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2000字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2000字

《三观易碎》读后感_2200字。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三观易碎》读后感_2200字,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三观易碎》读后感2200字

从几年前开始喜欢潇洒姐,受她的观念影响很深,这是第二次读《三观易碎》,每一章节用大白话讲故事,主题鲜明,不会断篇,有用易读,是一本讲求\方法论\的好书。读完感悟:所谓好生活,要活得开心,活得丰富,活得明白,活得有方向,活得有意义。关于三观、天性、创业、写作、生活方式、原生家庭与亲子教育等等,这些是构成好生活的元素,反复思考很受用,值得在不同时间段重读很多遍。
\三观易碎\\三观\是生活的主旨或大方向。
\世界观\:你眼中的,世界的运转规律和逻辑关系;\人生观\:活的意义,死的意义;\价值观\:什么东西是最可宝贵的。
三观只有完整与否,没有正误之分;\三观不正\这个词儿,其实是\三观不同\;他人的三观不是用来战胜的,而是用来理解和相处的。 \三观\里最重要的,我认为当属\价值观\。 价值观从来都不是一个大词儿,每一个小时的使用,都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价值观的意思就是:在同样有限的生命里,你,觉得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决定了生活与做事的优先级。持续的优先级的甄选与落实,造成了每个人看上去的样子。
几个急需拥有的好习惯
两件事一件叫\我很累\,一件叫\我很懒\,要区分\我很累\和\我很懒\。我渐渐意识到,一天的工作时间之外,许多大块的时光往往就是在类似应付\我很累\和\我很懒\的准备过程中流逝了。比如我经常感觉很累啥也不想干,但同时又觉得可能根本就是在犯懒病。累需要接受和休息,懒需要自我说服和治愈,解决办法是不一样的。
做大事要拆分,完成步骤为:明确价值观—设立目标—罗列事项清单—区分优先级—按计划实施。
当天的功课如果做完了,我就在括号内打钩,做一半和没做完的都打叉。每天睡前,我会重新查看未完成功课,并把所有打叉的事项抄写到第二天,继续在事项后面画一个空白的括号。如果截至日期马上就到,我就在非完成不可的事项前画上五角星。如果此事已经急得火烧屁股,我就重重地来回描那个五角星直到弄成一个黑疙瘩。多数时候,我描了一半黑疙瘩就索性把效率手册放边儿上,把这功课解决掉。
逛街有方法,既可以限制消费,又保持居高不下的购物质量。这个方法是:但凡逛街,必保持穿着及妆容有型,以总体八分为宜。这样一来,当你对比七分的衣服和镜中八分的自己,就不会再乐颠颠地把七分衣服当宝买回家了;与此相反,倘若五分就敢出街,将有极大可能买回一堆六七分的衣服而不自知。久而久之,整个衣橱将降至平均六分,而你就是你看上去的样子,你看上去就只有六分了。
\相处之道\
好男人第一愿意负责任,第二有能力负责任;好女人第一有能力不需要对方负责任,第二有智慧让对方高兴自愿地负责任。
当你一开始就感觉到哪里\不对\,一定要直面和分析这个\不对\的真正原因。因为随着交往加深,这个\不对\会被你们渐渐积累的感情暂时蒙蔽,你会忘却它,然而日久天长,那些根本性的\不对\终究会发作,早晚葬送掉这段感情。一段感情成功与否,在最初就写在这关系的基因里,这基因就是两个人各自心目中的那个表单,这表单背后就是两个人的三观。直接、坦诚、一览无余、不试探、不猜忌,既不要侵占她的有,也不去责难她的无。
\创业最大\
依靠过硬的服务、产品,有竞争力的价格,还有靠谱的人品,我与我的同类总是可以生存的,甚至可以过得很好。得有赚钱计划,比如说每个月摊到每个人身上的任务什么的。掌握核心技术和资源的成员一定不能是兼职的。
好生活是什么样的?判断生活的标准:世俗生活怎么样?职业生活怎么样?灵魂生活怎么样?平常朋友问起我过得怎么样,我说过得挺好的,显然这\挺好\仅限于描述涉及以上内容的世俗生活,用以判断物质和感官欲望是不是常常得到满足,得失调动的情绪是不是多数保持喜悦。

书里还有很多\普世真理\,潇洒姐用精简的语言表达出来,都是极好的:
◎具备坚实的内心标准,才不会随着情绪、环境和别人的好恶乱跑。心里有数的人,不会被绵延的战线和不确定性拖着跑。
◎温饱之后,一切人类需求归根结底都是情感上的需求。
◎向死而生,永远是最端正的生活态度——如果有明天,那么我此刻该做此事;如果没有明天,那么我此刻依然会做此事。
◎认清、掐断、止损,以最快的速度翻篇儿。整理得失,总结教训,确保以后不在同一类问题上摔倒。
◎挤在别人身边取暖,就要忍受别人的坏脾气和口臭。如果忍受不了,要么骄傲得冻死,要么尽快学会自己发光发热。
◎回过头看,困局的形成,自己的无能占绝大部分。虽然有时责怪形势和运气,终究是因为技不如人。
◎当生活需要我的时候,如果我有能力,我依然会像当年一样,坐直,然后高高地,举起我的手。只要举手就增加了被选中的机会,于是我常常被选中。(关键是\有能力\举手)
◎长大以后,是没有人主动塞给你布娃娃的。如果站在那里不动,美好的东西不会自己扑面而来,你必须站起来往前走。
◎别描述痛苦,描述事实。只要还停留在倾诉感受而不是陈述事实,那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
◎缺失某种体验的人,往往会夸大那种体验的重要性。
◎所谓命运,就是想象力被执行后所到达的限制。
◎我不信有真正的怀才不遇这回事,金钱从来都是真实社会给一个人的掌声。
◎每个人对自己最显著的优点一定都心中有数,且沾沾自喜。
◎与一个人讨论并向他请教他所擅长的领域,总会带来好的结果。
◎女性做事、出差、行走世界与美好家庭可同时存在。
◎既然要为自己和周遭的一切负责,就不要去做类似于\算了\、\就这样吧\之类的草率决定;当要完成一件目的明确的事,无论高兴与否、劳累与否,这事都自有它的标准和最优结果。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亮剑读后感2200字


还在高中时就曾断断续续的看过几集同名电视剧,被剧中主人公李云龙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所振颤。于是这个假期就找来了《亮剑》这部小说,原汁原味的欣赏了一翻。

晚自习当班的那一天,2011年12月30日夜八点半至十一点,我怀着虔诚之心,拜读都梁创作的《亮剑》,今天读完了,心中况味一言难尽:

客观地讲,李幼斌塑造的李云龙形象非常成功,他的出口成粗,他在战场的敏锐,他的真性情,他的朴素的情感,摄人心魄。相比之下,《新亮剑》中黄志忠的表现力差了许多,赖劲十足但精气神不够,不能为了表现粗犷而故作粗犷,有些气韵是内在的,你模仿不来的!

读罢全书,我真的是感慨万千:这是一部有着较强艺术风格、具有史诗风格的战争题材悲剧小说。小说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武斗与智斗、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塑造出了一个身经百战、性情暴烈、敢爱敢恨、大智大勇的铁血军人形象李云龙。全面展示了我军在战争年代,不怕艰难、勇于拼搏的顽强作战的亮剑精神!

虽然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是李云龙绝非一介武夫。他与黄埔军校毕业生、国军高级将领楚云飞谈论对战争的看法,绝对不落下风。通过亲身体验,李云龙是这样诠释亮剑精神的:古代剑客和高手狭路相逢,假定这个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你明知不敌该怎么办?是转身逃走还是求饶?当然不能退缩,要不你凭什么当剑客?这就对了,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就叫做亮剑。

任何一支部队都要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军魂!我军通过二十二年的武装斗争,从弱小走向强大,靠的就是这种灵魂!就是我们军队指战员的亮剑精神!纵然敌众我寡,纵然深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理应是我们的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在坚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亮剑精神指引者我们整个民族坚强的抵御外来的侵略,生存至今而屹立不倒。有人却认为现在是和平年代,亮剑精神可有可无。我恰恰认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今中国,我们太需要这种敢于向对手、向困难叫板的勇气,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这种敢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精神了。

电视剧拍到李云龙他们上军校就戛然而止了,原作交代了之后的状况,赵刚夫妇的双双自杀,李云龙的自杀,当时中国军界政界的状况,种种等等;历史无法复制,但前人的思考值得尊重:一个人应当如何自重如何发光发热如何有益于他人,一个人如何在任何情况下保持理性的思考,一个人如何练就过人的本领。

一个百姓百看不厌的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亮剑》,必有其独特魅力,《亮剑》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人荡气回肠,它让人顿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历史无法再现,但有良知的人们的思考力永不能丧失:这是我阅读后的最大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不惧风雨,不怕威胁,永远保持一个人的尊严与良知,活就活得洒脱、真实!

人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有些人在关键时刻患得患失,优柔寡断,错失大把良机;有些人遇到艰难困苦不敢直面超越而只想退缩逃避;还有些人只注意到了成功的技巧,却忽略了成功所需的更为本质的精神要素,舍精神而求技巧,无疑与舍本求末。他们需要现代的亮剑精神来拯救。现代意义上的亮剑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魄力,魄力是面对困境是的果断抉择,是永不言败的信心,是锲而不舍的执着。只有有魄力的果敢领导者,才能带领团体无惧无畏,勇往直前。魄力让敌人望而生畏,让队友充满信心。具有这种魄力的人,才是真正的领导者,是国家、民族、团队的脊梁!

中国男足问题就是很好的例子。身为非专业人士,对于球员技术和教练水平,我不敢妄加评论,但他们通过比赛所体现的精神面貌是明显的展示在我们眼前的。亚洲杯预选赛第二轮,中国主场对阵伊拉克,在主教练的指挥下居然派出含门将在内的9人进行后场防守,完全是缩着脑袋挨打,缺乏主动出击的精神,结果在家门口被逼平!丧失了出线的主动权。相反,我们去看那些些弱队逼平甚至赢下强队的比赛,他们是怎么打的?他们正是不怕输、敢拼、敢抢,勇于拔剑!如果我们的男足能彻底贯彻这种亮剑精神,那么在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的大国有什么理由打不进世界杯!

