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巴哈旺大饭店观后感影评范文。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在观看了以后,不禁为演员精湛的演技所钦佩,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巴哈旺大饭店观后感影评范文”,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巴哈旺大饭店》是一部来自印度的喜剧电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影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带着自己年迈的父亲去往印度圣城瓦拉纳西的故事。剧情扣人心弦,耐人寻味。网友们是如何评价这本书的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开始知道这是一部探讨生与死的电影的时候,是不抱什么希望的,看完以后意外的发现,还不错呀。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里面的父亲,那个中年男人。我一开始是很讨厌那个老头的,觉得事贼多,那么简陋的地方还要喝牛奶吃水果,明明自己儿子工作那么忙还非要去那个破地方待那么久。第一阶段待的15天大概就可以把儿子的年假用完了吧。

这个中年人俨然是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妻子是普通的印度妇女,一辈子操持家务,那么家里的收入,其实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这个中年人。面对老父亲看似不合理的请求,糟糕的环境,工作的压力,女儿的叛逆,总让我觉得他是这个电影里最可怜的人。

《巴哈旺大饭店》是一部印度电影,巴哈旺大饭店是真实存在的旅馆,在过去的四十多年内,已有超过一万四千五百人在此留,这是间只提供垂死之人入住的旅馆,每人的居住上限是两星期,幸或不幸,两星期后若仍未死去就必须离开。

影片中的父亲外表仍十分强壮,也没什么特别的病痛,只因为一个反复出现的梦,便认定死神即将上门。这可苦了忙于工作的儿子,他一方面认为父亲在胡闹,一方面又认为自己有义务陪伴父亲,一方面认为父亲不会死,一方面又突然意识到父亲总有一天会离开。这种矛盾的两难,随着待在旅馆的日子渐长而不断加剧,他一直生活在矛盾之中,但当他看到焚烧尸体的现场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他学会了放下。

父亲临终前感悟到自己对儿子的愧疚,对儿子道歉中,两人的隔阂烟消云散,老人从与儿子的隔阂、不理解,到劝儿子离开,体现了老人从单纯的厌世状态,转变到顺其自然的状态。

每天死亡都在发生,或近或远,而在巴哈旺大饭店中,死亡变为了一次旅行,一门课程,一场聚会,一次人心交融的畅谈,让人脱离现世的纷杂,脱离日常生活的细碎,脱离人们感情的()禁锢,筛浣出最闪亮的恒河钻石。

离开不一定是不幸的,但一定是不舍的。人生如梦,死亡也只是生命的过程,当放下的时候,也正是解脱的时候。

印度圣城瓦拉纳西,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恒河边烧尸体的事,那种骇人的场景只有西藏的天葬可以与之抗衡,很少有人至少我并不了解葬礼背后的那些老人和病人的经历。巴哈旺大饭店就是带着大家了解印度人是怎么面对死亡理解死亡的。

进入印度的感受,就跟剧情中的儿子带着老爸入住巴哈旺大饭店的经历一样,一开始各种懵逼,各种刷三观,各种简陋,各种惊悚,还会夹杂着时不时的愤怒不解,但一旦生活一段时间,开始接受设定,也会习惯,也会发出像家一样的感慨。

巴哈旺大饭店刷新了一系列对于死亡的观念。

死亡是一个过程,正值清明假期,扫墓时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死亡是一个过程,当老人察觉到准备进入这个过程时,死亡作为目标设定下来,经历这个死亡的过程。相比之下所以国内敬老院对待老人的方式,医院里给老人上机器上药的行为,都是为了多活几天,甚至是专门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敬老院也是如此,小辈们借助各种方式维持着老人的无生活质量的活,而不是让老人更从容的离开。剧中的父亲经历了快一个月的时间,还有那位在巴哈旺大饭店过了18年的老婆婆,死前从容安排,了无牵挂,死去的那一刻想必也是安然的。作为老人,谁不想要死后的葬礼后事能顺顺当当,不会带来后辈的困扰和矛盾。

人也并不是轮回的最佳目的地,来世成为一只袋鼠也不错,不管是不是住在澳大利亚,至少有个袋子。一想到来世可以是一只长颈鹿,或者你想成为的那一个,死亡也就不再是坏事了。灵魂与肉体是一体的,肉体不在,灵魂为什么要停留,所以也就是没有鬼混的事。名字是人的约束,当你换了一个名字,就可以换个人生,当你成为无名氏的时候,反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巴哈旺大饭店就像一场关于死亡的治愈之旅,老人得以体面的与过去说再见,放过了被孝顺困住左右为难的孩子们,孩子们得以逐渐习惯老人不在的现实,

