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哲学书读后感2000字

哲学书读后感2000字

《书中书》读后感2000字。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书中书》读后感2000字》,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眸2019年寒假生活,我有幸拜读了《书之书》这本书,这本书是《致教师》30万册的纪念版。本书包括最美书评、专家研读、一线心声、读者热议四部分。通过阅读本书,我完全颠覆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固有认知,教师就是教师,教师是人而不是神,每一位教师都是在磨砺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筑建学生更是自己的幸福人生。

书中的文章,每一句话都发人深省,引出的问题与话题,每一个都贴近贴紧教育教学的实际,让我感悟至深,深受教益。花香蝶自来,如果你是个有魅力的教师,何愁得不到家长的敬爱,学生的推崇?那教师的魅力从何而来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爱是教师魅力的源泉。

一个教师若有魅力,学生就喜欢多亲近,聆听其教诲,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亲其友而信其道。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充分展示魅力的舞台,教师自己必须努力成为一个全人,才能给学生以人性的课程和全人的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实质就是对学生最无私的爱。袁卫星曾说过,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当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完善的人格唤醒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而做到这些的根本前提,就是需要师爱,师爱的魅力。所谓师爱,即对学生的爱,它包含了对全体学生中每个人的热爱、尊重、理解和期待。师爱是教师的一种高尚道德情操,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魅力的源泉,是教育的前提。但凡一位出色、有魅力的老师,师爱无疑是贯穿其整个教育教学始终。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根据我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努力地让师爱成为自己教育教学的核心。在班级里,要做到一视同仁,无论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学困生,做到公平公正。师爱是无痕的,但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他们是能深深感受到的。老师热爱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亦会热爱、尊重自己的老师。

二、情是教师魅力的动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需要师情的具体表达。所谓师情,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实感,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是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情感体验。学生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主体,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师情的存在。用师情去打动学生,用师情去感染学生。始终铭记在师范生实习时,一个老师对我说的话,一个有魅力的老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该全身心投入进去,他此时应是一位演员,也是一位导演,课堂则是这幕剧的舞台,教师应该用师情去打动学生,去吸引学生,教师和学生一同沉浸在这幕剧中,那么这堂课是极其出彩的,这样的老师也是极具魅力,是学生所喜欢的。对学生要充满热爱,充分尊重、信任他们,用师情去滋润他们。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的情感,体会老师的用心。

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做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带微笑走进课堂学会拥有宽容的美,这样的师情添了份温存,多了些感动,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变得更加和睦相处,班级氛围会更加和谐,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三、慧是教师魅力的灵魂。

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过去讲我们老师要交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们用心地准备一桶水就够了。现在是给人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一缸水是不够的,必须是源头活水。这源源不断的水从哪儿来呢?这就要求教师学为人先,与时俱进,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做适应时代要求的学习型教师。我们的时代,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已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天生对新事物拥有特殊敏感力的他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些新的知识。教师虽然学于前,懂于前,但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我们曾经认为是真理的那一部分知识真的就是永远都不能撼动的真理吗?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很多真理最后都倒下了。我们要做学生的老师,必须要有高于学生的地方,因此必须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我们得不断吸收新鲜的知识,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将学习变成一种职业敏感、生活习惯坚持下来,时时发现,时时消化。因此教师不再是一次性的学习,而是持续的学习来扩展知识领域,从而来提高教学水平。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在一点一滴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感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同学之间也互相感化,好学的同学能引别的同学好学。教师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文学素养,使自己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能运用书中的教学建议,指导自己教学实践,还可以以身作则的影响学生,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我庆幸我是一名人民教师,虽然现在自身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相信,只要将自己的爱心、信心、热心、责任心倾注在三尺讲坛,将自己的幽默风趣融入学生的集体,在工作上不断的总结与反思,定会给我之后的教师生涯带来意想不到重大作用。我想,这正是我所需要所追求的,雨果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正如作为老师我们就是平凡的,我相信用心做教育,用爱教学生,我们就是最美丽的人!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2000字


《围城》这部小说在高中时代就有耳闻,一直很想拜读,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原因,一直没空去读。进入大学以后,终于有幸将《围城》细读了一遍。《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

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总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大多也仅仅是为了一点私立或者是一个面子,这也是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历史这座怀旧围城之中。钱钟书先生以这样幽默的语调,除了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外,真正要阐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生活21世纪里,生活的围城依然存在,在这个竞争激烈,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里,不管是来自学习、工作,还是生活的压力,都将人们置身在一堵又高又无边际的围城里,对名利的追逐,对金钱的渴望,将人们压得透不过气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被为外人羡慕为象牙塔般的生活,可是很多大学生也被关进这座无形的围城里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在单纯,人际交往变得复杂,学会了钩心斗角,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又面临找工作的压力,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大学生就注定要在这座围城里出不来呢?我认为此言差矣,困在生活的围城,大多数是由于自己将心置身在围城里面了,所以给心安上一对翅膀,就能飞出这座围城,看到广阔的天地。

