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庸2400字读后感

中庸2400字读后感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_2400字。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_2400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2400字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组有意思的数据,说得是一分钟能在互联网产生多大的数据?

一分钟内:YouTube用户上传48小时新视频;Google收到2000000次搜索请求;Facebook用户分享684478条信息;Twitter用户发送超过100000条微博;苹果应用下载超过47000个;Instagram用户分享3600张照片。

而这些数据和信息都会通过我们每个人拥有的信息终端器也就是手机或者电脑送达面前,这还不包括我们每天报纸、电视、阅读、广告、道听途说接收的信息。

于是人们说,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迎面而来,我们也看到了信息爆炸最好的一点:在形成个人知识体系架构方面,它是个特别棒的帮手。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想让信息为己所用,提高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是个重要的能力。

2017年11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了一本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新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就是教大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用我们老辈人说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录方法,把个人收集的信息整理归档到纸质笔记本上,然后从中不断获取灵感为己所用,助力个人的工作、生活和事业的一本书。

奥野宣之以前在国内出版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也是当下热销书。他原本是日本同志社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曾经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工作的日常需要他搜索积累大量素材信息。他把自己的收集方法提炼了一下,成为一个系统的信息整理术。

后来他凭借这套笔记整理术被称之为日本有名的“笔记本作家”,写作了一系列关于如何记笔记的书籍,并且以此为生进行传播、教学、推广,备受拥趸。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是作者2008年就在日本出版了的一本书,10年过去,奥野宣之依然坚持用这种记笔记整理信息的方法,并且再版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添加补充,可以说这种信息记录方法是经过作者长时间实践检验的。

因为坚持做一件事情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如今各种云存储的电子笔记本也飞速发展,所以,奥野宣之也提醒,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学者和记者。我觉得更适合本子控读者,如同坚持阅读纸质书的读者一般。任何方法,喜欢并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都是可以借鉴的方法,多了解学习总没有坏处。

阅读后汇总整理书中主要讲述了以下三方面内容:

1个笔记记录方法: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中只传授了一个记笔记方法:就是“一元化笔记法”,通俗理解就是笔记本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

平日里将自己获取的无论是来自网络、书籍、报纸、会议等等各种各样有价值的信息都保存在一个笔记本里,随时可以反复翻阅。

然后实施这个笔记法操作方面他提醒注意遵循三条规则:

一是一元化,即笔记本记录一本通,养成任何摄取的信息、自己形成的思考都坚持记录在一个本子上,这样每天上下班只随身携带这一个本子即可。

二是时序化,即记录的顺序按照先后时间有序进行,在本子上从头至尾进行记录,不能跳页记录,完全记录完整,用完一本笔记本再用下一本。

三是索引化,即自己在笔记本的开头两页留出空白,整理一个类似于书目的目录一样的索引,这样查询笔记本的资料容易很多,如果有时间制作电子索引归档查询起来就更加方便了。

22个笔记记录技巧:

看似很简单都往一个筐里装的记笔记方法,奥野宣之为了让记笔记更加有条不紊,不是那么杂乱无章,还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书中着重强调了有效的操作路径,即日常记笔记的技巧。

除了他个人研发的利用符号进行速记,还有我们从小学就知道的日记式记录法,还有随手点点滴滴进行记录,在每次记录时注明标题,还可以画好前后的分割线,在上下留出空格以备补充添加,甚至还有为了让记录兴趣盎然如何使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记录等等很多技巧。

但我个人阅读后觉得最有收获的就是“葱鮪火锅式笔记记录法”。所谓“葱鮪火锅式笔记记录法”就是让自己摘录的他人的信息和自己从这个信息中感悟到的知识点利用符号“○”和“”标记交替出现。

而“○”和“”这两个符号交叉出现很像日本的葱段和金枪鱼料理,特别形象的一种记录技巧,让读者一下子记忆深刻。

其实“葱鮪火锅式笔记记录法”主要的内涵为了让我们面对信息录入时能形成即时思考的过程。作者认为,一个人能产生知识核心的,只有能打动自己的东西和对其产生问题和想法的主观意识,所以需要随时思考点滴记录。

记笔记重在知识转化: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收集信息》一书中,反复强调他发明一元笔记记录法也是为了将学习记录信息为己所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离不开日常的有效积累,通过坚持不懈地积累让知识产生链接,然后孕育产生属于自我认知的知识体系。

他在书中引用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的一句名言:“所谓创意,就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用以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学习或者写作都是一个长期坚持,慢慢转化的过程。写不出来是因为积累太少,我们总是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说明了多读多看多记才能有所收获。

作者总结输出能力提高的五个步骤:收集、咀嚼、发酵、顿悟和具体化。

人的知识转化是有了输入才有输出,做笔记只是完成了信息输出的第一步,也就是日常取材。作者建议大家将发现之事、疑惑之事、在意之事、所思所想随时记录,这个记录的过程就是训练了思维能力的过程。

有了思维训练的意识以后,才会反复咀嚼,也就是记了笔记要经常翻看,不能记完就放置一边束之高阁了。在反复查看的过程中不断打通知识的壁垒,形成链接,然后重组知识,就会有所顿悟,及时写下来,就是抵达将新知识生产后具体化分享的新路程了。

总而言之,读完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到生活的乐趣无所不在,一个好的习惯养成受用终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就是给自己制作一本编年史。

文字形成的东西是具有恒久记忆的,很多年过去,你回头看看,当年文字中的你,曾经幼稚曾经烦恼曾经开心,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陪你慢慢变老的丰富人生资产。

笔记不仅是人们积累材料的手段,更代表了一种热爱思考、时刻不忘吸取知识、认真对待生活、重视自身修养的积极态度。分享给大家这本书,愿我们能收获更有意义的人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15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1500字范文:最近因为记笔记整理照片图片没有好的法子,变得有点焦躁。

有记笔记的习惯,但重读的不多,也没有分类,摘抄居多,时间长了,感觉不对:只是记,摘抄别人的,极少重读,利用率太低。一直想分类记,就像图书馆里的书籍那样,管理得井井有条。但我也明白,要像图书馆那样分类,需要一个体系,一个大的框架,把大的框架理好固定下来,才能往里填充东西。但这个类怎么分,具体有哪些类别,却一直让人头疼。没有内容我就预测不出来到底多少类,一旦有内容我又想往搭好的框架里整理填充……一时间,这就变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绕在里面出不来了。我准备了好多个笔记本,做好了分类准备,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方便,也不好坚持,每次出门还要背好几个笔记本备用……

