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读流浪地球有感

读流浪地球有感

流浪地球专业评价。

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在生活已是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整理我们的思维,写观后感不啻为一种好的方式。一篇优秀观后感怎么写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流浪地球专业评价”,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虽然这部电影的影评已经烂大街了,各种分析的都有,但是还是希望大家在百忙之中能够看中这一篇。流浪地球,很多人都看了,也还有人没有看,那么它的表现力和小说,还有《三体》来讲怎么样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流浪地球专业评价吧。

众所周知,电影是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我看了原著,很吃惊的是,这居然是一部中短篇小说(三万字篇幅)。电影只是从原著中选择了一个时间片段地球利用木星引力(引力弹弓)获得加速度,以便飞离太阳系。而电影中表现的内容,在原著中其实是没有的,换而言之,导演与编剧(大刘本人)借用了原著,讲了一个新的故事。对于一些原教旨小说粉丝来说,这是篡改,但于我而言,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很不错的故事。

电影设定的背景是在未来,由于太阳不稳定,将出现氦闪导致强烈的辐射会摧毁地球,因此地球上的联合政府(就是联合国的加强版)决定建造一万台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飞离太阳系,经历停止自转、加速、流浪、减速、进入半人马座比邻星轨道成为新行星这样五个阶段,历时2500年,一百代人。电影开头的十几分钟,就将太阳氦闪风险、联合政府建造行星发动机、全球抗议风潮、地球停转导致的海啸摧毁城市等事件背景做了介绍。男主角刘启的父亲刘培强(身为空间站的宇航员)离开地球执行任务十七年,即将返回地球与家人团聚,但是木星突然的引力异常导致地球发生剧烈地震,大量的发动机出现故障,使得地球过于靠近木星,即将到达洛希极限,会被木星巨大的引力撕碎。于是地球上派出数量庞大的救援队去不同的行星发动机进行修复工作。男主角刘启带着妹妹偶然之间就卷入了救援队伍,历经千难万险,去修复发动机。然而地球距离木星过近,空间站上的人工智能判断地球已经无法挽回,于是启动了另外一个备用计划,带着30万颗受精卵,一亿颗农作物种子,记录人类文明全部知识的存储器,自己飞向目的地。就在希望变成绝望之际,地球上的救援队想出一个点燃木星大气,推动地球远离的办法。众志成城,在众多救援队的帮助下,他们点燃了发动机,制造了6500公里高的火焰,但是还差最后一点。最终,宇航员操纵空间站牺牲自己,成为点燃巨大火焰的那根火柴。

有评论说,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对于以前只了解《珊瑚岛上的死光》,看过《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一代人,我相信这应该是中国科幻电影的新起点。

好的科幻电影,要有好的背景设定,有一个好的故事,以及好的银幕展现。《流浪地球》基本上实现了上述条件。导演做了一个一百年的编年史设定,作为故事的基础背景(好的幻想作品,无论是科幻如《银河帝国》,还是奇幻如《冰与火之歌》、《魔戒》,都创造出一个历史或者世界作为背景)。与美国式科幻片的区别在于,《流浪地球》并不是一个孤单英雄救世界的故事,而且一群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故事,其中穿插了亲情,寄托了对家的热爱。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片子要放在正月初一的原因(电影中开头和结尾都呼应了大年初一这个时点)。电影的特效非常出色,开头庞大的行星发动机耸立,展示出人类的力量。大量的道具设定很用心,无论是车辆、武器还是地下城的社会生活用品。对于被手撕鬼子、各类现代武器穿越过去的神剧摧残视觉的观众来说,至少是算得上严谨与认真。

然而本剧还是有不足,不少评论说演员演技生硬,情节突兀,不符合逻辑以及背景设定缺乏依据等等(最近豆瓣打分事件引发的网络热评就不说了,可以自行关注)。我觉得首先,科幻片不是纪录片,不是科教片,科学基础是讲故事的依据,不是故事的核心。如果只讨论科学上的可能性,那么《2012》是不会发生的,《星际穿越》中也不会在高维空间中影响过去(因果律)。另外,原先拍出来的版本长达4小时,有近一半的内容在正式上映的版本里被剪掉,导致情节上有脱节。(关于被剪部分,网上已经有很详细的评论)

