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创文有感作文500字

创文有感作文500字

从《祭十二郎文》悟作文1000字。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从《祭十二郎文》悟作文1000字”,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写给侄子的祭文,被历代人称赞不已,因为它以情动人,不加修饰地表达出人类最原始、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那种悲恸无形中表现得尽致淋漓。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韩愈得知自己的侄子撒手人寰,那种悲痛随之而来,而巨大悲恸难以言表,那种真真切切的痛楚是我们如今不能体会的。

文中抒情和叙述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联系两个人的身世、生活,每一字都书写着他对亡侄的哀痛感情,也饱含自己凄楚的官场沉浮的感慨。全文以诉说的语气写成,哀家族的衰落,叹自己的未老先衰,悲十二郎的早去,也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疑后嗣把内心的辛酸写到极致。文章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取得无比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王国维先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最后那几段的呜呼,带着强烈的无奈痛苦,让人潸然泪下,如此的感情深厚,可是却阴阳相隔,那种痛苦无力是常人不能体会的。正因为十二郎和韩愈的特殊关系,两个人感情从小便有那么好,一个知己的死去是多么惨烈。物是人非,这是多么让人无奈的人生,人生总是如此凸显它的残忍和决绝。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多么发自肺腑的呼喊,多么让人无奈的呼喊,阴阳相隔的两个人,此生都没有机会再度一同笑谈,一同畅怀。

仔细体会文章,我们可以从他的感叹词中体会他的情感变化,篇中用呜呼呜呼哀哉这两个悲叹词,来表现这种变化情态,凡是用这种词的地方,都表示感情变得更加强烈。从第一个呜呼开始,可以看到,韩愈由含着眼泪的深沉倾诉,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后面连用两个呜呼哀哉,已经是号啕痛哭,感情发展到一个高潮。怎么能不引起读者的共鸣?

人类是情感动物,与情相关,怎么会不打动内心呢?

由这篇祭文,我们也要领会,世事无常,也许,一个转身,你爱的人,就那么离你远去;也许,一个不经意的举措,就让爱你的人伤心流泪。我们要珍惜岁月,那些我们爱着的人,爱着我们的人,我们要好好的,去珍惜。

文章录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一)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传统祭文的常规格式,一改以往祭文称颂死者的内容,而倾诉自己痛失至亲的真情实感,情之所至痛不欲生,使得这篇祭文格外感人,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文章共分为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收到侄子死讯时的惊诧悲痛,并联想起自己和侄子年幼时与嫂子相依为命的凄苦经历更觉得痛不欲生。在这里写出了两人幼年时同病相怜的悲惨经历。

第二部分些韩愈到京城后便与侄子两地分离,本以为都还年轻,日后相聚的日子还长,没想到竟然天人两隔了。他写道我与汝俱年少,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言辞中充满对年少轻离别的悔恨之情,念及父兄早逝,自己身体早衰,却不料侄子先他而去,道不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同时也为自己性命将短暂的迹象感到忧虑。

第三部分,韩愈写出了侄子没有受到王兄的荫庇,感叹命运的不公但又无可阻挠不能改变。自己日益衰老,却不知能否把后代养育成人,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感叹命运造化的无常和人力于天命之微弱,充满无助的哀愁。

第四部分回忆起侄子曾经说起病痛,但他却没能重视,而后悔莫及。追至侄子的死期都不能清楚明确,自己所能做的只有料理死者身后事,也唯有料理后事方能使他感到一丝丝的安慰。言语中充满追悔却不能弥补的遗憾。

最后一部分,作者自责对死者疏于照顾,使得抱憾终身,唯有养育后人成人才能使自己有活下去的动力,这一部分既是生者的遗憾又是对死者的告慰,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一句也在告诫世人,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二)

因为自己看文言文的能力很有限,但又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这封祭文是一个什么内容,于是直接看了被人翻译过来的文字2020,读过了之后,唯一的感觉是很震惊!

作者很想把对亡者的思念通过文字2020表达出来,因为亡者已逝,而抒于笔端又是作者觉得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毕竟阴阳两隔。他开始回忆,回忆与亡者一起生活相处的岁月,在那过往的几十年中,有太多遗憾,有太多未能共同完成的事情,他总以为还有机会去弥补那些遗憾之事,可一切来的如此突然,让作者犹如感受着切肤一样的痛。

从共同经历的流离颠沛的生活,到彼此可以自食其力;从天真烂漫的童年,到而立之年的沧桑,作者在其中包含了对彼此共同相聚时光的渴望,及对未能完成这个想法的难过。似乎作者的思想中包含着忧郁的情绪,而带着这样的情绪去回味亡者及彼此一起时的情形,让作者更加无法面对亡者的离开,痛苦之余,他怀着对亡者的思念,寻觅着亡者遗留在世上的遗物,而亡者的孩子则是作者首先想到的,亡者未能将孩子抚养成人,于是作者便将所有的遗憾与错失,转而想弥补在孩子身上。

尽管作者知道亡者逝去的事实不能改变,但是依旧责难着自己,从亡者生病到最终的离开,作者都没能在身边,甚至连亡者入殓时都未能赶回。因为情真所以从文字2020上可以看出作者的写实手法,让读者看了都仿佛融入了意境,不能抚摸你的遗体,不曾靠近你的棺材可见作者内心的痛苦。亡者的离开让作者的人生从此改变,让作者重新审视自己!

