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

《菊与刀》读后感500字。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我们在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往往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也许下面的“《菊与刀》读后感500字”正合你意!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作品,以代表日本皇室的菊与代表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刀为题目揭示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此书多采用美日对比的方法从各方面描写了日本人的民族特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行为。通过这本书,了解了日本人特别重视自觉道德的养成,把各种道德深植在每个日本人心中,为他人考虑,集体观念深厚,严格遵守天皇的旨意,但绝不能忍受他人的侮辱,否则就会用尽方法去报复。此外,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对男性和女性以及孩子和老人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女性权利地位较低。此外,日本还有等级之分,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处在某个位置就要做相应的事情,这样社会才能正常运转。在日本人的教育中,对特别小的孩子,成人是不用道德去约束他们,让孩子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之后,便会学习各种社会道德与规范,自身行为逐渐受到限制,幼儿时期和成年时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也是日本人矛盾性格的原因之一。

历史造就了每个民族,日本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其特有的一套社会运转法则,这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管理,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错误,社会秩序会轰然倒塌,我们不可妄加判断。通过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民族,也更能理解他们的行为。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菊与刀读书笔记1500字


《菊与刀读书笔记1500字:

个人情欲:

日本的道德规范,在要求彻底、极端的自我克制的同时,又极力追求五官上的享乐。这也体现了日本佛教与本源佛教的一些区别。日本人认为,肉身愉悦是一种善行,值得培养,但同时必须有一定的尺度,绝对不能扰乱到生活中的严肃事物。其在培育身体享乐的同时,又建立了一套道德规范,禁止在严肃的生活领域耽于纵情享乐。享受:热水浴、睡觉、浪漫爱情(彼此彼此嘛)、性爱快乐(对男人婚外情的纵容、艺伎的存在)、同性恋、自慰、酗酒(饮酒与用餐的严格区分)。个人情欲是上天所赐之物,上至哲学家,下到普通百姓,谁也不能指责。而人总是处于一种无法达到较高忠、孝、义理等要求的痛苦之中,因此日本人更倾向于悲剧式的戏剧结局。

德性的困扰:

日本存在诸多的德性要求,同时并不存在善恶之分,经常是困于两种德行选择的矛盾之中。如《四十七士物语》这一故事中,就反应的是“义理”与忠、“义理”与“孝”的矛盾,最终、“义理”获胜。而在有的故事中,忠战胜了“义理”,但在这些故事中,最终主人公无一例外选择了自杀,以此实现对多重德行的履行。而自明治维新以来,反映在《敕谕》中,日本官方有意贬低“义理”而褒扬“忠”,显然是为了提升天皇地位,加强权力集中。

“诚”:是指遵循日本道德和“日本精神”所描绘的“道路”的热忱,主要可解读为对公认的“日本精神”的赞扬,或者是对日本德性领域中某些公认的指标的赞扬。

“自重”指要恪守规则,达到别人的期望。这也体现了日本精神当中的外趋性。注入谨慎、警惕。而一个人如果不遵循善行的明确指示,或者是不能权衡各方责任,又或者没预见突发状况,都是一种耻辱。而耻辱感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据首要地位,因此,每个人都特别注重公众对自身行为的评价。

自我训练——克己自制:

日本的自我训练,一种是能力上的自我训练,另一种是期待有更多收获,即“练达”(存疑)。能力训练,即培养一种行为能力,精神驾驭法则,即人的意志应该能够驾驭可以忍耐一切训练形式的肉体,肉体本身并没有健康法则,即使受到损害也应该置之度外。当涉及到个人情欲与更为重要的事物时,应果断抛弃个人情欲。训练——快乐:

“练达”源自禅宗用语,在本书中,作者选择“无我”加以介绍,是指在意志与行为之间“没有一丝间隙”的体验,没有练达的人,其意志与行为之间隔着一块屏障,其被称为“观我”(正在观察的自我)、“妨我”(正在妨碍的自我)。而“无我”指行为者的行为与心中所想之事完全一致。自注:自我理解,这一思想更偏向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战败后的日本

战争中的顽强抵抗,战败后的坦然接受,日本能够踏上和平之路的真正优势,在于日本具有敢于承认自己行动“失败了”的魄力,继而能够集中精力去寻找其他出路。(思考:这是其自身文化的灵活性,还是其内在核心的脆弱性,没有可坚守之物,也就没有可失去之物?)再者,对天皇制的保留,顺应了日本社会的需要,同时,也彰显了此书研究的价值。

