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好吗好的读后感1500字

好吗好的读后感1500字

《日日是好日》读后感15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我们在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往往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看过几本中外经典名著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日日是好日》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日日是好日》读后感1500字:

森下典子《日日是好日》,是糊糊推荐的一本书,这也是她教书法课列的必读书目之一。最近练书法,想着还是买来看看吧。薄薄的一本书,端午节带孩子的空隙很快翻完。中间有很多茶道的术语,我都不懂,这些部分就翻得快;间或就能读到作者的感悟。虽然讲的是茶道,却是所有需要通过时间,才能修得的技艺的感悟。

是茶道,也是人生。

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她没有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谈一项跟下里巴人距离遥远的传统技艺,而是用她四十年的岁月,二十五年的茶道经历回顾她人生的迷惘、不惑;在茶道学习中最初的懵懂、自觉不如人的懊恼,曾想放弃的想法,最终体会茶道让她安然在当下的开悟。

自己也年近四十,从来就不是聪明、灵光的人。这两点和典子都是相似的。

从大学毕业,典子就属于兼职状态,没有一份正式的工作,一直为出版社打工;27岁准备结婚了,可是婚礼前两个月,发现相恋多年的男友背叛了她;

跟她一起学茶道的女性,来来去去,有的嫁人,有的有了小孩,有的随了丈夫去其他城市。

她年复一年每周六去学茶道,学到十三年,有新来的小妹妹,学了不多久身姿比她更优雅、动作比她更流畅。对比之后的自知让她有些灰心。她曾经在心里拿定注意,学完这一期就不去了。十几年来,自己这样是为了什么呢。茶道也不是工作,也不是家庭,为什么要每周这样坚持下去呢。

当我读到前言里“这样一周一次的茶道,从大学时代开始,不知不觉已维持二十五年”。我着实吓了一跳,二十五年的坚持,最终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学习茶道期间,总不断出现这样重要的时刻,向定期存款的到期日一样。虽然没做出什么值得表彰的事,就这样度过黄金的二十岁,平凡的三十岁,来到人生的四十岁”。

“庸庸碌碌的大半辈子一直像水滴滴落杯中一样,直到滴满杯子,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尽管杯里的水因表面张力已高出水面。但当某日某一时刻,决定性的一小滴水滴落打破均衡。那一瞬间,漫溢的水便从杯缘宣泄而下。”“在这样焦躁度日的期间,唯有茶道的学习不着痕迹向前精进。”

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找到凭借,建立自信,不会说自己“一事无成”。

又或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展步履维艰,瓶颈期总是让人泄气。但如果放弃了,就永远等不到决定性的那一滴水滴。

不管是茶道、书法,瑜伽,还是跑步,烹饪、弹琴,当时事动荡,透过这些技艺的练习保持内心一片净土,应该都是一件幸福的事。“雨天听雨,下雪日观雪,夏天体验酷暑,冬天领受刺骨寒风。无论什么样的日子,尽情玩味其中就好。茶道就是教导人这样的‘生存之道’。读书笔记人若能这样活着,就算遭遇世间所谓的‘苦难’,也当能甘之如饴吧。下雨天,一旦感觉不顺遂,我们往往怪罪‘都是天气不好’。其实,没有所谓‘不好的天气’。下雨天如何也能乐在其中,任何日子都能变成‘好日子’。日日是好日。”

只有在漫长的人生体验中,繁复的茶道演习中,时间滴滴答答流失中,在尝过失恋的苦,经过失业的丧,才可总结出这样人生的况味。

“真正的体悟需要时间,可是就在‘啊,原来如此’的那一瞬间,完全化为身上的血和肉。如果一开始老师全部教导,那么我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一定不会去自己寻找解答。还好老师留下了‘余白’。如果是我,一定将所有愉快的发现教导给学生。为了满足自我,却剥夺别人发现的乐趣。该领悟时就能领悟,成熟的熟读因人而异,就静待个人的时机。”

《日日是好日》让我自我关照,也让我反省我对小石头的教育。身处一个焦虑的时代,我们哪里有闲心让孩子在时间的长河中去感受、总结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关于人生的种种,恨不得一股脑全部都塞进他的脑袋,希望他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取所有的知识。知识也许是有了,但很难变成智慧。