在经历人生百态后,不惑之年的作者,已身心憔悴,有了告老还乡的打算,而亡者的儿女与自己的儿女都年岁还小,于是将孩子们培养成人就成为了作者唯一的心愿,也是作者对亡者的慰藉!从形影不离的生活到天各一方的岁月,尽管亡者已不能再相见,但是回到曾经一起生活的家乡,回到一起曾经留下美好记忆的地方,是作者唯一的生存想法。

通篇文字2020写实感很强烈,通过这些文字2020,似乎形成了一个流动的画面,在脑海里,在意识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可以如此的真挚,同时也感叹作者的敏感情怀。当彼此阴阳相隔之时,想说的,想做的都不会再有一丝机会,所以这也提醒我们活在世上的人,要珍惜彼此,珍惜身边的人,因为生活无常,人生无法预测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三)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里,韩愈是一颗光芒四射的明星。他的卓异不仅仅体现在文采上,他的为人处事、政绩操守,都值得后人敬仰感佩。

以文章而论,他和柳宗元并列人唐宋八大家,同为唐末古文运动的先驱,很早就被视为一代宗师;以政绩而论,他在京则力谏禁止佛骨入京,在外则爱民恤下,美名传倾于一方;以品行而论,他的清廉耿介、鞠躬尽瘁,在一言一行之中无不体现得明明白白。总之,韩愈给人的印象,就如他大部分的文章一样,端正,严肃,深沉。因此,对于他的文章,我从来都是持着一种理性的赞美,而不会有任何出于感性的欣赏―直到我读完这篇《祭十二郎文》。

原来出身于世家的韩愈竟然也会有如此曲折不幸的遭遇。善良的长嫂用慈母般的深情把4岁就失去母爱的韩愈抚养成人,韩愈对她的感情也充满了游子般的孺慕,一同长大的侄儿便成了实际上的手足。在后来的世事沧桑、宦海沉浮中,想必他对长嫂一家人充满了深情眷念,在他因为上疏谏止佛骨被贬滴潮州之际,十二郎的儿子韩湘干里迢迢地赶来护送。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为了百姓苍生敢于直犯天颜的铮铮铁骨,在亲人面前却禁不住柔肠百转,泪水清然。十二郎的逝世,使韩愈如折手足,肝肠寸断,一贯的端然严正、肃穆矜持,猛然之间被如潮的悲痛冲得无影无踪。

这字2020里行间的椎心泣血使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韩愈。是的,真的英雄皆是性情中人。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4篇


读后感,是一种要求边读边思考的写作。其实很多人在阅读作品之后,找到了更好的生活方式。我们对原文稍有感悟之后,便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我们在写作品读后感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经过收集并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上祭十二郎文读后感,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 篇1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里,韩愈是一颗光芒四射的明星。他的卓异不仅仅体现在文采上,他的为人处事、政绩操守,都值得后人敬仰感佩。

以文章而论,他和柳宗元并列人唐宋八大家,同为唐末古文运动的先驱,很早就被视为一代宗师;以政绩而论,他在京则力谏禁止佛骨入京,在外则爱民恤下,美名传倾于一方;以品行而论,他的清廉耿介、鞠躬尽瘁,在一言一行之中无不体现得明明白白。总之,韩愈给人的印象,就如他大部分的文章一样,端正,严肃,深沉。因此,对于他的文章,我从来都是持着一种理性的赞美,而不会有任何出于感性的欣赏―直到我读完这篇《祭十二郎文》。

原来出身于世家的韩愈竟然也会有如此曲折不幸的遭遇。善良的长嫂用慈母般的深情把4岁就失去母爱的韩愈抚养成人,韩愈对她的感情也充满了游子般的孺慕,一同长大的侄儿便成了实际上的手足。在后来的世事沧桑、宦海沉浮中,想必他对长嫂一家人充满了深情眷念,在他因为上疏谏止佛骨被贬滴潮州之际,十二郎的儿子韩湘干里迢迢地赶来护送。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为了百姓苍生敢于直犯天颜的铮铮铁骨,在亲人面前却禁不住柔肠百转,泪水清然。十二郎的逝世,使韩愈如折手足,肝肠寸断,一贯的端然严正、肃穆矜持,猛然之间被如潮的悲痛冲得无影无踪。

这字里行间的椎心泣血使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韩愈。是的,真的英雄皆是性情中人。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 篇2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传统祭文的常规格式,一改以往祭文称颂死者的内容,而倾诉自己痛失至亲的真情实感,情之所至痛不欲生,使得这篇祭文格外感人,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文章共分为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收到侄子死讯时的惊诧悲痛,并联想起自己和侄子年幼时与嫂子相依为命的凄苦经历更觉得痛不欲生。在这里写出了两人幼年时同病相怜的悲惨经历。

第二部分些韩愈到京城后便与侄子两地分离,本以为都还年轻,日后相聚的日子还长,没想到竟然天人两隔了。他写道我与汝俱年少,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言辞中充满对年少轻离别的悔恨之情,念及父兄早逝,自己身体早衰,却不料侄子先他而去,道不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同时也为自己性命将短暂的迹象感到忧虑。

第三部分,韩愈写出了侄子没有受到王兄的荫庇,感叹命运的不公但又无可阻挠不能改变。自己日益衰老,却不知能否把后代养育成人,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感叹命运造化的无常和人力于天命之微弱,充满无助的哀愁。

第四部分回忆起侄子曾经说起病痛,但他却没能重视,而后悔莫及。追至侄子的死期都不能清楚明确,自己所能做的只有料理死者身后事,也唯有料理后事方能使他感到一丝丝的安慰。言语中充满追悔却不能弥补的遗憾。

最后一部分,作者自责对死者疏于照顾,使得抱憾终身,唯有养育后人成人才能使自己有活下去的动力,这一部分既是生者的遗憾又是对死者的告慰,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一句也在告诫世人,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 篇3

因为自己看文言文的能力很有限,但又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这封祭文是一个什么内容,于是直接看了被人翻译过来的文字,读过了之后,唯一的感觉是很震惊!

