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5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5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500字-审美和管教。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我们阅读完一部文学作品时,心中就会产生很多的想法。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500字-审美和管教》,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很久没有读文学方面的书了,这本《亲爱的安德烈》还是年初带大外甥女去书店的时候买下的。刚认识外甥女的时候,她还是个四岁的小娃娃,现在已经是十岁的大姑娘了。会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来源她的观察,有很多我没有注意到的事情。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女士与大儿子安德烈的书信合集,包括一小部分读者来信和一份小儿子菲力普的信。这些信,是安德烈18岁到21岁时,和妈妈的书面交流。我惊讶于18岁的少年,能够深入的思考问题。更震撼龙应台女士能够和孩子交流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大概作为一名作家,这些东西和普通人吃饭一样平常。说几个让我触动的点。

审美

第一封信里,龙女士说:我看见自己的残缺。十八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课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围,不是一种内在涵养。

在后续的书信交流中,安德烈打趣妈妈的穿衣品味,和装马铃薯的麻布袋美学效果差不多。你看,即使是一位名人,也要为小时候缺失的审美付出惨痛的代价。我有幸在大学的时候,遇到审美基础比较好的室友,在20岁的年纪才意识到审美这个东西。几近挣扎,才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捉襟见肘,但也仅限于此了。

艺术相关的东西,越早接触,甚至浸淫,熏陶的效果越好。四岁开始,就可以学画和琴了。学这些看似无用的艺术干嘛呢?谋生很难,但是可以作为众生皆苦的调味品。

管教

整本书看下来,龙女士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很挂念。当儿子以戏谑的口吻说生活里充满了X,Y,摇滚乐,当妈妈的焦灼的发邮件问他:信中所说是现实描述还是抽象隐喻?此举当然引来儿子的无奈:能不能拜托你,这些当然是隐喻。

儿子学会了抽烟,龙女士很难过,巴不得把烟直接拔了再给个耳光,可是她又必须尊重儿子作为个体的选择,除了提醒什么也做不了。她给儿子一本正经的提了几个问题,儿子嫌弃问题老土、漫不经心回答之余,略带挑衅的向妈妈提了八个尖锐的反问。在他的回信之后,隔了好几封信都没有看到龙女士回应,我以为看不到答案了。没想到在第33封信里,我看到了回复。不出意外,龙女士说:你的一组反问,真把我吓到了。这些问题,都是一般人不会问的问题,怕冒犯了对方。我放了很久,不敢作答,但是要结集了,我不得不答。每个带刺的反问,龙女士都认真回应,用包容、智慧化解。其中反问四: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顿的,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龙女士的回应是:对不起,你每一次抽烟,我都这么想。

看到这里,我有些难过。青春期的男孩,甚至给了一个心目中Kitsch排名前十清单,其中第十个是你对我和菲利普的爱,母爱绝对是Kitsch唉!,虽然这也很有可能是孩子的一次戏谑。我也有一个刚满四岁的男孩。我不知道他以后会如何待我,我也没有把握我能做得怎么样。都说人世间的爱都是奔向团聚,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走向分离。Ta会慢慢挣脱我们的怀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这过程中,我们还会面临很多挑战。

最近育儿也遇到一些困惑,面对娃自我意识强烈、自我表达旺盛,我原以为青春期才会遇到的难题,竟然一下子来到了眼前。杨先生比较偏向于该打打,该骂骂。我不赞同粗暴的打骂,希望可以和平对话。久闻《正面管教》这本书,最近开始阅读,这周末也会去参加一场正面管教的活动,期待有所收获。

本次分享就到这里了,《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学会独立_《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200字


学会独立_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200字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作家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的三十六封信!他们通过写信的方式,敞开心扉,了解彼此!

在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不被束缚。其中有一段对话令我感同身受,“你好吗?”“好啊。”“学校如何?”“没问题”……

是的,这是一个儿子与母亲之间乏味的对话。我们长大了,总认为自己是个独立的“人”了!

可是,我们没有想过父母,他们很爱我们,很希望我们之间有更多的了解,并通过有效地沟通来增进彼此的感情,也希望走进我们的内心,可以更加了解我们。

正如龙应台所说:“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是啊,安德烈已经十八岁了,不再像个小孩子一样黏着妈妈了,他长大了,也变的独立了……

是的,在和青少年孩子的沟通问题上,天下的妈妈大概都是相同的。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上了初中,因为离家较远,所以我不得不住校。离开了温暖的家,不能每天和父母朝夕相处,所以每天晚上的电话成了我和妈妈的必修课。

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如龙应台和安德烈一样。“今天怎么样?”“挺好的。”“学校生活还适应吗?”“非常适应”……经过一段时间后,我意识到了这种对话的苍白无力。本来我与妈妈之间的沟通就是为了了解彼此,可是现在这样的简短对话,既还原不了我们的真实生活,也提供不了任何我需要的帮助,对我们来讲都毫无意义。犹如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有一次周末回家,在饭后的闲聊时间,恰巧妈妈和我谈及了相同的问题。原来,我们两个心里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妈妈因为捕捉不到我真实的生活信息,而感到无助和不安;我也因为逃避问题,而过于敷衍,流于套路,没有真实勇敢地表达自己。