印度教的死亡观其实比其他信仰要更纯粹一些,当然商业价值会变得少很多,不如其他宗教操控者民众对死亡的恐惧,现代医学拿捏着人们想要活的欲望,榨出他们最后的钱。给老人本人以及他们的后辈带来矛盾、痛苦、遗憾、愧疚。

下次再看到印度恒河上的烧尸体的仪式时,我不会再大惊小怪,而是带着祝福与羡慕,祝福已经与现世告别的老人,羡慕老人可以投入轮回,祝福继续自己生命之旅的后辈,羡慕后辈们已经充分得与老人告别。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布达佩斯大饭店》观后感


《布达佩斯大饭店》观后感

真的,真的很喜欢这一部电影,从周六发现她至今,一连看了四遍,当一个人看到一部好的电影,个人觉得就是会让我们仔细的去看每一段字幕,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动作,还有每一个表情,然后会细细的回味。这篇观后感也是我第三次撰写了,前两次总是觉得自己很肤浅,没有看到些什么,所以一直没写成,今天,我真正的静下心来,仔细的品看了一遍,终于将其一点点将这篇文章写完了,好吧,直接切入主题吧,我也不想太多的废话。

这是一部电影,一部美国电影,导演就是前些年的那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同一个导演,那部电影也很不错,建议大家也去看看,那么好吧,导演我就介绍到这里吧,百度百科还是很强大的,建议大家自己去百度吧,我还是谈谈我所看到的电影吧。

电影的画面,层次感很强(蓝光版),这部电影讲述了好几个时代的故事,导演色彩什么的都能运用的很好,希望大家能仔细看,很有美感,而且很复古,很唯美,我觉得我是一个传统的人,所以我非常的喜欢影片的画面。

故事大致讲述的是一个富婆被谋杀,关于遗产也引发的一连串故事,但是故事还是很丰满的,看到底我们都会忘记这是一个关于谋杀引发的连锁故事,那么,我们还是谈谈各个主角还有影片的细节吧。

主角叫古斯塔夫,他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门房先生(我的理解是酒店经理主管之类的职务),他是一个老派的绅士,一诺千金,坚守信念,勇于承认错误,平等,友爱,责任的一个人,虽然他很唠叨,但是这是这个人的特点,我们不能在此进行指责,毕竟人物完人,这样才能体现主角的丰满与真正的完美,我继续说说故事的大概和值得我们回味的几个片段吧。

我最喜欢的是越狱片段,这段明显是在致敬着名的法国电影《洞》,刚入狱的古斯塔夫先生被狱中的人羞辱与欺负,被打得鼻青脸肿,但是,他用他自己的信念和如在酒店一样的服务赢得了各个欺负他的死刑狱友的信任,并且拉他入伙一并进行越狱计划,个人认为最经典的片段便是越狱刚逃出后古斯塔夫先生和Zero的那段对话了,刚开始古斯塔夫因为Zero在外面没有满足古斯塔夫先生的要求,而不断的对泽荣进行指责和辱骂,但是问道Zero的出身和移民的原因后,并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进行了深深的自责与道歉。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真正的绅士是没有歧视的,没有所谓的阶级鄙视的,他们的信念就是平等,知错就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亲情,友情都在这里充分的体现了出来,在对话的尾声,古斯塔夫先生问起了Agatha的现状,而Zero的回答确实一段诗句,真正爱一个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该如何肤浅的去形容一个人,那么最好的形容那么可能并真的是一段诗句来的美丽,Zero和Agatha的爱情是令人羡慕的,Zero向Agatha表白的那一段,虽然当时的他们都是当时社会的最底层,虽然表白的礼物仅仅只是一本书(诗),但是从书的献词中,我们可以真正体会到Zero对Agatha的爱意from Z to A。

可以说这是一个很难令人难忘的一个细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几个词语的意思,那么我必然是有必要进行解释介绍一番这里面在英语中的含义的,Z到A,英文中的结尾字母并是Z,开头字母是A,自此,并包含了26个字母,26个字母可以组合成任何一个英文单词,单位可以组成任何一个关于爱的词语(想必大家都在亚马逊网都购物过,我们仔细看看他们的图标,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笑脸标志并是从A指导Z的,含义,我就不细细解说了)。

