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心理罪读后感1000字

心理罪读后感1000字

《罗杰斯心理治疗》读后感1000字。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罗杰斯心理治疗》读后感1000字,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罗杰斯心理治疗》读后感1000字

樱桃

很开心参与这次受益匪浅的读书会,让我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解更进了一步。

《罗杰斯心理治疗》一书中,我们可以读到编者从罗杰斯一生的临床实践中精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十例个案文字记录,了解罗杰斯的理论观点和临床实践情况,感受大师风范的高度共情以及"以来访者为中心"人本主义原则的实际应用。同时我们还能看到来自各个不同学派的心理治疗专家们对这些个案的讨论及点评,让我们能在各个视觉层面去看待每个个案处理得好与不足的地方。

罗杰斯最具深远影响意义的是他"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和以这种理念为基础的治疗方式。他打破了传统"指导式"的心理治疗,他不同意治疗师通过干预指导来提高来访者对自己内在心理的认识,而是认为最能改变自己的人是自己,不是别人。因此,他首度称前来咨询的人为"来访者"或"当事人",而非"患者".罗杰斯由此发展出一套非指导的、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更加平等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而治疗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来访者的"个人成长".

罗杰斯创新地提出"人是可能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从案例中我发现,如果来访者能够感受到治疗师是在真挚地、诚恳地与自己谈话,设身处地理解自己内心隐秘的世界,而不是在掩盖自己和扮演"医生的角色"时,他们会打心底认为即使自己说出一些"不可被他人接受"的观念或行为,也能得到治疗师的包容和积极关注。此时来访者就会感到一种完全安全的谈话氛围,此时再在治疗师鼓励下进行进行自我探索,通过这个过程,来访者就能启动"促进个性改变、形成自我成长"的"自然过程".

其余学派中有很多具体的技术和方法,相比下,来访者中心疗法并没有过多的技术和方法,但其效果是不可低估的。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都感觉自己离"真实自我"越来越远,正因为如此,如果有一个人能认真地倾听你的表达、一直和颜悦色地关心你、向你询问以保证能准确理解你,那么你会体验到一种感人的真情。在治疗师坦诚的态度、及时的反映、准确的表达下,这些都可以使你感到自身的价值,从而使来访者能够真正重新开始认识自己。

事实上,罗杰斯是一位情感投入的倾听者。从罗杰斯的个案中可以看出,不论对象是有一般心理困扰的来访者,还是严重障碍的患者,他总是那样真诚和恭敬地倾听来访者的倾诉,全神贯注地了解他们的情感、思想、恐惧和内心冲突。在罗杰斯的共情反应中,包含了对来访者在智力、情绪和精神方面的理解,同时也深深打动了来访者。尽管罗杰斯使用的词语总是非常简单,但他对来访者的情绪状态极为关注并异常敏感。

从书中可以看出,罗杰斯在治疗中以人为本,根据每位来访者的独特需要进行灵活反应,因势导利,从而使来访者的状况发生了好的变化。或许罗杰斯的做法也不全是"教科书式完全正确的",但是他展现了一个大师应有的风貌,他能够真正坦诚且诚挚地与每一位来访者进行平等的对话,而不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这一点令我十分敬佩。这是一种深刻的关怀,也是人本主义所提倡的,更是世人应学习和借鉴的。

通过参加此次读书会,也让我体验到在这个团体中组织的温暖与力量,同时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成长与提升。很开心能够参与这次受益匪浅的读书会,希望下次还能再次参加。

樱桃

2018.01.16上午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读后感


《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读后感——成长之路

洋桔梗儿

情感幼儿园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所有人都做出了一系列的决定。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在做这些决定或者存储这些决定,但我们确实在做这两件事情。这些早期决定构成了我们的“核心信念”或“个人逻辑”。塑造你的性格的,并不是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情,而是你对于那些事情和环境做做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决定。其中的很多决定都是你在5岁之前的童年阶段做出的。想象你开车出去兜风,而掌握方向盘的是一个5岁的孩子。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以这种方式过着成年人的生活。你可能会惊讶的发现,你的内在孩童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

