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们怎样读书读后感800字

我们怎样读书读后感800字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读后感_1300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也许下面的“《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读后感_1300字”正合你意!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读后感1300字

这本书是一个日本教育学家写的,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推荐,不仅仅是读书方法,还有一些相关书籍的推荐,

因为是日本作家所写的,所以涉及到的日本作家比较多。

个人感觉,这本书可以速度可以跳读,有些不必要的知识,可以不读。

刚开始作者提到了阅读的意义,很多人以为只是拓宽知识面,这是读书的作用之一,读书的目的是深化思想、升华精神。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读书可能会遇到的机会。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用在阅读上面的时间越来越少。大家更加倾向于碎片化的阅读,比如说看一些报纸,看一些网页的推荐新闻,看一些简单的公众号文章,但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怀着孤独感和缺失感,而这正是我们读书的契机。

对于一些已经翻拍成电影电视剧的作品,作者的建议是,先读原著再看电影,因为事先观看影像,会剥夺在大脑里把文字变成影像的乐趣,读书的伟大妙趣,正在于能把原本只是排砌成行的文字,在脑海里逐渐变为影像和声音。

作者对于书籍的挑选也有相关的建议。因为个人的阅读习惯不同,有些人会比较喜欢简短一点的文章,有些人会比较喜欢看长篇大论,作者的建议是,一开始自然以门槛较低的书为宜。

作者在书中提到,从这个意义上讲,首先最适合的是星新一的超短篇小说,其次是太宰治或芥川龙之介等作家的作品。这类作品通俗易懂,同时不乏坚实的文学素养,如今的村上春树亦属此例,至于大江健三郎和三岛由纪夫的书,这类书固然有趣,但不大好懂,最好待养成一定的读书习惯后再去挑战。

作者还在这本书里面把阅读分为了两种方法的阅读,有种方法叫“安定剂阅读”,目的是使自己的精神稳定。简单来讲,就是把已经知道的事情重新确认一遍的读书。

与此相对的是“兴奋剂阅读”,指的是阅读像前文提到的《禁闭岛》那样的书,进入异常的世界,体验震惊、兴奋等刺激情绪,讲述“弑父”故事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便是一例,我们都无法摆脱“想看恐怖事物”的情绪。

作者在这本书里面,也提到了几个阅读方法,比如说一天看一本书,这样的阅读量会比较大一点,但是,这样阅读所花费的时间也是比较长的,作者的建议是在有想睡觉的想法之前去阅读,并且使用跳读,更换阅读的频率,有些书需要详读,有些书可以速度。

作者对于藏书的意见是,家里如果没有1000本书,那是根本提不上是藏书的。

还有一种办法,通过“据点阅读”汇集知识,譬如《论语》,如果一开始就阅读原文,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但若是事先读过下村湖人的《论语故事》,就能顺利理解孔子的言外之意了。

阅读长篇小说时,很多人总是坚持不到高潮部分,读完开头的50页还不难,但后面就只靠着一股惯性,结果往往半途而废。在这种时候,可以使用一种比较特殊的技巧,就是只读对话部分。哪怕是再不容易读懂的书,描写对话所使用的语言一般也会比较简单。

“根据作者的建议,跳读”有着不为人知的优点,跳读的感觉恰似看电影。文艺作品经常被拍成电影,但并非所有语句都会被置换成影像,而是会摘选有趣的部分,再根据对话推动情节。而快速阅读,就是在日常读书时对此进行的实践。跳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持续进行这种“跳读”,还能培养类推能力。

哲学家叔本华曾严厉地批评安逸的读书:“读书是让别人思考。”然而,这句话也是以自身必须读书为大前提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_24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2400字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组有意思的数据,说得是一分钟能在互联网产生多大的数据?

一分钟内:YouTube用户上传48小时新视频;Google收到2000000次搜索请求;Facebook用户分享684478条信息;Twitter用户发送超过100000条微博;苹果应用下载超过47000个;Instagram用户分享3600张照片。

而这些数据和信息都会通过我们每个人拥有的信息终端器也就是手机或者电脑送达面前,这还不包括我们每天报纸、电视、阅读、广告、道听途说接收的信息。

于是人们说,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迎面而来,我们也看到了信息爆炸最好的一点:在形成个人知识体系架构方面,它是个特别棒的帮手。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想让信息为己所用,提高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是个重要的能力。

2017年11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了一本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新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就是教大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用我们老辈人说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录方法,把个人收集的信息整理归档到纸质笔记本上,然后从中不断获取灵感为己所用,助力个人的工作、生活和事业的一本书。

奥野宣之以前在国内出版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也是当下热销书。他原本是日本同志社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曾经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工作的日常需要他搜索积累大量素材信息。他把自己的收集方法提炼了一下,成为一个系统的信息整理术。

后来他凭借这套笔记整理术被称之为日本有名的“笔记本作家”,写作了一系列关于如何记笔记的书籍,并且以此为生进行传播、教学、推广,备受拥趸。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是作者2008年就在日本出版了的一本书,10年过去,奥野宣之依然坚持用这种记笔记整理信息的方法,并且再版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添加补充,可以说这种信息记录方法是经过作者长时间实践检验的。

因为坚持做一件事情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如今各种云存储的电子笔记本也飞速发展,所以,奥野宣之也提醒,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学者和记者。我觉得更适合本子控读者,如同坚持阅读纸质书的读者一般。任何方法,喜欢并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都是可以借鉴的方法,多了解学习总没有坏处。

阅读后汇总整理书中主要讲述了以下三方面内容:

1个笔记记录方法: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中只传授了一个记笔记方法:就是“一元化笔记法”,通俗理解就是笔记本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

平日里将自己获取的无论是来自网络、书籍、报纸、会议等等各种各样有价值的信息都保存在一个笔记本里,随时可以反复翻阅。

然后实施这个笔记法操作方面他提醒注意遵循三条规则:

一是一元化,即笔记本记录一本通,养成任何摄取的信息、自己形成的思考都坚持记录在一个本子上,这样每天上下班只随身携带这一个本子即可。

二是时序化,即记录的顺序按照先后时间有序进行,在本子上从头至尾进行记录,不能跳页记录,完全记录完整,用完一本笔记本再用下一本。

三是索引化,即自己在笔记本的开头两页留出空白,整理一个类似于书目的目录一样的索引,这样查询笔记本的资料容易很多,如果有时间制作电子索引归档查询起来就更加方便了。

22个笔记记录技巧:

