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_2000字。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_20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2000字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素材库?
许多写作类的书都把找到合适的写作素材作为写出好文章的重要因素。我也曾经用手机下载了各种记录软件,用来收集平日里收集到素材。可是到真正需要写作素材的时候,面对手机里众多的素材,竟难以找到合适的。因为手机里储存的素材太多了,篇幅长短不一,又没有便捷统一的查找方式,所以即使拥有一大推素材,也很难利用上。
我以为就我一个人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没想到和写作班的同学们聊了后,发现不少同学都一样,收集了很多素材,能用的少之又少,更别说能建立起自己的系统知识素材库了。正巧,老师听了我们的疑惑后,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如何整理有效信息》,不仅可以帮我们学会如何收集有效信息,还能建立起自己的系统知识库,随时都有写作素材可用,为写作添砖加瓦,简直来得太及时了。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的作者是奥野宣之,职业作家。这本书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在日本引发“笔记风潮”的创始之作。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介绍了一种比手账更实用,比课堂笔记更丰富的一元化笔记法。只需要一本普普通通的笔记本,就可以囊括生活中一切宝贵的信息,创立自己独特的知识素材库,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根据作者的亲身体验,一元化笔记法只需要遵循简单的三条规则——一元化、时序化和索引化,就可以轻松收集信息并有效利用。
一.   一元化
一元化是收集信息最重要的一步,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想记录的一切信息都纳入一本笔记本中。工作中的创意,读书时的想法笔记,观看电影的感想,对一段美食的点评,他人对自己的建议,旅行时的所见所闻,感到有趣的事情,一天心情的感悟,好看的明信片、、、、、、总之,只要是你觉得感兴趣的,想记录保留下来的,什么都不用考虑,尽管记录在笔记本上吧。当然,你也无需分类,也不用考虑这些信息以后是否能用得上,统统塞进一个笔记本上吧。
你可能会疑惑,如果这样“大杂烩”似的信息记录,是不是更混乱,更不好整理。其实不必担心,一元化就需要这样不分类的什么都记录下来,这样反而更好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打个比方,大家都知道小孩子的玩具种类特别多,如果按照玩具特征分类收拾的话会占用很长时间。比如,蔬菜积木到底算是“过家家”玩具,还是“积木玩具”,该放到哪一类摆放呢?如果事先不决定并记牢的话,可能一时半会都找不到玩具在哪?还有玩具大小不一,分类太多是话,要玩一个玩具,可能事先会要找好久。
但是如果把所有玩具都放进一个收纳箱里,直接不假思索地在箱子里找就行,无需费时,也不用担心弄丢小东西。
所以一元化的好处就是所有的信息都在一个笔记本上,只要随身携带,不用担心找不到信息。
二.   时序化
既然所有信息都在一个笔记本上,那么找起来肯定需要一些技巧。时序化就是为了日后方便寻找自己以前记录下来的信息。时序化就是从头开始按顺序使用笔记本,换言之,就是每记录一条信息,就在信息前加上记录日期。
为了让自己能清楚看到记录时间,建议时间记录为年份后两位加月份两位加日期两位,合计6位数字。
比如2018年10月25日可以记录为181025,简单好记又节省笔记本空间。如果经常使用笔记本记录信息的话,很快就会用满一本笔记本,需要换新的笔记本了。为了便于查找信息,每本笔记本也要进行编号。比如本书作者在10间已经使用了188本笔记本了,他在每一本笔记本封面上都标注上记录时间。
(188)130513~130610指的是作者的第188个笔记本,里面记录的信息是从2013年5月13日开始到2013年6月10号截止。
像这样每本笔记本都填上时间标签,不仅便于以后查找信息,也可以回忆起当时记录时的场景,增强记忆。
一.   索引化
有了前面的一元化记录和时序化标签后,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将笔记本里的内容索引化,进行目标定位记录下来。
所谓的索引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寻找信息的线索。例如我们看书时的目录,简洁清楚,一目了然。
索引化的核心是只需要抓住线索,记录关键词,就能很快找到想用的信息。
制作索引的方法最简单有效的是将每一行的信息由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记+条目标题组成。
例如:89130630阅读《孤独者》/科林.威尔逊/中央公论新社
将这条信息输入到电脑中的Excel表格中,供索引时使用。以后突然想到曾经看过《孤独者》,想要再看看当时的读书感悟时,只需要在表格中搜索孤独者三个字,就能一瞬间知道信息记在某本笔记本上的具体时间。
索引化就像在图书馆借书时,只要输入关键信息,就能检索到具体内容。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信息收集法,不分时间场合,自由方便,只需很便宜的一本笔记本就可以搞定,这个方法适合所有想建立自己知识素材库的人。
正如“创意不过是点子的组合”这个道理,很多有创意的点子都来自平时信息的收集整理,有时候看似没有关联的信息也会摩擦出新鲜的火花。《成功创意的六步法则》中说到世界上并没有真正原创的点子,所有的点子都是日积月累信息的碰撞。比尔·盖茨借用点子创办了微软,史蒂夫·乔布斯借用点子创造了苹果手机。
所以,想要拥有持续不断的创作力和创意,赶紧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知识素材库吧!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_24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2400字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组有意思的数据,说得是一分钟能在互联网产生多大的数据?

一分钟内:YouTube用户上传48小时新视频;Google收到2000000次搜索请求;Facebook用户分享684478条信息;Twitter用户发送超过100000条微博;苹果应用下载超过47000个;Instagram用户分享3600张照片。

而这些数据和信息都会通过我们每个人拥有的信息终端器也就是手机或者电脑送达面前,这还不包括我们每天报纸、电视、阅读、广告、道听途说接收的信息。

于是人们说,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迎面而来,我们也看到了信息爆炸最好的一点:在形成个人知识体系架构方面,它是个特别棒的帮手。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想让信息为己所用,提高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是个重要的能力。

2017年11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了一本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新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就是教大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用我们老辈人说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录方法,把个人收集的信息整理归档到纸质笔记本上,然后从中不断获取灵感为己所用,助力个人的工作、生活和事业的一本书。

奥野宣之以前在国内出版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也是当下热销书。他原本是日本同志社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曾经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工作的日常需要他搜索积累大量素材信息。他把自己的收集方法提炼了一下,成为一个系统的信息整理术。

后来他凭借这套笔记整理术被称之为日本有名的“笔记本作家”,写作了一系列关于如何记笔记的书籍,并且以此为生进行传播、教学、推广,备受拥趸。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是作者2008年就在日本出版了的一本书,10年过去,奥野宣之依然坚持用这种记笔记整理信息的方法,并且再版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添加补充,可以说这种信息记录方法是经过作者长时间实践检验的。

因为坚持做一件事情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如今各种云存储的电子笔记本也飞速发展,所以,奥野宣之也提醒,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学者和记者。我觉得更适合本子控读者,如同坚持阅读纸质书的读者一般。任何方法,喜欢并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都是可以借鉴的方法,多了解学习总没有坏处。

阅读后汇总整理书中主要讲述了以下三方面内容:

1个笔记记录方法: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中只传授了一个记笔记方法:就是“一元化笔记法”,通俗理解就是笔记本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

平日里将自己获取的无论是来自网络、书籍、报纸、会议等等各种各样有价值的信息都保存在一个笔记本里,随时可以反复翻阅。

然后实施这个笔记法操作方面他提醒注意遵循三条规则:

一是一元化,即笔记本记录一本通,养成任何摄取的信息、自己形成的思考都坚持记录在一个本子上,这样每天上下班只随身携带这一个本子即可。

二是时序化,即记录的顺序按照先后时间有序进行,在本子上从头至尾进行记录,不能跳页记录,完全记录完整,用完一本笔记本再用下一本。

三是索引化,即自己在笔记本的开头两页留出空白,整理一个类似于书目的目录一样的索引,这样查询笔记本的资料容易很多,如果有时间制作电子索引归档查询起来就更加方便了。

22个笔记记录技巧:

看似很简单都往一个筐里装的记笔记方法,奥野宣之为了让记笔记更加有条不紊,不是那么杂乱无章,还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书中着重强调了有效的操作路径,即日常记笔记的技巧。

除了他个人研发的利用符号进行速记,还有我们从小学就知道的日记式记录法,还有随手点点滴滴进行记录,在每次记录时注明标题,还可以画好前后的分割线,在上下留出空格以备补充添加,甚至还有为了让记录兴趣盎然如何使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记录等等很多技巧。

但我个人阅读后觉得最有收获的就是“葱鮪火锅式笔记记录法”。所谓“葱鮪火锅式笔记记录法”就是让自己摘录的他人的信息和自己从这个信息中感悟到的知识点利用符号“○”和“”标记交替出现。

而“○”和“”这两个符号交叉出现很像日本的葱段和金枪鱼料理,特别形象的一种记录技巧,让读者一下子记忆深刻。

其实“葱鮪火锅式笔记记录法”主要的内涵为了让我们面对信息录入时能形成即时思考的过程。作者认为,一个人能产生知识核心的,只有能打动自己的东西和对其产生问题和想法的主观意识,所以需要随时思考点滴记录。

