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古诗十九首有感800字

读古诗十九首有感800字

读《离思五首》有感800字。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我们在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往往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也许下面的“读《离思五首》有感800字”正合你意!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这首出自风流才子元稹的悼亡妻诗,除了爱,还让人想到了胸怀。
要说爱,不免提及元稹的《莺莺传》里负心的张生,辜负了莺莺贞纯的痴心。元稹还爱慕过薛涛,也终不能长相厮守,错失良缘。这首《离思》是元稹于妻韦丛去世后所作。曾经沧海,再也见不到水了;看过巫山云霞,再也不注目别的云彩;穿行于花丛,即使万分地争妍斗奇,姹紫嫣红,也无心回顾。这一半因为自己已在修道,一半是因为你。怀我亡妻,生死之恋,刻骨铭心,深邃坚贞。
但元稹是段正淳式的情种,见一个,爱一个,死去活来地爱,恰如政治曾老师所言人间悲剧制造者,故《离思》所作之后,他也不像王维妻亡后孤身终老,两年后便又纳娶安仙嫔,后来又娶了裴氏。不禁感慨,问世间情为何物?现在想来,便只是黄丹妮(2)曾为我们读的:爱,是不需要注解诠释的,只是曾经沧海的会意,只是非你不可的唯一,只是两情相悦的福祉。
曾经沧海,再也见不了水了,难道心灵就因干涸而在远海陆上坐以待毙?
胸怀,曾经沧海之后对山泉、湖海的包容,除却巫山之后对他方云朵的感激,即胸怀。不堪老是说沦于记忆之海,不能总是陶醉于过往云彩,如果昔日的沧海将生命淹没,如果早年的云彩滴不下丝毫甘霖,生命又怎能延续?
因此,依我看,即便经历沧海,即便离失了唯一的广博,真正的贤者,当他途经一小池、一眼清泉时,也应当有宽怀的怜惜。也许他会有审美疲劳,但面对一弯清浅的水,怎能不一边掬捧啜饮,一边想起曾经沧海的日日夜夜?曾经沧海,再也见不了水,体验得太深邃,太苦涩,太锥心刺骨。而曾经,也是逐渐远去的淡影,再有对浅水的感激,对清水的赞赏,哪怕是对咸水的微笑,即是胸怀。
有了胸怀,从一滴水见沧海,现实与曾经的水影交织相错,生命也变得丰润,也算是修道的方式。而对于我们凡人,未经沧海,没有体验过人生的极境,也算是平凡的福分,处处都有水了。而生活中多多少少、大大小小的折磨、挫败、成功、欢笑,或许戴上沧海的面具,像隔着层迷雾,小湖小溪也戏弄你,骗你把它们当做你的沧海,骗你把它们当做你的唯一,如果上当,生命就停滞不前。如果上当,生命就停滞不前。如果不拨开迷雾,又怎能领悟真正的沧海?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马克思靠谱》读后感800字


《马克思靠谱》读后感800字:

在初高中的学习历程中,马克思似乎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只知道他是一个十分伟大的人,也是靠着他的理论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然后,最深的印象也就停留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这些我看不懂的,读起来似乎别样拗口的理论上了。

他为什么伟大呢?在我读这本书前,有位学长在跟我的聊天说,“马克思真伟大啊,他的奉献真的很让人感动”,随即,他发来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的、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我不禁想象,这,到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呢?

马克思的偶像是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不畏宙斯的暴戾盗火种照亮尘世,而马克思不畏普鲁士政府,即使过着流亡的生活,即使经济上捉襟见肘,即使经受着丧子之痛,但他仍然坚持着改变这个社会,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幸福而默默忍受。

这是怎样的意志啊?

