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老子有感1000字

读老子有感1000字

读老子有感。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读老子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老子有感(一)

如果说,半部轮椅可以治天下,则一部【老子】可以治宇宙。【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着作。

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颗参天大树,而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可以见得:【老子】是如此博大一精一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奇葩。读了【老子】,我只能说是读了【老子】,理解了这部巨着中的皮一毛一罢了。对于自己,只能说,选出几个特有感想的来说。

【老子】开篇为我们讲述了道,道产生了天下万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奥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创生万物的本原。【老子】中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混而为一道。这与古希腊的很多哲学家的想法很不一样,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亚里士多德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乃至后来在科学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出现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一说,让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会认为道这虚拟的东西是万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说的某一特定的物质。难道是文明的本质一性一不同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实,客观世界就是矛盾对立着的,可人们却因为自己的主观,有了所谓的美恶、善与不善,这才有了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可在【老子】里面,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来体现了。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这是家喻户晓的一句经典了,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呢?老子以水来教化世人,用水一性一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就是说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样,那么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却不与之争。这才是最高的善吧。而如今,反思社会,争权夺利,趋炎附势,哪能体现善呢?又还有多少人做到无私呢?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由天地之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如此无私的奉献着自己。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由于自己的无私,最终成就了自己,如此都伟大呀。

其实,【老子】里讲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欢的。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为人之道,要求行一事须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度,应该适可而止。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之伟大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乃万物之母呀。

老子的【老子】,是那么深奥,又是那么深不可测,早晨一露珠,夜晚一颗星,都在这伟大的道里面,渺渺众生中的我,是多么想了解这伟大的道呀,只有继续努力地学习着,才能越来越接近道。慢慢地了解道,如同数星星般,无穷无尽。

读老子有感(二)

前几天,我读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一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一精一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一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一弱啊!

因为水很柔一弱,它没有争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够滋润万物,使万物茁一壮成长。它从不轻视低的地方,总是往低处流。难道这种一精一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一浪一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一精一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一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一精一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一精一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老子的“道”与“人” ——读《老子》有感


