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红楼梦读后感1600字

红楼梦读后感1600字

《马丁·依登》读后感1600字。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中外经典名著。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你也许需要"《马丁·依登》读后感1600字"这样的内容,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在寒冷的冬天读这本书只觉得有股勃勃的活力,透过依登强健的脖子,凸起的血管,活力四射的本体迎面而来,旺盛的生命力在字里行间不断踊跃。马丁依登,这个年轻的水手,天才的作家,自愿的苦役犯,他身上带有令人着迷的气质,他作为一出传奇剧和悲剧的双重主演,在文学史上保留了自己孤独的身影。马丁依登为什么要死? 这是读完小说后的唯一疑问,这个问题看来杰克伦敦自己也无法回答,他最后也死于自杀。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后得到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值得为之付出一切的东西? 这个世界到底是美多一点还是丑多一点? 马丁依登认为靠写作赚取金钱合情合理,最好金钱的数量取决于作品的质量这似乎是所有作家的天真的梦想,但是后来他发现根本行不通时,不由不妥协了,以写一些无聊的投众所好的东西糊口度日,但他内心深处仍坚信自己的才华终究能被世界看清。
可是世界认同他的方式却给了他最沉重的一击同一个依登,同样是他写的文章,同样的阅读的人,为什么在他成名前和成名后截然相反? 答案再简单不过了。因为之前他是个默默无闻的穷小子,之后他成了腰缠万贯的著名作家。
在阶级社会,一个人的重要程度取决于他的身份和地位,其他诸如才干、品德等最后总要归结到前两点上,这些都是因,前面的才是果,而所有的看法都只对结果有效。
成了才的才是英雄,败的人一钱不值,这就是现实。现实如今不再是个中性色彩的词,也具有某种含义。
现实一点,就是指抛弃梦想与完美,妥协,融进周围的环境与大众保持一致。
现实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金钱,现实的金钱就是推动一切的力量,这是现实的男男女女共同认知的唯一真理,在这个真理面前,依登却问道为什么?
如果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东西,为什么人们不赋予它们应有的价值? 如果不是,那人类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神圣已经成了某种可以批发零售的装饰物,神的光辉且已黯淡了下来,世界的支柱不再依靠上帝的意志,人类在挣脱所有的羁绊后却发觉自己一无所依、一无所有,个体在理性群体的骚动喧嚣中微不足道,这是一个流沙般纷乱的世界,在它面前脆弱的被撞得粉碎,坚强的被慢慢磨损,清醒注定是一种痛苦。
站在奔腾的浪峰间的依登不能回头,也不愿逐流,他的死就成了某种必然,说是逃避也好,抵抗也好,他终于在宁静的海底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今人再看马丁依登的故事未免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不合情理。如果杰克伦敦稍微把故事的方向扭转一下,好莱坞也许又有了一部经典的浪漫爱情故事片,可以肯定要比依登的小说更加成功,大众可以舒口气,慢慢地把整本书看完,叹息也罢,热泪盈眶也罢,总之所有世人都可以皆大欢喜。
生活对依登也处处留有余地,碰到的人大多是热心的好人,女朋友出身资产阶级却真心喜欢他既然他只是个穷小子,那她喜欢的就只能是他这个人了,而且他只要答应在女友父亲手下做事,那未来的一切就顺顺利利。
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在少不更事时渴望改变世界的雄心有多少就是这样被安抚了下来而且实事求是地说,这样也并没有什么不好的,至少可以稳稳当当和和气气,世界也许就此可以清净一点。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分为两个阶段:理想和理想破灭,所谓的实现理想实在是句空洞的话,能够实现的理想翻译过来不过是种愿望而已。
像市民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如果上帝的思考妨碍了市民的生活怎么办? 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从哲学家们的争风吃醋的历史就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可马丁依登却没有费力去解这个结,也没有轻松地把它抛到一旁,他一刀便斩断了自己和现实间的联系既然你们是这么平庸、无知的东西,我不和你们为伍吧!
我们没有这样的决绝和力量,因为我是平庸无知的,但是在某些一闪即逝的时刻,我们会想到曾经有这样的一人用怎样的勇气和热情去生活,想起这些不平凡的人忍受痛苦,去找寻永恒持久的东西,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身躯投进深渊,我们应该永远仰望他们在云端的身影,如果人类还有希望,那他们无疑就是那一点不灭的光芒。
向马丁依登致敬。向杰克伦敦致敬。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诗经》读后感1600字