图片照片也有类似的问题。在亚马逊随意浏览的当儿,看到了《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翻了下目录,决定买,推荐一起买的还有《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实用性阅读指南》,就都买了,决定看看别人怎么读书。都是后浪的,其实我对后浪的书有点警惕。

前段时间买了几本后浪的书。都翻了下,看完了其中一本,整体印象就是:排版,装帧都挺美,纸的质量也极好,看上去很舒服,但一本近两百页的书一天就能翻完,翻完感觉其实也没讲啥,那些内容要提炼出来,几千字的一篇文章也就讲清楚了。

换了其他时候估计我会审视很久再买,这次正在为整理信息烦恼,有点饥不择食了,决定买来看看。

先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前面三四十页,还是以前的感觉,颠过来倒过去,就那几层意思,多少有点不耐烦,今天下午看到了近一百页,感觉其实也没我想的那么糟,至少有两点,对我而言有颠覆以前想法的意思:

一.笔记不用分类,不用准备几个本子,不用什么体系框架,就一个本子一支笔,最简单那种,提笔记录即可。作者倒并不否定图书馆的分类与索引那套体系,而是,他认为,对个人来说,那套系统不适用。

对个人来说,方便,简洁,不加思索,随时能记录更加重要。他的思路,集中在如何把所思所想,按时间顺序忠实记录下来。重点不在记的东西如何整理与分类,而在随时随地都能记录自己生活中触动自己或者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其他的都可忽略,没有顾虑与负担地忠实记录才是最重要的。从前天看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跟着他说的做,不考虑分类只考虑记录,所有的都记在一个本子上。发现这两天我确实记得多了,见缝插针地记,思如泉涌的感觉,生活也感觉充实了许多。也许,他说的是对的,至少,目前看来对我是有效的。

二.他让我意识到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什么都是可以记录的,他扩大了我的记录范围。

一个本子,书写,粘贴。夜行乘车的经历,陪孩子玩耍时孩子说的有趣的话,好吃的饭店名称,休假时想做的事,收据,传单,工资条,宣传册……只要是自己觉得有趣或触动自己的,都可随手记下或粘贴到笔记上。

原本纠结的分类的事儿被搁下了,重点到了记录什么,怎么挖掘生活的点点滴滴,怎么从寻常事物中挖掘值得一谈的东西,怎么有效记录上面。

不去计较某个信息是否能用于工作,只管是否触动了自己,一旦对自己有所触动,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记下它们。

这么一来,突然就觉得自己自由了,只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写起来会自如很多。

写作,只要是展示出来给别人看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会考虑读者,而作者做笔记的思路,就如写日记,其实是完全为了自己。挖掘和记录属于自己的东西,自然就自由和自如了许多。至于反复看自己的笔记,从中发现新知,灵光一闪写出好的作品来,那是属于展示出来的东西了,那就叫“作品”或者“产品”了,而笔记本中的一切,则是原始的素材,是自己经历的点点滴滴,是自己生活和思考的轨迹。

书看了快一半,短短几天时间,我的思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由了许多。边看边跟着做,很充实,或许接下来还有其他收获,期待!作者:含真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_22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2200字


我们都知道,读书的好处很多,英国作家培根有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也可给人以才干,补天然之不足。
如此说来,读书真是好事一件,但实际上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以下情况:都说读书好,但是有些书读过了跟没读一样,读后完全忘记了书中的内容。纵使看到好词好句或者精妙绝伦的话语,也很难把他们完全连贯成串,记住记牢。就连写在本上的笔记批注,久而久之也无法唤起我们当时阅读时候的感觉感受。
读书效率低下,无法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久而久之我们也开始慢慢丧失对于读书的兴趣。
而在这本《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读书笔记法》中,我们所遇到的读书方面的问题,都会有所解决。作者从“选书”“读书”“活用”三个角度,指导你用好笔记,经过规划梳理把这些转化为实用性的,可持续的,属于自己的技巧。


这本书的作者是奥野宣之,他是以为日本学习方法论的培训师。在日本,有人专门推广和教人授课学习方法,而他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这本《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读书笔记法》也是奥野宣之的代表作。

1.选书


北宋作家苏轼有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这是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希望达到这样的境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我们在挑选书目上有了更大的多样化和随意化。我们的选购途径越来越宽泛,但是我们在书目的内容选择上实际改变并不大。很多书籍大多带有塑封包装,在线下实体书店,我们很难看到书中的内容,而网购的话,我们更没办法翻阅内容,只能依赖买家对于卖家的评价进行选择。

慢慢的我们在选书上就进入了了盲区。
这时候我们不妨用到《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读书笔记法》里的购书清单法,找一张白纸列出表格上面用书名,作者,出版社,isbn码分别进行标注,方便进行查找。

这样的好处有两个,1.通过列清单的方法,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了,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享受故事还是为了工作需要?从而明确的了解自己阅读的目的和动机,发现一些我们阅读的刚需和非读不可的书籍。

2.这也可以让我们控制读书的进度和快慢。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多花时间进行阅读,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自己手中了。

当然你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一些“枢纽书”——即在不同书目中,反复出现的同一本书。为什么枢纽书会有较高的价值呢?枢纽书往往是你所阅读的书中所推荐的书,书中所拥有的价值观和体系,与你当下所阅读的书籍有较大的相似性,值得借鉴和参考,也有助扩大选书的范围。

2.读书



学生时代,我们所阅读的书籍大多应对考试和课业有关。凡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课本中所囊括的知识,考试大纲要求的重点,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

随着我们毕业,工作,社会阅历的增加,其实我们也会发现这只能让你完成同龄人水平应有的学业和任务,变成一个会读书会写字的常人,我们能腹有诗书万卷,却很难达到“通神”的结果。
“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不然,读书就变成了一种避开思考的方式。我想,苏轼虽然注重量的积累,但是对于质的要求,也是在不断的提高的。

所以最好的方式和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把书中转化成自己的思想,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并且随时来进行参考。

在《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读书笔记法》中,作者在通读过程中更推荐我们用读书笔记的方法,也许对于刚刚接触读书笔记法的你来说,并不知道该记什么写什么,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去进行资料的整理收集以及系统的归纳分类,仅仅需要动笔即可。

可能有些人会纠结,当我们寻找内容的时候,是不是就显得不太容易呢?只要我们做到了作者提出的以下五点,我们就能够进行解决,1.书写的内容并不局限2.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书写3.附上日期4.灵活的进行速记和略记5.可以进行粘贴。

想要做到以上五点,实际上并不难,我们也可以将摘抄的方式与进行融合。把它做成有个人特色的笔记,重新进行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整合。

