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红岩读后感1500字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1500字读后感

《啃书记》读后感15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啃书记》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我在家门口发现了一家杭州图书馆的社区点。这个发现让我一下子就兴奋了。我可以在家门口还书了,虽然借书是指望不上了。毕竟,社区点里面藏书肯定很少。出乎意料,我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本书。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我特别喜欢书名中的啃字。看书就像啃东西一样,要一本一本地读,一页一页地翻阅。人不可能一下子吃胖。

其实,我发现自己特别适合做那些需要长时间坚持才出效果的事情。因为自己发现记忆力不好,但是做事情能认真、能坚持几年也不会中断,所以适合做水滴石穿的事情。人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根据自己的特性来做事情,这样子才能事半功倍。换个词来说,人要认清自我,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高估自己。阅读就是这样一件适合我的事情。此书是12年出版的,不知道这本书在社区呆了多久,居然书本有股发霉的味道。我当时简单翻阅了一下,凡事对如何阅读的书籍,我一般都有兴趣。因为哪怕书中的一句话对我有用也是好的,这个可以对我未来看书有借鉴意义,而且万一借回家一翻阅,发现借错了也只不过是还回去的最坏后果。此书很薄,里面的插图很富有童趣味,我就把它借回了家。

书中作者提到,他用了6年多时间看完了1000本书,这1000本书(相当于万卷书)相当于他读了一次大学。古人有云:读书万卷始通神,作者完成了这个梦想。这一千本书读完,作者从古代的传统经典《尚书》、《诗经》、《史记》、《四书五经》到当代的小说、艺术、宗教、科学,他都有了一定涉猎。他又用了8年多,读完了人生的第二个一千本。作者相当于读完了两个万卷书。

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是读过了2500多本书的人。读过那么多书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对我这种读了250本书的人来说太有用了。作者阅读了20多年,而我才勉强坚持了4年。作者的阅读量是我的十倍,阅读年限是我的五倍。在豆瓣上,作者这本书的评分勉强6分,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本10分的书籍。一本书对我有用,它就担得起10分的书,对我无用,哪怕它是经典也无感。

作者提到对待名著的态度。名著基本都是百年前的作品,作家写作的时候都是用当时的语言写的,不一定很适合现代的你。现代社会变化太大了,如果没有专家的指导,真的看不懂这些经典。如果我们无法直接接受大师的指导,那么最好以现代研究这些大师的书当做一个指引,把这些解读大师的书当作我们的老师,这样我们才能够弄明白经典的意义。一旦读过了名家的见解,再看名著,就容易产生自己的观点。

作者喜欢新书。他认为读书应该从当下入手,然后再读中国的古典和西方的作品,这样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而且作者用新书更新头脑,让自己不断吐故纳新。人才会有新的思想、新的话题,身上总是散发着新的魅力。

作者也提到对待捷径和弯路的态度。我们每个人所擅长的领域中,都是因为自己走弯路最多才成为高手。任何人都不会代替你走那些弯路,可是没有那么多弯路,你就永远也达不到那个领域的极致。

同时,作者和我一样,都用表来记录阅读书的目录、日期、作者等,并把自己认为好的书做上标记。

阅读完此书,我收获满满。我对我未来几年的阅读之路更加清晰。我未来几年的一个目标就是阅读完一千本书,为自己的人生打个底色,然后再添加其他色彩。通过书籍,我可以更加认清身边的人与物,把书上的内容和我的周边生活联系起来,多思多想,人就会有不少的收获。我感觉未来二十年的中国,社会问题和人心理和精神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和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矛盾也越来越多,贫富差距也随着经济加速放缓而加剧,跨越阶级的事情在未来会越来越难,而人是一种不会满足的生物,当你无望的时候,你就容易走极端。现在社会上爆出来的事件:弑母、抢人、砍人等事件,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几十年,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现实生活总是比你想象中的荒诞和突发性,但是我们有书籍为你的思想打个底,你就会看开很多事情,你的人生路也许会走的顺利一些。开卷有益!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第一书记观后感1500字


【第1篇】

北方最近连续暴热暴蒸,天气预报说已经是10年之最。裹着暴热暴蒸走近电影院看《第一书记》,沈浩那件件感人小事则似给浑身大汗的我洗了一个透心凉的冷水浴,让我彻底走出聒噪爽遍全身;也似醍醐灌顶,让我走出一个个疑惑,明白了些许事理。

在沈浩没去小岗任书记时,我就知道小岗村了,那是万里副总理的试点,是一个很成功的试点。粮食问题是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首要问题,如电影镜头中原明中都皇古城城门上朱元璋亲笔题写的那四个大字:万世根本。有着“东方巴比伦”之称的明中都皇古城,在公元1369年由朱元璋下令修建。朱元璋都知道粮食的重要性,更何况700年后今天的政府。也如小岗村民说吃饱肚子时那开心的笑脸。

后来听说沈浩去了,知道他是从省一级的财政厅挂职选派到小岗村任村书记。听到有关他的事情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后来我还专门到网上查找过,当然网上的东西更虚,有说他在村里不得志、人际关系紧张、经常借酒消愁。昨天,我带着各种想法走进电影院,从屏幕上我看到一个真实的沈浩,一个感人的沈浩,一个无愧共产党员称号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小岗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20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10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3年。

作为一名选派干部,他能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实实在在地在那里干事创业。我深深被他执着着自己的理想、忠于组织和人民感动了,被他为了农村离家六载顾不上亲人感动了,也被他把最后的时间捧给农村感动了。

当我还回味在饰沈浩媳妇的徐帆一句听似可笑、实际寓意很深的经典台词“没坑时萝卜在,有坑时萝卜不在了”中,沈浩回到省财政厅联系业务,他的同事升任省财政厅副厅长,可以说在有坑时顺利跳进去了。没坑时难道他不想坑不争坑,我以为他会的,因为他感慨“当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当官”。这句感慨不是他无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不管他出于怎样的动机,只要他是萝卜而不是其它什么歪的东西,就好。这位已经跳进坑里的萝卜站在陵前神道上的32对石象生文官前,学着文官的样子双手交叉平放在胸前,摆出一副要继续当官的架子,让沈浩为他留影。给人们出了一个当官好,还是当沈浩好的问题。这个问题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回答。我凑凑热闹回答这个问题。有坑时就应该跳进去,否则萝卜长不大,甚至窝囊枯死。有了坑萝卜跳进去了、长大了成熟了能吃了,给老百姓的餐桌上加了一道菜。在鸡鸭鱼肉油水偏多,老百姓火气旺盛、普遍“三高”、体重超标的今天,有一道素菜缓缓火气、平平“三高”、降降体重,好事,大大的好事。更主要的是萝卜可以通气顺气,我衷心希望这样的萝卜官多些。没坑时寻找其它出路,比如沈浩到小岗,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出了名。

当小岗村的农民们踌躇满志的期待来年的春天时,一声惊雷将所有村民震呆了,整个村子顿时陷入悲怆的气氛中。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岗村动容。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纵观全剧,友情出演的名角虽不及电影《建国大业》多,但能有如此众多的名角给一个小小的村党支部书记捧场,可以说明沈浩的形象和他代表着的100多万村党支部书记的形象。

我有两点不明白,打沈浩的人后来为什么不提了。应该加上几笔,有个交待;一个芝麻官为什么能直接到国家铁道部与部长对话,是因为小岗的名字吗?

