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

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

杨绛先生的《洗澡》读后感3000字。

俗话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杨绛先生的《洗澡》读后感3000字”,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杨绛先生的《洗澡》读后感3000字:

花了三四天的时间看完了杨绛先生的《洗澡》,那种悲伤,迟迟不肯散去。

它同其他书籍一样,安静地呆在案几的那一角,蒙上了些许灰尘,砖红色的硬封面,有些许褪色,拂去灰尘,卸下腰封,沉浸在书里的世界。

翻开书页,我并没有急着去看正文部分,而是看了书本的序言,看了目录,妄想着在拜读之前对全篇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序言寥寥数百字,但那字里行间的悲伤,仿佛要透过纸质,翻江倒海般向我袭来,心不由得抽搐了一下,紧捏一把汗。再看目录,更是不多不少,仅四个部分,只有大标题,以我之浅见,是难觅更多讯息了。

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之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当时俗称“三反”。杨绛先生说,既然要写知识分子的改造,那必须先描绘知识分子改造前的面貌。作者叙述平缓,就像是读者搬着小板凳依在他身边听他讲那些已经发生的,存在在他的记忆里的故事,那岁月,甜蜜又辛酸既能见识人性之丑陋,又得以识得人性之光辉。

虽然是在讲解放战争之后的故事,但故事中的人却并不是解放战争之后才出现的,故事发生时,他们或青年,或壮年,或暮年。他们都不再是难辨是非的孩童,因为最年轻的青年也只能算是涉世未深。

所以,作者在正式说故事之前,生动详实地描绘了故事中各个人物的生平背景,尤其是对核心人物的描绘,好像要刻画出一个立体的人物出来,好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因着时代变革,因着个人理想与追求,或因着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他们汇集到那一间文学社,开启了他们人生的又一段旅程。那么,形态各异的人,因各样机缘际遇相遇在一起,会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他们,又是否会想到,眼前的这个人,在日后,会与自己发生联结,又会发生怎样的联结呢?

当我们将个体置于社会这个整体中时,再去看这个人,我们会有这种恍然的感觉,他不仅仅是他所呈现出来的样子,他不是单一具体的,他也有多面性,是立体的,在进行人物评价时要兼顾多面,综合评价,而非着眼于一两点,陷入到狭隘的境地里去。

诚然,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社会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各样的角色,是爹娘的儿女,是兄弟姐妹的同胞,是同窗,是师兄弟或师姐妹,是家庭成员的另一半,是儿女的父母……讲了这么多,意在表明这样一点:每个个体都扮演着多重角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个体会在各样的角色中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即使是在特殊时期尤其是困难时期更能凸显人性之千姿百态,但作者似乎并不急着将那些道给读者听,他不惜以浓墨重彩之势描绘思想改造之前知识分子的面貌,好似生怕读者不能“听见”,不能“看见”一般,中间穿插了诸多看似不重要的事情,或是人物的一个动作,只言片语,心理旁白,又或是物什的摆设,天气的变化,从各处着墨,着力体现各个人物在和平年代里最本真的样子。

单就为了弄清楚上述作者所做的种种铺垫所呈现出的人物关系与人物性格形象,我不仅不惜花费了好几页纸去记录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更是从作者的前后文,字里行间去找线索,推测人物的年代,好去对应脑海里存在的历史印象,并基于这些,进而得到一幅比较完整的人物关系网。

在大致描绘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之后,我看着手边的那几页被我画得有些凌乱不清的纸,那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口里一直念叨:好大一张网,好大一张网,先生太厉害了。但惊叹没持续太久那种精气神就黯下去了,依然记得卷首的序言部分,杨绛先生这样讲:

“小说里的机构和地名纯属虚构,人物和情节却继续捏塑。我掇拾了惯见的嘴脸,皮毛,爪牙,须发,以至尾巴,但绝不擅用“只此一家,严防顶替”的货色,特此郑重声明。”

人物和情节却据实捏塑。

心在抽搐,要怎样的洞见,才能将所知悉的一切准确得呈现给读者,给听故事的人呢?讲述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封存的记忆打开的过程,这一路,先生又经历了几次锥心泣血?难以想象,那悲伤,犹如黑洞,要将我吞噬。

平静了心理之后,越发想要知悉在这之后发生的事情,这复杂的人物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结呢?