再比如,众所周知,由于我国一贯主张和平外交政策,我军武器装备距离一些军事强国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国际关系中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若想拥有长久和平,必须具备随时拔剑、为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而战的亮剑精神。如果我们始终没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在剑不如人的情况下,精神准备又不如人,那么我们这支军队拿什么来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

和平年代的亮剑精神,应该是强国面前不卑不亢的国家形象;应该是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民族风貌;应该是不畏艰难、敢于攀登的奋进精神。和平年代,不再需要我们以命相搏,但亮剑精神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绝不能丢!亮剑,是在金钱权势面前保持纯洁高尚的情操;亮剑,是在失败、挫折面前不气馁、敢于挑战一切艰难险阻;亮剑,是在国内国际经贸战场上的斗智斗勇寸利必争;亮剑,就是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征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艰辛,我们都敢于面对它,战胜它,哪怕失败一千一万次!

是血性男儿,就勇于亮剑。当今中国,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用亮剑精神!作为当代的青年,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承担起我军、我党一脉相承的精神,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而亮剑!

《奇迹男孩》读后感_2200字


《奇迹男孩》读后感2200字

2018-4

半个月前,一家三口看了电影《奇迹男孩》,大致讲了一个男孩如何从被歧视到被认可的故事。老公和孩子安静地看完了,而我,悄悄地流了好几次眼泪,说不出来为什么,估计某些画面,某些语言,或者某些联想交织在一起发生了催泪反应。所以,上周末看到微信读书里,也有这本书时,果断地选择了这本书。

电影不是我选的,错过了开场,但一进场坐下来,就被电影深深地吸引了,不同以往,吸引我的,不是音乐、场面,而是一张像被融化的脸,一张令人震惊、甚至有些吓人的残缺的脸。拥有这样一张脸的,只是个孩子。为什么这孩子长成这样?他今后的人生怎么办?还能去上学吗?老师孩子们会怎样看他?做父母的心里该有多难过呀……电影院的气氛很奇怪,大人们好像出奇地安静,唯有些孩子发出了惊讶的声音。

当然那只是电影,对小说进行了适当地改编,。小说对人物心理描写更加丰富,通过复调写法,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立体丰满,特别是译者最后的解读,让我们认识作者,理解小说深意,提供了更多的维度。可以说,电影紧凑直观,小说细腻耐人寻味。下面从几个问题,谈谈我的浅显收获和理解。

我看到了什么?不同的人,估计会有不同的表述。但答案是唯一的,那就是,我所看到的,往往是我所关注的。

进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无疑是让我们震惊的男孩:奥吉,他有一张与众不同的脸——曾把一名三岁小孩吓哭了。尽管基因问题让他与众不同,但他认为自己是个普通的孩子,想做个普通的孩子。看得出来,除了那张“融化”的脸,他的内心是健全的,这得益于他生长的家庭。

再看他的家庭,作者不过多提及扶养孩子的艰辛,相反,给我们呈现了一家人对奥吉满满地爱和呵护。之前奥吉每次出门,都会戴宇航员头盔,但在他接受自己后,头盔就不见了,因为头盔不见这事,这对父子有过一次谈话,面对儿子的抱怨,他的爸爸说过这样一段话:“你那时总戴着那顶头盔,真正的问题是:我看不见你的脸,奥吉!我知道你不喜欢我这么说,但你要明白……我爱它。我爱你这张脸,毫不保留而且非常强烈,可你总是用那顶头盔盖住你的脸,这让我很伤心。”父亲在尊重孩子基础上,很真诚且充满爱意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希望。像这样的对话,在奥吉家里还有很多很多。不管遇到什么不快,他的家人,总能给予关爱和耐心。同样,奥吉好友杰克家,也有几分相似。不同的家庭,培育不同的孩子,朱利安那自私的母亲就是个反例。

但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孩子们之间建立了友谊。这些孩子的变化,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影响。在布朗先生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别人”是怎么教学的,老师抛出一个词,孩子们自由发挥,在思想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通过老师总结点拨,给学生留下更多思考空间。这样的教学,若是换成我们,也喜欢上课。老师的教学理念,源于学校的办学宗旨。这一点,在图什曼先生五六年级毕业典礼演讲中进行了很好阐述:

“当你们回顾过去一年时,我希望大家能看到你们现在就是哪里,你们曾经又在哪里……测量你们长大多少的最好方法,不是你们长高了多少厘米,或者你们能绕跑道跑多少圈,抑或是你们的平均成绩——毫无疑问,这些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在这一年里,你们用你们的时间做了什么,你们选择怎么度过,而你们又感动了谁。这些,才是我用来衡量你们是否成功的最好标准。”

可以看出,生理上的成长,耐力的提高,成绩的取得,只是衡量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他们更看重的是孩子们做了什么,过得怎样,做了哪些令人感动的事,简言之,就是孩子们的行为、心态和对在外的影响。

不同的出发点,决定了他们对待学生的方式。在图什曼先生与朱利安母亲的信件交流中,就可以发现,他坚定地认为奥吉是个普通的孩子,没搞特殊化。他们对待孩子,不以外貌歧视、不以家境区分、不以行为断论。入学前,召集新生欢迎委员会,一方面是为了让奥吉更快适应学校环境,另一方面是为了交给“老生”一两件关于同情、友谊和忠诚的事情。对于杰克打架的事,图什曼先生肯定打人是不对的行为,但他相信杰克是个好孩子,对他改过有信心,所以没有开除,允许他返校。这也很好解释了学校采取这些做法背后的出发点,正如图什曼先生对于成功的理解,他是那样教导学生,更是那样自己积极践行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关注点,决定了我们的所见,在伴随奥吉成长中,不停地对照反思。

当然,小说毕竟有别于现实。一方面现实中,有很多残疾人,但很多人,不但有残缺,往往在智力上也存在一定差距。像奥吉这样的,是作者笔下的理想化假设。即便如此,奥吉的融入学校之旅也遇到了诸多不顺。所以,回归现实,在我们所生存的大环境中,这些人的处境更是可想而知。另一方面,若把身心灵对换来看,很多看似身体健全的人,心灵或未必像奥吉这样健全。那译者的话来说,就是:人人都可能成为奥吉。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所以,书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了两个字“善良!”

“如果没有一个善良的大环境,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变成弱者,都可能遭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奥吉是幸运的,他生长在了一个善良的大环境中,同样,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读到了这个故事,知道要做好自己。从今天起,当面对正确与善良时,选择善良。关注自己的行为,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远比我们说过的话或我们长什么样子更为重要。向着阳光,过好每一天,每个人都至少获得一次全场起立鼓掌的机会,奇迹是可以创造的。

《卓别林自传》读后感2200字


《卓别林自传》的中译本封面上,贴上了太多的装饰性词砖:一个流浪汉,一个绅士,一个诗人,一个梦想者,在卓别林自传五个字上面,还有一个烫金副题:一生想过浪漫生活。综观卓别林的一生,你会发现,这些词砖,是不够全面的,甚至是可笑的卓别林更重要的是一个斗士,他一生想过的生活,自由远在浪漫之上 。
对于关心电影史的电影爱好者来说,查理卓别林在电影史上的开拓性成就,不用看《卓别林自传》也能如数家珍。自传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卓别林对电影的贡献,更多的是好莱坞这个电影帝国的兴衰史。1913年卓别林进人好莱坞,也是好莱坞电影的草创之时,到1952年,卓别林经历了好莱坞的全盛年代,直至其衰微时期,他前后一共演了80余部电影。
说卓别林是一个斗士,那是因为他的一生用自己的行动和作品,跟各种各样的敌人作斗争。20世纪20年代的《淘金记》是跟贫穷的斗争;30年代的《摩登时代》是跟扭曲人性的工业文明的斗争 40年代登峰造极的《大独裁者》是跟猖狂一时连欧美强国都害怕的狂魔希特勒的斗争所以,1954年,卓别林在日内瓦被授予1953年度国际和平奖,这也是对他的斗士精神的肯定。他的生活不乏浪漫,但自由的生活才是他孜孜追求的目标。为了自由,他可以放弃在好莱坞的事业,甚至终生不人美国国籍;为了自由,他不顾纳粹分子的恫吓和电影审查机关的警告,坚持冒险拍了反法西斯的电影《大独裁者》,电影最后的一大段演讲,正是卓别林追求自由的心声,也是全人类追求民主自由的宣言:我们现在受到苦难,只是因为那些害怕人类进步的人在即将消逝之前发泄他们的怨毒,满足他们的贪婪。这些人的仇恨会消逝的,独裁者会死亡的,他们从人民那里夺去的权力会重新回到人民手中,只要我们不怕死,自由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这几句话话说得多么透彻,多么雄伟。这部电影不仅在20世纪40年代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他的这篇演说词将永远是宣扬真理的号角,是慑服一切专制独裁者的判词。戏里的丑角气实际是一位英雄,是一位战士,真正可笑的小丑是到头来被人民判了罪、永远被人民唾弃的独裁者。
更可贵的是,卓别林在叙述自己不平凡的一生中,并没有刻意为自己涂脂抹粉他对自己跟好莱坞众多女明星的私密交往,对自己在爱情婚姻中的随意性甚至不负责任毫不避讳,但我们看了,仍会觉得这些个人生活的细节,并不影响一个大师的伟大。(本文选自)
我常常在想,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娱乐化的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样一个看似多样化的社会其实却也有着单调性的危险,因为贯穿于其中的只是一种思维方式:把一切严肃和不严肃的事物都在调侃中娱乐化,因为只有娱乐化的东西才是有市场的,于是我们整天在银幕、电视机和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都是娱乐化的欢笑、娱乐化的眼泪、娱乐化的整个生活。当然这种说法有些绝对,而且,我们面临的想要成为单调思维方式的还不仅仅是娱乐思维这一种。但是当一种思维方式成为主流,从而用这种思维方式把我们生活单调化的危险却常常存在。而有时候,这种单调社会还具有强烈的对人的侵犯性。
查理卓别林就曾经是一种单调社会的受害者。
在卓别林的自传中,他这样描述他同路易阿拉贡、让保罗萨特和毕加索三个当时大名鼎鼎的左派会面后的感受:听了哈里 (卓别林的律师)的话,我也几乎相信,只要是同阿拉贡、毕加索和萨特聚会一次,就无异于是阴谋推翻西方民主制度。
查理卓别林在回答朋友问他为什么会招致美国人的反感时,似乎很清楚原因。他说:我最大的罪过当时是,现在仍旧是:因为我这个人是不肯与人同流合污的。于是这样,艺术家就开罪了他所说的特权爱国者。
一种思维方式的贯穿,从而造成了一个社会的单调。无论这种思维方式的来源和名目多么堂皇,单调后的社会总会给一些不愿意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来思考的人造成伤害。第一位在古巴找到正在打游击的卡斯特罗的《纽约时报》记者最终被迫离开《纽约时报》,主编、也是他的好朋友卡特利齐给出的原因是,由于他和卡斯特罗过于接近,所以可能无法保证报道的中立。其实真正的原因问一问那时候被迫离开BBC和《时代》的记者,就可能知晓:因为人们无法同那位强大参议员已经贯穿了整个社会的单调思维相抗衡,这个社会已经很单调。就好像奥本海姆本人是不是同苏联有联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和卓别林一样没有这样思考;二战时居住在美国的 日裔美国人还有没有同日本的联系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时候的美国社会已经被一种简单的爱国思维支配。
所以无论是《一九八四》,还是《美丽新世界》,做出的其实都是一种类型的预言。奥威尔和赫青黎也是一个类型 的预言家:他们都预言了一种单调思维方式主宰的单调社会是何等可怕。
查理卓别林的童年相当不幸。一位单身广母亲试图把两个幼子抚养长大的故事总是充满 各种悲惨的情节。但是卓别林成为一位出色的丑角演员的梦想却是在这样一个不幸家庭中培养起来的。事后他如我们所知的那样取得成功。从他的自传来看,应该说卓别林从来就不是一个复杂的人,他所关心的也许只是电影和通过电影来谋取利润,甚至他的曾经颇受争议的私生活在我们今天看来也实在很平常。他也像所有平常人一样,喜欢炫耀自己同知名人物的关系,毕竟在卓别林的时代几乎所有人,从政治领袖到知名作家都会喜欢认识卓别林。而这种既伟大又简单的人往往容易被单调社会所伤害:当卓别林在日本访问的时候,日本激进团体黑龙会曾经希望借助刺杀卓别林来挑起日美争端,这时候没有人会考虑他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当美国记者和部分公众或者说特权爱国者向卓别林发难时,也没有人考虑他曾经带给美国人多少欢笑。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从来没有人会考虑他们必须为单调社会做出牺牲的。