记笔记重在知识转化: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收集信息》一书中,反复强调他发明一元笔记记录法也是为了将学习记录信息为己所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离不开日常的有效积累,通过坚持不懈地积累让知识产生链接,然后孕育产生属于自我认知的知识体系。

他在书中引用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的一句名言:“所谓创意,就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用以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学习或者写作都是一个长期坚持,慢慢转化的过程。写不出来是因为积累太少,我们总是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说明了多读多看多记才能有所收获。

作者总结输出能力提高的五个步骤:收集、咀嚼、发酵、顿悟和具体化。

人的知识转化是有了输入才有输出,做笔记只是完成了信息输出的第一步,也就是日常取材。作者建议大家将发现之事、疑惑之事、在意之事、所思所想随时记录,这个记录的过程就是训练了思维能力的过程。

有了思维训练的意识以后,才会反复咀嚼,也就是记了笔记要经常翻看,不能记完就放置一边束之高阁了。在反复查看的过程中不断打通知识的壁垒,形成链接,然后重组知识,就会有所顿悟,及时写下来,就是抵达将新知识生产后具体化分享的新路程了。

总而言之,读完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到生活的乐趣无所不在,一个好的习惯养成受用终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就是给自己制作一本编年史。

文字形成的东西是具有恒久记忆的,很多年过去,你回头看看,当年文字中的你,曾经幼稚曾经烦恼曾经开心,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陪你慢慢变老的丰富人生资产。

笔记不仅是人们积累材料的手段,更代表了一种热爱思考、时刻不忘吸取知识、认真对待生活、重视自身修养的积极态度。分享给大家这本书,愿我们能收获更有意义的人生。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15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1500字范文:最近因为记笔记整理照片图片没有好的法子,变得有点焦躁。

有记笔记的习惯,但重读的不多,也没有分类,摘抄居多,时间长了,感觉不对:只是记,摘抄别人的,极少重读,利用率太低。一直想分类记,就像图书馆里的书籍那样,管理得井井有条。但我也明白,要像图书馆那样分类,需要一个体系,一个大的框架,把大的框架理好固定下来,才能往里填充东西。但这个类怎么分,具体有哪些类别,却一直让人头疼。没有内容我就预测不出来到底多少类,一旦有内容我又想往搭好的框架里整理填充……一时间,这就变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绕在里面出不来了。我准备了好多个笔记本,做好了分类准备,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方便,也不好坚持,每次出门还要背好几个笔记本备用……

图片照片也有类似的问题。在亚马逊随意浏览的当儿,看到了《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翻了下目录,决定买,推荐一起买的还有《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实用性阅读指南》,就都买了,决定看看别人怎么读书。都是后浪的,其实我对后浪的书有点警惕。

前段时间买了几本后浪的书。都翻了下,看完了其中一本,整体印象就是:排版,装帧都挺美,纸的质量也极好,看上去很舒服,但一本近两百页的书一天就能翻完,翻完感觉其实也没讲啥,那些内容要提炼出来,几千字的一篇文章也就讲清楚了。

换了其他时候估计我会审视很久再买,这次正在为整理信息烦恼,有点饥不择食了,决定买来看看。

先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前面三四十页,还是以前的感觉,颠过来倒过去,就那几层意思,多少有点不耐烦,今天下午看到了近一百页,感觉其实也没我想的那么糟,至少有两点,对我而言有颠覆以前想法的意思:

一.笔记不用分类,不用准备几个本子,不用什么体系框架,就一个本子一支笔,最简单那种,提笔记录即可。作者倒并不否定图书馆的分类与索引那套体系,而是,他认为,对个人来说,那套系统不适用。

对个人来说,方便,简洁,不加思索,随时能记录更加重要。他的思路,集中在如何把所思所想,按时间顺序忠实记录下来。重点不在记的东西如何整理与分类,而在随时随地都能记录自己生活中触动自己或者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其他的都可忽略,没有顾虑与负担地忠实记录才是最重要的。从前天看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跟着他说的做,不考虑分类只考虑记录,所有的都记在一个本子上。发现这两天我确实记得多了,见缝插针地记,思如泉涌的感觉,生活也感觉充实了许多。也许,他说的是对的,至少,目前看来对我是有效的。

二.他让我意识到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什么都是可以记录的,他扩大了我的记录范围。

一个本子,书写,粘贴。夜行乘车的经历,陪孩子玩耍时孩子说的有趣的话,好吃的饭店名称,休假时想做的事,收据,传单,工资条,宣传册……只要是自己觉得有趣或触动自己的,都可随手记下或粘贴到笔记上。

原本纠结的分类的事儿被搁下了,重点到了记录什么,怎么挖掘生活的点点滴滴,怎么从寻常事物中挖掘值得一谈的东西,怎么有效记录上面。

不去计较某个信息是否能用于工作,只管是否触动了自己,一旦对自己有所触动,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记下它们。

这么一来,突然就觉得自己自由了,只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写起来会自如很多。

写作,只要是展示出来给别人看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会考虑读者,而作者做笔记的思路,就如写日记,其实是完全为了自己。挖掘和记录属于自己的东西,自然就自由和自如了许多。至于反复看自己的笔记,从中发现新知,灵光一闪写出好的作品来,那是属于展示出来的东西了,那就叫“作品”或者“产品”了,而笔记本中的一切,则是原始的素材,是自己经历的点点滴滴,是自己生活和思考的轨迹。

书看了快一半,短短几天时间,我的思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由了许多。边看边跟着做,很充实,或许接下来还有其他收获,期待!作者:含真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_22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2200字


我们都知道,读书的好处很多,英国作家培根有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也可给人以才干,补天然之不足。
如此说来,读书真是好事一件,但实际上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以下情况:都说读书好,但是有些书读过了跟没读一样,读后完全忘记了书中的内容。纵使看到好词好句或者精妙绝伦的话语,也很难把他们完全连贯成串,记住记牢。就连写在本上的笔记批注,久而久之也无法唤起我们当时阅读时候的感觉感受。
读书效率低下,无法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久而久之我们也开始慢慢丧失对于读书的兴趣。
而在这本《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读书笔记法》中,我们所遇到的读书方面的问题,都会有所解决。作者从“选书”“读书”“活用”三个角度,指导你用好笔记,经过规划梳理把这些转化为实用性的,可持续的,属于自己的技巧。


这本书的作者是奥野宣之,他是以为日本学习方法论的培训师。在日本,有人专门推广和教人授课学习方法,而他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这本《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读书笔记法》也是奥野宣之的代表作。

1.选书


北宋作家苏轼有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这是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希望达到这样的境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我们在挑选书目上有了更大的多样化和随意化。我们的选购途径越来越宽泛,但是我们在书目的内容选择上实际改变并不大。很多书籍大多带有塑封包装,在线下实体书店,我们很难看到书中的内容,而网购的话,我们更没办法翻阅内容,只能依赖买家对于卖家的评价进行选择。

慢慢的我们在选书上就进入了了盲区。
这时候我们不妨用到《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读书笔记法》里的购书清单法,找一张白纸列出表格上面用书名,作者,出版社,isbn码分别进行标注,方便进行查找。

这样的好处有两个,1.通过列清单的方法,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了,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享受故事还是为了工作需要?从而明确的了解自己阅读的目的和动机,发现一些我们阅读的刚需和非读不可的书籍。

2.这也可以让我们控制读书的进度和快慢。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多花时间进行阅读,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自己手中了。

当然你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一些“枢纽书”——即在不同书目中,反复出现的同一本书。为什么枢纽书会有较高的价值呢?枢纽书往往是你所阅读的书中所推荐的书,书中所拥有的价值观和体系,与你当下所阅读的书籍有较大的相似性,值得借鉴和参考,也有助扩大选书的范围。

2.读书



学生时代,我们所阅读的书籍大多应对考试和课业有关。凡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课本中所囊括的知识,考试大纲要求的重点,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

随着我们毕业,工作,社会阅历的增加,其实我们也会发现这只能让你完成同龄人水平应有的学业和任务,变成一个会读书会写字的常人,我们能腹有诗书万卷,却很难达到“通神”的结果。
“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不然,读书就变成了一种避开思考的方式。我想,苏轼虽然注重量的积累,但是对于质的要求,也是在不断的提高的。

所以最好的方式和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把书中转化成自己的思想,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并且随时来进行参考。

在《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读书笔记法》中,作者在通读过程中更推荐我们用读书笔记的方法,也许对于刚刚接触读书笔记法的你来说,并不知道该记什么写什么,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去进行资料的整理收集以及系统的归纳分类,仅仅需要动笔即可。

可能有些人会纠结,当我们寻找内容的时候,是不是就显得不太容易呢?只要我们做到了作者提出的以下五点,我们就能够进行解决,1.书写的内容并不局限2.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书写3.附上日期4.灵活的进行速记和略记5.可以进行粘贴。

想要做到以上五点,实际上并不难,我们也可以将摘抄的方式与进行融合。把它做成有个人特色的笔记,重新进行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整合。

