去,这一现象被媒体称为“孤独死”。另一方面,“佛系”气息浓厚的日本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婚育,无欲无求,少婚少子。前几天朋友圈很火的旅行青蛙,也许是日本中老年人孤独的内心写照。

而据相关研究显示,中国正经历与日本相似的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的人口变动,中国的生育率自1990年代初期以来就一直低于更替水平,其原因除了思想观念改变、育儿成本上升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制度因素便是计划生育政策。

《蛙》描述的,便是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蛙》中最传奇的人物是“姑姑”,她个性爽直,行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她根正苗红,意志坚定,党性强,“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鬼”。她若生活在革命年代,定是刘胡兰式坚贞不屈的革命战士。在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黄金时期,政府鼓励多生,那时的“姑姑”,是用新法接生的“天才的妇产科医生”,她的手有神性,是“活菩萨”,是“送子娘娘”。

后来人口膨胀,计划生育成了基本国策。听党话、跟党走、“一颗红心,永不变色”的“姑姑”,坚信“不搞计划生育,江山要变色,祖国要垮台”,成了计划生育政策最坚定的执行者和计生战线上最鲜艳的旗帜,别的地方尚有通融与潜规则的余地,她铁面无私、立场坚定,从“活菩萨”变成“活阎王”,似锦衣卫一般追杀四方,不叫一人漏网。她糟蹋了成百上千超生胎儿的性命,也直接或间接造成耿秀莲、王仁美等几个孕妇殒命。

“姑姑”的侄媳妇王仁美超生躲在娘家猪圈旁边的地窖里,“姑姑”用链轨拖拉机毁掉娘家邻居的老槐树,准备把仁美娘家四邻的房子拉倒,逼迫仁美接受人流,仁美在进入手术室前,与“我”的对话情意绵绵,最后回头望了“我”一眼,这一回头,便是永别,仁美死在“没有发生任何失误,抢救措施也正确得当”的人流手术中。

家里,父亲和母亲拉锯用柳木板给仁美准备棺材,锯子发声响,锯末子在阳光中飞散……莫言写到:

你不长眼吗?父亲突然暴怒了,他训斥着母亲,不是有墨线吗?锯口走偏了半寸,你还看不到,你还能干点什么?

母亲爬起来,嚎啕大哭着进屋去了。

母亲肝肠寸断,强忍悲痛,六神无主之际,哪能看准墨线!父亲一肚子悲愤,却无处发作,儿媳与孙子,死在自己妹妹手上,此刻唯有冲母亲怒吼。

对父亲的痛与哀,莫言继续写道:

父亲扔下锯子,弓着腰走到水瓮边,抄起水瓢,仰脖子灌水。凉水沿着他的下巴、脖子流到他的胸膛上,与那些金黄色的锯末子混合在一起。喝完水,父亲走回去,一个人抄起锯子,猛烈地锯起来。

从“我”与仁美进手术室前说情话开始,读到此处,我盘旋的眼泪再不能自已,无力的痛感在眼前蔓延开来。

这个数字有点冷:

晚年的“姑姑”突然嫁给民间泥塑艺人郝大手,源于“姑姑”退休当晚醉酒,在回医院宿舍的路上,走到一片洼地,被成千上万的“蛙”包围、攻击、撕扯,蛙声本是丰收与生命繁衍的象征,此时的蛙声如哭似怨,分明是打掉的胎儿的魂灵向“姑姑”索命。“姑姑”与郝大手相遇而得救,婚后郝大手与“姑姑”合作,将被“姑姑”无情打掉的二千八百个胎儿,一一以泥娃娃的形式,还原重生,个个有姓名,人人有好去处。“姑姑”对“我”超生胎儿充满期待和欣喜。这些应是精神失常的“姑姑”晚年的忏悔与自我救赎。

《蛙》中王仁美是个率真、爽朗、坦荡、俏皮、有主见、有骨气的姑娘,她“有两条仙鹤一般的长腿”,本已与肖下唇订婚的她,不满肖下唇考上大学后的张扬,主动退婚,大庭广众之下向“我”求婚,颇有红拂夜奔的气概,但仁美不想当官太太,只想生2个小孩,当得知“姑姑”偷偷给她放环时,她火冒三丈,哭闹不休;她冒着风险找袁腮取环并再次怀孕,她千方百计地想要第二个孩子,却没能逃脱“姑姑”的魔掌,并为之送命。她与千千万万类似遭遇的母亲,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受害者。