作者很想把对亡者的思念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因为亡者已逝,而抒于笔端又是作者觉得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毕竟阴阳两隔。他开始回忆,回忆与亡者一起生活相处的岁月,在那过往的几十年中,有太多遗憾,有太多未能共同完成的事情,他总以为还有机会去弥补那些遗憾之事,可一切来的如此突然,让作者犹如感受着切肤一样的痛。

从共同经历的流离颠沛的生活,到彼此可以自食其力;从天真烂漫的童年,到而立之年的沧桑,作者在其中包含了对彼此共同相聚时光的渴望,及对未能完成这个想法的难过。似乎作者的思想中包含着忧郁的情绪,而带着这样的情绪去回味亡者及彼此一起时的情形,让作者更加无法面对亡者的离开,痛苦之余,他怀着对亡者的思念,寻觅着亡者遗留在世上的遗物,而亡者的孩子则是作者首先想到的,亡者未能将孩子抚养成人,于是作者便将所有的遗憾与错失,转而想弥补在孩子身上。

尽管作者知道亡者逝去的事实不能改变,但是依旧责难着自己,从亡者生病到最终的离开,作者都没能在身边,甚至连亡者入殓时都未能赶回。因为情真所以从文字上可以看出作者的写实手法,让读者看了都仿佛融入了意境,不能抚摸你的遗体,不曾靠近你的棺材可见作者内心的痛苦。亡者的离开让作者的人生从此改变,让作者重新审视自己!

在经历人生百态后,不惑之年的作者,已身心憔悴,有了告老还乡的打算,而亡者的儿女与自己的儿女都年岁还小,于是将孩子们培养成人就成为了作者唯一的心愿,也是作者对亡者的慰藉!从形影不离的生活到天各一方的岁月,尽管亡者已不能再相见,但是回到曾经一起生活的家乡,回到一起曾经留下美好记忆的地方,是作者唯一的生存想法。

通篇文字写实感很强烈,通过这些文字,似乎形成了一个流动的画面,在脑海里,在意识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可以如此的真挚,同时也感叹作者的敏感情怀。当彼此阴阳相隔之时,想说的,想做的都不会再有一丝机会,所以这也提醒我们活在世上的人,要珍惜彼此,珍惜身边的人,因为生活无常,人生无法预测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 篇4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心得体会

1、儿时本是形影不离,长大无奈天各一方,最后竟又阴阳两隔。生前没能做到相互照顾,死后也没能尽到自己的本分。巨大的悲痛突如其来,使得韩愈将侄子的死全归咎到自己身上。字里行间,饱含着自己不作为的悔恨和伤痛。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至亲已死,往事难追。自此,韩愈再苟活于世、忙于世事又有什么意义?只是双方的子嗣尚未成人自立,韩愈也只能安顿自己的心灵,活下来,为子孙们尽一份微薄之力了。(吴晓佳)

2、“汝不果来”,“汝又不果来”,“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此三句话,虽平淡,却说尽了人间后悔之事。人总是要在失去之后,才懂得要珍惜。其实,两个人要相见,也并不是那么难,只是双方都觉得彼此年纪尚轻,时间充裕,相见之事可以后再议。却不知,造化弄人,人生总在不经意间就有了遗憾。韩愈与韩老成,既为叔侄,亦为挚友,二者情谊不可谓不深,因而韩愈的憾恨不可谓不重。

人生多难,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所以说,要珍惜眼前人,要珍重彼此情谊。不要让自己留下终生的遗憾!(李连烨)

3、我在想,韩愈的一生,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他不幸,幼年丧父,少年丧兄,中年丧侄,至亲最爱的人相继离他而去。他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朝中无人莫做官”,想要在朝廷任职,才华并不是最重要的,门第和出身能决定很多东西。因此,历史上才有那么多满腹才华的人,最终只能在小小职位上蹉跎一生。

他幸运,幸运在孤苦无依之时,能得兄嫂抚养,还有侄儿与他相依为命,感情深厚。比起汉乐府的《孤儿行》中的孤儿来,他已经算是幸福得多了。他不需要像那孤儿一样行贾四方,可在家中饱读诗书;他不需要担忧亲人之间的倾轧,不必寄尺素书给地下的父母,痛诉兄嫂难与久居。

人生漫漫,你永远不知道前方会有什么等着你。韩愈以沉痛的心情祭奠十二郎,对他的死心存疑惑,对他的死百般忏悔,深感生命飘忽,人生无常。(李颖菲)

4、当读到“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时,我不禁有些动容。为韩愈的遗憾与悲痛感伤,为情谊如此深厚的叔侄俩此生再也不能相见而感慨!

