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有效沟通的读后感1500字

有效沟通的读后感15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1500字。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1500字”,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1500字范文:最近因为记笔记整理照片图片没有好的法子,变得有点焦躁。

有记笔记的习惯,但重读的不多,也没有分类,摘抄居多,时间长了,感觉不对:只是记,摘抄别人的,极少重读,利用率太低。一直想分类记,就像图书馆里的书籍那样,管理得井井有条。但我也明白,要像图书馆那样分类,需要一个体系,一个大的框架,把大的框架理好固定下来,才能往里填充东西。但这个类怎么分,具体有哪些类别,却一直让人头疼。没有内容我就预测不出来到底多少类,一旦有内容我又想往搭好的框架里整理填充……一时间,这就变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绕在里面出不来了。我准备了好多个笔记本,做好了分类准备,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方便,也不好坚持,每次出门还要背好几个笔记本备用……

图片照片也有类似的问题。在亚马逊随意浏览的当儿,看到了《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翻了下目录,决定买,推荐一起买的还有《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实用性阅读指南》,就都买了,决定看看别人怎么读书。都是后浪的,其实我对后浪的书有点警惕。

前段时间买了几本后浪的书。都翻了下,看完了其中一本,整体印象就是:排版,装帧都挺美,纸的质量也极好,看上去很舒服,但一本近两百页的书一天就能翻完,翻完感觉其实也没讲啥,那些内容要提炼出来,几千字的一篇文章也就讲清楚了。

换了其他时候估计我会审视很久再买,这次正在为整理信息烦恼,有点饥不择食了,决定买来看看。

先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前面三四十页,还是以前的感觉,颠过来倒过去,就那几层意思,多少有点不耐烦,今天下午看到了近一百页,感觉其实也没我想的那么糟,至少有两点,对我而言有颠覆以前想法的意思:

一.笔记不用分类,不用准备几个本子,不用什么体系框架,就一个本子一支笔,最简单那种,提笔记录即可。作者倒并不否定图书馆的分类与索引那套体系,而是,他认为,对个人来说,那套系统不适用。

对个人来说,方便,简洁,不加思索,随时能记录更加重要。他的思路,集中在如何把所思所想,按时间顺序忠实记录下来。重点不在记的东西如何整理与分类,而在随时随地都能记录自己生活中触动自己或者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其他的都可忽略,没有顾虑与负担地忠实记录才是最重要的。从前天看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跟着他说的做,不考虑分类只考虑记录,所有的都记在一个本子上。发现这两天我确实记得多了,见缝插针地记,思如泉涌的感觉,生活也感觉充实了许多。也许,他说的是对的,至少,目前看来对我是有效的。

二.他让我意识到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什么都是可以记录的,他扩大了我的记录范围。

一个本子,书写,粘贴。夜行乘车的经历,陪孩子玩耍时孩子说的有趣的话,好吃的饭店名称,休假时想做的事,收据,传单,工资条,宣传册……只要是自己觉得有趣或触动自己的,都可随手记下或粘贴到笔记上。

原本纠结的分类的事儿被搁下了,重点到了记录什么,怎么挖掘生活的点点滴滴,怎么从寻常事物中挖掘值得一谈的东西,怎么有效记录上面。

不去计较某个信息是否能用于工作,只管是否触动了自己,一旦对自己有所触动,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记下它们。

这么一来,突然就觉得自己自由了,只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写起来会自如很多。

写作,只要是展示出来给别人看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会考虑读者,而作者做笔记的思路,就如写日记,其实是完全为了自己。挖掘和记录属于自己的东西,自然就自由和自如了许多。至于反复看自己的笔记,从中发现新知,灵光一闪写出好的作品来,那是属于展示出来的东西了,那就叫“作品”或者“产品”了,而笔记本中的一切,则是原始的素材,是自己经历的点点滴滴,是自己生活和思考的轨迹。

书看了快一半,短短几天时间,我的思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由了许多。边看边跟着做,很充实,或许接下来还有其他收获,期待!作者:含真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整理情绪的力量》读后感2000字


