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孟子读后感1500字

孟子读后感1500字

《孟子》读后感3500字。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中外经典书籍。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你会不会在看完一本书籍后写一份读后感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孟子》读后感35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孟子在孔子仁学或礼学的基础上发展了以仁义为核心的思想学说,并为宣扬和践行这种学说而身体力行、奔走呼号。透过《孟子》一书阐述的思想学说和孟子的实际人生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人生精神。
一、自承先贤,身任天下
孟子和孔子一样,奉行的是崇古尚贤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他认为,尧舜之后,圣人之道衰败,于是社会动荡,民生悲苦,社会从原有和谐、美好的有序状态堕落为混乱、悲惨的无序状态。而要挽救这种无序的社会,恢复尧舜时的盛世,只有实践仁义这一圣人之道。他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 予不得己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他斥责杨朱和墨子的思想、认为是充塞仁义的诬民之邪说,宣称要像大禹治水防洪平天下、周公兼狄驱兽安百姓、孔子著《春秋》明大义一样,出来端正人心,灭除邪说。
孟子如孔子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一样,自任以天下之重(《孟子万章上》),身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人生抱负。他说: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丑下》),他甚至还以一副救世者的姿态宣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实际上,孟子大约自四十三岁起就奔走于邹、齐、鲁、宋、梁、滕等国之间,不断向诸侯王公宣扬自己的仁义学说,直到七十余岁无功而返。尽管孟子的思想主张与战国时代征战攻伐、崇尚强力的思想不相吻合,但孟子这种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却是值得称道的。
这种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是儒家人文精神最根本的内容之一。它蕴涵着这样一种人生理念:人活着就该像贤达人士一样,把为天下人谋福祉当做自己人生的崇高使命和不懈追求的目标。孟子这种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大致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德政合一之倾向和泛道德主义之倾向,并造就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主流人生价值取向治国平天下,成为影响中国文化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民生为本,仁爱为怀
孟子的仁义学说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它渗透了孟子以民生为本、以仁爱为怀的人生精神。孟子首先积极肯定人民生活需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然后坚持政治统治、国家管理要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要以天下人民的生存生活为念,要体民心、察民情、以民为本,以民生为本,修行仁德,实行仁政。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本着民生为本、仁爱为怀的精神,他甚至敢于说出在那个时代可谓大逆不道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的伦理政治观固然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倾向,有幻想通过仁政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幼稚性。但他这种以民生为本、以仁爱为怀的人生精神,却无疑是一种进步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崇义尚道,舍生取义
在《孟子告子上》第十章里,孟子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说起,论述了生命与道义不可兼得而舍生命取道义的人生主张。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而舍生命取道义的人生主张。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继承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的崇高人生精神,主张道义高于生命;主张为了崇高的道义,宁不苟且偷生;宁不屈从避死。
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味也。(《孟子告子上》)当人们有了崇高的道义追求,有了崇高的精神境界,人们就能自主自由地、合乎礼义地对待外界的种种利诱或威逼,做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孟子尽心上》)。而面对义利的严重冲突,人能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直至舍生取义、以身殉道,则这才算是真正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大丈夫就要以身殉道,而不是以道殉身或以道殉人。
孟子这种崇义尚道、舍生取义和以身殉道的崇高献身精神,后来发展成为泱泱中华的一种昂扬的民族精神。这种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和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不懈精神,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复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忧患以生,自强不息
先秦对忧患意识或忧患精神论述最为深刻的思想家,就是孟子。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有的人之所以有很高的德行、智慧、本领、知识等,乃是因为他经常有灾患的伴随,所以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孟子尽心上》)。由此,孟子深刻地认识到忧患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从而认为要忧患以生、自强不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孟子举例说舜、傅说、胶融、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贤达人士最初都是生活在艰辛困苦之中,正是这种艰辛困苦,磨难了人生,砥砺了人生,锻炼了人生,丰富了人生,从而使他们能在以后大有所为。孟子认为,当人处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艰辛困苦中时要想到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胸怀抱负,坚定信念,从而不畏困苦,迎战困苦;孟子认为,人要生存,要有作为,要有出息,就要敢于直面内忧外患,就要历经一番艰辛困苦的磨难,就要历经一番肉体至精神的人生锤炼。
孟子这种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与他自承赞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是一致的,与《周易乾》表达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致的,与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的乐观、进取人生精神也是一致的。孟子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认识,深刻地揭示了人生成长乃至至民族、国家发展的一种特定规律;孟子忧患为生、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应该说,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一直以来都深深地渗透在中国的文化精英的血脉中,渗透在中国的知识精英的血脉中,并扩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显著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
五、修心养性,自善其身
孔子曾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孟子则进一步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人皆可成为尧舜,主张人的一生一方面要身任天下、广有作为,另一方面又要修心养性、自善其身,从而在功名上和心性修养上都取得圆满。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孟子万章上》)孟子认为,要端正别人的言行和德性,就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言行和德性。如果不端正自己,那就无法端正别人,甚至包括自己身边的妻子,更不用说去匡正整个天下了。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上》)做真正的君子,就要先正己,方可再正他人。
修心养性除了反躬自问、反身而诚之外,孟子认为还要养浩然之气。只要心中养有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那么就能达到对外物不动心的崇高自由境界。实际上,孟子人生精神中的浩然之气和仁义是直接相关的。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者也。(《孟子公孙丑上》)这种气,就是一种超越生命的至大至刚的正义之气;这种气,与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精神,乃是浑然一体的。
正义先正己,正则要反躬自问、反身而诚和养浩然之气,甚至是清心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孟子这种修心养性、自善其身的人生精神,是对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的重要补充。而修心养性、自善其身和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合在一起,恰恰就是儒家学说内圣外王的思想内涵和精神理念。
孟子的人生精神是十分丰富的,它是先秦中国古典文明孕育的绚丽结果,也是秦汉以后中国人生精神和民族性格发展的重要源泉。孟子的人生精神同先秦及其以后的其他思想学派的人文精神一道,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精神赖以建构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爱与祈祷》读后感3500字