这也就是作者有提及的“葱鲔式火锅”笔记法。记得摘抄的用“⭕️”进行表示,自己写的内容将用“⭐️”进行表示。

3.活用

读书后进行记录之后并不是目的,实际上来说我们还是需要定时进行翻阅。

相信你对于艾宾浩斯曲线并不陌生,艾宾浩斯曲线的核心关键就是说记忆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遗忘,你刚刚记忆的课文或者单词,20分钟后只剩下58%,8-9小时后只剩下35.8%,2天之后只剩下27.8%,一个月之后只剩下21.1%,当然这个剩余的比例是一个大概值,会因人而异。

所以,在《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读书笔记法》中,作者也强调了重读的重要性。
比如你可以在每天制定一个笔记的重读时间,这个时间自己进行灵活掌握,可以一天一次,可以一天三次。或者在固定的场景进行阅读,可以在等车或者等位前形成重复阅读的习惯,并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打上重要的标记。以便再次进行重读。

通读重读标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准备三个标签。
1.通读中断的时候,我们夹好通读标签
2.重读在进行中断的时候夹好重读标签,重读程序之后,开始夹好标记标签。

三个标签都添加清楚之后,我们就开始写读书笔记了,或者将你的方法复述给他人听。你也能够从中发现你的问题和漏洞。

奥野宣之为我们提供了阅读方法,但是接下来的坚持,我们仍然需要靠自己。
愿我们都能腹藏诗书过万卷,早日通神登华顶。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_26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2600字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收藏了很多资料,等到要用的时候,经常要搜索很久,花费不少时间,最后可能还没找到?
我就经常被这样的问题困扰,囤积了很多干货,却很少使用,即便要用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找不到的情况。
据说,很多现代人患有一种叫“松鼠症 ”的病,这种病的症状就是: 像过冬的松鼠囤积大量的坚果一样,喜欢囤积各种东西,包括各种资料,电影,以及生活用品等,借此来缓解焦虑,获得所谓的安全感。
我的笔记软件里面收藏了各种文章、参考资料,还有突然冒出来的想法、灵感等,这些信息逐渐递增,然而却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时候想想要整理这些信息,就有点发怵。——因为数量庞大,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看完《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后,我茅塞顿开,get到许多信息整理技巧。这本书教读者用笔记本收集信息,并活用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知识生产,而不仅仅只是囤积信息,让其成为一潭死水,某种程度上可以治愈你的“松鼠症”。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作者是奥野宣之,日本知名“笔记本作家”,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在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上颇有造诣,出版的相关书籍在商务人士中很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
奥野宣之对笔记本的使用达到近乎痴迷的地步,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都喜欢用笔记本来记录,并从中找到灵感。他在笔记本使用方面的著作有《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奥野宣之详细介绍了“一元化笔记法”的具体操作、优点,以及如何利用笔记本来记录信息、搜集灵感,并进行知识生产。有了这部信息整理的“葵花宝典” ,你可以轻松治愈松鼠症,成为整理信息的高手。
一元化笔记法
一元化笔记法,简单来说,就是将所有信息存储在笔记本中,不论是会议纪要、企划案、剪报,还是读后感、跟人的谈话记录、突然迸发的灵感等,都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在笔记本中,不设分册。这样做的好处是比较容易坚持,同时便于产生新创意。
要让笔记本在知识生产上持续、高效地发挥作用,需要遵循如下3条规则:
一元化:将所有信息都记录在笔记本中,不分类别。这样看似杂乱,其实有非常多的优点,如能够确保信息不遗失,整理笔记花的时间非常短等。
时序化:按照时间顺序使用笔记本,在记录笔记的时候,要标注清楚6位日期。如2018年1月20日,就简化为【180120】。
索引化:通过制作目录、设置标签、在切口涂色等方式,将笔记本索引化。亦可以将目录录入电脑,进行数字化索引。
如何积累素材
书中提到的用于知识生产的素材包括工作和私人生活两个方面,对这两方面的相关信息,我们都可以通过书写和粘贴的方式纳入笔记本,记录信息也有许多的小窍门。
书写窍门
在书写方面,按时间顺序写下有用的信息后,还有些小窍门可以让书写更高效,譬如,用缩写来速记,将高频词符号化,善于使用分隔线,给笔记添加标题,便于寻找。等等。
其中的“葱鲔火锅式”笔记法,曾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过,在整理信息的时候同样可以用到。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将来源于外部的信息用○表示,而自己的想法、心得用表示。
这种笔记方法可以在参加研讨会、听演讲或者报告、看电影、看书的时候使用。重点是要记录自己的某些想法,这些才是后续进行知识生产的核心。
粘贴窍门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提供了许多粘贴方面的小tips。奥野宣之认为各种有用的信息可以贴在笔记本上,包括收据、宣传单、电影票、门票等,这些可以提示记笔记时候的情形,让你回忆起更多有效信息。
除此外,报纸中的基础资料、综述报道以及书评等内容,购买的书的腰封,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可以裁剪下来,粘贴在笔记本上。对于大段的资料,可以用A4纸打印出来,三折后粘贴在笔记本上。
另外,还可以将照片作为素材,粘贴在笔记本中进行保存。
如何进行知识生产
积累素材的目的就是为了用于知识生产,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James Webb Young,1886-1973)认为,创意就是旧元素的新组合。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譬如:
地铁是由火车和公交车组合而成,wob发型是波浪卷发(wavy hair)和短发(Bob头)的组合。
许多受人欢迎的电影,取材自经典名著、神话传说或者童话故事,最近即将上映的《女儿国》就取材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
我们记录在笔记本上信息,经过碰撞可以孕育出新创意,大概有如下几种情况:
对既有事物进行新组合。有则航空公司的平面广告,画面是将电梯的上下按钮置于云层中,寓意速度快。就是把电梯按钮和蓝天白云进行了出人意料的组合。
将旧事物用在出乎意料的地方或情况下。最经典的是邦迪创口贴的朝韩峰会广告,将普通的创口贴用在国家长久对峙后的握手言和上。
要活用积累的素材进行知识生产,需要经过5个步骤:
收集素材:上中文提到许多收集素材的方法,按照这些方法将信息纳入笔记本即可。
咀嚼素材:反复阅读之前的笔记,回味、思考它们间的联系,注意要带着现在的问题去读,会有新视角。
发酵素材:在阅读笔记,并不断记录下新想法之后,可以用卡片、纸张等对信息进行重组、移植和拼贴,促进信息的发酵。
顿悟与具体化:经过前面的步骤后,有些灵感会在不经意间迸发,要迅速记录灵感,并将之转化为成果。只有勤于动手和思考,思想才会逐渐前进。
奥野宣之举了个例子,他曾经将《卡拉马佐夫兄弟》(作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日语译者龟山郁夫的随笔从杂志上剪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跌宕的人生和坚韧的品格让人钦佩。
后来重读笔记,奥野宣之有新的感悟,发现并非陀思妥耶夫斯基并非能超越逆境成为大作家,而是逆境逼迫他成为大作家,由此奥野宣之开始思考,人生的逆境是否必要?进而得出逆境可促进生产的结论,并将之运用到职业和人生际遇的相关论题中。
这就是将积累的素材(杂志随笔)灵活运用,并产生新创意(逆境可促进生产)的具体例子,非常让人受启发。
我在读这段内容的时候,想到了杜甫怀李白的诗“文章憎命达”,以及《奇葩说》里面某期的辩题:我们是否应该感谢生活的暴击?这也可以视作在发酵素材,为后续的顿悟和具体化作准备。
在这个资讯泛滥、人心浮躁的时代,你是否也囤积了许多信息,却不知道如何好好利用?学会有效整理信息,并将之好好消化吸收,用于知识生产,你收集的信息才有意义。“一元化笔记法”你学会了吗?关于积累素材和进行知识生产的这些技巧,赶紧学起来吧!

《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000字


01

你是读书还是看书

当我选择读书这件事情,都会经历选书、买书、读书的过程。当读完一本书,回想书里内容,好像什么都没记住。

因为我么是在看书,而不是读书。读书的目的是思想的输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的多了自然可以写出漂亮的文章,是这样吗?