您有过无所作为的自卑与孤独、突如其来的烦燥和焦虑、厌世绝望的悲伤与怨恨、努力不得的遗憾和失望吗?回答一定都是肯定的。
喧嚣的夏日,连日的奔波,心绪徒增烦燥。但静下心来聆听李维老师解读的《整理情绪的力量》一书,却如饮凛冽的山泉,甘甜、清爽,透彻身心。感受到的是愉悦、开心、好奇、洞察和启发。明白了上述那些情感体验叫情绪。
解读,为我们如何深刻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整理和掌控自己的情绪,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聆听此书,可以说是一次情绪的深度之旅。
现实生活,生气、烦燥、孤独、悲伤、怨恨、后悔、不安等不爽之感会时时袭击我们,这些不可控的东西对我们的身心有很大的杀伤力。李维老师说,在这些情绪中,当数怨恨最可怕。细细品味,深有道理。
怨恨这种情绪对个人而言,多是因为肉体和心灵遭受过如情感受挫、职场排挤、生财无路等自认为不公的事情的创击,它由起初的焦虑不安到悲伤失望以至心生怨恨而绝望。处理不好,这种情绪会难以释怀、一生铭记。
讲解中李维老师举了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说一个脑病严重的老人,无论他的记忆还有多少,但他仍然记得70年前不给他包子吃的那个家伙。此案例告诉我们:如果你总是觉得都是因为对方,当时我才如此不堪;都是因为你,我才会变成现在这样,怨恨就会油然而生并会不断发酵,这种情绪就会像有些难以治疗的病毒,让你携带终身。
如何化解和战胜它,书中给出:反省言行、承担责任、思考怨恨带来的损失、不强求感谢和回报、提出无伤大雅的报复五种办法。教给我们先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过往言行,并勇于面对,及时修正;要经常用积极的语言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转移不良的注意力,培养免受怨恨情绪影响的抵抗力。
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改变思维,选择宽恕。
雨果有一句名言:最高贵的复仇是宽恕 。宽恕别人,其实是在救赎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
读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利比里亚的女总统瑟利夫,在未当上总统之前,曾经三次流亡几内亚。每一次走在流亡的路上,她都在想,有朝一日必将卷土重来,搞垮自己的政敌,使曾经让她饱受艰辛的人也尝一尝颠沛流离的滋味。但一次不平凡的经历改变了她的想法。
那一天,当她带着自己的随从靠近一个村落的时候,突然从一棵大树后响起了枪声。训练有素的贴身护卫维撒猛地把她扑倒,她获救了,但这颗罪恶的子弹却夺去了维撒年轻的生命。后来她才知道,开枪的是维撒的邻居,一个叫阿撒的小伙子。阿撒被她的对手收买,一直在伺机暗杀她。
13年后,瑟利夫再次来到这个村庄,竟然发现维撒的妈妈去给阿撒的妈妈送粮食。她问维撒的妈妈为何要这样做,维撒的妈妈回答:阿撒逃走后,13年来杳无音信。阿撒独身的妈妈穷困潦倒,现在又病了,家里揭不开锅......瑟利夫不禁提醒这位善良的老妈妈:他们不是我们的敌人吗?老妈妈的回答再次让她吃惊:那都过去了,以怨报怨,只能增加更多的怨恨。老妈妈的话,深深地教育了她,饱经战乱的利比里亚需要的不是仇恨,它需要的是宽恕!
从那以后,瑟利夫改变自己的思维,以宽恕的心态来面对过去的对手,最终赢得了利比里亚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使她成为非洲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小学语文阅读中有一篇《宽恕的力量》的文章:说的是林肯总统宽恕一个逃兵的故事。文章说,在美国南北战争其间,有一个名叫罗斯韦尔.麦金太尔的年轻人被征入骑兵营。由于战争进展不顺,士兵奇缺,在几乎没有接受任何训练的情况下,他就被临时派往战场。在战斗中,年轻的麦金太尔担惊受怕,终于开小差逃跑了。后来,他以临阵脱逃的罪名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当麦金太尔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她向当时的总统林肯发出请求。她认为,自己的儿子年纪轻轻,少为更事,他需要二次机会来证明自己。然而部队的将军们力劝林肯严肃军纪,声称如果开了这个先例必将削弱整个部队的战斗力。
在这种情况下,林肯陷入两难境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最终决定宽恕这个年轻人,为此他亲自写了一封信,要求将军们放麦金太尔一马:本信将确保麦金太尔重返骑兵营,在服完规定年限后,他将不受临阵脱逃的指控。
如今,这封褪了色的林肯亲笔签名信,被一家著名的图书馆收藏展览。在这封信的旁边还附带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罗斯韦尔麦金太尔牺牲于弗吉尼亚的一场激战中,此信是在他贴身口袋里发现的。一旦给予第二次机会,麦金太尔就由怯懦的逃兵变成了无畏的勇士,并且战斗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
由于种种原因,人不可能不犯过失,但只有宽恕才能给人第二次机会,只有第二机会才有可能弥补先前的过失。()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让我们产生怨恨情绪的都不会是这样的惊天动地难以宽恕的大事,只要我们换一下思维、退后一步、以宽恕的胸襟,给对方一次机会,事情都会得到有效解决。
房间需要打扫收纳,情绪需要化解整理。一个人的内心,要像我们居住的房间,需随时擦试与清理:用享受对待孤独、用幽默消除生气、用乐观战胜悲伤、用冷静解除烦燥、用努力弥补后悔、用宽恕拒绝怨恨。经常用这些实用、轻松的方法审视不良情绪,随时阻断它的侵袭,不让坏的情绪累计,保持内心世界的干净平和,你就会是一个快乐的人。
做一个阳光快乐的传播者,不做情绪的污染源,让我们按老师的解读和书中的要求去做吧,大声喊出: 滚蛋吧,情绪君------有多远滚多远。