《爱与祈祷》读后感3500字
半年以前,朋友罗群向我推荐了一本书《爱与祈祷》(英译中)。看到书名,我还以为是一本宗教宣教方面的书。她说译者是她的几个美国好朋友,她们精益求精的合译了这本书,因为有些宗教的话语在里面,在国内竟花了4年时间才得以出版发行。我当时就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动力,能驱使这些忙碌的妈妈们,即使没有宗教背景,但也愿意把这本书《)
看到这里,让我幡然醒悟!我们作为第一代移民,因为生活的压力,往往是埋头苦干,想让孩子有个更幸福的生活。但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更幸福的?
最近有人对退休居民做了个问卷调查:你有什么遗憾?这些退休人员的回答是:
第一,他们情愿自己花更多的时间去爱别人。
第二,他们情愿自己更多一些冒险精神。
第三,他们情愿自己曾经做过一些他们离世后还会存在的善举。
校长说:这三个遗憾概括了了我想建议给你们的关于人生意义的洞见:如果你真的想得到幸福,你就必须超越利己主义,你必须冒一定的风险去关心他人,你必须现在就在时间,才能和财富方面付出,去做一些你死后还继续存在的事情。这些话,让我从浮华的世界里静下心来思考,我希望孩子有怎样的人生?我该怎样养育我的孩子?我老二因为在学校是class president,常常看到他花大量的时间在组织活动上,有的时候活动完了,凌乱的现场需要清理,因为别的年纪马上就要用。他常常是和老师请一节课的假,留在现场做最后的清理。每当这时,我心里都有些纠结,觉得他在耽误学习,怕他把功课拉下,觉得他是不是有点傻。读了上面的演讲,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超越利己主义,孩子是在超练幸福啊,我又有什么可以纠结的呢?
关于鼓励孩子,他也觉得不能一味表扬,他说:孩子确实需要表扬,这是真理,可他们也需要批评,这也是真理。如果一个孩子事事受到表扬,那他就看不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理由,当他真的做了值得表扬的事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表扬他了。赞扬的话就像巧克力蛋糕,偶尔吃一次非常有味,但如果一日三餐都吃,那蛋糕不仅失去了魅力,还倒人胃口。
这些话,在我看来,有些不太主流。因为美国的教育理念,似乎是鼓励孩子,不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吗?我自己也常常陷入这样的误区,经常是赞扬的话脱口而出,而批评孩子时就掂量掂量,怕自己批评过多会打击孩子。但校长能抛开这些束缚,说出他心底的想法,让我感到他对孩子的爱之深切。他说有一年英国有两个孩子在一个购物中心绑架了一个两岁的孩子并杀害了他,当谈到犯罪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对所犯罪行毫无忏悔之心时,英国首相梅杰说:我强烈地感到我们的社会应该对犯罪的行为多一些声讨,少一些理解。那些一味理解孩子,从不真正找他们的短处,从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批评与评价的成年人,实际上是在害孩子......
这些,都给我一些提醒,其实爱孩子,就要不吝啬鼓励,但也要不保留批评,切中要害地给孩子指出他们的不当行为,是培养孩子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
在他当校长的过程中,他的学生有些被常青藤大学拒绝或推迟录取,这时他会收到孩子父母怒气冲冲的抱怨:我简直不明白,他们不要我儿子这样的人,到底要什么样的人?太不公平了,我孩子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你有没有给招生办打电话?......校长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他说:你再强,也不是必胜无疑,也未必进自己的理想大学。你即使各个方面非常优秀,还得非常幸运,这次没进可能就是不运气。人生本来就不公平,但不要泄气,太阳明天仍会生气。校长认为我不知道哪些人更幸运,是那些进了自己理想大学的人,还是那些没能如愿以偿的人。很多考上自己理想大学的人,发现首选的学校与想象中的有差距,而那些没能进入第一志愿的孩子,却因此深刻反省, 找到自己内在的自信,最终爱上他们的大学,并在学校暂露头角。我认为,那些没能进入理想大学的学生,比那些顺利进入理想大学的学生,更好地为进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我觉得,我们很多人都把精力集中在考大学这一关,而校长的多年教育经验让他跳过大学这个关口,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这本书,真的让我收获满满,读得我爱不释手。我觉得不仅我要读,孩子也应该读一读,这么好的智慧,不分享真的对不起自己的内心,于是我又上网买了一本英文版给孩子们,我希望他们从这些故事里,领略到我平时叨叨唠唠想传递,又传递不出去的信息。