这也就是作者有提及的“葱鲔式火锅”笔记法。记得摘抄的用“⭕️”进行表示,自己写的内容将用“⭐️”进行表示。

3.活用

读书后进行记录之后并不是目的,实际上来说我们还是需要定时进行翻阅。

相信你对于艾宾浩斯曲线并不陌生,艾宾浩斯曲线的核心关键就是说记忆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遗忘,你刚刚记忆的课文或者单词,20分钟后只剩下58%,8-9小时后只剩下35.8%,2天之后只剩下27.8%,一个月之后只剩下21.1%,当然这个剩余的比例是一个大概值,会因人而异。

所以,在《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读书笔记法》中,作者也强调了重读的重要性。
比如你可以在每天制定一个笔记的重读时间,这个时间自己进行灵活掌握,可以一天一次,可以一天三次。或者在固定的场景进行阅读,可以在等车或者等位前形成重复阅读的习惯,并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打上重要的标记。以便再次进行重读。

通读重读标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准备三个标签。
1.通读中断的时候,我们夹好通读标签
2.重读在进行中断的时候夹好重读标签,重读程序之后,开始夹好标记标签。

三个标签都添加清楚之后,我们就开始写读书笔记了,或者将你的方法复述给他人听。你也能够从中发现你的问题和漏洞。

奥野宣之为我们提供了阅读方法,但是接下来的坚持,我们仍然需要靠自己。
愿我们都能腹藏诗书过万卷,早日通神登华顶。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20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20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作者奥野宣之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论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著有《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等。

好像读过一些可以使用的论述或者素材,但却无论如何都想不起出处?收集了很多信息却不知如何使用?想积累工作素材却不知从何入手?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不妨尝试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推荐的技巧。

一、一册笔记本构建的知识生产体系

平日里将信息保存在一册可以反复翻阅的笔记本中,只需做到这一点,就能将收集到的信息作为知识生产的素材,进而灵活使用。

笔记本中的每一条信息,都是由你亲自筛选后记下的,所以全都很有价值,请充满自信地将笔记本作为你的素材库吧,你需要的信息都在里面。

利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传授的方法使用笔记本,在使用过程中,能找到加速思考进程的线索,得到新视角和切入点,产生新的想法,擦出灵感的火花。

使用手机和电脑固然也能收集信息,但难有机会漫无目的地反复重读,不如纸质笔记本方便实现对信息的活记活用。

二、如何记笔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回独立思考的原汁原味,只需要一册笔记本就能实现。

(一)一元化笔记法

一元化笔记法:将所有的内容全部记录在同一本笔记本上。

高强度和复杂的信息处理方法并不实用,很难坚持。一元化笔记法不需要分类整理,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信息就好,用起来非常简单灵活。

为了让使用笔记本的知识生产方法持续、高效地发挥作用,我们在使用笔记本的过程中,应该遵守以下三条规则:

规则1:一元化。最重要的规则是一元化,不分类别,尽情记录,把你想记录的一切信息都纳入这册笔记本中,记录过程轻松愉快,找起来方便,坚持做也不费力。

规则2:时序化。添加日期标签,按时间顺序记录。随着笔记越积越多,我们有时候记不清当初为什么要记下某些支离破碎的信息了,但通过阅读前后时间的信息,我们可以弄清资料之间的关系。

规则3:索引化。将笔记的内容索引化,然后记录下来,即使笔记杂乱无章,只要抓住一点线索,就能找到绝大多数被纳入笔记本的信息。

(二)生活日志

所谓生活日志,顾名思义,是指对日常生活和人生感悟的记录,通过生活日志,你可以把作为知识生产素材的笔记本变得更加实用。

生活日志尽量通过手写保留原汁原味,和普通日志的主要区别有:

1.没有严格的字数和版面要求。

2.而比起感情,更注重事实。

3.可以粘贴资料代替书写。

记录生活日志的三大优点:

1.消除选择带来的压力。

2.顺便启动思考。

3.促进深入写作。

记录使人感到快乐,并且能将收集到的素材用于知识生产,多样化的素材能够孕育奇妙的组合,获得意料之外的灵感。为了能发现意外的组合,我们往往需要尽一切可能,把所有触动内心的信息不断地记录在笔记本上,比起结果,更重视过程。

三、如何运用笔记

也许很快,你已经拥有一本写得满满的厚厚的笔记本了,但笔记不只是用来查阅信息的。创意是对既有信息的重组,将工作中的信息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从头到尾全部写入笔记,多回顾多思考,自然会促进新信息的孕育。

可以遵循以下步骤运用笔记:

步骤1:收集——积累常识与作为研究课题的知识。

信息的输出从记笔记开始,互联网让我们能在一瞬间收获上百条信息,但为了能对它们灵活运用,我们需要一边收集信息,一边进行思考,同时探索信息之间的关联。写笔记时,任何观点都可能成为你深入思考的契机。想不出好点子,不代表思考就是无价值的,书写既是思考,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多思考并记录你的想法,量变会带来质变。

步骤2:咀嚼——阅读,回想,深入思考,积累的信息。

重读笔记时,不要僵化地接受上面写的内容,还需思考如何将其实际运用。以前记笔记和收集资料时的感觉和重读时是不一样的,写下更多的想法,以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同一个事物。通过笔记,我们接触自己过去的思想,可能动摇自己当下的世界观,开始考虑一些本来不会考虑的事情。

步骤3:发酵——脱离课题,在潜意识层面思考。

考虑到更多信息的组合,我们可以使用笔记之外的工具,例如信息卡、大号纸张移植信息、复印件拼贴法等。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整合,整理过程可能发现各个素材之间意外的关联性,或是发现新的视角。

步骤4:结果——从顿悟到成果的具现化。

创意的诞生,就是突然之间惊呼:“明白了”、“找到了”的时刻,为了获得伟大的创意,额外信息的获取是必不可少的。要勤于动手,让思考不断前进,你或许曾经在无意中得到过一些启示,但好点子绝不可能是无意识的产物,要相信自己凭感性制作的笔记。

