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水浒传读后感1700字

水浒传读后感1700字

《秘密》读后感_1700字。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秘密》读后感_1700字,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秘密》读后感1700字

东野圭吾的书是本本精彩,每一本书都让人欲罢不能爱不释手。这本书很好的诠释了一句话叫: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本来看着小结局,以为这个故事就完美的落幕了,结果最后一节才告诉你什么是“秘密”。而且是不能说的秘密。
首先来谈一下,最后的\\藻奈美\\到底是谁的这个问题。单纯从小说来看,她可能真的只是藻奈美,平介对直子的离去不忍接受,从前文也知道平介对直子的控制欲非常强,所以真的可能是他一厢情愿的以为藻奈美是直子扮演的。但事实可能藻奈美就是藻奈美,妈妈告诉她戒指放在了哪里,藻奈美和平介彼此解脱,平介可以放下心结过自己的人生,也不必介怀藻奈美跟谁交往。两个人都知道直子的灵魂就在身边。这无疑是一个大喜剧结局。
当然,被大众接受更多的是,\\藻奈美\\其实就是直子,直子在跟平介大吵了一架之后,平介看到直子在后院喂猫,平介很正式的叫了她藻奈美,直子上楼哭了一整天。在那个时候她就已经想通了,只有直子\\消失\\,两个人才能互相解脱,所以直子逐渐的“消失”,藻奈美逐渐“回归”,并解释为双重人格,表面上一切都像是往好了发展。就像上一段那种喜剧结局,但是最后一节的故事,那个直子与平介的戒指放在小熊里,是只有两个人才知道的秘密,当平介想与直子对质时,直子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爸爸,谢谢您这么长时间、这么长时间来抚养我长大!”直接划开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而且电影版里还多加了一些细节,在婚礼上,“藻奈美”帮平介整理了一下服装,那个下意识的动作都是直子的习惯。所以在这个瞬间,平介知道了直子一直都未曾离开。
如果最后的藻奈美真的是直子未曾离开,那么直子无疑是本书里最为痛苦的。对,比平介还要痛苦。首先,先是车祸后幸存下来,发现自己在女儿的身体里,她曾经自责过,是不是自己活下来女儿就已经死去了。作为一个母亲,能在车祸时全力护住自己女儿的母亲,可见她对自己在女儿身体里这件事有多么痛苦,她情愿自己彻底的死去,让女儿回来。
后面的生活里,她是小学初中生的身体,不仅要为女儿的未来做打算而好好学习,还要作为妻子打理家务,晚上回去的晚还要准备晚饭。不知道有多辛苦。而平介这个时候就表现出日本直男的样子,你晚上忙到九点做饭我就九点吃饭。还要时不时怀疑一下你这个青春期的女孩子,是不是在学校有了喜欢的男生,对我不忠。直子真的是非常辛苦,虽然灵魂还是四十多岁,但是身体年龄还是十几岁,她也有正常十几岁孩子的反应,比如,一度很讨厌\\爸爸\\这种中年油腻男。所以,不仅忙学习,还要忙家务,还要权衡平介和自己的生活圈,已经非常累了。
文章的结尾,直子决定让藻奈美复活,让自己消失,她在房间里哭了一整天,其实是让她自己放弃自己,这到底有多痛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很多人再怎么难她也不会放弃自己。不知道当“藻奈美回归”的时候,那个三口之家其乐融融的幸福里,直子这个知道藻奈美再也回不来秘密的人是什么心情在强颜欢笑。后面她嫁人了,不谈及为什么是文也,不谈及她什么心情,单是那枚戒指就知道,那是个念想也是个仪式感,不舍得放下的也需要重新开始了。怀揣着不能说的秘密,她彻底变成了另一个人,开始了另一段人生,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再与直子说话,没有任何一个人再惦记着直子活的好不好。
用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来评论这个秘密再合适不过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道无法跨越的沟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 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宽容》读后感1700字


《宽容》是荷裔美国作家房龙的一部名著。作者用极其轻巧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着作,细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故去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带领我们神游历史,探寻人类精神不宽容的根源。在崇尚知识和理性的时代,人类更要学习宽容。