历史的选择——《伟人之初毛泽东》读后感3500字


我们在近现代中国悲壮而撼人的历史画卷前肃立、沉思!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一个个名字不停地闪烁,一条条对理想苦苦追求的轨迹清晰地呈现。
如果有人问:谁的理想最宏远,谁的追求最理性,谁在中华民族自救和解放的道路上洒下了最多的热情和鲜血?历史已经昭示,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而毛泽东无疑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
面对这一代震古烁今的共产党先驱们,我们常想:同处于历史的地平线上,为什么他们能走出封建中国凝重的历史和文化的壁垒,在改造社会中不断抛弃自我,完善自我?为什么他们又有如此宏大的理想,如此不屈的求索精神,如此感人的牺牲精神?为什么他们能脱颖而出成成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与富强的领袖,成为我们这个文化悠久灿烂而又一度落伍的古老民族高高耸起的民族脊梁?当我带着这诸多的疑问走进毛泽东的前40年的人生轨道时,我明白历史永远都合乎发展规律,顺应着时代的潮流,它的抉择没有错。
公元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悄然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上屋场的一个农民家庭中。
此时,中华民族正处在两个时代的交接点上,山外的世界正在剧烈地动荡着,就在毛泽东出世7个月后,1894年7月,日本悍然出兵中国,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而正当毛泽东蹒跚学步时,清政府的全权代表李鸿章正萎缩着坐在盛气凌人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面前,签那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毛泽东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是在这样国家水深火热的环境中度过的。农民饥寒交迫,长沙饥民横尸街头这样的惨痛的事实,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当他在故园的豆油灯下读到《盛世危言》和有关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时,便开始为民族的前途忧虑,就开始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正是在这种神圣责任感的驱使下,少年毛泽东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言壮语,毅然走出闭塞的韶山冲,到湘潭的新式小学就读。在那里,他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使命感的感召下,他又来到了省城,投身于辛亥革命中,投身于救国救民的大业中。后来,他一直勤奋好学,在湖南图书馆自修时,他较为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的历史、文学,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从而下定决心要为全中国受苦受难的人,全世界普通劳动者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此后,他不停地探索宇宙、世界和人类的真理,不懈地探究救国救民的道路。
周恩来曾说过,毛泽东不是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他是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伟大人物,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连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是从中国近百年来和五四以来的的多少革命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产生的人民领袖。
毫无疑问,每一个震古烁今的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召唤、孕育和造就的巨人,是历史的选择。
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他更是义无反顾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的时候,这个农家子弟不懈地磨炼和提高自己的品德、体格和学识,从韶山到长沙,又从长沙走向全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中华民族自救和人民解放的道路。
不断地扬弃旧我,从而使他的思想和人生境界日臻完善。毛泽东曾说:我是从农村生长出来的孩子,小时也上过私塾,读过孔孟的书,也信过神,母亲生病也去求过神佛保佑,旧社会的东西对我都产生过影响。有一段时间受到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的影响,觉得改良派也不错,想向资本主义找出路,走西方富国强兵的路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列主义传入中国,我才逐步接受了马列主义。
他正是在这种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否定自我,又不断地造就新自我的艰辛过程中,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伟大。他超越不了他所在的环境和历史,他的最早的文化心理曾受过封建主义的影响,他起先的人格也是传统的。但当他接受了新的思想后,他便抛弃了昨天的自我。就思想历程而言,他曾陶醉于早期改良派学说,后来他又崇拜过康梁,而在崇拜康梁时他又接受了孙中山的学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他又马上成为《新青年》的热心读者。这期间,他还受过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影响。他经常严格地剖析自己的思想和人生观,当他一旦接受新的进步思想时,他毫不犹豫地扬弃自己曾有过的旧思想。