奥野宣之作为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媒体人,秉承严肃认真的态度,将形形色色的日常信息与信息引发的思考视为珍宝,总结出了一套将其完整有效地记录下来的方法,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呈现给我们。创意是既有信息的重组,注意积累平时的思考,你便拥有更多的机会发现思维中点与点之间的有机联系,激发灵感的火花。我是聂梓吟,分享原创书评。作者:聂梓吟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_26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2600字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收藏了很多资料,等到要用的时候,经常要搜索很久,花费不少时间,最后可能还没找到?
我就经常被这样的问题困扰,囤积了很多干货,却很少使用,即便要用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找不到的情况。
据说,很多现代人患有一种叫“松鼠症 ”的病,这种病的症状就是: 像过冬的松鼠囤积大量的坚果一样,喜欢囤积各种东西,包括各种资料,电影,以及生活用品等,借此来缓解焦虑,获得所谓的安全感。
我的笔记软件里面收藏了各种文章、参考资料,还有突然冒出来的想法、灵感等,这些信息逐渐递增,然而却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时候想想要整理这些信息,就有点发怵。——因为数量庞大,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看完《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后,我茅塞顿开,get到许多信息整理技巧。这本书教读者用笔记本收集信息,并活用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知识生产,而不仅仅只是囤积信息,让其成为一潭死水,某种程度上可以治愈你的“松鼠症”。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作者是奥野宣之,日本知名“笔记本作家”,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在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上颇有造诣,出版的相关书籍在商务人士中很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
奥野宣之对笔记本的使用达到近乎痴迷的地步,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都喜欢用笔记本来记录,并从中找到灵感。他在笔记本使用方面的著作有《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奥野宣之详细介绍了“一元化笔记法”的具体操作、优点,以及如何利用笔记本来记录信息、搜集灵感,并进行知识生产。有了这部信息整理的“葵花宝典” ,你可以轻松治愈松鼠症,成为整理信息的高手。
一元化笔记法
一元化笔记法,简单来说,就是将所有信息存储在笔记本中,不论是会议纪要、企划案、剪报,还是读后感、跟人的谈话记录、突然迸发的灵感等,都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在笔记本中,不设分册。这样做的好处是比较容易坚持,同时便于产生新创意。
要让笔记本在知识生产上持续、高效地发挥作用,需要遵循如下3条规则:
一元化:将所有信息都记录在笔记本中,不分类别。这样看似杂乱,其实有非常多的优点,如能够确保信息不遗失,整理笔记花的时间非常短等。
时序化:按照时间顺序使用笔记本,在记录笔记的时候,要标注清楚6位日期。如2018年1月20日,就简化为【180120】。
索引化:通过制作目录、设置标签、在切口涂色等方式,将笔记本索引化。亦可以将目录录入电脑,进行数字化索引。
如何积累素材
书中提到的用于知识生产的素材包括工作和私人生活两个方面,对这两方面的相关信息,我们都可以通过书写和粘贴的方式纳入笔记本,记录信息也有许多的小窍门。
书写窍门
在书写方面,按时间顺序写下有用的信息后,还有些小窍门可以让书写更高效,譬如,用缩写来速记,将高频词符号化,善于使用分隔线,给笔记添加标题,便于寻找。等等。
其中的“葱鲔火锅式”笔记法,曾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过,在整理信息的时候同样可以用到。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将来源于外部的信息用○表示,而自己的想法、心得用表示。
这种笔记方法可以在参加研讨会、听演讲或者报告、看电影、看书的时候使用。重点是要记录自己的某些想法,这些才是后续进行知识生产的核心。
粘贴窍门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提供了许多粘贴方面的小tips。奥野宣之认为各种有用的信息可以贴在笔记本上,包括收据、宣传单、电影票、门票等,这些可以提示记笔记时候的情形,让你回忆起更多有效信息。
除此外,报纸中的基础资料、综述报道以及书评等内容,购买的书的腰封,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可以裁剪下来,粘贴在笔记本上。对于大段的资料,可以用A4纸打印出来,三折后粘贴在笔记本上。
另外,还可以将照片作为素材,粘贴在笔记本中进行保存。
如何进行知识生产
积累素材的目的就是为了用于知识生产,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James Webb Young,1886-1973)认为,创意就是旧元素的新组合。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譬如:
地铁是由火车和公交车组合而成,wob发型是波浪卷发(wavy hair)和短发(Bob头)的组合。
许多受人欢迎的电影,取材自经典名著、神话传说或者童话故事,最近即将上映的《女儿国》就取材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
我们记录在笔记本上信息,经过碰撞可以孕育出新创意,大概有如下几种情况:
对既有事物进行新组合。有则航空公司的平面广告,画面是将电梯的上下按钮置于云层中,寓意速度快。就是把电梯按钮和蓝天白云进行了出人意料的组合。
将旧事物用在出乎意料的地方或情况下。最经典的是邦迪创口贴的朝韩峰会广告,将普通的创口贴用在国家长久对峙后的握手言和上。
要活用积累的素材进行知识生产,需要经过5个步骤:
收集素材:上中文提到许多收集素材的方法,按照这些方法将信息纳入笔记本即可。
咀嚼素材:反复阅读之前的笔记,回味、思考它们间的联系,注意要带着现在的问题去读,会有新视角。
发酵素材:在阅读笔记,并不断记录下新想法之后,可以用卡片、纸张等对信息进行重组、移植和拼贴,促进信息的发酵。
顿悟与具体化:经过前面的步骤后,有些灵感会在不经意间迸发,要迅速记录灵感,并将之转化为成果。只有勤于动手和思考,思想才会逐渐前进。
奥野宣之举了个例子,他曾经将《卡拉马佐夫兄弟》(作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日语译者龟山郁夫的随笔从杂志上剪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跌宕的人生和坚韧的品格让人钦佩。
后来重读笔记,奥野宣之有新的感悟,发现并非陀思妥耶夫斯基并非能超越逆境成为大作家,而是逆境逼迫他成为大作家,由此奥野宣之开始思考,人生的逆境是否必要?进而得出逆境可促进生产的结论,并将之运用到职业和人生际遇的相关论题中。
这就是将积累的素材(杂志随笔)灵活运用,并产生新创意(逆境可促进生产)的具体例子,非常让人受启发。
我在读这段内容的时候,想到了杜甫怀李白的诗“文章憎命达”,以及《奇葩说》里面某期的辩题:我们是否应该感谢生活的暴击?这也可以视作在发酵素材,为后续的顿悟和具体化作准备。
在这个资讯泛滥、人心浮躁的时代,你是否也囤积了许多信息,却不知道如何好好利用?学会有效整理信息,并将之好好消化吸收,用于知识生产,你收集的信息才有意义。“一元化笔记法”你学会了吗?关于积累素材和进行知识生产的这些技巧,赶紧学起来吧!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读后感_1300字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读后感1300字

这本书是一个日本教育学家写的,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推荐,不仅仅是读书方法,还有一些相关书籍的推荐,