银幕上打出演员表,放映厅里的灯渐渐亮了,有些观众大概公务在身,匆匆起来快步退场。我等到银幕全白才站起来,其间我想,沈浩的事迹留在我心中有多少?另外在我脑子里还冒出两个事。第一个事是,人到了中年以后其实就不会再事儿兮兮的,因为中年以后不会再热泪盈眶、不会再冲动、不会再有空洞的幻想、更不会再问为什么活着这种幼稚问题。第二个事是,中国确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太多的人太多的事。

【第2篇】

诚然,我承认开始吸引我的是那种类似家乡气氛的环境,乡间的小道,成片的稻田,金色的菜花,古朴的民居。但是接下来吸引我的却是电影里那朴实,真实,甚至是触手可摸的那种厚重的质感,那种质感会让很多不了解皖北的人相信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且是实实在在发生在离城市遥远的那些令人新鲜,质朴,真是而感人的事情。

说实话,以我通常的关于主旋律电影的情感模式,我真的很难再次将他归于主旋律的类别里。因为多数主旋律在弘扬真善美时候,将正面人物烘托得高高至上,并不惜任何手段将反面人物五马分尸,将其人性彻底粉碎,恨不得打入十八层地狱才解恨,殊不知,这种伎俩恰恰使制片的人的人性阴暗面的马脚暴露无遗,这也许就是我们在看那类电影的同时所产生的怪怪的感觉的原因吧。

片中的主人公沈浩是个小人物,在公务员的最底层辛辛苦苦,勤勤恳恳,摸爬滚打多少年,就是没能升个一官半职。这个开头便给以现实制度,环境当头一棒。这样的人代表了一个群体,有千千万万个同样的主人公正在,以后还要,轴在自己的岗位上,社会没有给这些人以肯定,现在的状况确实也无能为力。就是这样的一个轴人,舍家弃业,一心怀揣着振兴一方的单纯并美好的愿望,走上自己的路。

对于片中的场景,我真的很难刻意的抽出几个来反映主人公的形象。也许是主人公太平凡了,就像那种掉入人堆里找不出来的那种,唯独不同的是他有颗更加滚烫的心,滚烫化为一种力量支撑着他,所以看起来他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主人公对家人的歉意,使他始终处于一种内疚中,但他的事业又不得不使他处于这种内疚中,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于是更加感到质感。另外,片中对其他人物的刻画也入细入微,让人感觉这些人就是从哪个村里临时拽出来的一样。

片中没什么大场面,但是确实有好几处让人感动的想哭的地方,记不清有几次了,只记得最后主人公和村里人吃年 夜 饭的时候,人们挨个给嫂子打电话,着实让人感动了一把,只是当时,主人公已经醉的躺在了五奶奶的床上,镜头拉高,满屋,满院子,满屋顶,满路上的人,桌子,和年 夜 饭……

故事的结尾没有刻意的安排主人公倒下的画面,只是平淡的叙述主人公得了心脏病去世了,这一手确实高,毫无做作,又让人深陷其中。只是在他女儿的钢琴声中,平静的结束了……

作为一部弘扬我党优秀事迹的电影,片中没有撼人的场面,而只是以感情为主线,在平淡的流淌中,渐渐的将故事从平凡拉向了不平凡,让人从嬉笑怒骂的生活中渐渐如到那个感动的画面里, 让人沉思,让人感悟。

作为一名 小学教师,这部电影让我感动,也让我思索。 让人感动,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唯一杀器。因为真实,所以我们相信,因为平淡,所以感觉很近。最后的感动其实都是在真实与平淡中自然而然的流淌出来的。没有光彩炫目,没有宏伟画面,就如中开头画面中的城墙,敦实而安静,如路边的田野,灿烂而具有生命力……

【第3篇】

小岗村的村民应该感谢沈浩书记,全国的党员更应该感谢沈浩同志。因为他用汗水和年华铸就了小岗村的今日辉煌,他用责任心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感动了所有的人。

沈浩同志一开始是迫于无奈才离开财政厅的,因为他在那里施展不出自己的才华。但是他有房有车,在外人看来,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工作也很体面。如果换做其他人,是不是会苟安于他那个位置之上,混个平安无事,优哉游哉呢?电影一开始埋下了伏笔,沈浩拔河得了第一名,然而自己却并不满足,一心只想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几个字。说明在他骨子里,任然流着一股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血液。这使他不会一辈子闷在平淡而平稳的机关工作中,而是努力寻找一个展示自己的“广阔天地”,希望自己能“大有作为”。

小岗村坊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啥也不干,不好意思;稍微干点,意思意思;干的太多,你什么意思?!这是用来讽刺往届如走马灯一般换届的领导。与第一次大会上村名奚落他“是来镀金的”遥相呼应。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踏实做事与迅速升职在历届农村领导人身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农民们无奈而又不得不接收这一灰色的种子在乡村之间生根发芽。升迁固然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实干又何尝不可?难道农村就只能是官员的跳板?农民就只能守着自己的田看着小康生活永远离自己那么遥远?

