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流浪地球每章读后感

流浪地球每章读后感

《流浪地球》观后感。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观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流浪地球》观后感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看了一场电影,名叫《流浪地球》,看完之后我既感动又感慨。感动的是刘启的爸爸为了让木星爆炸的压力推动地球离开,自己先把驾驶舱和休眠舱分离,然后自己奋不顾身开着驾驶舱引爆木星;感动的是朵朵说的那段关于希望的话;感动的是每个人都在为希望拼搏着......

地球是多么的美丽,可电影中的地球让人感觉不寒而栗。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鸟语花香,也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新鲜的空气......有的则是倒塌的楼房,被冰冻的人,还有极度寒冷的天气,可想而知,地球的环境是多么重要,我们要保护环境,才能不让太阳毁灭。

刘培强很爱自己的儿子,他为儿子和爸爸争取到了免抽签进入地下城的资格。为了人类未来的命运,作为宇航员的他义不容辞地去了太空。在太空站,他每天都在思念他的儿子,也是这种力量给了他引爆木星的勇气。一开始,太空站里的所有人都可以转移到其他星球居住,地球就毁灭了,可他没有放弃希望,最后牺牲自己保护了大家,这是一种大爱,一种值得我去致敬的大爱。

看完电影,我不仅为这部电影的大片既视感震撼,更被每个人身上的品质所深深吸引。我想,以后我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也都会充满希望,哪怕只有微不足道的希望,相信只要我努力去拼搏,就会成功,就会出现奇迹。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自然资源,不要过度的开采、收集,这样才不会出现电影里的景象。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流浪地球观后感800字


相信很多喜欢科幻电影的朋友们都已经看过《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了,影片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在太阳即将毁灭的时候,人类带着地球寻找新家园的故事。画面精致,特效震撼,一起来看看网友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吧!

前几日,妈妈带我去观看了目前火爆的电影《流浪地球》。看完电影我迫不及待的又看了原著小说。中国科幻给予我的震撼让我忍不住想写点什么。

《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影片故事设定在2075年,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

有人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个里程碑,我十分赞同。从构思上讲,很多拯救人类的故事不是保卫地球就是抛弃地球,而该片却是带球跑,构思新颖,别具一格。

从视觉画面来讲,《流浪地球》的确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震撼。不论是远景--地球上行星发动机的分布,地球屁股后面发动机的尾气还有近在眼前宏大壮观的木星;还是近景--被冰墙冻住的上海明珠塔,高大雄伟的行星发动机和被冰封的整座城市;都无不展现出电影制作团队的艰辛和伟大。

我看过一些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像《星际穿越》,《环太平洋》,我不太喜欢里面的个人英雄主义,总是一个英雄单枪匹马怎样怎样拯救地球。而《流浪地球》里面强调的是集体主义精神,是个人牺牲精神。当我看到电影里吴京饰演的刘培强中校为了人类文明的继续存在,舍弃自己的生命时,我的眼泪不住的在流。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能使我产生共鸣。故事发生在春节,在地下城中,舞龙舞狮的习俗还是没有变,三缺一的麻将桌,刚出炉的热饺子,还有不起眼的串串店,电梯里贴的福字,都能让我会心一笑。这些中国元素,这么浓浓的中国味,就像是在对世界喊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科幻电影!

和我一样,许多人十分喜欢这部电影,于是电影中的一些经典台词也被大家津津乐道。

如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该句如今被很多交通警示牌广泛引用,让大家总是会心一笑。还如刘启的外号户口的梗,也总是让人忍俊不禁。

《流浪地球》这部影片不仅给我带来对地球现状的深深思考,同时也给我带来对未来的无限希望,正如影片中的台词: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

《流浪地球》观后感1200字


大年初二,走进影院观看了由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由郭帆执导,历时四年拍摄而成的同名科幻电影。一向不喜欢科幻片的我被这部在大场面特效制作方面能和西方科幻大片相媲美的中国科幻电影深深地震撼了,更被这部电影的故事构架、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段深深的感动着。