谈及这本书的内容,竟也发现自己其实也在默默受着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一些电影里面的个人主义,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顾集体利益;个人英雄思想,集体只是拖油瓶。不禁细思极恐,文化渗透真是可怕,好在为时不晚,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而改正了就也是可以的。

这本书中引用了许多流行用语以及比较新颖的案例来解释马克思的思想,这使得我这样文科思想较弱的工科生看起来就容易得很多了,晦涩难懂的一些思想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朗朗上口。说这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也不为过。

也实在是羡慕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当今社会里真的是很难遇到这么真心的朋友了,大家大多只是因为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事件而聚集在了一起。

我是一个俗人,成不了马克思这样的伟人,但我愿意像他一样,为这个社会尽自己最大的力。文/张琼丹

《断舍离》读后感1300字


《断舍离》读后感1300字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作者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对于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的两个地方:
一、选择物品的唯一标准是:是否适合现在的我
这个物欲横流、电商发达的时代,人们总是盲目地购物,甚至享受收快递的快感。买到的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新鲜感一过,买到的东西就成了鸡肋。可能是全新的,但又没什么用了,堆在那里,又不舍得扔掉。心里暂时安慰自己以后总能用得着。这样,堆砌的东西越来越占据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占据了自己的心灵。以后要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反而是因为堆积的那些东西犹豫不决。
断舍离大意就是人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物质,不要买也不要囤,甚至连想都不要想。衣橱里凡是两个月没穿的衣服都该扔掉,凡是不合适的杂物全部转送,生活在一个宽敞、明亮的房子里,才能更好找寻内心。总结一句话,舍弃人生的贪念,你会过得很好。
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无法修为到书中说的。但是,这些东西是否适合现在的我作为选择物品的标准,那就一定会让自己的生活开始减法,让自己的心灵空间越来越开阔。(读后感)
二、你所用东西的品质,很可能影响你以后人生的品质。
再说人们购物的时候,往往会挑价廉物美的。但是,事实上,价廉的东西,品质也往往都打了折。委屈自己的要求,求全了购物的欲望,实际也降低了自己的生活品质。
我们面对昂贵的东西,第一反应是自己干嘛要用呀,留着送人呀。很可笑是吧。反观实际上就是一种感觉自己配不上物品的思想。这也是一种意识中的自我贬低。
《断舍离》中提出,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不妨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因为这些物品是精挑细选的,是自我喜爱的,是高品质有品味的,是意识中自己未达到但希望自己达到的水平所使用的,这就更能挖掘和激发全新的自己,也就是说,物品并不只是用来使用的。而是要进入更高阶段,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力量。当日常随便使用它也不再感觉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跟着提高了。
这并不是说人要追求名牌,而是要物我统一,不要因为对物质不必要的迁就而妄自菲薄,到后来真的变成对自己价值潜移默化的降低。
《断舍离》在别人的眼中虽然只是一本稀松平常的书,一本房间整理的方法论。但是我觉得它更像是一本禅修的书,与其他禅修的书不同的是,它没有空洞的道理,只有实际操作的方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改变自己,为自己的生活重新开启一种全新的方式。我相信,书中的所得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提炼。我已积极投入了生活中的断舍离,先从日常的衣橱、厨房、办公桌开始吧。大胆舍弃才能拥有更好的。

《断舍离》读书笔记


最近,愈发觉得身边的杂物越来越多,然而常常使用者也不过一二。那天看《舌尖上的中国2》时,台词中有一句: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三尺;家财万贯,一日不过三餐,颇为令我触动。遂阅读了山下英子所著《断舍离》,收获不少。

正名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为何非如此不可?

人们常常收拾,但却很少舍。所谓收拾,不过是将物品收纳归位,其总量并不怎么减少。然而,舍意味着丢弃,意味着只留下当下自己需要的物品。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前者主体是物,着重考虑物品功能上的可用性;后者主体是人,强调为我所用的人本思想。断和舍的时间准则是当下,但是多长的时间段才能称之为当下呢?一个月?三个月?还是半年?因人而异,不过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当下。断舍离并非佛家所言的无欲无求,而仅仅是教导人们发现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然后放弃那些不需要的而已。

断与舍带来的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自在空间,更是心灵层面的离。作者山下英子认为: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一条联结彼此的线,通过不断的断和舍,人们便能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我觉得这种相互作用的观念是正确的,我们是谁决定了我们身边的物品,那么我们身边的物品当然就能反作用于我们本身,自然之理也。