所谓给心安上一对翅膀就是,将心态放好,给心灵减负,生活需要正能量,需要积极向上,而不是抱怨,对于人际交往,我想只有对于别人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别人也一定会对你以诚相待的,所以不要抱怨,不要消极,乐观向上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态度,而对于工作,我想毕业既失业是对于那些毫无准备的人说的,因为我坚信机会是有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只要你在大学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相信你的前途将会是一片光明,围城再高,只要我们能给心安上一对翅膀,我们就一定能飞出围城,感受天地的磅薄大气,创造美好人生。

更愿合你我力将围城击化解与无形之中。

书中韵味


书——多少人儿知识的宝库,又是多少人儿心灵的寄托……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们的眼睛,我们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会活起来!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读不少的书,或引人深思,或诱人联想,或助人领会到这变幻万千的世界的一条浅浅的轨迹。这些书汇聚而成的海洋,总会有一滴、一点是最令人难以忘却的,纵使时光如箭,日月如梭,这份印象始终难以磨灭!

然而对于我来说,虽然我如今的阅历尚浅,不好说什么“最”难忘,但是这本书确实让我无法忘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灵深处……

我要说的就是这本《鲁滨逊漂流记》,相信大家也都不陌生,甚至都曾反复欣赏,细细品味。可能我的见解有些浅显,但我也希望能阐述我的想法。

记得那时,在我不舍地翻过最后一页时,脑中的思绪还跟随着鲁滨逊四处漂泊,回味着他最精彩的那段故事。想想看,他是有多么坚强的意志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存活下来,又是有多么不屈的精神才能在如此绝境中生活。换做旁人,早就不堪折磨,一命呜呼了!那么,鲁滨逊这个令人敬佩的人是如何坚持下去的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我的答案是这般—他是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在孤岛上生活了几十年的他,不断地创新自我,超越自我。他独自一人在岛上开拓荒地,种植粮食,圈养牲畜,每时每刻都与孤独作伴。在一次次的打击和压迫下,他也一次次地战胜它们,克服那些旁人看上去难以克服的困难。可能鲁滨逊他自己都不想承认,但事实就是如此—绝望促使他成长,绝望也带给他希望。

歌德曾说过:“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学会的便是如何生存。”鲁滨逊就是这么一个学会了如何生存的人。

人生也就像鲁滨逊漂流那样,难免有种种困难或道道险阻,也不可避免有一些绝境,但是这些都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反倒是能更磨炼我们的意志,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又有什么是能够阻碍我们前进的呢?

这本书向我们诠释了一个道理,也向我们传达了一份信息。不用我说,相信大家也都明白了。是啊,一本书中的智慧是多么的高深莫测啊!

莎士比亚说得好啊——“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可见书对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更不要说是像《鲁滨逊漂流记》这样的书了,这书中的“黄金屋”可多了去了!

书中探趣


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开心的就是过节了,可以吃美食,玩游戏,睡懒觉……但对我而言,过节最有趣的莫过于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莫过于享受书中人物所带来的无穷趣味了。

今年五一,我终于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来啃书了。在金庸精彩纷呈的故事里,有趣的人物层出不穷,个个都令我眉开眼笑,乐不可支。

在金庸的笔下,奇人怪人可谓数不胜数:有的古灵精怪,有的呆若木鸡,有的嗜酒成癖,有的爱财如命,有的有过目不忘之神功,有的有点石成金之仙术……可在我眼里,最奇最怪的还是那个贪吃无比、馋嘴万分的洪七公了。这位“九指神丐”,虽然武功盖世,在劲敌面前泰然自若;虽然身为丐帮帮主,在众丐面前说一不二,可一旦遇着美食,就败下阵来,立马放下架子,或用东西来交换,或低声下气来讨要,有时还要伸手抢夺。实在馋了,还跑到皇宫里,躲在御膳房的大梁上,偷吃皇上的菜儿。后来,不当帮主了,有了大把的闲暇时光,就带上炊具,走南闯北,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大有“吃遍天下”的气势。他这性格,不仅让书中的众人哑然失笑,更叫书外的我忍俊不禁。好一个洪七公,真是太有趣了,他这就叫“馋趣”!