这部电影讲述了太阳毁灭之前人类在驱动整个地球逃往新星系的征途中发生的故事,是中国首部大成本制作的科幻电影。整个故事设置在冰冷、坚硬和绝望的背景之下,但是处处展现传递着人类的温暖、柔软、爱和希望。导演巧妙地运用镜头将这些元素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达到给人以内心震撼的效果。

即将死亡的地球到处是巨大的压抑的冰冷的绝望,是一片没有任何生机的灰白色,是随时的崩塌撕裂摧毁,是地球置身于宇宙的渺小,笼罩在木星下的窒息。而如蜉蝣一般甚至远比蜉蝣还要微不足道的人类竟然以“蚍蜉撼树”的“妄想”,紧握着一丝“已经被否”的希望,在无边的死亡里疾行抗争。那一身猩红正如燎原的星星之火,舞动在黑暗的星河世界里;那柔弱的禁不起任何利器的血肉之躯,却搏击着坚硬冷酷的钢筋铁甲;那一滴滑飞的眼泪,一定能滋润出绿色生机和希望。“而希望是我们这个时代比钻石还宝贵的东西。”“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画面呈现出来的绝望和人类内心不放弃的希望,一直在强烈地冲突着。

拯救地球需要理智,可是“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果然是奢望”的一句调侃台词,让影片的情感到达了最高潮,情感才是人类最特有的不可失去的最为宝贵最为有力的东西,包括影片最后宏大的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国际主义大救援都不是理智下的判断,而是人类情感的激发。“情感”这种没有形体没有质量没有重量的东西,恰恰是凝聚撕裂、修复崩塌、防护摧毁、战胜绝望的最有力的武器,是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是与整个外在的抗争形成对比的最有温度的内在支撑。

整部影片将对比冲突运用到了极致——色彩,体积;速度,远近,内外;视觉,听觉等等。镜头冲击直击内心,将全部外在有形的对比转化为人们内在情感无形的对比,渴望生又

不畏惧死,处处流露绝望又决不放弃希望,时时争吵又团结一心,恨的背后恰恰是爱,危急紧张中还不忘幽默一下。这或许就是人类能战胜困难冲出险境最根本的东西吧。

《流浪地球》作为中国首部大成本制作的科幻电影,在故事构建和人物表现上充分中国化。如果说张艺谋的《影》从道具、色彩、服装、绘画、音乐等方面将中国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的话,那么《流浪地球》则是在故事情感内核上彰显了中国元素。

灾难来临的地球是冰冻的世界、被摧毁的家园。镜头极力展现着冰寒、废墟,它已经不能用荒凉来形容,那是死亡。可是以中国人为主导的地球大救援不抛弃不放弃不逃离,而是选择为“家”而战,选择带着地球一起去流浪,在死亡的绝境里寻找着生的希望,新的家园。这种家国情怀,这种对家园深沉的眷恋,虽说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但是在中国人的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更为强烈。

不能说《流浪地球》尽善尽美,但终究是中国科幻电影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流浪地球》观后感400字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一个影城”影院,来观看《流浪地球》这部影片。

《流浪地球》一听起来就让我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地球母亲要开始流浪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地球开始流浪之旅呢?我们的地球要到哪里呢?如果是流浪,那一定要离开太阳系,但是在过程中会不会与其他的行星相撞,而导致计划失败呢?