《如何高效阅读》读书笔记1500字


《如何高效阅读》读书笔记1500字:

我用《如何高效阅读》这本书所传授的阅读技巧,花了一天的时间就把这本书看完。而且中间我又看了两个小时左右的《毛泽东选集》。这应该是创造了我近几年来的读书速度记录。尽管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主要讲的是字母文字的阅读技巧,但读完之后远远超过我原来所抱有的期望。

因为书中传授的一些技巧还是可以应用到我们中国这种象形文字的阅读上来的。而我们的汉语本来就以能够承载高信息量著称。也是说作者提到的同样的阅读速度,我们中国人应该是吸收信息量更多的。

比如说,印象最深、运用最熟练的手指引导阅读法,概括来说就是用手指在字里行间的移动带动眼睛的转动,进行阅读的视觉化,从而有效的提高阅读速度。

我就是用这个技巧,才花了半天的时间就把书读完,个人感觉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就是能够集中注意力。想想看,我本来就不是学习的料,又这么大岁数了,之前又天天在社会里奔波,哪能静得下心学习点东西。我基本是看十分钟左右的书,就得摆弄手机一下,无意识的刷朋友圈,频率惊人。而用了手指作为节拍器,我可以毫不费力的集中起20分钟左右的注意力。注意力一集中,阅读速度和阅读记忆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其次就是能够加深记忆。之前没有手指作为节拍器,我盯着书本看一会,这个注意力就不知道漂到哪里去了,等回过神来,不知道自己读了些什么,只能重新集中注意力再读遍,这明显的就降低了阅读速度,花费了更多的时间。

所以,书中有一段话说的好:“时间是少数不能取代的因素之一。我们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一样多。不管我们如何界定成功,如何利用时间事关我们在人生中成功的大小。”

此外,该书还强调了要想高效阅读的一个必要前提:那就是搞明白自己的阅读目的是什么。对于不同的书,我们阅读肯定是有不同的目的了。

比如课本教材,我们阅读是为了记住知识点,能够考试过关,而不是为了打发时间消遣;

比如小说,我们阅读的主要目的肯定是为了消遣,尽管可能有人是为了学怎么写小说;

比如说报纸杂志,我们阅读的目的不外乎消遣和获取最新信息等等。

像我最近在看《毛泽东选集》。都说毛选是一本传授屠龙术的天书,应该好好学。但我一开始确实不知道该怎么阅读,即使强迫自己读下来,读书笔记也不知道自己收获了什么。后来,因为自己要写文章的需要,想到了毛泽东本身就是个写作大家,而毛选也以深入浅出、贴近群众著称。所以我就知道可以通过阅读毛选,来学习毛主席是怎么写文章的。于是我在读每一篇文章的时候,都会注意到文章的结构以及用语特点。