_______《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

前年这个时候也就是2015年的7月,是我刚刚开始在南京生根的第一个月份,成年人的时间都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那么截至到今天,在这个新的城市,我已经度过了两个单位的时间。心路历程也可以长篇大论地来说,但那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唯一有意义的只有两个字”觉察“或者五个字”不断的觉察“,如今我很庆幸跳出了习惯了30年的舒适圈让我的眼睛看到了更多的风景,让我的心境经历过了更多的磨练,如果没有反复的自省以及不断的觉察,我又如何能够绕过情绪之河?然而自省与觉察必然是理性而系统的,自省与觉察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习得,从而得以贯穿已历经的岁月去发现!去看到!

生活总是不断给出问题,回头去看,这些问题就像是我高三的时候学数学,我很努力的想要学好,我很努力的做题,可是永远是,除非我做到一模一样的题目,否则只要题目稍微变幻一下,我必死无疑。生活给我出的题目也一样,我还停留在”情感幼儿园“阶段,深陷在小时候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中,因而错失掉可能会给我带来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数百个选择。这些问题遍布我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工作、婚姻、育儿、社交等等,问题千种万种,而我会的永远只有从小到大的那唯一一招,尽管这一招已然那无力解决任何问题。

于是我想回到我的小时候,去探探究竟······然后我回想起离得稍近的一个场景:那是我上高中的时候,记不清是高几了,有一天我与母亲又爆发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频率相当之高的一场战争,我记得我在房间满怀委屈,一边哭一边收拾好了行李,准备来一次离家出走作为我的“反击与报复”,但我迟迟没有行动,好像是在等什么······不过很可惜,我并没有等来任何安慰和道歉,我小小的心房里装满了委屈,父亲在堂屋旁敲侧击以及恐吓,父亲说,只要我敢走出这个门,就会打断我的腿,我记得非常清晰,我当时的心情,有点害怕,怕父亲真的会打我,又有点庆幸,似乎我并不能确定我有能力开始走出这个家门之后的生活,而父亲的威胁正好给我了我一个不敢走出门去的借口。为什么我当时没有勇气走出去?我在害怕什么?

我害怕的是:1.我不行,我没有能力,我不能对我走出去之后的行为负责;

2.虽然我很生气,很委屈很受伤,但我还是害怕我的行为会伤害到 我的父母;

而在我成人之后,我无数次遇到类似的压力,几乎无一不是同一种处理模式,我永远只敢活在自己的想象里,却不敢真正的踏出那一步,踏出那道”门“。譬如工作,我不是没有想法,但我总是对自己的想法没有信心,直到另一个人将他变成现实,我既偷偷懊恼,又不禁沾沾自喜,在别人的成果里窃取一点点属于自己的信心,我永远在想象里觉得自己可以,却又总是不敢踏出那一步,我真正害怕的是”独立“是害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像是一个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明明厌倦了父母的翅膀,却又害怕离开了熟悉的羽翼而无所适从。工作如此,生活如此,婚姻也如此。

有了如此清晰的觉察,内心除了如释重负之外反而更多了一种力量与希望。觉察之后,我希望是改变并对此充满信心,放下压力、尊重自己。我很想抱抱小时候的自己,那个小小的瘦瘦的小女孩,她的脸上挂着一点怯怯的笑容,忽然有点想哭,于是我蹲下来,紧紧地紧紧地抱着她,这既有力又有温度的拥抱告诉她:“你很重要!”

