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老子有感1000字

读老子有感1000字

老子的“道”与“人” ——读《老子》有感。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读过经典名著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老子的“道”与“人” ——读《老子》有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老子,又称老聃,春秋末期周朝掌管典籍的史官几乎每本我所看到的研究老子的现代著作都以类似的人物简介作开篇导读;而接下来对老子其人其事的评论也多雷同: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老子的思想是人类大智大慧的结晶。也许是出于对类似侃侃而谈之大作的由衷的恐惧,又或是在愤世嫉俗的心态的影响下,我对所谓古代先哲的智慧总抱着怀疑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因此每狩猎于图书馆古哲学之林,一触及此类开篇,如捡刺猬,弃之恨晚;而去寻新猎奇,于是总与先哲的大智大慧失之交臂。
真正对老子学说有所了解却是源于蔡志忠的漫画。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赘述,取而代之以图画的形式形象生动幽默地再现了一代先哲的思想。我以为以一种轻松而非学术研究的心态去接触这类语言上较晦涩难懂的古代哲学,反而更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让人领悟真谛。此后,我又把《老子》原著通读了几遍。合上整本书,闭上双眼,一个逻辑概念和谐统一的崇高而朴实的哲学思想体系逐渐清晰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这些哲理并非挂在天上,让人觉得高深莫测,而是很自然地反映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像空气的存在一样自然却不为人注意,不为人先知,直到有一天某位智者经过深刻的思索与反省,归纳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并传于后世,如同科学家向我们宣告空气的存在一样时,我们才恍然顿悟。而这位哲学上的智者便是老子。
这里我无意也没能力从哲学的高度去论述老子的思想,去争辩它是唯心还是唯物的,去称颂它在中国哲学史上无可取代的地位和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更无力去考证老子存在的真实性,他与孔子孰先孰后的问题;而只是想对老子对人的感悟作浅显的接触,去体验一下老子的道。
小时候被父亲拎着耳朵背的《三字经》到今天我几乎忘光了;只有开篇一句还记忆犹新:人之初,性本善。性是否本善我不置可否;倒是对人之初三字的思考害我死掉不少脑细胞。那时曾凝望蓝天,很认真地去想一个很无聊的问题: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妈妈的妈妈生的,妈妈的妈妈是那第一个妈妈是谁生的? 何谓人之初? 人是什么时候存在这蓝天与大地之间的? 幼小的我当然不会意识到这个傻问题已牵涉到哲学研究的领域:对自我的思考与认识。我是谁?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而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这些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自我定位自我价值自我塑造都已成了被人说烂的名词。真的如此简单吗? 确切的答案又在哪里呢?
也许你会惊讶,这一追本溯源的问题,在老子之前,还没有被深入研究过。用现代人的说法,还没有从人的源头、宇宙的源头来考察人,还没有站在宇宙论的高度来考察人,甚至还没有产生宇宙的概念。
人的自我意识是老子唤醒的。
道人的本源。老子的顿悟。
道是宇宙的开端,是人的始祖。人由道生,复归于道,由无到有,复归于无;人从道得到禀性,以道的本性为本性,按道的变化准则运行;而道的变化则是依自然而变。我们暂且把对道的困惑放下,而瞄准老子所提到的人。这里,老子已将人归为一类,将其与天地万物分离开,并置于万物之上,列为宇宙四大之一。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是人类自我意识、人格意识产生的标志,更是人对自我本性、自我本质、自我价值探索的前提,是从本质上理解人生、解决人生问题的前提。
老子为什么把人抬高到与天地并列的地位? 老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有知,有明,能知人,能自知,这是其他万物所无法比拟的。人有智慧,且人能弃智即大智若愚,即顺其自然,不炫耀自己的智慧。因此,人是万物之灵。
现代社会许多人为了私利不断夸耀人的伟大、人的独一无二,认为人可以在地球上甚至宇宙中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为此他们也抬出了老子的观点,强调老子所说的人有智,却故意忽略下半部分,即老子所讲的应如何运用智慧。对此,老子说人当弃智而非滥用自己的智慧。致虚极,守静笃和道法自然也是老子要强调的。人之所以能当万物的头头,正是因为人能顺道而行,人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顺应自然而非违背自然。对老子思想的片面认识让自以为伟大的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不管怎样,老子对人的肯定、对人类形成人格意识及自尊心理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但影响了古人,也影响了现代人。只是我们在强调智慧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弃智的重要性。
