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书读后感2000字

读书读后感2000字

读书之《西藏生死书》读后感2000字。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读书之《西藏生死书》读后感2000字,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读书之《西藏生死书》读后感2000字:

脑子断片了一个多月,只因为看了这本书带来的风暴太大,太烧脑了。一下子好像了解了很多自己从未了解过的知识,可是又说不清写不出自己所领悟到的东西。

我在最近看的书《西藏生死书》里看到:人是一种意识的存在,意识是内心,是灵魂,意识这种东西自己都不是完全了解。就像那句话:“自己”这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小时候就梦想自己长大可以成为一个作家,出来工作以后,发现自己要到一定的年纪才能写点什么东西出来。写作就像是停下关照自己的内心,然后再一点一滴剖析写出来。过程就像切洋葱那样,要一层一层地剥开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来。

每个人都有害怕面对自己的一面,想逃避的一面,像我这种畏畏缩缩的风格,不想直视自己内心想逃避自己的人,有很多想写的题材,可每每一想到自己的内心就放弃了。我的脑海里有两个我整天在吵架,一个乐观积极什么都好奇有兴趣,一个消极负面什么都觉得没意思。

未知的是什么?

小时候每个人都有个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

罗嘉良版的《卫斯里》,猫星人寻找的未来金属,说人类看了会接受不了精神失常。那是什么?是不是说猫星人能从多维视觉看人类,而人类生存在三维的空间里看不到四维以上的世界,而这个未来金属有可能可以让人类看到未知的多维度空间。

《星际穿越》里,男主在外太空找到五维空间,在五维空间视觉看到自己的书房,想通过一排排书编排出来的密码,告诉女儿让她劝当时的自己不要走。

《寻梦环游记》里,男主亡灵节误闯到另一个世界里,活着的世界的人死后去到的那个世界。

人类看到会失心疯的世界,有没有可能是不是多维空间重叠在一起的世界?

宇宙多维度空间跟佛教轮回理论有点相似。至少两者都是探讨意识不同形态不同空间不同的存在方式。

佛教里人死后的意生身能看见所有人,而人却看不见它们。

而宇宙暂时被人类发现到十一维度空间,人类是活在三维空间里的生物,四维以上的生物可以看见我们,我们却看不见它们。

有没有平行时空?也可能有。可能是和我们一样的世界,可能是和我们不一样的时空,也可能是我们梦境里的世界。

小时候看西游记,很相信人有前世今生来世。可是慢慢长大,科学知识告诉我们那些说法都是迷信,人只活一次,只有一辈子,人死了就消失了,读书笔记什么都不是了。一想到这一点,想想万一将来有一天自己即将老死或者病死的时候,自己没有自理的能力只能躺在床上等人照顾等死的时候,想像自己即将死去、会像没用的垃圾被清理掉,那是一种多么恐惧的心理。

而在佛教里人的存在是什么?是意识存在,意识是我们的内心,是我们的灵魂。是意识寄居在我们的肉体里,是我们的意识控制着自己的身体,用这个身体来完成自己意识想要做的事情,可这个生命体结束了不代表这个意识的死亡。

有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正因为无形的意识,可以得以寄居在人体里,有七情六欲,有三毒贪嗔痴。我们就像千年修行的白蛇想变成人身,尝遍人间滋味。可是得到人身之后,才发现人身可以为所欲为的事情太多了,而意识又太容易被自己所在的肉身带来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凡尘俗事困扰。

以至于我们忘了自己的初心,忘了自己的潜意识,忘了自己的灵魂深处。所以常常逃避自己的内心,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只想贪婪地拥有更多只能暂时拥有的东西。

读到这里感悟到这一点,心里不禁对修行之人心生敬佩。大家都拥有人的身体,可以尝遍人间各种滋味,可是他们却甘愿放弃种种凡尘的快乐,一心修心,修意识,修灵魂。

《西藏生死书》里讲到中阴,中阴是指:“一个情境的完成”和“另一个情境的开始”两者之间的“过渡”或“间隔”。

我们可以把人的整个存在分成四个实相:此生、临终和死亡、死后再生,这就是四种中阴。

此生的“自然”中阴

临终的“痛苦‘中阴

法性的”明光“中阴

受生的”业力“中阴

此生包含生与死之间的整个过程。

人体的存在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决定的。通过五大,我们的身体才得以形成和维持,当它们分解时,我们就死了。

在受生中阴的阶段,因为心已经不再受到这一世肉身的限制或障碍,所以”受生“到不同道的”机会“是无限的。这种中阴有外”存在“的意生身和内“存在”的心。

因为过去业报身的记忆在我们的心中仍然历历如新,就会形成“意生身”。意生身可以看见其他的中阴身生命,却无法被活的生命看见。

人死之后意识进入下一个轮回之间的中阴期,即是意生身的存在时期,是不是宇宙其中一个维度空间?而之后要面对的佛教里定义的六道轮回,又是不是宇宙多种不同维度的空间?