正是在这种自我反思、自我剖析、自我扬弃精神的贯穿下,毛泽东在寻找救国救民和人生真理的道路上,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主义、各种思潮的比较和甄别,终于抛弃了各种错误的思想,不断地否定、抛弃和批判改良主义、资本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想和学说,终于确立起对马列主义的坚定信仰。从此他真正地认识了中国革命的现实,走社会主义道路无疑是历史的选择。
不懈的实践精神,辩证的思维方式,正是毛泽东在日后的众多著名战役中拨开迷雾的前提条件。
其实,在五四新文化的浪潮中,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相比,毛泽东还是一个无名小卒;在完成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一群杰出人物中,毛泽东也不是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也不是转变得最快的。但从一开始他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注重实践,探求切实可行改造中国的道路,就是他那颇具特色的辩证思维方式。
由于他注重实践,加上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在1913年3月12日毛泽东率第一批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湖南学员离开北京抵达上海时,他久久伫立在黄浦江码头,望着渐渐远去、载有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的法国邮轮,心潮澎湃,难以平静。作为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的组织者,他自己却没有迈出最后一步,他何曾不想迈出这一步呢?然而此时的毛泽东已决定仍留在国内,立足于自己这片土生土长的土地,探求民族振兴之路。
历史证明毛泽东的决定是对的,幅员辽阔的中国,是不可不加以实地调查与研究的。这层工作,如果留在留洋回来的时候做,恐怕又太多太难。北京之行,使他的视野更开阔,也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他需要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而且他可以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时光已经过去了近百年,当世人认识到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认真地思索造成这种错误的根源时,禁不住假设:要是毛泽东当年赴法或留俄,也许情形会不一样?可是谁能理解毛泽东留在祖国的那份执著,谁能体会他内心深处的对祖国的爱和对民族的责任感?既然历史选择了毛泽东,那么一切功过且都让历史去评说。
独特而迷人的性格魅力使毛泽东走完革命的崎岖道路,使毛泽东光辉的思想也一直走到了今天。
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毛泽东的性格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面。他天资聪颖,求知欲强、为人诚实,劳动时勤快、踏实,他的组织能力和成熟程度也优于同龄人。更突出的是,他富有同情心,从小就敢于离经叛道,抗强怜弱。他个性极强,对新事物也极敏感,当他得知湘潭县城有一座新式小学后,便不顾父亲的反对,一定要到那里上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长沙后,他那与众不同的性格也日益显露出来,辛亥革命时,他毅然参加了正规军。在湖南省高等中学,他虽是学校的高材生,但他对有限的课程并不满足,对繁琐的校规极为反感,当他认识到自学更有益后,便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学校,入湖南图书馆自学。在进入四师和一师后,他更是有意识地磨炼自己,不懈地磨砺自己的品格和体格。他要求自己谨言慎学,富有朝气,不好利,谦逊等。在一师,他在德、智、体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他具有高尚的理想,勇于探索宇宙、世界和人生的真理,以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为乐。在日常生活中规定三不谈:不谈男女之间的事,不谈家务琐事,不谈名利场中事。他乐于助人,敢于伸张正义,为失学的穷苦人办夜校,为同学主办校友会,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刻苦的学习书本知识的时候,又心系社会,欲读懂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常利用假期或课余徒步进行社会考察;又时时读报,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他在隆冬时节坚持洗冷水澡,进行雨浴、风浴,以磨砺自己的意志和体格。他富有胆略,智勇双全,曾领导和组织同学缴了王妤贤溃部的枪,保卫了学校。在日常生活中,他慎言谨笑,成熟稳重,认真细致地去办每一件事。他那敏锐激进的思想,高尚的品德,强健的体魄,不凡的胆识,超群的才智,超越常人的组织能力,使他成为大家公认的品学兼优的佼佼者。一切的一切都注定了他的诞生是历史的选择,历史赋予他雄韬伟略的气概和笑傲人生的豪情,引领着人民走向革命的最终胜利。
马克斯韦伯在探索权威类型的领导时曾说,有一种个人魅力型的权威。毛泽东作为一个巨人并不仅仅在于他个人的魅力,然而,毛泽东那为人民着想而孜孜奋斗的精神,他的高尚的品德和人格,他的卓越才能,无疑深深地吸引和感染了一些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人们,也深深吸引了普通的老百姓,赢得了人们的崇敬、信任和爱戴。这种巨大的人格力量,无疑是毛泽东成为领袖的一种内在的、基本的因素。
一个世纪快过去了,他那与时俱进的战斗方针一直指引中国人民向着胜利的曙光迈进。他从平凡中走来,走向伟大,走向不朽。他的一指间一笑间无不蕴涵做人哲理人就是在不断地抛弃旧自我、发扬新自我的磨砺中日渐成熟,渐渐坚强,渐渐稳重的。
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的时候,依然感慨万千,我要说的还很多,要做的还很多,走向成功是艰辛的,不是弹指一笑那么简单,历史赋予我的又何止仅仅是做一名合格的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呢?在毛泽东从平凡走向伟大中所留下的轨迹中间找到了答案。

