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流浪地球读后感对比

流浪地球读后感对比

《流浪地球》读后感。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流浪地球》读后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流浪地球》读后感

汉语182 吴恩婷
随着大年初一《流浪地球》的上映,掀起了一阵科幻狂潮。《流浪地球》甚至被称为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第一步”,网友们纷纷称“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科幻电影”,上映后便获得了许多好评,且以极高的票房逆袭《疯狂的外星人》和《飞驰人生》。截止到今天,网络数据显示《流浪地球》电影票房已突破46亿元。

我也是在46亿元里贡献了四十元的一份子,起初只是被特效、末世背景和主角帅气的脸蛋跟风去的,观影结束后被流浪地球里的世界观所吸引便去补了原著。所以才会有这一篇读书笔记的诞生。

原著作者是刘慈欣老师,而他的文字下里没有刘启这个痞气十足的叛逆少年,也没有温柔负责的刘培强,更没有委屈的Moss和火种计划,甚至木星危机都被四段概括。全文以第一人称述说,由主角出生起讲述地球是如何靠地球发动机停止自转进入刹车时代,后再逃离太阳系,开始一千九百年的流浪历程。其中有地下城渗岩浆,穿越小行星带,木星危机,飞船派暴动和叛变四个大事件,其中着重描写了叛变,在结尾形成一个讽刺的事件,让人眼前一亮。这似乎和其他科幻作品没什么特别的区别,不就是灾难降临,人类自救最后成功的事情。

我之前所接触的文学作品里更多的是让人心寒的人祸,而《流浪地球》里则是无法抵抗的天灾。在末世背景里一定会相伴相依的“两兄弟”——希望和绝望。电影《流浪地球》里的希望是“希望是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路。”;原文的希望则是“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希望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东西,只是有些人紧紧抓住了,有些人直接放弃。比起希望,原文里令人绝望的情节更吸引人。当男主参加运动会雪橇项目,一个人开车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驰时,放眼望去一片黑暗,连星星的光芒都不复存在,他甚至无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动,感觉自己就像一颗粘在黑暗这块幕布上的小颗粒,无依无靠,动弹不得,孤独就像一个大手将他紧紧攥住,他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园,未来一片灰暗,强撑的希望在这孤独的黑暗中也一点点熄灭,这种绝望令人难以忍受。最让人难受的便是结尾的叛变,暴动的分子把坚守地球发动器的地球派五千人活活冻死后看到了太阳的光芒,大声赞美时太阳氦闪了,歌声戛然而止,陷入了沉默。就像天气预报说今天下雨但却出了太阳,认为外面天气极好不用带伞,结果出门就乌云密布骤雨将至。当然这是一个些许夸张的比喻,但是话歪理不歪。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人们总是跟随着舆论,把幼稚错误的想法推至最高点,反把掌握真理的人给送上火刑架。有一种真实的共鸣,仿佛是个必然的事件。不过纵观人类的历史,的确是这样缓慢的进行着,故事里的五千人和当年的哥白尼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另一个是从古至今都让人绝望的词语——死亡。《月牙儿》的死亡是白袍和黑木匣;《安娜·卡列尼娜》的死亡是两条冰冷的铁轨;《流浪地球》的死亡是平原上一堵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的发光的墙。

希望绝望与死亡,是灾难科幻故事必备的要素,《流浪地球》也不例外,但它多少有些不同。

我对灾难科幻片并不感兴趣,所看过的灾难片科幻片也就《2012》和《生化危机》系列,如果打一个响指全宇宙消失一半生物也算灾难片的话(复联3)。《流浪地球》是以我们所熟知的“太阳”为切入点,不是靠玛雅的预言,和让人变成丧尸的瘟疫营造出末日场景。正如文中小星老师所说的“其实,人类把太阳同恐惧连在一起也只是这三四个世纪的事。这之前,人类是不怕太阳的,相反,太阳在他们眼中是庄严和壮美的。那时地球还在转动,人们每天都能看到日出和日落。他们对着初升的太阳欢呼,赞颂落日的美丽。”这是真的。太阳氦闪让我看的心头一惊,若是地球失去了太阳,便会陷入无尽的黑暗和恐惧,这种恐惧源于人们内心,而不是外界。虽然也有《太阳浩劫》这样同是对太阳动刀子的,但是他们的主角去点太阳,我们则是带着地球跑。