《失乐园》读后感_2200字


《失乐园》读后感2200字

遵循我以往阅读习惯:拿到一本书直奔主题不看序言(看电子书也关闭“别人的想法”,为的是“一手文字”),读完之后翻序言,感慨幸亏没看。
如追剧一般,看小说若提前知道了结局,那滋味儿也属实不好受。
(以下内容涉及“文透”,请谨慎阅读)
开始看这本书时,我的表情是这样的[微笑],保持冷笑看了一半,心想渡边淳一也不过如此。分分钟跳戏的我止不住地研究起其情节的合理性和写作套路来。其实一直到我读完整本书,我心中对久木和凛子两人的印象都是一对贪图享乐的狗男女(话说重了些)。话说渡边能把婚内出轨写得如此冠冕堂皇、清新脱俗也是厉害。不过不管世界各地婚恋观区别如何大,在我这儿婚内出轨就该浸猪笼,不论精神出轨还是肉体出轨。
《失乐园》这本书的写作套路大致如下:描述一下时令节气,然后啪啪啪,描述一下吃喝玩乐,然后啪啪啪,再或者了解一下日本历史文化和史实,然后啪啪啪。总而言之,随便翻开某一页都是啪啪啪。但其余的东西似乎瞬间就让性交高尚神圣美妙起来了,比如:我们的交合是在月光下、樱花树下、飞雪下的呢;我们的交合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呢;我们交合之前是会品酒读书吟诗的呢;我们的交合是“就算背离全世界也要和你同生共死”的呢……以至于我给本书脑补了几个“副名”:《xingai小白入门手册》、《论出轨男女的职业修养》、《ziwei工具书》、《SM参考资料》。不管加哪个感觉都挺贴切。
那么我的态度从何时开始出现些许转变的呢?相信我,当你把本书读到一半,即久木和凛子的关系已经发展到没有退路的时候,打开音乐播放器,一边循环播放Eric Satic的Gymnopedies 1一边看,你会有种这几十年白活了的错觉。感觉爱情瞬间伟大得超乎世上的一切,感觉为了真爱真的可以什么都不顾了,感觉结合是如此的纯洁美妙又神圣而神秘……恭喜你,文中描述的情感和耳边流淌的音乐已经成功把你洗脑了。正如当时被困在文字陷阱里的我一样,在读到“无赖汉是蒙骗、利用女性来赚钱的吧?可我这个无赖汉不一样。因为喜欢你,拼命爱你,爱着爱着就很难离开了。同样摆脱不掉,却不是因为大麻,而是因为爱”这段时甚至感动不已。久木和凛子两人在渡边笔下恍若青春年少充满活力享受初恋的可人儿一般,甚至于过“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生活也让旁人暗地里艳羡不已。然而事实呢?事实是死亡。
可能你会说:不,他们是在极致的爱中死去的!他们的生命留在了最美的时刻!他们死时是最幸福的!他们完全拥有了彼此!
醒醒吧。
这种小众的、自私的、贪婪的,以放弃生命为代价的爱永远不会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
据说这本小说以阿部定事件为灵感构思而成。阿部定事件其实侧面反映了部分日本人极端而扭曲的三观,不管是日本人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还是日本色情业的繁荣发展,都在往深里挑战人性底线,非得把人逼成散发着原始欲望的野兽一般才肯罢休。可笑的是,居然有人(部分日本人和读者中的部分国人)理解阿部定的行为,认为她一切的残暴行为都是出于至高无上的爱,认为她不是色情狂变态狂。哈哈,她的确不是色情变态狂,她是该早点在精神病院占床位的病人。
本书最后似乎在暗示我们要回归原始,找回兽性,哪怕活在野蛮时代都不要活在苟延残喘的现代社会。可是,哪怕是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都不会没日没夜的性交。动物性交主要目的是为了繁衍,生老病死自有其内在规律,你若非要沉迷于此保留所谓最幸福最美丽的时刻的话,没人能拦住你。但这个世界只允许少数“孩子”胡作非为,并以死亡来惩罚他们,若整个地球的人类都这么自私贪婪,那干脆来个啥星把地球撞了,直接爆炸得了。
久木和凛子的死,是对这个世界消极的逃避。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的若是如何解决问题,事情都最后就不会发展成这样。比如,夫妻性生活不和或结婚太久失去新鲜感,要么寻找方法改善各自生理机能,要么彼此坦诚相待,把话说开趁早离婚,都不至于最后与亲人反目成仇,脱离社会。
其实小说在最后提到了久木对这个世界的些许留恋,也许女人比男人更极端,但没有凛子,久木或许不会自杀,之所以列出那么多导向死亡的因缘巧合完全是在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自杀行为寻找借口,以让自己心安理得地摆脱世人指责,以死了就一了百了的心理报复这个找不到归属感的社会。
可以说久木和凛子的人生是失败透顶的,他们的死也并不如某些人简单以为的完全因为爱,他们的死是性格、亲朋、家庭、事业、社会、舆论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你若真把书中的“爱”当回事,你也离预约神经病院病床不远了。

《长日将尽》读后感_2200字


《长日将尽》读后感2200字

石黑一雄:你是如何为成就事业而荒废了人生

石黑一雄,日裔英国小说家,1954年生于日本长崎,1995年被英女王授予文学领域的大英帝国勋章,1998年获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1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长日将尽》(1989年获英国布克文学奖)是石黑一雄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是我阅读的石黑一雄的第一部小说,与作者的日裔身份毫无关系,是一部地道的英国小说,写的是英国贵族的庄园文化和管家文化。几年前看过英剧《唐顿庄园》对英国贵族的庄园生活和管家的职责和工作状态有了一些认识,小说中描写的庄园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宴请宾客的程序、管家侍餐的细节以及雇主与管家之间的谈话方式我都较熟悉,没有阅读的障碍,从而可以更专注于作品所要揭示的核心主题。

石黑一雄因“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而荣获201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小说《长日将尽》发掘了“我们与世界联系的怎样的幻觉”?其下的“深渊”又是什么?石黑一雄说他的出发点是想书写“你是如何为了成就事业而荒废了你的人生,又是如何在个人的层面上蹉跎了一辈子的”。小说以管家史蒂文斯的职业生涯来揭示了这样的人生悲剧。

史蒂文斯受雇于达林顿府,是达林顿勋爵的大管家,手下有女管家、男女仆人、厨娘等三十多人供他差遣,达林顿府一战和二战期间最为辉煌,在这个时期,这个显赫的贵族府第实际上成为对于整个大英帝国的大政方针尤其外交政策起到巨大影响的权力中枢,“这世界就是个轮子,以这些豪门巨宅为轴心而转动”。史蒂文斯以自己能供职于这样显赫的府邸,服务于达林顿勋爵这样的真正绅士为荣。他工作兢兢业业、面面俱到、谨小慎微,每一次重大活动他都像指挥作战的将军一样投入准备,他也经历了某些“对历史发展重要的时刻”,对自己能服务于这样重要的时刻,间接的为世界的和平做了一点贡献而自豪。

二战结束后,达林顿府易主,由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新雇主给史蒂文斯六天驾车旅行的假

期,这使得一直像机器一样工作的史蒂文斯有时间反观回望一下自己的人生,这六天的回忆和反思让他看到自己“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

史蒂文斯是个职业理想主义者,他毕生的追求是做一个伟大的管家,对伟大的管家和一般有能力的管家的区别,他有自己的思考:“一个伟大的管家肯定只能是那种人:他在指点自己的服务生涯时能够自豪地说,他已经将他的全副才能用以服务于一位伟大的绅士了,而通过这样的一位绅士他也等于服务了全人类。”三十多年职业生涯,史蒂文斯为达林顿勋爵鞠躬尽瘁,以为自己服务于人类的价值通过勋爵得以实现。而事实是达林顿勋爵二战期间已经沦为纳粹德国的一枚棋子,通过达林顿勋爵,纳粹德国的驻英大使“里宾特洛甫先生几乎可以完全绕过我们的外交部门,直接接触到我们的最高层”,他还直接促成了德国驻英大使与首相的会见,并力主国王访问德国,完全成了德国纳粹的宣传工具。所以战后名誉扫地,郁郁而终。史蒂文斯尽管在心里以勋爵个人品德高尚为由给他辩护,觉得自己也只是克尽厥职,但却不自觉的在人面前回避是否服务过于达林顿勋爵的问题。因为他不愿意承认自己全部的人生意义被抹杀的真相。

这是史蒂文斯职业理想的幻灭。那他又怎样“在个人层面上蹉跎了自己的人生”呢?