电影开始了,一开始,就是大家基本上都认识的吴京导演带着自己的儿子,在星空下观察星星。而且说了一句话:当你看到木星的时候,就能看到他了。因为太阳在持续地膨胀,没多久就要将地球淹没,为了人类文明继续传递下去,我们开展了“流浪地球”计划。就是用特别多台反式推进器进行推动,把地球从轨道中冲出来,并且离开太阳系,来到好几亿光年外的一个新的太阳系去。

这部影片最让我铭记在心的一句话就是:当时的人类只在意钱,却把太阳的事情抛下不管。现在才能这样开始“流浪地球”的计划。我们离开了太阳系,地表就开始变得十分寒冷,我们只能在地下城市进行生活。

希望我们把这个故事铭记在心,不要把为我们付出许多的东西忽略,否则我们将遭到报应。

《流浪地球》观后感600字


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电影,主要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上安装了许多巨大的推进器,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希望是什么呢?希望是一种比钻石还珍贵的东西。当地球快要被宇宙吞没时,联合政府发布了这则不幸的消息。让他们最后一周时间里多陪陪他们的家人。听到这则消息后,几乎所有的救援队都放弃了救援,只有中国救援队坚信还是有希望。终于韩朵朵的播报感动了所有的人们,人们又重新加入到救援地球的行动中去。经过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让地球重新活了过来。但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牺牲了,例如,韩朵朵的爷爷,救援队队长等。他们为了人类而牺牲,为了地球而长眠。

这部电影中让我最有感触的人物是就是韩朵朵了。刚开始,韩朵朵只是一个不好好学习的初中生,甚至有一点像小混混的特征。可是后来她能勇敢的完成最后一次播报,这让我看到了朵朵的那种责任和担当。

这部电影中还有一个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当老何去机房检查线缆时,他点燃了自己珍藏己久的香烟。当他打开烟盒时发现了一张字条,字条是他的妈妈写给他的。让他注意身体,天冷记得穿秋裤。

这部电影也从侧面反应出了一个严重的话题:要保护地球。全球气温升高,大气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大气受到严重污染这些都是地球所面临的危害,如果人类再不好好保护地球,再向地球无限制的索取的话,人类就会自取灭亡。保护地球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地球是我们目前唯一能生存的地方,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家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它。保护地球,只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星星之火,势必燎原。我们的地球一定会在我们的努力建设下变得更加美好。

这就是我看了《流浪地球》后的感想。

《流浪地球》观后感(精选范文)


书是泥土,能生长万物之精。在阅读过一篇文章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才是你读完长篇大论之后真生能剩下留给你的知识。你印象深刻的读后感是哪一篇?下面是小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观后感(精选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昨天第二次看了《流浪地球》。在影片中总感觉有一种力量震撼了我,是特技效果还是故事剧情节?都不是。今天想起来,是影片中体现出来的英雄主义力量,这种力量蕴含于中国文化中。

《流浪地球》是一种灾难类型片,英雄拯救人类的主题。这类片子好莱坞拍了很多。从场面到故事情节都很完善。在这种题材上同他们竞争,国产电影没有任何胜算。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是挖掘出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一个集体英雄的故事。最后拯救地球的是一个集体,他们的精神感动了更多的人。尤其是最后众人推“撞针”的场面,真是让人人血沸腾。至此这部电影真正利用了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是电影的精神核心。

好莱坞电影的英雄只有一个人,这是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表现。东方的文化强调集体,如何在电影中体现这种文化?这部电影开辟了这种思路,从此中国也可以拍出英雄主义的影片,西方人也要从中国的电影中慢慢接受东方的价值观。

影片中这一群人完成英雄壮举的动力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体现“家”的概念和坚韧的精神上。这是推动人物思想前进的动力。片中的人物除了宇航员刘培强之外,都是小人物。面对危机他们也有退缩和绝望,但是最后在彼此的精神的鼓舞下,一起完成拯救地球的使命。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家”的概念,最初是“小家”,是对于亲人的思念。最后演变成要拯救人类的激情。影片对人物心理这种转变处理的非常好。几次“拯救计划”的失败,影片中的人物也绝望过,但是最终明知希望渺茫但是仍然要奋力一搏。这种精神正是中国文化中坚韧的精神的体现,正像“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故事一样,明知没有希望,一次次失败,却依然坚持着。影片的震撼力正是从这里迸发出来。