《菊与刀》:

呼应本书题目,对菊花的喜爱,是日本人个人情欲的一部分,而提及刀,实际上所展示的是日本人对自我训练的一种要求,以此出去自身的“锈迹”,进而追求“练达”的人生境界。

后记:

1.本书写作与上世纪中期,作者对于日本的介绍,时至今日,读来仍使人受益匪浅。但是,本书毕竟是上世纪的产物,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发展,世界、日本都有了相应的变动,对今日日本的认识,此书仍是极为重要的参考书目,但不可过于局限与此。

2.读书越多,更加认识到自身认识水平的有限,在之后的阅读中,应更加注重于都质量,且越是好书,越需要多次阅读,就像本书一样,读完仍感觉需要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且阅读后的总结和思考。也是极为重要的。

《菊与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菊与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菊与刀》一本很好的书,带我们走近日本人的世界。

先说下读书的感受,刚开始还是比较看得懂的,但是到后面感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应该是比较深,总的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

好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单地与大家分享这本书。

各得其所;报恩;洗清污名。

要了解日本这个国家,要从这句话入手,“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日本有其等级制度,这规定了在每个阶级日本人都有其要做的事,且不得逾越。例如在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说“吃”或者“坐下”时,都会使用不同的词汇,表明他是在和某个亲密的人说话,还是在和下级或者上司说话。日本的“孝道”意味着人们根据自己的辈分,性别和年纪在一个群体内“各得其所”。一个人如果是兄长,就应该有兄长的性格,就像鱼在水中那么自然。其实在家族中等级制度也是很森严的。父亲或者兄长要对整个家族负责,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要由家中的父亲或者长者来定夺,长辈们享有优先沐浴的权利。

“恩”是债务,必须偿还。但在日本人看来,偿还债务和负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范畴。对日本人而言,所谓的“恩”是原始的,常存的债务,这个“恩”的范畴是和偿还的范畴完全不相干的。报恩的行为有两种,一种是无限的报恩,即父母之恩河天皇之恩,就是忠和孝。还有一种是会到期的报恩行为,如受恩产生的债务。

“对自己名声的义理”是一个人维护其名誉不受玷污的责任。对贬损自己的人有可能需要进行报复,或者可能需要自杀。有一次,一位侍从听说了主人对他不好的评价,对他来说是一种无法忍受的诋毁。于是他背叛了主人,向敌对的领主通风报信。这样他的“义理”就得到了满足,“义理不仅仅是忠诚”,它在某种情况下也是要求背叛的美德。

我只分享了我在书中的一点看见,理解起来有所难度,毕竟与我们文化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菊与刀》读书笔记3000字心得感悟


《菊与刀》读书笔记3000字心得感悟

关于本书

1944年,人类历史学家本尼迪克特接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撰写了一份有关日本的研究报告。因为在与日本的交战中,美国人惊讶地发现很多被西方人视为人类自然习性的战争规范对日本人来说完全不值一提。比如,日本组建的“神风突击队”从成立到日本投降,以1228人的生命代价成功击沉了34艘美国军舰。神风飞行员的自杀性攻击在美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所以,美国人迫切需要理解日本人的思想感情、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为美国处置战后日本提供决策和指导。

通过大量翻阅与日本相关的材料和对日本战俘的采访,本尼迪克特形成了一份关于日本文化的调研报告,并于1946年将调研报告整理成书。

该书从出版迄今已经销售逾3000万册,被翻译成30种语言,被誉为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连日本学者都认为作者“比日本人更了解日本”。

作者以以象征日本皇室的菊花和象征武士道精神的刀作为书名,既形象展现了日本皇室和武士道精神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又充分表达了对日本民族矛盾性格的敏锐洞见。

一、矛盾重重的民族性格

日本人是个非常矛盾的民族,他们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于受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日本人这种矛盾特质在生活中表现地淋漓尽致。例如,传统的日本人,不管是一贫如洗的农夫还是腰缠万贯的贵族,都喜欢每天泡个热水澡。然而,尽管他们衷爱热水浴,但却有很多人选择每天洗冷水浴。在他们看来,冬天将冰水倒在身上,忍受刺骨的寒冷是特别有德性的行为,是一种“自我修养”。

日本人对待吃东西也像对待热水浴一样。一方面,讲究食物本身的精美,对盛装食物的器皿也特别用心,甚至花样百出。女体盛就是其中的典型。另一方面,又热衷于通过断食磨炼意志,测试个人的坚强程度。