有一些领悟,无法教授,而恰恰这些比考试名列前茅,升官升职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温度、质感。因为环境、际遇总是变化的,有时也非人力能决定;唯有我们关照的内心,可以日益精进,更柔软,又更坚定,在时事无常变换时给我们力量。作者:小石头的妈妈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周恩来旅日日记》读后感1500字


《周恩来旅日日记》是周恩来青年时代在日本求学时于1918年1月1日至1918年12月23日写的日记。

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的一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而奔走劳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像一座雄伟的丰碑一样屹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深深地铭刻在百姓心中。我们缅怀他,更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精神。

童年的周恩来十分懂事,有着过人的智慧和超越超越常人的成熟。家道中落,他以柔软的双肩挑起生活的重担,从不叫苦喊累。小小年纪,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人惊叹于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

他酷爱读书,通常鸡叫三遍,周家花园就传出朗朗读书声。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的不足。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他还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使他成为一个修养深厚的人。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在沈阳上学期间,适逢辛亥革命刚刚成功,周恩来是第一个剪辫子的学生。现在的男人是不留辫子的。但是,在清朝政府统治的封建时代,全中国的男子必须在脑后梳一根猪尾巴一样的辫子。男子梳辫子,本来是满族人的装束,满族的统治阶级占领了全中国以后,就强迫全国男子留辫子,作为臣服的标志。要不然,就被当作反叛,抓去砍头。梳辫,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引起过很大风波。当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沈阳,学校立刻沸腾起来,在欢呼声中,年轻的周恩来赶忙找来剪刀,剪掉了象征奴役、屈辱的辫子。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中学毕业后,他决定东渡日本,开阔视野,寻求济世穷的真理,为处于黑暗中的中国寻求出路。

筹措经费期间,周恩来在沈阳看望了伯父,他十分感谢伯父数年来的养育之恩。他还给给小学同学留下了志在四方,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临别赠言。

陌生的社会环境,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初到日本的周恩来很不适应,感到十分苦闷。周恩来知道,自己到日本求学很不容易,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周恩来的留学费用全是靠南开学校几位老师和留日同学的支援,但他又不愿一味地死读书,总想从周围的实际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的知识。他在日记中写道:无处不可以求学问,又何必守着课本叫做求学呢?为此,他深入到日本下层人民中间,尽力对日本社会潜心观察和了解,日久天长,他对日本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原先在国内,他受过社会上一种流行看法的影响,以为中国太弱了,从日本传来的军国这种主张未必不是救中国的一种办法,但对它并没有多少具体的了解。到日本后,经过实地观察,看到日本人民群众处在元老、军阀、党阀和资本家的统治之下,日本社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应有的欢乐和幸福,他深感日本的政治制度并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从前所想的军国、贤人政治这两种主义可以救中国的,现在想想实在是大错了。

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同当时中国绝大多数寻求救国真理的热血青年一样,周恩来一时还找不到正确的答案。这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摸索过程,周恩来甚至也有过彷徨和曲折。1918年2月11日,正是中国农历正月初一,订了一份新年计划,在计划中特别写明:我平生最烦恶的是平常人立了志向不去行,我嫌他是多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在说别人,其实也是在自我警策,自我节束。

今天的我们,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有着许多过去人们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和优势。尽管时代条件变了,但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应该被保留与继承。我们应该身体力行,使恩来精神永放光芒。