我想,人世间,不只有叔侄情才如此,兄弟情、父子情亦是如此。我不禁想到,再过一年半的时间,我就要离开家,独自在社会上闯荡。到那时,我与父母便也是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内心不由得感伤。父母亲很晚才生我,如今他们年近半百,青丝中渐渐夹杂着银丝。每每看到父亲在拔白头发,我都很感慨:我还只是个孩子,什么都还没为父母做,他们却已经老去了吗?然而,岁月不饶人,光阴总是一点一滴地悄然流逝,悄悄带走他们的青春与容颜,悄悄带来我们的成长与成熟。人生的轨迹是多么奇怪啊,在父母渐渐老去之际,我们却不得不背上行囊走向远方,离他们越来越远,陪伴他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犹记得一年前听闻六公去世的消息,当时十分震惊。六公是我们家族中排行最小的公公,乐观开朗,不想却突发疾病,与我们永辞了。正如韩愈在文中提到的“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我们总是认为时间还很长,将来还有好多时间去陪伴亲人朋友。可命运这东西,谁又能说得准呢?因此,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不要让人生留有遗憾,因为亲情的缺失往往是最难弥补的。(傅冰约)

5、珍惜每一次的团聚,珍重每一次的别离。因为每一次的别离,都有可能是最后一次的见面。

这是我第一次读文言文感到震撼。要说文字也没有十分华丽,情节也没有一波三折。然而,它就是让我这样怦然心动。

韩愈原本指望着等生活稳定了,再接侄儿同住。可没想到世事无常,夙愿竟化为泡影。因此,韩老成毫无征兆地离开人世,永远离开韩愈,这也成为韩愈的终生憾恨。

由于种种原因,韩愈没能接侄子与他同住。可见,今日事要今日毕,不要总是推到以后去做。当今有多少人借口工作繁忙,没空回家。可等他们有了时间,他们的父母已经年老,甚至过世了,只能哀叹“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亲情的宝贵!(傅骁)

6、“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这一段写的是,作者认为自己对十二郎的关心实在太少了,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才使得十二郎早早死去。他愿意从此归隐田园,耕田教子,安心抚育双方的孩子。在这里,韩愈表现了一种深刻的哀思和无限的懊悔,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真正的骨肉亲情。这种令人动容的感情,在现实中已经很少出现了。君不见,多少亲兄弟、亲叔侄为了一点点的家产,不惜上演一出出兄弟阋墙的戏码。与之相比,韩愈叔侄俩之间的亲情,真是让人无比羡慕啊!(无名)

7、以前读李密《陈情表》中的文字:“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内心真是慨叹万分:李密家也真是够惨的!如今读韩愈《祭十二郎文》:“韩氏两世,唯此而已”,我不由得心说:“看来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啊!”韩愈自己孤苦伶仃也就算了,没想到接连两代都如此,侄子韩老成也是独根苗。如此看来,抛开叔侄之间的深厚情谊不说,家族繁衍的责任如此沉重,也足以使韩愈在失去侄子之后痛哭流涕了。

常言道: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这话套在韩愈的身上也同样适用,如果侄子没有去世,韩愈又是否会联想到自己家族两代单传的悲惨事实?不过,逝者已逝,无可挽回,即使韩愈再写百八十篇祭文,即使他倾诉再多的忧愁苦痛,韩老成也无法重生。

所以说,人生总是有许多东西是要舍弃的,不管你是否愿意。既然无法改变这个事实,那就坦然接受对方的离去。顶多像韩愈一般,狠狠地哭几声,痛痛地发几篇文字,然后继续活下去。(罗翌宁)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心得体会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心得体会

1、儿时本是形影不离,长大无奈天各一方,最后竟又阴阳两隔。生前没能做到相互照顾,死后也没能尽到自己的本分。巨大的悲痛突如其来,使得韩愈将侄子的死全归咎到自己身上。字里行间,饱含着自己不作为的悔恨和伤痛。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至亲已死,往事难追。自此,韩愈再苟活于世、忙于世事又有什么意义?只是双方的子嗣尚未成人自立,韩愈也只能安顿自己的心灵,活下来,为子孙们尽一份微薄之力了。(吴晓佳)

2、“汝不果来”,“汝又不果来”,“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此三句话,虽平淡,却说尽了人间后悔之事。人总是要在失去之后,才懂得要珍惜。其实,两个人要相见,也并不是那么难,只是双方都觉得彼此年纪尚轻,时间充裕,相见之事可以后再议。却不知,造化弄人,人生总在不经意间就有了遗憾。韩愈与韩老成,既为叔侄,亦为挚友,二者情谊不可谓不深,因而韩愈的憾恨不可谓不重。

人生多难,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所以说,要珍惜眼前人,要珍重彼此情谊。不要让自己留下终生的遗憾!(李连烨)

3、我在想,韩愈的一生,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他不幸,幼年丧父,少年丧兄,中年丧侄,至亲最爱的人相继离他而去。他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朝中无人莫做官”,想要在朝廷任职,才华并不是最重要的,门第和出身能决定很多东西。因此,历史上才有那么多满腹才华的人,最终只能在小小职位上蹉跎一生。

他幸运,幸运在孤苦无依之时,能得兄嫂抚养,还有侄儿与他相依为命,感情深厚。比起汉乐府的《孤儿行》中的孤儿来,他已经算是幸福得多了。他不需要像那孤儿一样行贾四方,可在家中饱读诗书;他不需要担忧亲人之间的倾轧,不必寄尺素书给地下的父母,痛诉兄嫂难与久居。

人生漫漫,你永远不知道前方会有什么等着你。韩愈以沉痛的心情祭奠十二郎,对他的死心存疑惑,对他的死百般忏悔,深感生命飘忽,人生无常。(李颖菲)

4、当读到“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时,我不禁有些动容。为韩愈的遗憾与悲痛感伤,为情谊如此深厚的叔侄俩此生再也不能相见而感慨!