作者用超过了三分之一的笔墨,来呈现生动的每个人,这铺垫,可谓草蛇灰线,绵延千里。

其实,这大于三分之一的笔墨,读起来并不轻松,前面提到过,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各样的角色,但无论怎样扮演,他始终是他自己。与此同时,虽然作者是说故事的人,但为了增强读者的身临其境之感,于绘声绘色之中,引导读者带入角色,并在各个角色中实现无缝隙跳转,对于说故事的人,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考验。

先生毕竟是先生,在我尚不能察觉之时,已带我领略了各个人物的风采,于是那些人物,跳跃着呈现在我的眼前。他们有的依然存着少女的天真烂漫;有的是“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样子,灵巧如蛇,聪慧如鸽子,游刃有余得应对着周遭;有的则一直扮演着家庭妇女的角色,读书笔记但并不小家子气,深明大义,颇识大体;有的忠厚老实,甘愿为朋友两肋插刀,做什么都主动搭把手;有的似是刚从男孩蜕变成男人,终于有了对爱情的热烈的感觉,有了对心上人深入骨髓的思念;有的则自始至终都没能走到大格局的世界里去,工于算计,自私自利,没有同理心,基本没人喜欢,连个听他讲体己话,听他唠嗑把酒言欢的人也没有,想想也真是可怜。

描绘完这些,故事进入尾声,切题的那部分--思想改造部分,终于来到读者面前。但在某一瞬间,我有种恍惚的感觉。故事要讲的是“洗澡”,作者却以四分之三的笔墨描绘“洗澡”之前的种种,是否有头重脚轻之嫌?但再转念一想,忠于自己的阅读体验,也确实没觉得这样的布局有任何不妥,似乎这样的安排是最合理的,像是建造金字塔,底基够厚重够稳,才能更好地去建设塔尖。再也许我的阅历还不能很好得诠释作者这样布局为哪般,但是我相信这是基于作者的考量做出的最好的安排,只是我暂时不理解,作者暂时不得到理解。作者与读者,必然有心灵相通的一天,对此,我深信不疑。

所谓“洗澡”,是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具体来讲是“三反”,俗称“脱裤子”,“割尾巴”,换西洋人的说法,谓之“洗脑筋”。

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这里以知识分子为代表)都有自身的劣根性,每个人都要认真地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除了要反思之外,要敢于揭自己的短,将自己暴露在众人面前,接受众人的监督,并在公众场合接受质询。

从来都觉得反思自身,接受他人的批评并虚心改正是提高个人修为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要适度,否则恶意批判自己,听信自身莫须有的罪名,只会扔自己自信心大失,尊严散尽,颜面大扫。

知识分子是有尊严的,是有骨气的,腰杆从来都是挺直的。前有五柳先生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当时的知识分子也一样。

这些鱼龙混杂的知识分子,如同走进了有隔间的公共盥洗室,大家都在用力搓洗身体上的污垢,脚边污水横流,却难觅污染的来源。每个人都在荫蔽之后,没有完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每个人都战战兢兢,那些身体上搓不出泥垢的人或者只能搓出少量泥垢的人是这样,那些能够搓出一条污染的溪流的人更是不必多说。每个人都想掩饰自己,无论是哪一类人,都害怕自己被殃及。

