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告白夫妇观后感影评。

看电影或者看视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或许"告白夫妇观后感影评"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告白夫妇》是一部于去年播出的奇幻爱情电视剧,由孙浩俊和张娜拉等主演,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也是相对不错,一起去看看吧!

又熬夜追剧了 #告白夫妇# 2018年看的第一部韩剧,就这么甜 受到了暴击 韩剧真的很撩人

关于青春 家庭 亲情 梦想

穿越题材 19年的来回 主人公们重回大学,重新恋爱

被张娜拉童颜震惊了 快40岁演20岁的大学生还这么自然 演技好棒,男主稍微有点跳戏但是情感表达不错

他俩把婚后残酷的现实生活演绎的很棒

那种妈妈一人带娃时的烦躁 无力感

丈夫在外受到委屈,夫妻间的不理解,误会越来越大,表现的很真实了

一趟时光旅行让他们明白了拥有对方的意义

找回了当初相爱的初心

习惯这个东西真的很可怕

你以为你能摆脱 但是它已然是你人生的一部分

恋爱与婚姻不同 后者需要为平凡的柴米油盐生活添一些美好幸福的片段 ,仪式感很重要

不管何时都要做最耀眼的自己。不要忘记当初梦想

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存在。

我曾经笃定的说,如果再给我一次回到过去选择的机会,我一定不会结婚,好好赚钱,陪陪母亲,然后一个人终老。

看完这部我现实生活写照的剧,是呀,编剧已经知道我的选择了,就是不要改变这糟糕的一切。

最重要的是因为孩子不在了,因为亲身经历过,没办法当成做梦,想孩子想到哭,想亲亲他,抱抱他,看着他长大。

还有如果真的有比我老公优秀的人追我,除了孩子的原因,我就真的会重新选择吗,真的不见得。也可能是就算穿越了心性也是38岁的设定,跟男二就不可能。

其实煽情的说,我是知道为什么当时想和这个人结婚的,因为是我遇到的人当中,我想和他结婚的。是我想要的那种平淡的安稳的婚姻。是正常而幸福家庭的孩子,是生活中等的家庭,是我看着觉得很温暖的人。

只是,千万不要有来世,千万不要说永远,我这辈子会当好儿子的妈妈,老公的媳妇,妈妈的女儿。但是这辈子就够了。

我也因为儿子生病打电话痛哭过,也会被老公喊黄脸婆,也知道老公上班的辛苦,离婚也不是说气话,那个瞬间真的想离婚,也会觉得为什么因为结婚因为生孩子让自己变成这样的人生。总之回想起了这几年的婚姻生活。太戳心,一直哭一直哭一直哭。

如果给我在结婚前看这部剧我可能不能完全体会,也许还觉得不好看,所以没有办法影响结婚这个结果,而结婚以后看懂了,也改变不了这个结果。甚至于给我一次再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这样走。这就是命运。

还有痛苦的地方还有,如果真的有穿越的机会,我可能还会痛苦的纠结要不要回去,因为不想结婚,想逃避,所以很想改变过去,一直就让我一个人,一个人就算我过的很失败,我也不用拖累别人,觉得快要被生活压死的时候,会讨厌自己,会觉得愧对儿子。

也不想回去,习惯了很费力支撑起来的小家,不想说爱,只愿意更珍惜现在有的一切,这样就懂得编剧想传达给我们的东西,就是这样一部剧的意义。

2017年10月,正忙着考研,实习,思虑未来。因为某些原因,很久没看韩剧,在要交毕业论文的前一晚,熬了一宿,看完了,韩剧确实很细腻,很有趣。

一直没哭,直到最后一集,女主和妈妈告别,女主爸爸自己守着一个空房子,说不出的空落落。喜欢看这样的电视剧,因为第一集就能知道结局,也因为亲情爱情温情,比如当初的请回答1988。

本来要先看机智的监狱生活,太多人推荐,但是因为太长,太拖沓,网不好,本来性格急躁,所以耐不下性子看完。改看了仍旧很多人推荐的加油吧威基基。无意间又发现了伟大的诱惑者,虽然都说收视率低,但是我觉得很好看,小演员都很年轻,但是很好看,虽然以前一直不喜欢比我小的明星,但是现在电视上太多年轻人了,我的心态慢慢转变了。