看似很简单都往一个筐里装的记笔记方法,奥野宣之为了让记笔记更加有条不紊,不是那么杂乱无章,还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书中着重强调了有效的操作路径,即日常记笔记的技巧。

除了他个人研发的利用符号进行速记,还有我们从小学就知道的日记式记录法,还有随手点点滴滴进行记录,在每次记录时注明标题,还可以画好前后的分割线,在上下留出空格以备补充添加,甚至还有为了让记录兴趣盎然如何使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记录等等很多技巧。

但我个人阅读后觉得最有收获的就是“葱鮪火锅式笔记记录法”。所谓“葱鮪火锅式笔记记录法”就是让自己摘录的他人的信息和自己从这个信息中感悟到的知识点利用符号“○”和“”标记交替出现。

而“○”和“”这两个符号交叉出现很像日本的葱段和金枪鱼料理,特别形象的一种记录技巧,让读者一下子记忆深刻。

其实“葱鮪火锅式笔记记录法”主要的内涵为了让我们面对信息录入时能形成即时思考的过程。作者认为,一个人能产生知识核心的,只有能打动自己的东西和对其产生问题和想法的主观意识,所以需要随时思考点滴记录。

记笔记重在知识转化: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收集信息》一书中,反复强调他发明一元笔记记录法也是为了将学习记录信息为己所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离不开日常的有效积累,通过坚持不懈地积累让知识产生链接,然后孕育产生属于自我认知的知识体系。

他在书中引用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的一句名言:“所谓创意,就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用以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学习或者写作都是一个长期坚持,慢慢转化的过程。写不出来是因为积累太少,我们总是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说明了多读多看多记才能有所收获。

作者总结输出能力提高的五个步骤:收集、咀嚼、发酵、顿悟和具体化。

人的知识转化是有了输入才有输出,做笔记只是完成了信息输出的第一步,也就是日常取材。作者建议大家将发现之事、疑惑之事、在意之事、所思所想随时记录,这个记录的过程就是训练了思维能力的过程。

有了思维训练的意识以后,才会反复咀嚼,也就是记了笔记要经常翻看,不能记完就放置一边束之高阁了。在反复查看的过程中不断打通知识的壁垒,形成链接,然后重组知识,就会有所顿悟,及时写下来,就是抵达将新知识生产后具体化分享的新路程了。

总而言之,读完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到生活的乐趣无所不在,一个好的习惯养成受用终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就是给自己制作一本编年史。

文字形成的东西是具有恒久记忆的,很多年过去,你回头看看,当年文字中的你,曾经幼稚曾经烦恼曾经开心,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陪你慢慢变老的丰富人生资产。

笔记不仅是人们积累材料的手段,更代表了一种热爱思考、时刻不忘吸取知识、认真对待生活、重视自身修养的积极态度。分享给大家这本书,愿我们能收获更有意义的人生。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_20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2000字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素材库?
许多写作类的书都把找到合适的写作素材作为写出好文章的重要因素。我也曾经用手机下载了各种记录软件,用来收集平日里收集到素材。可是到真正需要写作素材的时候,面对手机里众多的素材,竟难以找到合适的。因为手机里储存的素材太多了,篇幅长短不一,又没有便捷统一的查找方式,所以即使拥有一大推素材,也很难利用上。
我以为就我一个人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没想到和写作班的同学们聊了后,发现不少同学都一样,收集了很多素材,能用的少之又少,更别说能建立起自己的系统知识素材库了。正巧,老师听了我们的疑惑后,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如何整理有效信息》,不仅可以帮我们学会如何收集有效信息,还能建立起自己的系统知识库,随时都有写作素材可用,为写作添砖加瓦,简直来得太及时了。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的作者是奥野宣之,职业作家。这本书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在日本引发“笔记风潮”的创始之作。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介绍了一种比手账更实用,比课堂笔记更丰富的一元化笔记法。只需要一本普普通通的笔记本,就可以囊括生活中一切宝贵的信息,创立自己独特的知识素材库,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根据作者的亲身体验,一元化笔记法只需要遵循简单的三条规则——一元化、时序化和索引化,就可以轻松收集信息并有效利用。
一.   一元化
一元化是收集信息最重要的一步,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想记录的一切信息都纳入一本笔记本中。工作中的创意,读书时的想法笔记,观看电影的感想,对一段美食的点评,他人对自己的建议,旅行时的所见所闻,感到有趣的事情,一天心情的感悟,好看的明信片、、、、、、总之,只要是你觉得感兴趣的,想记录保留下来的,什么都不用考虑,尽管记录在笔记本上吧。当然,你也无需分类,也不用考虑这些信息以后是否能用得上,统统塞进一个笔记本上吧。
你可能会疑惑,如果这样“大杂烩”似的信息记录,是不是更混乱,更不好整理。其实不必担心,一元化就需要这样不分类的什么都记录下来,这样反而更好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打个比方,大家都知道小孩子的玩具种类特别多,如果按照玩具特征分类收拾的话会占用很长时间。比如,蔬菜积木到底算是“过家家”玩具,还是“积木玩具”,该放到哪一类摆放呢?如果事先不决定并记牢的话,可能一时半会都找不到玩具在哪?还有玩具大小不一,分类太多是话,要玩一个玩具,可能事先会要找好久。
但是如果把所有玩具都放进一个收纳箱里,直接不假思索地在箱子里找就行,无需费时,也不用担心弄丢小东西。
所以一元化的好处就是所有的信息都在一个笔记本上,只要随身携带,不用担心找不到信息。
二.   时序化
既然所有信息都在一个笔记本上,那么找起来肯定需要一些技巧。时序化就是为了日后方便寻找自己以前记录下来的信息。时序化就是从头开始按顺序使用笔记本,换言之,就是每记录一条信息,就在信息前加上记录日期。
为了让自己能清楚看到记录时间,建议时间记录为年份后两位加月份两位加日期两位,合计6位数字。
比如2018年10月25日可以记录为181025,简单好记又节省笔记本空间。如果经常使用笔记本记录信息的话,很快就会用满一本笔记本,需要换新的笔记本了。为了便于查找信息,每本笔记本也要进行编号。比如本书作者在10间已经使用了188本笔记本了,他在每一本笔记本封面上都标注上记录时间。
(188)130513~130610指的是作者的第188个笔记本,里面记录的信息是从2013年5月13日开始到2013年6月10号截止。
像这样每本笔记本都填上时间标签,不仅便于以后查找信息,也可以回忆起当时记录时的场景,增强记忆。
一.   索引化
有了前面的一元化记录和时序化标签后,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将笔记本里的内容索引化,进行目标定位记录下来。
所谓的索引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寻找信息的线索。例如我们看书时的目录,简洁清楚,一目了然。
索引化的核心是只需要抓住线索,记录关键词,就能很快找到想用的信息。
制作索引的方法最简单有效的是将每一行的信息由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记+条目标题组成。
例如:89130630阅读《孤独者》/科林.威尔逊/中央公论新社
将这条信息输入到电脑中的Excel表格中,供索引时使用。以后突然想到曾经看过《孤独者》,想要再看看当时的读书感悟时,只需要在表格中搜索孤独者三个字,就能一瞬间知道信息记在某本笔记本上的具体时间。
索引化就像在图书馆借书时,只要输入关键信息,就能检索到具体内容。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信息收集法,不分时间场合,自由方便,只需很便宜的一本笔记本就可以搞定,这个方法适合所有想建立自己知识素材库的人。
正如“创意不过是点子的组合”这个道理,很多有创意的点子都来自平时信息的收集整理,有时候看似没有关联的信息也会摩擦出新鲜的火花。《成功创意的六步法则》中说到世界上并没有真正原创的点子,所有的点子都是日积月累信息的碰撞。比尔·盖茨借用点子创办了微软,史蒂夫·乔布斯借用点子创造了苹果手机。
所以,想要拥有持续不断的创作力和创意,赶紧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知识素材库吧!