从儿时起,我极爱宽容,因为痴迷清丽的句子:被踏碎的花儿,仍将芬芳沾上鞋履,这,就是宽容。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这是一位哲人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一日读到纪伯伦的诗: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和泡沫中间。潮水会抹去我的脚印,风也会把泡沫吹走。但是海洋和沙岸,却会永远存在心灵默默颤动。我想我能理解海洋的永恒,我铭记着海洋的宽容。霎那间我似乎肯定自己理解了宽容用爱来回报他人的怨恨,便是宽容了。霎那间我似乎觉悟到宽容是一个单纯的理想,她的存在仅仅需要一个高尚坚韧的灵魂。然而,当我读了的《宽容》后,我才发现,房龙先生似乎对宽容别有一番见解。

《宽容》一书虽然主要论及西方宗教历史上的不宽容及为这种不宽容所进行的斗争,但今天看来,房龙这本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宗教领域,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争取宽容而战的历史。房龙在书中要说的道理很简单,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话来说明: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房龙最反对的是世俗全力和精神信仰结合后施加给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体上的暴政。在他看来,任何绝对的信念,都包涵着潜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权力的门径,它的暴虐本性就会显露出来。房龙给出的解决是怀疑,对任何的观念、理论、思维方式都要用怀疑来冲淡它繁殖、复制、独裁的本性,就连自己都要怀疑。怀疑一切,用怀疑给一切以改善发展的余地。在房龙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开端都是朴素的,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但一旦稳定发展起来,就会落入功利主义的魔爪而万劫不复。痛恨功利的房龙却用功利观来解释叙述历史,勿宁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那最初的纯洁高尚很可能在本质上是虚假的,是违反人类天性的。政治上的浪漫主义会演变成流血的暴政,带有浪漫情怀的君主往往都堕落为暴君,前者有法国大革命为证,后者在我们身边就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今天看来,宽容这个话题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宗教本身,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诸如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等等。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的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宽容。将之扩大到生活和学习中,就是要树立竞争的对象,对别人的前进总抱以不认输、不甘落后的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赶超别人,这也就是不予以宽容。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竞争是平等、公平的,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说来,发展就要有对人对已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房龙先生坚信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定会到来,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进步。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但我们同样要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负责,必要的时候决不能宽容地得过且过,将宽容发展成为漠不关心,那恐怕才是最大的灾难!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宽容会让你平和安详,而发展中的不宽容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二者都需要存在。

《宽容》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房龙在书中致力于用理性和自由来对抗各种基于偏见和自诩正确的优越感的狭隘意识,倡导在同一个星球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地步,只要地球上还存在哪怕两个人,这样的一种情怀,就是必须的。