再是我对《流浪地球》一个十分主观的感受,人类带着地球跑,除了地球优秀的生存条件外,应该还有刘慈欣老师作为中国人对家的眷恋。放大来看,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里,地球就是人类的家。外国电影多是坐着飞船逃离地球,而中国电影则是带着地球逃亡,这是一种骨子里心坎底的情怀,是对家乡与故土的热爱,对家人团圆的期望。电影全篇贯穿着这以思想,而在原文里是以飞船派与地球派的争论体现。体现的十分隐晦,我几乎被带着地球流浪是因为地球所拥有的的优越条件说服了。兴许是中国人的乡土情怀太重,美国大片最后大概是以拯救地球为动力,《流浪地球》则是以回家团圆为动力。这些都是我在电影里看到的,电影着重展现了中国独有的人情味,引得观众们一波共鸣。而在《流浪地球》原著作为一部硬科幻小说,并没有阐述过多有关人情的事件,是以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每个事件,就如岩浆渗入地下城时是按年龄大小逃生,靠抽签来进入地下城,都是残酷却又十分真实。

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主角的爷爷,后两次都是主角自己的感叹。《流浪地球》的故事也在伴随着结尾的那首歌,和最后一次感叹“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里结束,给人一种带着忧虑却又对明天充满希望的感觉。电影里没有出现这句话成为了我的一大遗憾,但那句“终有一天,冰会化成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流浪地球》不像《带上她的眼睛》那样使人压抑,至少尚存着希望,但是再多再多的分析也可能只是读者的自作多情了。阅读时怀着激动,读完后感叹,写下时又重归于平静。无论是讽刺的叛变还是一千九百年的流浪,都成为了星空一颗明亮的星星,好在我们现在依旧能见到太阳,如果赣州这鬼天气愿意让乌云散开的话。

最后还是要乐一乐,毕竟让人类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望,容易造成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流浪地球》(读后感参考)


【第1篇】

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将地球家园推离太阳系轨道往半人马星系去,历时2500年,100代人。这时候人们会发现,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对功名利禄、出人头地的追求都无甚意味。事业上摆人一道的权谋,业务上觥筹交错的应和,锱铢必较的算计,低头哈腰的唯诺,套路和苟且,职位和金钱都不再值得耗费思虑。就连爱情都无意价值,亲情也可随意舍弃,人生价值的排列,仅仅在于去往逃生通道路上的那条长长队列的先后。

而人类的可悲,在于对生命的感悟,非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悬崖处勒住马辔,看见碎石自马蹄处坠入无尽不见底的深渊的那一刻、那一刹,才能突然体会到了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圆饼图上把它从一轮新月,瞬间标注成了一个圆盘。

但还好,生活、生命的意义,会在炼狱时顿悟,也会在天堂里发现。

看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果置身隔绝凡尘的世外桃源,亦会豁然开朗,看向远方。亦会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实则轻如鸿毛的尘事,而是着眼人类不过短短几十载寿命的本身。

新西兰就是这样的世外桃源。忘却其他,返璞归真。《桃花源记》所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道生活,无顾功名,大概与此无异。

太阳系的毁灭不过文笔杜撰,无法有切肤之感受。而新西兰之旅,则可有身体力行之亲历。置身其中,才会发现“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不再是一种戏谑,而是值得频频点头。

描述一个国家,无非美景、美食、风土、人文。但我觉得这些都不足赘述,只总结为这是一个尚“有问津者”的桃花源,是一个可以了解什么是生活、生命,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地方。

足以。

【第2篇】

《流浪地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刘慈欣,他有“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称号,他写的最有名的书是“三体”,《流浪地球》也是他的一部科幻小说,这些小说都介绍了“地球末日”发生的故事。

刘慈欣这本《流浪地球》还被拍成了电影,春节的时候上映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是部让我目不转睛看完的电影,但是电影与书比较起来,还是书里讲的故事比较完整。

这本书主要讲了,刘启的爸爸刘培强在他四岁的时候去参加了“拯救地球计划“,成为了一名宇航员,帮助地球离开太阳系,而这时候他的妈妈缺生病死了,刘启跟着外公去了地球最后的掩蔽所“地下城”。

“拯救地球计划”是要用2500年时间帮地球逃出太阳系。17年过去了,虽然“拯救地球计划”还没有成功,地球还没毁灭,但是地球遇到了大麻烦,地球被木星巨大的引力所吸引,撞向木星!怎么能让地球自生自灭呢?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地球上的人类“选择了“希望”,刘启他们决定竭尽全力来拯救危在旦夕的地球与人类,他们想到一个办法,用地球上的氧气去点燃木星上99%的氢气,因为这两种气体一旦混合,只要一根火柴就会形成轰天震地的大爆炸,再利用大爆炸的气浪把地球弹离木星。