《深阅读》读后感2000字


爱阅读的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重拾阅读兴趣8个月了,越读越欢喜。但隐隐的,又有些迷茫。

这几天在自我反思:我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经过思考,我得出来的答案是:能够更快找出事物的本质,更好的解决问题及精进自己,让生活更美好。

因而当我看到《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中提到的一段话时,深有共鸣。

能否妥善应对压力,是由够不够聪明决定的。这里所说的聪明,当然不是指学习成绩好,而是指能够迅速抓住事物本质,确定优先顺序,配合自身能力做出判断,妥善选择如何行动的能力。

的确,聪明的人更善于抓住事物本质,解决问题和处理压力。

而《深阅读》这本书,告诉我们读书能让人聪明。

在这本书里,作者斋藤孝从多个角度阐述了读书的意义,以及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斋藤孝是日本知名的教育学家,现为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主要的著作有《规划力》,《提问力》和《学会学习》。

1. 为什么读书

聪明的人更能应对压力,适应环境。

而读书又是让人能够变聪明的一个方法。

《太子少傅箴》中说过近朱者赤。

基因研究的权威村上和雄,在《启动的活法》,也指出,99.5%的人类基因,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每个基因的启动程度不同,决定了每一个个体的,能力不同。启动基因的其中一种手段,就是接触一流人物。

我们没有办法时刻围绕在一流人物身边,但是,阅读一流人物的书,也是我们接触一流人物的思想的好机会。

读书,是让我们接触到一流人物思想的捷径,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看的更远,见识的更多。

读的好书越多,受到一流人物思想的启发越多,我们也会越来越聪明,会更善于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让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2.读什么书?

斋藤孝认为,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一读。书分好书和坏书。好书是指容易读,有内涵的书。坏书呢,是指没有内涵的书。

在读书的初级阶段,为了体会读书的乐趣,可能会随意阅读,什么书都看看。但当读书进阶到更高的阶段的时候,我们就必须阅读优质的书了。比如说,古典名著。

虽然说古典名著,往往很难读,也有可能会非常枯燥。但名著之所以称为名著,必然有其经过时间验证的,有益的思想和启发在里面。

斋藤孝鼓励我们不要避开这些古典佳作,因为一味阅读肤浅的书,就如同害怕成为职业选手,只能永远满足于当业余选手一样。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当我们跨越阅读古典名著时的种种障碍,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思想深度,也会得到提升。斋藤孝在书中分享了如何读古典名著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先读难度比较低一点的解读书籍。等书的内容比较了解的时候,可以再读古典名著的原书;读古典名著的时候,也要注意挑选一本翻译好一些的书。

3. 提升阅读力的方法

斋藤孝在书中分享了很多读书的方法,习惯和技巧。

这一部分内容,个人建议可以把这本书结合《高效能阅读》一起看。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中,分享了89个读书的技巧,与《深阅读》可以互为补充。

《深阅读》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三个读书技巧是:

1. 用书评找到好书

电子书中,目前我最喜欢的是微信读书,也经常会看书友们的书评,从中学习。有时候,看完书评,会不由的感慨:原来这本书这么有趣啊!就也想看这本书,于是就收到书架上去了。所以用书评找到好书,对我而言,是很好的一个方法。

2. 用输出,来使读书成为自身的血肉

斋藤孝认为,能否把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判断有没有把一本书读懂的依据之一。向别人讲叙书中的内容要记住两点:一是以自己的感悟体验为主,二是尽量引用书的部分内容。这两点我觉得非常的受益。

现在每次读完一本好书,我都尽量写一篇书评。

但是在写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障碍,觉得好像写不下去。这个时候,我会又回头去看这本书。当我自己真正看懂了的时候,书评也就写得更顺利一些。

输出促进了我对一本书的理解,也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印象更深刻。

3. 转换阅读, 将内容融入自身

斋藤孝认为,世上所有现象,都可以用y=f(x)这一函数式来解读。其中 y 是创意,X 是素材。f是一个人思考的轴心。

这一点有点儿像原酒纯一在《高效能阅读》中提的主场思维,如一个市场经理看什么都会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去喝咖啡,会留意咖啡店的广告词好不好等等。