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作为电影的主题思想,并且以此为核心展开电影的内容。使得人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力量。使得电影有了感染力。当前的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除了经济、军事、政治上的竞争以外。文化这种软实力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电影这个领域,我们的市场也长期被美国的电影占据。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开始逐步夺回这个市场。并且向国外输出我们的电影同时要宣传我们的文化了。这是中国崛起的体现。

《流浪地球》观后感800字


昨天第二次看了《流浪地球》。在影片中总感觉有一种力量震撼了我,是特技效果还是故事剧情节?都不是。今天想起来,是影片中体现出来的英雄主义力量,这种力量蕴含于中国文化中。

《流浪地球》是一种灾难类型片,英雄拯救人类的主题。这类片子好莱坞拍了很多。从场面到故事情节都很完善。在这种题材上同他们竞争,国产电影没有任何胜算。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是挖掘出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一个集体英雄的故事。最后拯救地球的是一个集体,他们的精神感动了更多的人。尤其是最后众人推“撞针”的场面,真是让人人血沸腾。至此这部电影真正利用了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是电影的精神核心。

好莱坞电影的英雄只有一个人,这是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表现。东方的文化强调集体,如何在电影中体现这种文化?这部电影开辟了这种思路,从此中国也可以拍出英雄主义的影片,西方人也要从中国的电影中慢慢接受东方的价值观。

影片中这一群人完成英雄壮举的动力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体现“家”的概念和坚韧的精神上。这是推动人物思想前进的动力。片中的人物除了宇航员刘培强之外,都是小人物。面对危机他们也有退缩和绝望,但是最后在彼此的精神的鼓舞下,一起完成拯救地球的使命。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家”的概念,最初是“小家”,是对于亲人的思念。最后演变成要拯救人类的激情。影片对人物心理这种转变处理的非常好。几次“拯救计划”的失败,影片中的人物也绝望过,但是最终明知希望渺茫但是仍然要奋力一搏。这种精神正是中国文化中坚韧的精神的体现,正像“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故事一样,明知没有希望,一次次失败,却依然坚持着。影片的震撼力正是从这里迸发出来。

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作为电影的主题思想,并且以此为核心展开电影的内容。使得人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力量。使得电影有了感染力。当前的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除了经济、军事、政治上的竞争以外。文化这种软实力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电影这个领域,我们的市场也长期被美国的电影占据。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开始逐步夺回这个市场。并且向国外输出我们的电影同时要宣传我们的文化了。这是中国崛起的体现。

流浪地球观后感400字


【第1篇】

今天老爸带我去电影院看了科幻片《流浪地球》。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不适合人类生存,为了寻找新的家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万座行星发动机。这个举动,被称为“流浪地球”。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国际空间站的中国航天员刘培强为了让地球能够成功脱离木星的引力,不惜用自己的生命驾驶国际空间站,使空间站中的30万吨燃料引爆木星。刘培强常常对自己的儿子刘启说过一句话:“当你想你爸爸的时候,便遥望木星,倒数三秒就能看见我。我就在那儿。”可当刘启长大后知道了父亲是在骗他,并对父亲的离开不理解,甚至记恨父亲。

刘培强的离开是为了更多人的生存,他为了地球文明的延续而不惜牺牲自己。在刘启的心中,他并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偏偏是他的父亲要离开他,别人却享受着父亲最终成功的果实。我觉得,人要有正义感。当全世界的人都觉得地球将会毁灭,人类再无挽回的机会时,必须要有人站出来,他不是在逞能,他是在为了大局的利益上而不惜牺牲家庭,他具有顾大局,舍小家的精神。这才算是一个有着正义感的英雄。