《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读后感:成长之路


《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读后感——成长之路

洋桔梗儿

1.情感幼儿园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所有人都做出了一系列的决定。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在做这些决定或者存储这些决定,但我们确实在做这两件事情。这些早期决定构成了我们的“核心信念”或“个人逻辑”。塑造你的性格的,并不是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情,而是你对于那些事情和环境做做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决定。其中的很多决定都是你在5岁之前的童年阶段做出的。想象你开车出去兜风,而掌握方向盘的是一个5岁的孩子。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以这种方式过着成年人的生活。你可能会惊讶的发现,你的内在孩童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

_______《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

前年这个时候也就是2015年的7月,是我刚刚开始在南京生根的第一个月份,成年人的时间都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那么截至到今天,在这个新的城市,我已经度过了两个单位的时间。心路历程也可以长篇大论地来说,但那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唯一有意义的只有两个字”觉察“或者五个字”不断的觉察“,如今我很庆幸跳出了习惯了30年的舒适圈让我的眼睛看到了更多的风景,让我的心境经历过了更多的磨练,如果没有反复的自省以及不断的觉察,我又如何能够绕过情绪之河?然而自省与觉察必然是理性而系统的,自省与觉察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习得,从而得以贯穿已历经的岁月去发现!去看到!

生活总是不断给出问题,回头去看,这些问题就像是我高三的时候学数学,我很努力的想要学好,我很努力的做题,可是永远是,除非我做到一模一样的题目,否则只要题目稍微变幻一下,我必死无疑。生活给我出的题目也一样,我还停留在”情感幼儿园“阶段,深陷在小时候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中,因而错失掉可能会给我带来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数百个选择。这些问题遍布我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工作、婚姻、育儿、社交等等,问题千种万种,而我的招式却未有过实质的变化。

成年的生活往往不过是童年的投射,于是我想回到我的小时候,去探探究竟······然后我回想起离得稍近的一个场景:那是我上高中的时候,记不清是高几了,有一天我与母亲又爆发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频率相当之高的一场战争,我记得我在房间满怀委屈,一边哭一边收拾好了行李,准备来一次离家出走作为我的“反击与报复”,但我迟迟没有行动,好像是在等什么······不过很可惜,我并没有等来任何安慰和道歉,我小小的心房里装满了委屈,父亲在堂屋旁敲侧击以及恐吓,父亲说,只要我敢走出这个门,就会打断我的腿,我记得非常清晰,我当时的心情,有点害怕,怕父亲真的会打我,又有点庆幸,似乎我并不能确定我有能力开始走出这个家门之后的生活,而父亲的威胁正好给我了我一个不敢走出门去的借口。为什么我当时没有勇气走出去?我在害怕什么?

我害怕的是:1.我不行,我没有能力,我不能对我走出去之后的行为负责;

2.虽然我很生气,很委屈很受伤,但我还是害怕我的行为会伤害到 我的父母;

而在我成人之后,我无数次遇到类似的压力,几乎无一不是同一种内核处理模式,我永远只敢活在自己的想象里,却不敢真正的踏出那一步,踏出那道”门“。譬如工作,我不是没有想法,但我总是对自己的想法没有信心,直到另一个人将他变成现实,我既偷偷懊恼,又不禁沾沾自喜,在别人的成果里窃取一点点属于自己的信心,我永远在想象里觉得自己可以,却又总是不敢踏出那一步,我真正害怕的是”独立“是害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像是一个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明明厌倦了父母的翅膀,却又害怕离开了熟悉的羽翼而无所适从。工作如此,生活如此,婚姻也如此。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的“觉察”,至此,我们发现,虽然外界环境在变化、我们的年龄也在增长,为人处世也日渐圆滑与成熟,但某些“内核”的东西却不曾改变,也会有一些问题是长久思索却始终不能得知的。因而,进一步的“觉察”更为重要——”你如何成为了你?“

2.我如何成为了我?

遗传(先天)+环境(后天)+潜意识的决定(创造性的解释)

”遗传包括你的基因。环境包括你出生之后面对的家庭特点:你的父母,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养育风格,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你所处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你的兄弟姐妹以及你的出生排行。在你与你所处的世界以及其中的人的互动,寻求归属感和特殊性(独特性)的过程中,你对”自己是谁“做出了很多创造性的解释。这些童年时期形成的信念已经引领你取得了成功,而它们可能也给你造成了很多问题。”

