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

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

《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苏轼曾说过:“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中外经典名著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在我们阅读完一部文学作品时,心中就会产生很多的想法。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吧!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不知你是否也会在夜深人静时,躺在床上仰望着天花板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它们是死亡、是无意义、是孤独、是自由……这些抛却琐碎杂事之后最直指本心的问题?

记得曾经读书不认真,喜欢瞎想。中间就有一段时间思考过关于意义/无意义的问题。嗯……类似于如果最终的结果一抔黄土,那么过程再绚烂又能怎么样呢?那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努力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现在想来,要是当时以这个势头发展下去,说不定我也能成个虚无主义的大师?(不要脸的为自己的咸鱼找借口哈哈哈哈)

欧文·亚隆是存在主义的大师,也是当世仅存的精神医学大师。人生的困扰大抵来自四个方面:不可避免的死亡,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我们追求的自由以及生活并无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

仔细想想,你所有的焦虑、迷茫、怀疑和痛苦,是不是根本上都与这四者有关?从去年四月被父母告知,外公罹患癌症,晚期。直到今年六月中,老人死于安详。期间我见过外公做化疗,从一个看不出老态的古稀老人极速地形容枯槁,骨瘦如柴。也见过手术,切除整个胃加胰腺,切除的器官铺在地上,占了大半块地砖。

是的,这一年来我时常想到死亡,并且恐惧。

我在书中找到了关于这种恐惧的解释,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是一种对非存在的畏惧,这种非存在是“进一步可能性的不可能”。而这种恐惧的状态,则属于人类的终极关怀,是一种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这种终极关怀还包括这孤独、意义和自由。

那么孤独又是什么呢?孤独感可能源自于个体缺乏社交技巧、或者个性风格不利于发展亲密关系。但是更深层次的孤独感是存在的孤立感。

许多人是在这样一些情况下遭受存在孤立的恐惧,从而受到触动:也许是在某些时刻,他们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想起他们,这时他们感到恐惧;或者,当一个人独自走在异国他乡某个空寂无人的沙滩上,他可能被那种恐惧击中:“就在此时此刻,没有人知道我在哪里。”如果一个人不被其他什么人想起,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吗?

如果一个人,当他被整个社会网络割离,没有人认识他,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那么他是否真的存在呢?如果把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下去,那么人存在的意义是否就是社会的认同呢?被万人敬仰也好,被人人唾骂也好。如果没有这些,我们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最深处的孤独,是否比死亡更可怕?鲁滨逊多少次想到过死亡呢?作者:翰林待诏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理性与人性——《格雷夫游记》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理性与人性——《格雷夫游记》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在读作者从慧驷国回到祖国的几章中,作者所说的实在有些恶心,因为自己的理性要比别人多,就认为别人都是野兽一样的存在。我觉得他甚至可以说是站在上帝视角去写人的。

作者是基督徒,就更应该仁慈地去对待别人,尽管你确实比别人更有智慧,更有理性。

我可以理解作者对别人的厌恶与鄙视,但是我无法理解的是仇恨。的确,有人做了一些十分恶劣的事,遭人憎恨。可是作者看到自己的妻儿也心生仇恨,这就过分了,难道就因为作者比别人多那么一些理性,就把自己的亲情,爱情全冲走了?

“反人类”是一种罪,定义是指“那些针对人性尊严极其严重的侵犯与凌辱的众多行为构成的事实。”

我觉得作者尽管不能算是“反人类”的人,但他多少也有这方面的倾向。我认为作者有种族隔离的倾向。就如上文说,作者对所有人都充满了厌恶,认为别人就是无礼之徒。在与彼得罗·德·孟德斯船长的交涉过程中,作者竟然还会奇怪这位船长为什么会如此有礼貌?可见别人在他的心目中,可能真的成为了像野兽一样的存在了吧。

文中还有一句话“找那么一座我理想中的孤岛定居下来是根本不可能的。”我觉得他是想把自己隔离出人的社会。

在如今,我认为慧驷国是不可能存在的。慧驷国其实很像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也可以说成所谓的“共产主义”,是一个绝对平等,绝对和平的世界。如果我们的世界真的像慧驷国一样,我们现在的丰富的物质条件将不复存在。“人类伟大在他们不用像别的动物一样去适应世界,而是自己去改变世界。”我觉得如果人类都像慧驷一样,这种优点会很明显地减小。