《活着》读后感1700字


《活着》是我读的第一本余华的作品,长时间的沉溺于校园和网络编织的精致而细腻的故事中,接触到这些朴实无华的民风故事,很久以来第一次感觉到:终于有书可读了。
当我翻开书卷时,扑面而来的是阔别已久的泥土的清香和恬静的乡间生活。但当我合上书卷时,却感到整本书给人带来的是沉重的人与死亡的纠缠和命运中的无力挣扎。
我爹毕竟年纪大了,蹲在粪坑上腿有些哆嗦,凤霞就问他:爷爷,你为什么动啊?我爹说:是风吹的。近似无厘头的玩笑,然后后来,福贵的爹还是如命中注定般被风从粪缸上吹了下来。这是书中的第一次死亡。
娘总是能在儿子最困难的时候给予莫大的关怀和鼓励,也总是一如既往地相信自己的儿子。福贵输光了家业,只有靠种田来养活家人。干农活的免不了砍了脚割破手。这时,娘心痛坏了,扭着小脚跑过来,捏一块烂泥巴堵住出血的地方,嘴里一个劲儿地数落我,一说得半晌,我还不能回嘴,要不她眼泪都会掉出来。娘的话总是让人无法法不听,娘的眼泪总是让人感到心痛。家珍告诉我,我娘死前一遍一遍对家珍说:福贵不会是去赌钱的。每次读到这里,我总是心中弥漫着一种酸的感觉。我在这里看到了母爱的博大和深沉。
家珍的温柔、漂亮、贤惠、任劳任怨、忍耐到极限的包容注定了她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女性的角色。在丈夫花天酒地的时候,她愿意把所有的不平和压抑独自带走,只是在失去儿子之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固执。可是命运仍旧没有显示出丝毫的怜悯,接连不断地让这个女人失去了她的儿子和女儿,最终自己也死去了。连死都是那么的安静,仿佛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她难受的了。一时间,福贵的生活中就少了这个如水般温柔的女人。我想起了一句话: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有庆使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仿佛也是在对老师的话唯命是从中度过,从小接受灌输式教育的我,根本无力反抗。苦根的短暂的生命正如同他的名字。凤霞也是一个命苦的女人,她的丈夫二喜给人一种老实可靠的感觉,然而在上帝般的作者的过分操纵下,也死于意外,这都是命中注定的。
福贵和福贵很像,我是指牛和人。牛的身上套着犁,一生不停地在田间劳作;福贵身上套着命运的枷锁,一生不停地遭遇死亡。福贵无论是作为阔少或是作为农民,都是旧社会的典型代表:花天酒地的混日子,或是循规蹈矩的熬日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福贵的爹死了,我的心抽搐了一下;有庆死了,我感叹命运的不公。然而接二连三的死亡,我已经和福贵一样无力反抗,只是早已泪流满面。作者用死亡连绵不断地打击我和读者的感情,我感受到了一种博大,深远的愤懑流过心中龟裂的土地。
曾经听到有人这么说:书里的爷爷的死算是老死了吧。奶奶的死书中没有怎么详细叙说。凤霞死于生产,算是女人的悲哀。二喜死于工地的事故。苦根噎死是困难中的农村孩子的可怜。而有庆的死让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可怕的害人的可恶的人际关系。作者在自序中写道: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于是,福贵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死去,只有他还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于是,福贵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死去,只有他还活着,艰难地活着,而且他只能活着,来承受苦难。
时间和命运一起,同福贵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龙二在代替福贵成为地主后,又代替福贵死去,福贵就这样活了下来并且就这样好好活着。所以作者说:这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因此它也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
不能不承认这篇作品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悲剧的让人心酸的故事,至少我这么认为。有人这么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我十分崇拜余华的破坏能力,并且破坏得恰如其分,破坏得毫无雕琢的痕迹。
我又一次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小说,耳畔似乎又想起了老人粗哑的歌声: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我想这不是玩世不恭,因为他没有资本。这只是无力挣扎在命运与死亡之间的豁达,就好比:看破红尘。
活着,是命;活着所经历的,是命运。
摆脱命运的唯一方法,是死亡。
然而,又有谁愿意死亡呢?
于是我们只好艰难地活着来接受命运的摆布。
抑或是,死亡,是命运和我们开的最大的玩笑?

雷雨读后感1700字


勤于学习才能乐于施教。每当我们看到一本好书的时候,内心总是会忍不住记录内心的启发和感想,那些从著作中所冥思震撼人心的话语,那些从著作中所触摸感动灵魂的文字,我们都能通读后感传递出来。

拿到“雷雨”马上放下手头的事,一口气读完。《雷雨》里这几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们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最终,泪水和痛苦是免不了交织相濡的。但是,关于那些爱与恨的矛盾纠缠,也许会因为这些死亡而被我们释然吧。

对于周朴园,充满了同情和怜悯。他一个人独撑到剧的最后,何尝不是一种孤独和煎熬。很难想像一个男人可以绝情到大年三十把儿子他妈赶出家门,任其自生自灭,这样的薄情寡意至极,他又如何还懂得爱?在我看来一个不懂爱的人是最可悲的人。而他对旧时的留恋反而显得有些可笑了,似乎太形式化了--那些家具,那些摆设,那些习惯,还有那些照片和旧时的回忆。有人说,干大事的人不拘小节,于是他就要抛妻弃子吗?我以为,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才可以真正成就一番事业;有人说男人为了事业要有所牺牲,但如果代价是牺牲了爱人的能力,代价未免太大,如果说侍萍是周朴园的真爱的话。在这部剧里始终没有走进过周朴园的心里,是他不愿让人走进,是我走不进,也不愿走进。不知道他是否有感情,不知道他是否爱过侍萍,分明看到了他的想念,却又被他无情的言语刺伤;不知道他是否有对子女的爱,有斥责,却没有关爱;不知道他是否有对繁漪的歉疚,一直给她请医生却不懂她真正的病因……有些鄙视他的冷血,特别是对于那个陪伴他一生的女人繁漪如此残忍!其实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为了前途少了一点良心,有些懦弱却又不得不故作坚强。