沈浩选择了踏踏实实地扎根小岗村,为村民谋福利,是出于一个共产党员的良知。能不能做事,不在乎官大不大。在小岗村,沈浩书写了一曲浩然长歌。第一次开村民大会,他就认识这个村不少的人,说明他对这个村的情况已经基本熟悉,反映出他踏实认真的态度。通过法律手段收回村委会的铲车,表现了他公正执法的态度,而用吊车将铲车吊出小院,又表现出他对普通老百姓的尊重。一家一户的走访,亲历亲为的劳动……这一切的一切,让人为之动容。沈浩有一颗热爱人民,热爱工作的心。再小的工作岗位,他都全心全意的投入。他没有把这当成工作,而是当成了事业,当成了用心、感情和年华去浇灌的事业。

最终,他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曾经书写历史的“红手印”又为他出现了好几次。纸上鲜红的是农民们的感激和期望,是像血一样浓浓的信任。路修通了,房子建起来了,工厂拔地而起……这都不能证明什么。老百姓自发摁下的“红手印”,一个接一个的用手机给他妻子拜年,全村人聚起来一起吃团圆饭,甚至留下他的骨灰长眠小岗村……这些才是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价值所在,才是他作为一个书记的价值所在。他实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理想与追求,是值得敬佩的高度和境界。

丈夫和儿子重新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这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善良的品质。他不仅是人民的“父母官”,而且是“人民的儿子”。他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希望。一个共产党员,出自人民之中,就应当为广大人民群众着想,站在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第一线,征地办厂是这样,披麻戴孝更是这样。电影中老带头人向他伸出了大拇指:“你是真共产党!”这简单的几个字掷地有声,代表了广大群众对他的由衷感激和敬佩。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就应当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爱人民所爱,恨人民所很,将一颗真心交给广阔的天地,在人民的团结中大有作为。

做一个大写的人。沈浩书记用自己光辉的生命告诉我们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当学习他无私为民,艰苦创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精神,做好每一件事。在实干中,在对工作和事业的真切热爱中,更加深切地体验党性的光辉,体验人性的光辉。

观《第一书记》有感1500字


观《第一书记》有感1500字

田 莉

沈浩,轰动全国的新闻人物,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2009年11月6日凌晨,于凤阳小岗村党委书记任上心脏病突发去世。他是大写的人,是全社会的好榜样,更是每个党员干部的楷模。

影片《第一书记》,真实再现了沈浩在小岗的生平事迹,将一个伟大的党员干部形象,演活了。在场的观众,望着荧屏上的沈浩,无不潸然泪下,他无私奉献的品格,不是谁想做就做得出的。他在影片中放光,升华;这是他共产党员的本性使然,坚定的、博爱的、负责的,认真对待每一件大小事,他做好了他自己。他的人生是光荣无悔的,我们在影片中受到了一次艺术的大洗礼,于是也幻灯片似的反醒自己,感觉惭愧。相比之下,那么多人成了"渺小的苟且偷生者",我的脸也在发烫,觉得自己很卑微。身为党的一员,而没有施展开自己,没有发掘出自己。

2004年2月,沈浩作为安徽省财政厅副调研员,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被选派到小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或许,这正是他光辉人生的开始吧?在这里,他获得了许多赞誉,比如,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特别奖,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人三十事"先进个人,及"全国百名优秀村官"等称号。他珍爱自己的荣誉,一分荣誉,代表的是一分耕耘,甚至更多的付出。

从沈浩的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大写意的党员人生,是的,生命的质量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密度。村里的人由开始的不信任,到犹豫和迟疑,再到佩服和尊敬,这是一个较量的考验的过程,也是"漫长"的过程。沈浩的心"冷"过,这"冷"是看到小岗的落后而着急的"冷",是责无旁贷的"冷",是他到来的第一天,就把"让小岗富裕起来"当成了使命;把工作当成了事业。是他看到了内心真正的自己,在这一宏大愿望和召唤下,他横下一条心,铺下身子,扎根基层,实实在在地为小岗做事了,小岗人好感动。

终于小岗发展壮大了起来,村子存在多年的矛盾也由此化解了,这是沈浩的作用和成绩。到2006年,是小岗起色的第一个台阶,是他为小岗的进步殚精竭虑的第一季,小岗以他为荣,小岗人要挽留他。他们都说:沈浩是小岗发展变化的第一人!小岗不能没有他,他"舍小家,顾大家",他是小岗的恩人。他来了,小岗才开始前进。过去的小岗是死气沉沉,他好像专门为了小岗才来,又好像他的个人价值在这里才得以实现。现在,小岗活了,活色生香,小岗人也活泛了。沈浩是这一方沃土的带头人,开掘了大家的潜质,凝聚了大家的力量。

三年很快过去,他们舍不得他回省城,乡亲们要摁手印留下他。他们的日子眼见得好转起来,气氛多么融洽呀,他们在心底里暗暗感激他,至此,他成了小岗的一个重要支柱。甚至,在春节,人们也舍不得他走,大家要留下他吃年夜饭啊,这是小岗的心意。

在小岗有一句话说得响:一朝越过温饱线,二十年迈不过富裕坎儿。改革开放三十年,沈浩的到来,是小岗的福气,他的公仆精神在这里浩气长存。2005年他在日记中就说:人生能有几个三年……如何度过怎样才能使这有限的时间里为老百姓办更多实事,这是要好好思考和努力去做的!2008年,他又在日记中写到:母亲一再嘱咐,听党的话,听领导的话,不花公家的钱。

那几年,他不断地写着日记,不断地勉励自己。对于他来说,肩上的担子很重,事业也才刚起步。第六个年头,他打算回家了,妻子需要他,孩子需要他,年老的母亲更需要他。妻子也有许多怨言,孩子的功课需要辅导,母亲需要照顾……妻子身边没了依靠。2009年,他考虑了一下,真想回家陪陪家人,但更多的小岗人按了手印,他觉得他走不开,可还是想回家看看。时日如剑,只是,只是这一次,他真的回家了,他太累了。要知道六年来,沈浩从没动摇过啊。一心扑在小岗上,当妻子埋怨时,他就说"就当用小岗的荣誉弥补了吧".其实,家人只是心疼他,他深深懂得若没有家人的支持,也就不会有他的功劳。

步入小岗的那一刻起,他就用实际行动感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走访了每一户。他想尽力做得更出色,他要做出点样子来。他是这个时代的楷模。影片给每个人上了一堂政治教育课和人生哲理课。人生短暂,嘱托我们要好好善待它,珍惜自己的事业、工作、友谊,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当时日渐远,你回望,或会发现,曾以为不可放手的,只不过是生命瞬间的一块跳板。所有的哀伤与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可变精彩。什么是无悔的人生?沈浩是。他让我们淡然面对,积极把握,在有意义的选择中做自己。

沈浩同志虽然走了,他是踏着时光铺就的一段路走的,但他又以另一种形式回到现实中来,以别一种方式返回人间。

作者简介:田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作协会员,山东书画学会会员,中华精短小说学会会员。

窃书记读后感


窃书记读后感(一)

《窃读记》我们五年级语文书的第一课,是台湾籍作家林海音所写的一篇文章。读完这篇课文后,我的感触很深很深。

这篇课文写的又朴实而又感人,以窃读为线索,以作者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的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和对书的渴望。

因为当我读到课文中主人公放学后匆匆地从学校离开赶到书店,小心翼翼而又急切地跨进店门,渴望读书的场景时,我被他感动了。所以我也想每天也是急匆匆地离开学校,赶到书店读书。可是心里想的是写完作业,好好地玩一场电脑游戏该多好呀!