于是,人性的黑暗面被大大激发,每个人都想着明哲保身,拼尽全力掩饰自己,除却深刻认真的自我反思之外,还绞尽脑汁抹黑自己,想要取悦那些审判官希求他们放自己一马。

有一个词叫做事与愿违,事态的发展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他们中的一些人做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傻事,倒头来坑苦了自己。他们犹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念叨着千万别出事,但大祸临头。他们有的人,凭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察言观色的本事和见风使舵的性格,还算平稳地度过了这一关,只是事情不那么顺利,自己尊严不存,威严不再。好在,结果不算太坏。有的人坚持自我,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或者说即使自我批评有些夸张,但恪守自己做人的底线,坚决捍卫自己身为知识分子的尊严,过程虽煎熬,但心底敞亮,没有昧着良心侮辱自己,心里踏实得多,也赢得了尊重。

也不知这样的一次洗澡,身体的污垢到底洗干净没,但显然,有的人肮脏至极,有的人干净无比。希望有些人裹紧衣裳不让不雅被他人瞧见,而另外一些人,继续堂堂正正下去吧。

希望每个人都能肆无忌惮得走在阳光下,全身心享受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昼里奔跑不惧撞人,夜里疾行不怕撞鬼。

请每一个人都堂堂正正下去。警醒世人,警醒自身。作者:溪清溥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杨绛先生《走在人生边上_自问自答》读后感


杨绛先生《走在人生边上_自问自答》读后感

1、神与鬼的问题

在世界主宰的问题上,杨绛先生是这样说的:“大自然想必有神明的主宰,物质按他的规定运动。所以相信大自然的神明,是由积累的知识,进而成为信念,而这个信念,又经过合理的反证,好像不能推翻,只能肯定。”

关于神与鬼的问题,杨绛先生举了一些她生活中遇到的听闻,得出结论:“谁也不能证实人世间是否有鬼。因为‘没有’无从证实;证实‘有’,倒好说。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这句话不属于迷信吧?”

的确,完全没毛病。用理性推不翻的感性东西,还真不能轻率地以迷信待之。神鬼如此,神明的主宰亦是如此,俗语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所以最后问题还是归结在信念上,然而信念是由知识不断积累的结果。但是,个人觉得吧,知识的积累无止境,信念不能推翻,但未必就能肯定。但必须承认,有信念比没有使人更感到幸福与宁静,那是一种美的感受。

2、有关人的问题

对于人的问题,杨绛先生说的很好:“首先,人有灵魂,此处的灵魂应该指的活人的生命,死尸只有肉体,就没有生命。其次,人都有个性,个性是天生的,到老不变,人的体质不同,性情迥异。除去个性,人都有本性,即人性,全人类共有的本性。”仔细解剖一下自己,这种提取法完全没有毛病。

那么,什么是人的本性呢?

杨绛先生这样解释:“首先是‘食色性也’,食与色,人之大欲。其次是灵性良心,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食与色是就肉体层面来讲的,但是除了基本的生存和繁衍,人还追求美味和情趣。这也正如杨先生说的:“人之大欲,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和后代的生存,还都图享受呢。”但个人觉得,在追求的过程中就上升到了精神层面了,也就是灵魂层面了。至于杨先生说的灵性良心的本性,这就应该完全是灵魂层面的吧。也许就是我追求人性之澄澈的一面吧!尽管一直在追求着,不过我想不明白,这人之本性“食与色”、“灵性良心”又是怎么来的呢?

当然,人既然有肉体和灵魂两面,辩证地考虑,必定满足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相互联系的发展规律。这也正是杨先生所说:“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灵与肉各有各的本性。灵和肉是不和谐的。不和谐的双方,必然引起矛盾。有矛盾必有斗争,斗争可以不断,但矛盾必求统一。”

3、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

既然有斗争,那么它们又是怎么斗争的呢?在灵与肉的斗争中,“我”站在那一边呢。

杨绛先生是这么说的:“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不依仗本性以外的任何支持。灵性良心不争不斗,只是屹立不动。在灵与肉的斗争中,灵魂和肉体是一伙,自称‘我’。灵性良心是斗争的对方,是‘我’的敌对面。灵魂虽然带上一个‘灵’字,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在灵与肉的斗争中,灵魂显然是在肉体的一面。这是肯定又肯定的。”