意识最终什么时候消失?

《寻梦环游记》里,在猪皮朋友消失了以后,埃克多告诉米格:他被人遗忘了,如果在活人的世界里没人记得你了,你就会从这个世界消失,我们管这叫终极死亡。米格问那他去哪里了,我见过他,我记得他。他说:我们的故事,只能由我们生前认识的那些人来讲,他们的记忆才管用。

埃克多说的终极死亡,是指意生身在它存在的空间消失了,然后又进入轮回或者又进入下一个维度空间,继续以其他形式存在?还是说这个意识在宇宙里永远消失了?

我暂时还没有信任何教派,对于此书讲述很多对于修行高深莫测的东西,我还没有能力参悟。我只能浅薄地把我看完此书后结合自己了解过的知识,做一个梳理,整理出一个思路。

对生命,对灵魂,对自己的意识,我会更虔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珍惜来之不易的此生。作者:曾玉玲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书之《活法》读后感2000字


读书之《活法》读后感2000字:

起初翻开这本书的初衷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甚至前看完序言的时候还有些不屑于顾,心里总是在想:谁还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努力赚钱是一种,享受生活是一种,静心修禅是一种,学无止境是一种,安心养家是一种,或许对于活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可当我看到书中关于实现理想这一章的时候,却彻底颠覆了我以前对活法的认知。

记得我们小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些人是想想而已,有些人确实身体力行去实现它,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的一生,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开始,不断经历各种问题一路成长,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或风风雨雨、或平平淡淡,或许只是为了在世间走过一回。但我们很多人都没有真正明白人生的意义所在,只是浑浑噩噩的得过且过,用文章中的话说就是不知道人生的活法而过了一生。这样的活法像极了断线的风筝,随风而走,任意飘扬,没有方向,最终只有坠落,没有任何价值而言。

看过《三体》的朋友一定记得这样一句话:“死亡是一座永恒的灯塔,不管你驶向何方,最终都会朝它转向,一切都将逝去,只有死神永生。”对于不可避免的死亡,在《活法》中强调的是更纯洁的灵魂,那么如何做到比出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呢?稻盛先生指了这样的一条路:所谓“精进”,就是拼命努力、心无旁骛、埋头眼前的工作。这就是提高心性、磨练人格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人的一生最需要的就是拥有一颗积极向上、为人友善、努力工作的心来一直引领自己,把自己的内心变得充实强大,继而能够影响身边的人,影响这个社会,甚至影响整个世界,从而能够真正地实现人生价值所在。

或许我们真的被所谓的命运所掌控,比如家庭、相貌、健康、头脑这些,但在命运之外,我们还被自己的心态所驾驭。不管现在的生活如何,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取决于你现在如何选,命运不等于宿命,所以我们才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也造福别人的命运。所有人都因为被需要而存在,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这样的活法,一定会为我们自己迎来光辉灿烂的未来~

不知所然的说了不少,下面开始进入正题

这本书不算很难读,静下心来2-3天就能够全部通读,不过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通过与自己的想法以及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进行对比,会有很多新的理解和感悟。这里我仅以书中几点写下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共同学习分享:

心态决定命运

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人生有各种活法,说到底还是心态的不同。用绝望的心情看世界,世界是黑暗的;用乐观的心情看世界,世界是美丽的;用什么样的心态看世界,世界便是什么颜色。与其抱怨、消极、自卑地活着,不如改变一下心态,去积极,主动,自信,健康地活好每一天。

持续努力,变平凡为非凡

树立崇高理想至关重要,但也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勤奋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梦想和愿望是多么高远,现实中的每一天都要竭尽全力,踏踏实实的重复简单的工作,只有通过不断积累才能一点一点壮大。