我和书中的主人公相比,我是多么不知道珍惜时间。尤其是当我读到主人公在人群中读书的恐惧和在借雨天读书的快乐时,这时我很想和作者相比我是多么幸福的呀!我们现在的书店宽敞明亮,各种书籍应有尽有。而且所有书店都向我们敞开着大门,我们在那里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畅游在书的世界里、书的知识的海洋里。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呢?

因此,我要向冰心奶奶所说的: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好书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因为谁拥有知识,谁就是学习上的富翁,所以我愿意成为学习上的亿万富翁!


窃书记读后感(二)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窃读记》,使我感受颇深。

《窃读记》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去书店窃读,从书中得到了很大乐趣的事,她常常光顾书店,却从不购买书,所以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在人群中或者贴在一个大人身旁。直到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书店的日光灯也亮起来的时候,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时还会为了看完一本书而跑几家书店。她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真令人感动。

文章里令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仔细想想,这句话有着很深的含义。老师告诉我们,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对我们来说,书籍和粮食同样重要,因为书籍就是我们的精神粮食,它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可见,读书是多么重要啊!

现在,虽然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读书,但是却有些同学不爱读书。想一想从前,作者要读一本书有多困难啊,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窃书记读后感(三)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林海音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困,买不起书,因此到书店去窃读。窃读时,林还音因为收获到了新的知识而快乐,也因只读书不买书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而担忧、惧怕。她想尽办法读书,人越多,雨越大她就越开心,因为他可以尽情地阅读她心爱的书了。林海音每天都是匆匆地来,依依不舍地去。尽管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可见儿时的她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感到脸上发热。它使我想起了一件事。一天上午,妈妈带我去书店买书,我挑了很多,如《智慧背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昆虫记》、《爱的教育》妈妈都一一给我买下了,可是买回家后,我就不愿意看了。下午,作业做完后,我闲极无聊的摆弄起一支笔来,妈妈看见了当时有点生气,但还是耐着性子对我说:乖,休息一会儿后看点书。不想看我头也不抬的说,这些书可都是你自己挑的!妈妈有些生气,我冲她瞥瞥嘴,不情不愿的拿起书看了起来。可我看书时一点也不专心,一会儿喊肚子饿了,一会儿又说渴了,一会儿又要上厕所。表面上看我在读书,其实我的心早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想起这件事我就惭愧,和林海音比起来,我是多么的幸福,但我却从不珍惜。不过,我已暗下决心,向林海音学习,学习她那种爱读书的精神,对书的热情和渴望得到知识的那种决心。

镇委书记 读后感(3)篇


整本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贺正宗担任灌河镇党委书记四年以来所开展的大部分重要工作。从乡镇代表换届选举、教育集资、公路建设、乡镇企业、支柱产业、计划生育到信访疏导、班子建设,真实的反映了在乡镇基层工作的酸甜苦楚。小说中直述官场黑暗面的文字不少,官场风气与如今反腐倡廉之风大相径庭。虽说这种腐朽的社会风气不值得宣传,但正是这种真实才能吸引更多读者,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宣传作用,以此敲响更多人的警钟。小说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述贺振宗书记为灌河镇建设里外开弓鞠躬尽瘁。同时,字里行间也无不透露出官场中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趋炎附势。因此,作为乡镇一把手,虽说不上一人之下,但至少也是万人之上,要想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立足脚跟谈何容易。作为一个乡镇党委书记,我认为有威严是立足之本,而威严往往来自于政绩和人品,这就要求同时兼顾思路清,方法活,口才好,逻辑严谨,举重若轻等这些辅助技能。诺,要想上位人民的父母官确实难度重重。另外,小说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车到山头自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很多乡镇工作的确是纷繁复杂盘根错节,既有上面的压力又要对下面负责充分考虑百姓的切实利益,同时又要为自己思量,因此难以保证面面俱到,难免会顾此失彼,但只要有心便能找到求解之道,抓住主要矛盾,化整为零,逐一击破。前人的经验教导我们:最忌讳的不是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如果没有徒弟们齐心协力奋勇抗敌,那么师徒四人就不可能最终取得真经为后人千古传唱。你看,生活就算到了穷途末路,前方也未必不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啊。最后,在感谢作者给我带来思想冲击的同时,对作者的违纪行为深表遗憾。

打小就知道一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和中国大地上无数个乡镇一样,《镇委书记》中的灌河镇当然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七所八站,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这部书叙述的就是该镇党委书记贺振宗在任近四年的工作生活经历。在我国当代的各级政权中,乡镇是最基层的一级政权,但又是最重要的一级政权。乡镇干部要面对面地和人民群众打交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贺振宗在他将近四年镇党委书记的职务上,亲身领导并参与了诸如换届选举、教育集资、乡镇企业、公路建设、支柱产业、计划生育、提留统筹、信访疏导、班子建设等各项工作,其中的苦乐,一言难尽。越来越突出的“三农”问题,在作者的笔下描述得具体、生动。为灌河镇有这样的父母官感到高兴,真希望我们国家能多出一些这样的好官。

       本书的语言诙谐,幽默,用个当下特别时髦的词来说就是特别的“接地气儿”,读起来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属于那种来自于乡间地头的土壤味儿,很多的歇后语作者是随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让人读后忍俊不禁的同时,又觉得着实颇有嚼头的感觉。

        本书采用了明清古典小说中的章回体,这样的好处就是让人每次读起来都能大概知道这一章讲的是什么,这也是本书的一大出彩之处。

徐徐展开的乡镇生活画卷,塑造的人物群像有血有肉,主要领导之间不再是戏剧中的正邪对立,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抱负,是他们把一个个国家报告中的抽象概念一一填充变实,铺桥修路,买车,建学校,上访,致富奔小康,可以说作为最基层政府的成员他们的名字湮没无闻,他们的功绩有目共睹……

当然,文中提到的腐败,个人问题,操纵选举,阻碍公检法调查,公款消费,瞒报虚报和不报,也是我们看到基层政治生态中的不健康因素。这值得我们有所警惕与借鉴,在批判的同时努力思考破解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强求基层领导的个人道德水准~

总的来说本书诙谐幽默,人物描写具体生动,对于基层生活理解深刻,值得一读。

大姐书记之路读后感


大姐书记之路读后感(一)