【第2篇】

最近由吴京等人主演的流浪地球,在国内取得了很高的票房堪称国内影片史上第一。

是由山西作家刘慈欣写的一部科幻小说影片中讲述的是未来地球可能面临的处境未来地球地表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人类都在地下生活,想让到达地表需要获得认证并穿上厚厚的服装。用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来推动地球在宇宙中前行。地球在流浪的过程中在路经木星时由于木星引力的作用地球可能会与木星相撞。一群人为了保护地球,不与木星相撞,努力奋斗的故事。其中吴京饰演在空间站的上校,为了保护地球牺牲自己的生命。用空间站30万吨燃料加上地球中所有发动器的能量引燃了木星中90%的氢气使冲击波推动地球离开木星的引力范围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未来人们所面临的处境,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我们必须要好好保护地球减少污染,加强对科学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在危急时刻想出解决的办法,让人类文明延续下来。另外告诉我们要永不言弃,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也要不放弃希望。希望就像钻石一样灿烂。人们有了希望才有无限可能。

单从影片的特效来看,不亚于好莱坞,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正在富强起来,相信有一天中国会雄于地球。

《流浪地球》观后感1500字


《流浪地球》是我读过的第一部刘慈欣小说。十好几年前在网上读的,当时大刘还不怎么出名——至少我不知道此人。结果我一读就被他吸引住了。从此,我成了他的fans,追读了我能找到的他的所有作品。《三体》等小说还读了、听了不止一遍。

前几年就听说他的《三体》等将会被改编成电影。我十分期待。没想到第一部成为电影的大刘作品是《流浪地球》。没话说,当然要去电影院支持一下我的Idol。

毕竟已读过原著了,我以为自己要看的主要是特效,就像一个京剧发烧友,所欣赏的不是折子戏的内容,而只是演员的表演一样。没有想到的是,我所看到的,是一个几乎全新的故事。我不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完全不知道故事的走向。

说“几乎全新”,是因为,电影还是使用了小说的大框架——太阳将出现能蒸发掉地球的氦闪,为应对此危机,人类成立联合政府,制造行星发动机,把地球开出了公转轨道,走向了星际流浪之旅——尽管讲的是完全不同的小故事。我记得小说以科学应对方法为背景(重核聚变技术、地球发动机),写的主要是哲学的故事(如做出预测的科学家因为氦闪没有如期发生而遭到处决)、伦理的故事(成为宇宙流浪者后,地球人婚恋观的改变),而我所看到的电影,展示的基本是一个灾难故事。

改变地球走向和人类命运的全球人类联合行动,怎能没有争议,怎能无阻碍地进行?这其中当然会发生很多很多的故事。作为不同的媒介,电影发挥自己在视觉冲击力方面的特长,讲几个与小说不同的故事,当然也是可以的。爱情的故事、亲情的故事、革命的故事、人类勇气智慧和能力的故事......这些统统都可以讲。

本片选择的是讲一个灾难的故事——因没有充分考虑到木星引力导致的地震对行星发动机的冲击,失去40%以上动力的地球将被木星吞没,只是因为几个小人物的偶发事件而于最后一刻得救。应当承认,电影的画面是令人震撼的。作为灾难片,它虽然还难及好莱坞大片《2012》、《后天》等,但它还是拍出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高度。有人称它是中国科幻电影的新纪元,我觉得也还是可以的。

让我不满的是,它在情节设计上的一些不合情理之处。在2040年左右,也即距今仅20年后,人类就发展出重核聚变技术,令石头成为星际航行的燃料,推动地球这么大的飞船行动,并将达到千分之五的光速。如此科学技术,实在是太黑了!科幻当然得有想象力,这是可以的,事实上,原小说就是这么设定的。让人难以容忍的是,拥有如此黑科技的人类居然还要利用木星的引力为地球做一点微不足道的加速。利用一下木星的引力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怎么能让地球遭遇与木星相撞那么大的风险呢?这么大的风险,人类居然没有应对预案,居然在灾难发生前几天才知道,这太不可思议了!