除此之外,在日本人的哲学中,肉体根本不是罪恶。追求肉体的快感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日本的色情业才特别发达,AV女优社会地位也比较高,很多在我们看来是不道德和下流的行为,在日本人看来则是心安理得的事。

矛盾不仅体现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更是深深扎根于他们的人生观,如同统一性深植于我们的人生观一样。他们特意培养肉体享受的兴趣,然后又制定道德戒律限制人们纵情享受,而这种道德戒律被认为是一种“自我修养”。

日本人崇尚“自我修养”,良好的修养能够让他们更好的履行义务。用日本人的话来说,“修养”就是擦去“身上长出的锈”。它使人变成明晃晃的锐利的刀,而每一个日本人都十分想要成为这样的刀。可见,日本人对肉体享受的极度宽容,正是因为他们对“自我修养”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当面对重大义务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牺牲肉体享受。

二、牢不可破的等级制度

日本人讲求“各守本分”。特别是封建时期的日本,严格按照等级制度来安排他们的世界秩序。不管是在家庭和私人关系中,还是在政府、宗教、军队和工业中,他们都坚持“各在其位”。无论等级地位较高还是等级低位较低的人,凡逾越特权的都将受罚。

日本人认为,阶级差别本身不是有失体面的事。因此,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以尊奉等级制度的习惯来确保自尊心。

据统计,德川幕府统治的150年间,处于社会最底层、生活最悲惨的农民对政府的横征暴敛发起过不少于1000次的反抗行动。但绝大部分情况是农民成群结队、井然有序地请愿和请求裁决,并没有发生我们想象中的暴力夺权场景。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极其少见的。

更让我们无法理解的是,幕府在答应农民请求的同时会严惩农民领袖的决定,居然能够得到民众甚至是农民领袖本人的认同——日本的行刑现场不会发生“劫法场”的一幕,民众平静的为他们的“英雄”送行;“英雄”们则因为挑战了特权而甘愿承担生命的代价。

这就是等级制度下的法律和秩序。日本人尊重英雄,更尊重各在其位的等级制。

反观中国历史,农民起义层出不穷,皇权更迭屡见不鲜,皇帝今天可以姓李,明天也可以姓宋。但在日本从未因为农民起义或者将军篡权导致天皇异姓,日本天皇始终出自同一个家族。即使是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德川将军从未采取任何行动试图废除天皇。

这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正是日本人安全感的来源。

三、沉如枷锁的报恩文化

众所周知,7世纪以来日本从中国输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并由此奠定了其伦理体系的基础。

中国人讲究“忠孝仁义”,同时又将“仁”置于“忠孝”之上,而日本在接受“忠孝”的同时却将“仁”彻底排除在其伦理体系之外。日本人认为其人生来就是善良的,不需要类似“仁”这样的伦理戒律。中国人之所以将“仁”看的如此重要,正是由于中国人的劣根性使然。所以,是非善恶观对于日本人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忠”、“孝”,即“报恩”。

日本人信奉“有恩必报”,并将对“恩”的报答分为各有其相异规则的不同范畴:对有的“恩”的报答是有期限、有条件的;而对有的“恩”,比如天皇之恩(即“忠”)、父母之恩(即“孝”)的报答则是一种无条件、无期限的,其所受的恩惠不管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全部报答。

我们先来说“忠”。

忠,在决定日本人的行为模式中发挥了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作用。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日本军官带着一个联队出去行军。由于行军条件极其艰苦,20人中有5人因为口渴和疲劳死去。当检查他们的水壶时,发现m.i1766.com其中的水一滴也没有喝过。因为军官曾经代表天皇下令,不经过他的允许,不得喝水壶里的水,所以士兵致死也没有喝水壶里的水。誓死效忠天皇!日本士兵就是这样一根筋。

不仅军人,日本的普通民众也愿意以死来报答天皇的“恩”,证明他们对天皇的忠。

在日本,有的老师仅仅因为在学校起火时没有保护好天皇肖像而引咎自杀的事情;而有的老师则因为冲进着火的校舍抢救这些肖像而被烧死。

对于日本人而言,天皇是一个超脱于国内争端的象征,就像美国人对星条旗的忠诚超出一切政党政治一样,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皇说的话,甚至是以天皇名义说的话,都是必须执行的,即使是死,也不容质疑。天皇让日本人打仗,日本人就去打仗;天皇宣布投降,日本人就无条件地投降了。

1945年8月15日,几乎是在裕仁天皇宣布投降的同时,日本民众就以极端的善意接受了战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后果。一位记者记录了当时的情景:人们以鞠躬和微笑、挥手和欢呼迎接美国人。外国记者们早晨手握着短枪着陆,到中午就收起了武器,到了傍晚他们就外出购买日用品了。这让美国人感到不可思议!