“人性”,是专门为人类而生的词,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所以“兽性”也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了“人性”之中。“兽性”最好的体现便是“欲望”。“欲望”过于强烈,固然会把人推向深坑。但是“欲望”也是社会发展至如今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希望这个世界可以更加利于自己的生存,希望这个世界可以完美一些,舒适一些,才会出现各种的发明。至于战争,战争固然残酷,但是战争有效地去除了弱者,留下了强者,这无疑也是有助于社会发展的。

相比“人性”,“理性”是一种更加客观的东西。“理性”之中,只有绝对的对于绝对的错,而且毫无“欲望”可言。“理性”对一切平等,像每一匹慧驷对所有的小慧驷都是一样的。所有的慧驷都是先通过毛色,在谈情说爱的,这让人感到这是一个机械化的社会。作者从慧驷国回来后,对妻儿的感情也流失了不少。

“人性”是包含主观色彩的。同时也代表了“人性”中的不确定性。这无疑为人们的多元文化增添了不少色彩。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哲学观点,感谢这“人性”中的不确定性,让我们有这么多有趣而又不同的文化。

我觉得作者有“反人类”的倾向,因为他用一种客观的标准去评价一种主观的事物,造成了他人类情感的丧失与对人类的强烈厌恶。作者:王家睿

《见识》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见识》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美籍华人吴军写的《见识》是一本很现实的书,青年人如果读进去了并认真践行可以少走不少弯路。我年少时父母常对我说:“你搞好学习就行了,其它的事不用你管。”而我竟当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做的后果很快就显现了,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外出求学,发现自己完全是个傻子。对此吴军书给出的回答是:这种因为寒窗苦读所以觉得全世界都欠你钱的三观,早一天毁掉比晚一天毁掉好。现在的我早就知道寒窗苦读不过是成功的因素之一,社会竞争是一种复杂且长期的系统竞赛。如果我十八岁时读了吴军的《见识》,也许会少迷茫两个月。

吴军对工薪阶层的投资建议也很实际:投资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而不是股票。这和连岳的观点不谋而合,连岳认为:对工薪阶层来说,价格剧烈波动、快速交易的股票市场是个危险的地方,结局基本是亏了钱,赔了本职工作与心态稳定,和吸毒差不多。现在鼓吹“财务自由”的书很多,可我认为财务自由是一种奢侈品,普通人是不能从股市里打个滚就能实现的。所以不妨把目标定小一点,工作干好、有稳定的现金流、保持健康、教育好孩子,这些事稍作努力就能做到,也更能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这本书中关于伪工作的论述对我的印象最深。吴军认为很多我们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想通了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它们是伪工作。对于破除工作困境,吴军给出了三种方法:一是“愿景——目标——道路”,类似于《秘密》中的“要求——相信——接受”。二是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三是凡事做记录。关于工作,我最喜欢的还是龙应台在《给河马刷牙》一文中的说法: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相信好的工作会让生活质量更高,身体更健康,人生也有更多可能。

读了一些这类管理精英写的书,像是一稼的《美好人生运营指南》、黄征宇的《终身学习》等,这些人在本职工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写作、讲座、培训等其他方面也是全面开挂。这些优秀的人思想前瞻,行动力强,工作高效,言辞谦逊,善于接纳不同。他们难不成有命运女神的眷顾吗?还真不是。在提及命运时,吴军写道:但凡人的知识面稍微宽一点,交际圈子稍微广一点,了解事情稍微全面一点,命就会好很多。

《雷雨》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雷雨》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年仅23岁,清华大学的学生曹禺挥笔写下惊世之作——《雷雨》,同时造就了中国话剧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我重读《雷雨》,依旧对他二人颇有感触。他二人便是曹禺最先构思出的角色,周蘩漪和周冲。

周蘩漪。她疯了,不断地有人说她疯了,周朴园,周萍,读者,最后她真的疯了。作为妻子,她背着丈夫偷人;作为继母,她与儿子通奸。她辛辣,她尖锐,她魅惑,她也勇敢。她无视那些所谓的“金科玉律”,冲破道德的枷锁,违背人伦。是谁迫她如此这般?是那死气沉沉的周家老宅?是那蛮横专制的周朴园?是年轻男人的气息与诱人的爱情?或许,她只不过是生错了年代。