史蒂文斯认为伟大的管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坚守自己职业生命的能力”,“他们能够化入他们的职业角色,并且是全身心化入;他们绝不会为外部事件所动摇,不管这些事件是多么出人意料、令人恐慌或叫人烦恼。”所以他一直在自己的职业角色,中无论生活中出现了怎样意外和恼人的事件,他都不愿退下角色的外衣,从而完全忽略了亲情与爱情。

他与父亲关系冷漠,他唯一崇拜父亲的“餐桌底下有一只老虎也不为所动”的职业素养,对父亲晚年的生活和心理从未给予关心,甚至表现得异常冷漠。父亲病重时他正服务于主人的一场重要宴会,肯顿小姐告诉他情况不好,他去看望时,面对中风的父亲他只说“这太令人难过了,但现在我只能回到楼上去”。当肯顿小姐再来告诉他父亲已经去世时,主人正唤他服务,他便没有去见父亲最后一面。

肯顿小姐是府中的女管家,与史蒂文斯形成一种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的工作关系,她性格开朗,想要改变一下史蒂文斯呆板的生活,打开他封闭的心门。她主动到史蒂文斯房间送花,主动等他交流一些想法,都被史蒂文斯拒绝。肯顿小姐的姨妈去世,史蒂文斯了解她的伤心难过,却压抑自己不愿去表达一些慰问之情。肯顿小姐被旧相识求婚,她征求史蒂文斯的意见,想最后给他一次机会,他只送去祝福。肯顿小姐只能嫁人离开克林顿府。三十年后史蒂文斯再见到肯顿小姐,回忆他们过往的点点滴滴,也只能感慨“当时可是没有丝毫的迹象显示,这些显然都是渺不足道的小事境致使所有的梦想无法兑现”。

旅行第六天那个美丽的傍晚,史蒂文斯站在彩灯通明,人群熙攘的码头,面对自己痛苦的过往流下伤心的泪水。但生活还得继续,史蒂文斯想着接下来要学习一些幽默的技术,因为他的新雇主是位幽默的美国人。石黑一雄自己评价书中的人物时说:“他们表现了一种殊死的勇气,尽管他们目睹自己耗费了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只为了做徒劳的事,他们仍甘愿继续下去。我敬佩他们,他们能深刻自我理解。”“现实世界并不完美,但作家能够通过创造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与现实抗衡,或者找到与之妥协的办法”。石黑一雄的文学创作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种“缓慢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白夜行》读后感_2200字


《白夜行》读后感2200字

推荐理由

东野圭吾先生在本书中近乎完美地展现了对恶的动机,直面灵魂的黑洞最深处。

在各种片段交织下,一丝一丝地照亮隐去在黑暗的那张网,粘在蛛网上的猎物有些拼命挣扎,有些却早已绝望,等待死的结局。尽管风雨交加,在空中摇曳的这张大网却异常的坚韧,编织时的美丽图案,亦或是绝美的陷阱。。。

初读窃以为就是案件推理与还原,一直不停地告知读者线索,读到结尾处,却突然明了,东野圭吾先生写的是人,是人心。。。

想起小学时期风靡一时的《冒险小虎队》,当时非常热衷于看这套书,买不起全部,只能用不多的零花钱偶尔买几本,期间也会与同学互相换着看,早自习放在语文课本下偷偷看,午休期间放弃睡觉时间看,晚上睡觉前还是忍不住的看。冒险推理类小说着实迷人,但自此之后近乎很少会去看此类课外读物了。为什么?

初中迷上了漫画,高中迷上了网络小说,到了大学刚开始依旧是看网络小说、盗墓小说等,之后喜欢上编程,经常只看实用型专业书。

开始用上 微信读书 后,开始尝试许多类型的书,前一段时间刚读完李笑来先生的 《把时间当做朋友》,那是我在 微信读书 上第一本读完的书,而这是第二本。

刚开始看的时候,相对比较平淡,唯一让我不太爽的是,每一章节的结束与下一章节的开始,我总是连不起来,一头雾水,甚至有一种我读的是不是同一本书的章节的错觉,也因此在朋友圈中发了一条:“多年不读推理类小说,总是跟不上节奏”。

回我的一个东野圭吾忠实书粉说道:“我当时第一次读的时候也是如此,因此看了三遍。”

故事从一个叫 笹垣 的警官调查 当铺老板桐原洋介 被杀案展开。在调查中有过对男主 桐原亮司 和女主 雪穗 的简单调查,尽管作者有意对 桐原亮司 的回答以及表现做了提示,就算我心中有过那么一丝的猜测,也瞬间被自己的道德与理性所排除,如同 笹垣 警官那样。

随着故事的推进,当心中那个最不愿也最不可能的想法逐渐占据主导的时候,我知道我成功的被东野圭吾先生入侵了心灵的黑洞。快到结尾处, 笹垣 警官与 筱冢一成 的交谈,向读者较为清晰的交代了整个故事的关键细节,突然间,对 恶 产生了迷茫。恶 是一种处世态度,如同 善 一般,都是相对的,只有 善 没有 恶,这种状态是不存在的。

如同文中多次被提到的 共生关系。

自看见自己的父亲具有恋童癖,在废弃楼层中对 雪穗 进行性侵时,刺死自己的父亲,帮助 雪穗 逃脱开始,他俩便是 共生关系 了。

精密的计划,完美的陌路人,一步一步实现一个童年遭受了噩梦的女人的梦想计划,一点一点修补自己的“美好”人生。

很难去想象年幼的他们遭遇如此悲惨的事情承受了多大的痛与伤、罪与恶。我不知道其他人在看到这个真相的时候心中是如何评判的,我有一种怅然与迷惘,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也想男主一样刺死自己的父亲?或者当做没看见?

为什么这个世界需要道德与法律来约束?有很大的一点原因我觉得是 每个人对待事物的观点不同,需要统一。但在许多场景下,道德与法律能给出的答案往往并不是当事人心中最想的。

白夜行,对他俩来说,自那件事后就再也没有白天,他们就像夜里头的花草,即便是绽放,也只能是在黑夜中。

相比于 雪穗,我更关注 亮司。结局中 亮司 被警官围住无路可逃时,毫不迟疑的跳楼,最后发现胸口插着那把他视若珍宝的剪刀,我的眼眶一下子就被打湿了,至死,也要守护住 雪穗,用珍爱的剪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有时候会怀疑,笹垣 警官为何仍如此执着这件十几年前的即便是已过了时效的案情。

桐原亮司 有一双灵巧的手,能剪出一手漂亮的剪纸,文中对此描述的不多,有一处特别印象深刻:

或许 桐原 心中一直住着那个 在黑暗的通风管中徘徊的小男孩 吧,多希望能正大光明的没有如此多秘密的在阳光下走路。

为 友彦 和 弘惠 剪的那幅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手牵手的图案或许也是自己心中的他与 雪穗。我不清楚这个图案他自己私下剪过几次,但我完全能够感受到那份爱,单纯的爱。