接下来说“孝”。

除了皇恩以外,日本人也受恩于父母。在美国,不忘父母之恩的表现充其量就是善待父母,而对日本人而言,偿还父母的恩情债就意味着无条件的服从父母。

日本有一部电影,说的是一个乡村教师从村民那募集了一笔钱来解救一位被卖入妓院的女学生。教师的母亲却从儿子那里偷走了这笔钱。儿子即使知道钱是母亲偷走的,却仍然不得不自己承受村民的指责。他的妻子为了不让丈夫受屈,留下一封遗书,承认是自己丢失了这笔钱,然后带着孩子投河死了。

显然,整个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偷钱的母亲。而当事件公开出来以后,竟然没有一个人指责这个母亲在这场悲剧中所扮演的角色。母亲对儿子有沉重的养育之恩,儿子怎么可能指责母亲!接受父母对自己婚姻,甚至人生的干涉是对父母之恩的报答,能够赢得自尊,能够显示自己的高尚,证明自己坚强到足以忍受个人挫折。这就是日本人对于孝的逻辑。

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存在明显的怨恨也是日本孝道的显著特点之一。正如一位日本作家所说:日本人非常尊重家庭,正因为如此,不太尊重家族的个别成员或成员相互间的家族纽带。

不仅对天皇和父母,强烈的报恩意识也使得日本人不愿意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惠。

明治时期政府甚至曾经颁布了这样一条著名的法律:发生吵架争论时,不可无端插手。当事故发生时,日本街头聚集的人群一般都袖手旁观,这并非围观的民众人情冷漠,而是他们不愿意让被接受者卷入恩的漩涡中。

四、与世不同的耻辱文化

与以罪恶感为基调的美国文化不同,日本文化是以耻辱感为基调的文化。

日本儿童六七岁以后就开始被教育要“知耻辱”,父母会以最严厉的方式迫使他们背负起知耻的责任。

在日本,女人分娩时不可以大声喊叫,男人也必须不畏惧痛苦和危险。日本武士就算承受剧烈的疼痛,也不能表现出一丝痛苦的神情。遇到危险和痛苦表现出惊慌失措的样子在日本人看来是一种耻辱,如果一旦发生,则需要通过行动来洗刷耻辱,恢复名誉。

现代日本人所采取的最极端的洗刷污名、恢复名誉的方式就是自杀。美国人认为,自杀不过是对绝望境遇的一种自暴自弃的屈服,而日本人则认为自杀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的高尚行为,自杀若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就能“维护或者挽救其名誉清白”。

无力偿还债务的人可能选择自杀,因不幸事件引咎辞职的官员也可能选择自杀,无望恋爱的恋人、考试不及格的少年和不愿做俘虏的士兵一样,同样会选择自杀。

除了自杀,报复也是日本人洗刷污名、恢复名誉理所当然的手段。

日本民族史诗《四十七浪人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有个大名叫三个家臣说出某把宝刀的制造者。三人各执己见,结果只有一个人说对了,而另外两个说错了。鉴定错了的两人感到这是一种侮辱,于是其中一人就杀死了说对了那个人,从而洗刷了他的污名。

自己错了却向正确的人实施报复,在我们看来简直匪夷所思,但在日本的著名文学作品中却是老生常谈的主题。

当然,在今天的日本,实际进行报复的例子已经很少见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人对名誉耿耿于怀的态度比以前减弱了,而意味着对失败、嘲笑和诽谤的反应更多地趋向防御。

教师如果不知道一只青蛙属于什么种类,那么他宁愿撒谎,也不能承认他不知道。

这是一种避免受辱的自我防御。这种防御措施在日本比比皆是。

比赛中输了的学生会不顾一切的陷入失败的耻辱中不能自拔。所以,日本小学不会让学生留级重读,一起进校的孩子就一起读完小学。

不仅学校,日本的社会制度也趋向于将竞争的机会限制到最小范围。日本人在说媒、求职、离职和无数日常性事务中都习惯寻求中间人的帮助,中间人制度在日本非常盛行。这并不是因为中间人有多专业,仅仅是日本人为了避免发生使自己受辱的事情。