这里的“我”,杨先生说的是灵魂附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形成的一条人命。个人理解,“我”应该就是灵和肉统一后,内在感觉到的,所谓的“意志”或“意识”_最终做决定的东西。

杨先生还说了:“肉体的欲望,和人性里的灵性良心是不一致的。同在一个躯体之内,矛盾得不到解决,会导致精神分裂。矛盾必然要求统一。”

如果是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就需要反复考虑,仔细斟酌。如果只是欲念的克制,斗争可以反复,但往往是比较快速的。如果是一时一事,斗争的结果或是东风压倒西风,或西风压倒东风。每个人一辈子的行为,并不是一贯的。旁人对他的认识,也总是不全面的。尽管看到了他的一生,个人所见也各不相同。

然而,“灵与肉的斗争,灵性良心完全占上风的不多。血肉之躯吞没灵性良心,倒也不少。而最常见的,是不同程度的妥协。我们往往说:‘世上还是好人多。’这就是说,大凶大恶只是少数,完美的圣人也只是极少数的。处于中间地位的大多数,虽不是圣人,也算是好人了,其实他们只是对自己不够明智,不自觉地宽容了自己,都以为已经克制了“小我”,超脱了私心,不必再为难自己,可以心安理得了。其实他们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只是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自欺不是故意,只是自知之明不足,没看透自己。”

是的,不为难自己的妥协没有程度,心安即是标准。所谓的自欺欺人其实也无关痛痒,只是大多数都不知道着他们的不知道。不过个人觉得,能够自知有不自欺的淡定与宁静,然而不能看透自己的也有着另一种的激情与欢乐,只不过这种物质主义上的享受追求,不足以像信仰一样长久地支撑我们维持心安,也易让人患上精神分裂。

4、天地生人的目的

讨论了人的肉与灵后,不禁让人去思考天地生人的目的是什么呢?且不论“天地”如何生人,在我看来,杨绛先生志在引导我们考虑如何看待人生这件玄乎的事,以及其意义又是什么。杨先生从几方面否定了人类文明是天地生人的目的,最后得出结论:“天地生人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人虽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从长远来看,实在不好说天地生人的目的是什么,也许人的一生本来就毫无意义可言。人生的确没有意义,然而生活却有意义,生活的意义在于过着你认为有意义的生活。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就像杨绛先生所说的,人的可贵在人本身。是的,毫无疑问,如果修身的愉悦幸福感让某些人感到有意义,那么自我完善对这些人来说就是人生的目的。

5、受锻炼的是灵魂

既然人有肉和灵两面,而且自我完善是天地生人的目的。那么修身,修的是谁呢?

杨绛先生是这样说的:“人受锻炼,受锻炼的是肉体,由肉体的媒介,锻炼出来的是精神。”而且“肉体和灵魂是拧成一股的。一同作恶,也一同为善。一同受锻炼,一同不受锻炼。灵魂接受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

好像的确是这么回事,但是又是谁让“我”坚持接受锻炼呢?也许就是意志吧,意志也许是联系肉体和精神的纽带,受锻炼也是意志的体现。

6、人生的价值

写此书时,杨绛先生正值“人生边上”,正如她所说“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洗尽铅华,最后还得归于人最根本的问题上: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我想,为什么非要寻找人生的价值,也许是经过人生各种经历后,是灵魂在发问,求的是内心深处的安稳。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人生的确是没有价值的。尽管我们上千年的儒学教我们士人的最高价值是明德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文化属性,的确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及中华民族超常的凝聚力和韧性。但得承认这内化到个人,就是承认声名为人生最高的价值。但是“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杨先生看的很明白:“聪明的年轻朋友们,坚信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至多只能留下些名气。那么,默默奉献的老实人,以及所有没有留下名气的人,活了一辈子,就是没有价值的了!有名的,只是绝少数;无名的倒是绝大多数呢。无怪活着的人一心要争求身后名了!”