对于周冲则充满了欣赏和钦佩--他浑身上下充满了生命力,他敢爱敢恨,虽然年纪轻轻却很有责任感并且为了爱情和生命的信念敢面对陈旧的封建礼教宣战。爱的时候果断,即使被拒绝也大度又慷慨。特别是他的善良让人感动不已。即使在当今社会他也一样充满个性,是男生学习的楷模。他是一个能温暖心灵的人物,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未来充满向往,相信美好并不惧现在。

对于周萍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替他庆幸能遇到像四凤那样的女孩子。对于鲁贵亦是除了鄙视再无其他的语言,活到他那个样子本身就是一种悲哀,幸而有四凤这样个能干的女儿。

剧中的女人--侍萍,四凤,繁漪

很欣赏侍萍,因为她的坚韧,独立还有气度。很难想像一个未婚女人在那么森严的等级观念和封建压迫下与一个和自己身份地位悬殊的人恋爱并未婚生子所需要的勇气。她让我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女性的勇敢。她就像一团火焰为了爱情炙热地燃烧,她对爱情的追求就仿佛飞蛾对火的执著,让人敬佩和感叹。那种对爱情的信念是让人充满敬意的,所以后来她被抛弃,被爱情而不是一个男人抛弃时表现出来的绝望以至于她要跳河自尽是完全让人理解的。然而天不遂人愿,要让她留在尘世继续忍受煎熬,我坚信活着比死更需要勇气和力量。她忍受世人的蔑视,忍受鲁贵的责难,坚挺地活下来。然而人生总是在不经意处转弯,三十年后重遇周朴园,想像不出她的内心是怎样的震撼。直到最后发现亲生女儿和儿子相恋的悲剧,她所做的决定都毫无保留地表现了一个母亲无私的爱和大度以及包容,她把所有的痛苦自己一个人扛,接受命运的惩罚。我丝毫也不同情她的命运的悲苦,正是命运的磨难,让我看到一位如此伟大的女性。

繁漪是最无辜地被牵扯进来的女人--先是被扯进周朴园的婚姻,再是被扯进与周萍的乱伦恋。一个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女人,始终是在忍受……

四凤自然有她吸引人的原因,开始有些不明白她为什么会喜欢周萍,我以为周冲的性格更有吸引力。认真思索一下,周冲年轻又具有活力,可能和他在一起更像朋友或者只是弟弟的感觉。而三十岁的周萍,他虽然懦弱和疲乏,为生活和命运所困,有些颓废和无助,却又不乏男人的成熟,正是他这种忧郁的气质激起了四凤的母性情怀,这种成熟的韵味让四凤更有安全感。四凤的朝气让周萍找到生活的动力,仿佛回到年轻的岁月,有了前行的动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所以周萍会选择独立勇敢的四凤,而不是依赖和同样懦弱的繁漪,性格上会更互补一些!

人与人的交往就好比一只刺猬,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来自卫的。或生或死,或矛盾或统一,总有一些关系,一些感情,始终纠结不清的。

《情书》读后感_1700字


《情书》读后感1700字

唯美隐涩的日本文化——《情书》(岩井俊二)

回忆下故事脉络:

1、博子因想念两年前遇难的未婚夫藤井树,给他旧地址寄了封不可能收到的信,信里只有六个字:“你好吗?我很好”。

2、信阴差阳错寄给和未婚夫同名同姓的女藤井树,女树回信给博子。

3、博子得知女树和男树是同班同学,想通过她了解更多他的过去。

4、各种细节表明,男树其实当年一直暗恋女树。

5、转学前,男树浪漫内敛的表白没被女树察觉,男树心如死灰,绝尘而去。

6、男树后来遇到酷似女树的博子,两人相恋。

7、男树登山时遇难,两年祭时,博子写了那封信。

8、回到开头,真相揭开。

人对遗憾的往事或故事总有种执念。看到结尾的我突然有种冲动的想法,如果可以穿越到故事里,我一定要回到5里,告诉女藤那本《追忆似水年华》里埋藏的秘密…这段青春就完满了,男树就找到真正的幸福了,或许也不会遇难了,博子也不会经历这段温暖而忧伤的往事了…

人也乐意看到自己期待的结局。可是,这样篡改过的剧情就一定圆满吗?看啊,最美的如诗如画的青春里,一个青涩,忧伤和懵懂的少年,把至纯之爱,刻在最美的年华里…由各种偶然,巧合,遗憾,错过组成,这不就是青春本来的样子吗?