曹禺与那位写下“红楼巨作”的曹老先生有些许相似,有一个无望的家。终日弥散着鸦片的烟雾的家;有一个废人般的哥哥的家。史太公不受宫刑之辱,或许就没有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想或许也就是这样一个家造就了一个五四青年,一个戏剧大师,一个叫蘩漪的女人,一部《雷雨》。

社会对女性的性爱压抑,专制男人对女人的统制,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这个年代造成了一个雷雨式的人物的爆发,其中就有一个女人叫周蘩漪,其中就有一个男人叫曹禺。蘩漪的儿子周冲不知为何没有她那动人心神的魔性,他或许是剧中最脱离“雷雨式”的人物。他不像蘩漪,他只是个孩子,有点傻气的孩子。

我曾经也大概地看过人艺的话剧《雷雨》。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都惊叹于曹禺大师对戏剧的掌握。他巧妙地将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愁浓缩到一天来表现,浓缩到四幕,两个场景来表现。集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表现的东西却并不单薄,有畸形的爱,突破束缚的勇气,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坚信和宿命的痛苦。围绕着八个人物,我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同时,我也生动地看到戏剧这种文学题材的特点。这部剧作为一个经典,的确是值得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阅读的。

我看到了一个罪恶的社会,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的社会。但是这也更多的是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历史某个时期,这也正是我在这个时代去读的时候,还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现的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给我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周萍、四凤、周冲,还有蘩漪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这一切的状态里,他们想要离开,想要摆脱,想要征服。但是他们的痛苦却始终没有出路,反反复复地挣扎,甚至死成为了唯一的解脱。

那个社会,那样的生活没有给他们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雾般不能真实地抵达。探索真理的路上他们已经不能忍受,我想这也正是一种无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为自己作品集写后记的时候说:“今天看来,必然有很多缺点和谬误”,然后他谈到没有写一个无产阶级人物,没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却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会跨越时代,跨越阶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两人的相爱有着极大的偶然性(fortuitouslove)。Tereza所住的小镇上有一个人得了脑膜炎,找到了Tomas所在医院的一位专家。而这位专家出诊当天突然患了坐骨神经痛,于是Tomas代替他来到Tereza居住的小镇。小镇上有五家宾馆,Tomas偏偏选择了Tereza工作的那一家,接着,Tomas可以选择在任何其他地方吃饭,他却选择在这家宾馆就餐,宾馆里有很多服务员,而那一天为他服务的正好是Tereza,他们就这样相遇了。如果故事到此结束,也就没有下文了。可是,当Tomas医治完病人,准备乘坐火车回去时,发现时间还早,于是,他在街边草地的长椅上看书打发时间,Tereza的家正好在附近,Tereza恰好下班回家经过长椅,他们再一次相见。Tomas递给Tereza一张名片,有了这张名片,Tereza之后不久便拖着巨大的行李箱来到了Tomas的城市,开始了接下来的所有故事!

Tomas放荡不羁,拥有情人无数,应该说不是情人,而是性爱对象。他认为身体和精神是分开的,他精神上爱Tereza,但是身体上依然过着与形形色色女人发生性爱的生活。而Tereza却是身体和精神合一的,她爱Tomas,她的身体也忠于她的爱。但是,这给她带来无尽的苦恼。读后感

Tomas在泳池上方对准这些裸体女人一个一个地射击,女人们一个摞一个地倒下来,她们依然欢喜地唱着歌。这些裸体女人是没有灵魂的,她们同行尸走肉没有差别,而Tereza与她们不同。Tereza有自己的灵魂,她不希望跟她们一样是没有灵魂的肉体。

我认为,书名中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轻”就是身体的性爱,或者说是身体的背叛,它虽然很“轻”,却是Tereza无法承受的。Tereza甚至尝试过身体和灵魂分离,跟一个陌生的高个子工程师来一场性爱,可是结果却是她落荒而逃,也许有些人就是做不到身体与灵魂分离。故事的结尾,Tomas和Tereza远离城市,来到农村,过起只有彼此的生活!日子就这样慢慢地过下去该有多好!但就在一次乡村聚会结束,Tomas和Tereza冒雨开着一辆破旧的小货车回家时,遭遇车祸,双双殒命。每次想到结局,我都心痛极了,作者啊作者,你就不能以两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结局吗?为什么两人真的只拥有彼此时却是他们生命的终点呢。作者:乐橙妈妈

相信《《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