老子,又称老聃,春秋末期周朝掌管典籍的史官几乎每本我所看到的研究老子的现代著作都以类似的人物简介作开篇导读;而接下来对老子其人其事的评论也多雷同: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老子的思想是人类大智大慧的结晶。也许是出于对类似侃侃而谈之大作的由衷的恐惧,又或是在愤世嫉俗的心态的影响下,我对所谓古代先哲的智慧总抱着怀疑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因此每狩猎于图书馆古哲学之林,一触及此类开篇,如捡刺猬,弃之恨晚;而去寻新猎奇,于是总与先哲的大智大慧失之交臂。
真正对老子学说有所了解却是源于蔡志忠的漫画。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赘述,取而代之以图画的形式形象生动幽默地再现了一代先哲的思想。我以为以一种轻松而非学术研究的心态去接触这类语言上较晦涩难懂的古代哲学,反而更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让人领悟真谛。此后,我又把《老子》原著通读了几遍。合上整本书,闭上双眼,一个逻辑概念和谐统一的崇高而朴实的哲学思想体系逐渐清晰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这些哲理并非挂在天上,让人觉得高深莫测,而是很自然地反映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像空气的存在一样自然却不为人注意,不为人先知,直到有一天某位智者经过深刻的思索与反省,归纳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并传于后世,如同科学家向我们宣告空气的存在一样时,我们才恍然顿悟。而这位哲学上的智者便是老子。
这里我无意也没能力从哲学的高度去论述老子的思想,去争辩它是唯心还是唯物的,去称颂它在中国哲学史上无可取代的地位和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更无力去考证老子存在的真实性,他与孔子孰先孰后的问题;而只是想对老子对人的感悟作浅显的接触,去体验一下老子的道。
小时候被父亲拎着耳朵背的《三字经》到今天我几乎忘光了;只有开篇一句还记忆犹新:人之初,性本善。性是否本善我不置可否;倒是对人之初三字的思考害我死掉不少脑细胞。那时曾凝望蓝天,很认真地去想一个很无聊的问题: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妈妈的妈妈生的,妈妈的妈妈是那第一个妈妈是谁生的? 何谓人之初? 人是什么时候存在这蓝天与大地之间的? 幼小的我当然不会意识到这个傻问题已牵涉到哲学研究的领域:对自我的思考与认识。我是谁?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而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这些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自我定位自我价值自我塑造都已成了被人说烂的名词。真的如此简单吗? 确切的答案又在哪里呢?
也许你会惊讶,这一追本溯源的问题,在老子之前,还没有被深入研究过。用现代人的说法,还没有从人的源头、宇宙的源头来考察人,还没有站在宇宙论的高度来考察人,甚至还没有产生宇宙的概念。
人的自我意识是老子唤醒的。
道人的本源。老子的顿悟。
道是宇宙的开端,是人的始祖。人由道生,复归于道,由无到有,复归于无;人从道得到禀性,以道的本性为本性,按道的变化准则运行;而道的变化则是依自然而变。我们暂且把对道的困惑放下,而瞄准老子所提到的人。这里,老子已将人归为一类,将其与天地万物分离开,并置于万物之上,列为宇宙四大之一。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是人类自我意识、人格意识产生的标志,更是人对自我本性、自我本质、自我价值探索的前提,是从本质上理解人生、解决人生问题的前提。
老子为什么把人抬高到与天地并列的地位? 老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有知,有明,能知人,能自知,这是其他万物所无法比拟的。人有智慧,且人能弃智即大智若愚,即顺其自然,不炫耀自己的智慧。因此,人是万物之灵。
现代社会许多人为了私利不断夸耀人的伟大、人的独一无二,认为人可以在地球上甚至宇宙中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为此他们也抬出了老子的观点,强调老子所说的人有智,却故意忽略下半部分,即老子所讲的应如何运用智慧。对此,老子说人当弃智而非滥用自己的智慧。致虚极,守静笃和道法自然也是老子要强调的。人之所以能当万物的头头,正是因为人能顺道而行,人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顺应自然而非违背自然。对老子思想的片面认识让自以为伟大的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不管怎样,老子对人的肯定、对人类形成人格意识及自尊心理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但影响了古人,也影响了现代人。只是我们在强调智慧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弃智的重要性。
对于人,来龙已有,去脉又如何呢? 人的自然生命是不能长久的,但人的精神却可永存,只有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人才可以死而不亡。
精神高尚,人格自尊,是老子思想对人的深刻认识的一个重要反映。
我们从小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的教育下茁壮成长。无私奉献应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思想修养的高度。但这种思想决非现代社会的产物,早在春秋时期的老子已为这一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雏形。
一个人愈是为别人着想,自己也就越富有;一个人愈是给予别人,自己就越富足。至于抱怨以德等都是在劝导人们舍弃个人利益,多为他人着想。这些无疑都闪烁着无私奉献精神的朴实光辉。
可惜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古代哲人所提倡的正确思想,在今天却受到不少人的鄙夷;一种文明的失落感油然而生。真正拾起这一文明的碎片,将之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只是将它作为未来理想人格看待。现实生活中,心理的天平仍向物质利益一方严重倾斜。君不见,贪污受贿、走私贩毒、投机倒把的负面报道几乎每天见诸报端。即便这其中有现代人的猎奇心理作怪,但并非空穴来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风气的问题。在物质享受面前,在名利富贵的引诱下,人们的确很容易失去抵抗力,失去对精神世界追求的渴望。能够战胜别人,不受他人摆布是人坚强有力的证明,但只有能战胜自我,不受自己邪恶欲望支配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人。而后者正是许多人无法达到的境界。老子对人的认识是何等精辟透彻。回到正题,思想是可以塑造的,但许多人对大道理都会倍感反感,难以接受,以为都是陈词滥调。那我们不妨循着人们正流行的复古风,以老子思想作为桥梁,引导其归于正途。老子的思想源于自然,从不高高在上教训人,而是以循循善诱的方式,从你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在你面前展开一片清新天地,虽不能引人奋进,却能将人导入人生最有价值的航道。
也许会有人站出来大声反驳:人类社会发展至今, 怎能与老子时代同日而语? 的确,这是事实。就前述人生价值取向而言,早已发生极大的变化。现代流行的价值观充满着自相矛盾的两个方面。其一,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我们自小耳濡目染,在此不再赘述。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更趋向功利主义。市场经济以竞争为机制,以物质利益为杠杆,可以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但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负面效应即激发人的私欲,追名逐利,贪图富贵。可以肯定,前者是更高一级的人生价值取向。但在今天,后者似乎更为适应发展的潮流。而老子的思想与二者皆有别,它更注重个人的精神修养,讲求道法自然。对前者而言,老子思想确有不足,它不讲个人的主观努力,更强调无欲无求。这样一来,人生便丧失了积极性。不过这仅仅是不足,与后者相比,无疑谈不上对社会的危害,因为其主张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为社会作贡献;客观条件不允许,则自在生活,笑面人生。这当然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反而对人的身心修养颇有益处,特别在个人欲望与客观矛盾时,能调节人心理平衡,益于人冷静思考,量力而行。
也许有人出于偏见,认为老子思想漠视人生,主张得过且过,对生活不负责任,是虚无主义,不可取。其实只需引用老子的一句话即可反驳此论调,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不正是告诫人们不要拿人生开玩笑,并提出了一整套如前所述的做人原则和方法吗? 难道说这是漠视人生吗?
对人的认识及如何做人,老子在论及道时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思考人生提供了一把不可多得的钥匙。当我们面对现代人生中的种种难于抉择的困惑时,不妨借用一下真正的智者的大彻大悟吧,收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货呢。