如果把这些删减的部分补回来,那么电影更解决原著的设定思想。而原著展现的场景,并不是一个脉脉温情的世界,而是充满冷酷与嘲讽。比如说地球停转带来的海啸,导致一半的人死亡(电影里只是用了一个画面通过抽签进入地下城,暗含了那些没有通过抽签的人,面临什么命运)。比如原著中,主角的父亲很平淡地和母亲分手,又复合(电影里直接让母亲得绝症,直接带来父子冲突)。比如原著中地球需要经历几次绕日轨道运行进行加速(这个设定是合理的),而在远日点和近日点,幸存人类的歇斯底里。比如后来在预期的时点,太阳并没有发生氦闪,于是出现叛乱,叛军企图把地球开回原先的轨道。联合政府为了不毁灭地球,被迫投降。而叛军让俘虏们暴露在严寒的冰面上冻死。就在此时,太阳氦闪了。这最后的一幕,真是充满讽刺意味的闹剧。那句让人类保持理性,真是一种奢望,电影里是人工智能MOSS说的,但在原著中,是联合政府最后的领导人说的。大刘的作品,似乎充满这种冷酷或者说对人性的冷静判断,包括《三体》。(三体中圣母心的优柔寡断导致人类失败,就是例证。插一句《三体》大结局,太阳系被二维化,绝对是无以伦比的震撼)

然而这样的冷,并不符合观众的期望,我们总想看到希望,毕竟希望是这个时代比钻石还珍贵的东西。有了希望,人类还有光明。关注人类的命运,这也是科幻小说永恒的主题。

在地球发动机出现故障的时候,并不是一个英雄去救援。在电影的设定里,派出了三十万支队伍,进行饱和式救援。主角所在的救援队,也并没有完成预定的任务。(这里有大段删减的内容,从设定来看,是地面存在的叛军袭击了很多救援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要派出那么多队伍去救援)在没有出现的场景,是各地的无名英雄修复了这些发动机。在最后的春节十二响场景中,也是幸存的各国救援队聚集一起推动点火撞针。我能想到的,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面临文明生存还是毁灭的时候,做出共同的努力。这里没有高呼让人类庆祝自己独立日的领导,没有等最后一秒大喊mission pleted的帅哥(插一句,MI4里面那核弹都砸到纪念碑了,居然还没爆炸,完全是扯淡,人家都应该是空爆,这样威力大)。

有人在讨论,中国崛起后给世界带来什么价值观。应该不是买买买,不是吃吃吃。而本片传递的这种精神,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注解。

全片中最感动的桥段,是MOSS在全球发动机修复后,却不得不广播,地球失去脱离木星引力的机会,劝大家珍惜最后的两个小时,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我忍不住想起《泰坦尼克号》中,巨轮沉没前最后时刻,滞留在船上的人与自己的爱人拥抱在一起,平静地告别世界。我想,《流浪地球》能够打动观众,绝对不是靠肾上腺素刺激,而是发自人内心的亲情。

作为科幻片,难免有被批评的bug。太阳氦闪就不说了,目前我们的太阳还能稳定,如果没有意外,还能活几十亿年(大概人类文明灭亡了,它还在),不过既然是科幻片,最基本的设定必然是一种小概率的可能性。比如《星际穿越》中的全球农作物枯死,比如《2012》中地壳板块异常运动。片中最大的争议恐怕是按木星的洛希极限,是不足以撕碎地球,而且木星的引力异常,也很突然。其实靠近木星的时候导致发动机受损,以至于地球过于靠近木星,这样就很合理了。距离木星过近,会有撞击危险,而且地球的大气层被木星引力破坏,地球也会变成死球,无论如何也要脱离。点燃木星的氢气,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想法,尽管点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刘慈欣流浪地球影评评价5篇


或许大家最近都被《流浪地球》给刷屏了,而且《流浪地球》的票房也是超过了20亿,这也是很不错的一个成就!有人说,这部电影就是靠着吴京来看的,也有人说这部科幻片是个烂片,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无疑是春节档最值得看的电影之一了。以下欣流浪地球影评评价5篇,可以供大家参一下。

第一篇

大年初二,偷得浮生半日闲,看到流浪地球的影讯,细看导演编剧的名字,才知道是大刘的作品被搬上银幕,就立马去看了。

观影之前,没有看过流浪地球原著,看过三体。三体是在手机上看完的,看完之后还专门淘了一套精装版的放在书架上显摆。本来打算抽时间重新看一遍纸质的,然而我却很久都没有抽,似乎知道了结局之后,就很难起心动念重新看了。但是,如果有了电影一定会去看的。无他,把科幻的遐想变成既视感的诱惑力简直就是降维打击无力抵挡。