闫楷

读完《大姐书记之路》,掩卷常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陈大姐平凡又伟大的事迹深深的感动了我,陈大姐数十年如一日,关心基层职工,在职工的记忆中撒播温暖,让职工感受到集体的温馨。陈大姐心系群众,努力实践党的宗旨的作风,常年奔波在外,身临一线和基层,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首位,千方百计的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陈大姐情系职工,一心为民,尽心尽力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与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被职工亲切地称为"大姐书记"她不仅关爱本单位职工,而且还关爱职工家属和农民工,不仅关心优秀员工的成长,而且还关心犯过错误的员工的思想转变和进步,她说"越是犯错误的同志,我们越要关心他,让他尽快从挫折中走出来,开启新的生活"

有种人就是如此,在平淡的工作生活中,如春雨润物般的将信念、精神、温暖、友谊植入人们心中,而不被人们所察觉,但当她猝然离去,人们才发现她是如此的伟大,让人如此的难以割舍,才发现她已经在无形中打造了一种精神,鼓励而鞭策着现在的人,并将继续鼓舞更多的后人,陈超英就是这种人,一个可亲可敬的人,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读着陈超英的先进事迹,忽的感受到一种由心而生的暖意。她的一生充满着爱,使人感动,这种爱虽然平淡,但能令人感到震撼的力量,就如同风的力量,无须张扬铺排,却能让人铭记于心;无须渲染夸张,却能使人感动不已。

她身上有矢志不渝的信念。当她所在的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她能坚守岗位,和颜悦色的为职工宣讲国企改革方针政策;当她面对部分职工对企业的误解和无理取闹,她能始终忍辱负重开展工作。她用爱与坚守化解了职工的怨气,用心贴心的沟通感化了职工。渐渐的,在误解、责难、谩骂之后,职工也逐步把她当做了自己的"贴心人",把她亲切的称为"大姐书记".在企业困难时期,她本有机会脱离"苦海"回北京工作,但她毅然选择了坚守,她说:"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努力,困难是暂时的,我坚信中建五局一定能够搞好!"

在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太多了,但有才华而又忠诚的人却不多。只有忠诚与能力共有的人才是真正的企业精英。陈超英就是企业真正的精英,她具有可贵的忠诚品质。在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面临内债清欠、理顺劳动关系等矛盾,作为工会副主席的她始终坚守岗位,忍辱负重开展工作。当时,她有机会回北京工作,但她毅然放弃,她说:"我的生命已经与这个企业紧密相连,虽然它现在困难,但我相信这是暂时的。"

忠诚的具体表现就是尽忠职守。她说:有些事,不用领导交待,要用主动负责的职业精神和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解决好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给领导和企业交满意的结果。

忠诚是一种智慧,忠诚更是一种品德。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就采取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陈超英有两个亲妹妹失业十多年,几个侄儿大学毕业到外地打工,却从来没有利用职务之便给任何亲人在单位里安派工作。她恪守职责,铁面无私,这与近年来"裙带关系"、"官二代"形成鲜明的的对比。

毛泽东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企业管理更是如此,发现问题在现场,解决问题也要在现场。在企业脱离现场就没有发言权。陈超英就经常深入企业的现场,她殉职后,人力资源部门统计,她每年平均有200天深入施工一线,大家都戏称她为工作上的"超人"、事业上的"超女".这与官僚主义蔓延的当今社会,有形成了反差。

"宰相取于州郡,猛将起于卒伍。"像海豚一样,要想"浮上来",先要"沉下去".潜下去越深,跳的也就越高。陈超英热爱工作,忠诚企业,经常深入项目生产一线,她用无私的奉献演绎了一段精彩的人生。

通过对陈大姐精神的学习,我作为一名中建人感到骄傲,也使我感到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什么岗位,都要保持一种激情、敬业的精神。她的人格魅力激励着我不断前进,而她的精神力量,也必将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每个人都要以陈大姐为榜样,切实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自身的岗位上做出最大的贡献,为企业的成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向"大姐"陈超英致敬!

大姐书记之路读后感(二)

大德无痕、大爱无声

黄海路 陈超英

读着"陈大姐"的事迹我的眼睛一次又一次的湿润,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员工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大德什么是大爱,陈大姐的一生充满着爱,她的爱很平凡,但却震撼着每个人的心,对我们的内心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礼。

她用矢志不渝的信念诠释着忠诚,在"陈大姐"身上让我们深深地感触到忠诚的含义, 在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面临内债清欠、理顺劳动关系等矛盾,作为工会副主席的她始终坚守岗位,忍辱负重开展工作。当时,她有机会回北京工作,但她毅然放弃,她说:"我的生命已经与这个企业紧密相连,虽然它现在困难,但我相信这是暂时的。多么平凡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但却让我们为之感动,这才是一个企业真正的精英,真正的精神楷模; 追寻陈超英的成长足迹,不能不说到她的父亲——一位爱国老华侨,出于对党的向往,上世纪50 年代初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生活,回国从事党的新闻事业,历经"下放"和" 文革"考验,一生不改共产主义信仰,退休后实现入党夙愿。她深得父亲言传身教,从小热爱党,参加工作后无限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国企的事业。"陈大姐"同时又是一名出色的党员,为党的事业付出了自己有限的生命,她用数十年的坚守诠释着忠诚。

她用严于律己的品质彰显着无私,无私可以脱口而出,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做到无私心,在这个喧噪浮华的世界,"陈大姐"用行动给我们深深地上了一课。发生在陈大姐和她妹妹间的一件事"我儿子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株洲一家商场打工,很想姐姐为他在中建五局安排一份工作。我当时认为,姐姐是分管人事工作的领导,安排一个岗位应该不是难事,更何况我儿子是姐姐在长沙唯一的亲外甥。但是我很了解姐姐的个性,我去说可能不会有结果,就叫儿子自己跟姐姐提。儿子鼓起勇气找到姐姐,却失望地耷拉着脑袋回来了。儿子赌气地说:"姨妈真不通人情!"之后陈大姐找到妹妹说:"如今单位风清气正的环境来之不易,不能因为个人私利影响了风气。"简单的一句话,却意味深长,陈大姐用这句话警示家人,同时也警示着那些不良的社会风气; 她在出差或办公事刷自己的卡,刷了多少次,用了多少钱,自己也记不清,不仅如此,她还拒绝了制度规定应得的三年累计126000余元车贴,被身边同事笑称为"傻书记".可是谈到"傻书记"我们究竟会有多少人会不好意思的低下头。