我想,人世间,不只有叔侄情才如此,兄弟情、父子情亦是如此。我不禁想到,再过一年半的时间,我就要离开家,独自在社会上闯荡。到那时,我与父母便也是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内心不由得感伤。父母亲很晚才生我,如今他们年近半百,青丝中渐渐夹杂着银丝。每每看到父亲在拔白头发,我都很感慨:我还只是个孩子,什么都还没为父母做,他们却已经老去了吗?然而,岁月不饶人,光阴总是一点一滴地悄然流逝,悄悄带走他们的青春与容颜,悄悄带来我们的成长与成熟。人生的轨迹是多么奇怪啊,在父母渐渐老去之际,我们却不得不背上行囊走向远方,离他们越来越远,陪伴他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犹记得一年前听闻六公去世的消息,当时十分震惊。六公是我们家族中排行最小的公公,乐观开朗,不想却突发疾病,与我们永辞了。正如韩愈在文中提到的“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我们总是认为时间还很长,将来还有好多时间去陪伴亲人朋友。可命运这东西,谁又能说得准呢?因此,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不要让人生留有遗憾,因为亲情的缺失往往是最难弥补的。(傅冰约)

5、珍惜每一次的团聚,珍重每一次的别离。因为每一次的别离,都有可能是最后一次的见面。

这是我第一次读文言文感到震撼。要说文字也没有十分华丽,情节也没有一波三折。然而,它就是让我这样怦然心动。

韩愈原本指望着等生活稳定了,再接侄儿同住。可没想到世事无常,夙愿竟化为泡影。因此,韩老成毫无征兆地离开人世,永远离开韩愈,这也成为韩愈的终生憾恨。

由于种种原因,韩愈没能接侄子与他同住。可见,今日事要今日毕,不要总是推到以后去做。当今有多少人借口工作繁忙,没空回家。可等他们有了时间,他们的父母已经年老,甚至过世了,只能哀叹“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亲情的宝贵!(傅骁)

6、“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这一段写的是,作者认为自己对十二郎的关心实在太少了,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才使得十二郎早早死去。他愿意从此归隐田园,耕田教子,安心抚育双方的孩子。在这里,韩愈表现了一种深刻的哀思和无限的懊悔,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真正的骨肉亲情。这种令人动容的感情,在现实中已经很少出现了。君不见,多少亲兄弟、亲叔侄为了一点点的家产,不惜上演一出出兄弟阋墙的戏码。与之相比,韩愈叔侄俩之间的亲情,真是让人无比羡慕啊!(无名)

7、以前读李密《陈情表》中的文字:“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内心真是慨叹万分:李密家也真是够惨的!如今读韩愈《祭十二郎文》:“韩氏两世,唯此而已”,我不由得心说:“看来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啊!”韩愈自己孤苦伶仃也就算了,没想到接连两代都如此,侄子韩老成也是独根苗。如此看来,抛开叔侄之间的深厚情谊不说,家族繁衍的责任如此沉重,也足以使韩愈在失去侄子之后痛哭流涕了。

常言道: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这话套在韩愈的身上也同样适用,如果侄子没有去世,韩愈又是否会联想到自己家族两代单传的悲惨事实?不过,逝者已逝,无可挽回,即使韩愈再写百八十篇祭文,即使他倾诉再多的忧愁苦痛,韩老成也无法重生。

所以说,人生总是有许多东西是要舍弃的,不管你是否愿意。既然无法改变这个事实,那就坦然接受对方的离去。顶多像韩愈一般,狠狠地哭几声,痛痛地发几篇文字,然后继续活下去。(罗翌宁)

从《前赤壁赋》中悟作文800字


苏轼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他的散文,他的书法。他是一位大家。而我现在要谈的是苏轼的经典散文《前赤壁赋》。

这是篇赋,写的是人生,写的是哲学,写的东西包罗万象。在作赋的这个背景,他正是被贬时期,极其抑郁。东坡的不少散文,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而正是这种风格,让《前赤壁赋》大放光彩。

《前赤壁赋》先写景,后面用对话的方式,阐述人生哲学。: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影影绰绰表现出苏轼不为重用的叹息。望美人兮天一方。不正是在叹息不被圣上重用么?所以,苏子愀然,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样的感慨。是啊,人生在世,只不过几十年,而天长地久,岂不让人无限无奈?然而,苏子用客的回答来表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在想,这是多么阔达的心胸,是啊,原本,我们能立于世间便是一种福气,物与我皆无尽也,有什么值得去欣羡的呢?苏轼仕途不顺,风雨飘零,可是他精通儒佛道,懂得各种理学,便如此寄情活下来。这种胸襟正是我们现在依旧需要的。

从这篇赋中,也明白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我虽然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欣赏太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饮。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真人也!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天当一生珍惜,虚度光阴的人把一生当一天挥霍。《前赤壁赋》中无不彰显着人生哲学,是我们此生收益的理学。