在金庸的笔下,武艺高强却又童心未泯的大有人在,老顽童周伯通真算得上是其中空前绝后的一位了。他年逾古稀,白发苍苍,却天真烂漫,十分贪玩。一串糖葫芦,一个小面具,都能让他喜笑颜开。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听见“玩”这个字,他就立马抖擞精神,眉开眼笑,没人和他玩儿,他就气急败坏,愁眉深锁。老顽童行事从不拘小节,总是率性而行——和比他小了四十多岁的郭靖义结金兰,和比他小了六十多岁的杨过称兄道弟,在他身上,这辈分永远是乱七八糟的。哎呀呀,看着这样一个“无药可救”的老顽童,怎能不使我捧腹大笑?!当然,在狂笑之余,我还要赞一个: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顽趣”!

还有那郭靖,别看他一副憨厚木讷的样子,走到哪儿都被人骂成“傻小子”,可这个四岁才开口说话的傻小子,凭借着他的忠厚仁义,终成一代大侠,这就是他独有的“憨趣”;还有那黄蓉,行事任性刁蛮,可她心思机敏,机智无双,古灵精怪,关键是“七分邪中自有三分正”,自有她的“灵趣”,怎不叫人心生爱怜;还有那小龙女,她长居古墓,对于尘世的礼仪、习俗一概不知,十分纯真,有时候闹了笑话,她还浑然不知,真是充满了“纯趣”……

现在,你是不是也迫不及待地想加入到那支浩浩荡荡的有趣的队伍中去呢?

读书之《西藏生死书》读后感2000字


读书之《西藏生死书》读后感2000字:

脑子断片了一个多月,只因为看了这本书带来的风暴太大,太烧脑了。一下子好像了解了很多自己从未了解过的知识,可是又说不清写不出自己所领悟到的东西。

我在最近看的书《西藏生死书》里看到:人是一种意识的存在,意识是内心,是灵魂,意识这种东西自己都不是完全了解。就像那句话:“自己”这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小时候就梦想自己长大可以成为一个作家,出来工作以后,发现自己要到一定的年纪才能写点什么东西出来。写作就像是停下关照自己的内心,然后再一点一滴剖析写出来。过程就像切洋葱那样,要一层一层地剥开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来。

每个人都有害怕面对自己的一面,想逃避的一面,像我这种畏畏缩缩的风格,不想直视自己内心想逃避自己的人,有很多想写的题材,可每每一想到自己的内心就放弃了。我的脑海里有两个我整天在吵架,一个乐观积极什么都好奇有兴趣,一个消极负面什么都觉得没意思。

未知的是什么?

小时候每个人都有个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

罗嘉良版的《卫斯里》,猫星人寻找的未来金属,说人类看了会接受不了精神失常。那是什么?是不是说猫星人能从多维视觉看人类,而人类生存在三维的空间里看不到四维以上的世界,而这个未来金属有可能可以让人类看到未知的多维度空间。

《星际穿越》里,男主在外太空找到五维空间,在五维空间视觉看到自己的书房,想通过一排排书编排出来的密码,告诉女儿让她劝当时的自己不要走。

《寻梦环游记》里,男主亡灵节误闯到另一个世界里,活着的世界的人死后去到的那个世界。

人类看到会失心疯的世界,有没有可能是不是多维空间重叠在一起的世界?

宇宙多维度空间跟佛教轮回理论有点相似。至少两者都是探讨意识不同形态不同空间不同的存在方式。

佛教里人死后的意生身能看见所有人,而人却看不见它们。

而宇宙暂时被人类发现到十一维度空间,人类是活在三维空间里的生物,四维以上的生物可以看见我们,我们却看不见它们。

有没有平行时空?也可能有。可能是和我们一样的世界,可能是和我们不一样的时空,也可能是我们梦境里的世界。

小时候看西游记,很相信人有前世今生来世。可是慢慢长大,科学知识告诉我们那些说法都是迷信,人只活一次,只有一辈子,人死了就消失了,读书笔记什么都不是了。一想到这一点,想想万一将来有一天自己即将老死或者病死的时候,自己没有自理的能力只能躺在床上等人照顾等死的时候,想像自己即将死去、会像没用的垃圾被清理掉,那是一种多么恐惧的心理。

而在佛教里人的存在是什么?是意识存在,意识是我们的内心,是我们的灵魂。是意识寄居在我们的肉体里,是我们的意识控制着自己的身体,用这个身体来完成自己意识想要做的事情,可这个生命体结束了不代表这个意识的死亡。

有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正因为无形的意识,可以得以寄居在人体里,有七情六欲,有三毒贪嗔痴。我们就像千年修行的白蛇想变成人身,尝遍人间滋味。可是得到人身之后,才发现人身可以为所欲为的事情太多了,而意识又太容易被自己所在的肉身带来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凡尘俗事困扰。

以至于我们忘了自己的初心,忘了自己的潜意识,忘了自己的灵魂深处。所以常常逃避自己的内心,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只想贪婪地拥有更多只能暂时拥有的东西。