“喜欢”燃起热情

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及目标,努力地去做到最好。一旦达到了相应的目标,自己的内心会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随即再制定新的目标继续挑战新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产生热情,达到“越努力越喜爱”的状态,正向循环也就产生了。

磨砺心志的“六项精进”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谦虚戒骄

3,天天反省

4,活着就要感谢

5,积善行、思利他

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仔细阅读发现六项精进中前三条专注于“自我”,告诫我们需要付出努力,在得到成绩后要保持谦虚,要时刻对照检查反省自己;后三条专注于“他人”,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感恩,善待他人,不要因为别人的问题而自己烦恼。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我们的美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要迎接的挑战与考验也还有很多。让我们常怀谦虚之心、反省之心、感恩之心、利他之心,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中去多磨砺自己,让我们在阳光与风雨的交织中不断精进、前行。

以利他心度人生

作为父母,为孩子付出的目的不是想在孩子身上获得回报;作为老板,开办公司的目的也绝不仅仅只是获得收益,更要考虑客户的利益,还要对社会作出贡献。既要学会开拓,也要学会知足,因为知足带来我们内心的安定,以利他精神赚来的钱,也要以利他精神花出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序言中三个问题的理解:

1,什么是人生的真理?

在人生中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修炼,完成属于自己的人生使命。

2,生活的意义何在?

在正确的时间里面做正确的事情,专注且持续、变平凡为非凡。

3,人生应有的状态是什么?

对生活和工作保持热情,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作者:李莹

读书心得之《饥饿游戏》读后感2000字


读书心得之《饥饿游戏》读后感2000字:

一口气把The Hunger Games读完了。很激动,一方面是书好看,电影拍得好,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猫猫头陪伴我,他读过书,看过电影,我和他在这方面有共识,英文叫We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这个很重要。

《饥饿游戏》表面上讲的是一个电视直播的杀人游戏,在很多美国的电影小说里都有类似的情节,我们也可以从这种杀戮的残忍中认识人性。这是我对类似文学或者电影的普遍认识。但是这本书讲述除了以上种种外,还有人如何在乱世,在残酷中生存,反抗和发展。

小说的主人公Katniss 是一个16岁的小愤青。她和所有的年轻孩子一样,说话口无遮拦,我们把这个叫做“童言无忌”。如果你在一个很舒适很安逸的环境,身边还有很多人爱你照顾你保护你,宠你纵容你,那么你当然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她还是一点一点被磨灭了她的个性,她的锋利,很多青少年到后来都不愿意和父母说话,从本来的话痨变成了三缄其口的陌生人,也是有他们自己的原因的吧。

虽然她在家里不能从容,在学校和社会上不能自由,但是还是有一个地方让她放松,让她毫无负担,这就是她的森林,还有和她的同伴在一起的时候。所以我们做父母的想一想吧,为什么孩子要和其他坏孩子厮混?为什么还要加入什么组织帮派?他们孤独,他们无处宣泄。

那就让我们来看一下是一个什么的社会吧。

贫穷,受压迫,不平等,虽然在哪里都会有,但是在这虚构的国家里,贫穷还代表着死亡的威胁。只要你稍微有一点钱,你就可以用粮食来换取别人替代你参加抽签的机会。Katniss从12岁符合资格开始就一次次地重复投下她的名字,使她被抽中的几率大大增加,但是她不是唯一的,她的挚友Gale也是如此,比她去替代抽签的次数还要多。

所以这不是个例。有钱不只是可以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还可以免除生命的威胁。

上层社会的人不是这样想的,他们把这种建立在生命的杀戮上的残酷当作人性的坚韧,牺牲精神,他们自己吃饱饭了没事情做看孩子们自相残杀但是还要你们有同样的“体育精神”。胜者会得到无限的荣耀和食物。

对于弱者来说,这个犹如待选牲口的处境,这种看见自己平时的玩伴,朋友,邻居,同学,甚至于亲兄弟姐妹被选上去接受屠杀的感受,和参加葬礼有什么区别?