有了岩井俊二这个集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导演于一身的天才大叔,让我们看到了《情书》这部少有的影片和书同样精彩的作品。甚至我觉得电影让作品更立体和丰满,除了青春里的爱情,有小说里体会不深的关于日本文化的更多细节:

首先是含蓄感。

日本文化里的含蓄,大概受中国文化里“凡其华彩光焰漏泄呈露,烨然尽发于表,而其里索然绝无余蕴者,浅也;若其意味风韵含蓄蕴藉,隐然潜寓于里,而其表淡然若无外饰者,深也。”的影响,崇尚一种明暗虚实里表达爱和美的形式。

男树暗恋女树,写的情书也是羞涩含蓄,在借书卡上写的“藤井树”,其实是女树的名字,大条的女树没在意;男树将女树画像夹在书里,大条的女树仍然没发现,所以这段单相思无疾而终,让读者无比遗憾。

博子的含蓄表现在那封写往天国的情书,对男树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男树之友秋叶对博子的感情也一直时隐时现,小心谨慎,是一种典型的东方人的含蓄情愫。

其次是压抑感。

我觉得日本人大概是全世界最压抑的民族了。战后日本一直处于平稳发展阶段,正是这种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日本人的生活的压力和对生命的参透影响下,人们内心有一种无以言状的压抑。

登山队成员们不敢在男树两年祭祀礼上出现,他们约定晚上再来“大哭一场”,可见内心感情的压抑。

男树母亲对儿子思念的压抑之情,在片尾喷薄而出。

女树爷爷平时对孙女的爱也是压抑内敛,不温不火,亲情却在危急关头释放出来…

再次是日本文化里的生死观。

对死的崇敬。日本人喜爱樱花那种“片刻繁华,一夜凋零”的美感。在“物哀”和“武士道”文化影响下,对死亡有种与生俱来的从容。尤其表现在为集体利益舍弃个人利益上。男树在面临险境时,果断选择了为了登山队牺牲自己,对他而言,死是另一种生。

对死的释怀。博子对男树的无尽缅怀在片尾终于坦然面对,她接受了秋叶,开启了新的生活,生者的放下是对逝者最好的慰籍。

对死的接受。女树因为父亲抢救不及时去而成为她的创伤,从此害怕面对医院。后来男树的死讯让濒临死亡的她终于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勇敢接受。

最后是日本文化里的简约美。

简约一直是日本人追求的生活方式,表现在生活各个细节。这部电影的美感恐怕只有看了才能细细体味,感谢文艺大叔岩井俊二,让我们从此心底无法抹去那个飘雪的冬日,唯美的画面和音乐,如同男主的心思般,细腻淡雅,简约纯朴;那个对山大喊“我很好,你好吗”?的渡边博子;以及那个夕阳下靠着纱窗读书的少年藤井树…

《情书》这部作品通过一段浪漫唯美的爱情,给我们展示了渗透其中的独特的日本文化:尊重生命的自然结果,接受现实的因果选择,珍惜眼前的缘分巧合,心安理得、无所畏惧的活着,即使像樱花般短暂,也要绽放瞬间那刻的美好。“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刀锋》读后感_1700字