因为是日本作家所写的,所以涉及到的日本作家比较多。

个人感觉,这本书可以速度可以跳读,有些不必要的知识,可以不读。

刚开始作者提到了阅读的意义,很多人以为只是拓宽知识面,这是读书的作用之一,读书的目的是深化思想、升华精神。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读书可能会遇到的机会。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用在阅读上面的时间越来越少。大家更加倾向于碎片化的阅读,比如说看一些报纸,看一些网页的推荐新闻,看一些简单的公众号文章,但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怀着孤独感和缺失感,而这正是我们读书的契机。

对于一些已经翻拍成电影电视剧的作品,作者的建议是,先读原著再看电影,因为事先观看影像,会剥夺在大脑里把文字变成影像的乐趣,读书的伟大妙趣,正在于能把原本只是排砌成行的文字,在脑海里逐渐变为影像和声音。

作者对于书籍的挑选也有相关的建议。因为个人的阅读习惯不同,有些人会比较喜欢简短一点的文章,有些人会比较喜欢看长篇大论,作者的建议是,一开始自然以门槛较低的书为宜。

作者在书中提到,从这个意义上讲,首先最适合的是星新一的超短篇小说,其次是太宰治或芥川龙之介等作家的作品。这类作品通俗易懂,同时不乏坚实的文学素养,如今的村上春树亦属此例,至于大江健三郎和三岛由纪夫的书,这类书固然有趣,但不大好懂,最好待养成一定的读书习惯后再去挑战。

作者还在这本书里面把阅读分为了两种方法的阅读,有种方法叫“安定剂阅读”,目的是使自己的精神稳定。简单来讲,就是把已经知道的事情重新确认一遍的读书。

与此相对的是“兴奋剂阅读”,指的是阅读像前文提到的《禁闭岛》那样的书,进入异常的世界,体验震惊、兴奋等刺激情绪,讲述“弑父”故事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便是一例,我们都无法摆脱“想看恐怖事物”的情绪。

作者在这本书里面,也提到了几个阅读方法,比如说一天看一本书,这样的阅读量会比较大一点,但是,这样阅读所花费的时间也是比较长的,作者的建议是在有想睡觉的想法之前去阅读,并且使用跳读,更换阅读的频率,有些书需要详读,有些书可以速度。

作者对于藏书的意见是,家里如果没有1000本书,那是根本提不上是藏书的。

还有一种办法,通过“据点阅读”汇集知识,譬如《论语》,如果一开始就阅读原文,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但若是事先读过下村湖人的《论语故事》,就能顺利理解孔子的言外之意了。

阅读长篇小说时,很多人总是坚持不到高潮部分,读完开头的50页还不难,但后面就只靠着一股惯性,结果往往半途而废。在这种时候,可以使用一种比较特殊的技巧,就是只读对话部分。哪怕是再不容易读懂的书,描写对话所使用的语言一般也会比较简单。

“根据作者的建议,跳读”有着不为人知的优点,跳读的感觉恰似看电影。文艺作品经常被拍成电影,但并非所有语句都会被置换成影像,而是会摘选有趣的部分,再根据对话推动情节。而快速阅读,就是在日常读书时对此进行的实践。跳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持续进行这种“跳读”,还能培养类推能力。

哲学家叔本华曾严厉地批评安逸的读书:“读书是让别人思考。”然而,这句话也是以自身必须读书为大前提的。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读后感_2100字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读后感2100字

爱阅读的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重拾阅读兴趣8个月了,越读越欢喜。但隐隐的,又有些迷茫。

这几天在自我反思:我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经过思考,我得出来的答案是:能够更快找出事物的本质,更好的解决问题及精进自己,让生活更美好。

因而当我看到《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中提到的一段话时,深有共鸣。

“能否妥善应对压力,是由够不够聪明决定的。这里所说的“聪明”,当然不是指学习成绩好,而是指能够迅速抓住事物本质,确定优先顺序,配合自身能力做出判断,妥善选择如何行动的能力。”

的确,聪明的人更善于抓住事物本质,解决问题和处理压力。

而《深阅读》这本书,告诉我们读书能让人聪明。

在这本书里,作者斋藤孝从多个角度阐述了读书的意义,以及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斋藤孝是日本知名的教育学家,现为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主要的著作有《规划力》,《提问力》和《学会学习》。

1. 为什么读书

聪明的人更能应对压力,适应环境。

而读书又是让人能够变聪明的一个方法。

《太子少傅箴》中说过“近朱者赤”。

基因研究的权威村上和雄,在《启动的活法》,也指出,99.5%的人类基因,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每个基因的启动程度不同,决定了每一个个体的,能力不同。启动基因的其中一种手段,就是接触一流人物。

我们没有办法时刻围绕在一流人物身边,但是,阅读一流人物的书,也是我们接触一流人物的思想的好机会。

读书,是让我们接触到一流人物思想的捷径,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看的更远,见识的更多。

读的好书越多,受到一流人物思想的启发越多,我们也会越来越聪明,会更善于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让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2.读什么书?

斋藤孝认为,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一读。书分好书和坏书。好书是指容易读,有内涵的书。坏书呢,是指没有内涵的书。

在读书的初级阶段,为了体会读书的乐趣,可能会随意阅读,什么书都看看。但当读书进阶到更高的阶段的时候,我们就必须阅读优质的书了。比如说,古典名著。

虽然说古典名著,往往很难读,也有可能会非常枯燥。但名著之所以称为名著,必然有其经过时间验证的,有益的思想和启发在里面。

斋藤孝鼓励我们不要避开这些古典佳作,因为“一味阅读肤浅的书,就如同害怕成为职业选手,只能永远满足于当业余选手一样。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当我们跨越阅读古典名著时的种种障碍,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思想深度,也会得到提升。斋藤孝在书中分享了如何读古典名著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先读难度比较低一点的解读书籍。等书的内容比较了解的时候,可以再读古典名著的原书;读古典名著的时候,也要注意挑选一本翻译好一些的书。

3. 提升阅读力的方法

斋藤孝在书中分享了很多读书的方法,习惯和技巧。

这一部分内容,个人建议可以把这本书结合《高效能阅读》一起看。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中,分享了89个读书的技巧,与《深阅读》可以互为补充。

《深阅读》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三个读书技巧是:

1. 用书评找到好书

电子书中,目前我最喜欢的是微信读书,也经常会看书友们的书评,从中学习。有时候,看完书评,会不由的感慨:原来这本书这么有趣啊!就也想看这本书,于是就收到书架上去了。所以用书评找到好书,对我而言,是很好的一个方法。