文末,送给自己一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

《学习之道》读后感_2200字


《学习之道》读后感2200字

>> 10个好的学习法则
1. 运用回想。读完一页书,看向别处并回想主要观点。少做标记,没记住之前不要画重点,要先回忆。在去教室的路上或不同于先前学习空间的室内,试着回忆要点。回忆的能力,即能够得到自己心中的想法,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标志之一。
2. 自我测试。任何内容皆可测试。无论何时皆可测试。抽认卡片是你的良师益友。
3. 对问题进行组块。搭建组块的过程就是理解问题、练习解题方法的过程,有了组块才能在脑中瞬间闪现答案。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要将其重新排演一遍。确保在许久没接触这道题后,你还能解答出问题的每个步骤。把问题当成一首歌,在心里学着一遍遍地唱,这样让信息合成为一个流畅的组块,任何时候都能任你提取使用。
4. 间隔开重复动作。无论学哪门课,不要安排得太集中,要像运动员一样每天安排些练习量。你的大脑就像一块肌肉,它一次只能处理某学科上一定的练习量。
5. 在练习中交替使用不同解题技巧。做任何练习的期间不要只用一种解题技巧,否则一段时间过后,你只是在模仿自己之前解题的老路子。解题方法要混合使用在不同的题型上。这么做会让你同时知道如何以及何时用一个解题方法。(书本一般都不会以这样的方式编写,所以你需要靠自己去这么做。)每一门作业和考试之后,要回顾错题,确保理解自己的犯错原因,之后重新解答一遍。想要最高效地学习,就在抽认卡片的一面用手写(别用键盘打字)下问题,再在另一面写下答案。(用手书写比起打字时构建的神经结构更坚实。)如果你想把它上传到智能手机的应用软件里,你也许会把卡片拍下来。你可以用不同的题型随机测试自己。另一个测试自己的方法,是随机翻开书本挑一个问题,看看自己能不能在很久没碰这道题之后还能给出解答。
6. 注意休息。有一种常见现象,是学数学或科学时,你会难以解答或理解一些初次遇到的问题或概念。这就是为什么每天学一点,比集中在一天学会好很多。当你对一道数学或科学上的难题灰心丧气时,可以休息一下,这样你大脑的另一部分就能在后台接着工作。
7. 使用解释性的提问和简单类比。无论何时遇到难懂概念的困扰,都要自己想一想,怎样解释才能让10岁小孩都明白这个概念?使用类比真的有用,比如电流就像水流。不要只想解释,要大声说出来或者写下来。凭着嘴上说手上写的功夫,你能把所学知识编译(将知识转换到神经记忆结构中)到更深的记忆中。
8. 专注。关掉手机和电脑上所有会干扰你的提示音和闹铃,并在计时器上设定25分钟。你要在25分钟之内集中注意力,并尽可能勤奋工作。计时器的时间一到,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有趣的奖励。一天中安排几个这样的工作期间,能实实在在地推进你的学习进度。试着规定学习时间和地点,不要瞄电脑和手机,让学习变得自然而然。
9. 困难的事情最先做。最清醒的时候,要去做一天中最困难的事情。
10. 心理对照。想象过去的你,对比通过学习能够成就的那个自己。在你的工作区域贴一张图或几句话来提醒自己的梦想。如果觉得自己缺乏动力了,就看看它们。对你和你爱的人,这么做一定值得!
10个坏的学习法则
你要避免这些方法,因为它们会浪费你的时间,甚至还会让你以为自己真的在学习!
1. 被动重复阅读。很被动地坐着看书,目光再次扫过书页上看过的内容。除非你能闭卷回忆要点,证明读过的材料进入了你的大脑,否则重复阅读就是浪费时间。
2. 满眼尽是重点标记。在文中标记重点,会让大脑以为自己已经记住了学习内容,但实际上你只是手上动动(大脑记没记就不一定了)。在书上各处适当标记是不为过的,有时它会帮你突出重点。但是,如果把它当成辅助记忆的工具,就要确保自己标记下的内容也记在脑子里了。
3. 瞟一眼解题方法,就觉得胸有成竹。这是学生学习时所犯的最糟糕的一个错误。你要做到的,是不看答案也能一步步解决问题。
4. 等到火烧眉毛才开始学习。你会在田径运动会开始前的最后一刻才开始猛练一番吗?你的大脑如同一块肌肉,它每次在一个科目上能够应付的练习量是有限的。
5. 已经清楚解法,但仍反复解答同一题型。如果练习中你只是坐在那解决相似的问题,你实际并没有在备考,而这就像一场盛大的篮球赛来临之际,你却只做控球这一种练习。
6. 与朋友一起把学习变成了闲聊。和朋友核对解题方法,拿自己知道的问题相互提问,这会让学习更有趣,同时暴露你的思维缺陷,并让你的学习更深入。但是,如果任务还没完成,共同学习却成了闲谈打趣,你可就在浪费时间了,这时就该换个学习小组了。
7. 做题前忽视读课本。还不会游泳的时候你会轻易跳进泳池吗?教科书就是你的游泳教练,它会指引你通向答案。如果嫌麻烦而疏于读书,你不仅会犯错,还会浪费时间。在你开始读书之前,快速浏览一遍章节和板块内容,能让你对它有个大致的概念。
8. 有疑问点,却不找导师或同学核对并解决。教授会习惯性地为那些充满困惑的学生指点迷津——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让我们担心的是不来提问的学生。希望你别成为其中之一。
9. 时常分心,却还以为自己能学得足够深入。每次受到即时短信或谈话的影响,你能在学习上投入的脑力都会变得更少。每一次被打断注意力,小小的神经都会被再次连根拔起,无法在脑中扎根生长。
10. 睡眠不足。睡眠中,你的大脑会将解题技巧拼凑在一起,同时它也会对你睡前习得的任何内容进行反复练习。长时间的疲劳会让毒素在脑中堆积,毒素会破坏神经连接,让你无法用它们快速有效地思考。如果考前没睡好,就算之前做过怎样的努力也无济于事。

《爆款文案》读后感_2200字


《爆款文案》读后感2200字

总结:
一,激发购买欲望
1,感官占领
总结
● 感官占领写作方法:描述体验产品时,眼睛、鼻子、耳朵、舌头、身体和心理的直接感受。
● 假装自己是顾客,重新体验一次自家产品,把感官感受记录下来。
● 用孩子般的好奇心体验产品,用充满激情的文案感染顾客。
2恐惧诉求
总结
● 恐惧诉求适用范围:省事型、预防型和治疗型产品。
● 恐惧诉求=痛苦场景(具体、清晰)+严重后果(难以承受)。
3.认知对比
总结
● 认知对比适用范围:成熟品类产品,在某些方面“更好”。
● 认知对比写作方法:我们先指出竞品的差,再展示我们产品的好,我们的产品就会显得格外好!
● “认知对比”两个步骤:1.描述竞品:产品差——利益少;2.描述我们:产品好——利益大。
4使用场景
总结
● “多场景”可以刺激购买欲,让读者想象到一天下来,他可以一次又一次地使用产品,不断获得幸福和快感,成为他生活中经常用、离不开的好物件!
● 想出场景的方法:洞察目标顾客一天的行程,思考他工作日、周末、小长假、年假和大长假会做什么,把产品植入这些场景里。
● 在工作日和节假日,人们的安排差异很大。在每个节庆前,我们要提前预判顾客的安排,自然地把产品植入进去,运用多场景文案激发顾客购买欲。
5.畅销
总结
● 心理学实验证明,74%的人会受从众心理影响。
● 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明示或暗示产品“畅销”,不但能激发购买欲望,还能赢得读者信任。
● 大企业列出自己的销量、用户量、好评量等数据,体现自己行业领导者的地位,能让读者更想购买。
● 中小企业描述产品热销的局部现象,比如卖得快、回头客多或产品被同行模仿,营造出一种火爆销售的氛围,同样可以激发人们的购买欲。
6.顾客证言
总结
● 顾客证言:精选几条生动的顾客留言,用人们真实的使用感受证明产品好。
● “顾客证言”既能激发顾客购买欲望,又能增强顾客对产品的信任感,是少数能“一箭双雕”的文案方法,威力强大。
● 顾客证言成功关键:挑选的证言,必须能击中顾客的核心需求。
● 所有作用于人身上的产品,我们都很难对效果打包票,但我们可以用顾客证言来表达。
二,赢得读者信任
1.权威转嫁
总结
● 权威转嫁的线索:权威奖项、权威认证、权威合作单位、权威企业大客户、明星顾客、团队权威专家等。
● 权威转嫁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两点:塑造权威的“高地位”、权威设立的“高标准”。
● 如果找不到权威来推荐你的品牌,你可以描述哪些权威认同你的产品理念,间接支撑你的产品品质。
2.事实证明
总结
● 事实证明的原理:列出一个关于产品的事实,不吹不黑,公正客观,读者可以亲自验证真伪,以此来证明产品卖点,让读者感到信服。
● 事实证明的方法:先搞清楚产品性能的精确数据,再将这个数据链接到熟悉的事物上。
● 当产品功能无法被直接证明时,我们可以做各种物理、化学实验,用火烧、水泡、冰冻或使用化学试剂造成明显差异,来证明产品的功能。
3化解顾虑
总结
● 化解顾虑的方法:主动提出读者可能担心的产品问题、服务问题和隐私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让读者更放心。
● 在文案中展现你对产品的强大信心、认真服务的态度,或轻松愉快地来个自嘲,都能提高读者下单的概率。
三,引导马上下单
1.价格锚点
总结
● 价格锚点:告诉读者一个很贵的价格,然后展示我们的“低价”,读者就会觉得我们的产品很实惠。
● 设锚点的原则:在合理的逻辑下,越贵越好!
● 在本行业里找不到锚点时,就到其他行业找,通过一个共通点进行链接对比。
2.算账
总结
● 算账方法运用:读者在付款前,帮他算一笔账,让他确定产品的价值远远大于价格,从而愿意下单。
● 算账方法一:把产品价格除以使用天数,算出用一天多少钱,让人感觉到划算。
● 算账方法二:如果产品能节水、节电或替代其他消费,我们帮读者算出产品能帮他省多少钱,让他感到划算。
3.正当消费
总结
● 当读者认为买产品是为了个人享受时,他就会谨慎,担心太奢侈浪费,可能放弃购买。
● 引导马上下单方法之“正当消费”:告诉读者买产品不是为了个人享受,而是为了其他正当理由,消除他内心的负罪感,让他尽快下单。
● 人们通常会这么认为:为了“上进、送礼、健康、孩子”这4件事消费属于正当消费。
4.限时限量
总结
● 引导马上下单之“限时限量”:告诉读者现在的优惠是限时限量的,如果错过,产品会涨价,甚至售罄买不到,迫使他马上做出决定。
● 告诉读者不多的限量名额又遭其他顾客提前预订,所剩更少,会激发他的紧迫感,促使他马上下单。
● 设置享受优惠的身份门槛,会让顾客感觉到机会难得,力度较大,从而更想马上下单。
四,标题抓人眼球
1.新闻社论
第一步,树立新闻主角。
第二步,加入即时性词语
第三步,是加入重大新闻常用词
2.好友对话
第一步,加入“你”这个词。
第二步,把所有书面语改为口语
第三步,加入惊叹词。
3.实用锦囊
第一步,写出读者的苦恼。
第二步,给出圆满结局/破解方法(建议你想办法引用权威专家的“破解方法”,会更强烈地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4.惊喜优惠
写优惠标题时
第一步不是急着报价,而是告诉读者产品的最大亮点:人气旺、销量高,功能强或是明星青睐、媲美大牌。
第二步,写明具体低价政策。
第三步,限时限量。
第一步,写出产品亮点。
第二步,写出明确低价。
5.意外故事
第一,顾客证言。
第一步,描述糟糕开局。
第二步,展现圆满结局。
第二,创业故事。
制造反差的思路
1创始人学历和职业反差
2创始人年龄反差
3.创始人境遇反差
4消费者回应反差
一个个问号推动着读者点击标题,到内文里找到答案。这就是制造反差的威力所在。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_2200字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2200字

The Long Goodbye

一部很漫长很漫长的小说,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怀疑的,知道最后我才忽然一下感受到了那种强大的心灵上的冲击。我忽然感受到的那种柔软绵长的疼痛感,可能也正应验了这本书中最出名的一句话:To say goodbye is to die a little.