但又不仅如此。

斋藤孝所推荐的方法, F 可能更多角度的变化和应用。比如连续读同一作者的书,可以了解到这个作者的思考轴心( F);阅读主题相同但作者不同的书,从而体会同一主题不同,不同作者之间不同思考轴心的乐趣。

通过大量的阅读,我们慢慢也能够确立我们自己的思想轴心(F),进而确立我们的思维体系。

这样,我们读过的书,就会慢慢融入我们,变成我们的骨血和气质,影响我们的人生。

总结

斋藤孝在《深阅读》这本书中,详尽和多角度分析了读书的意义,读什么样的书,以及怎样读书。

斋藤孝指出,读书的目的本就是深化思想、升华精神。

阅读能够帮助我们深化思想,增强判断力,能更快看到事物的本质。

而当我们的思想深度够了的时候,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才能够更加理智的甄别有用信息,让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游刃有余。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20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20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作者奥野宣之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论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著有《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等。

好像读过一些可以使用的论述或者素材,但却无论如何都想不起出处?收集了很多信息却不知如何使用?想积累工作素材却不知从何入手?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不妨尝试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推荐的技巧。

一、一册笔记本构建的知识生产体系

平日里将信息保存在一册可以反复翻阅的笔记本中,只需做到这一点,就能将收集到的信息作为知识生产的素材,进而灵活使用。

笔记本中的每一条信息,都是由你亲自筛选后记下的,所以全都很有价值,请充满自信地将笔记本作为你的素材库吧,你需要的信息都在里面。

利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传授的方法使用笔记本,在使用过程中,能找到加速思考进程的线索,得到新视角和切入点,产生新的想法,擦出灵感的火花。

使用手机和电脑固然也能收集信息,但难有机会漫无目的地反复重读,不如纸质笔记本方便实现对信息的活记活用。

二、如何记笔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回独立思考的原汁原味,只需要一册笔记本就能实现。

(一)一元化笔记法

一元化笔记法:将所有的内容全部记录在同一本笔记本上。

高强度和复杂的信息处理方法并不实用,很难坚持。一元化笔记法不需要分类整理,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信息就好,用起来非常简单灵活。

为了让使用笔记本的知识生产方法持续、高效地发挥作用,我们在使用笔记本的过程中,应该遵守以下三条规则:

规则1:一元化。最重要的规则是一元化,不分类别,尽情记录,把你想记录的一切信息都纳入这册笔记本中,记录过程轻松愉快,找起来方便,坚持做也不费力。

规则2:时序化。添加日期标签,按时间顺序记录。随着笔记越积越多,我们有时候记不清当初为什么要记下某些支离破碎的信息了,但通过阅读前后时间的信息,我们可以弄清资料之间的关系。

规则3:索引化。将笔记的内容索引化,然后记录下来,即使笔记杂乱无章,只要抓住一点线索,就能找到绝大多数被纳入笔记本的信息。

(二)生活日志

所谓生活日志,顾名思义,是指对日常生活和人生感悟的记录,通过生活日志,你可以把作为知识生产素材的笔记本变得更加实用。

生活日志尽量通过手写保留原汁原味,和普通日志的主要区别有:

1.没有严格的字数和版面要求。

2.而比起感情,更注重事实。

3.可以粘贴资料代替书写。

记录生活日志的三大优点:

1.消除选择带来的压力。

2.顺便启动思考。

3.促进深入写作。

记录使人感到快乐,并且能将收集到的素材用于知识生产,多样化的素材能够孕育奇妙的组合,获得意料之外的灵感。为了能发现意外的组合,我们往往需要尽一切可能,把所有触动内心的信息不断地记录在笔记本上,比起结果,更重视过程。

三、如何运用笔记

也许很快,你已经拥有一本写得满满的厚厚的笔记本了,但笔记不只是用来查阅信息的。创意是对既有信息的重组,将工作中的信息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从头到尾全部写入笔记,多回顾多思考,自然会促进新信息的孕育。

可以遵循以下步骤运用笔记:

步骤1:收集——积累常识与作为研究课题的知识。

信息的输出从记笔记开始,互联网让我们能在一瞬间收获上百条信息,但为了能对它们灵活运用,我们需要一边收集信息,一边进行思考,同时探索信息之间的关联。写笔记时,任何观点都可能成为你深入思考的契机。想不出好点子,不代表思考就是无价值的,书写既是思考,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多思考并记录你的想法,量变会带来质变。

步骤2:咀嚼——阅读,回想,深入思考,积累的信息。

重读笔记时,不要僵化地接受上面写的内容,还需思考如何将其实际运用。以前记笔记和收集资料时的感觉和重读时是不一样的,写下更多的想法,以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同一个事物。通过笔记,我们接触自己过去的思想,可能动摇自己当下的世界观,开始考虑一些本来不会考虑的事情。

步骤3:发酵——脱离课题,在潜意识层面思考。

考虑到更多信息的组合,我们可以使用笔记之外的工具,例如信息卡、大号纸张移植信息、复印件拼贴法等。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整合,整理过程可能发现各个素材之间意外的关联性,或是发现新的视角。

步骤4:结果——从顿悟到成果的具现化。

创意的诞生,就是突然之间惊呼:“明白了”、“找到了”的时刻,为了获得伟大的创意,额外信息的获取是必不可少的。要勤于动手,让思考不断前进,你或许曾经在无意中得到过一些启示,但好点子绝不可能是无意识的产物,要相信自己凭感性制作的笔记。

奥野宣之作为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媒体人,秉承严肃认真的态度,将形形色色的日常信息与信息引发的思考视为珍宝,总结出了一套将其完整有效地记录下来的方法,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呈现给我们。创意是既有信息的重组,注意积累平时的思考,你便拥有更多的机会发现思维中点与点之间的有机联系,激发灵感的火花。我是聂梓吟,分享原创书评。作者:聂梓吟

《智能爆炸:开启智人新时代》读后感


《智能爆炸:开启智人新时代》读后感

近日读完了王汉华、刘兴亮及张小平等人合著的一本书《智能爆炸:开启智人新时代》,心中颇多感想。这是一本讲述人工智能的书,从人工智能的过去讲到未来,从产品讲到产业,再讲到资本和机会,书中论述的内容相当详实,既有从人类幻想中获得的启示,也有对整个人工智能产业未来走势的实际思考。

