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人皮论语》读书笔记及感悟500字。

俗话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读过经典名著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看过几本中外经典名著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人皮论语》读书笔记及感悟500字”,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人皮论语》读书笔记及感悟500字:

这是一本让人惊艳的武侠小说,整本书一气呵成。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汉武帝时期,在看完书后,查询了下相关历史,确实是有相关历史典故的,部分记得的剧情涉及到剧透,无法一一描述。

后来,在这本书的引领下,又关注了《长安十二时辰》《三国机密》等类似的小说,排名分先后。《人皮论语》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者冶文彪。

故事剧情的前半部分都忘记了,只记得很好看。(泪奔)故事大概讲述了,从汉武帝征西域,大宛的汗血宝马失踪,由此案追踪到皇权正统,真正的《论语》到底是在说什么,多少前人先烈在延续“真理”的故事。

故事线很隐蔽,充满想象力,绝对不是正常的帝王历史可以看到的,可以说是一本不能被记载的历史。

在这个故事里,所有剧情都是合理猜测,不禁会让人怀疑,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是真正的历史吗?还是胜利者的历史?

从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中间的学术和思想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多少人遭受到了政治迫害,汉武帝晚年一直想隐藏的秘密是什么,甚至不惜和太子刘据翻脸无情。

合理的猜测和推论,夹杂部分的历史故事的记载,玄妙的故事安排,层层叠叠的推进着,将我们引领到了一个历史的大迷宫中。

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旁观者之所见,是当局者所经历的吗?作者:情不知从何起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刚好前两周去听了场北大教授的《论语》讲座,听讲座的时候旁边陌生姑娘跟我说:“我读《论语》的时候,会觉得心是静下来的”

这不,回来又捧着读了两遍。(杨伯峻译版)

有惊喜也有失望,大概是年代过于久远,有些论调无法去附和,但依旧不影响这部作品应有的魅力。虽然没有醍醐灌顶,但是也有一些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体会。比如孔子对于君子的看法,他最喜欢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情,一些让我觉得“这些原来是出现在这本书里啊”,一些自己觉得很喜欢的观点。

2.12子曰:“君子不器”

古代读书人通常知识面狭窄,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像器具,只有固定的用途,应该博学。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则相反。

4.1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之懂得利。

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应该在言语上迟钝,行动要敏捷。

6.4子曰:“君子周急而不继富”

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去锦上添花。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朴实多余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与朴实配合得当,才是个君子。

12.4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君子不忧愁,不恐惧。自己问心无愧,有什么可以忧愁恐惧的呢。

15.2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路(在陈国断粮的时候看到很多人饿到爬不起床来时)很不高兴的问孔子“穷人也有穷的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答:“君子穷但有原则,小人穷就无所不为了”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5.7子曰:“世道不好,我想乘个木排去海外,跟随我的最佳人选,应该是仲由了。”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补充道:“仲由这个人啊就是比我勇敢的多,其他也没啥优点了”

9.2达街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学识广博,可惜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

孔子听了这话,对学生们说:“那我能干点啥呢?我赶马车?还是做个射击手?我还是赶马车好了。”

孔子也很自恋啊

7.19叶公想子路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啥不这么跟他说:他的为人啊,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会要到来,如此罢了”作者:羊某

见贤思齐——《论语》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见贤思齐——《论语》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

4-17: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4-18: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4-20: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笔记: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笔记】以贤者为师,以不贤者为鉴,以此可以正身,可以养德。若见贤而妒,见不贤而自溢,是谓背道而驰。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笔记】孔子在《为政第二》中多有对孝的阐述:无违、敬、色难等。父母之于子女,恩重于山。父母有过,子女有匡正之责,以免父母立不义之境。既要谏于父母,又不违敬、色等要求,十分不易,故夫子专述之。此章与“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等句,极其重要,构成以下而上的修正结构。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笔记】春秋之时,阶层相对固化,身份、手艺等都父子相承。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实则是对家庭生存经验的继承过程。在社会相对固化的社会,人的社会关系非一时所能建立,可能累及数世。故三年不必于父之道,则能因循于家庭的社会关系,家庭状况或更稳定,生存的概率更大,不至于家道骤变,不至于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又有无后为大不孝,此处之不孝,或与此有所关联。

