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书笔记1000字。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中外经典名著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读书笔记10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

首先被这一书名吸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称法着实新颖,怀着一探究竟的态度,我翻开了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

总体来说,这是本讲的是对于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诸多人类发展问题的未来趋势的预测。

在书的封面,一个我之前从未意识到但细思恐极的论点被提出,这一论点也呼贯穿全书——“每次工业革命,经济的变革都是新能源与新通信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随着人们因生存发展需要不断开采、利用石油、碳等化石能源导致储备不足以及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和趋势。事实上,以石油为基础的工业革命正逐渐衰退,永不会再回到其巅峰状态,人们迎来了一个“后碳时代”。人们不禁不知所措:“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需要一个令人信服的新的经济构想,而这个构想,我认为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及绿色能源,这是能源方面的变革;以互联网为依托构建世界范围内的物联网,这是通信技术的变革。

具体来说,这第三次近在眼前的工业革命有五大支柱,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收集问题。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这一共享网络的模型使得不仅能自己使用能源,还能将生产的多余能源提供给电网,运输工具所需能源与共享电网平台也可进行对接。也就是说,在可期的未来,也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每个人家房前屋后建立微型发电厂,能源既可以自用,也可以储存起来到互联网上进行交易……可以说,不同于依赖石油天然气时代个体只是被动的消费者,在这种新模式下每个人都可以是能源的制造、生产者。

在书中的第八章,作者还专门提到教育要面向第三次工业革命。回顾前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普及了识字率,提高了劳动效率。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流水线作业,劳动技能普遍提升。第三次工业革命应提升劳动者的认知,了解到劳动应该与自然保持协调一致。因为前二次工业革命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发展。针对于此,作者提出了“生物圈保护意识”的教育理念,让教育成为“相互合作,充满关爱的学习体验”。故而他提出扁平式、分散式合作课堂。

传统主导的教学方式从上而下,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竞争性而且独立自主的个体。而分散式合作教育方式的目的则是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社会属性。扁平式学习使得教室里的权威从自上而下的等级集权制变为互惠相连的民主权利,学生们会认识到他们需要为自己的教育负责。为自己的教育负责就是要求我们以主人翁的心态包容团队中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既能够接受批评,也能够乐于助人,并愿意为整个学习团体负责,把团队当作自我的延伸。

第三次工业革命可以说是近在眼前,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姿态来面对它。若坐到如此,则未来可期。撰稿/170234俞文捷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睡眠革命》读书笔记400字


《睡眠革命》读书笔记400字

作者:[英]尼克·利特尔黑尔斯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译者:王敏

本书提出颠覆性的分段式睡眠概念,打破了每个人掐着闹钟睡的焦虑。以下重点总结。

「90分钟为一个睡眠周期,每天尽量保证五个睡眠周期。」

「在设定睡眠时间前空出90分钟留白,做一些放空性的事,关闭手机远离蓝光。」

「起床后同样留白90分钟,沐浴阳光,摄入食物及水分。」

「每天沐浴阳光可以让身体自动调节生物钟,影响大脑分泌褪黑素。」

「区分睡眠习惯类型(晚睡星人/早起星人)」

「拒绝盲目摄入咖啡因,根据自己的困乏期提前半小时定量摄入。」

「在困乏期(下午2点-3点)插入可控修复睡眠30分钟」

我将自己的入睡设定为24:00,起床时间为7:30。

严格按照R90方案实行一周后,每天早晨七点左右进入浅睡眠,徘徊在清醒边缘等待着闹钟响起,起床毫无无困难。

清醒后的留白期开始晨跑,特地选择阳光的跑段。晚上十一点半左右感到困倦,生物钟准的可怕。

偶尔来一次马拉松阅读day也可以调整作息,用周睡眠时间补足缺失,或者在白天插入可控修复期。选择最合适的寝具,完成睡前仪式,睡眠质量飞速提升。

当我手把手教大家怎样用最科学的姿势入睡时,大家都夸我又上了一个nerd台阶。

《解忧杂货店》第三章读书笔记及感悟


从思域车上等到天亮——《解忧杂货店》第三章读书笔记及感悟

故事概要:

一个店铺的生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位置。由于新开通的地铁站远离浪矢雄治开的杂货店,所以他的店铺越来越冷清。虽然连自己的工资都开不出来了,浪矢雄治也不愿意关掉这家店,原因是每天都有往邮箱里投递烦恼书信的求助人,所以雄治认为自己还有价值的,他还能帮助别人。

读书笔记:

杂货店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店内和店外时间不同步,店内时间快于店外,也就是穿越时空了。既然时空穿越了,不能用自己固有的常识和逻辑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并看不到时空穿越,不知道人与人的境界不同,所以,我们很执着于自己的成见,听不进去别人的话。

在父亲离别人世前不久的一个晚上,雄治的儿子贵之如果不跟着父亲进入杂货店,他当时,而且一辈子也无法理解父亲留给他的“遗书”:父亲去世的三十三年后,浪矢杂货店的咨询窗口将复活。

贵之跟着父亲进了杂货店,看到了三十年后有人给杂货店回复的感谢信:“浪矢杂货店的老爷爷,我由衷地感谢您给我母亲的建议,也一直希望能有机会表达这份心意。真的感谢您。现在我可以自信地说,能来到这个世界,真好”。写感谢信的人是一个三十年前曾经接受过烦恼咨询的年轻女子的女儿。她是因为看到了贵之的孙子通过互联网(三十年前是没有互联网和手机的)方式发出的“杂货店咨询窗口复活”信息而坐卧不安才写下这封回信的。

三十多年前,雄治收到了一个年轻女子的咨询信,雄治回信给她建议将肚子里的孩子打掉,因为孩子的父亲是个有妇之夫,而且抛弃了她,而她又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来抚养孩子。然而,医生说这是她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生育机会,最后她选择了保胎。这个孩子,就是三十年后写感谢信的那个女子。

感谢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如何由恨变成爱的。当人“恨”到了极致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自杀,因为自己认为生命没有了意义。她思想上的转化是因为她对母亲的情感由“憎恨”变成了“感恩”。

她憎恨母亲是因为自己在孤儿院里生活期间了解到当她还是婴儿的时候,母亲带着他投海自杀。她反复想:”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生育我呢?”。她恨父亲抛弃了她母亲和她,她认为自己来世是多余的,所以她选择割腕自杀以结束自己的生命。

得救以后,在孤儿院小朋友小芹的帮助下她才了解了到事情的真相:母亲死时是皮包骨头,只有30公斤;在母亲被勒令搬出租来的公寓里,除了奶粉以外没有任何食品,冰箱里也只有一个装有婴儿食品的瓶子;母亲不一定是自杀而是由于贫血昏迷而开车失控冲进大海的。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也要用全身最后的一点力气打开汽车窗户将她推出。

她突然醒悟,原来母亲是多么的爱她呀,只是因为母亲自己身陷窘境,无能为力。母亲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了自己。而帮她了解真相的小朋友,正是后来在社会上走红的歌星。小芹的弟弟在孤儿院的那场大火中,因一位不得志的音乐人而获救。而那位音乐人却失去了生命。

读书心得:

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故事让我们明白:活着,就要感恩。

“生命因爱而生”是真理,是宇宙法则。

《我与你》第二卷和第三卷读书笔记3000字


《我与你》第二卷和第三卷读书笔记3000字:

“个人历史与人类历史之间有种种差异,然两者在有一点上却完全一致——它们均标志着”它“之世界的伸延扩张。”

它世界与我世界分化:

现今的人类社会,更多对世界是建立在利用之上,把世界的种种当作研究和利用的对象,它世界的扩张又是通过社会分化程度与技术发展领域实现的。经验、利用的功能滋蔓增长,人的关系力量便衰退减弱。

但每个人在精神层面又有需要,并不能持续在它之世界生存。于是就分化出社会制度与个人情感,”它“之国度与”我”之国度。

但产生的问题是,社会制度并不能造就公共人生而私人人生的大部分内容都浸润在情感中。而情感与制度皆不能铸成人生,能够铸成人生的也只有当“你”世界出现时,人生才有意义。

公共人生:

公共人生由经济与国家构成。在这两个领域的人们都把与其共创业绩的人们视为劳动工具而非“你”。由此在公共人生中无法摆脱“它”世界的控制。

面对这样地情形又该如何呢?大多数人都清楚倘若把一切与我生关联者绝对当作“你”,则一事无成。但他们循精神之规而不逾矩。也就是他们在个人人生中如何行为,在公共人生中也如何行为。他们明白地意识到自己无力实现纯全之“你”,但他们无时不在“它”之中维护“你”。每一劳动对象、占有对象既滞留在“它”之世界,又上升与人相遇者,成为赋形具体之“你”。

那么我们能否在私人人生和公共人生中都能够按照我们精神所感召的去行呢?而不是将其分化呢?若是将公共人生分化为众多互不相干的领域,而“精神生活”不过是其中之一,则这一切当然无从产生。这只能沉沦在“它”世界当中。精神永远不能独立在人生中发挥作用,它必须与世界相互沟通,以其伟力贯穿“它”之世界,转化它,改造它。