曾听过这样一段话:有一次,孔子问他的儿子孔鲤:学诗乎?孔鲤回答: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就是说,不学诗,不能开口说话这里被孔子如此推崇的,自然不是唐诗宋词,而是《诗经》。
说起中国的古典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唐宋的诗词,从小被鼓励看书,接触的大多也是正统的文学名著。而自己所钟爱的,却又是名家的武侠经典,还有闲来最爱看的漫画。读小说,往往是感情大起大落,妙趣横生。那么读起正统的古典诗歌,就不能再如此兴趣盎然了、不带研读的目的,仅是兴致所在,然而《诗经》是我认为的文化底蕴最为浓厚的一本了。
最初引发我读《诗经》的,只是小说中的一句话。那时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范柳原在电话里对白流苏念诗经上的一首诗: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时突然一下子被打动了,读过不少的诗词,却不如这么窄的四字一句的情意,于是便也开始留意《诗经》。后来才发现很多的名句,还有武侠里的招式名称,大多从诗经中凑出来,不由得又多了几分兴趣。读来读去看名篇,即使不懂,却也念得朗朗上口。其实《诗经》真的是很值得琢磨的,不过也要看读者是否愿意琢磨。
先说到它的语言。作为诗的源头,《诗经》在形式上是极赏心悦目的,随便翻翻,很多是四字一句,并且它的段与段之间往往是有重复的语句,不同的意思,往往只有那么一两个字的变换。由这些,我便常常想到古文化的炼字精华。那时常感叹《洛神赋》里描写的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读诗经后,又看到了日常中的名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其实大部分的字都不大认识,可就是觉得极为传神。《诗经》中也常常会出现兮字,《诗经》中也常常有些隐晦不知其所以然的东西,可是就是读了忍不住说妙。像施罛濊濊,鳣鲔发发。大部分都不大明白,但它文字的对仗,押韵却至少让人看读都为一种享受,而它的语言又是极细微传神的,像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妙处自在细微之间。
众人所接触到的《诗经》,往往只是其中的名篇,平心而论,《诗经》中最为人所知的又正是这些以描写爱情为题材的诗。若将文章的论调提高一个层次,那么我们可以说,《诗经》反映的内容广泛:有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反映民族矛盾的,揭露政治现实的,其中不乏名篇,但往往不为常人所熟读。而清新优美的诗却正是最广为传诵的。人们最熟悉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无疑是许多人接触诗经的开始。还有我们很熟悉的在水一方,其实它正源自《诗经》的《蒹葭》,它的句子很值得细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我极喜欢读的,在《诗经》中发现了常常念到的词,往往特别地留意这原来的出处。还有很传神的《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于宁不来? 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些句子里我们都能找到最熟悉的词句,而《诗经》却正是这源头之源。
也许读《诗经》的人并不一定懂《诗经》。我们往往在不经意间接受了很多东西,往往在接受后又恍然大悟:原来似曾相识。《诗经》没有小说扣人心弦的曲折情节,没有太多的乐趣在其中,也并不能读后而增多少见识。有时几类书放在一起,很少首选《诗经》,常常迷恋于武侠里的侠义豪情,刀光剑影;常常迷恋于动漫中的可爱神奇,《诗经》往往成为一本压在最下边的陈书,然而,它却是最经得起沉淀的,它的背影便正是中国文化的底蕴。
喧嚣的世间,人们常常喜欢考虑最现实的问题,只有闲来的时候才会用最简单的思想瞟上一眼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中国文化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并不是一朝一夕间读完几本名著便完事了的。中国人对待古典诗词的教育态度,又往往是要求熟记熟背,大有硬塞之嫌,诗词本最讲究意境之美,如此的传到下代,早已成了陈词滥调,成了让很多人头疼的事。如同品茶,会品爱茶之人,总是细品,余味常远;而不识珍品之人,却总是把珍品当做解渴的饮物罢了,正如《红楼梦》里的妙玉所说,只是些蠢驴所饮罢了。对待《诗经》,关键仍是在爱与不爱。并不是每日把它当成填充的知识而费力背下,偶尔看看,偶尔想想,不知不觉,也许对文化传统又懂了几分,不知不觉,才会明白《诗经》的沉淀,这么几千年,到底是如何的意味深长。