再来看一下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角,那个同样被抽中的男孩子。他是什么情况?他可能比Katniss的境况好一点吧,但是也不至于好到可以用粮食钱财来换取别人的替代资格。书中对他没有什么重笔墨的渲染,因为他和女主角的关系比较疏远,不像Gale那样是密友。

但是以上的寥寥几句,我们可以看出peeta是一个不屈服命运的孩子,他没有觉得自己是去送死的,他要抓住一切机会让自己生存下去,包括在火车上向未知资助者微笑招手,读书笔记包括讨好教练后台联络人,甚至他还会让自己的父亲去看望Katniss,保证会照顾她的妹妹不让挨饿,暗示她这个其实就是她参加游戏的最终目的(那么既然有人可以照顾你的妹妹了,那在关键时刻你放对方一马,你想得到的就一定会得到)。

游戏开始了。

聪明的强者首先做得是暂时的联盟,除去那些弱者,追杀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之一就是Katniss。为什么?她在训练结束初步评估的时候得到了11分的高分。这可能会使她赢得一些赞助者,在危急关头出钱为她送食物送药甚至改变游戏规则来保护她。

这样的共同敌人,当然要除掉!

和Katniss不同的是,peeta从一开始虽然尽力在争取赞助商,但是他没有这么锋芒毕露,所以他不是共同的敌人,但是他又想办法显示了自己的实力,所以没有被人当作需要除去的弱者。

这个很难啊!

你如何在人群中把握这个度?如何稍微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但是又比较低调,让对手不敢对你小觑,但是又不觉得你是很大的威胁?

Katniss 的实力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她错误地把自己的名气放大了,引来的共同的敌人,她又不善于沟通交际,所以她选择的是孤军作战,相比之下,peeta聪明多了。

好在Katniss是个聪明的孩子,善于观察,也会分析,所以她渐渐明白在游戏中潜在的规则,明白孤立无援肯定不会有好结果的。

要么在场内得到同伴的合作,要么在场外获得更多的赞助。

审时度势啊!很重要啊!

于是她得到了一个名叫Rue的女孩子的合作,这个女孩子很聪明,不张扬,所以很有利地避开了最初的一批残杀。

但是很不幸,Rue就是因为和Katniss在一起了,就过早地招来了杀身之祸。

当有孩子被杀害之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会在别人都离开后去收拾残局的,比如把尸体清理运回。

Katniss知道他们会这么做,但是出于对Rue的感激和怀念,她还是给Rue做了个小小的埋葬仪式。你也可以说她在作秀,为什么不呢?这个游戏从一开始不就是在作秀吗?只要没有认清这一点的,很快就会消亡。其实我们这个社会,这个现实不是一样吗?!

接下来的场景在小说和电影里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觉得可能因为小说里的情节感情太细腻,电影镜头无法刻画:11区的苦难人民,把自己勒紧裤带省下的赞助给Rue的粮食送给了埋葬她的Katniss,他们本来是可以取消赞助的,但是他们这么做了。可能是为了感激她,鼓励她,甚至于只是不想欠她这份情。总之,在这么凶残的游戏中,我们看到的是上层社会的冷漠和残酷,底层人民的真爱和善良。

读书笔记之《饥饿游戏》读后感2000字


读书笔记之《饥饿游戏》读后感2000字:

如果说小说前半部分是被游戏者之间的争斗的话,到后半部分就是被游戏者和游戏策划者之间的较量了。正所谓“与人斗争,其乐无穷”!

这真是这本小说最经典的地方:真正可怕的不是在前面挥舞大刀的屠夫,而是在后台策划这一幕幕情景的肉食者。

我用的抄写向小说的作者致敬,请读者容忍我蟹爬一样的字体。

臆想中创作的男朋友快要死了,他需要药品。如果他死了,他的女朋友会有多伤心!要让赞助商感受到这一点,否则peeta真的要死了!在情在理都需要救他,这一点我们大家都同意,管他是虚构的假象的骗人的女朋友,这个时候真情也好假意也罢,总不能见死不救吧。再说,我们都已经知道peeta 会是一个很好的帮手,智囊甚至是一颗有用的棋子!

Katniss此时此刻要做的就是一些情侣恋人之间的声调,动作乃至眼神,就可以打动本来就期望这些的赞助商们了。

知道对方要什么,知道我们的老板,上司,衣食父母需要什么,我们如何在最小的最低的程度的努力上做到利益最大化!