对于人,来龙已有,去脉又如何呢? 人的自然生命是不能长久的,但人的精神却可永存,只有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人才可以死而不亡。
精神高尚,人格自尊,是老子思想对人的深刻认识的一个重要反映。
我们从小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的教育下茁壮成长。无私奉献应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思想修养的高度。但这种思想决非现代社会的产物,早在春秋时期的老子已为这一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雏形。
一个人愈是为别人着想,自己也就越富有;一个人愈是给予别人,自己就越富足。至于抱怨以德等都是在劝导人们舍弃个人利益,多为他人着想。这些无疑都闪烁着无私奉献精神的朴实光辉。
可惜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古代哲人所提倡的正确思想,在今天却受到不少人的鄙夷;一种文明的失落感油然而生。真正拾起这一文明的碎片,将之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只是将它作为未来理想人格看待。现实生活中,心理的天平仍向物质利益一方严重倾斜。君不见,贪污受贿、走私贩毒、投机倒把的负面报道几乎每天见诸报端。即便这其中有现代人的猎奇心理作怪,但并非空穴来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风气的问题。在物质享受面前,在名利富贵的引诱下,人们的确很容易失去抵抗力,失去对精神世界追求的渴望。能够战胜别人,不受他人摆布是人坚强有力的证明,但只有能战胜自我,不受自己邪恶欲望支配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人。而后者正是许多人无法达到的境界。老子对人的认识是何等精辟透彻。回到正题,思想是可以塑造的,但许多人对大道理都会倍感反感,难以接受,以为都是陈词滥调。那我们不妨循着人们正流行的复古风,以老子思想作为桥梁,引导其归于正途。老子的思想源于自然,从不高高在上教训人,而是以循循善诱的方式,从你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在你面前展开一片清新天地,虽不能引人奋进,却能将人导入人生最有价值的航道。
也许会有人站出来大声反驳:人类社会发展至今, 怎能与老子时代同日而语? 的确,这是事实。就前述人生价值取向而言,早已发生极大的变化。现代流行的价值观充满着自相矛盾的两个方面。其一,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我们自小耳濡目染,在此不再赘述。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更趋向功利主义。市场经济以竞争为机制,以物质利益为杠杆,可以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但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负面效应即激发人的私欲,追名逐利,贪图富贵。可以肯定,前者是更高一级的人生价值取向。但在今天,后者似乎更为适应发展的潮流。而老子的思想与二者皆有别,它更注重个人的精神修养,讲求道法自然。对前者而言,老子思想确有不足,它不讲个人的主观努力,更强调无欲无求。这样一来,人生便丧失了积极性。不过这仅仅是不足,与后者相比,无疑谈不上对社会的危害,因为其主张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为社会作贡献;客观条件不允许,则自在生活,笑面人生。这当然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反而对人的身心修养颇有益处,特别在个人欲望与客观矛盾时,能调节人心理平衡,益于人冷静思考,量力而行。
也许有人出于偏见,认为老子思想漠视人生,主张得过且过,对生活不负责任,是虚无主义,不可取。其实只需引用老子的一句话即可反驳此论调,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不正是告诫人们不要拿人生开玩笑,并提出了一整套如前所述的做人原则和方法吗? 难道说这是漠视人生吗?
对人的认识及如何做人,老子在论及道时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思考人生提供了一把不可多得的钥匙。当我们面对现代人生中的种种难于抉择的困惑时,不妨借用一下真正的智者的大彻大悟吧,收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货呢。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老子和他的道德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老子和他的道德