作者告诉我们,读书除了选书、买书、读书,更重要的还有两点:读书笔记和活用。只有做好读书笔记并且活用,一本书的价值才能成为我所用。这就是读书和看书的区别。

02

一句话的读书笔记

很多人说,读书笔记我知道啊,是不错,但是太耗费时间了,没有办法坚持。

的确,每次读书让你写几百字的读书笔记会很难坚持。所以写好读书笔记首先是坚持,你只有坚持写读书笔记,它才会有价值。

你跑步健身也好减肥也好,上来给自己定一个每天10公里,最终肯定会放弃,因为太难了。读书笔记也是一样,看到书里一段文字或者一个故事,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心得,这样就简单多了。

读书笔记诀窍是,专注于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从一句话开始,写下自己心声

读书笔记很难坚持,原因是笔记追求完美或者字数,写的少了感觉自己没有认真,甚至怀疑自己态度不端正,坚持几天就放弃了。简书就是要求你每天写100字就算是日更,因为简单,所以很多人能坚持下去。低要求、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才有价值。

法国文学家鹿岛茂先生,这样阐述读书笔记的作用: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从头到尾详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03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包括: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摘抄、评论

之所以把这种读书笔记取名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就是因为摘抄和评论并存的特征,重点放在摘抄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文章和写主观评论。

通过摘抄促进对书的消化,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加深理解。

选择摘抄标准:选择摘抄,不是让人觉得理应如此而是这么一说有道理。当然选择摘抄的内容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做。

评论,记录自己当下想法很重要,读书时获得感想正式你原创思考的源泉。

亚瑟叔本华《读书论》中写道:如果你认为读书就是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

所以,摘抄可以积累文字素材,而评论可以增加自己的原创素材。这也正是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的魅力所在。

04

读书笔记提升自我能力

读书笔记写完,不代表你就掌握了记住了,而是温故而知新。

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

思想输出,写读书笔记时遇到应该摘抄哪段文章,应该如何评论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思想输出的第一步。

在固定场所中重读笔记,在自己的生活圈里选择一个重读笔记的时间,要为重读笔记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养成重读习惯,可以一周一次或者三天一次

重读让为思想增色

需要简单回顾-重读读书笔记

想回忆更多时-参考书中的重点段落

想从头看起-重读原书

当你不耐烦的觉得这本书我读过很多遍了时,你已经开始有信心了。

如果说读书时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那读书笔记的作用就是让自己更有深度。

做好笔记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摘抄和评论进行明确区分,还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写读书笔记可以锻炼对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提高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会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写读书笔记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

创意源自既有信息的重组,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说,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读书笔记可以实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05

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技巧

不依赖网络,多用参考书,如果发现有趣额事情,就马上写到笔记本里,没错,这就是随想笔记

多读百科全书,百科全书就是这样一种能将好奇心与思想输出结合起来的工具。

通过订阅来提醒自己,因为每天生活都是以工作为主,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心里满是戾气。这种时候翻翻充满生活气息的杂志,感受那令人怀念的家庭气氛,心情也能得到调节。

书店里不只有新书旧书,还会有以外发现。如今的书店里能接触的同领域的书籍恐怕都是一模一样。其内容也会受到时代精神的共同影响,导致每个人获得信息都大同小异。所以,可以去旧书店看看,那些与现代截然不同的思想输入可以让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得到进一步的飞跃。

旅游的时候,尽量到当地书店看看,买下跟那片土地相关的书籍

由浅入深吃透难懂的书

把书堆成山,读书不再难。

把名著放在枕边

常带三本书同时阅读

在家里每个角落放满书

去掉外封,让读书变得轻松

不能小看有声学问,比如听书、视频

名言要贴在显眼处

读后感从摘抄开始

用复读机让读书更方便

书架是读书生活的基地,爱读之书一角,废弃书一角,读书笔记一角

平日里自诩喜欢读书,但并没有掌握读书的方法。读完这本书,发现读书居然可以这样有趣而实用。在此分享给简友,希望我们共勉。

《整理情绪的力量》读后感2000字


您有过无所作为的自卑与孤独、突如其来的烦燥和焦虑、厌世绝望的悲伤与怨恨、努力不得的遗憾和失望吗?回答一定都是肯定的。
喧嚣的夏日,连日的奔波,心绪徒增烦燥。但静下心来聆听李维老师解读的《整理情绪的力量》一书,却如饮凛冽的山泉,甘甜、清爽,透彻身心。感受到的是愉悦、开心、好奇、洞察和启发。明白了上述那些情感体验叫情绪。
解读,为我们如何深刻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整理和掌控自己的情绪,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聆听此书,可以说是一次情绪的深度之旅。
现实生活,生气、烦燥、孤独、悲伤、怨恨、后悔、不安等不爽之感会时时袭击我们,这些不可控的东西对我们的身心有很大的杀伤力。李维老师说,在这些情绪中,当数怨恨最可怕。细细品味,深有道理。
怨恨这种情绪对个人而言,多是因为肉体和心灵遭受过如情感受挫、职场排挤、生财无路等自认为不公的事情的创击,它由起初的焦虑不安到悲伤失望以至心生怨恨而绝望。处理不好,这种情绪会难以释怀、一生铭记。
讲解中李维老师举了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说一个脑病严重的老人,无论他的记忆还有多少,但他仍然记得70年前不给他包子吃的那个家伙。此案例告诉我们:如果你总是觉得都是因为对方,当时我才如此不堪;都是因为你,我才会变成现在这样,怨恨就会油然而生并会不断发酵,这种情绪就会像有些难以治疗的病毒,让你携带终身。
如何化解和战胜它,书中给出:反省言行、承担责任、思考怨恨带来的损失、不强求感谢和回报、提出无伤大雅的报复五种办法。教给我们先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过往言行,并勇于面对,及时修正;要经常用积极的语言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转移不良的注意力,培养免受怨恨情绪影响的抵抗力。
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改变思维,选择宽恕。
雨果有一句名言:最高贵的复仇是宽恕 。宽恕别人,其实是在救赎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
读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利比里亚的女总统瑟利夫,在未当上总统之前,曾经三次流亡几内亚。每一次走在流亡的路上,她都在想,有朝一日必将卷土重来,搞垮自己的政敌,使曾经让她饱受艰辛的人也尝一尝颠沛流离的滋味。但一次不平凡的经历改变了她的想法。
那一天,当她带着自己的随从靠近一个村落的时候,突然从一棵大树后响起了枪声。训练有素的贴身护卫维撒猛地把她扑倒,她获救了,但这颗罪恶的子弹却夺去了维撒年轻的生命。后来她才知道,开枪的是维撒的邻居,一个叫阿撒的小伙子。阿撒被她的对手收买,一直在伺机暗杀她。
13年后,瑟利夫再次来到这个村庄,竟然发现维撒的妈妈去给阿撒的妈妈送粮食。她问维撒的妈妈为何要这样做,维撒的妈妈回答:阿撒逃走后,13年来杳无音信。阿撒独身的妈妈穷困潦倒,现在又病了,家里揭不开锅......瑟利夫不禁提醒这位善良的老妈妈:他们不是我们的敌人吗?老妈妈的回答再次让她吃惊:那都过去了,以怨报怨,只能增加更多的怨恨。老妈妈的话,深深地教育了她,饱经战乱的利比里亚需要的不是仇恨,它需要的是宽恕!
从那以后,瑟利夫改变自己的思维,以宽恕的心态来面对过去的对手,最终赢得了利比里亚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使她成为非洲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小学语文阅读中有一篇《宽恕的力量》的文章:说的是林肯总统宽恕一个逃兵的故事。文章说,在美国南北战争其间,有一个名叫罗斯韦尔.麦金太尔的年轻人被征入骑兵营。由于战争进展不顺,士兵奇缺,在几乎没有接受任何训练的情况下,他就被临时派往战场。在战斗中,年轻的麦金太尔担惊受怕,终于开小差逃跑了。后来,他以临阵脱逃的罪名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当麦金太尔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她向当时的总统林肯发出请求。她认为,自己的儿子年纪轻轻,少为更事,他需要二次机会来证明自己。然而部队的将军们力劝林肯严肃军纪,声称如果开了这个先例必将削弱整个部队的战斗力。
在这种情况下,林肯陷入两难境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最终决定宽恕这个年轻人,为此他亲自写了一封信,要求将军们放麦金太尔一马:本信将确保麦金太尔重返骑兵营,在服完规定年限后,他将不受临阵脱逃的指控。
如今,这封褪了色的林肯亲笔签名信,被一家著名的图书馆收藏展览。在这封信的旁边还附带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罗斯韦尔麦金太尔牺牲于弗吉尼亚的一场激战中,此信是在他贴身口袋里发现的。一旦给予第二次机会,麦金太尔就由怯懦的逃兵变成了无畏的勇士,并且战斗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
由于种种原因,人不可能不犯过失,但只有宽恕才能给人第二次机会,只有第二机会才有可能弥补先前的过失。()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让我们产生怨恨情绪的都不会是这样的惊天动地难以宽恕的大事,只要我们换一下思维、退后一步、以宽恕的胸襟,给对方一次机会,事情都会得到有效解决。
房间需要打扫收纳,情绪需要化解整理。一个人的内心,要像我们居住的房间,需随时擦试与清理:用享受对待孤独、用幽默消除生气、用乐观战胜悲伤、用冷静解除烦燥、用努力弥补后悔、用宽恕拒绝怨恨。经常用这些实用、轻松的方法审视不良情绪,随时阻断它的侵袭,不让坏的情绪累计,保持内心世界的干净平和,你就会是一个快乐的人。
做一个阳光快乐的传播者,不做情绪的污染源,让我们按老师的解读和书中的要求去做吧,大声喊出: 滚蛋吧,情绪君------有多远滚多远。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读后感_1300字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读后感1300字

这本书是一个日本教育学家写的,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推荐,不仅仅是读书方法,还有一些相关书籍的推荐,

因为是日本作家所写的,所以涉及到的日本作家比较多。

个人感觉,这本书可以速度可以跳读,有些不必要的知识,可以不读。

刚开始作者提到了阅读的意义,很多人以为只是拓宽知识面,这是读书的作用之一,读书的目的是深化思想、升华精神。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读书可能会遇到的机会。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用在阅读上面的时间越来越少。大家更加倾向于碎片化的阅读,比如说看一些报纸,看一些网页的推荐新闻,看一些简单的公众号文章,但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怀着孤独感和缺失感,而这正是我们读书的契机。