读到这里感悟到这一点,心里不禁对修行之人心生敬佩。大家都拥有人的身体,可以尝遍人间各种滋味,可是他们却甘愿放弃种种凡尘的快乐,一心修心,修意识,修灵魂。

《西藏生死书》里讲到中阴,中阴是指:“一个情境的完成”和“另一个情境的开始”两者之间的“过渡”或“间隔”。

我们可以把人的整个存在分成四个实相:此生、临终和死亡、死后再生,这就是四种中阴。

此生的“自然”中阴

临终的“痛苦‘中阴

法性的”明光“中阴

受生的”业力“中阴

此生包含生与死之间的整个过程。

人体的存在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决定的。通过五大,我们的身体才得以形成和维持,当它们分解时,我们就死了。

在受生中阴的阶段,因为心已经不再受到这一世肉身的限制或障碍,所以”受生“到不同道的”机会“是无限的。这种中阴有外”存在“的意生身和内“存在”的心。

因为过去业报身的记忆在我们的心中仍然历历如新,就会形成“意生身”。意生身可以看见其他的中阴身生命,却无法被活的生命看见。

人死之后意识进入下一个轮回之间的中阴期,即是意生身的存在时期,是不是宇宙其中一个维度空间?而之后要面对的佛教里定义的六道轮回,又是不是宇宙多种不同维度的空间?

意识最终什么时候消失?

《寻梦环游记》里,在猪皮朋友消失了以后,埃克多告诉米格:他被人遗忘了,如果在活人的世界里没人记得你了,你就会从这个世界消失,我们管这叫终极死亡。米格问那他去哪里了,我见过他,我记得他。他说:我们的故事,只能由我们生前认识的那些人来讲,他们的记忆才管用。

埃克多说的终极死亡,是指意生身在它存在的空间消失了,然后又进入轮回或者又进入下一个维度空间,继续以其他形式存在?还是说这个意识在宇宙里永远消失了?

我暂时还没有信任何教派,对于此书讲述很多对于修行高深莫测的东西,我还没有能力参悟。我只能浅薄地把我看完此书后结合自己了解过的知识,做一个梳理,整理出一个思路。

对生命,对灵魂,对自己的意识,我会更虔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珍惜来之不易的此生。作者:曾玉玲

钱钟书的围城读后感2000字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这是我看钱钟书先生《围城》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前段时间趁着无聊打发时间就把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粗略的拜读了一下。看的不是很认真,但是感受挺深的。这几天因为要准备读书交流会,所以又把这本书再次看了一次,两次真的会有不同的感受。特别是这次我感觉自己从书中得到的更多,可能不太能理解书中主人公的感受,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也大概可以知道一点。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句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起初我还以为这只是被利欲占据心灵的表现,后来纵览全文之后,才知道,这句话是出自留洋学生,一个孤高清傲的女子,苏文纨口中说出:她是在感慨爱情与婚姻,同时也在领悟那个时代的人生意义

小说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浮沉。在感情上,方鸿渐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在和他有过关系的几个女人面前都是如此;对于鲍小姐,他失败于无力抵抗,对于苏小姐,他失败于优柔寡断,对于唐小姐,他失败于无所行动,对于孙小姐,他失败于没有判断力。虽然说围城存在,但大多数感情的围城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但同时,他也是承认自己的失败的,当他拿到了克莱登大学的假学位,却不肯以假乱真,实际上就承认自己做了贼,做人还是强势一点好。

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只是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有着围城,我们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无形的城太多了。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说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现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各种压力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我们出生开始就有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能做的不是随遇而安,我们需要反抗,需要去拼搏,与命运作斗争,只有这样,我们的这座围城才不至于是困扰我们,说不定可以变成我们的乌托邦呢!

的确,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都有围城,事业,爱情,家庭,学习,生活都与这座围城密切相关,看你自己如何取舍。人性本恶亦或是人性本善?这都交由我们自己去探究。

只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是不能改变的,就是身处这样一个大世界,不管人心不管世道如何险恶,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要保持一颗善良单纯的心。虽然很多事实证明,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自己想,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身处乱世,心亦不变。我们现在还没有踏入社会,还没有真正尝到社会的滋味。在学校里我们也不能迷失自己,与人交往我们不能见人就掏心掏肺,但是至少要真诚相待。我自认为在这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不管是谁,我觉得只要我真心真义对你,时间久了你也会一样对我。做人这样,做事情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呢?做事情我们绝对不能心存侥幸,一定要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去做好,去尽全力完成上面分配的任务。