两个小年轻的爱情是非常的令人羡慕的,身为这么优雅的绅士古斯塔夫先生也当然是仰慕Agatha的,但是Zero不许和她调情,哈哈,古斯塔夫立马就让Agatha回到Zero的身边,并对他们的进行了真挚的祝福,优雅。爱情其实不需要太多的物质基础,很多的时候我们只需要那份简单的爱即可。

还有影片中古斯塔夫和Zero追逐杀手的那一段是十分有趣的,很耐看,当古斯塔夫先生命悬一线,即将坠崖的时候还不忘在死前进行吟诗,我不知道是电影的艺术美化,还是什么所谓的东西让古斯塔夫先生拥有这份从容和信念。

片子的律师也是,也是一个坚守自己信念,不惧死亡的一个人,虽然他随后被杀了,而且被杀的场景很血腥,也值得仔细一看。

还有一些小的细节,比如古斯塔夫先生在逃亡路上都不忘喷华丽香氛。具体种种还得大家自己去看呐,特别提一下,关于古斯塔夫打电话求救的那个片段,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里面发挥了六人法则的作用,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搜索看看。

一部好的电影并不需要用太久的时间去讲述故事,更多的是将故事讲好讲美,讲的令人难忘才是最重要的,最了不起的地方,古斯塔夫与Zero的亲情,友情,基情,在片子都有充分的体现与阐述,Zero对Agatha的爱情和想念,也是非常的令人难忘的。古斯塔夫先生对美好的人与事总会进行绅士般的无尽的赞美,对自己所厌恶的东西也会进行一番不留余地的吐槽。

电影的好与坏当然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还得大家自己进行仔细的品看,才能慢慢的发现美。强烈推荐《布达佩斯大饭店》,这是我今年以来看到最好看的影片了,谢谢。


布达佩斯大饭店观后感900字


《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由韦斯安德森执导,由拉尔夫费因斯、托尼雷沃罗利、西尔莎罗南、爱德华诺顿主演,主要讲述了发生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欧洲半个世纪的硝烟战火。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布达佩斯大饭店观后感900字。

影片的最后,有一行字:Inspired 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他是奥地利流亡作家,犹太人,曾受到纳粹迫害,最后选择与妻子自杀身亡。韦斯安德森致敬昨日的欧洲 灵感来自茨威格,影片隐喻了欧洲文明的衰亡史,也是茨威格离开衰亡的精神家园的传记。

《苹果男孩》是靠古斯塔沃细致入微,体贴热心的服务劳动所得,也是属于他的回报之物。隐喻犹太民族精打细算,从耶路撒冷向全世界,逐渐继承了欧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而此时此刻,死者的儿子,只关心财富,无视契约和法律,派人谋杀律师,追杀证人。单纯的占有,而不继承精髓。

德米特里家的打手是个少言寡语,出手残忍,效忠主人的男人。他的戏只有一个内容一追杀。他近乎愚昧的忠诚,杀人不眨眼,标准的军姿,正是德国军队的写照。

古斯塔夫在火车上怒斥纳粹,在寒冷的荒原中被击毙。茨威格在现实中没有这样做,但他何尝不希望自己能与纳粹反抗到底。在艺术的加工下,这也是茨威格理想中的结局。

作为一部文艺电影,它没有演绎那个时代的纯真与美好,也没有用某种手法来表达人们对"昨日世界"的怀念,只是在平静的讲述故事,让大家慢慢去体会其中隐藏的,作品想要反应的现实。

从最开始到结束,坐着看书到合上书,看书的女人-年老的作家-年轻的作家-年老的侍者-侍者年轻时的回忆,影片层层递进,将古斯塔夫的传奇浓缩到90分钟的影片,在财富面前,人性是贪婪的,当D夫人死了的时候,所有与她相关的人都在等待,那份遗嘱的宣读,没有人真正在意是如何死亡的,怎么死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不能从中间得到自己的一份利益。

让D夫人另立遗嘱,是别人对她财富的内心贪婪,让她在晚年无法得到温暖,在遗留之际都看不到这个世界的太阳,古斯塔夫保存着那份温暖,在反杀了长子手下之后,还是致意了哀悼,在火车上奋不顾身的保护着他的伙伴,自己的得意门生,甚至献上了自己的生命。