在流浪的地球上,人类再也没有民族和肤色的偏见,大概只有在灾难面前,人类才达到真正的平等。太阳的火海和地球的引力,对每一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当地球面临末日审判的时候,没有人是特殊的。在全人类的生死存亡之际,国界也已经被打破,护照应该成了一张废纸。

地球,终于成为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命运共同体。

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词是准备点燃木星时不知是谁说的:同归于尽总比坐以待毙好。这是绝望中的最后一丝希望,是抗争到底不服输的怒吼。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就一定失败,就只能坐以待毙。

在让地球、让人类活下去的这个终极目标里,执行任务的人不成功便成仁,万一成功了,活下来的却不是自己,甚至也不是自己的亲人,而是别人。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人义无反顾地投身火海,还是会有人不放弃做最后的努力,还是会有人不放弃那微乎其微的希望。

在危机与生命、责任与亲情的碰撞中,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牺牲。

他们是俯仰无愧于天地的英雄,悲天悯人而豪气冲天的英雄,流芳百世的创世英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当地球流浪到目的地之后,确实是换了日月新天的。

宇宙虽大到无法想象,但却只有一个地球。时间虽长到几乎永恒,一生一世不过百年。

生生不息,流浪不止;一息尚存,希望不灭。

一代又一代的活下去,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也是生命最大的胜利。

第二篇

电影已经结束了,然而那空灵的声音仍然在我的耳畔回响,我的心被她牵绊,久久不能回还。

救援队的叔叔阿姨们,你们好。我叫韩朵朵,是一个初中学生,我们的救援队正在执行最后的救援任务,我现在很害怕,腿在止不住地发抖,我只能看着大家拼尽全力,我什么忙也帮不上!昨天老师还在问我们希望是什么韩朵朵的这一段深情的讲述听似若不经风,细弱的声音仿佛会在风中一吹就散,可正是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

还记得《肖申克的救赎》里主人公安迪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Remember,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ever dies!安迪说希望是美好的!安迪所说的希望是个体的人心中的希望,而我在《流浪地球》中看到的是一群人的希望。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在得知地球仅剩下七天的时间就会撞上木星而灭亡的时候,人们的态度各不相同。

地球在经过几次板块移动之后,地下城里,乱成一团,为生活提供便捷的设施早已一片狼藉,房屋上的石块坠落,桌椅倒塌。有的头上滴着血,有的手上带着伤更严重的是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惊恐,这个处在地下五公里深处的小世界里充斥了混沌的空气。

有的人半躺在椅子上绝望地抽着烟,有些人趁着环境的混沌抢夺着钱财,即使到死也不放弃对金钱的追求,还有些人绝望地抱头痛哭,甚至举枪自杀,这所有的地下城里聚着地球上大半的人,但他们在这最后的时刻只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无限的悲哀。

另一边,在地球上的一万座地球推动器中的一座中,十几个人正在全力拼搏,力求为地球找到一线生机。意外不断发生,为着这唯一的希望,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是什么催促着他们前进Hope!

调试电线,输入指令,装上火石,一切都一擦即燃,但因为人力不够,点燃发动机仅差一步,就在这个时候韩朵朵试着用自己的声音做最后的动员。这是否也是一个隐喻呢?韩朵朵的声音不正是点燃众人希望的火石吗!

韩朵朵的自我介绍,鼓舞人心的话语,打动了无数绝望中的人们,在他们的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返回去,帮助这个小姑娘,这是人类生存的希望!

是小女孩的声音唤醒了他们的希望,是这样的希望的传递拯救了地球!有人说这声音太过稚嫩,是电影的败笔,我却不以为,难道只有荡气回肠的声音才足够用来诠释希望的意义吗?