《刀锋》读后感1700字

终于理解一见毛姆误终身了,毛姆是一个非常会写故事的人,其实我也分不清他描写的究竟是虚妄还是真实,虽然拉里是书中名义上的男主角,可是其实每一个被描写的人都是生活中的主角,她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痛苦,她们是会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她们平凡又有激情,她们活着又死去。王尔德说“将人分为好人和坏人是愚昧的,人只有有趣或是乏味。”我想,没有一个人是绝对单调的,每一个人都是由万千不同的元素构成的,有彩色的,也有黑白的。这点在毛姆的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倘若真想要了解一个人,那么就不要被眼前所见到的蒙蔽,也许是痛苦造就了不同的人,比如苏菲,比如拉里。也许是心之所向造就了不同的人,比如拉里,比如艾略特,他一生都在为自己追求的上流社会而努力着,有人觉得他可怜愚蠢又渺小,可是我觉得用自己的一生来坚持一个信念,是非常伟大的,世间所有的一切哪里有真正苟刻的对错之分呢,坚持就已经是无比难得的品质了。艾略特一定也不会觉得自己可怜。看到他死去心里还是有一些怅然的,人终究逃不过生老病死,爱别离。所以还是去做自己渴望的事吧,即使可能是错的,只要别让自己后悔,我总坚持,做错的事永远可以改正,可是如果后悔却是真的无法挽回了。
我看到的毛姆一定是个哲学家,是个贤者,他可以提到许多知识,说出许多思想,涉猎广泛,横跨东西。他很包容。他提到轮回,他提到灵魂,他提到信仰,他议论爱情。以前看到过一句话,轮回是神佛对于万物的慈悲。神佛的思想总是给人许多启发,对于神佛和神秘学我从来抱有尊敬又好奇的态度,不过我大概是没有这样的信仰的,我不知道这些是否真实存在,因为人们永远无法证明一件东西不存在,所以我只能对此抱有最大的敬意。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神诋,好像都带有人类特性,甚至在北欧神话体系中,诸神也是会毁灭消亡的。或许人们从来不指望神可以用力量救赎人,有信仰的人,在他们真正的内心当中,也是明白只有自己可以救赎自己的。这么来看,是否有对于神的信仰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也没那么重要了。
拉里是我目前看的所有书中,觉得最温柔的人。他虽外表温柔,内心却极为倔强。许许多多的人在乎别人的感受,在乎社会的谴责,于是便违背本心,抛弃自我。社会歧视逃避工作的男人,社会苟待努力工作的女人。于是许多男人女人们就为了不被谴责,去硬着头皮工作,去麻木的相夫教子。拉里却可以温柔的面对一切谴责,然后继续坚持着自己的向往。伊莎贝尔与他的辩解让人无比清晰的认识到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现实。前面伊莎贝尔说,她与拉里的性格是互补的,这样很适合。可是后面却是发现两人的三观与追求大相径庭,依稀记得有心理学家说夫妻能真正在一起的因素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还有三观的相符,需求的互补,大概如果缺少一样,那么在一起的可能性以及互相理解的能力就少去一分吧。人各有志,追求不分大小,无关对错,却决定了两人究竟是一拍即合抑或分道扬镳。拉里比较让我佩服的一点并不是他可以无惧风雨坚持本心,而是在经历了巨大的创伤后他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走出来,他成长着,改变了,越发的内敛与温和,找到了追求精神价值的目标来让自己动起来。我想,伊莎贝尔终究是悔了,可是时光却只会向前流转,从来没有后退的机会。她在后期总是固执的为拉里做出选择,做些她认为的为他好的事,可是那根本不是他想要的。伊莎贝尔被拉里这种爱情毒药蒙蔽了心智。
拉里大概是我非常佩服、羡慕的人,但是我不会成为——起码短期内不会成为这样的人。他就像一个古佛分出身来投入人间,体验人生百态,冥想禅意天道,追求精神自由。我羡慕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活。可我现在依旧是一个庸碌物质的人,我带有物质目的的认为想要满足上层建筑的稳定自由,仍然是需要大量稳固的经济基础作奠基的。除非我到老了,举目无亲,孑然一身,拥有体验过许多许多东西的时候,我或许才会有放下一切走向自由的勇气。
边看边写,不知不觉竟是写了这么多,上一次写这样多的感想是霍乱时期的爱情还是挪威的森林呢,看书也是一种看眼缘的过程,有的书再好也有些看不进去,有的书看见的第一眼就明白它就是我喜欢的那本。写一篇冗长的感受要废去不少脑细胞,不知道下一本会是什么,真是期待又惶恐。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秘密》读后感_17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水浒传读后感17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