再次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我首先看的是老子这章。因为最近在写道德经的解读,兴趣在这里。兴趣是读书最大的推动力。

1、解开一个迷,道德经这本书比孔子的年代要晚。

我们都知道孔子向老子求教的故事,所以会认为道德经是比孔子更早的东西。不过按冯友兰的考证,不是这回事。他认为《道德经》这本书固然可能有老子的一些话在里面,但有可能这本书并非他一人所撰写。

我所要坚持的,只是说,整个地看来,这部书的思想体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时的产物。

冯友兰认为,这书比孔子的时代要晚。这解开了我的一个疑问。我发现道德经很多内容,实际上是跟孔子唱反调的。比如,孔子主张圣人应该以仁为本,而老子则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果道德经的确成书于孔子之后,这种唱反调就容易理解了。

2、物极必反:自然的不变规律

老子认为,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这不是老子的原话,而是中国的成语,它的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和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所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读书笔记所有这些矛盾的说法,只要理解了自然的基本规律,就再也不是矛盾的了。但是在那些不懂这条规律的一般人看来,它们确实是矛盾的,非常可笑的,所以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第四十一章)

知道这个道理,有两个最直接的好处:

1、好处一:当你处在低谷的时候,你知道物极必反,你对未来会更有信心。当年朴槿惠在最低谷的时候,就是受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启发,走出了低谷。后来当上了韩国总统。

2、好处二:当你处在顶峰的时候,你知道物极必反,就会居安思危,不要得意忘形。朴槿惠的经历似乎说明了这点。她当上总统,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却在此后遭遇了闺蜜门,急速下落重新回归低谷。

那么,怎么在取得了一定成就之后,避免达到极限,而急转直下呢?

冯友兰举了牛顿的例子:

牛顿感觉到,他的知识与整个宇宙相比,简直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所有的对于海的知识。牛顿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尽管他在物理学中已经取得伟大的成就,他的学问距离前进的极限仍然很远。

冯友兰另外举了一个反例:

可是,如果有一个学生,刚刚学完物理教科书,就感觉到凡是科学要知道的他都已经知道了,他的学问就一定不会有所前进,而且一定要反而反退。

老子告诉我们: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骄,是人前进到了极端界限的标志。骄,是人应该避免的第一件事。

还有一些物极必反的情况,跟超越客观环境的极限有关。

比如,一个人吃得太多,他就要害病。吃得太多,本来对身体有益的东西也变成有害的东西。一个人应当只吃适量的食物。这个适量,要接此人的年龄、健康以及所吃的食物的质量来定。

这都是事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老子把它们叫做常。他说:知常曰明。又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

总结:

越浅薄的人越容易骄傲,越骄傲越容易浅薄。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不要膨胀,想想那么伟大的牛顿,还那么谦虚的讲自己只是一个好奇的孩子,在海边捡了几个贝壳。

膨胀很容易让我们达到极限,进而走向衰败,最近沸沸扬扬的乐视公司,是不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呢?

白云先生《老子之道》读后感2000字


白云先生《老子之道》读后感2000字:

断断续续,把白云先生的《老子之道》一书读完了。至道学宫微信公众号中解读的《道德经》更偏重于文字的解读,可作入门之用,而出版的《老子之道》一书对《道德经》的解读,则更加的深入。读完后的感觉是,老子《道德经》通篇,都是围绕着“去人复天”四个字来展开论述的。

天,天之道。人,人之道。去人复天,就是要去人道,复天道。凡是道德经中所说的无为,都是指不要为人之道,所说的有为,都是指要为天之道。

什么是天之道呢?万物皆为一道所生,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虽然天下万物皆为道所生,万物的生长收藏也皆为天道使之然,但天道从不将天下据为己有,万物只是循天道自然而然的生活,本自然。

老子所推崇的时代,是上古三皇时期,天人未分,万物与我为一,天下是天的天下,而不是人的天下。人与天地和谐并存,没有人之道的奇技淫巧。人人天德足全,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里说的德,是天之德,而非人之德。婴儿刚生下来时,天德足全,而随着后世丧道,伪诈四起,婴儿慢慢的长大,被社会的尔虞我诈玷污,天德之缺,人德之厚,不复赤子之心。

什么是人之道呢?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的奇欲。人都有欲望,这很正常。但人的欲望也分正欲和奇欲。吃饭,睡觉,结婚,生子,这都是人的正欲,天道使之然,符合天道的人欲,都是正欲。不符合天道的欲望,就是人之奇欲。