安德森被称为初女座导演,原因就在于对于构图的极致追求。他的电影几乎每一帧都可以截屏下来当做屏保,黄金分割的比例,左右构图几乎完全对称。说再多不如一看,无论是从镜头、色彩、故事结构都是到位的,90分钟享受一场紧张、愉悦的电影。

电影概述:影片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欧洲,影片围绕着一位带着传奇般色彩的酒店礼宾员和他的年轻门生展开。在远近闻名、宾客络绎不绝的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礼宾员古斯塔夫先生经历了不少声色犬马,其中不乏无价名画的失窃、名门王族望族的财产纷争等荒谬轶事;不仅如此,他还跟这家豪华酒店一齐见证了欧洲半个世纪间的战火硝烟,沧海桑田。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1000字


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写观后感能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您也许正在观看,也为相关的情节呈现所赞叹,写作品观后感有哪些格式上的要求?您对写好作品的观后感一定充满兴趣吧!为此,读后感大全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 篇1

电影是根据1994年4月6日发生的卢旺达大屠杀改编的,沉重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反思所谓的人道主义,再一次质问和平是否真的存在。同时让我十分感慨的是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力量之强。

之前对于这件发生在我出生之初的历史事件,我并不了解。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的信息,所有文章都是持这样一个观点,这场发生在卢旺达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惨痛的教训,大屠杀这种行文必须否定。可是关于这场大屠杀的起因,观点则是各有不一样。有的是确定大屠杀的最表面原因,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种族仇恨;有的认为是西方大国借卢旺达的民族进行利益的较量;甚至有的把起因归结于卢旺达人多资源少,生存利益容易冲突的国情。

我认为,在明确反对屠杀种族这种反人类的罪行的立场上去明确起因十分必要。因为仅有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防范事件的重演。人类社会无法一次又一次承受如此沉重的教训,不能一次又一次去用过百万人的生命去唤醒真正的人道保护。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也绝非单一的因素引发的。不能否认,胡图族与图西族长期以来积怨很深,而卢旺达胡图族人总统被杀则成为了导火索。但也不能忽略电影中提到的,胡图族进行种族灭杀期间的武器由法国供给,这也就说明,这场屠杀还涉及强国的利益角逐。当时的卢旺达是授权比利时进行管理的。当然,电影中反映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也是大屠杀的酿成因素之一。联合国决定撤兵的那一刻,我想电影已把那种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关于联合国的维和部队,有一个议点是维和部队在执行维和任务时的职权。在电影中,维和部队应对胡图族暴动民众的一次又一次攻击,都是不能开枪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规定了“维和部队进行自卫之外不能主动攻击。而维和部队的主要职责是调停战火。我认为这样的维和部队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部队应是军队的性质,军队与军队或暴动民众在对峙激烈的前线还有谈判的机会吗。并且部队仅有在自卫时才能主动攻击,换言之,当对方攻击的是他们所保护的对象时,情景危急时也只能是以阻止、停止状态为目的。要明白一但发生起暴动,暴动者的情绪是如此的激动,行为是如此的残暴,维和部队即使再精锐也不可能赤手空拳去阻止暴动吧!所以我觉得得在授权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更多一点的灵活部分。

还有一点我至今想不明白,种族之间的仇恨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人是群居动物,因地理、文化等产生的种族差异其实都是能被理解的。屠杀犹太人、屠杀图西族人的过程中都是煽动了民族情绪,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每一个人都不能理解这种民族差异。只能说,人都有兽性的一面,当这一面被无限放大,无限鼓励时,它就盖过了理智,完全展现了。

这部电影真的值得一再观看。我想每一次看都能发掘到新的角度去探索。因为灭绝种族这种恶行实在是违背了太多人类的共同完美愿望了。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 篇2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动乱,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安逸得让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一个人不需要老是活在过去当中,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句可以活在无所谓中。压力,随时随地都让我们随时可能失控,一旦发泄,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曾经我们恨日本人,我们抵制日货,到了后来,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就变成了把邻居家的日本车给砸了。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看看四周,炎热的空气蔓延在四周,微博上各种对政府不满的文字在传播,如果有一把火把这些不满点燃,我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压制自己心中的怨气,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的恶魔,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住进那个所谓的卢旺达饭店。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过好没一天。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 篇3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94年,发生在非洲卢旺达的一场残酷的不一样种族之间的屠杀。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一样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齐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向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此刻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因此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向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期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因此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代替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向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齐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一样,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感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向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一样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一样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一样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就应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能够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我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光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此刻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向最求的,只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 篇4