《从文自传》读后感作文600字


听蒋勋讲沈从文,说他的自传如何好,一时好奇,便找来读。

小时候学《边城》,只记得那爷爷唤“翠翠”,“翠翠”。名字好比一抹山的颜色,小姑娘个性单纯得很。往后读《湘行散记》,看那旅途艰险如何被他轻松带过,反倒是人物和山水描写得生动。

对有的作者我是一下子便喜欢,对沈从文的文字反倒是后知后觉。听别人说他好,听得多了,便好奇自己到底哪里错过了,再回头看,渐渐才发现他文字的独特风格。

这本自传从他幼年时讲起,贯穿整个青年时期,以他到达北京并在小旅店的簿子上写下“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县人”为止,这也是他真正从文的始端。

作品篇幅不算长,然而字极精炼。在第一篇《我所生长的地方》里,有譬如这样的句子:

“不过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通、物产、经济的情形下面,成为那个城市枯荣的因缘,这一个地方,却以另外一个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看得透彻。

“兵皆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皆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有如写史。

还有“地方东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道河流肥沃了平衍的两岸,多米,多橘柚。”仿佛一笔勾勒就出神韵,好看得很。

蒋勋曾特意提及沈从文写自己如何逃学,后者则自己解释“当我学会了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毫无兴味可言了。”他认为智慧应当是从直接的生活上而得来的,而不是来自书本。他好奇新鲜的事物,幼时生活在水边,自认一派清波对他“流动而不凝固”的感情有深刻影响。他形容自己的性格“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实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自传》里记录了他童年如何顽劣,青年时期则从戎,见识不少。他记录所历经的年代,杀戮是如何的寻常。看似对于数字不敏感,实则精细地记录着,令人震惊。他描写人物,寥寥几笔便刻画其特点。他也记录自己的成长,在后来的年月里,逐渐接触书本、报纸,学得新的知识。文字成了他的长处,他作书记,写得一手好字。

沈从文写作与别人的不同处在于不加道德判断的描述。他忠实地观看和记叙,不为主观偏见而掣肘。人性的复杂在他的文字里显现得多。他对于自己的态度也明了:

“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我深为这一句话而感动。

总有人要磨掉棱角体悟人生,拥有天真方能拥有慈悲。

从文自传》读书心得1200字


对我来说,沈从文不再是过眼的文学,不再是书籍中的一个作家人名,倒成了相信的东西,是释怀心灵的一贴良药,却不苦口。就算是刚接触到他,也不怕人见笑地想说,真是开心认识他。大概从《从文自传》里先碰着他的笔,这自传大约是他30岁的作品,写的是他出生至20岁的印记,与他创作的小说《边城》不太一样,这自传读来格外轻快明朗。
看见沈从文用着一种很亲近与童稚的语气写着自传,他的温润与清明给了我提醒,就文字而言,我看见自己的繁复与包装。在他自传中保靖那段,当他为找工作寄居在表弟住处,因个小小问题 ,两人吵了几句 。半夜里不想在表弟床上睡觉了,一时又无处可去,就走到一个养马的空屋里,爬到有十草同干马粪香味的空马槽里睡了一夜。对于自己当时的样子,沈从文是这么说的:生活虽然那么糟,性格却依然那么强。一语道尽那种脾气。
就人生,沈从文是处处把握机会想办法闪出光焰,总是尽自己的一份气力去做好一个人的本分。他一直以乡下人的性情姿态,传述着所见所闻与发自内心的感情。在一个大王的篇幅中说起他认识的一个差使,那人曾是一个土匪,一个大王,是沈从文眼中一个真真实实的男子,沈从文说:从他口上知道烧房子、杀人、强奸妇女,种种犯罪的记录; 且从他那种爽直说明中了解那些行为背后所隐伏的生命意识。我从他那儿明白所谓罪恶,且知道这些罪恶如何为社会不容,却也如何培养着这个坚实强悍的灵魂。
他眼中总是可以看见一些生命的光辉; 他最在乎精神与人格,他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沈从文不仅说,人应该有自信,一个人常常因为自己没有自信,才希望从别人的相信中得到证明。他也说,生命中还有比理性更具势力的情感。一个人的一生可说即由偶然和情感乘除而来。你虽不迷信天命,新的偶然和情感,可将形成你明天的命运,决定你后天的命运。
跟着沈从文,我接触到了些泥土气息,触碰到了温柔,他天生的善良与朴直的字眼总令人融人那描述的情境。我觉得这段说得妙极了,沿路有无数人家的桃树李树,全把树枝压得弯弯的,等待我们去为它们减除一份担负!还有多少黄泥田里,红萝卜大得如小猪头,没有我们去吃它、赞美它,便始终委屈在那深土里!这么细致入微的说法,娓娓道来带着些幽默,带着些好滋味。当然,对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自传最后的那一个转机。
沈从文在自传中描述了他在患完一场要命的热病不久,他有一个平时结实得如同一只猛虎一样的老同学,为了同一个朋友争口气,要越过宽约一里的河,却在小小疏忽中被洞流卷下淹死了。后来那同学的尸体从水面拖起时,沈从文这么写着:我去收拾他的尸骸掩埋,看见那个臃肿样子时,我发生了对自己的疑问。我病死或淹死或到外边去饿死,有什么不同?若前些日子病死了,连许多没有看过的东西都不能见到,许多不曾到过的地方也无从走去,真无意思。我知道见到的实在太少,应知道应见到的可太多,怎么办?……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力气,咽下最后一口气,比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更有意思些。
读过《从文自传》,仿佛在我的深层记忆里找到一种救赎,一种被安慰了的放松。