比如说遗传的影响:曾经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因为个子矮,常常觉得自己不如那些个子高的人,在前些年,我会刻意回避身边格子比较高的人,总觉得自己跟他们不在同一个世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的朋友里平均身高也是不高的。这就是一个潜意识的决定,包括后期在职场,我总是认为个子高的人在工作上会显得更成熟。在别人看来这实在是一个说不通的逻辑。这几年,虽然更多的放开了自己,也对高个儿的朋友来者不拒,但那也是相熟之后,我才会觉得舒服一些,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并没有真正觉察到这背后的原因,实际上是一种潜意识的作用,但是随着自己的成熟,我已经看到了自己对自己的接纳。这是一个好的改变。

二次觉察,寻找到了部分在童年隐匿着的“黄金”,也同时部分解释了上一个记忆中为何不敢跨出去的那一步。

3.自我疗愈

寻找童年记忆也好,觉察也罢,都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更好的了解自己,解析自己的行为,从而帮助我们去改变,而并不是为自己的情绪去一遍一遍地撕开同一条伤口。接纳、行动改变以及培养一种好奇的心态去理解他人、通过感受改变,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毕竟“正面管教”教会我们的是去关注问题解决而不是关注于责任在谁;直面问题的解决才是最有责任的担当、最勇敢的决定、最理性的行为,才能收获更好的自己,才可以给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有了如此清晰的觉察,内心除了如释重负之外反而更多了一种力量与希望。觉察之后,我希望是改变并对此充满信心,放下压力、尊重自己。我很想抱抱小时候的自己,那个小小的瘦瘦的小女孩,她的脸上挂着一点怯怯的笑容,忽然有点想哭,于是我蹲下来,紧紧地紧紧地抱着她,拥抱中既有力量又有温度。

---END---

我的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花了三天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我的心理治疗之路》,这本书是中德班15位心理专家自述个人成长和个案实战的真实记录书籍,这些前辈也是目前活跃在中国心理学一线的大咖老师,对于同样是心理咨询师的我学习成长颇有感触和启发。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1.流派的选择。我觉得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流派确实跟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经历非常相关,很多人选择精神分析学派,以原生家庭的视角来解释自己的认知、行为、情绪等。有也有选择存在主义学派,喜欢探索生命与死亡、存在与意义。每个人看问题的视角不同、世界观价值观不同,选择的流派也不相同。我之所以选择人本主义流派,在于我比较喜欢看向现在和未来,我期待探索生命的意义。

2.心理咨询的本质就是协助来访者觉察自己、看见自己。当然,在此之前,咨询师首先要自己能看见自己、觉察自己。不管是咨询师也好、来访者也好,当我们能够觉察自己,我们也就知道自我认知、情绪、家庭、社会环境、文化在怎样影响着自己,于是也就有了自我选择的机会、在调整和改变自我层面也会更加适切。

3.心理咨询师的学习。首先咨询师不仅要学习专业上的能力,还要不断增加生活上的经历和阅历,跳出自己熟悉的圈子,去体验生命,丰富生命,拓展自己的边界,咨询师走得多远,往往也就影响了来访者能走多远。其次,咨询师需要系统的学习,不是光看几本书就可以,要找自己感兴趣的流派深入研究,要找督导老师做个人体验或者团体体验,要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最后,成长是终身的,咨询师的学习应该永不止步。

4.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解决的主要是孤独感的问题。东方崇尚集体主义,解决的主要是亲密关系、人际关系问题。西方针对某个问题解决某个问题,东方把人看做一个整体,注意提升一个人整体的层次和意境,各有各好,各有各的优势和弊端,心理咨询起源于西方,做为中国的咨询师最好还是中西结合,但这条路需要坚定、持续学习才能持久走下去。

5.如何面对来访者的“攻击”。咨询过程中有的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攻击,咨询师要能承受这些攻击,要做出反应和态度,但又不能做出让来访者曾经感受到伤害的反应和态度,对于咨询师来说,这本身就是艰难的,就像一个人在伤害你,但你还得继续爱他、对他好、对他关心、给他支持。咨询师就像一个妈妈,而且是一个智慧的妈妈,给“孩子”节制而有度的爱,在这种爱下,来访者才能发展他的自信、自尊、自我认同感。