致虚守静——读《老子》有感


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罔,游者可以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这就是老子,一个仿佛能上天下海,呼风唤雨的龙一般的人物,古云龙有九子,吾言老子有二子,一曰《老子》,一曰道学。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其实,道家修养功夫的真谛常常被归结为虚静两个字。道家认为,人和万物同为道的产物,人生之初纯洁无暇,无私无欲,空明宁静。只是因为后来私欲的活动和外界的干扰,使得人心灵蔽塞,躁动不安。所以必须依靠致虚守静的修养功夫,使心灵重新修复到清澄明静的状态。

当人们被外界诱惑而肆意妄动时,由于他们违背了道的规律,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徒伤精力。相反,当他们抛弃主观私心杂念,心性宁静,达于虚极的境界时,往往能洞见真理,忙而不乱,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

佛教的空,在这一点与道家守静笃的道理正想通。禅宗黄龙南禅师曾这样形容专一凝神、心无旁骛的修养功夫:如灵猫捕鼠,目精不瞬,四足据地,诸根顺向,首尾直立,拟无不中。

这当然只是形容修养功夫的精神专一,旁若无人的境界,并不是说一个人要时时处于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相反,他常常倒是处于一种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虚寂状态。但这绝不是生命的死灭,而是在虚寂中聚集力量,在空灵中孕育万物。它正如鸡之孵卵:看似迷迷糊糊,一动不动,实际上,在它那死寂的表面之下,一个新的生命正在孕育。

这正如大自然中的万物一样: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在生生不息地发展变化,但我们乍一看去,山川大地林木却是静寂不动的。然而正是在这表面的静寂下,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吸收大自然的阳光雨露作文,含着自然的生机,在时时生长繁衍。无论生长还是死亡,它都要归于自己的根本。方生方死才能万物并作,致虚守静才能生生不息。

人也应该向自然学习,而不是被私欲蒙蔽,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人之所以常常干蠢事,就是因为过于自以为是,过于私心严重,所以无论是得是失,都瞻前顾后,极尽心智,忧虑无穷,而这又是由于心灵不再空明澄静,没有努力修炼致虚守静造成的。

《庄子田子方》中这样一个故事: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梭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沭然有恂目之志,而与中也殆矣夫!。

列御寇先前还自以为是,之后又两股战战就是因为他心里害怕。他怕自己一不小心失足坠下悬崖,这就显得思虑的过多。而伯昏无人勇于面对,心中毫不畏惧,是因为他致虚守静,那些纸老虎根本无法与他抗衡。

一旦达到致虚守静的状态,任何威胁都无法再恐吓你的心灵,任何利益都不能再诱惑你的灵魂。你是如此的纯净,你代表的是圣洁,所有黑暗的肮脏的东西一遇见你,就像寒冰遇见烈火,就像邪恶遇见正义,立刻溃败。

致虚守静的思想虽然被人们作了各种各样的发挥,但对于我们常人而言,它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一种认识社会人生,探索宇宙真理的真谛:人要想洞察事理,必须虚怀若谷,毫无成见,这样才能认识复杂纷繁的事物,达到兼容并包的境地。我们要想解决纠纷,处理繁杂的事物,必须淡泊宁静,用心专一,这样才能以静制动,以简驭繁。万物变化总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唯有致虚宁静的人,才能把握这些法则,从而不被表面现象迷惑,不为急功近利的目标遮蔽而丧失人的根本。