这是一次惨不忍睹的屠杀,发生在两个不同种族之间。没有政府的力量,也没有联合国的援救,任其民兵在全国范围内疯狂地屠杀······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同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起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直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现在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因此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直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希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因此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取代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直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起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同,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爱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直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同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同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应该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可以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己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间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现在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直最求的,只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 篇5

正沉浸在小崔几年前写的那本家常里短,轻松幽默又不乏认真严肃的《不过如此》时候,看了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卢旺达饭店》,再也笑不起来了。小崔在书中谈到的关于日本的那一章节中提到:当人进入到一个群体时代之后,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下,在心理上回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低能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体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理智水平十分底下的生物。他还提到,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说,因为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孤立的个人在生活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当他加入一个不负责人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向自己的同胞发泄这种破坏本能,便把它发泄到动物身上。与群体狩猎的热情和破坏的本能发泄在他们认为猪狗不如的人的身上。

原来人都是一样的。卢旺达的种族仇恨由来已旧,大致是由西方殖民者所造成。政治利益掩盖下的经济利益驱使野心家要用极端的手段来得到他们认为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媒体成了他的帮凶,被激起热情的民众成了丧失理性*的野兽。这个时候,他们平时的邻居、朋友甚至亲人在一夜之间都成了四处乱窜让人讨厌的蟑螂。在这个时候,最无辜就是惨死在反叛者刀下的众多亡魂。他们手无寸铁,无力反抗,他们只有东躲西藏,被人逼成了蟑螂,心中虽然有一丝生的渴望(他们很多人都是被杀害在卢旺达和扎伊尔的边界的湖边)。可是谁来救他们?上帝似乎太忙,屠杀者眼中没有一丝仁慈的光芒,西方的救世主们,依然是高高在上,在他们眼中,卢旺达不过又一次成了奴隶们的竞技场。

保罗最终安全地同他极力保护的人们离开了这个恐怖的家乡,希望、喜悦和哀伤都在他的脸上。我不禁想,上帝的天平永远在倾斜,当今天倾向到保罗身上,那些仍然如惊弓之鸟般逃难的人们呢,谁又来帮他们的忙?保罗的生命并不比其他人的坚强。但他有利用在外国饭店工作机会所学习到的“国际交往惯例”;他会熟练地使用利益交易中换得将军一次又一次的手下留情,他懂得如何让自己和同伴脆弱的生命去博取国外友人的同情从而再让它转成生的希望,他苦苦地抵住这个沙漠绿洲那破烂不堪的,快被暴徒踢破了的大门不让风卷进沙尘。而那些被当作蟑螂给“踩”死的人们呢?那些象动物一样关在笼子里的“图西族x”呢?那些成为蜗牛一样的背着行李行走的难民呢?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有求生的本能在驱使他们到处流走。

整个影片都让我都叹息着生命的脆弱,平时以为稳固的家其实随时都可以被人轻而易举的冲破,优美柔软的脖子比不过寒刀上坚硬的线条,外力的倚靠突然之间就化得虚无飘渺。红十字工作人员谈到她眼睁睁看着被杀害的图西族孤儿说,要是她能活着她再也不做图西族人了。天真的孩子并不知道,错不在她的民族身份。她甚至不知道一切都已经注定。要想改变也许只有等到来生。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上演着剧情雷同的戏码,就连是在号称文明社会的现在。

现代?除了通讯工具的进步,逃跑方式的多样和所能寻求的帮助力量的限制增多以外,事件的本质仍然还是人性*的退化和人伦的流放。难道这就是人的宿命?在影片中,我们可以责怪贪婪-阴-险的胡图族人,可以抱怨冷漠势利的西方国家,甚至怪罪曾经是殖民者帮凶的图西族人。可悲的是,当我试图要超越这些,从人性*中来反思的时候,才发现,人逃不开利益的争夺。无论是殖民者曾经对卢旺达以及整个非洲,拉美和亚洲的奴役,还是二战中与此相似的种族清洗,起因无非是都是人性*的黑暗面所投下的阴影。