6.没有配合的来访者。有的来访者到咨询室就是没有那么配合,或许他是没有准备好,或许他是故意不配合,没有一个完美的来访者来等着自己的咨询,我过去陷入一个误区,以为别人主动来了就一定会配合,现在发现,还真的未必是这样,过去还真的存在过有对来访者不理解的情况,现在来看,不管来访者是怎样的状态,首先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与来访者探讨如何建立咨询同盟关系。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近期我读了欧文•雅洛姆的《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这本书,作者结合自己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案例,探讨了治疗关系、自我暴露、聚焦“此时此地”、与存在主义相关的问题、梦等主题,全书共包含85篇,他从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笔记中选取了85则建议,汇集了临床工作中行之有效的观点和技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治疗师。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这本书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当下探索治疗师与病人的关系;第二部分,与病人一起探索死亡、自由、生命的意义;第三部分,如何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四部分,如何利用梦开展治疗工作;第五部分,治疗师有什么危险与特权。其中我认为第一部分“治疗师与病人的关系”是本书重点,处理好这个关系也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基础,同时令我印象最深刻感悟最深的也是第一部分的内容。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写到:作者将自己和病人看作是“旅途的伙伴”,助人也是助己。另外治疗师要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的局限性,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避免病人对治疗师的理想化、神化。提供支持、准确的共情可以引导病人尽快进入到治疗关系中,同时也要让病人进入治疗师的思想,影响改变治疗师的想法,为每个病人创造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此我认为社工也应该这样,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助人自助。首先在服务案主时,要认识到社工和案主是平等的关系。社工不应该在这段关系里占据主导地位,而是在这段服务过程中充当协调者和辅助者的角色,或者是“旅途伙伴”的角色,旅途伙伴间相互疗愈,共同成长,建立良好的关系。社工要多对案主表达些肯定性、积极的、支持的话,不要吝啬赞扬,也没有必要吝啬,接受、支持都会对案主有着肯定的意义,从而与案主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其次要把人当人,把自己当人,社工也是“人”,而不是神,不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事物,要认识到自己不是万能的,案主也应当知晓,避免案主将社工看作是无所不能的,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社工身上。最后谈谈我对共情的看法。卡尔.罗杰斯的有效治疗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准确的共情”。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的共情呢?此时此地,关注当下“旅途伙伴”的情绪、状态。我可能不了解你那时的情况,但我能感受到你当下的心情。我认为这里的共情就相当于社工的同理心。作为一名社工,我深知要做到同理心是不容易的,但即便这样,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有同理心,要善良。因为同理心可以让我们快速的知道对方在想什么,这也有利于解决他们此时此地所面临的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共情”这一部分。书中提到: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感受是很难的,太多的时候我们只是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了其他人身上而已。我在想当一件事情如果能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许我们能够变得更加快乐更加有爱。作为一名社工,任重而道远,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加油!*(王宁)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读后感1500字


最初选中这本书,我是被其书名上大大的两个字抑郁所吸引,当时我刚拿了二级证,对心理咨询技能方面的实操书籍十分感兴趣。我很想知道,抑郁的症状是什么,需要运用什么具体方法去治疗。读后我才知道,这并不是一本专门介绍抑郁的书(在微信读书上,这本书的书名和简介与内容不太符合,可能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是作者几十年心理咨询,近500个个案综合整理后的结晶。

在心理咨询中,根据保密原则,除非对方允许公开或保密例外,求助者的信息是不得对外公开的。基于此,这本书虽为手记,里面的每个个案却是经过糅合加工的,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咨询经历,选取一些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易发生的情绪困扰写出来的,有现实,也有虚构,书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个案,十分贴近生活,很多情绪困扰我们也有,只是没有文中每个个案那么严重,而且我们也懂得自我调节和化解。

本书像一本短篇小说集,用七十多个章节写了十个故事,一个故事一个个案,涉及职场、家庭、婚恋等各个方面。对故事中每个个案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出现的身心困扰,产生的社交影响,作者从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利用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人本主义等各种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解决,这些不论对初入行的咨询师,还是一些需要解决日常心理困扰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实用的。