对于一些已经翻拍成电影电视剧的作品,作者的建议是,先读原著再看电影,因为事先观看影像,会剥夺在大脑里把文字变成影像的乐趣,读书的伟大妙趣,正在于能把原本只是排砌成行的文字,在脑海里逐渐变为影像和声音。

作者对于书籍的挑选也有相关的建议。因为个人的阅读习惯不同,有些人会比较喜欢简短一点的文章,有些人会比较喜欢看长篇大论,作者的建议是,一开始自然以门槛较低的书为宜。

作者在书中提到,从这个意义上讲,首先最适合的是星新一的超短篇小说,其次是太宰治或芥川龙之介等作家的作品。这类作品通俗易懂,同时不乏坚实的文学素养,如今的村上春树亦属此例,至于大江健三郎和三岛由纪夫的书,这类书固然有趣,但不大好懂,最好待养成一定的读书习惯后再去挑战。

作者还在这本书里面把阅读分为了两种方法的阅读,有种方法叫“安定剂阅读”,目的是使自己的精神稳定。简单来讲,就是把已经知道的事情重新确认一遍的读书。

与此相对的是“兴奋剂阅读”,指的是阅读像前文提到的《禁闭岛》那样的书,进入异常的世界,体验震惊、兴奋等刺激情绪,讲述“弑父”故事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便是一例,我们都无法摆脱“想看恐怖事物”的情绪。

作者在这本书里面,也提到了几个阅读方法,比如说一天看一本书,这样的阅读量会比较大一点,但是,这样阅读所花费的时间也是比较长的,作者的建议是在有想睡觉的想法之前去阅读,并且使用跳读,更换阅读的频率,有些书需要详读,有些书可以速度。

作者对于藏书的意见是,家里如果没有1000本书,那是根本提不上是藏书的。

还有一种办法,通过“据点阅读”汇集知识,譬如《论语》,如果一开始就阅读原文,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但若是事先读过下村湖人的《论语故事》,就能顺利理解孔子的言外之意了。

阅读长篇小说时,很多人总是坚持不到高潮部分,读完开头的50页还不难,但后面就只靠着一股惯性,结果往往半途而废。在这种时候,可以使用一种比较特殊的技巧,就是只读对话部分。哪怕是再不容易读懂的书,描写对话所使用的语言一般也会比较简单。

“根据作者的建议,跳读”有着不为人知的优点,跳读的感觉恰似看电影。文艺作品经常被拍成电影,但并非所有语句都会被置换成影像,而是会摘选有趣的部分,再根据对话推动情节。而快速阅读,就是在日常读书时对此进行的实践。跳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持续进行这种“跳读”,还能培养类推能力。

哲学家叔本华曾严厉地批评安逸的读书:“读书是让别人思考。”然而,这句话也是以自身必须读书为大前提的。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读后感_2100字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读后感2100字

爱阅读的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重拾阅读兴趣8个月了,越读越欢喜。但隐隐的,又有些迷茫。

这几天在自我反思:我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经过思考,我得出来的答案是:能够更快找出事物的本质,更好的解决问题及精进自己,让生活更美好。

因而当我看到《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中提到的一段话时,深有共鸣。

“能否妥善应对压力,是由够不够聪明决定的。这里所说的“聪明”,当然不是指学习成绩好,而是指能够迅速抓住事物本质,确定优先顺序,配合自身能力做出判断,妥善选择如何行动的能力。”

的确,聪明的人更善于抓住事物本质,解决问题和处理压力。

而《深阅读》这本书,告诉我们读书能让人聪明。

在这本书里,作者斋藤孝从多个角度阐述了读书的意义,以及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斋藤孝是日本知名的教育学家,现为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主要的著作有《规划力》,《提问力》和《学会学习》。

1. 为什么读书

聪明的人更能应对压力,适应环境。

而读书又是让人能够变聪明的一个方法。

《太子少傅箴》中说过“近朱者赤”。

基因研究的权威村上和雄,在《启动的活法》,也指出,99.5%的人类基因,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每个基因的启动程度不同,决定了每一个个体的,能力不同。启动基因的其中一种手段,就是接触一流人物。

我们没有办法时刻围绕在一流人物身边,但是,阅读一流人物的书,也是我们接触一流人物的思想的好机会。

读书,是让我们接触到一流人物思想的捷径,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看的更远,见识的更多。

读的好书越多,受到一流人物思想的启发越多,我们也会越来越聪明,会更善于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让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2.读什么书?

斋藤孝认为,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一读。书分好书和坏书。好书是指容易读,有内涵的书。坏书呢,是指没有内涵的书。

在读书的初级阶段,为了体会读书的乐趣,可能会随意阅读,什么书都看看。但当读书进阶到更高的阶段的时候,我们就必须阅读优质的书了。比如说,古典名著。

虽然说古典名著,往往很难读,也有可能会非常枯燥。但名著之所以称为名著,必然有其经过时间验证的,有益的思想和启发在里面。

斋藤孝鼓励我们不要避开这些古典佳作,因为“一味阅读肤浅的书,就如同害怕成为职业选手,只能永远满足于当业余选手一样。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当我们跨越阅读古典名著时的种种障碍,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思想深度,也会得到提升。斋藤孝在书中分享了如何读古典名著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先读难度比较低一点的解读书籍。等书的内容比较了解的时候,可以再读古典名著的原书;读古典名著的时候,也要注意挑选一本翻译好一些的书。

3. 提升阅读力的方法

斋藤孝在书中分享了很多读书的方法,习惯和技巧。

这一部分内容,个人建议可以把这本书结合《高效能阅读》一起看。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中,分享了89个读书的技巧,与《深阅读》可以互为补充。

《深阅读》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三个读书技巧是:

1. 用书评找到好书

电子书中,目前我最喜欢的是微信读书,也经常会看书友们的书评,从中学习。有时候,看完书评,会不由的感慨:原来这本书这么有趣啊!就也想看这本书,于是就收到书架上去了。所以用书评找到好书,对我而言,是很好的一个方法。

2. 用输出,来使读书成为自身的血肉

斋藤孝认为,“能否把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判断有没有把一本书读懂的依据之一。向别人讲叙书中的内容要记住两点:一是以自己的感悟体验为主,二是尽量引用书的部分内容。这两点我觉得非常的受益。

现在每次读完一本好书,我都尽量写一篇书评。

但是在写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障碍,觉得好像写不下去。这个时候,我会又回头去看这本书。当我自己真正看懂了的时候,书评也就写得更顺利一些。

输出促进了我对一本书的理解,也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印象更深刻。

3. 转换阅读, 将内容融入自身

斋藤孝认为,世上所有现象,都可以用“y=f(x)这一函数式来解读。其中 y 是创意,X 是素材。”f“是一个人思考的轴心。

这一点有点儿像原酒纯一在《高效能阅读》中提的主场思维,如一个市场经理看什么都会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去喝咖啡,会留意咖啡店的广告词好不好等等。

但又不仅如此。

斋藤孝所推荐的方法, ”F“ 可能更多角度的变化和应用。比如连续读同一作者的书,可以了解到这个作者的思考轴心( F);阅读主题相同但作者不同的书,从而体会同一主题不同,不同作者之间不同思考轴心的乐趣。

通过大量的阅读,我们慢慢也能够确立我们自己的思想轴心(”F“),进而确立我们的思维体系。

这样,我们读过的书,就会慢慢融入我们,变成我们的骨血和气质,影响我们的人生。

总结

斋藤孝在《深阅读》这本书中,详尽和多角度分析了读书的意义,读什么样的书,以及怎样读书。

斋藤孝指出,“读书的目的本就是深化思想、升华精神。”

阅读能够帮助我们深化思想,增强判断力,能更快看到事物的本质。

而当我们的思想深度够了的时候,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才能够更加理智的甄别有用信息,让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游刃有余。

有效教师读后感_读后感2000字


近日,读了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教材《有效教师》一书,真的让我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获得了许多感悟。

《有效教师》这本书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注重过程,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的智慧的光芒。学习之后,受益匪浅,我决心沿着名师走过的足迹,寻找自己前进的方向,获取自己进取的途径与经验。在这本书中对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怎样成为一名有效的教师。

有效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厚的学科知识、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

据我了解,人们评价教师首先是看他人品怎么样,然后才看他课堂上的表现,这就是要求教师成为道德上的楷模。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希望教师时时处处是学生的榜样。其次能力强往往也成为衡量好老师的标准,以往这样的标准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学校不是光靠几个道德模范教师,而是靠更多的教师提高服务质量、教学质量。而有效教师呢,他的个人品性方面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虽然可能他并不带病工作或无私奉献;一个有效教师一定是有能力的,虽然可能他也不是什么一流人才。这样的理论,让有效教师首先成为了人,一个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人,一个可以拥有正常生活的现代人。他在努力做人、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可以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做一个完完整整的人,一个快乐时尚的人。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读到这里,霎时觉得心里轻松多了,原来,只要努力,我也可以成为好老师的。

有效教师,其次要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成为研究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优秀的教师就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探索最能适合自身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也许这样的教与学才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实用的。好的教师总是思考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一个反思的实践者,具备反思自己实践、自己质疑的能力。