看到灭顶之灾后,人类联合政府,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智库、权力机构、科学家基本是束手无策,在地木发生碰撞前一周就放弃了一切努力。这种人类,也未免太没毅力了!而中国一位十几岁的叛逆少年,以及他的宇航员父亲,却轻而易举地想出了对策,并不惜牺牲自己成功地加以实施,最终挽救了地球,这未免太令人难以置信了!事情往往不是那么顺利,在实施救援的过程中,高达11km、可以推动地球的发动机有些卡壳。他们不是运用别的机械的力量,而是花几十分钟或几小时组织了百十人“撸起袖子”,靠人力将其推过去,这也未免太low了!

中国拍科幻片,以中国人为主角,让中国人去拯救世界,这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让我感觉羞愧的是,里面的中国人,脾气太暴躁,爆了太多的粗口——譬如,男主角不但不肯认父亲,开口骂父亲,居然还叫养育自己的外公为“老东西”。中国人为什么要这么不冷静、不礼貌,为什么要这么暴躁呢?

虽然存在一些不如我意之处,但作为中国科幻起步阶段的作品,《流浪地球》还是及格的,就算是科学上的硬伤,也不比《X战警》、《钢铁侠》之类美国电影多。我愿意推荐这部电影。

假期观影|《流浪地球》观后感


早上带着儿子一起去看了这场电影,电影里面描述的是不幸的事情,但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想想自己这个年龄的时候只有《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战役》还有《铁道游击队》等等爱国教育片。现在他们都是这类科幻大片。科幻题材的电影我看过《后天》,那时候是一种震撼的感觉,但《流浪地球》比《后天》还震撼,画面的震撼,情感的震撼,希望的震撼都有之。有人可能说中国为什么前几年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呢,不可否认有借鉴参考的因素,但从零到一是创新,从一加一大于二也是创新,《流浪地球》就属于后者,而且这一次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的主人换成了中国人。

地球开始了长达2500年的流浪,这样漫长的过程中人类只能栖居底下城,看不到太阳,也看不到月亮,更是看不见曾经的蓝色天空。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都是那样的渺小,人类也如此。迄今为止从我们的祖先到现在的人类,活着真不容易。对于个人也是异常艰难,小的时候到现在可能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危险擦肩而过,大家试试想一下,如果曾经的某个因素偏差可能我们都看不到现在的太阳。对于我们微不足道的个人,活好当下,珍惜现在,用力的过好每一天。

坚定的希望是流浪地球上的人类的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我相信我们不能没有希望,如果放弃希望就是一种犯罪。电影中吴京扮演的父亲没有放弃希望,在最后关头驾驶空间站冲向木星氢气层引爆空间站所携带的30万吨燃料;剧中的刘启以及他们的救援团队没有放弃希望,在大家都纷纷撤离的过程中逆向而行去到转向动力中心去重启动力;剧中其他各国救援执行人员在感召下没有放弃希望,最终他们返回基地协助救援。正是在这样的希望之下,他们拯救了地球,拯救了人类,使得地球逃离了木星的吸引力重新回到正常的行驶轨道上来。

电影的场面再加上3D的效果会给观影的我们视觉的冲击。有北京、上海冰凌的地面,还有被寒冷冰寒封住的央视大裤衩和东方明珠;有地震带来的地壳运动导致建筑物的再次轰然倒塌的压顶;有木星大气波冲击带来的从天而降的火球冲击地面,这些场面的刻画丝毫不输国外大片。情感的叙述也是细腻周到,有父子感情的冲撞,有兄弟之情的磨合,有朋友之情的肝胆相照,所有情感的描述在大环境,大背景的烘托下都恰到好处,直润人心。以致电影结束影院的灯亮起,座位上的人们还久久不愿离去,仍旧沉浸在电影带来的那种氛围之中。

网上有人说《流浪地球》上映之后将开启中国科幻大片的元年,我非专业人士不敢妄评,我只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是一部好电影,并愿意推荐给周围的朋友,也愿意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它,正如现在正在干的事。