日月山川,树木花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已经很美了,但人却喜欢追求高楼大厦,钢筋水泥。鸟语虫鸣,高山流水,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已经很动听了,但人却喜欢追逐摇滚打击,听觉刺激。新鲜食材本身已经很美味了,但人却制作各种添加剂,调料,追逐味觉刺激。

人在奇欲的路上是没有尽头的,奇欲非天道使之然,而是人之道所使,既非天道,故不足,不足,就会争,有争就会斗,有斗则有兵,最终走向天下大乱,这是一条不归路,最终的方向只能是一个,毁灭。一己之身失道则毁身,一家之身失道则败家,一国之身失道则亡国。

人人都想要难得之货,为了避免走向毁灭,于是人为的发明了礼。儒家之礼来救场,就是让人们行合于礼,大家不要争,不要抢,以免兵戈相见。礼非天之道,而为人之道,你可以定你的礼,我也可以定我的礼,凭什么要听你的。于是就有了伪诈,有人守礼,就会有人不守礼。

这时候法家应运而生来救场,对于不守礼之人,以法律的名义惩治他。但问题是,法为人之法,非天之法,天生天杀,变成了人生人杀,谁来确保人之法的正统性,正义性?你可以定你的法,我也可以定我的法,凭什么要听你的。最后还是要以暴力一较高下,血流成河。问题是,今天你能打赢我,明天你没了,换了新人,又会有新的法律。况且世间之事层出不穷,以有限之法律,永远无法约束无限之世事,最后只能沦为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混乱地步。

可见,随着天下失道,人们在人之道的路上是没有尽头的,失道而后礼,失礼而后法。礼法皆为人之道,皆为人言,人言,皆不足以成为判准,只有天之道,才能成为恒久的,不变的,唯一的判准,因为天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人是如何走向一步步的失道之路的呢?在于最关键的第一步,见可欲。如何才能去人复天,让人们重返天道的怀抱,避免走向毁灭呢?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失道,正是因为人之奇欲丛生,只有禁绝人之奇欲,人民才能重新变得淳朴,天下才能避免在人之道的路上走向毁灭。

有人说,现在不是过的好好的嘛,怎么说人之道会让人走向毁灭呢?其实我们人类一直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境地,在人之奇欲的追逐之路上,得不到就骗,骗不到就抢,抢不到就打,原子弹氢弹可以让地球毁灭无数次,人类随时面临着灭绝,自己把自己毁灭,恐怕是这个星球上最可笑又可悲之事。

反者道之动。随着大道丧,人们往而不反,在以人灭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停不下来。为什么停不下来呢?因为这本身就是一条不归路,你今天发明刀,我明天就发明枪,发明炮,人人自危而没有安全感,直到有了原子弹,大家发现再打下去,都得死,才有了一时的表面平静。越是平静,越是说明暗流涌动,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灭绝,堪称奇迹。

怎么让大家都放下刀枪呢?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谁都不敢先放。蛮夷根本不懂天道,只知积人道之厚,指望它们放下刀枪是不可能的事。唯有华夏以战止战,以天道的名义,克人之道,让天道之光普照天下。到了那时,才有可能谈复归于天道。这也是为什么老子一直在讲用兵之道的原因。

去法以复礼,去礼以复道,这是一条漫长的去人复天之路。作者:正道正德

老子的智慧_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老子的智慧_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物或恶之】物,指“余食赘行”这样的事物。或,有人,有的_泛指人或事物。物或恶之,指“余食赘行”这样的事物,会让人厌恶。

【有欲者】

有目的人,这里指以“章,明,成功,长”为目的人。比如,有人做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无欲者。有人做官是为了得到更高的权力,这就是有欲者。有人做慈善是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无欲者。

有人做慈善是为了获得慈善家名声,这就是有欲者。有人著书是为了薪火相传,这就是无欲者。有人著书是为了出名赚钱,这就是有欲者。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古人有言,“炊者不粒”。意思是说,“炊者”是一个懂得奉献的人,因为她做饭不是只给自己吃,而是给更多的人吃。