大爆炸成功了,地球得救了,而刘启的爸爸刘培强与千千万万人一起牺牲了,地球继续着他2500年流浪的旅程。

我敬佩刘培强叔叔为了人类牺牲自己的崇高品格,我也就像书里的韩朵朵一样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选择了希望,虽然它可能十分渺茫,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但我们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它,实现它。

今天我们更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希望一定能够变为现实。

《流浪地球》读后感1000字


从电影《流浪地球》爆火后更多的人知道了大刘刘慈欣。一般来说,电影追求的声光的刺激效果,和小说细致的描述很不同,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专门买了《流浪地球》看看。结果是个不太长的中篇,和电影的设定也很不相同,可能第二编剧让剧本更像电影。

读完小说甚至无法记住其中的人物,似乎是人民推动的历史,而不是某个史诗里的英雄。大刘是个典型的北方男人,想法天马行空,不求严谨细密,从宏观上勾勒出故事的场景,没有一丝儿女情长。他的故事像极中国历史,由男人书写,即使走进小说的里的女性也是承担了男人的角色。在地球停转前,人们穿过地平线,当黑夜和白天被分开,黑夜里发着蓝光的核聚变发动机都很宏大、壮观。在任何时代都会对家庭造成巨大冲击的三角恋却轻描淡写的几笔带过,而且还是发生在家长和老师之间,出轨的男人就像出差几天,回来还是平淡如水的过日子。大刘并没有专门去描写此时人们的道德和心理,只是通过事情体会到道德已与过去显著不同。大刘对人类社会历史推动的方面有着深刻的见解,通过几个小孩的争论体现了飞船派和地球派的争论。人类在重大问题面前,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地对更深层上往左也对,往右也对的命题争论不休。这样的故事会让一部分女性读者不喜欢。

最令人惊奇的是当加速时代的那代人老去地球快飞出太阳系边沿,却发现太阳根本就没有爆炸,一般的天文爱好者都可以去另一个半球用天文望远镜看看挂在天空如乒乓球大小的亮星。人们群情激奋,在艰难的流浪中积累的不满情绪爆发出来,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将联合的政府的官员和流浪地球行动的支持者们推上断头台(不,应该是速冻台)。刑罚,不需要闸刀和子弹,只需拿出保温服的电池,让他们在零下180的低温下快速冻成冰棍。当惩罚结束,大快人心之时太阳爆炸了,很快水星金星火星被吞噬在变大的太阳里。这些被推上速冻台的人们,变成真身雕像被人们当成英雄纪念碑。人们总是在既得利益面前变得短视和冲动。这是大刘惯用的手法,《三体》中逃跑的地球战舰的相互攻击也是用了类似手法,发起次声波攻击的章北海舰队,被对方舰队用真空晚了一把空城计然后掉进埋伏圈,资源被掠夺人被当成干粮。一种不道德被另一种暂时看上去正义的不道德打败。在生死面前人类总是短视和残忍。

地球流浪漫长的2500年才能到达目的地最近的比邻星座,需要72代人前仆后继的努力完成。大刘没有往后写,出了太阳系在茫茫宇宙中流浪的地球和星球上的人类更加艰辛,太多未知的危险和无能为力,超出了人类在目前自身科学建构内的想象力。

从科学上讲,这里面有很多物理模型是完全不可能,比如如果这样加速地壳会像蛋壳一样被挤破。故事好在是科幻,不是科学。一个故事无论科幻还是魔幻,是作者对更深层次的人性的思考,好在更像未来真实的样子。

《流浪地球》读后感400字


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将地球家园推离太阳系轨道,往半人马星系去,历时2500年,100代人。这时,人们会发现,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对功名利禄,出人头地的追求都无甚意味,职位和金钱都不再值得耗费思虑,就连爱情都无价值,亲情也可以随意舍弃。人生价值的排列仅仅在于去往逃生道路上,那条长长队列的先后。

而人类的可悲在于对生命的感悟,并不能致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悬崖勒住马辔,看见碎石自马蹄处坠入无尽不见底的深渊的那一刻,那一刹,才能突然体会到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圆饼图上,把它从一轮新月瞬间标注成了一个圆盘。

但还好。生活,生命的意义会在炼狱时顿悟,也会在天堂里发现。

看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置身隔绝凡尘的世外桃源,亦会豁然开朗,看向远方。亦会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实则轻如鸿毛的尘事,而是着眼人类不过短短几十年的寿命本身。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道生活,无顾功名,大概与此无异。

保护好地球,足矣。

《流浪地球》观后感


《流浪地球》观后感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看了一场电影,名叫《流浪地球》,看完之后我既感动又感慨。感动的是刘启的爸爸为了让木星爆炸的压力推动地球离开,自己先把驾驶舱和休眠舱分离,然后自己奋不顾身开着驾驶舱引爆木星;感动的是朵朵说的那段关于希望的话;感动的是每个人都在为希望拼搏着......