读《听老子讲道》有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文学大师。在这众多文学大师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而现在我读的这本书,就是那闻名天下的老子毕生的道义总结,让我来给你们娓娓道来。

这本《听老子讲道》总共可以分为几点来诉说。

一、 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这个词很多人都听过,但是真正去理解它的却寥寥无几。许多人字面解释说:大智若愚,就是非常聪明的人好像很笨一样。然而这个解释对不对呢?答案是肯定的,没错,大智若愚就是看上去很傻,不介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愿意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这也就是成功者所为。别人不愿意操练,他就要更加努力地去操练;别人不愿意做准备,他却更加勤奋地做准备;别人不愿意多付出,他就多付出。所以,他成功了,而那些天才,聪明的人却没有成功,这就是大智若愚。

二、无胜于有

看着我这个标题,很多人会嗤之以鼻。无怎么可能会胜于有呢?无不就是什么都没有,一个穷光蛋吗。我只想对这些人说:是的。没错无就是一无所有,但是,一无所有也意味着没有痛苦、悲伤、悔恨等。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少妇坐在河边哭泣,哭得非常伤心。一个路人看见了,就走过去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少妇哭着说:我的儿子死了,丈夫把我赶了出来,如今我走投无路,一无所有了,我觉得生活实在太痛苦了。那个路人问:那你出嫁前,觉得痛苦吗?妇人说:那个时候我无忧无虑,过的非常快乐,不知道痛苦是什么。路人就说:对啊,在你出嫁之前,也没有丈夫和儿子,但是你一样过的十分快乐。如今你这么痛苦,可见不上没有丈夫儿子这件事让你痛苦,而是你自己的心。人生便是如此,我们总是去定义人生:拥有是幸福,失去是痛苦;得到是快乐,放弃是哭泣。所以我们才会去害怕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怕这一切不能永恒,所以就紧紧地去抓住它,不让他离我们而去。但是,抓的越紧,失去的也就越快。所以无看似一无所有,但是它却比有要拥有的多得多。

三、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是老子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门,上善若水的意思大多数人知道,我就不多说了。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就很好的说明了人的天性,人都是喜欢往高处走的,没有人喜欢鞠躬尽瘁,谁不想当大哥。但是,做人不能总想着当大哥是把,做人就是要像水一样,甘居下位,有容纳百川的胸怀,与世无争。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非常难的,也正是因为这般的困难,凡是能达到这点的,已经算是超凡脱俗了。

四、 适可而止,学会止步

适可而止,这四个字,说起来十分容易,可是做起来,却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的。我们当今的生活,比起我们的父辈、祖辈,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好太多了。但是当你去问你幸福吗这个简单的问题时,却很少有人能露出一个开心的笑容点头称是,因为人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没有完成的事上,如婚姻不理想、工资不够多、房子不够大、车子不够好、饭菜不好吃等等。人们总是在抱怨自己得到的还不够多,总是想得到的更多、更好。人生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著名的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需求是很容易满足的,无非就是一日三餐,一个房子,一张床等等的小东西。但是永远都填不满的是人们那无边无尽的贪念。其实,人生在世,所需不多,因为,你只有一个胃。可悲的是,现代生活中不知足者总是多过知足者,他们往往认为幸福等于财富。然而过度地去追逐名利,就好像多米诺骨牌,一个贪念升起,就会产生一连串的贪念,环环相扣,没有尽头,但那无穷无尽的欲望只会让心越来越累。财富究竟是什么?永远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身外之物!

在这之后,我这想说一个道理: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有得必有失,有舍必有得。得到的时候,想不失去,拼命保护,也是留不住的。舍弃的时候,想不得到,一直拒绝得到,上天也会在下一次给你更大的礼物,你逃也逃不掉。这就是一句话说的是你的总是你的,逃到天涯海角也无所遁形;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你拼命争取也无济于事。你只有失去了,才会得到,懂得得到的道理。

读《听老子讲道》,笑对幸福人生。《听老子讲道》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财富,还有那对灵魂的升华。

生命的大智慧——读《老子》有感


生命的大智慧——读《老子》有感

生命的大智慧——读《老子》有感第2页

水的启迪_读《老子》有感650字


前几天,我读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因为水很柔弱,它没有争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够滋润万物,使万物茁壮成长。它从不轻视低的地方,总是往低处流。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精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精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相信《读老子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老子有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