推动器最终在众人的帮助下被点燃了,带着人们的希望直射木星,一点点靠近

电影已经结束了,然而所有的观众都没有起身,大家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沉思。在电影最后的字幕上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刘慈欣。

有人说这部电影之所以大麦是因为宏伟的画面,是因为震撼人心的场面,我却以为是刘慈欣科幻作品特有的细腻,即使是科幻作品,也不忘告诉人们即使在地球的末日也不要忘记了希望的美丽。

第三篇

影片整体是真心不错,尤其作为国产第一部科幻片。当然因为影片长度限制,很多情节没交代,导致有点需要脑补,但毕竟瑕不掩瑜。

网上一些反对的声音,是我写这篇观感的主要原因,所以与其说观感,不如说是驳文更妥贴些。

一,各种找bug说硬伤的。拜托,科幻是披着科学外衣的幻想,可不是科普。电影本来是一种艺术形式,连最严肃的记录片也少有一镜到底的,为了突出主题总有些剪辑和拼接。吹上天的《星际穿越》,隐晦的虫洞,安全穿过黑洞,利用引力向过去传递信息,哪点严谨?

《流浪地球》和《星际穿越》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更多的常识和基础科学知识的储备,什么洛西极限啊,什么逃逸速度啊,地球流浪的几个步骤啊,在影片中都有实际的意义。而后者,几乎都只是涉及到被科普得普罗大众都一知半解的概念,即使有些什么相对论的内容,也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了,当然,也可以说是《星际穿越》的成功之处,即淡化科学,强调情感。毕竟,后者抄的可是给小朋友看的哆啦A梦啊,开个玩笑。应该说《流浪地球》是更偏硬些。

二,各种苛责片中角色的。好莱坞大片大都或明或暗的个人(小团体)英雄主义盛行,其劣迹从《泰坦尼克》始可查。而《流浪地球》呢,恰恰是在灾难背景下,人人恐慌,人人自危大背景下的普通人的众生像。人和人的差别,虽然没有星和星那么大,但在这么大压力面前,群体小人物为了亲情、为了小家和大家的牺牲,比起好莱坞主角或者超英的牺牲,更容易让人动容。顺便吐槽一下,现在一个反英雄式的主角,随随便便组起一个团队,完成其他人都完不成的任务,这也太便利了吧。

流浪地球观后感,科幻的旅程,“流浪”的地球


科幻的旅程,“流浪”的地球

博罗中学高二(21)班 赵文慧

指导老师 温海峰

在刚过去的新年中,我在新年的第十分钟坐进了电影院观看了这部我期待已久的电影,流浪地球,看完这部电影,我有很多的思考,所以我用笔记录下来。

总的来说,如果100分满分的话,我可以给这部电影99分,不给满分的原因是电影就像作文,在中国一篇作文给满分,其本身就是对这个题材的不尊重,毕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来品味电影的内容,首先能让我贯穿这部电影感觉到的一个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作为支配地球唯一的一种生物,我们应该是一个整体,我们与地球不可分割,地球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人类就是包括不管是男女老少,贫困富贵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巨大的行星发动机,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就能建成的,没有全人类的空前团结,相互协调,是不可能将井然有序的将行星发动机以相同的规格修建在相同的位置,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个思考,假如哪天真的在现实中,太阳真的急速老化,要吞没地球,人类达到电影所说的空前团结,会不会愿意接受联合的国家组织或个人,这是我无法解开的问题,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无法干涉的,只有灾难发生的那一天,事实才能给我们答案,我选择相信一起都是命运安排好的,我们终究只是五维空间中事件可能性的一个分叉,是一个有头有尾的实践。

但是从这个问题上可以衍射出的一个我们通过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全人类团结?什么时候才能达到完全团结?我总结了全人类不团结的几个基本原因,能源空间,宗教信仰。但我感到讽刺的发现若灾难发生,在灭顶之灾下的人类,如果还因为这些问题而产生分歧,彼此内斗,到最后无论发生什么,都是不会有争赢的那个奖品,这是一场注定没有意义的没有胜利的竞争,除了给对手带来打击之外,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呢?斗争的一方终究会灭亡。

想到这我不禁要问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放下恨与妒忌,放下歧视与分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全人类共同进步呢?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哲学性思想推动人类发展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人类团结攻击,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人类科技进步的道路上而不是在彼此斗争上,尽快张洼更多的智慧和科技,当灾难发生时,没准我们已经做好准备,那就不会有人带着遗憾离去,不会有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也不用靠抽签的方式进入地下城,去获得庇护,我只是一个高二的学生,思想境界比我高的人大有人在,这些道理会有比我懂得更透彻的人,我只希望这些人能产生影响,量变引起质变。