书中的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出身小富家庭,留过洋,没什么理想,不善交际,一介书生,也很单纯,这个故事到最后给我们呈现的无疑是个悲剧,起初,我以为方鸿渐和苏文纨会是一对,可惜现实很残酷,方鸿渐不喜欢苏文纨。这让我想起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好像外人看似很般配的一对往往走不到一起。最后方鸿渐和孙柔嘉成了一对,他们都是很单纯的,他们经常为很琐碎的小事争吵,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两人都不愿意认输,小气,斤斤计较,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大家都向对方展示好的一面,浪漫,收起自己的脾气,一旦在一起,柴米油盐,朝夕相处,矛盾自然爆发了,围城心理,是人性吧,这也是这部小说能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因。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现在80后结婚有多少是能如自己所愿的,很多都有来自亲友双方父母的因素,最后都不得而终。其实我不够资格在这里说到感情,毕竟自己少不更事,但是自己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所以我也有一定发言权,他们很多都是被房子和金钱弄得不能走到最后。

看完围城,我总有一种很压抑的心情,总觉得回味悠长。以后有时间一定再读一遍,看看是否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是否可以给我其他启发。我也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这本书,说不定可以让正困于心的你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书中寻乐 (900字)


一杯茶,一个人,一本书,便驱散了烦乱。在静静的世界里寻觅着书中的乐题记

早之乐

在这个春日的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进厕所,悄悄地翻开《三国演义》,无数的乐趣向我涌来,霎时间我沉浸在书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伴随着这首《临江仙》,我犹如翻过了一篇篇流光溢彩的画页,看到火烧赤壁那扣人心弦的情景,我的心不由地到了那烽火连篇年代;看到了草船借箭这脍炙人口的章节,我不禁深深的折服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中当我正想再看一章的时候,厕所外传来妈妈的声音:上好了没有,快点外面还有人排队呢!我才如梦初醒恋恋不舍的离开书中的乐。

午之乐

晒着午间的太阳,避开繁华吵闹,独自进入青山,坐在青石板山,细细品味书中的乐。轻轻念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翻开《红楼梦》,我犹如看到这样的画面。大观园内,一身素衣,一抹淡妆,一条丝帕,一个水做的女人浮现在我面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今葬侬知谁轻皱两道月眉,两只玉手无力的摆弄手中的花锄。零落的花瓣似你心中的愁绪我沉浸其中,目睹一个世家由盛而衰的变迁,感受一对有情人的悲欢离合,是是非非。直到看的眼睛酸痛才与书中的乐分离。

晚之乐

夜已深了,而我辗转反侧就是睡不着,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夜晚计划。打着手电筒,看着《鲁宾孙漂流记》。翻开一页又一页的书,我顿时想起肖洛霍夫说过的一句话: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而活着的。书中的鲁滨孙出生在一个上流社会家庭,他很爱航海,但父亲不同意他的想法,鲁滨孙只好背着父亲离家出走去航海,途中经历了难以计数的困难,可他就是不屈服,于是最后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看着这精彩的文字,心里充满无限乐趣。就在这时,老妈突击,我才不舍得放下书中的乐睡觉。