村上春树曾说,《漫长的告别》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交流的故事,是人与人之间自发地相互理解的故事,是人类抱有的美好幻想和它不可避免地引发的深深幻灭的故事。他亲自把这本书翻译成日文,并坦言:要是我能写出像《漫长的告别》一样的小说,就死而无憾了。

这本书是雷蒙•钱德勒1953年的作品,这也是少有的一本以侦探小说类型登上经典文学殿堂的一本书。这本书塑造了美国文学影视界标志性硬汉形象菲利普•马洛。其实马洛对特里的友谊和感情在一开始我就是怀疑的。我无法理解一个见了寥寥几面的、喝几杯螺丝起子酒的人之间的感情能支撑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因为对这个故事的基石质疑,导致了我后面多次对马洛这个人物产生很深的不理解。

直到慢慢往后看,我才明白马洛对很多事情的坚持来自于他对真相的执着。他不畏强权,有时候入世的像个痞子,有时候又坚定的像个英雄。他对金钱的那份淡泊成了他性格中很闪光的一个点。

作为一部侦探小说,总共有两层反转。特里的妻子 ,一个有钱的荡妇被杀,第一嫌疑人特里潜逃。马洛不顾各方的阻挠展开调查。阻挠他的人有律师,有黑帮,有死者的父亲——亿万富翁哈兰·波特,甚至特里本人也暗示他不要调查了。但马洛坚持。

这本书有很多冰冷的,一针见血的句子,读起来很爽快。我最佩服的是钱德勒塑造的这个硬汉形象,从始至终都带着一种浪漫主义精神。

在结局两个人告别的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这两个人之间感情的根基和来源。

在这个冰冷的世界善良也许就是最大的浪漫。

《红楼梦》读后感_2200字


《红楼梦》读后感2200字

原谅我,直到31岁才真正读完了《红楼梦》。
手机上看的,四五十个小时,看完后眼睛酸涩得要命,心里竟空空如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只在第二天的课堂上禁不住地扯了题外话,嘱托我教的这些孩子们一定要看看《红楼梦》,现在看不了的话,以后一定要抽时间去看下,这样的经典真的不可以错过。我喃喃自语,好后悔年轻时不曾读过,所以年少时的感悟便全部错过了,而今读来,竟是这般苍凉。我知道我还未读完,我会十遍八遍一读再读,直到能放下才好。其实,我心里明似镜,我只会越读越放不下。
夜色朦胧,秋风习习,走在车来车往的大桥上,远远近近的霓虹闪闪烁烁,心里竟有一种梦的感觉,一切都是梦,不是吗?
林黛玉死时的凄凉,贾宝玉最后的出家,薛宝钗的孤独终老,王熙凤后来的力不从心,元春看似富贵背后的寂寞,迎春婚后的悲惨,探春的远嫁,惜春出家时的义无反顾,史湘云失去佳偶的痛心,妙玉的屈辱,香菱对命运的百般无奈,晴雯走时的不甘心,紫娟上吊前的无所适从,金钏投井时的冤屈,甚至尤二姐吞金前的认命,尤三姐自刎前的绝望。
看到最后,心里竟只有一个字,空。曾经的繁华落尽,一切归于尘埃,当一切尘埃落定,万事皆空。
看完红楼,觉得之前看过的小说都弱爆了,一部红楼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小说,换句话说,红楼里任何片段的提取就是一部经典的小说,或描述浓浓的儿女情长,或教会你身边的人情世故,或告诉你现实的世态炎凉,或静静讲述每件事情的前因与后果。直到现在似乎才终于明白以前怎也不能理解的红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来说说我一直来的偏见。一直不肯看红楼,最大的原因在于对只言片语的误解,觉得自己并不喜欢林黛玉般的哭哭啼啼,又不大喜欢薛宝钗般的功利,更不喜欢贾宝玉的粉面油腔。所以,便一直以为红楼不是我的菜,我倒更喜欢西游中唐僧的善心帅气和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原来,有些东西真的只是自以为的,你不去真正接触,怎会知你所以为的离真相隔了十万八千里。认清一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眼睛,而不是别人的嘴巴。认清一本书,亦是如此。
一直以为贾宝玉是个花花公子的代表。原来,贾宝玉实乃真情实意的男子,这样的品质在那个随意践踏女性的年代甚为可贵,尤其在荣府宁府的大染缸里。丫头金钏含辱投井,家人几两银子随意已打发,便再也无关。女人的命就如草芥,何况只是个丫头。可只有贾宝玉在她死后一周年的日子还记得给她偷偷烧柱香,这样的男子难道不值得爱吗?晴雯被逐出荣府后,贾宝玉偷偷去看她,在她死后,又给她写祭文,你能说他有假吗?对林黛玉的死,他又怎可能去释怀?最后,他若不出家,又该如何解除他心中萦绕的歉疚呢?他又不忍心去看薛宝钗担心,即便心中悲痛欲绝,还是顾及薛宝钗,怕她多想,怕她不放心。他实则是太爱这些世间的女子了,在他眼中,无关贵贱,无关贫富,这些在当时大逆不道的思想,又怎容他继续走下去?他该是偶然降临到世间的一天使,走上一遭,便该离开。
原来,林黛玉绝对堪称大家闺秀,大方知礼,才情斐然,虽然有些小性子,但真是这样才体现她的真性情。从不虚伪,直来直去,淡泊名利,这样真性情的女子贾宝玉怎会不动心?原来,她的哭哭啼啼只是为了还前生欠下的甘露之情,她虽得贾母深宠,却依然小心翼翼谨慎入微,你能说她是太多心吗?看到她死时的凄凉,就可以明白她的处境远不是贾母口中的深宠,再怎么说,也不过只是个外孙女而已,她的地位又怎能和贾宝玉能比?林黛玉死时恰是贾宝玉大婚之时,他们心中更重要的是贾宝玉的婚事,而非林黛玉的死亡。由此可见,林黛玉的谨慎并不是多此一举的,实则是冷漠现实所迫。
再来说薛宝钗。说真心话,我真的并不喜欢她,而不喜欢她极大部分原因就在于现实中自己做不到她那般世故得体和圆滑,典型的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作怪。是的,她太善于隐藏自己的心思,心里自有自己的打算且运用得恰如其分,你说她精明也好,功利也好,然而不过也是那个年代道德之下的产物而已。有时,我会想,若荣府不曾没落,那么薛宝钗也许就是下一个王夫人或贾母。她会在那种生活下如鱼得水。我甚至会想,如果薛宝钗嫁给的不是贾宝玉,而是那个甄宝玉,那么她一定会夫唱妇随幸福美满,只可惜她算盘打得再精,精不过命运的捉弄,最后只能像李纨一般守着孩子寂寞一生。
爱极史湘云这个女子,大大咧咧,又豪爽洒脱,可为什么给她也是个如此悲惨的结局?我希望的结局史湘云嫁给一个普普通通的但知她懂她的人携手一生才好。然后比较喜欢的就是探春,探春最后的结局虽是远嫁,但我觉得她比其他姐妹们倒都要更好些,终于摆脱赵姨娘的阴影,没有家庭的负累,而她本身又有能力又实干,必定会得到夫家人的认可和喜欢,所以她应该会在远方幸福一生吧,希望如此。
纵览这些书中人物的命运,似乎是偶然,却也是必然。女人命运的悲哀,从古到今作品中绵延不断,从诗经中《氓》中就可见一般,似乎女性悲剧从来都是作品中最主要的话题,看到最后,不禁凄凉难耐。从来都是描述女性悲剧,借此揭露社会种种,可是从未有作品,尤其男性体现出半点同情之处。唯有红楼里的贾宝玉,他是个真正怜香惜玉的男子,可是,又有什么用呢?眼睁睁看着身边如花的女子一个个香消玉殒,却无能为力。最后只能选择出家,可是女性命运的悲剧永远在继续着。
人生,命运,世事,都无常。最后的最后,你又能抓到些什么?不过茫然一片空罢了。看到最后,好难过。
红楼,待我再读,希望能有新的开悟。

《双城记》读后感_2200字


《双城记》读后感2200字

《双城记》是我正式看的第一部英国小说,故此怀着对它的喜爱写下这篇读后感,力图让各位领略到这本名著的动人之处。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故事由这么一句家喻户晓的话开篇,已经为整本书蒙上了一层思辨的色彩。这个故事始于1775年,终于1792年,由伦敦始,在巴黎终,而中心人物的数量在两只手能数过来的范围之内。若论故事的出彩性,我并不会对其太过称赞,因为通篇看来,这个单线叙述的故事还是继承了古典小说的特点:对立明显、人物形象鲜明等,唯一稍微值得夸耀的是第二部的\\Two promises\\一章设置了一个悬念。但若果真如此,又何来名著之说?这就要从它的写作技法和历史背景上说了。

狄更斯早期的风格是幽默戏谑式的,后来略微转型成现实主义批判作家,《双城记》写于1859年,算是狄更斯的较晚期作品。如果用一个词来评价这时他的风格,那便是:成熟。从《双城记》来看,“成熟”一是指对细节的信手拈来:全书令我动容之处,有一便是第一部\\The wine shop\\里对哄抢红酒的贫民百姓的描写。酒如血般,渗透进泥里;民如虎般,饥渴难耐。不过,若出彩之处仅在于细节,那也不足撑起大梁。狄更斯技法之妙,更在于于细微之处设置情节推动点!看过之人,也应该不会太记得第二部一章中修理工对上吊犯人的陈述,其中一句\\The water has been poisoned\\,如不细想,可知那是Monseigneur对村民们的惩罚吗(犯人在泉水上被吊死,可想而知)?类似之处还是很多的。前期我之所以能对这本书的态度从心有畏惧转变为爱不释手,也要拜狄更斯不厌其烦的细节刻画和比较出彩的挖坑技能所赐。