地球是多么的美丽,可电影中的地球让人感觉不寒而栗。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鸟语花香,也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新鲜的空气......有的则是倒塌的楼房,被冰冻的人,还有极度寒冷的天气,可想而知,地球的环境是多么重要,我们要保护环境,才能不让太阳毁灭。

刘培强很爱自己的儿子,他为儿子和爸爸争取到了免抽签进入地下城的资格。为了人类未来的命运,作为宇航员的他义不容辞地去了太空。在太空站,他每天都在思念他的儿子,也是这种力量给了他引爆木星的勇气。一开始,太空站里的所有人都可以转移到其他星球居住,地球就毁灭了,可他没有放弃希望,最后牺牲自己保护了大家,这是一种大爱,一种值得我去致敬的大爱。

看完电影,我不仅为这部电影的大片既视感震撼,更被每个人身上的品质所深深吸引。我想,以后我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也都会充满希望,哪怕只有微不足道的希望,相信只要我努力去拼搏,就会成功,就会出现奇迹。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自然资源,不要过度的开采、收集,这样才不会出现电影里的景象。

《流浪地球》读后感_1300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1300字

我喜欢刘慈欣的地方,不仅在于他的种种幻想,更在于他对“人”的描写。
我觉得作者是看过《乌合之众》这本书的。
本书中,盲目又疯狂的人群轻信了自己眼睛观察的结果,用最残忍的方式杀死了带领他们走向希望的科学家们。讽刺的是,他们刚杀死这些科学家,国歌(基本就是国歌这种意思吧)还没唱完,就被啪啪打脸了。
《三体》里,那位拉丁美洲的面壁者,一直致力于拯救地球,只是方式有些激进,他想要以牺牲一波人的生命这种方法来阻挡外星人。当他的计划被破壁人识破后,他返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以为民众会以英雄的姿态欢迎他,民众却用石头砸死了他。
同样是《三体》里,得益于罗辑,人类掌握了威慑三体的能力。随着和平的到来,人类大众放松了警惕,开始自以为是,开始把曾经的敌人当作可怜的对象,那种怜悯的态度,就像是对待宠物一般。甚至,人类大众还开始憎恨罗辑,他们忘了罗辑是拯救了地球的英雄,反而认为罗辑是一个反人类的人,还曾毁灭了一颗星球。人类大众不再希望他继续执掌威慑武器,开始期待着怀有圣母心的程心。结局是,罗辑刚把威慑武器交给下一任的程心,就被逮捕了。人类不仅不感谢罗辑,反而认为他犯有世界灭绝罪。随之而来的不是圣母和大众预期的长久的和平,而是三体人在几分钟内就发起进攻,瞬间就把地球占领了。
我想,作者想表达的是:愚蠢的人类啊。
有些朋友认为,作者是在以现在的人来描写几百年后的未来的人。既然设定了未来的人自小就掌握了高端的科学知识,那么,未来的人类不至于还像现在那些砸日本车的人那样盲目疯狂。
我也思考了这个问题,但我觉得人的科学知识其实并不太会影响人性一类的东西。几百年前,教会烧死了坚持日心说的布鲁诺。几百年后的今天,科技比布鲁诺的时代要进步太多太多了。然而,时至科技极大进步的今日,激愤的人群仍然是一样地疯狂盲目,他们冲进同胞开的肯德基店大肆破坏,在大街上肆无忌惮地打砸同胞花钱购买的日本车。
牛顿可算是他那个时代最聪明的人之一了,最终却走向了宗教的怀抱中,费劲余生研究上帝和炼金术。不会游泳的帕斯卡,有一次不小心落水,在没人救他的情况下却自己活了下来,他相信是上帝救了他,于是也皈依上帝了。希特勒手下聚集着好多位物理、化学的诺贝尔奖得主,如果法西斯没有提前溃败,先发射火箭和核弹的,说不定就是希特勒了。
这些诺贝尔奖得主,他们的聪明是无疑的,他们的知识也是所处时代的最前沿,但他们却选择了现代人深以为恶的法西斯。我想,身处那个时代的他们,或许并不觉得法西斯是错误的,反而是坚定地认为法西斯是正确的,既然是正确的,那他们为什么不去坚定地追随呢。
再回到本书中,书中那些人,任意一个普通大众,都拥有着很深厚的知识。他们越是知识丰富,也就越是自信。他们还发射探测器近距离观测了太阳,进一步认为没有问题,因而他们更加相信是被政府欺骗了。拥有着共同目标的人,很容易形成强大的团体。他们就像是一个随时会爆炸的火药包,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刺激和宣泄口,就能造成极大的破坏力。那么,他们攻占地球发动机、杀死科学家也就没什么说不通的了。