书的文字是美妙的,它不仅仅赋予我知识,它还给予我无限乐趣。我愿只有一杯茶,一个人,一本书,静静地,简单的,在书中寻乐。后记

六年级:冯佳敏

《书中岁月》读书心得


《书中岁月》读书心得
江桂枝
这个暑假我对《“新基础教育”论》这本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熟悉。一种牵挂、欲罢不能的情绪随着新学期的来临,日益明显。在随后的校本培训中,有幸聆听了李家成对本书的精彩导读,目睹了他充满激情与智慧的学者风范。精神振奋之余,信手翻读,有感于其中的一些描述:新时期基础教育观中强调重视“生命性”,认为身处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尽管他们拥有生命最宝贵的时候,却并不知道这一时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尽管拥有各种发展的可能,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学习,如何努力。最最懵懂少年期,正是成长烦恼时。即使让现在的我们回首看这段时光,我们依旧看不清,说不明是怎样度过的。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暑假,在等待中六年只晃了一晃就走远了。烦恼着作业,烦恼着考试,烦恼着大人的叱骂,这些烦恼也早已飘摇得无影无踪。我的少年时代,远远不像那时老师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话“你们像早晨8-9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虽然这激动人心的话语,曾多少次激发年少的豪情。可仅此而已,我相信那时的世界从来就没属于过我们,相反世界老是悖离我们的意愿,不是吗?曾经眩目的也仅仅是那年龄,那青春的年龄。只有那年龄说明着我们曾经拥有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候啊!重视“生命性”这样的话,确实令我深有感触,如果我们致力于教育与学生的生命血脉沟通,如果可以表达出那天真快乐的真实生命形态,这是幸事!
书中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差异的两端可能是白痴,也可能是天才!白痴往往很快被识别,引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天才则有可能被看作怪癖、不守规矩等,遭到更多的批评或限制。强求一致,可能扼杀天才。谁能知道从事教育一辈子的老师,又有几人能有幸教到个把天才,却常常要背负扼杀天才的罪名!这是我原来的认识,原来我不懂,现在却明白了,只要我面对学生一天,就必须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很可能由于对人的认识的“偏差”,会固执地让学生变成我们眼中的模样。如果以新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激发学生身上隐藏的巨大能量,从他们今天的行为中看到明日的辉煌!
《“新基础教育”论》里不乏这样的话,这样的思想:尊重学生,生命的自觉成长。像是一个丢失了理想的人,在重新找寻理想,“新基础教育论”试图让教育者回归理想。就是像她所说:“教师从每一节课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满足。”语言中有由衷的深情,洋溢的激情,让我不止一次叹服:新基础真的是春天的事业!
培根在他的《读书论》里说过读书有三个作用:怡情、搏采、长才。即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即使难读如专业、理论书籍,我仍感激他拓展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心灵,纠正了我的偏见。书籍沉默不言,他等待着人们的开启。
尽管如此,我仍然要毫不隐晦地说,读自己爱读的书,哪怕只是一瞬间也能让你感到生活的意义。因为好奇,想要了解某个人,而去看有关他的书,或他写的书。这是我读书的爱好。“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徐志摩怀着无限深情和热爱称颂的这一女子---林徽因,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当有一天我把《林徽因传》纳入我的收藏,我的喜悦难以言喻。她外貌的美丽,活泼的言语,清新的见识,穿过时光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她身上交织着清新与深刻,热情与忧郁,只有风华绝代这个词能写尽其风情与才华。由于她,建筑学亦变得生动,建筑也有了生命,建筑学家俨然就是艺术家的代言。书已看过一年,然而对于这个人,我喜欢。我也喜欢过一些写作家,如中国新锐作家---王小波。可惜在他成名之际,即悄然消逝。喜欢他书的人,近年来成几十、几百倍增加。我衷心希望他的书能地久天长。
有很多时候我真感慨,语言文字的力量!跨越时空魅力依旧,仿佛有增无减!2000年前孔子以简约的语言点出君子之道,而后世的子孙自觉或不自觉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了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便是《论语》。草草翻阅《论语》,虽只字片语,却颇可玩味。触及字眼满目“君子”?孔圣人时时以君子自居。文中像“君子不器。”“君子怀德…..”“君子贞而不谅。”“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求诸己……”“君子衲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坦荡荡……”这样的语词屡见不鲜,遍布全书。人心向善、向美,古人对美德的追求近乎苛刻,把博学、仁德、坚定、善良、 诚信、严厉、朴实、坦诚……诸多品质融于一体,才曰:“君子乎!”这样的“君子”何处寻觅呢?所以我认为孔圣人言之凿凿的“君子”,那是个理想状态。就像一种梦想,一个目标,它是高远的。但它是存在的,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培根的话,是要我们能领悟读书的各种妙处。或许各种书籍的内在有许多相通处,兼容并蓄,才可显示书的魅力,读书人身上就有博大、精深之气息。曾经有个人说最会写作的,应该是数学学得最好的人。我前面提到的王小波就是其人,我记得他是留美的理工科大学生,文革期间在农村插队时,读完一本厚厚的高等代数,在那样黑暗的年代。他在镜子上用蓝色钢笔演算习题,把镜子都写蓝了。他说那是那么美好的岁月!
今天我希望我们还有的许多美好岁月,可以有一些与读书有关!

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有感
江桂枝
一直没来得及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原因是没有时间,大大小小的活动、比赛、备课、上课、听课、笔记、听讲座,还有其他大量的无效劳动,让我一直在抱怨没有自己的时间。“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开始了阅读……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位教师的一句话使我感触深刻,他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读到这里,我不禁想:教师的时间都用来备课和上课,那家务要做吗?孩子要教育吗?必须的人际交往需要吗?……顿时我认为这位教师说的话是假的。
然而当我耐心地读了下文后,认识找到了共鸣之处。原来那位教师说的备课其实就是每天进行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其实现今的教学中,我也常常感到过无知的困惑。“老师,这句诗是谁写的?”“老师,这种现象怎么解释?””东海渔歌是哪里的故事?“有时我会被学生那突如其来的问题问倒。所以不管是专业知识也好,教学理论也好,都应该是我发自内心的需求。今后我要多抽空读读各种书籍,使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些基础知识成为我知识海洋里的沧海一粟,而不是全部。
时间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代表着金钱,意味着生命,可是我想,对于教师来讲,时间代表的应该是全部的学生,和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个创举。
不管今后我的时间有多紧,我愿为学生多留一些。
——读《爱的教育》有感
江桂枝
几年前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我一直想拜读这本让夏丐尊先生如此感动的书《爱的教育》,这个寒假终于如愿以偿了.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我想,这本书会带给大家的并不是一种普通的爱,而是一种特殊的爱!