有效教师,还要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做个成功的教育合作者,要有博大而炽热的爱。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或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它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李吉林都向教育、向学生献上了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爱。这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人生追求的原动力。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把我全部的爱与热情献给我的学生,我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效教师还要是一个乐学善学的智者。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更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向实践、向各种信息渠道学,引千道清泉、聚万座富矿、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的活字典和百科书库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有效的教师必须具有可信任感。在学生看来,有效的教师是值得依赖。教师的可信与否决定于学生。教师的知识、经验、教育水平或地位,所有这些都可能保证教师具有可信性,事实上,只有学生认为你可信,你才可信。

怎样才能建立可信任感呢?以下三个因素不能不引起所有教师的重视:你的学历证明,你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你的行为。你的学历证明影响到年轻学生对你的印象,一般说来,学生都崇拜高学历的教师,他们往往认为学历和能力成正比,如果再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作后盾,并让学生意识到你的学历证明才会有用;你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内容同样会影响你的可信度。当你能够向学生证明你所讲的与他们的兴趣和需求相关,他们就认为你是可依赖的。不过,更重要的是你的行为当你开诚布公、诚实、公正地对待学生,公开征求并接受学生的评价或批评,描述你的期望和所学的内容关联,表示对学生成功感兴趣或关心,你就会得到信任。正像大家所说的,可信任感必须要挣得。

有效的教师还要鼓励与支持学生,使学生有归属感,满足他们渴望得到喜爱、成功的需要。那些鼓励学生的教师是真正尊重和相信学生能力的人。他们帮助学生获得认同感,承认学生的努力和潜力,而不仅仅是纠正答案。因此,鼓励与其他品质如热心、热情、期望成功是相联的。通过鼓励和支持,你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所期望的成功,即使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

当学生不情愿或遇到困难时,鼓励尤为重要。鼓励可以激励学生去做并不情愿开始的工作,或当他们遭到挫折时,可以激励他们继续工作。有效的教师在积极激励的同时,还要建立和维持专业品行。他们要有条理、以任务为中心,当需要帮助学生时,还要灵活,有智力能力。他们不仅要知晓所教课程的知识,还要懂得教育学。

最后让我们永远拥有一颗平和之心,在这平凡的岗位上,用别人无法具有的坚韧精神开拓这片美好的沃土。教师所从事的事业真的是好琐碎,好平凡的事,然而这种琐碎之中却极富创造性。所谓水滴石穿,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就的。要想做一名合格的有效教师我们要有平和、宁静的柔韧,同时也要有坚实和勇气,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在教育教学这条康庄大道上走得远攀得高;才能面对现实,面对这三尺净土之外的天空心平气和,踏踏实实的做人和工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用良好的心态,幽雅的谈吐,渊博的学识来教诲我们所热爱的孩子们;做一泉源头活水,永远孜孜不倦,诲人不怠,用心来关爱我们的孩子,用心来成就这平凡却伟大的事业。让我们真正成为一名有效的教师。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读后感_2000字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读后感2000字

最近读完了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并且还做了25条读书笔记。
这是我第一次在读一本书的时候认真地做了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也是我读这本书想要学习的重点,所以这些读书笔记和这篇读后感可以算作是一次对这本书里的内容的实践行动。
我也还算是比较喜欢读书的人,然而基本常态却是读完就忘。比如,这些年来读了一些自我管理的书,读的时候觉得这也有理那也很好,雄心万丈地准备照着书里的方法执行,可是读完后没多久就忘光光了,一切行为又回到起点。等到下一次觉得这样不行,需要提升自己的时候,就又去买一批新的书来看。这样的循环仿佛是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最后啥也没留下,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钱。在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之后,终于痛下决心改变,这也是我选这本书来读的主要原因。
这本书主要是讲了在整个读书过程中,读书笔记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如何写好读书笔记,以及如何利用读书笔记来充实自己的学习。对于我这种读书笔记小白来说,有很多帮助。
一开始,作者先是讲了如何准备自己的购书清单。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会专门写一张购书清单,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和迭代,至少我几乎很少做这件事。作者认为列举自己的购书清单有助于发现自己的阅读目的,并进一步发现值得一读好书,减少读到烂书的概率。对于主要用于学习、提高自身的书籍来说,确实需要明确阅读目的,这样可以节约不少时间,并减低重复购书的可能性(我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以前买过、读过的书,时间长了,自己忘记了,过一段时间发现这本书有用,就又买了一次);但是我仍然觉得需要保留一定的无目的阅读,有些时候,无目的的读书会比较轻松,也有利于发现不同的世界,不同的观点。毕竟,读书除了是学习,也是休息,是滋养心灵,不必时时事事都带着很明确的目的。当然,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准备一张购书清单还是需要的,确切的说,准备一张阅读愿望清单更好,另外还需要一张已读清单。
接着,作者讲了为何要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以及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人们经常说‘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把记读书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多。”当时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非常诧异。我从来没有把“思想输出”作为读书的前提,恰恰相反,我总是觉得每个人有自己的自由思想,我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另外,即使把我的思想输出了,也未必会得到理解和赞同,反而有可能招来嘲笑(我为什么会这样想?如果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人不断地打击你,说你这不好那不行,没人会认可你的观点等等,有这样的想法大概也很正常,更何况这些打击总是来源于你最亲近的人,比如你的父母和师长,他们这么做据说是为了避免你骄傲!)因此我从来没有觉得有必要进行输出。但是我现在对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如果我的输出仅仅只是为了整理我自己的思想,为了提高我自己的理解,那么,我的受众们怎么想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我现在正在写着的这篇读后感,就是对作者这句话的实践。不写不知道,原来要写得好是这么难!
至于做读书笔记的具体方法,作者推荐的是摘录原文,然后在原文下面写上自己的想法。这一点,我没有意见。不过作者强调“手抄”,他认为通过抄写可以加深印象,这个嘛……其实我也不反对,只是,处在当今这么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想提高效率,运用电子设备,比如手机、电脑等工具还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很多书都有电子版本了,就能更快捷地做读书笔记,并能更好地管理自己地读书笔记。我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所做的读书笔记,用的就是识墨笔记App,然后导入印象笔记App进行管理,这篇读后感也将保存在印象笔记中,方便今后的检索和重读。正是因为运用了电子化的读书笔记制作和管理,这本书后半部分推荐的一些文具就用不到了,我也就没有详细阅读。
作者还分享了一些他自己的读书方法,比如:如何阅读比较难的书籍,作者认为“读书的时候,‘事先扫平障碍’是道重要的工序。先从简单易懂的部分开始读起,能帮助理解较难的内容。比如看完一本书的前半部分以后就写一部分笔记,写好了再去读剩下的部分,会比只是从头到尾读一遍理解得更深刻。如果觉得很难做到,可以逐章、逐项地写读书笔记,一点点地进行。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同时阅读几本书的情况。如果读不懂《微观经济学》,就先读一遍《漫画经济学》,做好笔记后再去读前者会更容易理解。在读较难的专业书时,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来过渡。”这个确实是比较有用。再比如:如何整理藏书,作者的经验是将书架分为三个部分:爱读之书一角、废弃书一角和读书笔记一角,这种分类方法也值得我自己借鉴。
读书是一件终身的事情,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花了大把时间去读一本书,总要多多增加自己的收获才行。做读书笔记,输出自己的读后感,是增大阅读收获的必要方法。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 读书 不仅仅是 读书。读书是生活,应记录全过程。

2 读书,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保证 长久的读下去。

2.1 读书不用追求完整性一本书不必全部读完

2.2 读书应有正反馈成就感,即看得见的成果记笔记。而记笔记,第一要保证长久的记录下去,可以非常精简,甚至一句话,但是必须保持记录。

2.3 可以由浅入深、可以摘抄、剪报,有很多方法。

2.4 营造特定、舒适的读书环境。

2.5 很少有人愿意花费同第一遍阅读的精力,重读一本书。你要明白的知道这点。那么读书记录与笔记,就很重要了。应能够记录甚至记忆下 需要的 框架 + 细节。

3 笔记本一元化记录法

4 我感兴趣的几个小技巧

4.1 笔记中,原文用〇打头,自己的感悟用☆打头。

4.2 专门名词用□框选,关注句段用下划线,重要的句段用波浪线,重点词汇用〇圈起来。

4.3 通读第一遍觉得不错,用上折,以利于读第二遍。第二遍读完,仍觉得不错,用下折,以备后用(笔记、翻阅等)。

4.4 精读一本书,可以采用 书签 + 彩色便签,颜色区分 + 记录。

4.5 书架、书桌,有建议:应按照阅读过与否、书籍是否含金量高、读书笔记区域来划分区域。

4.6 关于笔记本编号、读杂志的撕读建议、笔记本外做好标记等建议也挺有特点。

5 活用

5.1 以教为学,以输出为学。效果最好!