如作者所说,真正的耻感文化是依靠外部约束来行善的,真正的罪感文化则是靠内心的知罪行善的。正因为耻辱感是对他人评价的一种反应,日本人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对于嘲笑或者诽谤的高度敏感有时让我们无法理解。

日本画家牧野吉夫的自传里的故事为我们生动地呈现了一个应对嘲笑的正宗日本式反应。

牧野吉夫幼年时亡母,父亲也破产了,一家人艰苦度日。但他没有放弃理想,18岁时他决定去美国闯闯。当他向他最信任的传教士说出了想去美国的心意时,这位传教士惊呼:什么!你也想去美国?传教士的嘲笑让他产生了强烈的耻辱感!以至于若干年后,他在自传《我的童年》中写到:杀人犯——杀害他人肉体的人;嘲笑者——杀害他人灵魂和心灵的人。灵魂与心灵比肉体珍贵得多,因此嘲笑是最可恶的罪行。

在他看来,就是杀人凶手,也是值得原谅的。但对于嘲笑者,则毫无原谅的余地!传教士对身无分文却想要去美国做画家的牧野吉夫的怀疑,玷污了他的名誉;而牧野以到达美国的行动洗刷了污名。

日本人重视耻辱感远胜于罪恶感,对于洗刷耻辱负有强烈的责任感,而对于罪却并未如此。战败后,德国人向全世界承认了自己的战争罪行,并向被侵略国认错,但日本至今仍然拒绝承认自己的侵略罪行。这是因为,在日本人的意识里,即使犯了错误,也不能承认;只要不承认就能够避免受辱,哪怕明知道自己犯下了滔天罪行。

五、令人遗憾的不足

由于本书最初是作为一份调研报告所写的,作者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了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上,并没有对这些模式进行历史性考察,所以未能深入分析日本为何会产生分裂、矛盾的道德体系,日本人为何会存在分裂的道德精神,以至于没能形成统一的人格。

不足固然遗憾,但丝毫不影响本书成为研究和了解日本文化的经典之作。作者:惟生修凡

关于日本精神——《菊与刀》读书笔记感悟


关于日本精神——菊与刀读书笔记感悟

纪录片《二十二》像个炸弹一样投放在朋友圈引起轰动之后,对日本的批判不绝于耳。抱着解读日本在二战后的行为表现,捧起了已经落灰的《菊与刀》,因同时看了几本书,也因看书不愿一目十行,时隔一个半月终于读完了。

读书期间也一如既往做了笔记,整理了一些战时和历史中的现象折射出来日本民族的特性。包括他们为什么侵略,意念是否高于一切,天皇是怎么样的存在,日本民族等级制度的兴衰,忠,孝,义理。在合上书的那一刻,好像什么也写不出来。

我在读书之前深深相信,想了解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文化,一定是从集体特征去做的整理和提炼。

虽然现在也认可,但是不想那么绝对的去概括了。放大来说,普遍认为中国人都重视礼德,但是现在的社会确实有很多现象以及看法与之相偏离。人们都说美国人崇尚平等和自由,但是歧视和不公也确实广泛存在。甚至于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格。这样来说怎么能给每个人烙上标签呢。

刻板印象存在于每个人的脑海里。

再者说我们看到的现象真的是他的真实性格和品性么。日本人扬名天下的自杀式袭击以及剖腹自杀行为,是日本政府试图去灌输给士兵的想法,事实上每个士兵确实是不怕死么。有人类学家在研究神风特攻队时,看到士兵的书信里抱怨道“日本政府这是在逼死我们啊”,这说明,日本士兵和中国士兵和你和我一样是怕死的。

我想,可能是我接触的渠道太过于狭窄了,于是翻了一些日本历史和行为解析的纪录片,看完之后,仿佛更无法写出读后感了。每每这样,读书笔记我总想把它归咎于自己的词汇量和文笔实在是匮乏与粗糙,没法支撑想法乱窜的大脑。如果用浅见揣摩一下日本政府为什么是这个态度,“无论这个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多么怪异,他感知与思考的方式都是与个人经历息息相关的”。这个政府的态度和决策,也无非是历史演变沉淀出来的结果。

日本文化是“耻感文化”而非“罪感文化”,区别在于,耻感来自于外部制约,而罪感来自于内心的道德。

正如译者所说“要了解一个社会,恐怕仅凭一本书或一个结论提供的画像远远不够。而了解一个国家亦是如此。”

相信《《菊与刀》读后感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