有用吗?我只知道我废寝忘食看《龙珠超》的那几天,被动的高强度的接受日语的熏陶,到最后自己张嘴说话,竟然情不自禁的说起来“瓦达西瓦”。幸亏不是看的爱情动作片,否则我脱口而出的就应该是。

所以,我相信不管学习效率这么底下,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最后照猫画虎,写出个差强人意毛体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的吧。

而且,在看完合上书的时候,我内心曾经藏了十几年的疑惑也顺便解开了:为什么学生时代,有的同学看上去并不聪明,但是考试总是能考高分。

答案就是,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阅读,而且更加强调是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的记忆。而考试本质就是根据要求提取知识点记忆和解题方法记忆来获取高分的过程。除开那些天赋异禀的同学,绝大部分考试成绩好的同学,可能是掌握了高效阅读的方法,能够通过预习、复习、老师讲解、自学等方式,将阅读得来的信息牢牢记住,并在考试中顺利将记忆提取出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考试中,有的同学会突然的考出超出自身平常水平的成绩,因为考试的内容恰恰就是他为数不多能记住提取的知识点。

就是俗话说的:运气好碰上了。

不管理科,文科,应该都是这个道理。

所以,这本书除了推荐给仍有读书爱好的老铁们,更是强力推荐给孩子即将上学或已经在校学习的爸爸妈妈们看。书中提到的一些阅读技巧和记忆方法,完全可以照搬到孩子的学习方法上去,因为这就是那些虽然一样智商但能考出好成绩的学生们的奥秘。

而这些,是花再多钱上辅导班,也不会教授的。作者:壹拾柒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读后感800字


我确实会有这种感觉:读完一本书,却只是读完了,脑子里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样一来,书读得再多,也不过是别人思想的复读机罢了。

这本书首先便提出,读书要有目的。书中建议平时记随笔,之后整合,列出清单,再去购买书本,避免冲动消费。暑假期间我翻出不少名著,嘴上说着是时候把这些名著读下去了,但内心还是不想读,以致于看一章都要很久。这大概便是有目的和无目的的区别。作者提到的一些寻找书的方法是我从未听说的,但是日本和中国还是有些不同,不知道能否适用。比起网购书本,作者更推荐去书店购买。

之后,这本书主要写了笔记读书法。笔记不必太复杂,太复杂就是从入门到放弃。作者提出了葱鲔(wěi)火锅式摘抄法,即先摘抄下一段,再写下自己的感想。作者随后还提到了剪报式读书笔记,是可以剪下来,再写感想。这些事情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时候,老师都会作为周末作业布置,只是当时不知利害,速速敷衍了事。我觉得这两种笔记法还是有些费心思的,于我而言,这样读书可能会增加我的心理负担。

最后作者讲述了如何利用读书笔记。首先要积极输出,这样就会整理、内化信息。作者提出可以尝试写博客、写书评等等。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作者的所有读书笔记本都进行了编号,每一本笔记内又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书写,再在电脑上建立笔记本的索引后,就有利于日后寻找过去的读书笔记。大学几年,我读的最多的是知乎。有时候也会有作者提到的那种情况:想起来有段话讲的很适合,但是不知道在哪篇回答里看到。记下读书笔记后,也有利于重读。

附录的文具推荐深得我心。用趁手的工具可以带起工作热情,这点我也有体会。一天内读完一本书,虽然是间隔了其他事读的,但慢慢往下读还是有些注意力涣散。我承认作者的这套思路确实会更有利于吸收书本,但是我觉得启动难度有点高。不过我会采纳在读后感里留有摘抄的做法。在读书过程中做标记是不费力的,根据摘抄写也比回忆概括轻松。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我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深有体会。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我们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有时候,一堂课下来,我常常在想,我的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在以往的几年教学中,我常常是很严格地要求学生,这个应该做那个不应该做,但课堂上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也不尽如人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此,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现在学习了《有效教学》,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来是自己的教学不是高效的,也就是有效性很低。经过学习,我想要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想使孩子愿学,就必须让孩子专注于课堂、专注于学习、专注于思考、专注于创新。

余文森教授提倡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强调了课堂教学是“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互动课堂”。而“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课文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课堂教学基本上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的形式开展下去的话,往往就会出现学生被动回答,被牵着鼻子走的结果,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其学习的自主性就会被完全抹杀掉,更不可能在师生之间产生信息的互动、情感的互动、思想的互动、精神的互动,即使师生是在互动,也决不能算作是有效的互动。那么,怎样建立有效的教学互动呢?