5.2 体验与现实/具体化。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3000字


近两年越来越喜欢看书,喜欢看书时候与自己的独处时光。尤其是今年工作上跨行,一切从零开始,内心经常会焦虑不安。睡前如果不看点书让自己静下来,估计会彻夜难免了。

越是看书,越觉得自己不会看书。如果把书比作水,而大脑是容器。那我觉得我的大脑就像个竹篮,即使给我一个瀑布,我也存不住一点水。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买本有关阅读的书。本意买《如何阅读一本书》,结果下错单,买成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虽然买书是因为乌龙错,但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却觉得非常庆幸自己买了这本书。虽然它废话有点多,内容重复太多,但依然不影响它给我提供了超实用的笔记读书法。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读后感_3500字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读后感3500字

#2018/12/25#《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书评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理论,第三部分准则。

第一部分前言,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概念。

1.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2.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3. 深度工作假设: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第二部分理论,分为三个小节的内容。

1.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①三类人将获得特别的优势: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在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拥有资本的。

②迅速掌握杂工具的能力,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③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塾,天资多么聪颖。

④学习需要深度专注。

⑤刻意练习核心要素。

⑥注意力涣散基本上与刻意练习要求的聚精会神是相对立的。

⑦想要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你必须高度专注,不能有任何干扰。换言之,学习是一种深度工作行为。

⑧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⑨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换一种说法,使你的表现最优化的做法是深度工作。

⑩ 深度工作并非是我们的经济中唯一有价值的技能,不培养这种能力也有可能做得很好,但是不需要深度工作的职业会越来越少。(没有深度工作仍然取得成功的个体。)

2.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①度量黑洞:难以度量成本高昂的电子邮件处理过程产出了多少价值可以抵消其成本。

度量黑洞使干扰深度工作的危害无法清晰化,就会使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干扰持续存在。

②最小阻力原则: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③最小阻力原则受到度量黑洞的保护,少有人对其加以审视,在这种原则支配下的工作文化,免去了我们短期内对保持专注和做计划的忧虑,却牺牲了长期的满足感和真实价值的产出。

④忙碌代表生产能力: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单位时间产出产品的数量),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⑤恰恰是将‘网络’作为智慧和政策建议来源的倾向,使其从相当无趣的电缆和网络路由器转变为具有魅力且令人兴奋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是当今的优步-意识形态(在技术垄断的时代,深度工作有很大的劣势,因为它所创建的品质、匠心和通达等价值都是传统的,与技术垄断无关的)

⑥如果你相信深度工作的价值,那么对商业整体而言将是一个坏消息,因为这种信念会他们失去价值产出的巨大增长潜力。但对你个人而言,这却是好消息。同伴和雇主的短视,使你获得了巨大的个人优势。

3.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①你的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关注事物的概括。

②深度的生活不仅仅可以让你从经济上获益,还能让你变得充实起来。

③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可以产生心流的活动包括,将脑力开发到极限、专注、在一项活动中达到忘我——这些概念也都可以用于描述深度工作)。

④深度工作培养个人技能,可以使知识工作从令人心烦意乱、心力交瘁的责任变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

第三部分准则,分为四个准则。

准则一,工作要深入

1.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冲动。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这种冲动会使专注于困难工作的努力变得无效,但是大多数人低估了这种冲动出现的频率及其力量。

2.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3.深度哲学四个分类

①禁欲主义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这种哲学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禁欲主义哲学的实践者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而且他们在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于工作表现特别突出。

②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这种哲学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

③节奏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换言之,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

④新闻记者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只要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将这种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称作记者哲学。

4.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严格内化的习惯。

5.一种习惯是否合适取决于个人,同时也取决于从事的项目类型。应该注意的普遍问题:

①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

②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

③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

6.要有大手笔。这个理念很简单: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改变,辅以可观的精力或金钱投入,都只为支持一项深度工作任务,由此你也提升了这项任务的外现重要性。

7.不要独自工作,在深度工作时,恰当的时机可以采用协作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推动你的成果提升到一个新档次。

8.像经商一样执行,遵循以下“原则”

①原则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②原则2:抓住引领性指标

③原则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④原则4:定期问责

9.图安逸,有下面三种原因

①原因1: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

②原因2: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③原因3:晚间安逸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重要

准则二,拥抱无聊

1.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

2.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①网络安息日(有时也叫作数字排毒)。这个仪式最基本的概念就是让你经常性地——通常是每周一天——让自己摆脱网络技术。

②使用令人分心的网络工具这件事本身,并不能减损你大脑专注的能力。在此强调三个需要考虑的重点。

第一点:即使你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网络和快速回复电子邮件,这个策略也适用。

第二点:不论你怎么计划网络时段,都必须保证在这些时段外彻底屏蔽网络。

第三点:在工作外也按计划使用网络,可以进一步提升专注训练的效果。

3.像罗斯福一样工作,高强度工作——不查收电子邮件,不做白日梦,不浏览脸谱网页面,不数次来到咖啡机泡咖啡。

4.有成果的冥想,有成果的冥想的目标是: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建议1: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

建议2:组织你的深度思考

5.记住一副牌,记忆力训练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个人专注能力的提升。

准则三,远离社交媒体

1.选择网络工具的“任何益处法”: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2.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3.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关键少数法则

在许多情境中,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

4.戒掉社交媒体,

5.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准则四,摒弃浮浅

1.越来越多的占用知识工作者时间和注意力的浮浅工作往往不似原本看来那么重要。

2.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3.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4.向老板申请浮浅工作预算

5.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6.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①贴士1:让发电子邮件给你的人做更多工作

②贴士2:收发电子邮件的时候做更多工作

③贴士3:不要回复

以上内容为本书的概括。

书评总结:就我而言,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第二部分为准则。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作者旁敲侧引了很多个例子,用了很多个例子和书籍,论证深度工作。里面有些实验数据,很让人感兴趣。

但是第一部分的理论,引用了那么多书名,感觉有点商业互吹,不知道是作者有意还是中文翻译的原因,因为看到一本陌生的书名,总是忍不住去搜索。

第一部分的理论,总体而言,还是挺不错的,满满的都是干货。

第二部分的准则。虽然作者是这样命名的第二部分,但是不难看出第二部分才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和方法,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深度工作,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做到四个准则,从而实现深度工作。

但无论是第一部分也好,还是第二部分也好,乃至于整本书。作者所要传递出来的内容大概就是尽量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

而我们所要学会的就是如何在生产时间以及生产收益,这两个点上达到最优。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


篇一:《超级整理术》读后感

对于我们学习的这个专业或是以后的工作中,经常会以为做一个什么东西而脚忙手乱,学习一个好的整理方法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既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也可以让我们在完成一件事时可以安心、专心的去做。在《超级整理术》这本书中给我们提一供了很多种方法去合理的安排自己比较繁多的东西。
在书的首章就打开我们心中对整理的模糊概念,我们常常认为过分的整理并不重要,其实学会整理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一供许多便利,整理的东西分为我们可见的办公文件,还有虚拟的电脑上为我们所用的文件,提一供的方法都是为我们可以轻易做到的,不用什么翻天覆地的举动。
对于上班族来说会接触到很多的文件,我们可以用书中学到的方法来归纳收容自己需要的文件,及便捷又简单,例如将文件分为“正在办理状态”和“保存状态”并贴上标签,便于我们查找;统一文件的大小和形状,偏于收藏和美观;把正在一操一作中的文件放到透明的文件夹中;使用双层托盘保存文件等等。见这些我们生活中比较多的大大小小的文件按照自己所拟定的规则合理的收妥,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种是虚拟的文件,对于学习平面设计的我们用的到,如果运用好的好,我们可以把电脑看成是“秘书”一样的媒介,我们也可以享受到电脑给我们带来的便捷,例如如何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日程,将需要完成的事情用类似于记事本的形式记下来;用“谷歌桌面”来搜索信息,提高我们无奈在电脑上查找信息的快捷度;搜索信息设定某个主题后,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等有意识地去大量收集与此主题相关的信息,那么一年后,在这个领域,我们有可能变成一位专家;为避免吧宝贵的信息忘掉,应当立即把它们记录在OUTLOOK的“TODO”里面,再设置每周或每月一次的提醒,这样定期回顾可以有效地防止遗忘等等。
书中介绍的方法有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十分贴近,而且人们几乎是可以毫不犹豫的去接受,虽然在整理方面要花些心思,但是如果回头看看被自己整理好的东西绝对会是非常欣慰的,有时候做一样东西,需要找一些复制文件,运用书中介绍的类似于小窍门的提示,使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很多,不至于因为自己某一时随便一搁的文件而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开始查找。《超级整理术》的优点就如我开始还没深入了解时看到的简介一样,是一种不依靠卓越的才能和坚强的意志力,不依靠高学历,不依靠超强的记忆力,只要按设定的规则去做,就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让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的简单工作方法。平民化的概念更容易使我们恨不得马上行动起来,一如作者告诉我们的经验和方法,让自己轻轻松松的处理自己繁多的“杂物”。