人工智能是技术领域少有的,在一个世纪之前就已开始被人畅想,但直到如今才看到一点点实现的可能及商业价值的项目。60、70年代出生的人虽然大多已在信息时代被甩下,但要论对人工智能的耳闻目濡,实在是并不比现在的年轻人差,因为一些经典影视作品中表现出的一些奇幻世界,其实就是我们如今理解的人工智能世界,如今这类的影视作品并不比那时候多多少。

人类用30年时间实现信息化之后,下一步必然要走向智能化,而智能化之后必然就要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这意味着,在将你获得信息的渠道从报纸转向pC和手机,且信息随手可得之后,你的生活方式将在不久的将来被智能化网络所改变,没有人的工厂,不需人力的农田,不需钥匙的住宅,想走就能提前启动的汽车,回家前就已准备好的洗澡水等等等等。

人工智能是智能化的一个升级,意味着会有具备人类思维能力的机器帮你打理一切,将这个社会管理得井井有条。人类创造财富的效率将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变得无比强大,与此同时为此付出的成本将无比之低,贫困会逐渐从地球上消失,连犯罪也可能会成为仅存于书本上的一个名词。

70年代时候的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只会憧憬,用想象力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自身对这一事物的看法。而如今的人们不但会想,还会研究抵达人工智能这个彼岸的方式方法,并着手去做。《智能爆炸:开启智人新时代》这本书研究更多的正是实现途径,而非无限畅想。

目前整个智能化浪潮正在兴起,工业4.0正是智能化浪潮在人类生产领域提出的一个口号,商业公司也正从利润丰厚的信息化产业转向智能化,孕育人工智能大爆炸的时机其实已经接近成熟。谷歌和百度开发的人工大脑,从两岁智商发展到八岁智商,看似步伐缓慢,实质是开启了将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应用的一条道路。

有人说奇点临近,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将在未来某个时间点超过人类智商。对这一点当然还不能过度乐观,运算能力目前是飞速奔驰的阶段,IT基础设施的表现是没问题的,结构化数据的使用也可以达到高效,但不解决好非结构化数据的应用问题,人工智能自然是无法超越大脑。

不过要注意的是,目前或许正是人工智能的起点,这意味着无尽的机会和无比美妙的未来。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15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1500字范文:最近因为记笔记整理照片图片没有好的法子,变得有点焦躁。

有记笔记的习惯,但重读的不多,也没有分类,摘抄居多,时间长了,感觉不对:只是记,摘抄别人的,极少重读,利用率太低。一直想分类记,就像图书馆里的书籍那样,管理得井井有条。但我也明白,要像图书馆那样分类,需要一个体系,一个大的框架,把大的框架理好固定下来,才能往里填充东西。但这个类怎么分,具体有哪些类别,却一直让人头疼。没有内容我就预测不出来到底多少类,一旦有内容我又想往搭好的框架里整理填充……一时间,这就变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绕在里面出不来了。我准备了好多个笔记本,做好了分类准备,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方便,也不好坚持,每次出门还要背好几个笔记本备用……

图片照片也有类似的问题。在亚马逊随意浏览的当儿,看到了《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翻了下目录,决定买,推荐一起买的还有《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实用性阅读指南》,就都买了,决定看看别人怎么读书。都是后浪的,其实我对后浪的书有点警惕。

前段时间买了几本后浪的书。都翻了下,看完了其中一本,整体印象就是:排版,装帧都挺美,纸的质量也极好,看上去很舒服,但一本近两百页的书一天就能翻完,翻完感觉其实也没讲啥,那些内容要提炼出来,几千字的一篇文章也就讲清楚了。

换了其他时候估计我会审视很久再买,这次正在为整理信息烦恼,有点饥不择食了,决定买来看看。

先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前面三四十页,还是以前的感觉,颠过来倒过去,就那几层意思,多少有点不耐烦,今天下午看到了近一百页,感觉其实也没我想的那么糟,至少有两点,对我而言有颠覆以前想法的意思:

一.笔记不用分类,不用准备几个本子,不用什么体系框架,就一个本子一支笔,最简单那种,提笔记录即可。作者倒并不否定图书馆的分类与索引那套体系,而是,他认为,对个人来说,那套系统不适用。

对个人来说,方便,简洁,不加思索,随时能记录更加重要。他的思路,集中在如何把所思所想,按时间顺序忠实记录下来。重点不在记的东西如何整理与分类,而在随时随地都能记录自己生活中触动自己或者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其他的都可忽略,没有顾虑与负担地忠实记录才是最重要的。从前天看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跟着他说的做,不考虑分类只考虑记录,所有的都记在一个本子上。发现这两天我确实记得多了,见缝插针地记,思如泉涌的感觉,生活也感觉充实了许多。也许,他说的是对的,至少,目前看来对我是有效的。

二.他让我意识到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什么都是可以记录的,他扩大了我的记录范围。

一个本子,书写,粘贴。夜行乘车的经历,陪孩子玩耍时孩子说的有趣的话,好吃的饭店名称,休假时想做的事,收据,传单,工资条,宣传册……只要是自己觉得有趣或触动自己的,都可随手记下或粘贴到笔记上。

原本纠结的分类的事儿被搁下了,重点到了记录什么,怎么挖掘生活的点点滴滴,怎么从寻常事物中挖掘值得一谈的东西,怎么有效记录上面。

不去计较某个信息是否能用于工作,只管是否触动了自己,一旦对自己有所触动,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记下它们。

这么一来,突然就觉得自己自由了,只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写起来会自如很多。

写作,只要是展示出来给别人看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会考虑读者,而作者做笔记的思路,就如写日记,其实是完全为了自己。挖掘和记录属于自己的东西,自然就自由和自如了许多。至于反复看自己的笔记,从中发现新知,灵光一闪写出好的作品来,那是属于展示出来的东西了,那就叫“作品”或者“产品”了,而笔记本中的一切,则是原始的素材,是自己经历的点点滴滴,是自己生活和思考的轨迹。

书看了快一半,短短几天时间,我的思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由了许多。边看边跟着做,很充实,或许接下来还有其他收获,期待!作者:含真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_22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2200字