在书中成长


读书费时过多则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细细地品味培根这句话,的确值得深思。它很容易引起爱书人的共鸣,更容易与正在读书中进步的人擦出火花。

首先,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按照我的理解,这里的惰并不是指懒惰,费这么长时间读书的人怎么会懒惰呢?我认为,这里是指心理及审美的疲劳。读书人都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快乐才成为一个爱书的人,而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刻意强求自己在一段或一部分上费尽心思,则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可能会对接下来的部分失去兴趣。相反,如果继续读下去,说不定会有更深的理解,也许前面的问题会不攻自破呢?这与不求甚解倒有几分相似。

对于文采藻饰太盛则矫,我就有了切身的体会。初一升级考试的那次作文,我便仿照作文书上那些咏诗赞诗的写法去写,还真做到了,自我感觉还不错,再加上郭老师的一番肯定,我更有信心了。可成绩发下来,我却傻眼了,才得了88分。更让我大作文跌眼镜的事还在后面,卷子发下来,作文扣了10分。要说改卷严吧,李晓涵还得了满分,我大惑不解。后来,经人指点,他说我全篇文章好象不是在品日,而全都是在刻意的叹、咏,给人的感觉很牵强,很不自然。我当时不太理解,但仔细琢磨之后,我确实觉得那次作文是过分追求语言的生动华丽,几乎是几句几句往外掏的,而缺少了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虽然拿升级考试做实验玩笑开得有点大,但我确实感受颇深、受益颇多。从那时起,我开始意识到,只有真情流露才能一气呵成,写起来舒服,也更容易打动人,再加上平时的积累,语言就会不华丽但温馨、不活泼而优美。

至于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则有些纸上谈兵的意味,但又不尽然。前者是学了没用的去生搬硬套,后者是学了正确的却不会应用。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作者批判旧社会的体现,也批判思想陈旧的人,更批判迂腐落后的思想。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有两点,可用为有源头活水来和纸上得来终觉浅来概括。

《太阳七部书》的读后感2000字


最近翻了下海子的《太阳七部书》,回顾我三年大学的过往,偶感!唠叨一下最近的生活,思考一些琐事,故取了这样一个题目。

题记

突然发现以前的一个文学青年,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唯物了,可能是患上了职业病,愤青的言论几乎殆尽了,这就是长大?

据说今晚北半球有英仙座流星雨,说来惭愧,这么大年纪了,还没见过流星雨,于是兴冲冲地爬上屋顶,抱着望远镜,对着浩淼的苍穹扫描了一遍,只发现一颗硕大的月亮,连北斗星都没找到,不过低头看看满街车灯倒是挺繁华。

从中学到大学,从孔孟之乡到古都西安,同样厚重的文化积淀,让人没有一点儿的异地的生疏。西安孔孟之乡 三年的时间,一个城市给我带来的这些,已经足够了。但是,往西安这个城市里钻的越深,种种魔幻现实、种种光怪陆离便愈发呈现出他的匪夷所思。我在这个聚集了800万的西部中心城市蜗居了900多个日出日落,像安东尼 奥尼追怀牧羊人深夜穿越的罗马城,我一心寻找一百年前骆驼商队缓步经过时那个边塞帝都的宽阔宁静。但那些短暂的瞬间像眼泪结晶成盐那样珍贵。有人说,威尼斯从14、15世纪成形后就没变过,所以是座死城,是城市的尸体。没人能够跨越历史与现实的鸿沟生活,我也主张对任何古迹都不可以保留。顺其自然!

生活,很有意思!

黑夜的尽头,孤寂的魂灵是不是同样在呼唤?

只是一声叹息,就便惹了一生的尘埃。举手投足之间,是谁将一方的哀愁投在眉宇间铺展开来呢?小玉小朋友的文字!不,应该叫法帅居士了。不知道皈依佛门的你会不会在念经打坐之余再看看那些封存起来的文字呢?曾经的年少轻狂、情伤业障、分别执着在佛陀的教诲中是不是涤荡的干净了呢?我想没有吧。要不然,你怎么会依然痴迷于仓央嘉措情诗里的曼妙,依然感慨于《不负如来不负卿》中鸠摩罗什的伟大呢?更不会在那个你牵挂已久的人重新出现在QQ上时而激动的坐立不安上一个下午了吧?你说真的很想体验一下阿鼻地狱的滋味,无间无隙,千万亿劫,以此连绵,求出无期。这种天地无容的压迫和痛苦,曾经挣扎于情感中的你又何尝没体会过呢?只是,万幸,往事已经被你看淡放下了。那现在呢?自惭多情污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一声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抑扬顿挫,是谁忽然夹伴着经文闯入你的心间,戛然而止呢?又是谁在你打坐时,爬上你平静的面庞,使你的眉间忽然紧锁?或许变了的,只是你们之间思念的方式。而已。

昨天翻了下宋词三百首,一首《木兰花》,不错: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易挑锦好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共勉!