张大千所作红拂女画像:

如今,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成为过去,愿王人美等人的悲剧,不再重演。古人说:“上天有好生之德”。指上天有爱惜生灵,不事杀戮的品德;泰戈尔说:“每一个婴儿出世,便证明神对人类还未曾失去信心。”愿天佑中华,子孙永昌,生生不息,不入日本冷冷清清、孤苦伶仃之后尘。作者:黄坚

莫言名著《蛙》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莫言名著《蛙》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蛙》作者莫言。记得是生日的那一天,丽丽姐和滕雪来学校看我了,在食堂四楼的沙发上聊起了读书。自动屏蔽一下滕雪~(多看书)丽丽姐聊到了她爱看的书,丽丽姐和我看的书的类型是完全不相同的的,她偏重于看文学类,而我更多的看的是实用型,当天晚上丽丽姐在网上看完王强关于读书的演讲。

丽丽姐说:天池,我看了王强的演讲读书改变了我。感触是我觉得我读的那些书还是不错的读一流的书,读那些没有被历史淹没的书。对我现在学的专业也是,精读古人的原书。文字传递的那些真善美会通过这些倾尽了作者毕生心血的书传递到我们身上。你也该读点文学作品。嗯,好吧,一想也是,读书不能只读一类,要是只读一类,想想也可怕,所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要读的同时也要兼顾各个领域不同类型的书,健全一下自己的气质也好,情怀也罢。

于是买了这本书《蛙》,从一开始就被这本书的故事吸引了,因为文章中一开始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真的是让人可以想象这个人在你的脑海里,长着一双可以平复孕妇心态的手,言语间透漏着干练,自带光环被他人崇拜,一辈子亲手接生几千名婴儿,读书笔记以及自己可以被后生讲故事一般的传奇一生,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就这样串联起来,一切都在姑姑亲手接生下的这些人中展开,莫言笔下的《蛙》真真实实的反映出来,那个在计划生育年代下影响的社会一角,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真实。

在计划生育这个大背景下反映出来的不同人家的态度,一部分真实的人性的弱点体现的淋漓尽致,翻开这本书,你就会进入这个年代,看到姑姑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这些老同学的一生,当阅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觉就是生命的可贵与宝贵,你不懂得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生孩子的欲望,以及被计划生育克制的不能生育下的痛苦,其中最打动的莫过于偷生时的一句话:快生,只要生下来就是一条生命,不会让他死!

生命可贵!《蛙》是莫言先生酝酿了十年的作品,文字真实,有趣,整体也不局限于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视角,感觉是上帝视角,可能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现在知道了为什么丽丽姐会说有趣,在看《蛙》这个小说后才知道,嗯,确实里面的语言很有趣,真实的有趣。

读莫言有感


一部优秀的文字作品必然是作家经过内心焦灼、痛彻、反思而来。所以我通常把文字比作为最本质的东西,因其追求本性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文字源于心声追求本性,文字是用来抒发内心感受的,具有排毒养颜作用,若改了就无法顺应本心对身体也无益。

莫言在《莫言散文》中写到“真诚恰恰是文章,尤其是散文、杂文的灵魂,除此之外战斗性恰好也是散文的灵魂。”素来是喜欢看散文的,一来散文以一种真实的叙述源头展现了作家真实的内心世界,二来散文不似小说之中的些许桥段给读者带来一种矫揉造作的视觉效应。譬如:莫言的一系列作品都以自己的故乡——东北高密乡作为写作背景,《********》、《透明的红萝卜》、《蛙》都是以莫言少时历经饥饿的真实状况写在饥饿之下人们吃煤块、透明薄如蝉翼的肚皮为特写。正如此,使其读者的视觉效应与之相结合,达到文章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最佳效果。