不否认,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感动于辛德勒倾家当产去拯救那些在由于他的同胞的威胁下只有微弱气息的犹太人所表现出的清醒无私;也感动于保罗用他并不宽大的肩膀来帮助信赖他的异族时让我们看到的人性*的坚强高尚;同时还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自己的家园都丢失的情况下还有人愿意去帮助远到而来的客人所表现出的勇敢力量。但是,所有这些都象是天边乌云的阳光那样渺小,仿佛随时都会给黑色*吞没。难道没办法让黑暗永远都离开我们的生活,没有哭泣,没有逃亡更没有杀戮?当然这不再是电影的任务。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 篇6

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但是知道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直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因此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但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 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 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文明、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但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情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起。虽然最后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希望,但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一: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中午不想睡午觉,看了部电影,《卢旺达饭店》。

现在的心情还不能平复。

对于非洲的历史,我了解的不多,只知道它曾经是许多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即便是现在对非洲的了解也还是很少。一直也以为,只有在中国才发生过大屠杀,从未想过,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也曾发生过这样惨绝人寰的事。而这些事还发生在近十年里。

1994年的卢旺达是动荡的。比利时的军队撤离,西图族和胡图族的政权交替,卢旺达没有安宁可言。由于长期的压迫,刚接到政权的胡图族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他们在卢旺达制造了一次又一次残忍的屠杀,越来越多的西图族人被杀害。城市里,死亡的气息越来越重。西方世界遗弃了卢旺达,因为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而留在卢旺达的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而在这些力量中,有个中流砥柱,我想可以这么说,他就是保罗。他是胡图族人,原本他可以安稳地过他的生活,但他的妻子是西图族,他的很多邻居是西图族。开始他只是单纯地想要保护自己的家人,但形势的发展让他意识到,他应该用自己的力量拯救更多的人。是的,他做到了,他利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了饭店里的一千多名西图族人和胡图族难民,他赋予了一千多人重生的机会!我想,我应该向他致敬,他是伟大的人儿!

不禁想到了《辛德勒的名单》,也是同样题材的电影,同样是伟大的人,同样值得歌颂!

在《卢旺达饭店》中,有一幕估计任何人看了都会感到震惊!保罗和他的手下开着车在黑暗中前行,道路颠簸不已。知道清晨的薄雾慢慢散开,路面才渐渐被看清。原来,路面上,尸体横亘,有老人,孩子,有男人,女人!这一刻,谁都无法镇静,谁都无法相信眼前是事实,是真相,在这一刻谁都愿意是眼睛出了问题!残忍的人呐!本是同根,相煎何急!

卢旺达,1994年的卢旺达,冤死的亡魂弥漫在城市的上空,迟迟不愿散去。

我想,影片不是单纯地只歌颂保罗吧!在赞美保罗的同时,影片也在讽刺,讽刺那些一直标榜着人道和人权的西方国家,为什么在卢旺达人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却无情地抛弃了他们?当孤儿无辜的眼神盯着你们时,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带他们走?当你们看到惨绝人寰的屠杀时,为什么只是感慨,然后继续享受你们美妙的晚餐?看吧,你们都在打自己的耳光!

保罗,你是好样的!你保全的并不只是一千多个生命,你更保全了整个民族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你保全的,是整个卢旺达!

篇二: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昨天看《扫起落叶来过冬》时,书中讲种族大屠杀的事例深深触动了我,于是紧接着看了“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

真的很震撼人地心灵,人真的是很可怕的东西,有哲学家也说过,世间所有万物只有人能做出种族灭绝这种事。看完影片,心久久不能平静。越来越理解平淡才是福。生命真的很脆弱,在动乱的时代,人命贱如土。我设身处地的想想,觉得在绝境中我并非只有求生的欲望,只求能和最亲的人待在一起,平静地走过最后一段时光。

主人公真的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而且随着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得责任感反而越来越强,最后竟强迫将军回去救家人和难民。

片中红十字会也很让人感动,国际红十字会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让我越发觉得有做无国界医生和红十字会成员的冲动。

当年的布鲁斯威利斯的“太阳滴血”可谓第一部深触我心底的战争片。细想国内的战争片子,可能是导演的角度不同,最后给我留下的就只有英勇的解放军,很少有侧重战争残酷的(唯一让我感动地“紫日”“战争子午线”,不知道是不是大陆的)。而很多外国片子,恰恰省略了军人这块,而侧重于战争对于人性的影响、直观的展现其残酷性,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思考。就像中国的历史书只讲了林肯领导南北内战解放黑奴,对于美国发展有很大意义;而林达的书,从美国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的角度像我展示的更多是这场战争的不合理性、荼毒了多少生灵,造成了多么不可挽回的悲剧。