分析一部小说,人物必不可少。Sydney Carton可能就是这么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角色。当然,鄙人第二喜欢的洛瑞先生也当的起这个殊荣,但他的稳重老练中夹着一丝可爱的个性远非卡顿这个小太阳所能比,所以还是看看卡顿。第一次出场便望着天花板的他,被上司唤作“胡狼”的他,任谁也未想到他的光芒盖过了书内几乎其他所有角色。身世背景仅有一句\\母亲早逝,父亲在他求学时也去世\\,彰显这个角色身上的阴影。而从行为上看,酗酒、不图上进,站在了Gentlemen的对立面,却做出了Gentlemen应做甚至不敢做之事,让人愈发好奇,他到底是怎样的人?狄更斯也早为我们准备好了答案,请看第二部“不识趣的人”一章。这章里他对自己爱慕的女人露西的告白(并不算是表白),堪称全书经典。往黑暗走去,却又向往光明,向往到“徘徊在她走的路上”,这便可当作对他的概括了。至于为何最后执意牺牲,并不突兀,答案依然在这章里。他说过:“如汝遇困难,吾必赴汤蹈火”。写到这里,我愈发觉得狄更斯对这个人物有严重的偏爱,不然为何将光环笼罩在他的周身,为何不惜笔墨开辟一章他的内心独白?为人者,为己向所不能为着,为君子。除了这些最明显的光环之外,他其实是一个妙语连珠、行动谨小慎微之人,前者可从第一次审判中解救达奈窥见一斑,后者也可从出逃巴黎的准备行动中看出。如此之人,得到他所向往的结局,甚至临终之时行了一次自己说过根本没做过的善(宽慰一名女子),又何憾也?不过现实一点来看,现实生活中碰到这样的人,第一反应肯定不会是做朋友,因为这种人的好完全不在表面,暖也几乎不外放……想到这点,更能看出狄更斯的“用心良苦”,创造出一个几乎只在三寸白纸上有魅力的角色。用他自己的告白结束对他的分析吧:It i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that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 is a far, far better rest tha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

前文说过,狄更斯在这篇小说里的技法很成熟,成熟之二在思想。狄更斯在中国受欢迎,很大一部分也在于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1859年,大革命的硝烟仍未散去,他便敢于写作在当时肯定较为敏感的话题。全书读罢,核心思想为一字:“善”。引申开来说,便是不要以怨报怨。何解?那便从马奈特医生看起,他是这本小说中的正面角色代表,目睹贵族兄弟的恶行后揭发,却被关押18年,幸得好友与女儿解救。照理,他便应当如德法日太太般仇贵吧,毕竟他身上的心灵创伤在被解救后依然会复发。不过,为了女儿的幸福,他将此仇深埋心底,并用一句誓言封住了女婿的嘴,若不是后来的动乱,恐怕医生会一直沉默吧。相比起来,本该令人同情的以德法日太太为代表的法国民众,在攻陷巴士底狱和审判达奈时的表现远不能让读者同情。这点不知是否为狄更斯有意为之,也许他想探讨的话题是“革命的对象限定和程度”,毕竟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靠的是改良而非暴力革命。此等纠缠,不予深究。

达奈被判死刑,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被全巴黎人民判了死刑,非个人之力所能营救。这种兽行,想必是狄更斯极力想让当时的英国贵族和平民一起警惕的。当然,为了公平起见,狄更斯并非完全偏袒贵族,他除了用上述一起致死案作为全书一暗线之外,更是连花三章叙述达奈叔叔萎靡溃烂的生活。如此,在狄更斯看来,贵族也早已当了自己的掘墓人,只是法国人民挤压的仇恨一下爆发又令他恐惧,可说是略微有点矛盾了。不过这跟托尔斯泰的《复活》结尾相比,处理得要高明许多。

所以归根结底,《双城记》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不是爱情,不是犯罪,也不是政治变革!都有,也不都全是。他讲的,在我看来,是因果报偿。最后一章有这么一句话,想必应该为很多人所忽略:“用相似的大锤把人性敲得走样,人性肯定会扭曲成相同的畸形;播下压迫和苦难诞生的种子,得到的也是相同的结果”。这不如“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那么震撼,也不如“一生所作所为,此刻最壮最美;生平所知所晓,成仁最善最义”那么感人,但这才是作者凝聚思想之所在。整本阅必,还是要谢谢狄更斯,给我这番与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时不一样的快乐酣畅的阅读体验,至少,善在这里还是不缺的。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2200字


《平凡的世界》写了一群平凡的人的不平凡的生活,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人物为代表和线索,全景式的展现了中国现代城乡各阶层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交织,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史画面。

似乎整本书都是以一种深度的思维在挖掘着什么,各种典型人物在平凡与朴素中展现出一种非典型性的人格魅力,这是路遥书中透露着的另类并吸引人的地方。

在读了很多书,慢慢了解这个世界的广阔和丰富后,生活对于孙少平来说,本来是痛苦的,因为现实生活的限制与他的眼界和思维已经有了很大的冲突,他想要去领略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而其家庭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让他不得不以另一种方式步入社会。他身兼读书人的精神理想和体力劳动者的身份的矛盾,并在各种社会歧视和自身认识中经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但他却顽强地在各种苦难中渐渐成长起来,对生活有了一种深邃的认识,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的追求,并令人惊异的具有了一种清教徒式的思维观念和思想高度。他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铁骨铮铮,有着自己的原则,在经历了家庭痛苦,社会巨变后仍然保持着一颗真诚独立的心。对劳动的认识是他人生的支柱,各类凡人每每纠结于自己的琐碎情绪,浑浑噩噩,找不到活着的证据,但孙少平却用他的苦痛哲学,他对苦难的骄傲感,对劳动的态度,支撑他走过最艰难的日子,并让他拥有了他人不能拥有的上进积极的心态,不管经受过什么,他都不会怨天尤人。他对生活的认识集中体现在他对妹妹孙兰香的信中:我们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点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首先要自强独立,勇敢地面对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苦痛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而对于大家眼中另一位主人公孙少安,我感觉他作为线索和见证人的成分更大一点,因为他太具有代表性了,他集中代表了那些坚强执着有想法的人,而这种人是生活中一种普遍的人物。在书中正恰恰因为他的这种典型性而失去了他应有的价值,当然这样说也并不是意味着孙少安不重要,他在书中很重要,但这种重要和孙少平的重要不一样,孙少平是典型中的非典型特例,而孙少安的生活和思想却整整贴近大部分人们的,就像他在爱情的选择上,家庭的观念上。

书中用很大的篇幅描写了几个人的爱情经历,人生中比亲情多了份缠绵,比友情多了份浪漫的爱情是路遥展现起笔下功底另一事物。每位人物的爱情都是那样真诚深刻,在那样一个年代,爱情的确是一种可以激励人们继续努力地精神动力,那样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催人泪下。润叶执着于与少安的感情,一直排斥李向前,家庭的不幸让两个人分居别离,每个人每天都咀嚼着痛苦,书中描写道李向前在开车到戈壁滩,忍受不了对润叶的爱与思念,而去抱着树咬到口中鲜血直流时,每位看到的读者都会心酸不已。这种爱情的遗憾恰恰是生活中每个平凡的人最常经历的痛苦,而这种刻骨铭心的爱情所引起的痛苦却是只有那种认真生活的人才能体验到的。最终李向前出车祸双腿截肢,润叶回到他身边,这种爱情的回归不能说讽刺,但的确很可悲,我不敢相信润叶对李向前的感情就是爱情,只是时间磨掉了她的棱角,消退了她的反抗同情与愧疚不是爱情,但不得不说时间将会使一切淡化,不知道这是上帝眷顾受伤害的人,还是人类的悲哀,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似乎是作者有意所为,孙少安的爱情以最终的相互安于所归为结局,而孙少平的爱情又超越了阶级,他与田晓霞的爱情以晓霞的死为终结,我想这是作者不得不做的事情,最终不管他们两个在一起活不在一起,都是读者和作者所不能接受的或认同的。

人生往往是意外不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双水村的各色人物在历史的巨变中体验到了各自的苦痛与欢乐,但大家都仍然坚持着走了下去,迎来了共和国的春天,黄土高原解冻的一刹那,人们的命运也同时翻转,爱与恨突然有了一个发泄的地方,作者以这种独到的方式影射制度,的确是神来之笔。然而正如大家所说,路遥在对待历史时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在书中也对整个历史脉络有一个很好把握,但他在描写那段中国的惨痛史时却有意无意的耍了点小聪明,左倾是那段历史中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高层领导人在制定政策时所犯的不可否认的错误,但路遥并未写到错误的本源,而是在整本书中展现了一些下层领导以及劳动人民的对人民公社及大锅饭的愚忠,而让乔伯年以一种救世主的身份出现,怀揣着同情人民生活的心由中央派到陕西,去改变整个省的社会风气和制度。似乎高层一直是关心民间疾苦,引导愚昧的群众冲出迷途,走向新时代,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正是那段历史中人民的不幸,羔羊被牧羊人赶进绝地,再引导到水草丰盛的沃土,似乎羔羊就应该感谢牧羊人的善举,多么可笑的逻辑!人民就像可悲的羔羊一样被牧民者引入歧途,这是民主的悲剧,是对社会主义最辛酸的讽刺。

《平凡的世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以其深厚的笔力深入人心,打动着我们渐趋麻木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平凡的人给我们带来的不平凡的感动和震撼。或许每个人在读完后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但希望每一个认真生活的能够在苦难中磨练自我,在平凡中成就伟大,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地去体验生活中的各种酸甜苦辣。有四季变化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让我们哭时倾尽泪水,笑时尽情开怀,即便当沧海已成桑田,也能有内心的一份坚持和执着。

《摆渡人》读后感_2200字


《摆渡人》读后感2200字

思想控制人的一切

——读《摆渡人》有感

金黄色的阳光穿透层层厚重的乌云,荡漾在看似风平浪静的湖面上,一叶扁舟漂浮于上,舟上一人顶着箬笠,手中一支船桨在湖面投下细细碎碎的影子;湖底之下,漆黑如墨,似乎在酝酿着一场汹涌波涛。

等到把书读完,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主人公迪伦决意返回荒原寻找灵魂摆渡人崔斯坦时独自经过的那个湖面吗,那个几近吞噬掉她的灵魂的湖面。而令人诧异的是,湖底深不可测般的湖面、藏身于乌黑湖水深处的恶魔、以及头顶挥之不去的梦魇般的乌云,他们存在的原因,也是因为在主人公迪伦的思想中存在着因童年各种不幸而造成的阴霾。她的思想控制着这一切,而她自己也在承受着这一切。

而封面上方的一句话,更增添了这个故事的耐人寻味: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不可置否,这句话成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便由此而开启了这趟《摆渡人》之旅。

单亲家庭里无话可说的母亲,陌生而充满敌意的校园,唯一好友的离开,这一切让迪伦15岁的的世界一片狼藉。但她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迫切想作出改变,便决定坐上火车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怎料天意弄人,路上火车脱轨,迪伦更不幸地成为了火车上唯一的遇难者。