她用激情满怀的态度证明着进取,提到陈大姐这一点我不由得想到了无数的数字,她不顾自己已年过半百,先后8 次深入金沙江边悬崖绝壁上的公路项目,5次登上海拔3000 米的云南轿子雪山旅游公路项目,3次辗转20 多个小时、带十几大包急需物资和慰问物品深入刚果(布)项目。常常是今天还在云南边陲的工地上,明天又去了福建长乐机场快速通道的隧道里,再过一天又到了大连长兴岛的引水项目。今年5 月,陈超英和总经理旷庆华去云南出差,办完事后当晚要走,得知没有飞机,只有一趟慢车,旷庆华劝她休息一晚再走。陈超英却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必须赶回去。"就这样,她坐了16 个小时的火车连夜赶回长沙。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办公室里。写到这里,对这位"大姐 "的敬意又一步加深,是的,她是伟大的,平凡中的伟大更令人感动。

35 载平凡的工作中蕴育了优秀的品质,35 年如一日保持着高尚的风格,12700多个日子的点点滴滴让每一个熟悉陈超英的人是那么的难忘、让每一个不熟悉陈超英的人都肃然起敬。她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品质筑起一座丰碑,激励着我们。陈大姐离开了我们,但"大姐"精神却深深的留在我们心里,她一身的浩然正气必将长存人间。

学习了陈大姐的事迹,我感动的同时深感骄傲,作为中建的一员,以后必将以陈大姐为榜样,积极进取,提高自身素质,切实的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德无痕 、大爱无声

陈大姐,您一路走好!!!

中建一局武汉黄海路隧道项目 李建

《省委书记》读后感


《清朝十二帝》读后感(一)

康熙、雍正、乾隆,他们的名字2020家喻户晓。所以,我有一种想要去了解他们,走进他们那个年代的冲动,因而就翻开了《清朝十二帝》,尝试着去揭开清王朝神秘的面试,走进清王朝的兴、盛、衰、亡。清初。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第一代君王努尔哈赤,留下了赫赫战功。他以十三副遗甲起兵,但在当时众多的女真部落中,他也不过是个小人物。然而这个小人物,只用了三十多年,就统一了女真、建立了政权,占据了原本重兵集结的辽东,并正式向明朝挑战,最后还开创了大清王朝这个大时代,这个大时代占据中国历史舞台长达296年之久。作为一个时代的奠基人,他的功绩堪与日月争辉。是的,成功对于努尔哈赤来说,就像是天注定的一般,他的性格,他的经历,还有他的社会背景注定他会开创一个新的时代,注定他会成为一代天骄。

第二代君王是皇太极,他的政治生涯中,对内革除弊政、调剂满汉,对外勇战扩充,为清兵入关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代君王是顺治帝福临,他的母亲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孝庄文太后。他是大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

第四代君王是很多人都喜欢的康熙帝,他是清代皇帝中最勤奋好学的皇帝之一,手不释卷;而且对科学知识特别感兴趣,御用多位外国大臣共同探讨。传说,他还是一位风度翩翩的美男子。还有就是他的成才,他的即位,都是多亏了孝庄太后的大力支持,而他自己也是发自内心地,真心地感谢祖母的培育、爱惜之情。第五代君王是雍正帝,他的即位几百年来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与此同时,他死因不明,总之就是一个多谜的皇帝。康熙之后是第六代的乾隆,他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他将清代的经济和文化推到了极致,但是晚年固执教条也为大清的灭亡埋下祸根。

第七代是嘉庆帝,第八代是道光帝,第九代是咸丰帝,他将清代的昏庸政治发挥到了极点,他过了错误的一生,而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娶了慈禧当老婆,第十代是同治帝,第十一代是光绪帝,第十二代就是做过阶下囚,也做过市井市民的傅仪了。曾经盛行一时的大清王朝,到了傅仪这一代君王这里,就已经是完全灭亡了。

看到大清王朝从兴起到没落,心中有由衷的伤怀。清末,真的是一帝不如一帝,屈辱中有更屈辱,看了之后,让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咬牙。当然,我也为清初的英雄们感到自豪。


《清朝十二帝》读后感(二)

提起努尔哈赤,人们便会不由自主的竖起大拇指,用伟大这个词来形容他,实在恰当不过。他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创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就是大清王朝,占据中国历史舞台长达296年,为自秦以降整个中国皇朝历史的七分之一。作为一个时代的奠基人,他的斯功斯绩,可与日月争辉。

时势造英雄。那是一个怎样的乱世:朝廷腐败,内忧外患;女真内讧,岌岌可危;兵荒马乱,社会动荡。那些年,努尔哈赤是不幸的,先是丧母,继而丧父。童年的他又何时如我一般,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然而,历史眷顾了努尔哈赤,他的勇气和智慧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悄然绽放。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时势固然重要,然而英雄的诞生,终究还是靠自己。努尔哈赤少年经历的磨难促使了他独立性格的形成。在百般煎熬的生活中,他学着自谋生计,他开始结交朋友,他独自承担痛苦。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的确艰辛,却也铸就了努尔哈赤他日的成功。我相信,成功过后,那童年的阴影一定仍缠绕在他的心头,此生挥之不去。当然,努尔哈赤成功的筹码定不止这些,过人的胆识和勇气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萨尔浒战役中,明朝军队向努尔哈赤发起进攻,此时处于劣势的他,不慌不燥,沉着冷静地说:恁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终于,在这个各个击破的总策略下,努尔哈赤获得大胜。在四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努尔哈赤饱尝了人间疾苦,同时也总结了丰富的兵坛经验。在战场上,他临危不惧,凭着刚强的性格,愈挫愈勇,终于成为一代天骄,成就了一番伟业。

其实,我们早就应该知道,努尔哈赤的横空出世并非偶然。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拥有那般的性格与经历,这样的结果也是必然的,成功对于他是一条必由之路。

在与努尔哈赤的对比下,我感到沮丧,不止为我,也为一切和我一样的孩子。我们永远也无法成为下一个努尔哈赤,即使我们和努尔哈赤拥有同样的社会条件。因为,能吃苦,肯吃苦的孩子越来越少。在这个物质泛滥,信息爆炸的新时代,我们哪会轻易学到吃苦!