《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1500字


《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1500字
近日,看了《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觉得颇有感触。从小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并不陌生,但对于马克思的了解我们是浅薄的,不了解他的学说,不了解马克思这个人。这本书深入浅出的讲述了马克思这个人青年阶段的思想历程。使我对马克思的了解更加富有人性化,看到马克思不仅是一位神坛上的伟大思想家更是一位有些有肉,爱憎分明,敢作敢当的有为青年。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是一个伟人,但是对于他是一个青年伟人确是鲜为人知的。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才年仅26岁,这是一项多么令人赞叹的成就呀。《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选择了马克思在1818年到1848年这样一个青年阶段的马克思作为研究对象,且着重于马克思宏大思想体系的嬗变和成熟过程来剖析和立论。主要讲述的便是30岁之前的马克思的青年马克思,亦可以看做是青年马克思的时期的传记。
我们向来知道马克思的伟大但是在了解马克思的过程中却总是容易受到被僵化、教条和生硬的理论形态所影响,看原著又显得晦涩难懂,味同嚼蜡,而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从马克思的童年和少年出发,从马克思的思想形成、奋斗历程和人生磨砺出发,从马克思的犹太人家庭、基督教背景、青年黑格尔门徒乃至莱茵报经历、费尔巴哈追随者出发,我们获得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与信仰,将必然是丰富、生动和鲜活的。让我们看到的是马克思思想道路上的探索与历程。
我可以看到,在这本是里的马克思并非是一个完美神圣的伟人,我可以看到他也曾不好好学习,沉溺于课外的沸腾生活,经济上大手大脚,因义气与人争斗其人生转变如同思想成熟一样,有着波折和反复,逐渐从偏颇走向全面,从简单走向理性。从崇拜推崇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论到批判黑格尔转入费尔巴哈的唯物思想,我可以看到马克思理论发展的曲折性以及青年马克思成长过程中如同常人一般所共有的迷茫。可以说,马克思一生都在批判别人,同时也在批判自己,否定别人,也否定自己,他的思想就是在不断批判与否定中走向严谨、科学和成熟的。在这本书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青年马克思对于爱情的忠诚热烈他与燕妮举世无双的爱情,他与恩格斯坚不可摧相互信任的友谊,以及全面渊博的知识无疑是令人羡慕的。而本书让我们视其少年之学,看其青年之变,察其成年之志,观其终年之行,全面、真实生动的一个马克思跃然纸上。
本书对马克思的思想研究具有静态分析为动态关注,渗透发展、联系和运动的观点,注重马克思文章著作的过度,解释他们之间的发展与继承关系,使我们对马克思思想的来龙去脉更为清晰。另外本书对马克思的观点也并非全盘的肯定,而是客观分析,有批评,有否定渗透总体肯定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评价不同时期的马克思思想状况。书中余姚形象生动,有不少寓教于乐的观点,使我在阅读过程中更加的顺利,有助于理论程度不同的人都能看得进去,提高最知识吸收的能动性。(读后感)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的历史进程被大大推进,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被大大丰富,马克思所构造的社会主义理想,包括极大丰富的物质产品,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公平与正义或许在今天的中国还未完全实现,如今我们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逐步地转化为不断实现着的中国梦。在这样的大环境与历史背景下,马克思理论需要现代化中国化,因此我们该明白马克思理论的大众化是时代的需要。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身,正如同习近平在全国学联二十六大上提出的那样,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不许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前进一号奋力,干事要努力。这无不提醒着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或进程上我们任重道远,因此了解马克思,学习马克思正是时代之需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必经之路。

《啥是佩奇》观后感1500字


人与人与物的亲情团聚_《啥是佩奇》观后感1500字:

爷爷_李玉宝,拿着手机在山里找信号,问三岁孙子“大为”哪天回家过年,“告诉爷爷需要什么东西”,孙子说“佩奇”,爷爷问“什么是佩奇”,由于山村信号不好,电话两头彼此听不见、没说清。爷爷回家戴上老花镜查字典、问小朋友_我不告诉你,通过村里的广播、到小卖部看商品,见村里人就问“什么是佩奇”。结果在酒桌上,有人说“老三媳妇在北京待过,当过保姆,就她知道”,被告知是“猪”、“小猪,红的”,爷爷就对着家里的黑猪,但不能把它漆红,“佩奇是假的、动画片”,老三媳妇说,“长的就跟这个似的”_手摇鼓风机。在老三媳妇指导下,爷爷木工活、铁工活地干了起来。一连串的鞭炮声、包饺子_结果儿子一家“不回来”。在城里家里,爷爷做的“佩奇”闪亮登场。

6分钟的短视频,爷爷硬气、搞笑、催泪的小幽默,演变成他手工文创后给“孙子”的二次元卡通过年礼物。

这是一部活色活香的、单纯的、最美的贺岁热片,是村民参与的无套路、无预设、小细节的情感反转剧,是人们春节过年的爱与团聚;很正面、接地气、高大上,老小文青都接受;在猪年来临之时,“爷爷”真实、真情、真切的“佩奇”系列行为,颠覆了人们过年送“压岁钱”、买“新衣服”的传统认知,此其一。