另:父在,子不得自专。三年无改于其道者,德行同一,可谓之孝。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800字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800字: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白话释义: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祝鮀那样的花言巧语,仅有宋朝那样的美色,很难在当今社会不遭灾难了。”

解读:祝鮀(tuo)和宋朝都是人名,前者是卫国的大夫,非常有口才;后者是流亡在卫国的宋国公子,长得很帅,据说他与卫国的皇太后,皇后都有一腿,可见帅得无与伦比。

按理说漂亮是上天赋予的财富,为什么这都还不够,漂亮的人非要鬼话连篇才能混社会呢?原因是当时的社会风气糟糕。

现在我们常说,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缺非要靠实力。讽刺一个人不会利用优势,也就是说,帅哥靓女是可以靠脸吃饭的。没想到孔子那年代,光靠脸还不在,还要靠三寸不烂之舌。

孔子之所以点出来姿色和花言巧语,是糟糕风气的集中体现,因为这两个方面这是人性的丑恶中最容易发展和凸显的。

想一想也确实如此,当一个人没有真才实学的时候,他首先用语言来伪装,显得自己很有水平;当一个人长得不漂亮的时候,他首先总化妆甚至整容术来修饰自己,让自己变得漂亮。因此巧言令色和以貌悦人,最能体现我们的虚伪。读后感

·

道没想到的是,孔子所处的社会,居然要俩者需同时出现才能够风生水起。可见当时社会风气非常糟糕。当然,也许孔子稍微夸张了一点,目的在于用反面对比的方法,凸显“仁和道”的重要性。

我们还要领会的是:社会的丑恶与善良从古至今都有,人性本质的美与丑,恒古不变。孔子在回答“礼”的制度是否可以往前推知的时候,说了“十世可知也”的话。同样,与世俱来的人的善本性,包括良知与善良,恶的本性,包括美色和花言巧语,都是永恒不变的,也是“十世可知也”。

我们应该认识到,学《论语》不是学如何复古,如何完成时光穿梭,回到美好的世外桃源,而是要学习如何知道恒古不变的道理,从而在当下社会,提炼和提升恒古不变的人性。作者:可可光

《论语》读书笔记及感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论语》读书笔记及感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笔记】经验的传承与积累是人类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以古为纲,在一个发展平缓的历史中,实则是成本最低最有效的发展模式。只是在近代才开始带有贬义色彩。在孔子的时代,社会的发展是扁平的,社会的一应文化制度都可以从之前的经验中获得解决方案。春秋之时,天下失序,夫子也希望借助从与有的社会治理经验中来重构社会秩序。对经验与已经积累下来的智力资源能心怀虔敬,也正是孔子能继承周公礼乐文化、能深入到三王文化核心,并能发展其常说的基础。孔子信而好古,并不是全盘照搬古人的行为习惯,而是有自己深入的理解与合于当世形势的取舍。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笔记】关于“何有于我哉”一直以来存在“对我来说,这有什么难的呢?”与“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两种解释。我比较偏向于前一种,孔子有大超脱的情怀,孔子能发现的问题,都会及时改正。当孔子提出这三个问题时,也必然“敏于行”而改之了。加之夫子之情怀,言而有实,也不至于为小事强作谦虚。故夫子言,必已经参悟此道,又知行合一了。故而自言自己是这样做的,以教导学生。

夫子所言教学三种,是人学习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敏于事,第二个阶段勤于学,第三个阶段笃于行,推已及人。于学中而见三种层次,念念不忘求学之目的在“为人”,而不是狭隘的自我成就,此亦是夫子的教育目的。作者:明强

喜欢《《人皮论语》读书笔记及感悟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