在知道自己已经不幸遇难后,迪伦并没有万念俱灰,而是勇敢而坚强地跟着自己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在荒原上历经种种艰险一路跋涉。崔斯坦,这个由迪伦脑海中对爱人的朦胧憧憬而化身所成的有点冷漠有点淡定的年轻男孩,他的使命,是负责护送世间所有灵魂安全到达他们的结界点,让他们在不幸离开人世后还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

一如文章开头所言,荒原之所以存在,也是因为迪伦内心长期缺乏爱意滋润而产生的根深蒂固的荒芜感、无力感,也包括所有荒原上崎岖的山路和各种可怕的沼泽,还有破烂不堪的安全屋和天空上时而出现的如同泼倒了的墨汁的乌云密布、狂风大作,这些皆由迪伦的思想控制着。纵然她自己也不愿承认,纵然这些因素让她的灵魂之旅变得更加坎坷,她也没有办法改变。因为这些都是她内心的折射,她的思想如何,她的内心如何,都会一一投射出来,成为她的路,成为她路上的所有。有时候在想,如果迪伦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那这趟摆渡之旅也定能阳光明媚些、鲜花灿烂些了。

在故事接下来的旅途里,他们之间的感情随着共同经历越来越多的艰难险阻而发展得百转千回。他们由最初的陌生到相识,渐渐地相知,甚至到最后的相爱,这是着着实实打破了摆渡人和灵魂之间的界限。但他们决定在一起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以后太多的事情。

我很佩服他们两个这种敢于冒险的思想,他们勇敢冲破界限的束缚,努力地为对方着想,努力保护着对方、珍惜着对方。这种思想,让他们及时表达了自己的心意,让自己不会在以后的日子为当初的墨守成规懊悔。

所以也是因为有着这种思想,到故事发展到后面的时候,迪伦的灵魂被成功护送到结界点后,一对恋人被一道看不见的屏障分隔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的时候,迪伦也没有安安分分守着那本来铁板钉钉的规矩——灵魂完成渡程后不能跨过结界,返回原来的原来的地方,而是拼尽全力想要奔回荒原去找到她的灵魂摆渡人。本以为摆渡成功后他们会从此生死两茫茫,但迪伦那颗不肯向现实屈服的心却让她一心一意地只想奔回荒原,奔回那个处处皆是嗜血恶魔的万劫不复之地,那个稍有差池便是魂飞魄散、灰飞烟灭的荒芜之地。

心之所向,便无所披靡。不管不顾,只为奔赴心中的那个念头——她不能就此放弃这段恋情,不能就此放弃自己苦心经营得来的收获,在自己原来15年的人生中缺乏了太久的东西,怎能轻易让它得而复失。所有的规则在迪伦脑海里都留不下一丝痕迹,她想并且只想奔回荒原去找到崔斯坦,她想拼尽全力带他返回人世,她想让他摆脱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摆渡人宿命,她想和他一起返回人生,去享受她短短15年里还没来得及享受的那么多的美好事物。她知道为此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但她不怕。她觉得,心里有一件很想去做的事情,她为之拼尽全力

试问我们当中的人,有几个能做到如此?像她那样拼尽全力。

所幸的是,她最后成功了。

一路上的艰险重重自是不必多说,看到他们最后成功返回人世,我觉得过程中经历的任何艰难险阻都是值得的。最后在火车残骸处崔斯坦找到迪伦说的那句“原来你在这里”,真真催人泪下。平平淡淡的语气,是历经无数大劫大难后尘埃落定的平静心绪。还好是等到了一个圆圆满满的结局,也不枉我这一路下来心情的跌宕起伏。

有人说这是一部爱情小说,教会我们如何去爱。但在我看来,这更是一部描写思想的力量的作品,它把思想的力量通过描写主人公迪伦以及她在荒原中经历的一切而娓娓道来,而迪伦后来通过努力甚至得到她和崔斯坦两个人的重生、得到她原本缺失的爱情这个结果,不能不说是一份给读者的惊喜,同时也是更深刻地告诉我们思想的力量有多强大。

思想控制人的一切,它决定是否要去努力,并引导你应该从哪个方向去努力。就像那句话说的: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学会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朝那个目标去努力,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到最后的时候,你想要的东西都在你手中,你的明天由你创造。

心理学上说你的心是什么样的,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迪伦的荒原是她自己的心理造成的,而我的世界,也是由我的心里造成的,当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件,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群山回唱》读后感_2200字


《群山回唱》读后感2200字

你猜不中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是绑在一起的,无法逃脱,即便你逃离家乡。你的根就在那里,唯有在那片坚硬的大地上,唯有亲爱的家人带给你踏实的感觉。
刚开始那个魔王的故事已经为之后所发生的一切做了铺垫,我知道,胡赛尼总是这样,抛出一条线让你跟着他走,这条线可以说是阿富汗的战乱,也可以说是家人的牵绊,也可以说是对所爱之人的愧疚。可是,我心甘情愿地跟着这条线走,因为它太吸引我了。最后是个圆满的结局,至少阿卜杜拉和帕丽重逢了,那根孔雀羚也到到了帕丽手中。那一刻,我的内心竟和她一样,哭成泪人。
阿卜杜拉的父亲是个劳苦的农作人,
在带帕丽走之前,他讲的那个故事应该是他自己编的。他爱帕丽,可是他不得已才做了决定,如果不送走帕丽,可能一家人都生活不下去,他斥责阿卜杜拉,但他比谁都心痛,否则他之后也不会不见纳比了。故事里的小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其实也代表了这个父亲的期望,他知道这样对帕丽更好,所以他才痛下决心的啊。伟大却又慈爱的父亲。
很多人说纳比是自私的,作为一个男人,一开始他的动机就是为了博取妮拉的欢心。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意外,帕丽之后可能活不过那个冬天,或者是和她同父异母的弟弟一样颠沛流离呢?虽然之后帕丽跟妮拉来到法国,与母亲相处并不愉快,但是她逃离了战乱,有自己热爱的事业,有一个普通幸福的家庭。也许纳比其实也和那个大魔王一样,一样来到富人家里的帕丽可以生活得更好,所以他才做了那样自私的决定。至少,在今后的几十年后纳比也一直以善念生活,他一直在感恩。从最后的一封信看,他其实很爱自己的亲人。
阿卜杜拉是个很懂事的小孩,母亲很早离世,他几乎独自一人照顾了妹妹。甚至我觉得与其说他是哥哥,不如说他更像是帕丽的父亲。为了让妹妹开心,用自己新买的鞋换了那根羽毛,他坚信自己会再次和妹妹相遇,所以无论战火纷飞,自己要远去异国他乡,还是临终之前,他一直带着那根羽毛,对帕丽念念不忘。究竟是多大的爱,才支撑起那样坚定的信念?
妮拉是个诗人,只是她像是生错了年代,一直都在和这个世界抗争,孤独注定伴她一生。她表现得浪荡不羁,其实只是在逃避。如果不是那场病,她可能不会和同性恋结婚,也不会有以后收养帕丽的事。但一切就像命中注定,许多人的意外结合在一起造就了一个新的故事,所以才有了作者笔下的三代人。她不懂得如何做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因为她也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不知怎么去爱。
帕丽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不真实,因为她的世界里没有开始。我总是在想,如果苏莱曼没有中风,是不是很多事情会变得很不一样?至少对于帕丽来说,他是很爱她的。帕丽也就不会觉得自己没有被爱,对母爱的渴望就不会那么强烈,也就无所谓远离他乡,晚年才找到自己的根。帕丽是善良的,她爱自己的母亲,就算她一直酗酒,她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她,就算那个时候她已经“自私”地和母亲曾经的情人在一起。她也是有主见的,所以她选择数学,因为在那里她可以得到慰藉,她和妮拉完全不一样,性格或者命运,她追求真实的生活,因此才有了幸福的家庭。
马克斯的妈妈是我很敬重的人,她很勇敢,教导被狗啃了一半脸的萨丽亚要不惧他人的眼光,一直和她一起客克服困难,所以才让她避免了可能悲惨自卑的一生,让萨丽亚得以自我救赎。她教导马克斯要学会尊重萨丽亚,免除偏见,所以才让马克斯成为了整容医生,让他一直有行善德信念。
马克斯自己选择了自己的一生,他四处行医,用相机记录了一个个瞬间,相信这些照片会呈现出一个故事,并且这个故事会带他走向善。也许,是这些经历带他走向善,又或者他心里的善让他有了经历。两者或许是相辅相成的。
伊德里斯是个很有同情心的人,可我觉得他是个懦夫。不是说他真的没有经济能力救那个女孩,而是他轻易许下诺言,却几乎没有尽力,甚至想把这个负担抛得干干净净。有时我在想,他眼里的铁木尔,会不会只是因为嫉妒?
在这三代人中,阿尔德最让我心疼。他是孤单的,他一出生就活在谎言中,几乎没有朋友。他是真诚的,看到自己送给吴拉姆的球衣误以为被抢了,乖巧的他和别人打架赢了才要了回来。他是痛苦的,他认为自己的父亲很了不起,带领大家发家致富,做慈善建学校,当然身边所有人都这么告诉他,可是最后又被自己最好的朋友告知自己视为偶像的父亲其实一直在做见不得人的事,直到最后,他依旧不知道朋友以及朋友的父亲是否惨死在自己父亲手中?如果没有其他转折,那么他注定过着被控制的一生。
小帕丽,她一直在和不存在她生命里帕丽对话。父亲对妹妹的想念对她影响很大,也许正因为这坚定不移的亲情信念,才让她辞掉了安逸的工作,选择照顾父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对爱情,对事业,无不体现。只是希望,小帕丽能克服掉因身材比例的问题,走出自卑,找到合适的人。她的父辈已经这么苦了,她要幸福下去。
……
同个时代,许多人的一生,不相同,却又那么相似。他们在群山回唱,唱着生命的歌谣。
阿富汗,曾经富得流油的国度,因为宗教,因为世界利益纠纷,开始了无休止的战争。那些失去家园远离他乡的朋友,何时才得以重返故土?相比较而言,能生活在这样子的中国,我真的无比幸福。
我想, 胡赛尼一定很爱自己的国家,爱他的根,爱他人生开始的地方,所以才能写出那么动人的故事。他一定也和马卡斯一样,因为想在自己身上看到善,所以让我们看到了更完整的阿富汗,去努力消除外人对它糟糕的误解。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三观易碎》读后感_22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2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