我们都知道,读书的好处很多,英国作家培根有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也可给人以才干,补天然之不足。
如此说来,读书真是好事一件,但实际上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以下情况:都说读书好,但是有些书读过了跟没读一样,读后完全忘记了书中的内容。纵使看到好词好句或者精妙绝伦的话语,也很难把他们完全连贯成串,记住记牢。就连写在本上的笔记批注,久而久之也无法唤起我们当时阅读时候的感觉感受。
读书效率低下,无法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久而久之我们也开始慢慢丧失对于读书的兴趣。
而在这本《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读书笔记法》中,我们所遇到的读书方面的问题,都会有所解决。作者从“选书”“读书”“活用”三个角度,指导你用好笔记,经过规划梳理把这些转化为实用性的,可持续的,属于自己的技巧。


这本书的作者是奥野宣之,他是以为日本学习方法论的培训师。在日本,有人专门推广和教人授课学习方法,而他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这本《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读书笔记法》也是奥野宣之的代表作。

1.选书


北宋作家苏轼有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这是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希望达到这样的境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我们在挑选书目上有了更大的多样化和随意化。我们的选购途径越来越宽泛,但是我们在书目的内容选择上实际改变并不大。很多书籍大多带有塑封包装,在线下实体书店,我们很难看到书中的内容,而网购的话,我们更没办法翻阅内容,只能依赖买家对于卖家的评价进行选择。

慢慢的我们在选书上就进入了了盲区。
这时候我们不妨用到《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读书笔记法》里的购书清单法,找一张白纸列出表格上面用书名,作者,出版社,isbn码分别进行标注,方便进行查找。

这样的好处有两个,1.通过列清单的方法,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了,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享受故事还是为了工作需要?从而明确的了解自己阅读的目的和动机,发现一些我们阅读的刚需和非读不可的书籍。

2.这也可以让我们控制读书的进度和快慢。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多花时间进行阅读,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自己手中了。

当然你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一些“枢纽书”——即在不同书目中,反复出现的同一本书。为什么枢纽书会有较高的价值呢?枢纽书往往是你所阅读的书中所推荐的书,书中所拥有的价值观和体系,与你当下所阅读的书籍有较大的相似性,值得借鉴和参考,也有助扩大选书的范围。

2.读书



学生时代,我们所阅读的书籍大多应对考试和课业有关。凡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课本中所囊括的知识,考试大纲要求的重点,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

随着我们毕业,工作,社会阅历的增加,其实我们也会发现这只能让你完成同龄人水平应有的学业和任务,变成一个会读书会写字的常人,我们能腹有诗书万卷,却很难达到“通神”的结果。
“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不然,读书就变成了一种避开思考的方式。我想,苏轼虽然注重量的积累,但是对于质的要求,也是在不断的提高的。

所以最好的方式和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把书中转化成自己的思想,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并且随时来进行参考。

在《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读书笔记法》中,作者在通读过程中更推荐我们用读书笔记的方法,也许对于刚刚接触读书笔记法的你来说,并不知道该记什么写什么,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去进行资料的整理收集以及系统的归纳分类,仅仅需要动笔即可。

可能有些人会纠结,当我们寻找内容的时候,是不是就显得不太容易呢?只要我们做到了作者提出的以下五点,我们就能够进行解决,1.书写的内容并不局限2.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书写3.附上日期4.灵活的进行速记和略记5.可以进行粘贴。

想要做到以上五点,实际上并不难,我们也可以将摘抄的方式与进行融合。把它做成有个人特色的笔记,重新进行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整合。

这也就是作者有提及的“葱鲔式火锅”笔记法。记得摘抄的用“⭕️”进行表示,自己写的内容将用“⭐️”进行表示。

3.活用

读书后进行记录之后并不是目的,实际上来说我们还是需要定时进行翻阅。

相信你对于艾宾浩斯曲线并不陌生,艾宾浩斯曲线的核心关键就是说记忆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遗忘,你刚刚记忆的课文或者单词,20分钟后只剩下58%,8-9小时后只剩下35.8%,2天之后只剩下27.8%,一个月之后只剩下21.1%,当然这个剩余的比例是一个大概值,会因人而异。

所以,在《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读书笔记法》中,作者也强调了重读的重要性。
比如你可以在每天制定一个笔记的重读时间,这个时间自己进行灵活掌握,可以一天一次,可以一天三次。或者在固定的场景进行阅读,可以在等车或者等位前形成重复阅读的习惯,并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打上重要的标记。以便再次进行重读。

通读重读标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准备三个标签。
1.通读中断的时候,我们夹好通读标签
2.重读在进行中断的时候夹好重读标签,重读程序之后,开始夹好标记标签。