突然想到人生这个沉重又伟大的话题。

其实,我们不过是生活在光学错觉当中。

节奏、轨迹、势能。

世上除了这三样东西,别无他物。就说生死吧,其实看破了就是这个道理。是的,可看破太难。包括你我也未必看破。所以谈到节奏,你看当今世界节奏越来越快,再快就要爆炸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怕,怕死。为什么怕死?因为贪生。贪生怕死当然就是在生死问题上缺乏智慧的表现。比如怕没钱,怕没面子就是怕死,有的人怕自己不出名,怕自己活的不够舒服就是贪生。怕的太多了,越怕越麻烦,越麻烦越不在轨迹上,越不在轨迹上越折腾,越折腾就死的越快。节奏既然错了,轨道当然乱了,势能必然不对了,导致该得势的人得了势,就依势继续传播低级错误的智慧,导致更多的人丧失了智慧。

说起理想,海子说过,喂马、劈材、周游世界。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我说出自己要怎样怎样潇洒的去周游世界,也许十八九岁的幼稚小孩子才会相信。那些天真的梦想早被现实打磨的没有了棱角。现在呢,只能像一只无头的苍蝇,既没有明确的目标,又嗡嗡嗡的烦人。用时下比较时髦的一句说是:别跟我谈理想,戒了!

呵呵,何其潇洒的逃离!就像海子当年在山海关的那斑驳的倩影。

海子。呵呵,那个奔走于小城昌平和首都北京之间的人 ,在两个地方都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因此便只好让自己在精神上处于一种中间的地带。也许这样恰恰成就了你,还记得第一次读<亚洲铜>的时候,那天生的忧郁,真的找不到别的词语来形容,天才!

九月,如期而至,扬起鞭子,抽打时间,吟起海子忧郁的诗篇: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马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在读书中成长 (1000字)


昨晚我很迟才睡,所以一直中午还在呼呼大睡,都什么时候了,还在睡觉。快起来看书。妈妈大声叫道中醒过来,拖拖拉拉地穿衣服,刷好牙,洗好脸,向书桌走去。

我到了书桌,随便拿起一本书看了起来。我一定会回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妹妹在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呀,我忍不住跑过去看了一下。呵呵,灰太狼真搞笑呀!我被喜羊羊与灰太狼故事深深吸引住了,完全忘了看书的这件事。小奕,快去看书,要不然上学的时候知识早忘记了妈妈说。哦!我无奈地向书桌走去,继续看书。

我这本书看一下,又拿起另一本书看一下。突然,一本书吸引了我的眼球。这本书叫《木偶奇遇记》,是姐姐借我看的,我到现在都没看过,都不知道内容是什么,我翻看这本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这本书是意大利着名的作家卡尔洛科洛迪的一部优秀的童话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是匹诺曹,匹诺曹向很多孩子一样:天真无邪,头脑简单,没有耐心,好奇心强,缺乏主见,没有恒心,经不住诱惑,同时又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调皮,懒惰,贪玩,爱说谎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有了一番曲折的成长经历:他为了看戏,不惜卖掉课本;回家路上,由于贪心,上了狐狸和猫的当;他去找法官告状,结果被关进了监狱。出狱后,他被迫当了看家狗;他重获自由后,一心想成为用功读书的好孩子,可经不起诱惑。在坏同学的诱惑下,他来到玩具国享乐,却不幸变成一头驴子。最后,他在鲨鱼腹中与爸爸意外重逢,并想方设法逃了出来。从此,他改掉了自己的缺点最终变成了一名热爱劳动,刻苦学习,诚实待人,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方面被故事的有趣情节深深吸引,另一方面也感到阵阵脸红,匹诺曹的缺点我多多少少都有一点:我也很调皮,经常不听妈妈爸爸的话,结果老是惹出小祸端;我也很懒惰,自己的事情都懒的做;我也很贪玩,每次放假总是玩得连作业都很迟做,有些时候只有很早起床,抓紧做作业。看完这本书,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故事里的匹诺曹由于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不断受到教训。但是他一直在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努力地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孩子。最终,他成功了。

可我呢?当看到父母为我的不懂事而烦恼,老师因我的作业皱起眉头,我竟然丝毫没有触动。现在想想我心里十分内疚,难道我连一个木偶也不如吗?

合起这本书的时候,我下定决心:学习匹诺曹知错就改的精神,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好孩子!让辛勤养育我的父母不在烦恼,让教导我的老师多一点笑容!

三年级:乖乖兔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书中书》读后感2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哲学书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