用技能解决问题——《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感3500字


用技能解决问题——《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感3500字:

学习了家庭心理学,掌握了一部分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的知识,初步认识到家庭成员间的角色扮演、相互配合。认识了家庭是表现爱的地方,在家里唯有爱能够维持家庭的稳定。而后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认识到沟通技巧是多么重要,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虽然理解不够全面,至少还是学会了一些沟通技巧。通过家庭会议来相互探讨,探讨问题,让家庭成员都有责任感,为家做贡献。在到读“正面管教”这本书,开始管教孩子,怎样管教才能教出你想要的孩子了?书中通过对情形的分析,通过管教的方法来克服问题。

在到读“儿童技能教养法”这本书,这本书帮助我们用学习新技能的方式解决问题。问题的出现是某项技能的缺失,或者说某项技能没有被唤醒。这四本书的学习一步一步的让自己认清家庭教育是需要专业的指导和学习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翟老师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第一步:把问题转变为技能

孩子不具备某项技能表现出的问题,当学会技能后问题就会消失。用技能消灭问题。技能的认定,发现问题背后的技能,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哪项技能的缺失产生的问题。找到这个技能,当问题多时应该从简单的问题开始,从生活的习惯开始,锻炼基本的生活技能。技能是要不断的做,是按照技能的要求去做。让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不断寻找我们要学习的技能,找到他,确定目标开始学习,直至拥有这项技能。

第二步:商定要学习的技能

和你的支持者或者亲人商定要学习的技能,确定好技能后开始学习,按照书中说的四个技能区选择要开始学习的技能。第一个技能区:学校技能区;第二个:朋友技能区;第三个成年人技能区(学会和成年人沟通、听大人讲话的能力等)。第四个:勇敢技能区,有勇气表达自己。

第三步:探索拥有该技能的好处

孩子怎样认识拥有技能的好处了?什么样的好处是孩子想要的或者是理解的。想办法把一件简单的技能让孩子拥有,并详细说明这个技能给孩子、父母和其他人带来什么。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快乐、带来尊重。这个好处应该是可以看到了,对自己有利的,对别人有利的,当获得好处的时候应该给予肯定。

第四步:给技能起个名字

当我们和孩子认真的研究了技能,确认了技能的重要。并能够看到技能给我们带来好处的时候,那个我们会给这个技能起一个很好的名字,是一个符合这个技能属性的名字。当这个名字在我们的耳旁响起时,我们就想到了这个技能。

第五步:选择一个魔法宝贝

当孩子为技能起了名字,这个名字我们都知道。为了更好的记忆这个技能,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魔法宝贝作为这个技能的守护者。当我们看到这个宝贝的时候,宝贝就会赋予我们技能。让魔法宝贝帮助自己克服困难,让魔法宝贝帮助我们倾诉。

第六步:招募支持者

当孩子为自己要学习的技能确定了目标、认识完成后的好处,并起了一个很好的名字,找了一个魔法宝贝,前面这些准备都是很有意思的,那么是不是把这些有意思的想法,名字,宝贝推荐给他人了,或者是告诉别人,让他们来支持自己,让他们帮助自己,让他们分享自己学习技能的快乐。

在邀请支持者的时候,你要确定哪些人是适合做支持者。通过自己的判断和了解,选择你的支持者,选定以后开始联系他们,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亲自把邀请交到孩子的手上。让邀请者和被邀请者都很开心。成为你的支持者后,你希望你的朋友怎样支持你了?获得哪些支持了?需要支持者说出来或做出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找到你的支持者,从哪里获得帮助或信心。

第七步:建立信心

孩子准备好一切,找到了一路同行的伙伴,开始了技能的学习,可是学习的过程有时候会很长,有时候又仿佛看不到成功的路。那我们需要建立信心,对自己有信心。如何建立自己的信心,让信心满满,同时让你的信心具有可操作性。给孩子树立信心,通过支持者们的鼓励和帮助,不断获得学会技能的信心。

第八步:策划庆祝的方式

当孩子朝着目标前进的时候,我们要和孩子提前策划一个学会后如何庆祝。庆祝的意义在于对成功的暗示,对技能学习的信心。和孩子一起策划技能学会后怎样庆祝,邀请那些人来庆祝?这些人在哪里庆祝?庆祝的时候吃点什么?喝点什么等等。策划一个庆祝的方案。

第九步:为技能下一个定义

今天能表演、明天就能做到。

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和技能明确,信心的树立等,我们要用简单语言和动作展示我们的技能,让这个技能极具操作性。当我们学会这个技能是应该是怎样的表现,表现出不同的样子。

第十步:告诉大家孩子正在学习的什么技能

大家必须要清楚明白孩子在学习什么技能,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知道他在学习这个技能,可以帮助他完成这个技能的学习,提醒他这个这个技能的好处。一起讨论这个技能,讨论这个技能的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怎样去克服。广告的范围也是也要根据技能的特点而定。技能具有公开性,那就尽量多的让更多的人了解,反之,则只能有最为亲密的几个人知道和了解。