《流浪地球》读后感 5篇


《流浪地球》读后感一

别等到太阳快熄灭,才驾驶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读后感二

流浪地球·读后感三

《流浪地球》读后感四:人性与生存

《流浪地球》读后感五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


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将地球家园推离太阳系轨道往半人马星系去,历时2500年,100代人。这时候人们会发现,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对功名利禄、出人头地的追求都无甚意味。事业上摆人一道的权谋,业务上觥筹交错的应和,锱铢必较的算计,低头哈腰的唯诺,套路和苟且,职位和金钱都不再值得耗费思虑。就连爱情都无意价值,亲情也可随意舍弃,人生价值的排列,仅仅在于去往逃生通道路上的那条长长队列的先后。

而人类的可悲,在于对生命的感悟,非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悬崖处勒住马辔,看见碎石自马蹄处坠入无尽不见底的深渊的那一刻、那一刹,才能突然体会到了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圆饼图上把它从一轮新月,瞬间标注成了一个圆盘。

但还好,生活、生命的意义,会在炼狱时顿悟,也会在天堂里发现。

看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果置身隔绝凡尘的世外桃源,亦会豁然开朗,看向远方。亦会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实则轻如鸿毛的尘事,而是着眼人类不过短短几十载寿命的本身。

新西兰就是这样的世外桃源。忘却其他,返璞归真。《桃花源记》所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道生活,无顾功名,大概与此无异。

太阳系的毁灭不过文笔杜撰,无法有切肤之感受。而新西兰之旅,则可有身体力行之亲历。置身其中,才会发现“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不再是一种戏谑,而是值得频频点头。

描述一个国家,无非美景、美食、风土、人文。但我觉得这些都不足赘述,只总结为这是一个尚“有问津者”的桃花源,是一个可以了解什么是生活、生命,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地方。

足以。

《流浪地球》读后感_600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

看完电影,来把放映前没看完的小说刷完。

《流浪星球》2008年出版,这一年也恰是《三体Ⅱ·黑暗森林》出版的时间。还记得读三体时的震撼和喜欢,记得黑暗森林法则,记得人性在宇宙中的脆弱,这种代入感和沉浸感非得类似三体这种长篇巨著才能感受的到吧。

于我而言,这本书最引发思考的地方在于:若活下去当真成了当务之急,人们还会花大功夫谈情说爱吗?

也许到了生死攸关的未来某时,爱情这种情感也变成奢求,无暇品味。

又或许,爱情也能变成救命稻草,当人们面对近日点的恐惧时,能成为慰藉。

不过爱情的火花或许终究是短暂的,正如近日点的恐惧在远离太阳之后,渐渐消失。舒服才是两个人在一起最好的状态吧。

妈哟,一部科幻小说,扯这么多,就酱。下一部,刷一下《疯狂的外星人》改编的《乡村教师》。

《流浪地球》读后感_700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700字

美好的道德品质只不过是人类在解决温饱富足后的一种伪装和自我意淫。末日危机就像是一面照妖镜,剥去全部的伪装仅剩赤裸的生存,而大刘就是带来照妖镜的人。

从一开始分为地球派和飞船派就可以看出来,人类已经摒弃了民主这种效率低下的方式,因为在生存的危机下,独裁才是最有可能让人类生存下去的方式,以最有效率最佳方式去执行。