流浪地球观后感范文800字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由郭帆执导,吴京等主演,讲述了在太阳毁灭之前,主人公等人为了生存开始制定带着地球逃跑的故事,在逃跑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人性的考验等各个问题。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流浪地球观后感范文800字。

《流浪地球》是我为数不多愿意去二刷的电影。作为一个科幻迷,从小就在《科幻世界》里去追寻那浩瀚宇宙的震撼,而作为一名观影人,看过了太多的科幻大片。这次终于有机会看到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搬上了大荧幕,可以让我们细细品味。

《流浪地球》讲的是在未来太阳要毁灭了,人类为了避免地球遭到浩劫,集全世界之力,建造上万座行星发动机推着地球脱离太阳系,经过2500年的漫长岁月达到一个新的栖息之地,这就是《流浪地球》计划。

纵观整部影片,大家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有部分人说构思巧妙,特效宏伟大气,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也有部分人一直在吐槽它,觉得是一部剧情糟糕,台词混乱,是一部仅靠特效秀下限的烂片。我觉得科幻之所以能够使人着迷,就源自于我们无尽的想象。

《流浪地球》用125分钟的时间向我们展示了科幻的无穷魅力,有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行星发动机、能够轻松操控几层楼高的运输车、用烧石头就能产生巨大能量的重聚变技术、在冰封中耀眼的上海市以及站在地球上就能够欣赏到木星的瞳孔等等。

在这些几乎令人失去呼吸的特效映衬下,我们又看到了另一番温情,哥哥冒着危险带着妹妹只是满足她想上地面去看看的愿望;父亲忍痛别离是因为要去拯救世界,儿子怨恨父亲只是想面对面亲口叫一声爸爸;姥爷始终守护着孩子们,却付出了自己;战士们坚守着,就算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的信念。此处并无任何矫情,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动,让整个流浪鲜活起来,这些不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吗?

今天路过影院看到《流浪地球》的宣传海报,我依然还记得当时在电影院的那种自豪,震撼和感动。

至少在我看来流浪地球成功不止是电影的本身,它还有以下两点成功的地方:第一点,解决了国产科幻电影资本自信问题,为以后商业资本投资国产科幻电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点,开启了国产科幻类小说向顶级商业运营成果的转变。《流浪地球》的较高票房预示着国产精品科幻小说有更多的机会搬上大荧幕,蕴藏着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最后,点燃木星,破除万难,冲出苍穹,推着地球继续流浪:流浪,不止是我们的心,希望是我们回家唯一的方向。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感800字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在前段时间特别火热,是大家都在抢着购票,不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有不错的成绩,你有没有去观看?看后有什么感受?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电影流浪地球观后感800字,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

昨天看了流浪地球,故事情节感人,画面震撼,电影主旨引人深思,十分推荐。还没有去看的朋友们,一定一定要带好餐巾纸!!只要你的泪点不是异于常人的高,肯定会哭的。这篇观后感有剧透,所以还没看的朋友们,请谨慎选择要不要继续看这篇文章。

在看之前我就听说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也看了导演和作者的相关短片。作者是写三体的刘慈欣,

时看《三体》的时候就觉得,他好擅长构建世界观,和引导观众进入他小说中的世界,我在阅读的时候始终沉浸在那个有些奇怪和压抑的世界里。这部电影的世界观一样的宏伟且完整,那些巨大的全球发动机明明是纯想象的产物,和真实世界相差甚远,却在作者的层层铺垫下,显得合情合理。

这部电影里很多场景都提到了家:面临危难时,中澳混血的那个男生大喊着,妈妈,我要回家;姥爷在看到冰封的上海,回忆起这个曾经的家,包括那碗爱人做的面;姥爷死后,女主问道我们的家在哪里?;救援队长王磊心心念念的杭州救援站有着他的家人。电影里的种种都体现了我们人类对家的渴望。看到了这些,让我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是家,它又代表了什么?我想,家不仅是一个房子,一片土地,更应该是家人在的地方,有家人在,才有家的温暖,家代表了温馨。对男主来说,家人是姥爷、妹妹、还有他嘴上虽不承认却深深思念着的爸爸。