通过这次谈话,我也认识到我在和妈妈的沟通中存在不少问题。我想:下次和妈妈电话沟通时,我会如实说明我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即便妈妈跟我谈些我不想说的事,我也会端正态度,耐心回答!妈妈也说以后要多看到我的努力和进步。通过这次谈话,我们改变了沟通的策略。妈妈每次打电话会更加关注我的感受,开场白变成了:“今天感觉怎么样?”这样的问话,让我感觉很轻松,没有被逼迫,被随意评判。于是我更加愿意多向妈妈讲一些我在学校的生活状况。大多数时候妈妈只是默默倾听,偶尔有一些问题,妈妈也会提供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角度。每当这个时候,妈妈虽然没有给我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总会让我豁然开朗。我们的通话时间也比以往长了许多。妈妈也会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生活的高峰低谷告诉我,使得我的住校生活不再单调乏味。我们的对话内容不再苍白无力,逐渐变得充实起来。我们也开始真正走进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一个父母会不爱孩子?我们在长大,他们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不再年轻。我们要好好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就是这样,龙应台母子俩敞开心扉!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谈话,我和妈妈的沟通会越来越顺畅!妈妈也会重新认识她人生里第一个十三岁的我,我也会更加深入了解我的妈妈!这更会增进我们的感情和相互欣赏。因为爱就是沟通的理由!

作者:济南外国语学校初二(3)班 张弛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关于平庸_《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


关于平庸_《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

妈妈曾经看过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她极力推荐我看这几本书,可我当时不愿看这本书。现在也到了该看的年龄,我愿意去好好品味。

这本书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安德烈问龙应台:怕不怕安德烈以后过于平庸,无法及龙应台与安德烈父亲的成就。

为什么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呢?本人认为所有兴趣都是感同身受,经历过或思考过同样问题,就像遇见知己(无论是人,亦或是物)。没错,十三岁的我也思考过同样的问题。就连我这“等闲”人也思考过的问题,能证明“问题大了”。可以说思考过的人不在少数。身为一个孩子,有老师说我有好胜心,且强,所以好胜心定会激起我与父母的攀比之心。我相信这是人皆具有的。我自认为是成绩不比父母差,自身与学习有关的所有条件比之父母也只强不弱。可我十分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原因是在父母那个年代没有过多的竞争对手,而我的竞争对手数量令人“叹为观止”。中国有文化的人多了,竞争也就更为激烈了。以前中国只有一部分人读过书,他们都很努力,而现在社会进步了,所有人都在努力,你不加油就会被他甩在身后。所以我很担心自己能不能读到好的高中、大学,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于是我开始想:为什么这么累?人生这么短,不是应该享乐的吗?这么累有什么用,死了之后还不是一无所有?还不如自己活得开心,珍惜眼前,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不留遗憾,还满足。学习这么累……

而龙应台缺一语惊醒“半步入歧途”的人们(咳咳,可能只有我):“你现在好好学习不为别的,只为你未来有更多的选择权利”。这是在工作上,在家里,在社会上……,是的,我们努力学习是为了自己选择工作,而不是工作选择我。有了这个权利,我就能拥有一份有时间“享受”的工作,或者直接得到一份自己享受的工作。明显这份享受比之前的享受“正派”,而且比之前的诱惑更大,因为这个理由更为富丽堂皇,我有付出,就有收获。反观之前想放弃学习的想法,如果成了,就真的连温饱都要担忧了。这个念头一闪现,我把自己吓了一跳。赶紧把这个念头扔掉,太可怕了!

我十分愿意主宰自己的人生,因为它是我的,为什么不呢?工作先是能满足温饱问题之后,就是要考虑是否对自己的生活、成长才有意义,有帮助。读后感

·

如果不断做一些无意义的事,这不是自欺欺人吗?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用管他人的想法,你只要做好自己,就像龙应台所说的:“人自强努力不是跟别人比名比利,而是为自己找寻心灵的安适”。

《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影响很大,把走上弯路的我不断地“掰直”,就像这“将军饮马”的解题思路,它为青少年做了多少贡献!从《孩子你慢慢来》到之后要看的《目送》,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已带给我许多。我很期待,希望《目送》能带给我更多的新思考、新方向。作者:罗子晔

解读龙应台_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


我眼中的龙应台_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

龙应台,一位台湾女作家,我曾被她笔下的《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深深折服,继而读了她另一部大作_《亲爱的安德烈》。

在《孩子你慢慢来》《目送》两书中,龙应台分别以母亲和女儿的身份叙述她身边的点点滴滴。而为了认识自己十八岁的儿子,他们用了三年时间写就这三十六封家书_《亲爱的安德烈》。正如那句话:“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_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了自己的母亲。”

初识龙应台,起源于这三本书。龙应台的文笔是犀利的,可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又让我认识到原来龙应台的文笔也是可以细腻真实,柔情万千。而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还有很多句子,是富有哲理与文字之美的:“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读后感

·

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这一句,虽然简朴,却蕴含哲理,引发沉思。

每每读起龙应台的书,感觉亲切无比,仿佛她就坐在你面前,与你讨论书中有趣的事。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故事总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这是理性与感性的碰撞,更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在三十六封家书中,不仅保留着母子之间幽默有趣的对话,更展示了母子之间讨论问题的深度(多国文化、贫富差距、国际正直……)以及在讨论其他问题时引发的争论,仿佛就像两个智者在做激烈的辩论会。

我眼中的龙应台,是位充满智慧的智者,也是一位使我佩服于她笔下的女作家,更是一位让人意想不到的总令人眼前一亮的文学家。

龙应台用这三本书,叙述了她的一生:从将要做母亲到慢慢步入中年,到最后仿佛经历过许多风雨的洗礼,已然变成了一个经历过沧桑的智者。

龙应台,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也是一位让我深深佩服的女作家。作者:练书彤

相信《《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500字-审美和管教》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