为了生存,人类抛弃了自由。

如此折腾地球估计地球上的动物是灭绝殆尽了,但人类并不在乎也毫不关心。

为了生存,人类抛弃了善良。

人类不再学习哲学和艺术,仅学习理工工程类,也没有了宗教信仰,从此只有思维没有思想。

为了生存,人类抛弃了灵魂。

爱情变成了可有可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对亲人的死也变得麻木。

为了生存,人类放弃了情感。

地底岩浆渗入时,不再是绅士风度,让妇女老人儿童先走。而是按照年龄让儿童先走,原因仅仅是为了未来人类生存做打算。

为了生存,人类抛弃了道德。

察觉太阳的问题后,叛军大量集结开始围攻联邦。

为了生存,人类抛弃了真理。

包括主角在内,联邦军人也加入叛军并攻入驾驶室。

为了生存,人类抛弃了忠诚。

对驾驶室的五千人执行残忍的死刑,主角甚至觉得该让他们死一万次。

为了生存,人类抛弃了理性。

这时千疮百孔的人类和地球飞向黑暗深空,人类抛去一切伪装,纯粹的为了生存而生存,但我相信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可以到达并重建。就像穴居人踏出洞穴一步步变成今天的人类。因为在人类最人类的时候才能看出最好的品质:

一、无论处境多么艰难也不放弃希望。

二、无论希望多渺茫,也永远有去追寻的勇气。

有这两点足够了。

《流浪地球》读后感_900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900字

在翻开这本书前我从未担心过未来人类需要面对的生存威胁,毕竟到那时我们的骨骸连灰都不剩了,又或许,甚至早在太阳死亡前人类就已作古。可是当真正沉浸其中,我却生出了无穷的恐惧。

在未来的世界,我看到的是黑暗、冰冷、死亡,天地压抑黑沉,人们在封闭的地下城内负重前行,咬牙坚持着微弱的希望。让地球停止自转并逃离太阳系实在是个大胆到惊世骇俗的想法,而巨大的代价很容易就压垮普通人脆弱的神经。

我在故事的末尾见识到了民粹力量的残忍以及集体人性的反智,还有那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把一切彻底推向高潮。

这是侥幸心理对理性的胜利,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搜集一切对自己所相信的东西有利的证据,然后为此不顾一切甚至不惜推翻之前所有的努力。但作者还是善良的给予了人们继续下去的希望,那种隐藏在科幻皮囊下流露出的人性关怀,令我感到安慰。

正是因为体验过太阳时代的美好,才会对远离太阳而去的逃逸时代心怀恐惧,以至于光是想象就感觉到难以呼吸。如果是我,我可能真的无法承受“流浪地球”式的逃亡,这过程中需要经历的2500年140代对人类来说太漫长太痛苦了。

宇宙真是太大太残酷了,人类算什么啊。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在苦苦索求意义的原因吧,因为这是面对种种无力抵挡的未知洪流下,我们续存的信仰和希望啊。

《流浪地球》读后感_1500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1500字

【2019.2.9/6/1.5h】

这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湛蓝的天空海洋

洁白的云朵圣洁的雪山

还有那繁荣的万物

充满无限希望和幸福

星辰变幻

四季更替

日出日落

潮涨潮息

没见过黑夜和星辰

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永远的黄昏和暗淡的光芒

一片死寂

没有了天空

没有了海洋

没有真正的高山

只有停留在记忆深处的美好

哪有城市的样子?

只有不间断错综复杂的支洞

无数的密封门

泛光灯下单调的金属蓝色

永远的远离了大地和天空

苟活在无尽的黑暗

只有因果循环的大灾难

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却

起航的时代太远太远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

我知道已被忘却

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们一声啊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

无限惦念旧时的太阳

那曾经美丽的星球

还有为家园而奋斗的一代代先辈

他们留下的是希望和奋进

留下的是保卫地球的信念

《流浪地球》读后感1200字


我睁开眼。

窗外的树梢上响起鸟儿清脆婉转的啼鸣,风撩起窗纱,微凉的手指抚上我的脸庞,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在我的桌上洒下斑驳光影,光线触及到装着琥珀色茶水的玻璃杯折射出万千斑斓的色彩,深深浅浅地映射在墙面,像水波一样荡漾开来。

我闭上眼。

行星发动机燃烧着石料的巨大轰鸣声隆隆作响,重元素聚变产生的能量灼烧着空气,将它变得像铁水一般炽热,却又在远日点变得比冰还寒冷彻骨,直径一千米的等离子光柱冲向穹顶,将整片天空渲染成光芒刺目的钴蓝色,尽头的大气激起一层层的气浪。

这场景震撼宏大,却又摄人心魄、食人血肉、危险美丽。在这高达一万一千米的发动机前;在这光芒耀眼、温度炽热的光柱前;在这漫长的流浪之旅中;在这无边无垠、广阔无边的宇宙中,人类渺小的如同希腊雅典卫城中神庙的柱子上的小小细菌。渺小如斯,脆弱如斯,只需一颗平凡的恒星带来的氦闪,人类文明连同脚下的地球便会瞬间汽化不见。