第十一步:练习技能

在前面我们和孩子已经规划好了技能的学习的所有策划工作,也做了宣讲了,真正能够让技能学会,必须练习,花足够的时间练习。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练习,制定一个演练的计划,按照演练的步骤开始演练。

演练时需要足够频繁,通过不断练习把技能固化下来。三重赞美的方法比较不错。刚读的时候才知道如何去赞美一个人或事情。每一层都很重要,相互衔接。学会赞美别人,还要学会使用必要的手段来赞美别人,那样就更好了。

惊叹:用你的语言、表情告诉孩子做到这个技能真的很不容易,很厉害。

承认难度:让孩子知道做好这件事的难度有多大,怎样克服困难的?

请求解释:让孩子告诉你是怎样做到的,通过孩子的语言来解释一下。

通过这三重赞美来鼓励我们的孩子。

称赞是一个团队活动,通过支持者称赞孩子、通过家人、孩子认识的人来称赞我们的孩子等等。

第十二步:提醒技能

忘记或者退缩是技能学习面临的最大问题,当学习进入到重复阶段或者没有进展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退缩,退到原有的状态,这时候需要我们的支持者来提醒我们,提醒孩子,让孩子能够想起他的技能,学习技能的好处等。同时要激励孩子学习技能的动力,从他们给你自己的激励开始、从他们想要的好处开始激励。让他们不断的进步,直到他们掌握了这个技能,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当技能变成他学到的一部分的时候就不需要再提醒了,就可以学习下一个技能了。

第十三步:庆祝成功

当孩子学会了技能就用第八步的策划庆祝成功。如果孩子没有学会这项技能,那么可能是技能定位不准,要帮助孩子找到准确的定位,找到适合的方法来学习这项技能。庆祝是为了展示自己学会的东西,也感谢那些支持学习技能的支持者,学会感谢他们,分享一下学习的过程,分享学会这项技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强自己的信心。为学习下一个技能做好准备。

庆祝的意义很多,用这种仪式感超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在学习后获得新技能感受。让自己获得让同感,也让哪些帮助过自己的让有让同感。

第十四步:把技能教给别人

学会的技能能够教给别人是开心的一件事,让孩子学会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用自己的方式教会别人,也是对孩子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能够熟练的运用并交给其他孩子,这个过程应该是可以帮助孩子提升信心,觉得学习的知识能给别人带来好处。让孩子学习下个技能做好了准备,也让孩子有勇气和兴趣学习新的技能。

第十五步:学习下一个技能

孩子在完成一个技能后,就可以准备学习她的下一个技能了。按照她学过的程序在来学习下个技能,应该是更为简单了,当每个简单的技能不断学习完成后,就可以学习更加困难的技能,就像攀登一座又一座山峰,当她站在山峰的时候,应该可以欣赏到不一样的风景。做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学会从简单的技能开始,一步一步的学习更多的技能,给予引导,或者求助专业的老师给予指导,帮助孩子能够学会每项技能。

坏习惯、攻击行为这些问题每个孩子都会有一点,怎样克服这些坏的行为了,从书中的例子来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让后找到你一个技能来取代这些问题,让技能来帮助孩子。当孩子用这个技能的时候就解决了问题。

行为的问题可以用另一个行为技能来取代,另一个行为的开始是重要的,怎样开始?

强迫性行为

书中的几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在一个阶段会出现强迫自己做一个事情或行为。克服强迫行为的方法培养孩子忘记这个行为,淡化这个行为,帮助他克服焦虑,建立新的爱好和兴趣。

耍脾气

这个故事从分析问题的原因开始,帮助孩子确定明确的技能学习。选择魔法宝贝,建立鼓励的机制,建立孩子学好技能的信心,在得到老师和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改变耍脾气的问题。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又出现了另外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前面做到工作,需要及时的处理这个问题,快速的制定了新技能的学习。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可以帮助孩子策划庆祝活动,对他的良好表现给予奖励。

利用这个工具来帮助孩子学习新技能,技能学会了,问题解决了,技能选择就是正确的。在学习技能的开始阶段、过程等都要和孩子商讨。讨论需要学习的技能,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给予鼓励,帮助克服困难,给予专业的指导等等。都可以帮助孩子很快的掌握自己选择的技能。我们作为孩子坚定的支持者,要用真诚的心对待孩子,要认真对待孩子学习技能面对的问题,困难。要做一个正面的支持者,不说负面的言语,不能打击我们的孩子。要充分的理解你孩子,你自己和情形。作者:程志东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我们仨》读后感3500字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我们仨》读后感3500字:

文:Sury;钱老唯一原创小说便是《围城》,于是先读围城,但是围城我读着没意思,方鸿渐这个角色实在爱不起来,故事的时代背景也没有兴趣,从各方对作品的解读看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我当时太年轻,或者我没有共鸣,所以无法融入,并且钱老的种种轶事,以及方鸿渐这个人物的塑造,总让我有种他似精神分裂之感,不过,我想写过各种成功角色小说的作者,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分裂吧。

但是围城全书被杨先生总结的精神内核是:“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倒是一种极贴切的人生常态。

想读《我们仨》的最初是因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句话,但是并不急于读《我们仨》,直到有天看到了便拍下来,收到时正在门口换鞋要陪孩子出去,便顺手拿来便了,书很薄,买到当天就读完,史上绝无仅有的快。

于我而言,更喜欢《我们仨》,而非《围城》,就像我读完《人间四月天》便又对林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唯有亲自品评,才知其中滋味,也不过是见仁见智而已。

其实《我们仨》的文采极其朴实,所叙之事稀松平常,不似想象中的文学大家作品之华丽,至少不像读第二本书那样,我需要时常查生字,查背景才能加深理解,但这也可能正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无声胜有声。

全书是倒叙,后两部分又是正叙,是把最大的悲痛放在最开始的时候。

第一部分:

以极其隐喻的方式记录了钱老住院,钱瑗教授生病住院到死亡期间杨先生的经历,对这段经历没有了解是很难看懂的。在驿站上,拿了所有的钱去,钱老自己坐在船上,一站一站跟着走,阿圆陪着来看,后来阿圆便住院了,先生的灵魂在晚上去看阿圆,一步步看着阿圆离开,一步步跟着船走,一个个驿站停下,以未知之心等待已知的明天。

这一部分通篇没有悲伤,只有无助的孤凉,只在阿圆去世后有一小段描写悲伤,胸腔因悲伤而撕裂,撕裂后的血与肉喷涌而出,仓皇间抓起它们再塞回去,这悲伤便结束了。这便是(人性之)大家的悲伤,我对这悲伤有切身之痛,我却不能如此理性的悲伤,而只能被动去承受至于遁形的悲伤。

而真正的悲伤是无法言说的,更甚便至于失语。唏嘘杨先生如何在此之后又独自生活了近20年,而这近20年中,依然活得独立而精神,或许这便是“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的”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可能无关生死。我当时发了一条朋友圈表达这个感受,然后看到另一条朋友圈,似是回应:讲一个王子,在初时见到苦难都说:哦,我可无法承受。后来王国被灭亡,他为生活挣扎奔波后,听到别人说:“哦,我可无法承受”时,他会默默地说:命运落在每个人肩上的事,最终都能够承受。

如此,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治病于未见。

第二、三部分:

主要描述她们家的生活状态,很细碎、普通,但在先生笔下却有趣的生活,他们与我们的不同是他们把所有生活的琐碎和麻烦都当作一种探索的乐趣,活成这样的人生个人认为是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的:学做饭、出门探索新道路的乐趣,在于相爱的人在一起,做任何事都是有趣的,因为重要的不是事,而是在一起。

他们自身已经完成了个人精神,爱好,与专业的统合,从各自的专业领域找到了确定的悦己方式,能够从这种爱好中得到快乐,而不再纠于凡尘琐事。

而以上两种看似极其简单平常的幸福,每个人都拥有,却极少人从中活出来幸福。而他们可以拥有的原因,可能是几代人物质基础所沉淀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的力量又恰好因钱、杨二人的契合而成就了这种之于满溢于寻常光阴的幸福!感念到:精神自由是人生幸福的基础,而精神的自由是建立在物质自由的基础上的,只是当取得精神自由后,物质是否自由都不能击垮这种精神自由的力量,更甚者对物质的需求就只是维持生命和基本的生存需要。

我始终所期望的,是柴米油盐之上的品相,却又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对教育的思考:

如前所述,这种稀松平常而有盎有兴味的生活,最需要的是精神世界的平和以及找到自身不受外界干扰的乐趣。我们都可以享受到那样的温暖的幸福,大多数人却不能做到拥有这样的一生,普通资质的人拥有这样的人生是几代人沉淀的精神力量带来的回报。

杨父,杨荫杭,民国时期大法学家、大法官、官至最高司法机关;钱父,钱基博,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家、思想家、军事家《孙子兵法》专家。能培养出如些子嗣,其出身背景可推测,我便不再去查证了。钱老嗣出给其大伯,缺少母亲疼爱,杨先生母亲也是同等出身与教化之人,如此,钱、杨二人自幼有极好的人文环境、物质环境,以及在那个时代处于相对确定的上流社会。

换句话说,今天,我们孩子的父母之知识水平(幼年时期所需的知识程度),提供给孩子的物质水平可能不比二老差,但是我们缺少文化、缺少那种世代积淀的精神平和、世代物质充裕且文化领先所带来的弃物化的精神追求(还不太知道如何表达,突然想到其含义大概是近期常看到的:“已经过了名牌包来装门面的时代”)。而今,我们作为父辈处于焦虑与竞争中。今天有一大批人被称为“伪中产”,不去定义这个范畴,但我说的就是这批人,他们生存艰辛,一边想努力完成物质富足的积累,另一方面无力追求精神世界的宁和,不仅走上去艰难,而且停下来都不敢。

怎么办?