即使一个家庭,炊者都是奉献者,不懂得奉献的人也成不了“炊者”。同样的道理。一个以获得显赫名声为目的而奋斗的人,就像做饭只给自己吃的人,成不了“炊者”。也就是,成不了真正“名传千古”的人。

真正“名传千古”的人,获得的名声只是他们在为国家、民族、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后的副产品。一个只为自己能够得到明悟而修行的人,成不了著名的“思想家”。只有自己觉悟了,又能指引更多的人一起觉悟,才是公认的著名“思想家”。

一个只为自己享受炫耀而建功立业的人,成不了大功于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人。只有他的功劳深远地影响了很多人,能够被很多人长久称颂,才是真正有功之人。

一个只为个人荣誉而修炼技能的人,成不了绝世高手。只有用自己的才能做出更多贡献,让人折服,才是绝世高手。

上面五句话都包含着“道”,它们共同的道理,可以归结为:“做多余的饭,做多余的工作,是只有奉献,没有直接回报的事情,这些事情会让人厌恶,所以一个只为名利而奋斗的有欲者,不会去做这些多余的事情”。

远古人类学会用火,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这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时刻。而伴随“火的使用”,就有了“炊者”,炊者在族群中必然是地位非常崇高的存在。

简单从百度中搜索的资料看,古人类有崇拜“炊者”的历史。那时候还是母系氏族时代,女性在族群中的地位很高。“炊者”自然就是“炊母”。炊母神,

就是在古代氏族部落中为族人们作饭的女性,是她使大家有可口的饭菜食用,人们因以为“炊母之神”,倍受族人崇敬和景仰。受到大家爱戴的炊母,必然是在食物分配上比较公正的人。“炊者不粒”,应该就是在歌颂“炊者”对大家的奉献。一个受到爱戴的炊者,不会自己独占食物,而是把食物公正地分配给每一位家族成员。

随着社会的发展,“炊者”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最后甚至沦为了奴隶主的奴隶。这个古谚语也就慢慢失传了。作者:郭宗林

读《人与永恒》有感


读《人与永恒》有感(一)

陕西省公安厅 王小鹏

今天,我要谈谈我读周国平先生的哲理随感集——《人与永恒》的一些所思所想。

周国平先生的这本《人与永恒》,在我看来,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这本书很好读。这个"好读"是从书的结构形式上来说的,这本书不厚,大约260页,分为26个主题,每一主题又分为若干小节,每一小节里面大都是一句话或者一段话,短的不过十来字,长的也就一百来字,在当今这个社会发展变化飞快,人心浮躁,阅读也越来越"快餐化"的时代,读这样一本书可以说比较轻松容易;二是这本书有点意思。这个"有点意思"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写这本书的作者有点意思。这本书的作者周国平先生,虽然研究的是哲学,但是天性不喜欢做深奥的学问或实际的事务,总是被一些例如生与死、爱与孤独等大而无当的问题所吸引和折磨,欲罢不能,六年里随手写下一些小杂感,每次写完就锁进抽屉,谁也不让看,没想到这些小杂感最后汇总起来,就成了这本书。其次,书的内容有点意思。就像作者说的,"在世间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又是最大的谜。"而且,又由这人与永恒两个最大的谜,派生出了诸如爱与孤独、幸福和痛苦、女人和男人、自然和生命等无穷的人生之谜。上述这些"谜"都是你、我平时日常生活中都会面对、思考的问题,而且作者又赋予文字以自我生命的体验和灵动,读起来既非常亲切,又富于哲理,所以说"有点意思".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因为这本书很好读和有点意思,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必正襟危坐,像读教科书或者专业书籍一般,那么严肃。我们可以边喝咖啡,边听音乐,边阅读这本书;也可以躺在草坪上或者在乘坐飞机、火车等旅途中,百无聊赖时,打开这本书进行阅读;也还可以邀请三五好友一起阅读,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我则更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坐在台灯明亮的书桌前,或者躺在温暖舒适的被窝里,安静用心地去阅读。因为,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能够让我更好地去用心去感受,去思考,与书的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书中的文字、语句以及文字、语句中蕴含的思想、观点和哲理,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生命、社会、自我的探索、思考、感悟的智慧结晶,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实际和实践,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品读,并转化成自身知识储藏的一部分,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读书的作用。