第二个让我感触很深的就是一个贯穿整部电影的支线剧情,就是航天员刘培强和他儿子刘启之间的父子感情,因为我本人是一个和父亲关系十分冷漠的人,所以我在他们之间看到了我和我父亲的影子,刘培强为了人类,放弃了自己和儿子的相处时光,常年不能和儿子相见,使得他们自己产生了误会甚至是仇恨,其实以观众第三人称的角度,会觉得他们之间的矛盾很好解决,有一个能为人类做贡献的父亲应该是每一个儿子的骄傲,我们会很理所当然的觉得刘启应该理解并支持他父亲的工作,并引以为傲,但是我们从人物的角度去感受,没有父亲的儿子和没有儿子的父亲都是人间的悲剧,当这种悲剧发生在无辜的自己身上,谁都会产生抱怨,为什么不是别人的父亲而是我的父亲,我想刘启或多或少会有这种想法,但是在最后,得知父亲将牺牲自己保全全人类的刘启,也许是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以及对父亲的不舍,依然哭的十分悲痛,再多的仇恨都抵不过父子之间的血肉情,在现实的生活中,看到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可以得到更广阔的空间,不要等真正失去的时候才感到惋惜。

然后就是我对火种计划的思考,其实流浪地球计划的本身,就是延续人类文明,在这一点上,火种计划和流浪地球计划看似并不矛盾,但是其实我觉得他们有本质上的区别,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我们真正想延续的是什么?人类文明这个概念太大了,更深入一点,有人可能认为是人类的科学成果,人类的生命,但其实我觉得都不是,真正该得到延续的是人类的感情,刘培强在剧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希望这是我和我儿子的最后一次团聚,为了地球,我们已经没有什么不能失去的了。”看到这里,我觉得流浪地球计划真正想要保护的不是这个行星地球,而是地球上人们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才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它想保护亲人之间的感情,朋友之间的友情以及过年团聚的亲情,这才是流浪地球真正的意义。如果最终真的放弃了地球,执行了火种计划,等人类到达了新的家园,靠受精卵大量繁殖出的没有情感的人类,他们没有父母,他们只有人类保存自己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那么人类的延续又有什么意义呢?与其把它看作是一种延续又不如说是一个文明没落了和一个新的文明的觉醒,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集。

看完这部电影,真的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我希望与大家分享,另外,这部作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光论其品质,绝对不输好莱坞大片,他会给你一种很陌生的感觉,你之前不会在这种水平的特效下看到那么多的中国汉字以及其他中国元素,中国地名等。

流浪地球观后感

八十班 韩晴

有一道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问:这堵墙是什么?——是死亡。

在发现未来400年内,太阳内部将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地球也将被摧毁时,人们做出了人类史上最大胆的计划——让地球去流浪。这个时代,对死亡的恐惧似乎已经刻进了每个孩子的心底,深入了整个人类的灵魂,而正是这种刻入骨髓,深入灵魂深处的恐惧,推动着人类离开太阳系,到宇宙中去流浪。比起坐以待毙,人类选择挣扎到底。

“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啊”成为无数生在这个时代的人弥留之际的遗言。它包含着人类这个种族亘古不变的永恒心声——我们要活下去。 流浪啊流浪,既是流浪又何处是归途,流浪啊流浪,既是流浪又何时是归期。太阳的氦闪是流浪地球的主导线还是一次契机?如果人类不能带着地球去流浪,那,何处又是居住地?流浪啊流浪,流浪的是地球还是人类,是人类还是地球?

流浪啊流浪,既是流浪又何处是归途,又何时是归期?流浪啊流浪,既是流浪又何是因由,又如何停止?流浪地球,流浪啊流浪,流浪的是地球还是人类,是人心还是人性?

有一道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如今这堵墙究竟是什么?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评价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上映,小编先去看了一下先导片,哇,很惊艳。2D转换3D的玩法很有意思,其中()讲述的故事背后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又是什么?这是很值得去思考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评价大家一起欣赏!

这部电影中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上映,绝对算的上是一部很受期待的电影,电影的开头就给人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这到底是一部2D的电影还是3D的电影?