其二,《啥是佩奇》里的“佩奇”,在短时间里产生了“网红经济”,商家的新版鼓风机,俏亮、热销市场,催生、发酵了一种“佩奇”亚文化。它不是以明星为形象代表,进行网上视觉推广,也不是用“漂亮貌美”、“时尚达人”的高额影视广告投放,而是通过聚集人气、蹭流量,推动线上线下商业交易。这种线上线下互动的商业“亚文化”,推广成本低,顾客忠诚度高,容易被广大受众所接纳,是新时代的新经济模式,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现象。

其三,卡通礼物、团聚、亲情、爱,无疑是《啥是佩奇》的主题。如果说“佩奇”是课文,那爷爷的行为就是主题;如果说爷爷的行为是课文,那亲情就是中心思想;如果说亲情是课文,那团聚就是家的理念;如果说团聚是课文,那爱就是家人的核心;如果说爱是课文,那人性的本真就是天道......

“范文案例”解读:

这是一篇观后感式记叙文,如同学生学习课文后写读后感、观后感,是记叙、议论性非常强大的文体。高考作文命题时常出现。

通过一部热播影视剧,以自己的感知,说出现实的道理,做到“叙述、议论、抒情”,三者的有机统一,也是一种有效的课外阅读方式方法,更是高质量的学习。

本题通过“人与人”_爷爷与家人,“人与物”_爷爷与“佩奇”的关系,记叙“礼物、团聚、亲情、爱”的永恒主题,这是人性的本真,也是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本真。

“原创思维”方法:

题目直接以“亲情、团聚”点题、立意。第一段记叙了短视频的主要内容,核心是看懂视频,如同命题作文的读题、审题,从中展现亲情、团聚、爱,为作文主题、立意辅衬。

第二、三段,展开议论,有感而发。用“此其一”,点出视频的主题,也揭开观后感的主题,一语双关;用“其二”,结合时事的“网红经济”及其“亚文化”,拓展主题。因为有过年、亲情、团聚、爱,所以才容易被人们广泛接受,从而形成一种经济现象。读后感

·

这样议论,实质上是一种互联网+的“升维”思维,难度较大。但要求学生结合时事、正直、经济等内容作题,是新时代高考命题的应有之义,而且在2017年、2018年的作文命题中,已经有了多面、深层的考量,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内容。

第四段的“其三”,是在“其一、其二”的基础上,用排比的方法,连续递进,得出亲情、团聚、爱,是人性的本真之结论。

这种“其一、其二、其三”的论理写法,是高考、公务员考试中,记叙文、议论文中逻辑结构、框架的有力展示。大家可以参考。

《好饿好饿的毛毛虫》读后感600字


一只毛毛虫,非常羡慕别人会飞。看到蜜蜂飞,它羡慕;看到小鸟飞,它羡慕;看到蝴蝶飞,它也羡慕。只是在羡慕的同时,毛毛虫也在不断的吃着叶子,一直吃、坚持吃、不停的吃。直到有一天,毛毛虫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变成蝴蝶飞了起来!

我是个蛮容易感动的人,读绘本时也是这样。当我读到毛毛虫长出翅膀的时候,感动了。

因为,谁都会为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动容。

看到不谙世事的孩子们,想象着他们的人生,我最怕两件事情:

第一,人生没有梦想。我真的遇到过这样的人,他就会理直气壮的说,我是个没有梦想的人。我无法想象没有梦想的人生。从哲学上说,人生的本质是无意义的,但人追求意义的这个过程是有意义的,而这个过程就叫追逐梦想。如果没有梦想,其实人生就已经失去了意义。

第二,只有梦想不去追。梦想总是放在心里,从不付诸行动。我想这类人是大多数,因为有梦、追梦、圆梦的过程,需要高度自律,自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这种能力。

有梦是人生的意义,追梦是修炼自己的过程,圆梦就靠自己的能力。

就像毛毛虫一样,先设定一个展翅高飞的远大梦想,然后专注当下为之努力(不断的吃叶子),能否圆梦,就交给时间吧。

另外,这本绘本的书名是《好饿好饿的毛毛虫》,或许,作者也想告诉我们,保持饥饿感的重要性。保持饥饿感,不是为了减肥。保持饥饿感,我的解读是,保持好奇心。

保持好奇心,别以为只是孩子们的专利,成年人更需要保持好奇心,只有好奇心才能增加人生的厚度,父母才有机会成为孩子们的楷模。

保持饥饿感的人生,就应该每时每刻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就像,那只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一样。

喜欢《《日日是好日》读后感1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好吗好的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