面对铺天盖地的商品折扣陷阱,别人不请自来的礼物,因为缺乏而感到的不安这些都是我们断不了的原因。

作者归纳了三种舍不掉的人:

1、逃避现实型:这种人,太忙碌,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2、执着过去型:这种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相册、奖杯等等,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3、担忧未来型:这种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

思考法则

物品生产出来就是被使用的。把无法发挥原本作用的物品放在一边置之不理,或是随意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再或者,明明根本不在意那个东西,却因为某种感情而留着它。这就像是明明不喜欢一个人却要强迫他(她)留在自己身边,人们大多都厌恶这种人,可是在对待物品方面,却又常常成为自己所厌恶之人而不知。

当我们把我们不需要的物品转赠给他人时,不应该这么想:我不需要它了,给你吧。而应该这么想:这东西在我这儿没法物尽其用,但是我觉得你会更好地使用它,所以能不能请你收下呢?这是对物品本质属性的深刻理解。

行动法则

在关于断和舍的具体行动上,作者也给出了一些指导。

总量限制原则:

1、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放满七成。

2、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放五成。

3、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放一成。

虽然在绝对比例上不能保证这是最为正确的,但是这个思想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虽然收纳空间剩下许多,但是我们所需要的物品仅仅只能占据一小部分而已。每当有新物品来到时,由于总量限制原则,我们必须替换掉原先的物品。可能这个舍的过程让你很不舒服,但实际上这便是断舍离的本质:你当下所需要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东西而已,再多也只能是徒增累赘。

物品分类法则:

1、不能用(舍之)

2、能用

(1)不用(舍之)

(2)还在用(挑出常用的加以整理收纳,其余舍之)

(3)充满回忆的东西(这部分是最为难以处理的,因为其蕴含着巨大的感情能量。可以考虑适当地捐赠一部分出去,让它们能够到达更需要的人们手中,这也不啻为将你的美好回忆或者祝愿传播出去的好方法。)

一个动作原则:

这个原则说的是物品放置的状态最好是用一个步骤就能使用它的,而无需经过复杂的步骤才能获得。比如将书立起来就要比横着放更方便,又比如,对于有独立内包装的物品,可以直接把容器盖子拿掉,因为这样就不需要每次都掀开盖子和合上盖子了。

断舍离的确能够很好地指导生活。比如,在给亲朋好友挑选礼物之时,有些人会表现得非常纠结:到底是A好呢?还是B好?呀,其实C也不错。决策犹豫的他们半天下来都没有结果。如果他们这么想:无论买的哪一样,我买的这一样肯定比其他的要好,因为其中附加了我的心意。这样的思想就高了一层。然而,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上边说到的收到不需要的枕头这种情况了。所以,最好的办法(目前为止我想到的)就是了解对方想要什么,然后再在此范围内挑选,这样既寄托了心意,也能够物尽其用,不给对方带来心理和物理上的负担。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读《简爱》有感(五)作文


读《简爱》最深的感受是,这是一部充满人性化的作品,写的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女性在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和心境,它在传达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上体现了对困厄和孤独的抗挣,表现出那时英国女性对现实生活的迷茫,孤独和恐惧,蕴涵着穿行于冰冷物质空间人们对真情与温情的渴望,显示出别样的精神价值.

19世纪的英国同样是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故事情节的开始就展现出简凄惨,可怜的身世,没有父母,唯一疼爱自己的舅舅也离她而去.天生叛逆的她在本是快乐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反抗,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她幼小的心在渴望温暖和真情,寻找本属于自己的一点一滴.

迷惑在进行,反抗在进行,寻找也在进行,在里德夫人和约翰的欺凌下,简终于走进了教会学堂.但伤痛是存在的,有许多本质的东西,有许多隐藏在生活潜流下的痛感仍需要面对.生活的困境,好友的离去,还有来自勃洛克赫斯特先生当众的痛斥都让她在迷惑的生活中感觉空气的污浊和心的疼痛.