不知道。唯所能做的是尽量给她精神的平和,使她的人生有一些高于人的自然性的品相。

如果我能帮孩子找到集她的天赋、兴趣与谋生于一体的事情,那便是我最成功的教育,那便是一个有着幸福基础的人生。但是很难,可是客观上来讲,天赋与兴趣应该是统一的,只是能不能找到,或者人不一定有天赋,又或者天赋与兴趣其实是苛责与勤奋下形成的。如若不能,那么我希望她在这三个方向上,都能找到依托,而且至少有一个不为任何功利只为取悦自己的兴趣。

对生活的思考:

《我们仨》使我想起的就是《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所描绘的其与赵明诚的生活状态,他们两对Cp具有极高的趋同性,大概就是夫(妇)何求吧。而我更想说的是《浮生六记》,沈复与芸娘的状态也像极《我们仨》,只是《浮生六记》中对于孩子提及较少,而且沈、芸也是有子早夭,连芸娘也是因为无钱医疾而亡。

即使历经文革(由于钱、杨二人醉心学术,而且警惕性比较高,是少有的未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中间还有杨先生对他们自己价值的质疑:“国家百废待兴,需要的是科学技术人才,而我们学的是史哲文学,对于建设新中国是没有用的”),沈、芸的物质条件也要比钱、杨差很多,但是沈、芸也得到了这种类似的精神共鸣、平和、自由、欢愉的人生状态,于个人是极幸运的。

沈、芸在那个时代无疑是极其超脱的,芸娘女扮男装陪沈复出游,当掉生活家什供沈复饮酒会友,这其中的飒爽英姿与二人的精神趋同可见一斑。芸娘洒脱而率真,她属于我定义的那种天赋异秉之人,不需要几代人的积淀便直达幸福的彼岸。她做出很多那个时代的女性、当今的女性都做不到的事情,无论科技与环境如何变迁,人性是恒古久远未变的。而最能令人动容的光辉大多是不为时代和外围所困,能够透过时代价值观体现的人性,在任何时代下,能够冲破时代枷锁体现出来的“反时代”的人性,都有闪耀的光辉和价值。

这里让我想到我跟外子的感情,外子生性静、思想静、心态静,似乎从来都不曾变化过,也不曾燃烧过,对任何事情都是淡淡的,与我的性格其实有比较大的反差。我说他人生就做对两件事,一件就是娶了我,但有眼光不代表他是幸福的。但是总有那么些时刻,他所体现的人性的光辉,会令我无地自容、自惭形秽,为自己的粗鄙而感到难堪与羞愧。他从不指责他人,这一点坦言我做不到;对于任何与他交往的人,所有的便利都给别人,所有的苛难都给自己,我也做不到;不光我做不到,我其实在我身边也找不到能做到的人;我跟朋友说:他人格的高度,很少有人能达到。

有一次我跟他同学说:“我觉得,他跟我在一起,我并没有带给他我和他曾经期望的幸福。他同学脱口而出:“我觉得他娶了你,不知道是祖上积了啥德”,客观讲我们两个都有道理。我知道我们有很多不同,但我在婚姻里得到了最好的认可和自由,而他没有,所以我感念他的好,又为他的宽容而折服。我的优点,大概也在于我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

所以,总有那么些时间,他像阳光一样照亮你的身影,让你看到自己的黑暗,然后让你有走向阳光的希冀。

再回芸、沈,当时看《浮生六记》时,虽然感叹于自在的生活与爱情状态,但我对沈复是有不满的,一个大男人不去赚钱养家糊口,整个破游记(确实很精彩,有一段对于深山清泉的描述,如临其境,并感叹古人生活之纯粹状态),也没搞出什么大的名堂来,弄得妻离子散,再怎么爱护芸娘,最后不是要了她的性命?

但是在《我们仨》的温暖下,我也能够原谅他,毕竟死亡是每个人的终点,而幸福却不是必然的过程,芸娘的一生在幸福中度过,在病痛中死亡,但心是暖的、情是浓的、感受是丰富欢愉的。既使死亡是那样令人哀惋,但是却没有几个人活出她的人生意境。嗯,其实我也向往这种得意须尽欢,花开直堪折的意境。

但是再回到一个原点,在现代,我们依然似乎没法做到沈、芸的洒脱,摆脱不了世俗的时尚和自己的肤浅,唯有努力去寻求自我救赎。

《《孟子》读后感35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孟子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