三个标签都添加清楚之后,我们就开始写读书笔记了,或者将你的方法复述给他人听。你也能够从中发现你的问题和漏洞。

奥野宣之为我们提供了阅读方法,但是接下来的坚持,我们仍然需要靠自己。
愿我们都能腹藏诗书过万卷,早日通神登华顶。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_26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2600字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收藏了很多资料,等到要用的时候,经常要搜索很久,花费不少时间,最后可能还没找到?
我就经常被这样的问题困扰,囤积了很多干货,却很少使用,即便要用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找不到的情况。
据说,很多现代人患有一种叫“松鼠症 ”的病,这种病的症状就是: 像过冬的松鼠囤积大量的坚果一样,喜欢囤积各种东西,包括各种资料,电影,以及生活用品等,借此来缓解焦虑,获得所谓的安全感。
我的笔记软件里面收藏了各种文章、参考资料,还有突然冒出来的想法、灵感等,这些信息逐渐递增,然而却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时候想想要整理这些信息,就有点发怵。——因为数量庞大,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看完《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后,我茅塞顿开,get到许多信息整理技巧。这本书教读者用笔记本收集信息,并活用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知识生产,而不仅仅只是囤积信息,让其成为一潭死水,某种程度上可以治愈你的“松鼠症”。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作者是奥野宣之,日本知名“笔记本作家”,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在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上颇有造诣,出版的相关书籍在商务人士中很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
奥野宣之对笔记本的使用达到近乎痴迷的地步,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都喜欢用笔记本来记录,并从中找到灵感。他在笔记本使用方面的著作有《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奥野宣之详细介绍了“一元化笔记法”的具体操作、优点,以及如何利用笔记本来记录信息、搜集灵感,并进行知识生产。有了这部信息整理的“葵花宝典” ,你可以轻松治愈松鼠症,成为整理信息的高手。
一元化笔记法
一元化笔记法,简单来说,就是将所有信息存储在笔记本中,不论是会议纪要、企划案、剪报,还是读后感、跟人的谈话记录、突然迸发的灵感等,都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在笔记本中,不设分册。这样做的好处是比较容易坚持,同时便于产生新创意。
要让笔记本在知识生产上持续、高效地发挥作用,需要遵循如下3条规则:
一元化:将所有信息都记录在笔记本中,不分类别。这样看似杂乱,其实有非常多的优点,如能够确保信息不遗失,整理笔记花的时间非常短等。
时序化:按照时间顺序使用笔记本,在记录笔记的时候,要标注清楚6位日期。如2018年1月20日,就简化为【180120】。
索引化:通过制作目录、设置标签、在切口涂色等方式,将笔记本索引化。亦可以将目录录入电脑,进行数字化索引。
如何积累素材
书中提到的用于知识生产的素材包括工作和私人生活两个方面,对这两方面的相关信息,我们都可以通过书写和粘贴的方式纳入笔记本,记录信息也有许多的小窍门。
书写窍门
在书写方面,按时间顺序写下有用的信息后,还有些小窍门可以让书写更高效,譬如,用缩写来速记,将高频词符号化,善于使用分隔线,给笔记添加标题,便于寻找。等等。
其中的“葱鲔火锅式”笔记法,曾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过,在整理信息的时候同样可以用到。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将来源于外部的信息用○表示,而自己的想法、心得用表示。
这种笔记方法可以在参加研讨会、听演讲或者报告、看电影、看书的时候使用。重点是要记录自己的某些想法,这些才是后续进行知识生产的核心。
粘贴窍门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提供了许多粘贴方面的小tips。奥野宣之认为各种有用的信息可以贴在笔记本上,包括收据、宣传单、电影票、门票等,这些可以提示记笔记时候的情形,让你回忆起更多有效信息。
除此外,报纸中的基础资料、综述报道以及书评等内容,购买的书的腰封,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可以裁剪下来,粘贴在笔记本上。对于大段的资料,可以用A4纸打印出来,三折后粘贴在笔记本上。
另外,还可以将照片作为素材,粘贴在笔记本中进行保存。
如何进行知识生产
积累素材的目的就是为了用于知识生产,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James Webb Young,1886-1973)认为,创意就是旧元素的新组合。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譬如:
地铁是由火车和公交车组合而成,wob发型是波浪卷发(wavy hair)和短发(Bob头)的组合。
许多受人欢迎的电影,取材自经典名著、神话传说或者童话故事,最近即将上映的《女儿国》就取材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
我们记录在笔记本上信息,经过碰撞可以孕育出新创意,大概有如下几种情况:
对既有事物进行新组合。有则航空公司的平面广告,画面是将电梯的上下按钮置于云层中,寓意速度快。就是把电梯按钮和蓝天白云进行了出人意料的组合。
将旧事物用在出乎意料的地方或情况下。最经典的是邦迪创口贴的朝韩峰会广告,将普通的创口贴用在国家长久对峙后的握手言和上。
要活用积累的素材进行知识生产,需要经过5个步骤:
收集素材:上中文提到许多收集素材的方法,按照这些方法将信息纳入笔记本即可。
咀嚼素材:反复阅读之前的笔记,回味、思考它们间的联系,注意要带着现在的问题去读,会有新视角。
发酵素材:在阅读笔记,并不断记录下新想法之后,可以用卡片、纸张等对信息进行重组、移植和拼贴,促进信息的发酵。
顿悟与具体化:经过前面的步骤后,有些灵感会在不经意间迸发,要迅速记录灵感,并将之转化为成果。只有勤于动手和思考,思想才会逐渐前进。
奥野宣之举了个例子,他曾经将《卡拉马佐夫兄弟》(作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日语译者龟山郁夫的随笔从杂志上剪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跌宕的人生和坚韧的品格让人钦佩。
后来重读笔记,奥野宣之有新的感悟,发现并非陀思妥耶夫斯基并非能超越逆境成为大作家,而是逆境逼迫他成为大作家,由此奥野宣之开始思考,人生的逆境是否必要?进而得出逆境可促进生产的结论,并将之运用到职业和人生际遇的相关论题中。
这就是将积累的素材(杂志随笔)灵活运用,并产生新创意(逆境可促进生产)的具体例子,非常让人受启发。
我在读这段内容的时候,想到了杜甫怀李白的诗“文章憎命达”,以及《奇葩说》里面某期的辩题:我们是否应该感谢生活的暴击?这也可以视作在发酵素材,为后续的顿悟和具体化作准备。
在这个资讯泛滥、人心浮躁的时代,你是否也囤积了许多信息,却不知道如何好好利用?学会有效整理信息,并将之好好消化吸收,用于知识生产,你收集的信息才有意义。“一元化笔记法”你学会了吗?关于积累素材和进行知识生产的这些技巧,赶紧学起来吧!

《小时代》:我们很小


其实时代并不小,每一个时代,无论乱世或者盛世,在这个近千万平方公里的空间中,时代也被抻得大了。而我们只有被压缩的份,真正小的是我们。

电影院里看郭敬明的《小时代》,很难说冲着谁去的,台前的一票都市男女和幕后的上海小四都已不合我的口味,但负负得正,都无所谓的两个因素加在一起,我就有点有所谓起来。坐在二百人的影厅中,发现自己不光是在看电影,连看电影本身也值得一看,因为满座的人群中,大概只有两个七零后人,只有两个八零后。

在金钱面前,我们很小。活着的意义可以有很多种表述,起码百分之九十九都绕不开一个钱字,钱是一个幽灵,没有的时候渴望有,有的时候渴望多,即便满足了钱所带来的奢华生活,也不能容忍它作为数字的递减。多数人的一生都在做着钱的拥趸乃至奴隶,从来没有奴隶主,无论坐在七十层楼顶喝咖啡,还是站在街头喝西北风,都不过是大奴隶和小奴隶的分别。