1.课堂关注要全面化

我们把课堂中能否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个体的自身的发展看作是衡量教学互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教师就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先进的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并且做到经常换位思考,“蹲下来”看学生,尊重学生,使得教学成为对人性的终极关怀,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

首先,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除了考虑采用哪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时的情感、态度和原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法,在课堂上渗透学法的指导;在注意教材中关键的字、词、句的同时,更要全面合理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注意开发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学好语文,并进行迁移运用,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情感获得共鸣的乐园,洋溢着欢笑和幸福。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关注到所有的学生,不能因为自己注意力或掌控力所能到达的固定范围的影响,而使哪些在课堂有限时间内教师无暇顾及到的学生被逐渐边缘化。所以,教师应该注意不同学情层次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评价,要顺学而导,重过程,重学生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鼓励,坚持鼓励与纠正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换言之,教师决不能因为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就此放弃或把注意力转向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设计和教学环节,应该对学生参与教学的总体情况进行关注和掌控,还要及时加以调整,切不能置之不管,放任自由。

2.走出“误区”,建立有效合作学习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片面认识,教育的习惯性,合作学习往往走入误区。1、重形式轻内容。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流于形式。合作交流仅仅意味着换个排位方式或者安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吗?难道语文知识都必须通过小组合作获得吗?2、重讨论轻思考。如:教师一出示问题或者学生提出问题,就直接要求学生讨论,学生也就按照“师命”叽里呱啦地讨论开来。试想,学生根本就来不及独立思考,怎能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怎能进行一定深度的讨论?3、重个体轻整体。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一宣布讨论,学生就“千姿百态”,合作学习并不见得怎样合作。有合作学习就成了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

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那如何建立呢?有两点值得注意。1、小组讨论形式要多样化。教师在让学生小组讨论之前,可说清要求,提供一定的讨论的形式。可以是以每人先谈自己的想法,最后由小组长负责归纳总结。或是由小组长先说说观点,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最后推选一人在集体中交流。还可以是两两各讨论出一种说法,将两者进行比较,采选更好的一方共同加以修改提炼。让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更有序地进行讨论,不仅是个体对个体的生生之间,更可以是个体对小群体、小群体对小群体之间的有效互动。2、小组讨论的时机要恰当。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可以引导讨论;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立即组织讨论;在归纳概括时及时讨论;在寻求多元理解时展开讨论。这样,学生互动学习的欲望被激起,并转化为外在的兴奋行为,在广泛交流后,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良性状态,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构建起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形成“师生互动”

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条值得注意: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这是最常用且很有效的。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因此,教师的教学提问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讲求提问的态度、方法和技术,以保证师生交流讯道的畅通。教师提出的问题再有价值,再符合学生的特点,如果时机把握的不好,有时候会“事倍功半”,甚至起到反效果。那如何进行恰当的提问呢?1、教师的课堂提问在课前要进行预设,巧妙地设计问题,这些问题是要能促使学生进行有质量的思考的,要少而精,要直指文本的主题。2、把握好课堂提问这个“度”。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在学生思维互动中碰撞出“火花”时,应给予热烈的回应,灵活调整教学,把“问”的权利更多地放给学生,使微小的闪光变成巨大的影响力,从而辐射全体学生,带动其他学生一起主动地学习。

4.还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这是当前师生业务关系上最突出的问题。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等。应改变传统的听话就是好学生、教师的话就是真理的观念和做法,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没有教师创造力量的充分释放,也很难谈得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创造带动学生创造的过程,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师的创造带动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正确的道路。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1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有效沟通的读后感15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