这种认知让我的灵魂为之颤栗,在自然的面前,人类无力到不堪一击。

可是我却不想睁眼。

我想在这破碎不堪的土地上重新看到玫瑰绽放,参天大树、蓝天白云;想去解冻的贝加尔湖钓上一尾鲑鱼,开一瓶伏特加喝得酩酊大醉:我想看着我们的孩子在绿荫上奔跑,折一个纸飞机看它悠悠滑行。

我想要这地球活下来,陪着人类走到时间的尽头。

所以才有了地球派的坚持,与飞船派的抗争。大概是中国人骨血里流淌着家的情怀吧,不同于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每个中国人在危难当头,也要带着家一起流浪。无论过程多么艰辛,绝望与压抑将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我们也会带着你一起流浪。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这长达两千五百年的流浪之旅会将你变的面目全非,可是我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宇宙的洪流要将我们击垮,你可知否?

但在这漫长的流浪之旅中,变的面目全非的不仅仅只有我们的家,更有我们自己。宗教在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不会再有男女为了爱情而痛哭流涕,夫妻之间形同陌路丝毫没有恩爱可言。在每天亡命的恐惧下无人再关心生死之外的任何事情,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对待这些多余感情,就像是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喝口水一样。可是这样的人,还能算得上是人吗?

我沉默着,地球沉默着,无人能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或许答案是肯定的,当半人马座的恒星的光芒照耀地球,百花盛开的时候。或许答案是否定的,孤寂漫长的旅程会将人类打磨成一堆没有感情的碳基。

但是我们注定要流浪,因为这是唯一活下去的希望,不管它带来何种巨大的灾难,我们不能回头,从制定计划的第一天起,人类就再也回不去了。唯有前进,才有曙光。计划就算漫长那又能怎样,后代的子孙没有穷尽,人类总会抵达新的家园。

我们选择希望。

到那个时候半人马座的恒星带来光与热,凝结的空气重新汽化,冻土开始解冻,青草钻出地面,花朵挂上枝头,鸟儿开始歌唱,艺术与文学得以复苏,贝加尔湖的冰化成了水,我们可以相约去钓鲑鱼,去成都吃火锅,看着孩子欢笑成长,看着爱人笑靥如画。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流浪吧,流浪在这星辰之间。无论面向何种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活下去。

这颗流浪星球,教会我坚强。

我睁开眼。

地球依旧光辉灿烂。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范文一

在读过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后,我就被深深吸引了进去,他通过平凡的方式写出了不凡的科幻!

《流浪地球》以丰富的想象贯穿全文--20年前,地球航出了冥王星轨道,航出了太阳系,在寒冷的外太空继续着它孤独的逃亡生涯读到这里,让我不禁佩服起作者刘慈欣,佩服起他对宇宙的认知,他真是把科幻描绘的像真的一样;通过他的想象,他发明了地球发动机,它的威力非常大,可以照亮北半球,当在太阳爆炸的时刻地球发动机能够帮助人类逃亡太阳系,逃到其它恒星上寻找可生存的地方。地球派和飞船派是两队死对头。这些角色在情节中不断闪现,而就是这些角色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色彩。

人就要有丰富的想象,想像是成功的一半,只有美好的遐想是不行的,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才能够驶向成功的彼岸!也许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写出了我们不保护地球的严重后果,虽有地球发动机给予我们的帮助,但它也需要资源{各种山体},如果地球真的灭亡了,那我们就要坐着超音数速汽车到别的星球生存,爱护地球,别让他离我们而去!

这本书的作者刘慈欣简直把科幻描写得神乎其神,他把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宇宙紧紧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来不足为奇,可慢慢的品尝,才能尝出真正的味道。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到科幻原来由许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写地球上不可出现的人或生命体,如通过写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不可思议的事 它让我认识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让我对科幻燃起了浓厚的兴趣!