2. 用输出,来使读书成为自身的血肉

斋藤孝认为,“能否把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判断有没有把一本书读懂的依据之一。向别人讲叙书中的内容要记住两点:一是以自己的感悟体验为主,二是尽量引用书的部分内容。这两点我觉得非常的受益。

现在每次读完一本好书,我都尽量写一篇书评。

但是在写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障碍,觉得好像写不下去。这个时候,我会又回头去看这本书。当我自己真正看懂了的时候,书评也就写得更顺利一些。

输出促进了我对一本书的理解,也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印象更深刻。

3. 转换阅读, 将内容融入自身

斋藤孝认为,世上所有现象,都可以用“y=f(x)这一函数式来解读。其中 y 是创意,X 是素材。”f“是一个人思考的轴心。

这一点有点儿像原酒纯一在《高效能阅读》中提的主场思维,如一个市场经理看什么都会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去喝咖啡,会留意咖啡店的广告词好不好等等。

但又不仅如此。

斋藤孝所推荐的方法, ”F“ 可能更多角度的变化和应用。比如连续读同一作者的书,可以了解到这个作者的思考轴心( F);阅读主题相同但作者不同的书,从而体会同一主题不同,不同作者之间不同思考轴心的乐趣。

通过大量的阅读,我们慢慢也能够确立我们自己的思想轴心(”F“),进而确立我们的思维体系。

这样,我们读过的书,就会慢慢融入我们,变成我们的骨血和气质,影响我们的人生。

总结

斋藤孝在《深阅读》这本书中,详尽和多角度分析了读书的意义,读什么样的书,以及怎样读书。

斋藤孝指出,“读书的目的本就是深化思想、升华精神。”

阅读能够帮助我们深化思想,增强判断力,能更快看到事物的本质。

而当我们的思想深度够了的时候,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才能够更加理智的甄别有用信息,让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游刃有余。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2400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400字

1
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2
介绍了四种不同层次的阅读
~基础阅读。
~检视阅读。
~分析阅读。
~主题阅读。
2
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
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3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
第1个阶段:阅读准备阶段,相当于学前教育或幼稚园的学习经验。
第2阶段:认字,相当于一年级学生典型的学习经验。
第3阶段:子汇的增长及对课文的运用,通常是三四年级结束时就会学会的方法。
第4阶段:学生要从小学和初中毕业了,通常为八九年级和十年级的读写能力。简单来说,他的成熟度是可以上高中的课程。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
分为两种:
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粗浅的阅读。
第一种的建议: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地看过去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构架做概括性的理解。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
4,版者的介绍。
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一两个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用着用这种方法把全书过一遍,留意主题的基本脉络,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一般作者会在,结尾几页,将自己的认为重新又整理一遍。
粗浅阅读的规则: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阅读方法推荐。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
4
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总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第二,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第三,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第四,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在阅读过程中,你要记得去提出这些问题,养成这些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
在检视阅读中要回答的问题是,第一支是什么样的一本书?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第三作者借着怎样的构架,来发展他的观点和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5
~第三层次阅读,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一,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书籍分类:
虚构的小说类。
论说类:
实用性,
理论性:历史,哲学,科学。
~~~二,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三,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地指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四,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五,全是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六,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七,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构架出来。
~~~八,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没解决,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的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九,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十,不要争强好胜,非争辩到底不可。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是要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的辩驳或争论。
因为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动物的一面,所以在争辩时就会要注意你会带进去的情绪,或是在当场引发的脾气,否则你的争论会流于,情绪化,而不是在说理,当你的情绪很强烈时,你可能会认为自己很有道理。
你要把自己的前提和假设摊出来,一场好的辩论是不会为假设而争吵的。
否则这样的读者可能是情绪化的,而不是理性的。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都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使我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6
~第四层次阅读,主题阅读。
~~步骤一,找到相关的章节。
在主题阅读中,你以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
~步骤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这时候就是要由你来建立起共识,带引你的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们走。
~步骤三,厘清问题。
我们也都建立起,一组不偏不移的主旨。
第一个问题通常跟我们在研究的概念和现象存在和特质有关。
第二个问题可能跟这个现象是如何被发现,或这个概念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有关。
最后一个问题是与回答前面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有关。
~步骤四,界定议题。
答案不同,固然来自个人,对这个主题有不同的观点。
~步骤五,分析讨论。
目前为止我需要,提升的部分就是,在看完一本书之后,能整理出一份,较为客观的书本内容。也就是说能说出一个,故事,或者说,情节大意。又能辨识,书中不同的角色,并且用自己的话重新叙述过,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关键事件。
你要怎样才能记住教练所说的每一个动作,屈膝,眼睛往下面,的山丘看,中心向下,保持背部挺直,还得学着身体往前倾,要求似乎没完没了,你咋能记住这么多事,同时还要滑雪呢?
当然滑雪的重点,在不该将所有的动作分开来想,而是要连贯在一起,平滑而稳定的转动,你只要顺着往山下看,不管你会碰撞到什么,也不要理会其他同伴。享受冰凉的风吹在脸颊上,往山下滑行时,身体流动的快感。
换句话说,你一定要学会忘掉那些分开的步骤,才能表现出整体的动作,而每一个单一的步骤都还要确实表现的很好。
但是为了要忘掉这些单一的动作,你必须一开始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就这样,你才能将所有的动作连接起来,变成一个优秀的滑雪高手。
一个人只要学习过一种复杂的技巧,就会知道要学习一项新技巧,一开始的复杂过程是不足畏惧的,也知道他用不着担心这些个别的行动,因为只有当他精通这些个别的行动时,才能完成一个整体的行动。
这也解决了我多年来一直的一个困惑,为什么张无忌在学武功时?会说这个武功已经全部忘记了。
忘记了才是最大的记得,说明他已经学会了。
以上纯属题外话。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者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_2400字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2400字