因果寄居于“它”世界当中:

在“它”世界,因果性君临一切。每一被感知的“物理事件”,每一可在自我经验中发现的“心理事件”不是原因便是结果,二者必居其一。因果性在“它”之世界具有无限统摄力,这对自然界的科学秩序具有根本重要性,但它不能强施加锁于人,因为人本不受“它之世界的制约。

在关系里,“我”与“你”自由相遇,相互作用,不为因果律所缚,不为因果性所染;在关系里,人无须担忧他的自由及其真性自由,当与你相遇的现时出现时,你便能够做出自我决定,而这就是自由,自我的决定并不来自“它世界”,而是建立在“你”世界之中。

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包容性文化实际上都是耕植在与你相遇之中的,从而在这样的时代中,人对其灵魂的伟力才具有坚定信心,才能根据其特定空间观念而营造神明的居所,人类的家园,才能让圣乐神诗充溢动荡漂浮的时间,才能创立人类社会。

若是文化不再参与生机盎然、时时更新的关系进程,则它将僵死在“它”之世界,而孤独之精神仅能偶尔以其绚彩作为穿越世界之重重阻碍,最终因果律将宰制宇宙的宿命。人不可避免地被囚禁在既定事态之中,他决不可反抗它,或者说,他至多只能在幻想中抗拒它。人仅有一种抉择:或是绝对服从奴役,或是于奴役中进行无望反抗。

而唯有皈依才能够打破这样地情形,皈依就是在这个它世界中,与你相遇从而建立你世界。在它世界中,你进入人生博弈,在其间你别无抉择,要么服从规则,要么退出人生,但真正的皈依者掀翻了整个棋盘。

自由人与意欲之人:

他之世界乃是充斥目的、阻碍的世界,期间没有牺牲,没有神恩,没有相遇,没有现实。他之世界仅能如此,这就是宿命。

自由人和意欲之人,为意欲所支配者无所信仰,无所相遇,他不知何谓“我”与“你”的璧合。他所知者乃沸腾的外部世界以及他力图利用的疯狂欲念。但自由人于此间无任何目的,因而无任何手段;他所唯一具有的便是不断决定,接近天意。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在我与你和我与它呈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我—它关系中的我,显现为特性,自我意识为经验与利用之主体。我—你关系中的我,显现为人格,自我意识为无规定性之主体性。

前者乃自然分离之精神形式,后者乃自然融合之精神形式。分离的目的是经验、利用,而经验与利用之目的是“生存”,此即是说,贯穿人生历程的“死去”。

关系的目的是关系之自性,此即是说,是与“你”相接,因为,由于与每一“你”的相接,我们得以承仰永恒生命的气息。

每个人都生存于“我”之二重性中。但确有人格沛然于其心的人,可称他为人格;确有殊性宰制其心的人,可称他为殊性。真正的历史在这两极之间展开。

那么世界上会出现的问题:若人把他周围的一切都变成“它”,视其为完成事业的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

人们在“我”于世界的“疏离化”之中惶恐不安时,也会思索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要么看到的是淹没于世界之的“我”,要么看到的就是淹没于“我”之中的世界,这两种情况世界无法伤及我们,我们会心平气和。但是。当我们同时看见这两种情况时候,我们便更加不知所措。

永恒之“你”:

在我们面对以上这两种情况不知所措之时,永恒之“你”将会出现,而正是永恒之“你”的出现,才使得我们的生命具有意义和价值。

永恒之“你就是永远不会成为“它”的“你”,与此建立关系,原始之“你”才能够在这个关系中实现圆满。

而人类曾用许多名号来呼唤永恒之“你”,这呼唤的是生命的真”你“不为任何他物所困,真”你“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包揽了其他一切关系在内。

与永恒之“你”相遇:

与永恒之你的相遇是”你“向我迎面走来,然而我也向”你“迎面走去,走进与”你“直接的关系中。这实际上是自发完整人格的行为,不再有分列式的或是局部式的举动,也不再有从内向外的攥取;只有那静静栖于自身完整性的完整的人格,在兀自施展着影响力,并由自然人演变成为一个发挥作用力的整体。稳定于这种状态就意味着可以走向最高境界的相遇。

与永恒之”你“的状态:

进入存粹的关系不是指无视一切,而是指在”你“之中看到一切;不是指舍弃世界,而是指将世界纳回到世界的根基。这并不意味着分裂,所谓世界在这里,超脱的世界在那里,其实世界只有一个。