在数字面前,我们很小。尊重一个人或者惧怕一个人,也许不是因为他个人本身,而仅仅因为他身后的数字,尤其当数字和金钱、下属、土地挂钩的时候,在不名一文的小人物面前,数字就成了不可替代的神圣光环,每一个带有光环的人俨然成神,可以左右小人物的命运、指使小人物的生活。一个城市里的故事有时不过是统计表的升降,谁的数字柱形最高,谁就可以指点江山。而所谓传奇和理想也不过是数字柱形的赶超,人生向上,体积增大,不过空间并未广阔。

在爱情面前,我们很小。每个人对爱情都经历着信与不信的历练,信时情愿与一人白首不相离,不信时再真实的情事都如同虚构。在爱情面前,善男信女们总是难以得到可观的恩赐。爱情太脆,在所谓小的时代面前,要经受各种硬件的磕碰,受伤的也许不是爱情,而仅仅是体无完肤的生活是盛放爱情的器皿。在很漫长的时间面前,爱情因神秘而美丽的外衣会逐渐剥落,露出的是人性的本相、生活的本质、命运的本源,在终将逝去的岁月中,与一个人的爱情能否延续、对爱情的信任能否持续,都成为无可解答的假设题目。

在他们面前,我们很小。其实让我们渺小的是他们,城市如同一个巍然的金字塔,人们都在向顶层攀爬。它不只代表物质生活,也代表情爱生活。因为他们的生活数字在不断地冲破百分值,而我们连生活必需的六十分都很吃力;因为他们可以携挚爱于身侧,而有些人一直孤单。有太多看着高大的他们,所以我们很小。也许有一天,我们自己会高大起来;也许有一天,我们觉得他们并非那么高大。总之,小小自己的改变只能是自己,愿我们无愧于生活。

《如何高效阅读》读书笔记1500字


《如何高效阅读》读书笔记1500字:

我用《如何高效阅读》这本书所传授的阅读技巧,花了一天的时间就把这本书看完。而且中间我又看了两个小时左右的《毛泽东选集》。这应该是创造了我近几年来的读书速度记录。尽管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主要讲的是字母文字的阅读技巧,但读完之后远远超过我原来所抱有的期望。

因为书中传授的一些技巧还是可以应用到我们中国这种象形文字的阅读上来的。而我们的汉语本来就以能够承载高信息量著称。也是说作者提到的同样的阅读速度,我们中国人应该是吸收信息量更多的。

比如说,印象最深、运用最熟练的手指引导阅读法,概括来说就是用手指在字里行间的移动带动眼睛的转动,进行阅读的视觉化,从而有效的提高阅读速度。

我就是用这个技巧,才花了半天的时间就把书读完,个人感觉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就是能够集中注意力。想想看,我本来就不是学习的料,又这么大岁数了,之前又天天在社会里奔波,哪能静得下心学习点东西。我基本是看十分钟左右的书,就得摆弄手机一下,无意识的刷朋友圈,频率惊人。而用了手指作为节拍器,我可以毫不费力的集中起20分钟左右的注意力。注意力一集中,阅读速度和阅读记忆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其次就是能够加深记忆。之前没有手指作为节拍器,我盯着书本看一会,这个注意力就不知道漂到哪里去了,等回过神来,不知道自己读了些什么,只能重新集中注意力再读遍,这明显的就降低了阅读速度,花费了更多的时间。

所以,书中有一段话说的好:“时间是少数不能取代的因素之一。我们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一样多。不管我们如何界定成功,如何利用时间事关我们在人生中成功的大小。”

此外,该书还强调了要想高效阅读的一个必要前提:那就是搞明白自己的阅读目的是什么。对于不同的书,我们阅读肯定是有不同的目的了。

比如课本教材,我们阅读是为了记住知识点,能够考试过关,而不是为了打发时间消遣;

比如小说,我们阅读的主要目的肯定是为了消遣,尽管可能有人是为了学怎么写小说;

比如说报纸杂志,我们阅读的目的不外乎消遣和获取最新信息等等。

像我最近在看《毛泽东选集》。都说毛选是一本传授屠龙术的天书,应该好好学。但我一开始确实不知道该怎么阅读,即使强迫自己读下来,读书笔记也不知道自己收获了什么。后来,因为自己要写文章的需要,想到了毛泽东本身就是个写作大家,而毛选也以深入浅出、贴近群众著称。所以我就知道可以通过阅读毛选,来学习毛主席是怎么写文章的。于是我在读每一篇文章的时候,都会注意到文章的结构以及用语特点。

有用吗?我只知道我废寝忘食看《龙珠超》的那几天,被动的高强度的接受日语的熏陶,到最后自己张嘴说话,竟然情不自禁的说起来“瓦达西瓦”。幸亏不是看的爱情动作片,否则我脱口而出的就应该是。

所以,我相信不管学习效率这么底下,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最后照猫画虎,写出个差强人意毛体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的吧。

而且,在看完合上书的时候,我内心曾经藏了十几年的疑惑也顺便解开了:为什么学生时代,有的同学看上去并不聪明,但是考试总是能考高分。

答案就是,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阅读,而且更加强调是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的记忆。而考试本质就是根据要求提取知识点记忆和解题方法记忆来获取高分的过程。除开那些天赋异禀的同学,绝大部分考试成绩好的同学,可能是掌握了高效阅读的方法,能够通过预习、复习、老师讲解、自学等方式,将阅读得来的信息牢牢记住,并在考试中顺利将记忆提取出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考试中,有的同学会突然的考出超出自身平常水平的成绩,因为考试的内容恰恰就是他为数不多能记住提取的知识点。

就是俗话说的:运气好碰上了。

不管理科,文科,应该都是这个道理。

所以,这本书除了推荐给仍有读书爱好的老铁们,更是强力推荐给孩子即将上学或已经在校学习的爸爸妈妈们看。书中提到的一些阅读技巧和记忆方法,完全可以照搬到孩子的学习方法上去,因为这就是那些虽然一样智商但能考出好成绩的学生们的奥秘。

而这些,是花再多钱上辅导班,也不会教授的。作者:壹拾柒

读后感《《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读后感_13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怎样读书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