这里没有成功学的浓鸡汤,只有一碗实打实的白米饭,助你前行精进的路。
看完《开放的智力》来看这本《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前者主要讲学习和思维修炼,后者主要讲精进的方法论。
其实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是讲自我修炼,一定会涉及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方法论。
书中讲了七个模块:时间管理,如何抉择,如何行动,如何学习,如何修炼思维,如何努力和如何创新。 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准备从两个方面分享,其实特别简单,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学和如何做。
如何学
学习分三个段位,第一段是学习技能,第二段是学习知识,第三段是学习思维。
【技能学习】技能的养成,其实多归功于大量的重复练习。比如修照片,就是一种技能,女孩子们只要打开美图,选择一张照片,然后通过体验不同的选项,可以感受不同的修图效果。重复多次之后,绝大多数人都能掌握这一技能,修出比较好看的图片。
【知识学习】 知识学习相比技能学习更难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学习知识要背诵要记忆,而是理解和运用。
知识点往往是实践经验归纳提炼出来的理论,优点是更加系统和体系化,缺点是随着时代变化,原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在当下能否还能指导解决新的问题,是要打一个问号的。这个需要学习者带着实际问题去验证,去判别。
【思维学习】 思维的学习为什么这么难,是因为过去大量的知识和实践的经验塑造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思维模型,大部分人是在这个模型内进行认知和理解事物的。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易于复制模仿,比如一辈一辈的经验可以口口相传。缺点也很明显,目前人类掌握的所有认知手段都只能探知事物的部分而不是整体,所以一种思维理解下的事物是有局限性的,想要更接近事实,抓住事物本质,需要掌握多个思维模型来综合分析事物。
股神巴菲特的挚友和搭档查理芒格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他学习了100多个思维模型在运用,也因此他看问题能够很快很深刻。 比如说他一直被巴菲特称道的“两分钟效应”,在巴菲特第一次跟查理芒格聊起比亚迪时,查理芒格没见过王传福,也没参观过比亚迪工厂,对中国的市场和文化都比较陌生,但是他对比亚迪提出的问题和评论,时隔十多年还是投资比亚迪最实质的问题。
其实我们人人都有盲点,所以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此时有效的观点在未来可能就不适用了。只有通过不断的思维学习,学习多学科的思维模型,才能更接近事物本质。
【论努力和创新】我觉得这两点是可以放在一起的,如何努力其实就是如何高效的问题,很多人有主观意识,也想要努力做好,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努力,要么是手足无措,要么就是效率低下熬不住了。
打个比方,一个读书很努力的学生,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学习,谁也不能说他不努力,但他却不一定能获得好名次。很普遍的情形是很多非常努力的学生名次只是中上,并不算顶尖。
这就涉及到学习方法的问题,就像去记忆:昏鸦、人家、枯藤、流水、老树、小桥这六个词,没抓到规律的人就记得很费劲,懂得用诗词去记忆的人很快就可以念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学习有规律和科学的方法可寻,工作也是如此。不能抓到规律,不能把精力花在刀刃上,那么再多的努力也是无用功。就像一个砍柴效率很低的樵夫,一直是加班砍柴,却不及时磨自己的斧头。
如何创新,其实就是在帮助我们更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其实在传统的思维框架内我们是很难真正做到创新的,但创新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很多时候仅仅只是一个小改动就可以带来很大的变化。
比方说做手机,原先诺基亚一直在研究通话功能,所以我们会发现诺基亚的手机即使在非洲一些信号很差的国家依旧可以通话。如何拼耐用,拼通话,其它企业也许永远都无法跟诺基亚抗争。
但是我们会发现现在诺基亚在手机市场已经被远远甩到后面。其实创新就是要求我们跳出原先的思维框架去看问题。当我们觉得好手机就是通话质量好的时候,我们就很难关注到用户对于手机好看,好玩等方面的需求。
再比如团队管理的创新上,以往都是领导批评员工,能不能搞个会议让员工也来吐槽下团队呢?我觉得未尝不可,古语有云: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并不是说臭皮匠有多大的智慧,而是三个人可以看到事物不同的方面。
如何做
如何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自我管理:时间、有效、高效。
【时间管理】现在很多书都在讲管理时间,本质上都是在讲自我习惯的管理。比如说有的人说没时间学习,结果一看发现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玩游戏。其实每天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多,在这件事上投入多一点,其他事上投入就少了。 在习惯养成的问题上,是需要从简单的小目标开始做并伴随及时奖励,这个道理跟打游戏是一样的,在本文不做具体展开。
【有效管理】有效就是做正确的事情,别做没用的事情。这里头讲到两个维度,收益和半衰期。收益很浅显,就是好处或快感;半衰期就是持续时间。 打个比方,打游戏,就是快感很足的事情,但是持续时间很短,打完就没了。 再比如说阅读,就是目前收益小,但会持续很长时间。那么如何抉择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的依据就出来了,多做有收益,半衰期长的事情;少做或者不做没收益或者半衰期很短的事情。
【高效管理】高效其实有很多种方式,其实最本质的核心还是在于对事物的熟练把握上。一件事情不会做,你很难去谈高效完成,只有在知晓整个流程和懂得如何把握关键节点,那么通过重复练习就能够快速按质按量完成。 其次是统筹规划,根据轻重缓急做好安排逐步完成,抓好提前量留出充裕时间应对临时事件,懂得简化,一次只着重抓一件事,就不容易出现焦头烂额手忙脚乱的情况了。
【总结】上述所有的方面其实都是方法论,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姿势。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一个关键的前提,就是心态。所以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除了具体的方法论修炼之外,自身心态,格局的修炼更是至关重要。
【路途心声】安静地观察和思考,往往能带来不一样的发现。 感谢书友俐籽赠书,一同进步成长~
本文已收录至我的个人原创公众号路在途中,如果你正好喜欢,可以关注我。个人浅见,欢迎拍砖指正~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 读书 不仅仅是 读书。读书是生活,应记录全过程。

2 读书,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保证 长久的读下去。

2.1 读书不用追求完整性一本书不必全部读完

2.2 读书应有正反馈成就感,即看得见的成果记笔记。而记笔记,第一要保证长久的记录下去,可以非常精简,甚至一句话,但是必须保持记录。

2.3 可以由浅入深、可以摘抄、剪报,有很多方法。

2.4 营造特定、舒适的读书环境。

2.5 很少有人愿意花费同第一遍阅读的精力,重读一本书。你要明白的知道这点。那么读书记录与笔记,就很重要了。应能够记录甚至记忆下 需要的 框架 + 细节。

3 笔记本一元化记录法

4 我感兴趣的几个小技巧

4.1 笔记中,原文用〇打头,自己的感悟用☆打头。

4.2 专门名词用□框选,关注句段用下划线,重要的句段用波浪线,重点词汇用〇圈起来。

4.3 通读第一遍觉得不错,用上折,以利于读第二遍。第二遍读完,仍觉得不错,用下折,以备后用(笔记、翻阅等)。

4.4 精读一本书,可以采用 书签 + 彩色便签,颜色区分 + 记录。

4.5 书架、书桌,有建议:应按照阅读过与否、书籍是否含金量高、读书笔记区域来划分区域。

4.6 关于笔记本编号、读杂志的撕读建议、笔记本外做好标记等建议也挺有特点。

5 活用

5.1 以教为学,以输出为学。效果最好!