《边城》读后感1600字


沈从文先生的一本《湘行散记》将我们带入了那陌生而又神秘的湘西,而他的《边城》让我们认识了生活在那片热土上的人民。

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文化的眷恋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正如这位对于农民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的沈从文先生所说,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也正是在这朴素的叙述和《边城》中的几个普通角色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漪澜万状,莫可方物。在全书中既有湘西温婉矫健的民俗风韵,更有着深入骨髓肌里的东方神韵,同时也不乏作者对于潜藏忧患的深层思考。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啾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也正表现了沈从文先生发自心底的对于湘西苗族人民的热爱。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麋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

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首先翠翠的身世就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戊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利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

而其后,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同时爱上只与那象征着苗族古老历史的爷爷相依为命的翠翠,更是沈从文先生对于湘西苗族文化应有的未来进行的第一次更深层的审视。

很显然,大老代表的是依旧固我的传统苗族文化,而二老则代表着超越传统,逐渐发展的文化。他们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沈从文先生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世界的处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湘西文化也同样面临是保持现状或是发展进步的问题。但翠翠仍徘徊在大老与二老之间,自始至终未作出抉择。最终,爷爷死了,大老死了,这不正意味着湘西苗族文化不能再固坚自守?而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二老最终会回来吗?这也许也是沈从文先生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吧!

一切的凄美让人心痛,我不知二老的歌是怎样的,但两情相悦却未能善终让人不忍。我只记得傩送说的那句:我眼前有座碾坊,有条渡船,我本想要渡船,现在决定要碾坊吧。说的那么淡,那么冷。

不勇敢,是最大的遗憾,有些事,要说出才会有结果。翠翠得爱情在百白河上生,在白河上灭,她的命运,就如同一片在波涛上的羽毛,本以为靠岸时会有温暖,但却在到岸时零落,母亲的悲惨命运烙印在了她的身上,这仿佛是一种必然。

我以为,所谓的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过是一句安慰罢了,若有情人不成眷属,剩下的便不是情,是泪。

《凝眸人生》读后感1600字


《凝眸人生》读后感1600字

久闻郭发栋先生著有随笔_《凝眸人生》一书,未有机会拜读,心中甚有缺憾。今偶访友,闲聊之余浏览书柜,《凝眸人生》跃入眼睑,不禁眼前一亮,久久凝视、不能游移。

我在思索,郭老先生乃何等高人雅士?虽未谋面,但定是心细如发,雅量似海。否则怎能以凝眸之光去量人生之长河?

凝眸:定眼凝视、目不转睛。其意深远,非语言所能表也!

人生:即人类出生、成长、死亡的全过程。其经历波折坎坷、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岂是常人所能衡量?

按捺不住好奇之心恳请借阅,友欣然应之。欣喜之情难以掩饰,如获至宝,携书而归。

时逢新年初雪,原野茫茫。趁雪夜之静,如痴如迷深陷其中。

此时,正是《幽梦影》张潮所言:“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是夜,雪映明月,风停松静。我已陶醉在妙笔天成、跌宕起伏、掩映含蓄、如山似水的浩瀚文海中了。

先读:“写在前面”(自序)便已惊叹!