同样,家代表了安全,就像男主一直说要带妹妹回家,这个家我一开始觉得是他们居住的地下城,可后来想想,应该是代表了一个可以真正安全生活,不用再担惊受怕的地方。

家更是我们的大家园地球,本片最后提倡的,不是像之前其他的科幻片所提出的,带着人类离开地球去新的星球生活,而是带着我们的家,带着地球上所有的人类(家人),一起去新的宜居的行星系统。

虽然这部电影因为春节排期的剪辑,有些剧情显得不太连贯,但还是很推荐大家去看。空间站和地下城的设计充满想象力,很多剧情也都让人很感动。看了这部《流浪地球》,我很期待《三体》也被搬上大荧幕!

慧飞文化元宵节推出充19元送20元得3900书币活动,还有更多大礼包等您来拿,扫描下面海报上面的二维码,即可进入参与活动!

流浪地球观后感800字范文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由郭帆执导,吴京等主演,主演讲述了在太阳即将毁灭之前,人类为了生存展开的斗争,同时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知道大家看这部电影有什么感悟?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流浪地球观后感800字范文。

实话,还想再去看一遍IMAX绝对支持良心制作的中国科幻,支持大刘,支持导演,支持京哥,支持小破球!欢迎各位小同志通过这部《流浪地球》电影,入科幻的坑。

这部分内容,我自己在微信写过朋友圈,有些篇幅,有些地方也表达不通顺,这里整理补充一下,使之规范些。

关于流浪地球,看后有很多感触的点,科幻和特效都很硬了,真的是国产科幻的骄傲了。(其实国内一直都有这样的特效技术,国外不少特效大片特效都是中国公司做的,只是国内电影没往特效上砸钱,砸给流量明星了)

其实我对流浪地球所输出的中国式价值观更感兴趣。看过几篇比较好的影评,也是正中我心,下面叙述出来!

一是说,国人的家园感。我们没有选择造多艘飞船抛弃地球逃跑,而是带着我们的家园地球一起逃跑,源于我们中国人对故土的留恋,这与国外的价值观很不一样,所以欧美大概是不会有流浪地球这样想法的科幻作品。

二是说,剧情上,地球还有100年可以好好生活的日子,如果是享受当下那种西式思维的话,现代人是不会在这100年内折磨自己,建行星发动机等。而国人会,因为这受国内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传统价值观影响,我们一定会为了子子孙孙,像愚公移山一样,为了后代后代更后代的幸福,一代一代的努力着。

三是说,国内的集体主义和国外的个人英雄主义。因受《三体》《明朝那些事》作品的影响,我更倾向于这样说,一方面,不是缺了主角,流浪地球就不会成功,也不会有主角光环这种,主角一定不会死,或者说,缺了主角,历史事件还是一样的正常发生,历史规律才是一只无形的大手,推进历史发展(参照《明朝那些事》的思想)。电影中有明显体现这一点,如,不是只有刘培强才会爆仓而出,其他人也会;而作为主角的刘培强,也英勇献身于这次伟大救援行动中,并没有主角光环。

另一方面,我觉得这部电影表达出了客观现实情况,那就是每一处都在上演着英雄主义,整体的成功是由每个人的英雄主义叠加在一起的,电影中强烈体现这种思想的就是饱和式救援行动。饱和式救援,顾名思义就是原本可能只需要十几人的救援规模,在灾害来临时可能派出十倍,百倍的救援力量。所以最后的成功,是集体努力的结果,而王磊队长救援队只是一处英雄主义的缩影。

第三点,才是让我看到电影中有刘慈欣的影子。大刘啊,其实更想做那个moss吧

就这么多吧。书目推荐,不用说了,那就是《三体》《明朝那些事》。欢迎一起探讨。

喜欢《《流浪地球》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流浪地球每章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