5.2 体验与现实/具体化。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3000字


近两年越来越喜欢看书,喜欢看书时候与自己的独处时光。尤其是今年工作上跨行,一切从零开始,内心经常会焦虑不安。睡前如果不看点书让自己静下来,估计会彻夜难免了。

越是看书,越觉得自己不会看书。如果把书比作水,而大脑是容器。那我觉得我的大脑就像个竹篮,即使给我一个瀑布,我也存不住一点水。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买本有关阅读的书。本意买《如何阅读一本书》,结果下错单,买成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虽然买书是因为乌龙错,但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却觉得非常庆幸自己买了这本书。虽然它废话有点多,内容重复太多,但依然不影响它给我提供了超实用的笔记读书法。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读后感_3500字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读后感3500字

#2018/12/25#《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书评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理论,第三部分准则。

第一部分前言,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概念。

1.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2.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3. 深度工作假设: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第二部分理论,分为三个小节的内容。

1.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①三类人将获得特别的优势: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在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拥有资本的。

②迅速掌握杂工具的能力,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③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塾,天资多么聪颖。

④学习需要深度专注。

⑤刻意练习核心要素。

⑥注意力涣散基本上与刻意练习要求的聚精会神是相对立的。

⑦想要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你必须高度专注,不能有任何干扰。换言之,学习是一种深度工作行为。

⑧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⑨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换一种说法,使你的表现最优化的做法是深度工作。

⑩ 深度工作并非是我们的经济中唯一有价值的技能,不培养这种能力也有可能做得很好,但是不需要深度工作的职业会越来越少。(没有深度工作仍然取得成功的个体。)

2.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①度量黑洞:难以度量成本高昂的电子邮件处理过程产出了多少价值可以抵消其成本。

度量黑洞使干扰深度工作的危害无法清晰化,就会使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干扰持续存在。

②最小阻力原则: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③最小阻力原则受到度量黑洞的保护,少有人对其加以审视,在这种原则支配下的工作文化,免去了我们短期内对保持专注和做计划的忧虑,却牺牲了长期的满足感和真实价值的产出。

④忙碌代表生产能力: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单位时间产出产品的数量),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⑤恰恰是将‘网络’作为智慧和政策建议来源的倾向,使其从相当无趣的电缆和网络路由器转变为具有魅力且令人兴奋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是当今的优步-意识形态(在技术垄断的时代,深度工作有很大的劣势,因为它所创建的品质、匠心和通达等价值都是传统的,与技术垄断无关的)

⑥如果你相信深度工作的价值,那么对商业整体而言将是一个坏消息,因为这种信念会他们失去价值产出的巨大增长潜力。但对你个人而言,这却是好消息。同伴和雇主的短视,使你获得了巨大的个人优势。

3.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①你的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关注事物的概括。

②深度的生活不仅仅可以让你从经济上获益,还能让你变得充实起来。

③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可以产生心流的活动包括,将脑力开发到极限、专注、在一项活动中达到忘我——这些概念也都可以用于描述深度工作)。

④深度工作培养个人技能,可以使知识工作从令人心烦意乱、心力交瘁的责任变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

第三部分准则,分为四个准则。

准则一,工作要深入

1.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冲动。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这种冲动会使专注于困难工作的努力变得无效,但是大多数人低估了这种冲动出现的频率及其力量。

2.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3.深度哲学四个分类

①禁欲主义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这种哲学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禁欲主义哲学的实践者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而且他们在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于工作表现特别突出。

②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这种哲学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

③节奏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换言之,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

④新闻记者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只要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将这种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称作记者哲学。

4.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严格内化的习惯。

5.一种习惯是否合适取决于个人,同时也取决于从事的项目类型。应该注意的普遍问题:

①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

②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

③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

6.要有大手笔。这个理念很简单: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改变,辅以可观的精力或金钱投入,都只为支持一项深度工作任务,由此你也提升了这项任务的外现重要性。

7.不要独自工作,在深度工作时,恰当的时机可以采用协作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推动你的成果提升到一个新档次。

8.像经商一样执行,遵循以下“原则”

①原则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②原则2:抓住引领性指标

③原则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④原则4:定期问责

9.图安逸,有下面三种原因

①原因1: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

②原因2: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③原因3:晚间安逸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重要

准则二,拥抱无聊

1.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

2.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①网络安息日(有时也叫作数字排毒)。这个仪式最基本的概念就是让你经常性地——通常是每周一天——让自己摆脱网络技术。

②使用令人分心的网络工具这件事本身,并不能减损你大脑专注的能力。在此强调三个需要考虑的重点。

第一点:即使你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网络和快速回复电子邮件,这个策略也适用。

第二点:不论你怎么计划网络时段,都必须保证在这些时段外彻底屏蔽网络。

第三点:在工作外也按计划使用网络,可以进一步提升专注训练的效果。

3.像罗斯福一样工作,高强度工作——不查收电子邮件,不做白日梦,不浏览脸谱网页面,不数次来到咖啡机泡咖啡。

4.有成果的冥想,有成果的冥想的目标是: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建议1: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

建议2:组织你的深度思考

5.记住一副牌,记忆力训练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个人专注能力的提升。

准则三,远离社交媒体

1.选择网络工具的“任何益处法”: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2.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3.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关键少数法则

在许多情境中,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

4.戒掉社交媒体,

5.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准则四,摒弃浮浅

1.越来越多的占用知识工作者时间和注意力的浮浅工作往往不似原本看来那么重要。

2.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3.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4.向老板申请浮浅工作预算

5.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6.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①贴士1:让发电子邮件给你的人做更多工作

②贴士2:收发电子邮件的时候做更多工作

③贴士3:不要回复

以上内容为本书的概括。

书评总结:就我而言,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第二部分为准则。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作者旁敲侧引了很多个例子,用了很多个例子和书籍,论证深度工作。里面有些实验数据,很让人感兴趣。

但是第一部分的理论,引用了那么多书名,感觉有点商业互吹,不知道是作者有意还是中文翻译的原因,因为看到一本陌生的书名,总是忍不住去搜索。

第一部分的理论,总体而言,还是挺不错的,满满的都是干货。

第二部分的准则。虽然作者是这样命名的第二部分,但是不难看出第二部分才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和方法,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深度工作,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做到四个准则,从而实现深度工作。

但无论是第一部分也好,还是第二部分也好,乃至于整本书。作者所要传递出来的内容大概就是尽量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

而我们所要学会的就是如何在生产时间以及生产收益,这两个点上达到最优。

读后感《《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_24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庸2400字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