流浪地球读后感范文二

最近,我看了一本让我非常有感触的书,这本书叫做《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就是大刘的短篇科幻作品合集,但是不要因为短篇而小看它,大刘雄浑的想象力在短篇里一样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书8个故事,当中有关联的有两个,虽然它们因为篇幅和架构的原因,比不上三体的气势磅礴,但是短小有短小的好处,很多时候它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后味反而更浓。

以书中我最喜欢的《乡村教师》为例,小说开篇非同寻常,你不会以为这是一个科幻小说,你肯定会以为这是一个现实小说,反映在穷乡僻壤的地区的教育问题,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可敬老师,看到了熟悉的愚昧村民,要不是这本书明明确确的就是大刘署名,我真的怀疑我是不是拿错了~~当然,从一半开始,风转急下的剧情突然让人了解了大刘这样安排的用心,从科学的角度讲,人类绝不是什么进化完美的生物,但是人类的发展动力,人类传承的制度虽然低效,但是却是可敬的,如果没有乡村教师最后的坚持,也许文明都会自此消失,这种戏剧的安排,其实很有意思,让紧张感保持到了最后一刻。同时,这部作品又是反映现实的,它不仅反映了人性,也反映了一些大刘关注的现实,大刘的作品不同于其它作品的最大差别,就是大刘不是信马由缰的想象乱飞,大刘的作品一定是以现实和人性为基础的幻想,幻想可以满天飞,但是没有基础的沉积,那样的作品并不会打动人,也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我想这正应了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刘的科幻作品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看了《流浪地球》,我有了太多的感悟了。

《流浪地球》读后感_1400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1400字

这本刘慈欣的短篇我读了两遍。

第一遍读时囿于差不多已还给老师的地理,物理和天文知识的模糊,脑海里虽然构建出宏大的场景,但终觉隔靴搔痒,对其中基于科学理论合理大胆的情节发展之设想,无法完全代入其中而惊叹末世和情绪震撼至酣畅淋漓之感,我们早已被一部部耳熟能详的国外科幻大片惊艳到无以复加,但当那些一个个诸如“等离子体”,“重元素聚变”,“古登堡不连续面”,“反物质炸弹”,“火流星”和“大红斑”铺面而来时,心中那种推其门而不入的感觉尤其强烈,门内的别有洞天是另一个璀璨的世界,短暂的惆怅感很快被人类和地球的命运和劫难所湮灭。

作者用擅长的密集叙事和时间跳跃的写作手法波谲云诡地绘制出地球的刹车时代和逃逸时代的宇宙画卷,这就是科幻世界中流动的《千里江山图》,只不过浓墨重彩之处皆是人类的奋挣以自救,科技的飞跃求重生,宇宙广阔莫测多变的毁灭性打击,太阳系的逃离之旅悲壮无比又可歌可泣。

第二遍开始前,学习梳理了一遍自以为理解透彻的常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黄赤交角,南北回归线,四季变化,近日点,远日点…从未如此饶有兴趣地重温这些内容,学生时代的那种枯燥学习的感觉荡然无存,基础理论是科幻世界大门的通行证,是探索门内瑰丽宇宙奇观的望远镜,以此我们挣脱了成见的束缚,勇于质疑本以为正确无比的事情。扫清阅读理解障碍后,我也放佛置身在地球发动机组成无数巨大通天柱的神殿之中,仰视着所有宗教信仰都无法比拟的广袤苍穹,此刻的地球早已面目全非,千疮百孔,极昼极夜,人类历经了无数的自然灾害,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死亡的威胁下,抱着对未来的憧憬和逃生的欲望,精神极易失常,的确,除了生死,其他事情都没那么重要,这种末世随时来临的时代,孤独迷茫的地球和人类,欢愉是什么恐怕很难体会,而坚持完成使命,期待还人类新福祉的一代代的科学家们才真是值得让人敬佩不已的,抛却宿命感,让使命感武装自己的大脑和神经,在茫茫宇宙里挣扎着飞往新的家园。文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在于对人性善恶的拷问,叛乱起于流言,止于地球驾驶室最后卫道士们的壮烈牺牲,但真相如影而临,人们曾坚信不疑,又觉被欺骗而心生愤怒,而后被狠狠地被扇了一记耳光,现实的残酷以日积月累的痛苦累积后爆发,久被压抑的情绪总会找到一个释放口,一旦嗅到一丝自以为是的暗示便奉为真理,时光实在太漫长了,一次次的宇宙洪荒暴虐袭击,生理心理游走于崩溃边缘或者早已崩溃,替罪羊总会被揪出来,人性本无所谓善恶,黑夜和白昼喂给它什么,它便滋生出什么样的果实。

在我看来,科幻小说的意义不在于去预测未来,而在于警示现在,我们已然生活在由大数据,基因技术,人工智能构建的科幻世界中,人类的道德标准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幻的警醒提醒世人仍需怀揣对自然,宇宙及未知的敬畏之心,在可持续性地利用现有环境基础上,全速发展科技,积极地寻找任何可能的新的生态环境,这才是奇点来临时人类或可立足的应对之道。

喜欢《《流浪地球》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流浪地球读后感对比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