托马斯.沃尔夫人说“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有时候会想是不是成功的作家写手背后必然经历常人所不知道的痛楚,拿最容易被90后青睐的写手——郭敬明来说,十五岁的青春文字,《爱与痛的边缘》的写作背景无疑是将其透明本质的晦涩青春融入书内,一本关于友情,关于青春忧伤,关于每个青春少男少女的情愫展露无疑,而惯于被80后接受的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也是将其自身的生活体验,对书中青年小伙农村的故事展开叙述,对人生开始做进一步论述。当然被读者敬佩的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则是结合自身的一部赤裸裸散文,从自己双腿残废到对生的理解对地坛的描写对自己母亲的进一步细节描写都难脱逃与“真实”两字……

从散文另一个层面“战斗性”来讲,每一个资深写手作家必是经过内心的声色犬马,进一步的将所思所想二者“厮杀”、“兼容”。经典杂文 留下的、结合在一起的便是作家文字的顿悟与哲思。譬如作家赵丰在《孤独的散步者》一文中写到对孤独的高度阐述,他说:“孤独是睿智地、深邃地、从容地,真实地审视人生,反省自我,它与冷淡、空虚、浅薄的无聊没有共同之处,孤独往往伴随着精神的独立,人格的高尚,情操的高洁。”从此处不难看出赵丰在描写孤独这一段文字之前不免对自身的孤独感产生一场否决与厮杀,认为孤独是自卑、哀怨、可耻的一系列负面情绪最终与内心世界进行“战斗”,最终产生对孤独这一段文字的哲学论述……

初读莫言的《莫言散文》只一味地注重作家写实的白话文字,比如作家“莫言”二字原是因作家自小爱胡乱说话,母亲让其少说点话,后取名为——莫言,再比如作家自幼相貌丑陋、食欲惊人,吃饭的时候老是遭遇桌前人士的嘲笑,这些都是来自于此书的笼统感官情节,后再读此书,则注意到作家文峰的幽默之处,比如:将其自己的文字比作乌鸦的嚎叫,愿者便听,不喜莫怪,当然在《莫言散文》中的一处描写是尤其深刻的,他说自己在地铁站看到一位枯黄娇小的中年妇女用乳汁喂养怀里的婴儿时,使其泪水夺眶而出,他想到自己苦命的母亲,后来由这灵感写了长达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在母亲过世之后的阵子把自己关在狭小的房间里昼夜不分的开始写这篇小说,写完之后,心情格外之好,体重竟然涨了5斤。

细读此段便能切身体会到作家当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也有了自己之前在黑夜里乱写一系列杂文的指引,如:会写冗长不修边幅的文字,会写没有逻辑条理的文字,会写不少人感同身受的快言快语的文字,而这些都是充当被积攒了多时的内心情愫在写字的一瞬间一股脑儿被投掷下来,有点像十月怀胎的少妇,遭遇孕育期间的阵痛继而在分娩之后的欣慰感,不敢狂妄在一些胡话的文字之后美其名曰:散文,只是用唠嗑一词儿诠释其言所感。

之前把散文的抒写归类在文采的范畴内,以为深度的散文写手必然是囊括在文采的内核。也是因莫言散文的文字,后知后觉那种快言快语的凛冽感早就脱逃文采的范围,散文与文采无关。用作家乔叶形容风骚与性感的区别应用于言语和文字的区别,则可以略加改之为:如果说言语是咄咄逼人的,文字则是清茶慢泡的。言语是张牙舞爪的,文字则是素手杀人的。言语是招摇呐喊的,文字则是落地生根的。言语是烧人眼的,文字则是润人眼的。言语是气球,炫得高,文字则是磁铁,引力大。言语是浅层之技,是技则会技穷,文字则是魅力之果,果成则芳香无限。

觉得文字的张力不在于字数的长短,而在于语境的透明度,正如前面结合《莫言散文》的有关论述,不管是散文还是何种面世的文字都是讲求“真诚”,在当今科技已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而言,各种电子高科技产品接踵而至,音乐、电影、更是以一种商业一体化的模式出炉,当然文字作为这种廉价商业的形式而论,讲究的是写者的操守以及读者的认同。

文字,源于本性。

文字,回归本心。

喜欢《莫言《蛙》读后感4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蛙莫言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