时间是匆匆,人亦是匆匆。不过数百年的变迁,人间却早已换了模样。可是不论四季怎样更替,我总认为少年强,则国强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清朝十二帝》读后感(三)

《大清十二帝》这本书是在我饭后的椅子上和睡前的床上陪我渡过了些许的时日,现在总算可以将本书回归在书架子上了,平时自己就这样在椅子上或者床上时而翻阅几个篇章用以消遣,同时也可以算是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面吧。

《大清十二帝》这本书主要是介绍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十二个皇帝。大清共有12位皇帝,分为入关前的两个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入关后的十个皇帝: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光绪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

《大清十二帝》分为十二个章节,分别是:野皮猪努尔哈赤天命汗、文武兼备的创业之君清太宗皇太极、身许佛门清世祖顺治帝、雄才大略的盛世君王清圣祖康熙帝、铁腕惹下的千古骂名清世宗雍正、好大喜功的诗人皇帝清高宗乾隆帝、谨守祖业的守成之君清仁宗嘉庆帝、崇俭倡廉的平庸皇帝清宣宗道光帝、内忧外困的苦命天子清文宗咸丰帝、因人成事的短命皇上清穆宗同治帝、无力回天的囚徒皇帝清德宗光绪帝、见证历史变迁的末代君王清宣统帝溥仪。

清朝最鼎盛的时期是康熙,雍正和乾隆前期,后被称为康乾盛世。康熙讲究以柔克刚,雍正要求严肃,而乾隆则是刚柔并济,在他们的统治期间,清朝达到了鼎盛的时期。但到了乾隆后期,乾隆帝有些沾沾自喜,开始玩乐起来,其中最大的例子就是大贪官和珅的出现,由此,清朝开始转衰。到嘉庆帝时,他虽然积极打击贪官,但当时的风气已形成,嘉庆帝只得郁郁而终。道光帝的一辈子只能用节俭来形容,他没有历代帝王奢侈的习惯,也曾勤俭治国但无奈清朝已经走向衰败。到了苦命天子咸丰帝的时候,清朝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不断发生。同治帝时,清朝早已腐朽不堪。光绪帝只是个傀儡皇帝,国家大权都掌握在慈禧手上,光绪帝虽主张维新变法,却被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镇压了。溥仪是见证时代变迁的末代皇帝,他登基后仅仅三年,就被逼退位了。

《大清十二帝》是详细介绍清朝的一本好书,它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清朝200多年的历史!

《总书记用典》读后感2000字


《总书记用典》以总书记引用的古典名句为主线,既结合引用时的语境对典故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同时对典故的背景义理进行诠释。品读《总书记用典》,感受总书记对经典的理解和运用,感知古典中经世致用的魅力,感悟政治与文化的深刻哲理。

以下是同学们讨论、阅读后的感想与体会。

辩证篇

本章的开头开门见山的指出,恩格斯曾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便点明辩证法与当今社会,当今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重要意义。文中直言,对立与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没有哲学的系统论,过程论,矛盾论思想,怎么胸怀大局,洞察大势,主持好一个领域的工作,领导好一个地方的发展。从中,我深切体会到了总书记对辩证法的器重以及对官员的要求及殷切期盼。

法治篇

在此篇中总共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用典。分别论述了法治与强国,法治与治国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法制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尊法守法对于每个公民的必要性。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此番言论出自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之口,是一条毋庸置疑的真理,那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引用这句话是想向我们强调什么呢?通过学习对这句话的解读,我们了解到真正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深处的,让公民从心里尊重畏惧法律,而如何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这就需要把奉法者强落实到各个立法、司法、执法者身上。我们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应当通过在校园中对《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等课程的学习做到了解法律并以此严格约束要求自己。法律是做人的底线,是我们必须坚守的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句话也同样在强调法律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重要,不同于上一句的是,这句侧重点在善字上。是说对于一个国家,所谓善法首先要以人为本,其次要符合国情,切合实际。立善法后便要守善法,让其真正发挥其善用,这一步便需要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来实现了,而我们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分子必然要更好的做到社会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只有做好这些基本要求,严于律己,才能有资格去谈建设富强祖国的伟大理想抱负。

信念篇

毛泽东同志说;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改革先锋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候担任主教练,以梦为马,带领中国女排获得了里约奥运会、世锦赛等多项世界大赛冠军;在水稻之父袁隆平眼里,梦想是让水稻像高粱一样挺拔,稻米结得像葡萄一样一串又一串;互联网行业带头人马云等。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拼博,为梦而生,因梦而强。

人生的小河在信念和理想挖出的沟壑里流淌。理想和信念是发展之根本,正是因为坚定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一些人虽九死而尤未悔、历百折而仍向东。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必须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品格,不论风吹雨打,总要坚劲挺直。自觉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始终做到理想信念不滑坡、革命意志不动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创新篇

十八大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其中洗洗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即引申为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技术创造前有詹天佑京张铁路人字形铁轨的奇思妙想,后有马云无人药店、无人酒店的大胆尝试。近几年来,国产品牌越来越频繁的在国际电子产品展会CES展中登台亮相,向世界展示来自东方的强大力量。既让我们为国内科技型企业高速发展感到惊喜,也让世界切实感受到了中国智造的快速崛起。

制度革新前有从农村包围城市的独创性战略,后有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决策。从反腐倡廉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一次次挑战,总书记认为,最根本的就是改革创新。要让创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须由制度创新带动科技创新,让创新享受制度红利;科技创新反哺制度创新,让创新的源泉永流。

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正在成为创新的沃土。把创新熔铸进各项工作的年轮,时间会为每一个奋斗实干的身影报以掌声。驱动创新的快车直抵远方,我们将御风而行、大展作为。

《总书记在正定》读后感500字


《习近平在正定》讲述的是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石家庄市正定县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生动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在县委书记岗位上的奋斗轨迹,真实展现了一位对党忠诚、善政为民、深入调研、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形象。值得作为当代年轻人的我们学习。

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实事求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人做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要有吃苦耐的精神劳。继承和发扬公司忠诚坚韧,勤恳俭朴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触犯五不底线,经常进行自我检查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

我是一名材料员,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以说是对物资管理工作的最好的诠释,尤其是对施工单位而言,有一个良好的物资管理体系对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提高自己的物资管理水平、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变得尤为重要。自己的很多地方都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及历练。在历练和学习中将自己塑造成一名合格的物资管理工作者,塑造成一名合格的华兴人。

平易近人的待人,不骄不躁的做事。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诗篇。做一个有当担有作为的当代青年,做一个对公司,对国家有用的人。

《总书记在正定》读后感1000字


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初到正定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只有29岁,3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正定县的每一个村庄,用一个实字带领正定县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探索了自己的模式,用自己的脚步踏出了一条青年干部在基层的奋斗之路。

正定,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青春中重要的三年,作为一名青年干部,他在这里用实情、实干、实心完成了自己青春道路上的一次蜕变,而留给我们的则是青年必须求实的人生经验。