生活总算是有了进展,上帝也发了些许的慈悲,在教会学堂两年的教师生活对于简或许是平静的死水一般.然而在不是欢快,沉静的生活中,却渗透着她强烈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她需要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困惑中去游离和奔波,获得自由,欢快和爱情.

她唯一忘记的是那令她害怕的盖次海德府,她对它如此的恐惧.

恐惧使她远离了"幸福",但也正是因为有了恐惧,她才会有所爱,有所无畏,尤其是对女性而言,恐惧的感情往往与温情,与人性的善良直接的相联.

在追求自己的生活中,简渴望温情和善良,在死水般阴暗的生活中,简终于迈出了自己的脚步来到了罗切斯特先生的府邸.在那里她深切的感受到了女仆的和蔼,孩子的天真,还有罗切斯特先生炽烈的爱意.在那里她的灵魂终于驻足,然而这又是那样的短暂,在一个对爱坚信会使不信仰神的民族信奉上帝的爱人面前,她们美丽的爱情却在顷刻间化成了泡影,残酷的现实和社会的压力让这个灰姑娘找不到方向,在心的破碎和情的毁灭中,她又开始了自己迷茫的生活,在无际的世界中寻找他方.

钱是没有的,爱是没有的,而生活却是现实的,沿街的乞讨让简仍在寻找善良和真情.在风雨中,与圣约翰的相逢则是她新生活的又一个开始.在和玛利,黛安娜共同生活的那段时间内,她深切的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当她知道她们又是一个血统时,她的心兴奋的几乎要跳出来,在圣约翰那不知是否能称得上爱的面前,简每天都希望能满足他的期望,但是这样,她感觉自己抛掉了天性,失去了自我.在继承叔叔的遗产去平分时,她是那样的果断和坚定,而在此刻,圣约翰的企求下 ,

她开始了徘徊,因为她自己知道她对罗切斯特先生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对生活追求的信念在简看来不是阳光所能驱散的雾气;也不是画

在沙滩上的人像能被暴风雨所冲掉;它是一个刻在大理石碑上的名字,注定要和石碑同生共死.

圣约翰先生的期望在继续,叛逆的简在亲情,恩情和爱情中犹豫和思考.她深切的知道他爱她就像士兵爱一件好武器,仅此而已.简的灵魂在心里回答,去做一件正确的事,完成上帝的旨意,以冲出怀疑的云雾,找到确定的广阔天空.

终于,简又开始了最后的找寻,面对着灰飞湮灭的昔日庄园,周围一片死一般的寂静,孤寂,荒凉,和凄切.而此刻充溢于简灵魂的是无尽的害怕和思念.

古老的建筑深深地隐藏在一座树林里,芬丁庄园沐浴在凉气透骨的绵绵细雨中,而失明的罗切斯特先生却在户外焦急的等待.平静的生活和无尽的思念或许是他灵魂飞扬的源泉,就在这简单的生活中,简和他紧紧的相拥,似温馨迷人的梦,美好而又实在.

在烦躁的生活中,时间让简彻底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在树林的古建筑里和爱人平淡的度过每一天的生活.光阴是短暂的,又是美好的,已逝的岁月里简和心爱的人共同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她们也彻底的成为了彼此的骨中骨,肉中肉.

故事结束了,而真实的,毫不含糊的现实生活却在你我的心中演绎.征程的坎坷,旅途的疲惫,生活的曲折,拼搏的寂寞萦绕在心头,而怀抱里的各种志愿却在风雨中愈发的不可动摇.面对阳光,面对风雨,你是否如此地坦然;面对理想,面对希望,你是否执着地追求!

在简平凡而又曲折的生活中,她时刻放飞着美丽的梦想,为幸福而追求,为平凡而找寻.她别样的精神价值在新的时代里赋予了青年们幸福与快乐的真谛.

——在深深树林中的一座古老建筑里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感受着上帝的恩赐和彼此的温暖,或许这就是生活的幸福.

喜欢《读《离思五首》有感8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古诗十九首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