《从文自传》读后感


这是沈从文童年生活里的一个片段。童年的沈从文并不是一个“乖孩子”,最擅长的恐怕就是编谎逃学。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从文自传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从文自传读后感【1】

《从文自传》这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些有关沈从文生平经历的自叙。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沈从文儿时的顽皮、逃课、以及那段军旅生活。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沈从文儿时那种不安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好奇心对他以后的写作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尔后半部分则是写沈从文为自己的创作集写的序、题记等谈论文学的文字。读完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前半部分那些有趣的经历,但知识有限,所以不能对《从文自传》提出独到的见解,以下是书中我最喜欢的句子。

“我的心总的为一种新的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的人是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的来,却不需要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来”、“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寻找答案,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我明白人活在社会里应当有许多事情可做,应当为别人去设想,为未来的人类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

在《从文自传》中还有多我喜欢的句子、段落,例如写湘西边城的风景,凤凰城的吊脚楼,具有特色的民间风俗等,在这我不一一陈述。观其沈从文的一生,可以说他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生在那个风景如画的湘西边城,一脉清波赋予了他对美的认识与思考,使他感情流动而不凝固,所以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他对大自然本色的描写,似乎像是世外桃源,从没污染过。但是,也因为时代的因素,使沈从文经历了一些不为人所知的艰辛。他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上别人又不能理解他的作品,他曾一度精神崩溃,也想自杀过,但他再次归队,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他的心似乎被什么弄柔和了,一生中仅有的柔和,就像沈从文自己说的:”冻结中的生命,似乎有了春天的日光照晒,在起始融解。“于是,沈从文又重新活过来了。从从文对待人生的态度,我学会了怎样去更加坦然的去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艰辛,人生再苦也不过如此。

历史的长河会冲洗掉尘埃,而留下的是那些沉甸甸的鹅卵石,在星河中熠熠生辉。而沈从文,就是那么一位文学巨匠,一个时代的巨匠,不管社会怎么变迁,我想他那独特的作品总会在星空中闪出光亮,永不熄灭。

从文自传读后感【2】

刚开始翻开沈从文的自传时,第一感觉不像是一般的自传。若不说它是一本自传的话,我倒觉得那更像是一本记载着风俗人情、世故变迁的画册。

”我到这街上来来去去,看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又如何忧愁,我也就仿佛得到了一点生活意义。“人生不尽是乏味的,即便是穿梭在人山人海之中,但我们依然可以经历一场又一场唯美的邂逅。那些之于我们新奇的人和事,那些之于世间日月星辰中的点点滴滴,借着淡淡的墨香从薄纸上渐渐晕开,那般亲切真实。沈从文用自己最朴素的笔调,勾勒出了自己记忆中的城:不知哪里来的胆子去逃学了;生病无可奈何必须待在家里躺在病榻上;稍稍有些年纪从军,在一路上却明白了什么叫沧桑……在他捧着一本小书在读的时候,无意中脑子里又翻开了另一本大书——那些可爱的大自然所给予了他和别人不一样的体会。他亲身走过了那一段叫”人生“的路,兜兜转转从城里走到城外,最后又从现在的城回到了以前的城,来来去去,反反复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此时,我和他一样,正捧着小书试图窥探另一本大书里的世界。在那个大书的世界里,我跟着他的脚步,忽的看透了大自然的美妙可爱,又明白了各种各样人情世故,心坎里更是懂了世间冷暖流转,一叶知秋。

一切就像他自己所自白的那样,他是一个读书人,然而又不如其他读书人那般规矩。他不似许多只会受旁征博引掉书袋的读书人,不像他们那样只懂得从各种发黄的书籍中摘取前人意见。在自己怀里的那本”小书“里,他看到的何止井底之蛙所看见的那一方窄小天地?大书里的世界才是一个真正广袤无垠的宇宙,而身处在这个”宇宙“之中的他,心里永远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一直都惊喜地张望着四周一切新奇,用孩童固有的敏锐感知着四时消长,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用温柔的目光静静地看着在这世间与自己擦肩而过的每一个人,从热闹到冷寂,从生到死,从过去到相继成为历史的现在。一切就如同山涧小溪那般缓缓流淌,泛出淡淡的水纹,即便这是多平凡的一瞬间,一个画面,都让人心中无尽地感动。

他从不曾怀疑过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爱,就算人间剧目纷呈,自己在当中一路走来又不知道受了多少磨砺和摧折,但他的信念依然。我多想像他一样,永远怀着这样的心情对视这个世间,无论路如何遥远如何曲折,我都能始终怀着柔和的心情哭着笑着看淡这一切,然后,更加珍惜自己身边的每一点一滴,将其视若珍宝。

这样,多好。

从小书到大书,从自己到整个世界,从平凡到不平凡,这,就是沈从文的人生之书。

从文自传读后感【3】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沈从文的书,是他的自传。初认识沈从文是从他的《边城》开始的,那时就在思考他的文章写得那么美,原因是什么呢?读了《沈从文自传》后,我知道了原因。