杨绛传读后感600字


一个我不羡慕但内心尊重的人——杨绛传读后感600字:

大多人羡慕杨绛,能遇到钱钟书这样志趣相投的人,可我不羡慕。杨绛曾对不想结婚的女儿说:“将来我们都是要走的,撇下你一个,我们放得下心吗?”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恐怕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杰作——女儿,她竟会走在自己甚至是老伴儿前面。回忆想来,只怕如梦般遥远。

钱媛去世后第二年,钱钟书也跟随而去,落下杨绛一人独自一人存活于世。在这短短两年之内,杨绛竟承受了两次失去至爱之痛。或许是杨绛的命太长,但绝非钟书的命太短。他已陪她度过了60余年,可惜的是他们的女儿,钱媛。

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眼睁睁看着自己女儿的离去却无能为力,悲痛欲绝而又无可奈何。更可悲的是,钱钟书此时也是病倒在床,这意味着,杨绛在悲痛之余还要照顾自己的老伴儿,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可预料的,或许,或许明天,杨绛就要面临老伴儿的离世…果不其然。杨绛一人独自过完了剩下的18年。

我不羡慕杨绛,也许有人要说,60年的曾经拥有已经足矣。如果是我,我不想要这样的曾经拥有,我不想那么久的美好被最后剩下的18年打破,在最后的日子里还是在回忆,在最后时光留下的是遗憾。而今只能从屋子里的一草一木甚至是微乎其微的空气中嗅到一丝丝以往的甜蜜…

也许杨绛余后18年存活于世,并非只为爱情,更为她的事业(杨绛翻译了《堂吉诃德》);或许,她不是独活,她在用她余下的光阴替他们一家三口一起看这繁华的世界,待到她死去那天,便能了无遗憾。

但我只是一个平凡又俗气的人,没有那么伟大的目标,更没有那么坚强的内心,所以,如果同样的事降临在我身上,我可能只会一蹶不振,既舍不得了解生命,也不愿过此般暗无天日的日子,整天浑浑噩噩…因此,我打心底里佩服杨绛先生。

点评:这篇作品与其说是读后感,不如说是人物点评,是对作者的人生点评。对作者的生命充满了同情和敬佩。但语文简明,叙事能拿得起放得下,写自己最关注的人物生命核心。作者:邓芳

赤诚之心——读杨绛《老王》有感600字


赤诚之心——读杨绛《老王》有感600字

平凡的人为什么不平凡?因为他有一颗赤诚之心。有幸拜读了杨绛先生的《老王》这篇文章。老王,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一个以蹬三轮车为生的人,一个拥有真情真心的人。——不幸亦有幸。

老王的确不幸,他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他基本上没有亲人,孤苦伶仃。雪上加霜的是,他有只“田螺眼”,另一只眼也有些毛病。他努力蹬车,却还要遭人猜测、鄙视、误解。他的生活太艰难了!老王也有幸,他遇到了杨绛夫妇,夫妇俩善良、真诚,老王亦是。他们相处得很融洽。——身处黑暗却依然乐观豁达。

杨绛夫妇散步时,曾见过几间塌败的小屋,里面有老王的身影。当老王被问起这件事时,他却轻描淡写:“住那儿多年了。”一句云淡风轻的话,却蕴含着老王多年的辛酸。他没有表露,只是默默地藏在心中,面对作者依然是“笑看春暖花开”。他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苦难,面对坎坷的人生。——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文革时期,作者夫妇两人遭受迫害。老王却不顾那些无稽之谈,依然对作者夫妇付诸真心。他送钱钟书先生看病,不要钱,要了钱,心里还惴惴不安,他帮m.i1766.com作者送冰,冰比前任的大一倍,冰价相等。临死之时,他抱着病体给作者送来新鲜的大鸡蛋和香油,他“直僵僵”地来,又“直僵僵”地去,这一段描写,怎不让人为之动容,潸然泪下?他对作者夫妇的感恩,皆来源于作者先前给予他的一份真情。