篇二:超级整理术读后感

《超级整理术》内容简介:超级整理术是一种不依靠卓越的才能和坚强的意志力,不依靠高学历,不依靠超强的记忆力,只要按设定的规则去做,就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让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的简单工作方法。它整理的对象是纸质文件、办公桌、电脑文件、邮件、大脑信息、时间。整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整理,您会变得思路清晰,工作更有实效;工作之余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一由支配。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在机场买了这本书,写得很通俗,书也不厚,飞机上就看完了。读完很受启发。我是一家企业的高管,平时很忙,很多工作外地小理想小欲一望都因为没有时间而无法实现。看到这本书的作者在书中说自己在经营5家企业的同时还能经常去旅游、学习、打高尔夫、听讲座,对他真是既羡慕又嫉妒。后来我也按“超级整理术”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确在节约时间方面有一些效果。在当当网无意中又看到了这本书,买几本送给身边像我一样忙碌的朋友同事,希望对他们也有用。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这本书很实用。我的办公桌总是很乱,电脑桌面上也密密麻麻的都是文件夹,邮箱里也放慢了各种有用没用的文件。每次找文件都很麻烦。这本书中的整理方法非常简单,花了半天功夫读完后,我突然就有了整理的兴致。按照书中的方法把各种混乱疏理了一下。看着清爽的桌面和办公桌,我好开心哦!
读罢,感觉佐藤可士和是个不可理喻的人,通俗点说就是有点变-态!其实我根本不同意他书中说的那些案例,简单的来说说我们大家都有点熟悉的UNIQLO吧,我觉得UNIQLO的成功和佐藤没有什么联系,但他在书中大大的吹了一把,上月才阅读了UNIQLO创始人柳井正的自传,柳井正刚成为日本首富,他在自传里说了这样的话:我的成功太多的巧合,可能上帝关照我吧,UNIQLO迅速扩张,是金融危机成就我。《福布斯》对他做过采访,他说不知道自己是日本首富,那也不切实,他还说道他不知道他的明天是怎样,但他喜欢冒险!...
读完佐藤的书,我觉得佐藤可士和如果真的像他书中说的那样,我觉得此君太过偏执,就如以前日本武士要剖腹自一杀那样!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行之有效的一套方式,比如有人觉得桌上太干净,状态太严肃了,反而没感觉。所以佐藤的方式只给大家去借鉴,千万不要以为做设计或者做广告一定要怎样才行。佐藤从他的角度来说的事,显得超级偏执,我觉得是看个人的取舍。但如果佐藤是你的老板,那你一定会疯掉。我觉得作为一个公司及领一导一人,佐藤很不可取,这可能和日本的等级社会观关系很大,我还是喜欢美国自一由文化,喜欢google那样的公司,尊重个人创新,不要强权压制!另外小道消息称该书在欧洲和美国销一售非常之差,可见文化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篇三:读后感《佐藤可士和的超级整理术》

读罢,感觉佐藤可士和是个不可理喻的人,通俗点说就是有点变一态!其实我根本不同意他书中说的那些案例,简单的来说说我们大家都有点熟悉的UNIQLO吧,我觉得UNIQLO的成功和佐藤没有什么联系,但他在书中大大的吹了一把,上月才阅读了UNIQLO创始人柳井正的自传,柳井正刚成为日本首富,他在自传里说了这样的话:我的成功太多的巧合,可能上帝关照我吧,UNIQLO迅速扩张,是金融危机成就我。《福布斯》对他做过采访,他说不知道自己是日本首富,那也不切实,他还说道他不知道他的明天是怎样,但他喜欢冒险!...
读完佐藤的书,我觉得佐藤可士和如果真的像他书中说的那样,我觉得此君太过偏执,就如以前日本武士要剖腹自一杀那样!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行之有效的一套方式,比如有人觉得桌上太干净,状态太严肃了,反而没感觉。所以佐藤的方式只给大家去借鉴,千万不要以为做设计或者做广告一定要怎样才行。佐藤从他的角度来说的事,显得超级偏执,我觉得是看个人的取舍。但如果佐藤是你的老板,那你一定会疯掉。我觉得作为一个公司及领一导一人,佐藤很不可取,这可能和日本的等级社会观关系很大,我还是喜欢美国自一由文化,喜欢google那样的公司,尊重个人创新,不要强权压制!另外小道消息称该书在欧洲和美国销一售非常之差,可见文化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篇四:读《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有感

上学的时候,一个日本人的麒麟发泡酒的广告和包装让我在几年之后都有很深的印象。当时书中大师太多,福田繁雄、田中一光、龟仓雄策、永井一正.....也没有注意佐藤可士和是何许人也。偶然的一次在翻着《艺术与设计》的时候又是麒麟发泡酒那纯朴露骨的设计让我要看看究竟,从此佐藤可士和这个人就被我记住了。他的设计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陰一霾后的放晴。我把它叫做“露骨”。在众多设计中他的东西始终能够让你记祝
深入骨髓的设计,好设计。他能够抓住物体本身最有代表一性一、要领的东西。平时的工作很繁忙,无疑这本书市我最想要的。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的最后一句话说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必然就在对象的内心。只需要站在优异的观点整理对象,就能确定解决问题的走向,答案近在眼前。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整理的是生活,也是心智。


篇五:读《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有感(一)

买了这本书后,在办公室利用午休时间看完,总的来说受益匪浅。
作者所说的整理术分为三个层次,空间整理术,信息整理术,思维整理术。
空间整理术是整理术的初级阶段,这部分是最通俗易懂的,主要是讲生活、工作环境、个人物品、纸版资料、电子版资料的整理。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注意整理我的办公环境,不过他说的整理资料。摆放物品的临时区或者说暂时不好分类区的概念对我有很大帮助,采用这个办法后,有些材料和物品我就不急于分类,避免了混乱。我们每个人只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坚持下去,都能做到空间整理术。
而信息整理术、思维整理术才是本书的一精一髓。我个人觉得信息整理术和思维整理术的出发点和作者本人的工作有极大的关系。作者是艺术指导,从书中的案例我理解他的工作先是是企业的经营咨询工作,然后是远景规划,他必须搞清楚企业的经营现状、问题的来源等等,这些要求作者深入挖掘企业的信息,进行充分的交流,整理出思路。对于我这样懒于思考的人来说,作者说的方式方法还是很有用的。他说的把一抽一象思维转换成语言,再进行信息整理,指明了思维的一种方法。
作者讲的深一入一浅一出,不过理一性一中伴随着很多感一性一的成分。


篇六:《超级整理术》读后感

前两天读了这本书,是抱着看看别人如何整理办公桌的心态去读的。
其实这本书是由整理而生的一种思考方式,同时如何将这种思维用到工作生活上。
因为作者是广告业出身,所以对于策划的思维,有很多实战的经验。我现在也做广告,所以读到作者以往的一些经验,也确实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尤其在一些困局面前,深有体会。
尤其是,作者在一开始的例子就讲到,不要想当然的去认为顾客一定会认为产品有吸引力,广告一定会有人看。其实,若把心态放到“没有人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没有人对我们的广告感兴趣”这个阶段,去思考整个策划,做出来的东西就会实际很多。
而且,广告到底作用有多大,广告形式到底作用如何,媒体的作用能有多大,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所在的4A公司,或者说所有的4A界,能够认真的思考产品的很少——这包括产品的诉求,消费者的诉求,还有我如何让这两种诉求有联系。我们能够思考的东西,总是局限于很眼前如何做方案,如何做预算,如何花钱。而对于这个方案要指向何方,目标到底如何,这个很少去思考。
任何一个方案,从写下第一笔开始,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将客户的要求摆在上面,将消费者的想法体现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800字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其实已经读了有两周了,第一步是快速浏览过去的,第二遍原计划是一章一章跟着老师读,然后写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跟上老师的节奏,所以最后读的特别的无趣,还不如我第一遍读的时候感觉好。可能因为落后于队伍,有心里压力了,所以读书的感受反而不好了。

现在调整自己的节奏,按照自己的节奏读书,写笔记或者读后感,这样轻松些,至少不要让自己觉的写读后感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先让自己爱上读书,才可能写出跟书籍相关的文章吧。

这有点像微习惯里说的了,先从练一个俯卧撑开始,没有压力,才可能坚持的久。

说会这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笔记读书法》,书名已经说明了一起,这本书就是教我们用记笔记的方式,消化吸收书籍的内容。

我觉得书中提到的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读书笔记一定要坚持,才能看到效果。这个坚持,要从开始不会写,一直到后来找到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不会写,或者不知道该记录书籍什么东西的时候,那就记下阅读的时间,书名、作者、出版社等等基础信息,对这本书的简单评价,比如我觉得这本书很好,或者我觉得这本书不好,我没读懂等等,写下自己内心的真是感受就好了。这样就不会让自己觉得写读书笔记是件特别耗费精力去思考的事情。这样才能克服困难坚持下去。

坚持的另外一个元素就是不中断。必须每天都记录,每天都拿出你的读书笔记写两下,慢慢的读书笔记成为你的习惯以后,打开笔记本写笔记就不会是一件难事了,而且你会发现越写越多,越写越深刻。

第二,用不同的符号标记照抄的原文和自己的评论。

对某段文字有想法了,就摘抄下来,在前面用一种符号标记一下,作者用的圆圈,自己的评论在摘抄的下面一行,用另一种符号标记,作者用的五角星符号。这样你就知道当你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是什么感想。

第三,要定期重读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理解书籍而写,那么,如果你不想让这些想法只是停留在纸面,就要重读笔记,再次复习一下书中的内容,与当时自己的思考融合在一起,让书籍的内容升华为自己的处事智慧。

这三点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感受最大的,我要沉淀一下,我相信这本书还会给我不一样的感受,让我有不一样的收获的。

相信《《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_2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