我总结了一下,西方人赞扬个人的英雄主义、伤痛集体人性的缺失;而中国赞扬集体主义的力量、忽略个人道德的败坏。

时间已晚,此片就不深谈了,该睡了。OMG,我又是最后一个睡觉的。

篇三: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动乱,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文革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安逸得让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 ,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一个人不需要老是活在过去当中,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句可以活在无所谓中。压力,随时随地都让我们随时可能失控,一旦发泄,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曾经我们恨日本人,我们不买那个岛国的东西,到了后来,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就变成了把邻居家的日本车给砸了。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看看四周,炎热的空气蔓延在四周,微博上各种对政府不满的文字在传播,如果有一把火把这些不满点燃,我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压制自己心中的怨气,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的恶魔,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住进那个所谓的卢旺达饭店。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过好每一天。

布达佩斯大饭店观后感范文:一个精致的童话,一曲伤感的挽歌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部由美国、德国和英国共同制作的喜剧冒险电影,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呢?影片主要讲述了欧洲()一个著名大饭店的看门人的传奇故事。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从观影之初,你就不得不为它浓浓的形式感所吸引。不同的年代,采取不同的银幕宽幅来区分和表现;那极度精致、对称的饭店大堂和富丽堂皇的深宅大院;那浓烈饱和、明艳动人的色彩;那一帧帧恍若明信片的美丽画面;那跌宕起伏甚至让人无法置信的情节(如高山上的滑雪追逐和酒店同业者对古斯塔夫的帮助);那略显浮夸却又让人感觉颇为契合主旨的各路明星的表演(熟面孔的明星实在太多了)

我应该没有看过韦斯安德森其他的电影,但就此判定这应该是他电影的独特风格。欣赏一位独树一帜的导演精心烹制的大餐,的确比品尝那些爆米花电影要爽口可心得多。这里面有其他人很难模仿的风韵和趣味。何况象这部电影,还给你讲述了一个精致的童话,一段有趣的传奇。

影片有两个男主角:一个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经理古斯塔夫,他对工作苛刻严谨,对顾客优雅体贴(体贴到可以和年老贵妇上床),对欣赏的门童零关爱有加(直至因此被士兵枪杀);另一个是门童零,忠诚而勇敢,最终接管了大酒店。

影片讲述了古斯塔夫的蒙冤入狱和越狱逃跑,讲述了零和糕点店女工的纯纯爱恋,特别用轻松有趣的情节讲述了古斯塔夫和零的逃亡以及最后的真相大白,刻意渲染出某种童话般的氛围。如果没有古斯塔夫被枪杀的情节,也许这就真是一个童话了。然而生活不仅仅是童话。战争来了,军队占据了饭店,在火车上也要接受士兵严格的检查。

古斯塔夫要象绅士和兄长一样保护零,在和士兵的争吵纠缠中被突然枪杀。古斯塔夫被暴力杀害,象征着一种生活方式和一个时代的终结。影片由此演变成一曲旧欧洲的挽歌。古斯塔夫所代表的旧欧洲,优雅迷人、讲究秩序、对人体贴关爱,充满老派的绅士风度。然而这种迷人的风度情终归要成为过去,因为时代在发展,过去的美好和宁静已很难维系,何况还有战争对它的暴力终结。

最后零接管了大饭店,他还住在饭店的小房间里。当作家问他为何坚持住在那里,你也许以为他会说,这是对古斯塔夫的一种继承和缅怀,然而却只是因为这里有他和糕点店女工度过的美好时光而已。饭店可以继承,但旧欧洲已一去不复返。曾经辉煌的酒店只能在岁月中慢慢破败。

以真实地名命名的虚构大饭店,参照历史但又被架空的时空,营造出某种似真似幻的感觉。色彩是眩目的,而氛围却有几分疏离。也许影片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吧?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今天按好评推荐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非常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现在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恐怖分子袭击事件,人肉炸弹自杀事件,暴徒威胁劫杀事件等等,但是只是看过后心里知道,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 《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快乐, 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老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己不知道叫幸福的幸福。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面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怎么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心情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但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

感恩生活,感恩世界,心存善良,力所能及帮助每一个我们能帮助的人吧!

观后感《巴哈旺大饭店观后感影评范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