眼神,声音最终打动了赞助商,Katniss有机会获得救治peeta的良药。但是她因此遭遇了另外两个最强大的敌人, Thresh 和 Cato,前者是那个去世的女孩子Rue的同区战友,他是所有参赛者中最强壮最高大的;Cato所在的那个区不是以获取食物为目的去参加,他们有系统的训练,就是为了获胜的。所以一开始就被看好。

这两个看似冷酷残忍的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战友的:Thresh为了报答Katniss的陪伴Rue的最后一程并以花埋葬的恩情,就放过她了。Cato看见Clove的尸体并没有马上遗弃,还不停地呼唤她,说明他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只可惜来错了这个可怕的世界。

不要忘记了还有一个曾经的胜者:Katinss和peeta的导师Haymitch。这位以酒鬼形象最初出现的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也并没有把两位参赛者的要求放在眼里,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既不壮也不帅,并不吸引赞助商的眼球,那他是如何获胜的呢?

智取!

现在Katniss终于明白了他为什么不那么在乎两个孩子了。多少年了,他精心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送他们上战场,看着他们被杀死!这是多么残忍多么痛苦!

两难选择!人生处处充满两难选择!

我们来看看最后三个人的选择:

Cato 挟持了peeta,如果Katniss的箭射向Cato,他一定会留着最后一口气把peeta 一起揪下站台,底下还有很多黑豹等着他们。如果Cato杀了peeta, Katniss 一定会一箭射穿他的头颅的。

作为最后胜者的Katniss无法选择,作为最终敌人的Cato也不知怎样去做。

最后的胜利产生于智者peeta!

他用自己的手指在Cato 掐住他脖子的手背上做下靶心的标记,在Cato意识到的前一秒,心有灵犀的Katniss射出了箭。

眼看着唾手可得的胜利来临了,组织者不过瘾,当即改变了游戏规则,他们还想看最后的杀戮,想看情人反目,想死掉丑陋人性最后一块遮羞布。读书笔记这个世道永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残酷,残忍。小说《房间》(Room)里的女主人公被绑架拘禁在地下室好多年,受到非人道的折磨,她从来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渴望,她也没有怨恨被迫生下的孩子,相反她教养他鼓励他,让他的生活充满阳光,让他的心灵不曾受到任何扭曲,最终她教会了5岁的儿子成功地逃跑,从而解救了自己。

可是没想到的是,回到了正常社会的她却并没有得到正常的待遇,她受到询问,受到质疑,受到非议,好像被绑架是她自己的过错,在地下室被关了那么多年是她的意愿,到最后她反而不能承受这样的生命之重,选择了自杀。她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地下室里都没有自杀,到了人间,却被那些自命圣洁的人类逼得走投无路。

《饥饿游戏》也是一样。到底是谁饥饿?到底是怎样的饥饿?同样要逼迫这两个无辜的孩子走上绝路。

好在聪明的Katniss 洞穿了这一切,她和peeta假装吃有毒的浆果,看似一起殉葬,其实是反将了组织者一军。

但是策划人不是傻瓜。

我们看到的是无限荣誉,载誉归来的女孩子,她自己知道即将面临自身,亲人,朋友,甚至整个12区的灭顶之灾。如何在这些暗地里的强者之间周旋,存活,这远比在丛林里与野兽与敌人搏斗更可怕更困难。

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我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抄写,整理,归纳,总结。这些完全出自我对文学,对其反映的社会伦理,内在人性探讨的热爱。希望我的这份热情可以感动,影响,鼓舞我的孩子们......

《论语》读书札记之絮语2000字


《论语》读书札记之絮语2000字

最近都迷上了古书,越看越觉得有意思,思考之余也静下心来写写读书札记。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老夫子和他门人言行的书,并非是孔子一人所著,是他和其弟子共同的智慧结晶,是儒家思想的精华载体。(而其思想追溯起来就根源于中国最古老的著作之一《易经》。)看过《易经》的人都明了,阴阳乃一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地球上若只有女人,人类会灭绝;若只有男人,人类也会灭绝。同样,好坏也是一体,是相对存在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对于胡适先生当年主张的新文化运动,把文言文改为白话文这件事,大抵也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的吧。说它好,是因为“五四运动”以来,把文言作品改为白话文后,中国的教育确实是得到普及了,知识的传播面也广了,对世界的了解认识也增加了。然而这一改却也大问题来了,中国的文化从此也断了,国学日渐式微了。要知道我们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就保留在那些古籍中,而我们这些接受白话文教育的人很难看懂古文。古籍就如一座文化宝库,文言就好比一把钥匙,但“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却把这把钥匙给折断了,所以对于胡适先生推行的这场革命,我以为是有失偏颇的。中国人向来擅长于中庸之道,然而胡老先生却偏激了。中庸一点,兼容并包一点,让古文与白话文并存发展有何不可?近些年,又有人说要文字革命,摒弃繁体字,统一使用简体字;最近也听到一些要语言革命的声音,摒弃粤语,全国统一使用普通话,我也以为过于偏激了。