温馨提示:这不是一部3D电影,但是请适时带上3D眼镜,这个就很好玩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男主角罗紘武在很多年以后回到自己的老家贵州,在这次的旅途中发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女人万绮雯。想起了那年那个夜晚,和这个女人发生的一些事情。

不要多说,这是一段感情戏,这次的回乡之旅是有很多意外的,罗紘武发现了这个女人之后,不断地接近她了解她,中间还涉及到一段命案,这就让故事显得更有意思了。这部电影中安段长达60分钟的3D,我是看的如痴如醉,首先这样的设定是很好玩很新奇的。

其次带上眼镜之后,可以看见一个新的世界,跟着男主角的视觉一起探寻那段时光,真的要说,汤唯真的是太美了,这这个3D的世界里面,汤唯美得不可方物,真的是太美了,360度无死角,广大男同胞们可要hold住哦。

整部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99听说是世界末日,然后一系列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情感的迸发,那个画面真的是太美好了,两人之间眼神的交流,呼吸的交流,一下子,时间回到若干年之后,我们不是都还好好活着呢吗?

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是,在世界发生了许多的改变之后,我们人类的情感会不会发生改变,就像片中的男女主角那样,若干年之后再相遇,会不会还和以前一样?我可能理解的比较浅薄一点。

说实话,我看了一遍之后没有太看明白,只是觉得视觉效果很美,故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价值观又是什么?我相信每个人看完之后的感触肯定是不一样的。

这不电影小编是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的,哪怕你第一次没看明白,我觉得也是值得的,看完之后似懂非懂的感觉或许不错!

《流浪地球》观影感


八年级 樊轩屹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是根据中国科幻的领军人物,第73届“世界科幻奖”获得者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一部能唤起人类危机意识的电影,也是一部国产灾难题材的电影。
趁着周末,我去看了《流浪地球》。
电影主要讲述太阳将于数十年后毁灭,人类为了避免这次毁灭性的危机,研究决定用一万座推进器将地球推离太阳系到达另一个星系,称为“流浪地球”的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一万座推进器忽然坏了四千多座,当推进器被全部修好时,地球收到了木星引力,无法逃脱。唯一的生机便是用推进器的火焰点燃木星周围的氢气,制造一场爆炸,利用爆炸产生的波将地球推离木星引力的范围。可是推进器的火焰不足以抵达木星,危急关头,刘培强驾驶航天飞船冲向了木星,利用飞船撞击木星产生的火焰与推动器的火焰融合,冲击波将地球推了出去,大家得救了!
这部电影主要从两个方面给了我启示:
一、当遇到危机,时刻要保持冷静!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方法和行动缺一不可。没有方法,就算有人有勇气献身,也无济于事。
二、做事要有敢于奉献的决心和勇气。如果有了方法,却没有人冲锋陷阵,那又有什么用?
唯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有勇有谋,才真正有意义,才能成功!
看完了电影我觉得意犹未尽,不怎么过瘾,还是买回原著来看一看,好好学习一下吧!

读观《流浪地球》有感


希望,是黎明的曙光;希望,是珍贵的钻石;希望,是黑夜的灯盏;希望,是海洋中的灯塔。有些迷失方向的人希望从一开始就找到出口,但他忘却了,只有坚持再坚持,希望才会出现。

2050年,太阳即将爆炸。于是,人类开始了长达17年的流浪地球计划,帮助地球逃出太阳系。但由于木星引力的影响,地球将会与木星发生碰撞。众人团结一心,经过不断地努力,将木星引爆,并借助爆炸的冲击波逃离了太阳系。

在地球撞向木星的最后15分钟,人们仍在不停尝试着,寻找着解决的方法。他们并没有失去信心,坐以待毙,而是团结一心,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他们拯救了地球,拯救了全人类!

希望与坚持是共存的。就像你走在一条漆黑的巷道里,只有你坚持下来,走到了最后,才能看到光亮。同样,如果你在面对困难时退缩,放弃了,那你又怎么能看到希望?只有你奋不顾身地走下去,希望才会给你带来喜悦。

莎士比亚说过: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来到。的确,不管前方是深不可测的峡谷,还是布满陷阱的小路,只要你有坚持干到底的勇气和决心,希望,终究会到来。

曾经读过一个故事:两个人流落荒岛。一个人失去了信心,连试的勇气都没有,直接放弃了,最后被狼群撕成了碎片;另一个人坚信自己一定可以活着出去,不断寻找出路,甚至与恶狼搏斗,最终获救。坚持不懈,就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就能看见希望的光芒;就能赢得美好的明天!

请不要抱怨看不到希望,努力做下去。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艰难,坚持,希望才会出其不意地呈现在你眼前。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流浪地球专业评价》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流浪地球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