情况要实,决策才会真实。上世纪70年代,正定县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县,曾以我国北方粮食高产县而名扬一时。头戴高产的帽子,其实很多人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高产县这个好名声其实给正定县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当时征购任务是7600万斤,正定县的人口40万,平均每个人给国家贡献190斤,这是不小的负担。由于对农业很熟悉,总书记知道这是压在群众肩上的沉重包袱,他立即和县委副书记吕玉兰商量,由他们向国家提出来,要给农民减赋,给农民减负。他们给中央写了封信,反映了高征购问题,最终国家给正定县减了2800万斤。高产县这个政绩,总书记宁可不要,他要的是群众能够实实在在过上好日子。实事求是,这是党的光荣传统。这个传统他保留至今。对于我们青年人,面对企业发展的滚滚车轮,更应该多跑一线、多深入项目、多了解基层,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提出实策、真抓实干。

调查要实,解决对策才会符合实际。正定县要怎么发展,总书记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在付诸实践前,他更关心调查。到正定县后,总书记首先把调查研究作为第一要务。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各个公社,各个生产大队,还有农户家里去调查研究,发现贫困的正定县最缺人才,于是开始广纳贤才,在他的主持下,县委县政府出台《招贤纳士九条规定》,他还亲笔给全国各行各业的一百位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写去热情洋溢的邀请信,通过这些举措,招来了愿意服务正定的人才。总书记在正定的时光再次向我们提示只有到基层、到一线去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才能为企业发展献出含金量高的良策。

发展要实,未来才会真实。总书记几十年来一直保持一种觉悟,那就是功成不必在任上。这种高风亮节的品质帮助他实现了许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当时在正定县,总书记提出了一个发展战略,那就是走半城郊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事实证明,半城郊型经济发展之路对于正定县来说是正确的道路,是一个可持续发展之路。现在半城郊型经济样板西关市场仍在运营。

总书记正是具备了这种觉悟,才不会和有的领导干部那样走高污染、低回报的快速成型道路。面对集团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我们青年人无疑是这场攻坚战的主力军,我们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更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绝不做投机取巧、浮躁短视的人,以企业为平台,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做无愧于时代的第一书记——《梁家河》读后感1500字


做无愧于时代的第一书记——《梁家河》读后感1500字:

我是来自耀州区照金镇北梁村的第一书记。1933年8月,著名的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陈家坡会议就在那里召开。

第一次到梁家河,是去年5月,我有幸参加全省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星期,亲身感受了习近平总书记7年知青岁月的生动场景。近日,认真研读纪实文学《梁家河》,心灵深处再次受到了撞击。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读完《梁家河》,我有以下深切体会:

第一初心是共产党人的魂。

总书记由一名15岁的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再到党的总书记,几十年来,职务在变,环境在变,但他的初心从未改变。学习梁家河大学问,我们就要守住初心之魂,牢记职责使命,践行初心之志,扎根基层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别样的人生。

第二群众是共产党人的根。

7年间,总书记同梁家河的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过了“五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无论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的坚定信念。正如他说的: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身为党员干部,就是要始终扎根群众之中,以群众为师,以群众为镜,以群众为秤,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

第三实干是共产党人的本。

修淤地坝、挖水井、建沼气池,办代销店、缝纫社、磨房、菜园等等,尽管困难重重,但总书记坚持实干就是解决办法。7年知青岁月,使总书记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培养出了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当干部,就是要坚持实干为本、干字当头,在实干中历练人生,在实干中体现价值,在实干中为民造福。

对标总书记7年成长历程,作为一名革命老区和深度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在照金精神的激励下,我要做到三个方面,那就是:人到心到智到,用心用情用力,苦干实干巧干。

1、坚持人到心到智到。

这是去年3月,我到北梁村担任第一书记时的郑重承诺。一年多来,我怀揣承诺,不放空炮,抓班子带队伍,聚焦脱贫攻坚,统筹四支队伍,狠抓任务落实,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2017年,分别接受了2次市际间交叉检查和1次第三方评估,全面完成了北梁村年度15件大事实事和36户145人的脱贫任务。

2、坚持用心用情用力。

群众的困难就是工作任务,就是驻村工作的重点。当第一书记,必须把所有的心思用在驻村工作中,带着大家干,做给大家看,全心全意,推动落实;当第一书记,必须把真情的目光投向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开思想的疙瘩,打开心灵的窗户,树立生活的信心。读书笔记在北梁村,我帮助遭遇车祸截肢的贫困户申请省假肢中心上门安装假肢,给无法行走的残疾户联系申请变更残疾等级,带着双目几乎失明、放弃治疗的贫困户到医院看眼睛……一件件具体困难的解决落实,群众热泪盈眶的感激之情,让我深感价值所在,驻村工作的意义所在;当第一书记,必须把力量凝聚到解决问题上,突出重点难点,穷尽办法,办成为止。

3、坚持苦干实干巧干。

我将继续坚持“123”工作思路,即坚持红色党建一个引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模范带头两个作用,突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和陈家坡景区建设三个重点,牢牢把握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的重大机遇,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壮大脱贫产业,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让老区群众早日过上幸福生活。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第一书记的路上,我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努力做一名无愧于时代的驻村第一书记。作者:孙鹏

《总书记在正定》读后感800字


《习近平在正定》描述了总书记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时的一点一滴,从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走遍了全县每一个村,这句话的描述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总书记对为人民服务的深刻诠释,不管是在基层,还是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总书记永远心系人民,永远关注基层百姓生活,永远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重心。这让我联想到了总书记在近日走访欧洲时,提到自己为国家、为人民而无我的本能意识和工作态度,为自己考虑多了,就会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越来越远的道理浅显,但情真意切。

开弓没有回头箭,总书记怀揣着以身许国的远大抱负,从三十多年前的正定县脚踏实地走到了今天,所到之处首要关心的便是百姓过得好不好,所做之事无不歌颂、无不赞扬,也许这就是我们常挂嘴边的不忘初心吧。我们生活在了新时代,足够幸运,但也时常徘徊,就像走得远了,忘记为什么出发。那么,总书记的从政生涯和先进事迹,是给我们上的最好的思政课。

总书记在正定县工作期间,做的最多的事便是调研走访,在那个交通、通讯不够发达的年代,用脚步丈量了县城的每一寸土地,走进了每一个村庄,也走进了每一位百姓的心里。作为基层团干部,我常常反省自己为团员青年做的不够多,关心的不够细,总书记却用实际行动指导了我,是我想得太多、做的太少。同样从基层干起,同样是组织赋予了责任和使命,我们要向总书记学习,敢于担当,心系青年,将团员青年紧紧凝聚在党中央周围,做好事、做实事,对得起组织给予我们的信任和机会。

总书记在正定县工作时,就以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被人们牢记,千方百计为百姓解决问题是关键。在本人自身的团组织工作中,常常以上级要求的任务为借口,做了很多形式上的工作,虽然能及时交差,但往往心里不是滋味。所以,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规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要明白规定动作本身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啃书记》读后感1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红岩读后感1500字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