郭老先生用词朴实不失肖妙,表达真实又彰显雅赡。文中妙句连珠,叙述之处如诗如歌,倾诉之时如泣如诉。精读细品,《凝眸人生》宛如浩瀚天空,星汉灿烂、瑰宝云集,却遥不可及;又钩玄提要、探幽梦影,可采珠撷玉。随耿耿不寐,覃思终生。人生总躲不过岁月风雨之洗礼,浮沉跌宕之磨难,颠沛困顿之苦寒,窘迫蹙额之愁黲。

读于此处,不禁掩卷沉思: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风雨历尽,彩虹呈现?

郭老先生一生凄苦波折,历苦积德,且咀、且嚼、且行、且悟,其百味陈杂都付诸这薄纸淡墨,却受益于此刻守青灯、捧黄卷的俗人(读者),以此增人智慧,香人衣袖。

《凝眸人生》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使读者如幼苗久旱遇甘露,知己久别喜重逢!随手不释卷、倾心潜读,似与雅文边谈边晤,娓娓道来,不觉已至深夜。

秋水曰:

“圆月应晚赏,穹静月明;方可独享其妙。

好书当慢读,细品推敲;且可深会其味”。

不觉三更,轩窗外已是月上楼台。无奈熄灯,弥珍贵合卷枕下同寐。

2018.1.5

我揣着一颗至真至诚之心,每于晚间或工作之余阅读,于今日读完

郭老先生《凝眸人生》

《凝眸人生》第一集共376个篇章,语言朴实生动,感人至深。他以个人经历为引子、以人生感悟为主线、以为人处世为典故,生动阐述了人生的哲理,犹如一剂醒世良药,启迪着读者。虽是现代文学作品,但不经意间会被文中引经据典的警句所吸引,每读一篇,都有更上层楼、穷千里目之感。心境不觉开阔,胸襟更是豁达了。

我以“苦”“乐”“悟”“淡”四个字,浅谈我的读后感,可能不够深刻,难达郭老之意。

苦,指人从降生以来,便要受人间的各种挫折与磨难。其实唯有苦方能体会人生之味。在每个人的意识中,享乐才是人之生活根本,苦是意外,是上帝对一个人的不公或是惩罚。没有几人遇到坎坷人生之路不抱怨的。

乐,乐和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人享乐成了习惯,那么对苦会极度敏感,如温室里的花朵,从不受冷雨暴风侵袭,是很难承受哪怕一丁点的挫折与打击的。享乐是人之向往,过于享乐并非好事。

悟,不是每个人都能受用这个字,其含义不像“苦”“乐”能让人直观体现感受,对于每个人,如性情不够敏锐、思维不够细腻、情感不够丰富,是很难体会悟的真谛。悟非语言所能描述,而是一种心之感受和思之会悟。

淡,一个人在经历了人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死离别、尔虞我诈的丰富磨练后,对于有悟性的人来说是一笔财富,通过悟会看淡一些事。淡,并非不在乎,而是淡然处之,在经历沧海桑田后,遇到什么事都会理性对待。

尾语:当我读完这本书,不仅是我完成对此书作者(郭老先生)“希望读者于茶余饭后浏览之中,钩沉对人生的幽思,抑或锲取片言只语,则足堪欣慰”的使命,更是对自己灵魂的一次洗礼。思想会随之回归于最初的纯真,并找回原有的朴实。对待人或事,甚至一草一木,既要怀着敬畏之心,也要保持怜惜之情。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看淡每一件事情的发生。

郭老先生带着一种使命,思之,悟之,编著《凝眸人生》,让更多的人从中受到启发,是其性情温润如玉,胸怀博爱如海之使然。我读《凝眸人生》所受到的恩泽,想必此刻您读来也同感身受。