我们读书,一是为了求知,为了能够尽可能充分地认识这个世界,并改造这个世界;二是为了更好地去体悟和感受生命和人生,获得心灵的滋养和慰藉。人自诩为世间万物的主宰,具有生杀予夺的无上权力和崇高地位。同时,人也很渺小,很脆弱,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不断面临着各种的困扰和迷茫。但是,就像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正因为人是芦苇,所以人很脆弱,很容易被人生的风雨吹弯、压倒;但也正因为人是能思想的芦苇,所以人这一根小小的弱不禁风的芦苇,却又有着强大的思考力和顽强的生命力,用自己的缜密的思维和坚强的意志不断地挺了过来。我在读《人与永恒》的时候,对作者对于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的人及其人生的一些思考认识感触很深,受到了很多的启发。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读书,通过读能够启发、引领自己的思想的书,做一根能思想、会思想、有思想的芦苇,既能像芦苇一样根始终扎在水中的泥土里,认真读书,踏实做人,又能够像芦苇一样眼睛仰望着星空,胸怀理想,目光长远;既有张力,能够随遇而安,明哲保身,又有韧性,在不该低头的时候,始终保持昂首挺胸。可以说,周国平就是这样的一个思考者、思想者和思想的启发、引领者,同时,《人与永恒》就是这样的一本记录思想者的思想历程,并启发、引领我们的思想的好书。

说到这里,我又回想起我与周国平及其写的书相识相伴的过程。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往往希望能够在书中找到我们心中埋藏已久的问题的答案。我在最初读《人与永恒》的时候,心中也有不少的疑惑和问题,也想在书中找到答案。记得当时刚大学毕业,还很懵懂,对人生既充满了憧憬,又有些畏惧,不知道前途命运是怎么样的。于是,就看着目录,随手翻到《人生》这一章。只见作者写道:"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了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我必须得对那个从我而终的"女子"终身负责,要全力去让她变得更美好,所以才有了后来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自己。之后,我的人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有一次,女朋友问我,我怎么才能知道你是最爱我的?我想了半天,没有回答出来,结果女友一气之下扭头走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回去打开书翻到《爱》这一章,恍然大悟。原来"你是看不到我最爱你的时候的情形的,因为我在看不到你的时候才最爱你。"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好冤枉。作者也写到了读书。"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如今书籍愈来愈多,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了。"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一定要多读经典著作和名家名著,多读精品书籍,多读对于自己的人生和工作、事业有益、有用的书籍,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层次不高、价值较低的书籍上面。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心中的问题在书中未必能够找到答案,或者我们读的书与我们心中的问题根本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仍然去读书。因为——读书,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阅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验到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另一种人生,体会我们未曾经历过的另一种情感,获得我们之前不晓得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通往远方的长路,那么,书籍就是我们可以借助飞翔的翅膀,它可以带着我们沿着人生之路飞往我们最终想要到达的地方。生命是美好的,我们要在这美好的生命历程中多做一些美好而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平时不妨多读读书,读一些能够带给我们启发和思考的书,让我们的人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意义。

《人与永恒》中有一句话:"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的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我想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读书并在于我们最终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思想观点,读书的意义就存在于我们不断读的过程中。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说得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在读书的过程中达到这样忘食乃至忘我的状态和境界,都能够充分获得读书的愉悦和享受。

读《人与永恒》有感(二)

浅谈"读书"

在万事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

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

——周国平

大学时代,周国平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国内作家之一,十分赞赏他的直白朴素。多年后,重读他的《人与永恒》又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悟,曾经把精妙绝句摘抄在笔记本上的习惯也未曾更改。或许,正如周国平所言,在思想的碰撞中,既有共鸣、又有抗争,谴责或辩护,都过于狭隘,这种对话式的理解才可以称作"读书".

相信《老子的“道”与“人” ——读《老子》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老子有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