他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可他亦有情有爱,他善良朴实,他知恩图报。——难能可贵的赤诚之心。

老王,如一颗尘埃,渺小,虚幻,风一吹,便会不知所踪,千里难寻。但他身上有一颗赤诚之心,闪耀出灿烂的光芒,他将永远是芸芸众生中最亮的那个,他会一直向着太阳,向着美好奔跑。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我们,会记得一束光的亮。作者:钱瑞洁

《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心得体会


《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心得体会

看书期间,觉得这本书对我很不友好:一是钱杨二位先生的学习热情与能力,让我觉得空度许多光阴;二是钱杨等人正直而谦逊的品行气性,像镜子般明晃晃地照着自己,生出几分惭愧;三是钱杨一家温馨和谐的相处片段,让远离家乡的单身狗突然生出了几丝乡愁……

先说学习,也涉及些爱情。钱杨的爱情,学术氛围无比浓郁。而钱杨的学习,又遍洒爱情的“酸臭”与知己的惺惺相惜。大抵有才、进取的人总是互有感应。钱杨两人的学习热情总是让我这个“床上躺”汗颜不已。很难想象杨绛先生人至中年,却可以为翻译《堂吉诃德》自学西班牙语;世道混乱,家事繁重,却仍能挤出时间投身创作。钱钟书先生就不多提了,作为小初高课堂上的常客,书里的趣闻轶事、情书日记,又一点点丰满了这位“大才子”的血肉,啊……让我不禁肤浅地感慨“学神就是学神,失恋都能写出本诗集……”不过总结起来还是老套路:广读书,勤思考,笔耕不辍。

再说为人与家庭。看着杨绛先生,特别佩服她谦逊隐忍的包容心、真诚温柔的待人方式、“无所不能”的学习劲儿和有事敢扛的勇气。所处世界和谐平静时,释放善意不难。周边暗流汹涌时,还能释放善意,却是一种境界了。家庭对个人的性格品质有着极大影响。我很钦佩杨绛的家庭,也不禁想嘚瑟下自己的爸妈。爸妈对我影响很大,比起“说教”,最终触动我的还是他俩日常待人处事的方式、言语。关于“为人”的很多理说不透,但言行是最直接的反映,总有那么几次,会觉得自己做事特像他俩。不过长大后,离外面的世界近了,有些想法、处事方式却有些变味。有时候觉得自己越来越“独”,越来越“私”,失了很多温度,却又没觉得哪里出了错。以前一直试图以逻辑思维论证“好人好报”的科学性,总试图学习所谓“厚黑学”,可现在,一是多为前人经验可鉴,二是个人智商所限,不如活的善良些、简单些,追求个自己想要的目标。

最后是从文革延伸的一些思考。“寸铁杀人”,言语的力量可怖至此。今天的传媒也是一样。消息遍地,真假难辨。有些简单的思维模式有时候会不会引发可怕的后果。例如薛之谦案,我没有多加关注,也没有对事情细节加以推敲,但是直觉却简单地留下判断:“一个巴掌拍不响,涉事的人肯定都有问题。”

这样粗暴的判断模式漏洞百出:一个巴掌真的拍不响吗?空穴真的不来风吗?“三人成虎”“无中生有”有那么难吗?自媒体发达的当下,“造谣”其实无比简单。在“宁可信其有”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常常对一些谣言保留将信将疑的态度,但事后不会加以验证。足够久的时间之后,我就会把这些谣言当做“确有其事”的谈资加以散布了。