同时,作为新手咨询师,我们还能从这本书里体会到身为实践派咨询师的不易,对心理咨询能帮助到求助者的概率有一个更准确的把握,不会盲目乐观,也不会过于悲观。

本文作者周振基,一名从业几十年、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咨询师,经手个案近500个,可他却说心理病因的50%~60%来源于外界条件和遗传的因素,有40%是由个人因素决定的,是病人自身的问题,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即使我们在咨询或治疗中可以做到没有任何失误,也已经掌握并较好运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技术,所能收到治愈效果的来访者,也只占所有来访者的40%。他坦然承认,在他的500个个案中,真正能够收到效果,并且来访者通过咨询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或认知方式的,可以说只占到30%左右或者更少。

个体心理问题或心理疾患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有客观外界条件和遗传因素,例如所处客观、自然环境或幼年经历的创伤性事件,或者是遗传的人格因素;也有个体主观因素,例如个体的认知角度、思维和行为方式、社会适应不良行为方式等。心理咨询所能做的,也许只是协助求助者接受客观,改变主观。

书中所记述的最后一例内源性精神病性抑郁作为咨询师的失败案例写出来,警醒每一位心理咨询工作者不论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经验有多少,必有自己的盲区;我们必有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咨询中时常会跳出一些埋藏在我们心底、我们认为早已不存在的致命观念,例如对来访者的轻视,例如不能够真正站在来访者的立场上体会他(她)的情绪情感,例如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左右了咨询过程等。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咨询工作者也是人,是人就不能逃脱人类的弱点,区别仅在于我们应该可以更理性地看到存在于自身的问题、弱点和缺陷。做不到这一点,就会有愧于心理咨询工作者的称谓。

助人自助。

突然很认可我的一位心理学老师所说的话,那些被治好的病人,即使不找咨询师也能自愈,如果被你治好了,并不能说明什么,你只是运气好,碰到而已!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读后感_900字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读后感900字

感觉读完这本书对抑郁症和心理治疗有一个更好的了解。首先很佩服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素养,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让我看到了心理咨询的强大,也说明了心健康的重要性。我充其量是心理学的爱好者,也特别想去考心理咨询师,这样就可以帮助一些人摆脱内心的痛苦。但看完这本书感觉心理咨询师是个挺难的职业,在治疗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能使每个人摆脱心理疾病,也很难做到不带有任何的个人主观色彩去看待别人的遭遇,再者,或者对病人的遭遇同情或者个人情绪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咨询的失败。而且有的人不仅仅是心理的问题,若带有人格障碍或者不配合等等的因素都给心理咨询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心理病因的50%~60%来源于外界条件和遗传的因素,有40%是由个人因素决定的,是病人自身的问题。作为心理咨询者所能做到的是,协助来访者改变那些能改变的因素,例如认知角度、思维和行为方式、社会适应不良行为方式等。所以就其自身而言,可能最终只能解决其所有问题的40%。所以心理咨询和治疗是有他的局限性,也说明抑郁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治疗,否则近年来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选择自杀。对于抑郁症的人来说,好像案例中每个人都有过自杀的倾向,但抑郁症这种疾病,更多的是由自己的经历一件或者两件催发的,有的时候童年的经历更不容忽视。童年时期在人的发展阶段论里例如信任感,安全感,以及各种因素都是在童年时形成的,所以潜意识里过往的经历也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另外这本书大多讲的是婚姻恋爱的问题,抑郁的人群大都处于二三十岁左右,但抑郁症和普通的情绪低落是没有关系的,这点我们要分清,但如果真正得了病的话,还是寻求治疗比较好,否则将来都会遗传给孩子。生活压力虽然大,但我们要学会调试自己。多去想想美好的一面,不管是生活还是生存,都需要经营,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在半路却经受不住倒下了。学会正确对待生活,远离这些心理疾病。

命运一直都在我们自己手里,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已经握着,我们只是需要被提醒,那里面有一张地图,有一条我们原本该知道的路,它通往幸福。

喜欢《《罗杰斯心理治疗》读后感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心理罪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