作者:段银玲

《游戏力》读后感1600字


《游戏力》读书笔记1600字
妈妈圈里,《游戏力》绝对是获得最多推荐和最多好评的书籍之一。它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怀着这样的好奇,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慢慢地把它读完了。之所以花了这么长时间,说实话,读这本书一点儿也不funny(毕竟作者不是在带领读者做游戏),但回过头来,我才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态度,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在悄然发生改变。
这让我再次思考,游戏力到底是什么,它的魔力在哪里?我的感觉是,游戏力其实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愿意跟孩子在同一频道的态度,它包含了平等、尊重、倾听、接纳正是这些元素,这种态度,帮助我们去巩固或者重建与孩子之间的联结,从而激活了孩子合作的天性。
一切为了联结。联结是游戏力的首要目的和最终指向(联结在这本书里出现的频率和游戏一词不相上下)。多年的心理咨询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亲子之间的联结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太重要了,所以对书中的论断:亲子之间大多数的难题,其症结的根源是缺乏联结,以及多数行为问题的根源,实际上都只是联结的断裂,我不能再认同了。联结是人的本能的需要。但现实生活中,似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主意,我们和孩子的联结也逐渐在减弱,孩子小的时候,和我们可以无话不说,但大了,似乎就很少愿意去交流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而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多么渴望能走进孩子的心啊。记得书中描写了这样一个片段:作者科恩和家人度假时,一天他和他的侄儿两人都早起了,侄儿走过来坐在他膝盖上,有半小时,他们没有交谈,只是静静地坐着,要去吃早餐时,科恩对他侄儿说:和你聊天很愉快,然后他们俩都笑了。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心里似乎有什么东西被触动了,或许是对这种心照不宣的联结的渴望吧,这是我曾经作为孩子,以及现在作为妈妈,都非常期望达到的一种状态。当我们带着这种渴望,就更需要提醒自己,当孩子可气的时候,也是最需要联结的时候。(读后感)
对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保持一颗敏感的心,是建立联结很重要的部分。《游戏力》(和《游戏力II》)其实是关于情绪的书,它让我们去反思我们对待情绪的态度。正如书中所说,安静的孩子常常被认为是好孩子,而即使是在没有暴力的家庭里,眼泪和脾气仍然会强烈到让人失去理智。这些错误的态度,让大人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也让孩子学着去否认和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以作者反复强调,在运用游戏力的时候,帮助孩子表达和宣泄情绪是首要的。当孩子有强烈情绪需要表达的时候,千万不能用转移注意力的游戏方式去回应,而应该帮助孩子去面对情绪、宣泄情绪,否则,也违背了游戏力的初衷尊重情绪。
书里还专门讨论了游戏力与规则这个话题。作为父母,我们真的会有这种担心:游戏力的方式会不会让孩子没有规矩,例如孩子的攻击行为,如果我们只是用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暂时停止,但孩子可能并不能明确地知道这个规则打人是不对的(通常我们会认为必须用严厉甚至惩罚的方式,才能让孩子记住这样的规则),那或许还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父母真的是太了解了,对这样的担心,他是这样回应的:(很多父母认为)我一定要生气、严厉、面无表情,这样他才会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游戏力的目的不是奖励或惩罚,而是补齐孩子缺失的元素:联结和力量。我是这样解读这段话的,我们的担心,其实反映了我们的着眼点在规则的习得上,而游戏力的方式着眼点在减少错误行为上,因为游戏力相信,一个与家人有好的联结的孩子,一个杯中装满爱的孩子,就不会有这些错误行为了。我很认同,我相信游戏力是更治本的方式。而至于规则的习得,当然也很重要,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如何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去学习规则。
阅读《游戏力》,让我不断提醒自己,用游戏力的方式去和孩子相处,而当自己这样去尝试的时候,真的有一种脑洞大开的感觉,因为真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和孩子游戏。《游戏力》这本书重点不在方法,而在态度,它激发了父母和孩子的无限创意,同时避免了冲突。我很喜欢译后记的结尾假如有人问我们:当初遇到麻烦时,你和孩子曾经怎样?,我希望选择我们曾一起游戏。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马丁·依登》读后感16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红楼梦读后感1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