在对人的印象上,这点尤其可怕。我之前一直觉得“清者自清”,对我有所误解的人,如果能与我相处的话,应该很快就会消除误会。但是生活经验告诉我,刻板印象很难改变。明星身上,这点好像特别明显。形象好时,做什么都无伤大雅。一旦形象管理出现问题,负面新闻大量爆发,不管什么小细节都会挑拣出错误,不管做什么慈善,都会觉得是“公关洗白”。日常生活也是,与有负面评价的人相处时,我也会下意识放大这个人的缺点,曲解这个人的一些行为,而不会真的去客观地了解对方。在这种简单的判断模式下,我认为自己没有客观评判他人的能力。以后要提醒自己,发表评论时,要像多细胞生物一样复杂、谨慎地思考、考证。

书中部分句子摘录

【为人处事】

1.Dare to say NO。(如何算在恰当的时机拒绝)

2.向哲人导师学习,也可以亦师亦友。

3.杨绛:永远要在群众当中,不摆架子。穿隐身衣,做一个“零”,默默追求自己的目标。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会视而不见,见而不睹。自己则可保天真,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身处卑微者,无需显身露面,最有机缘见识世态人情的真相。(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4.“博雅”:关心社会现实。杨绛晚年也不曾脱离社会现实,常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并作出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谓“世事全在心中,与大众同悲喜。”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如果没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去承担重任,那我们的努力就失去了价值。自强不息是起点,厚德载物是“止”,止于至善。

5.杨绛厉害的在于看似“无所不能”“处事沉稳”。凡有不会,便积极自学,翻译《堂吉诃德》时,四十多仍自学西班牙语,尽量从原著原汁原味地加以翻译,不得不服。

6.钱钟书的气性:上海在日本侵占期间成为“孤岛”,自己缺工作时,却坚持不夺人生计。

7.吃苦孕育智慧,磨练人品。凡事先人后己,认吃亏。(杨绛虽在小事认吃亏,但是在该反驳、该有骨气的时候却又立得住,站得直。“无事,决不去惹事;有事,也绝不怕事。”)

8.人生一世,无非认识自己,洗炼自己。人需要改造自己,但必须自觉自愿。(这算是杨绛对文革思想改造的小反动)

【学习思考】

1.不可人云亦云,思考的时候要有理有据

2.杨绛读书:先读原著——有自己的看法——看他人的评论

钱钟书读书:原著——笔记——有的重读——反刍写笔记

写字帖,饭后散步,背书玩……

3.杨绛、钱钟书在校学习不计较分数,但很珍惜学习的时间。

4.钱杨二人保持着各自的作息,但是都分秒必争地读书学习。

5.钱钟书讲文学时,重视讲述思潮源流和演变。他说,文学反映社会现象,要说明现象,必须掌握充分的证据,才能严格地做好学问。研究西方文学必须重视西方思想史。钱钟书讲文学不满足于讲史实、分析名作,而是致力于理出思想脉络,旁征博引。

6.学习文学,可以尝试模仿文学大家的语言特点,但是务必笔耕不辍,不断练习,广泛涉猎文学原著。

【感情】

1.友谊:青少年时代积累的友谊是最纯真的友谊。少年杨绛说:“毋友不如己者,我的朋友个个比我强。”(个人理解为:不是瞧不起谁,而是要善于欣赏,共同进步)

2.钱钟书与杨绛二人家庭氛围相差很大,二人却相处极为和谐,与彼此的家庭相处也极为融洽。

3.钱杨的爱情:wife,mistress,friend。

个人疑问

1.若是长期住校,学校的影响便会大于家庭;常在家里,家庭的影响便会大于学校。(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当今的教育体制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塑造,导致一定程度的同质化?)

2.王季玉为振华办学奔波,是好想法,是大好事。但是为了大目标,可以使小手段“坑”别人吗?王季玉半蒙半骗地让杨绛做了一年校长,事后有节有度地道歉,“不爽快”有用就“不爽快”。这样的处事方式对吗?

作者:哦一只叶子

喜欢《杨绛先生的《洗澡》读后感3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