《沈从文自传》是他的散文体自传,记叙了他二十年前的经历,即他离开湘西到北京之前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拿起我这支笔来,想写点我在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听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也就是说我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读完整篇我就两个感受,一是沈老的少年生活真是多姿多彩;二是以前的社会太封建、人们也太愚昧了。

他的勇气是我最佩服,原文提到:“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趣。”在漆黑的夜晚,发出“叮叮”的声音,要是别人早就被吓死了,而他竟然觉得那声音好听,可见他真的有勇气。还有别人都避之不及的尸体,他竟敢用木棍去敲,去戳。想到自己,真是自愧不如啊,我到现在连上台讲话的勇气都没有。

他少年的生活是我最羡慕的。在书中,他说:“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却在玩乐中学到了不少。”是的,在玩乐中,因爬树,他认识了三十中树木名称;因爬树摔伤自己去找药,又认识了十来种草药;不仅如此,还学会了钓鱼、采蕨菜、菜笋子、捕猎等等。看到他小时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勾起了我小时候的回忆:那时我也很好动经常约几个伙伴瞒着父母到山上玩耍,搞得一身脏,回家就被妈妈大骂一顿;有时也去小溪里捕鱼,捉泥鳅。特别是在李子成熟之际,我也会爬到树上去

摘李子吃,有时从树上摔下来,浑身是伤,还不敢让家里人知道。那时的自己是多么的无忧无虑,天真、胆大,现在,真的是只能想想而已。我想沈老先生在写他小时候的生活时也有这种感受吧。

虽然从他的少年生活中感受到了不少的乐趣,但他所写到的其他事也是我深感震撼。

在辛亥革命时期,对于杀人的那种方式,我真的很难接受。“把犯人牵到天王庙大殿前院坪里,在神前掷竹篓,一仰一覆的顺笅,开释,双仰的阳笅,开释。双覆的阴笅,杀头。生死取决于一掷。”用这种方式来决定人的生死,真是太愚蠢了。封建思想真是害人不浅。

也就是这样的生活经历给了沈老先生丰富的写作材料。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只是当十五年后,我能够用我各方面的经验写点故事时,这些粗活野话,却给了我许多帮助,增加了故事中人物的色彩和生命。”所以说,艺术总是源于生活的。从这本书中还让我们认识到了湘西人的勇敢、彪悍以及原始的湘西生活。

从文自传读后感【4】

以前也接触过一些沈从文的作品,如《边城》《萧萧》。对沈从文也有一些了解。但读作品了解的还是有些片面。现读了《沈从文自传》后感触颇多。之所以与如此多的感触一般是基于我本身是湘西人。对他所写的人事都比较熟悉,容易引起共鸣。另一半是基于我对沈从文这个大山里走出去的作家的喜爱。

大山里的孩子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接受好的教育,但由于家庭的原因,沈从文从小就被送到学校学习,并寄予厚望。但他跟普通孩子一样,会逃课,会贪玩,会打架,甚至会比普通的孩子更顽劣,会贪玩。天天逃课,只要不上课就好。就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竟会成长出如此伟大的一个作家。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湘西当时很闭塞,人们思想愚昧,但很淳朴。他捉来了蟋蟀,店老板也会同他斗几回合。每次去赶集遇上大方的亲戚几人也能饱餐一顿牛肉。在这个老少边穷的地方,人们就过着如此粗放的生活。虽很苦。但他们却自得其乐,丝毫没有觉得很苦。反而觉得生活有滋有味。也许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才铸造了沈从文乐观的性格。以至于他在以后那些艰苦的生活中都没有叫过苦。

但他小时候看见杀人也不觉得害怕,反而会兴奋。会了也看这些事。不知道当时的人为什么会如此漠视生命。杀人死人似乎都是很平常的事。作为一个湘西人也没弄明白当时那里的人为什么不珍惜生命,在他们心中被杀似乎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沈从文在军队的日子也挺长的,跟过不同的部队,带着家人的厚望。总希望在部队有所作为,但每次都未能如愿。但幸好的是他没有因此放弃生活。抱怨生活。虽有时颓废过。但最终还是勇敢的面对,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那么久的军队的生活,让沈从文的生活变得很丰富。但对他后来的文学写作似乎没有什么影响。单看他的作品绝对想不到他有过军旅生活。在军队里他大部分是做一个文员。他很处理人际关系。所以他很受欢迎。沈从文在工作之余也常扮演一个大厨的身份。做的炖狗肉很受欢迎。沈从文对文学的热爱其实是与身俱来的,当他看到《辞源》的时候就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就像一个饥饿者热爱美味的事物一样。一个人的文学创作会跟后天的培养有关。但我认为天分还是占主导作用的。

“生活虽然那么糟,性情却依旧那么强,有一次因一个小小问题与那表弟吵了几句,半夜里不高兴再在他床上睡觉了,一时无处可去,就在一个养马的空屋里,爬到有甘草同干马粪香味的空马槽里睡了一夜。到了第二天去拿个包袱告辞时,两人却又讲和了。沈从文在糟糕的生活下,没有抱怨,生活的那么自然,很真实。或许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在困境下乐观面对,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

别人的人生我没有资格去评价,只能从别人的人生中去学习,学习他的乐观,他的经验,他的坦然。这就是我的一点感受。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从《祭十二郎文》悟作文1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创文有感作文5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