执着世界者无从接近上帝,抛弃世界者无从承仰上帝。唯有以其全部生命走出去与其”你“相遇者,唯有把世界之一切在者均若”你“者方可接近那不可寻觅的他。

而与所有单独的”你“直接的关系,使得人们具有了对”你“的感应力,因此对”它“的壮大倍失望,于是追求对”它“的超越,希望可以走向永恒之”你“。但若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你将无法寻觅到永恒之“你”。

真正的方向是,如果一个人专心走自己的道路,每一个关系事件都是路上的一站,通往永恒“我—你”关系的无数个单独的“我—你”关系。从而与永恒的“你”相遇。

而神即是我们直接无间,亲切厚挚,永永不灭之相遇者。祂只可被称颂,不可被表达。

我—你:

“我—你”得以现身的时代,是“我”与世界的联结更新之时;“我—你”的影响力居于主导地位的时代,是“我”与世界水乳交融之时;“我—你”尚能发挥效力的时代,是“我”与世界的“失真”和“疏离化”愈演愈烈之时。

而每个人都会走在这个征途中,终究会和永恒之“你”相遇。神的显现越加临近,他临近人际领域,临近潜伏于我们之间,隐身于“在此之间”的王国。历史的每一次螺旋上升,都使我们沉沦入更彻底的堕落,又使我们飞升入更彻底的堕落。从世界看,此历程即是皈依;从神看,此历程则是拯救。

《三体》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三体》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小时候有一个梦想:当一名天文学家。对那个充满神秘的星空,总是有无限的向往。

长大了,抬头遥望星空的机会越来越少,也渐渐忘却了星空的魅力。再次抬头仰望星空,却发现现在工业高度发展之后的环境,已经遮盖了宇宙原本的色彩。这层纱幕背后,隐藏了多少秘密。刘慈欣的《三体》,用科幻,给我们诠释了宇宙。

《三体》共分三部,《三体》、《三体2·黑暗森林》和《三体3·死神永生》。从文革开始,到宇宙终结为止。讨论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问题,从中还是可以看到使命的力量。这种使命感放在现实生活里是一种悲剧,但是投射在科幻小说里却相得益彰,显得气势磅礴,尤如史诗。

《三体》讲述了文革时期科学家叶文洁发现了宇宙人的存在,通过太阳辐射与三体人取得联系,从而致使三体世界欲图毁灭地球文明。三体人能脱水,有三个太阳,能风干储存,作者用独特的三体游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而有趣的世界。地球人类为了自救,进行了面壁者计划,其中的三位面壁者均以失败告终,只有罗辑最终发现了黑暗森林宇宙法则,从而威慑了三体文明。而在罗辑之后,程心接受执剑者身份,却在几分钟之内被三体文明摧毁了地球防御。而章北海引领出宇宙深处的舰队,终于执行了黑暗森林法则,致使三体文明被摧毁,而地球也面临了被发现的危机。

在云天明从三体文明传回的情报中,地球文明发现了三条自救方案,最终以掩体世界作为最终选择,而托马斯·维德等人知道这并不是安全选择,致力研究逃离计划,在即将成功的时候,程心又一次为不暴露掩体世界而选择放弃。最终在歌者的二维化纸片中,地球文明走向了灭亡。唯有程心与艾AA逃离了地球。之后程心走到宇宙的尽头,观看了宇宙的终结。

对于整部小说,印象最深刻的算罗辑博士。罗辑原是一个游戏人生、玩世不恭的形象。却在命运的驱使下成为四位面壁者之一,在其独特的思维模式下找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并为爱激发了保护地球,威慑三体世界的勇气。读后感

女主人公算是程心了,这位见证宇宙终结的人,也两次放弃了拯救地球的机会。心存无限的善良与爱,却也以此背弃了生存法则,使地球人类走向了最终的灭亡。这不禁让我想起有时候,错误的爱与善良,只会把生活推向深渊。

小说里还有好几位深刻的人物,叶文洁、章北海、史强、云天明、艾AA、智子、托马斯·维德等等。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历,都在为生存做出各种不同的行为。在《三体》的世界里,主人公并不重要,纵观全局,比起整个宇宙,人、地球和太阳系实在太渺小。在无数个宇宙生命面前,地球人类在歌者扔出的一个小纸片面前就灰灰湮灭了。唯有不断的强大,才能在弱肉强食的宇宙法则里生存下去。文/Luochen

相信《《第三次工业革命》读书笔记1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