好像扯远了,再回来说《论语》。我以为《论语》是一本教人如何作人做事的好书,但不明白何故胡适时代会有那么多的人对它反感。后来才知问题出在《论语》的思想被讲解错了。而这一错并不是现在才开始,早在汉唐以来就一直错到如今。真谓一错千年,都不知误导了多少读书人。而这些错解也引来了“打倒孔家店”的问题。翻看中国的文化发展史,秦汉以前人们拿孔孟思想代表一切。然而今天看来是不全面的,因为除了孔孟思想之外,还有道家、墨家、兵家、诸子百家……而最主要的就是儒、墨、道三家。终观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史,但凡拨乱反正都仰仗道家思想;而天下太平了,则用儒家思想。儒、道本一家,然秦汉以后却把它们一分为二了,到了唐代后墨家的位置被释家取而代之,当年的儒、墨、道三家也就变成了儒、释、道三家,而这一变就延续了千年。

而所谓的“释”家就是从印度来的佛教,相传是达摩祖师在东汉末年时将其传入中国,它代表了整个印度的文化精华。但到了宋朝后,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教和波罗门教的思想占据了印度的佛学思想,也就是说宋朝后印度已经没有了真正的佛学,现在只有我们中国有真正的佛学。呵呵,从前是咱们的唐玄装西天取经,这回就该他们来东天取经了。

上面说过了,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主要讲儒、释、道三家。记得有位国学大师作了个很好的比喻,他说:儒、释、道好比三家店。

佛学就好比便利店,里面包罗万有,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可以去逛逛。里面的东西,你买也可,不买也可,时间不允许则不去逛也可,这样说释家好像可有可无并不怎么重要。但是很多在我们想来可有可无的东西,社会却是十分需要它。

而道家则好比一家药店,不生病可不去,生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动乱时期,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因为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故一个国家民族生病,就非去这药店不可。(道家有一个颇为传奇的人物,他就是鬼谷子,他和孔老夫子一样都是一位教育家,但我以为他的教学水平比孔子高多了。孔夫子弟子三千,然有m.i1766.com所成就也就七十二个,而七十二个弟子中能称得上牛称得上奇才的就只有子贡一人。而鬼谷子的弟子中可就多牛人了,如六国大封相的苏秦,使用连横策破苏秦纵合的张仪,还有写下《孙膑兵法》的军事家孙膑,辅助秦始皇的李斯,大将军李牧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奇才。)

儒家孔孟思想就好比一米铺,天天要吃,不明白胡适老先生当年为何药店不打,百货店不打,偏偏要打倒卖粮食的孔家店。想想或恐是胡适老先生当年留洋爱上了洋面包,以为全中国人都会和他一样爱啃洋面包,于是就把中国的米铺给放倒了。然而今天看来我们这些吃惯了大米的中国人还是不习惯吃西餐的。

国学,就是一座大大的文化宝库,然而今天我们这些八十后的人很多都对此一无所知,尤其是现在上大学和上中学的九十后。国学真的是日渐式微了。

又扯远了,再回来说《论语》。南宋之前的时代,《论语》并不用宋朝大儒朱熹的注解,直到明朝姓朱的做了皇帝便下令以四书考功名的考生,必须用朱熹的注解。从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都被限制于“朱熹的孔子思想”中。然而朱熹是否真的完全读懂了孔子,他的注解是否就一定正确的?借句《天龙八部》里面包不同的话:非也!!朱熹的注解的书只能仅供参考,学古人话斋:尽信书不如无书。孔老夫子也在《易经.系传》上说过两句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为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

朱熹的注解之所以值得商榷,最大的原因是他把《论语》圈断,当教条般读。而这种读法就不连贯,不系统,就难免会有断章取义的情况出现!

喜欢《读书之《西藏生死书》读后感2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