前几集觉得男主受不住生活压力,但是渐渐看,还是很有担当的男人。和电视剧版的28岁未成年有点像,前两天刚看完,所以更喜欢。很不错,他们都改变了当下的生活,这也是让我喜欢,觉得玛丽苏的地方。好在我也大了,能分清电视和生活,正是因为这样的美好,所以对前行的路充满希望。

可能因为对爱情感悟不深,所以整部戏看下来,最动情的是女主妈妈,为了自己女儿,说不出是降低身段还是怎么,在对自己女儿好的男孩子面前,总不是那么自在,可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丈母娘对女婿更好,希望他能善待自己的女儿。女主爸爸一直被女主冷眼相待,还怀疑是不是偷看女儿日记被发现了,真是可爱,女主妈妈走了,女主爸爸说因为女主妈妈让他不要孤独而选择再婚,说不出的压抑,尤其是大房子里沙发上的一个人,和女婿来之后暖暖的一笑,更让人觉得难受。

穿插的另外几对,很有趣,但也就是有趣而已,不那么深刻,丰富了剧情,纯情的罗曼史。

之前看推荐就说,看完这部戏会对父母好一点,深有感触。

男二很帅,不是传统意义的帅,就像男主之前说的,这么大的小孩怎么这么有男人味。笔直的腰杆,很阳光。

男主可能是请回答1994之后,再回九十年代,但是并能感觉出38的沧桑,反倒女主,年龄跨度不觉得违和,38时肿肿的眼皮,20时灿灿的笑,尤其在五月女王那段,真的惊艳,她还是以前的那个样子。

整部戏推荐看一看,就是两个字,温情。友情亲情爱情一个不少。四星,因为前后感觉有些衔接的比较勉强,镜头转换的有些突兀,剧情情感铺垫过于刻意,有些梗埋的不是那么巧妙,容易乏味。最后把所有人都交代了一遍,要是再处理的再细腻些就更好了。虽然好看,但没到一秒钟都不想快进的程度,但是也是良心之作了,如果举得自己很丧,周围的生活让你厌烦,可以看一看,虽然对现在影响不大,但是心态上多少会有点变化()的。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电影告白观后感影评范文


很多朋友都喜欢看一些悬疑惊悚电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告白》呢?影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森口悠子老师发现自己的()女儿被杀害在学校的泳池里于是开始寻找凶手并且向凶手复仇的故事。网友们是如何评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前年夏天的一次夜里,我打开了这部电影,一开始以为是什么令人甜到鼾的罗曼蒂克式的电影,但是看完后我却觉得浑身不舒服,愤懑和压抑的负面情绪充斥着全身,但也引发我的思考。今天,我又温故了一下,这回我的内心其实是五味杂陈的,二次观看带给我的是全方位的思考,有一丝愤怒,一丝可怜,又带着一丝的遗憾。

电影不愧是表达社会现实和人的情感的最美的艺术,少年法让我想起了国内一些未成年人杀人案,电影里的校园霸凌也让我想起了初高中时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缺爱的孩子最后走向了不归路,同样受到溺爱的孩子也是做出了令人惊讶的事情。

虽然这部电影是一部日本电影,但是在我看来,在中国,这部电影也可以完全拿来反映一些问题,艺术到哪里都能引起共鸣,接下来我就来讲讲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吧。

少年法,电影开头,老师森口就提到了,自己的女儿是被班里的两个学生杀的,不满14周岁的人,杀了人不用负刑事责任,所以她并没有想通过警方来为自己讨回公道,而是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复仇。其实想了想,我们国家也是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有和电影里相似的设定,都是在一定年龄一下犯了事,可以不接受刑事处罚。我对这种保护条款是持反对意见的,我也有我的理由。我认为未成年人保护法是真正用来保护弱势的未成年人的,我对其他的条款都没有啥意见,但是唯独这一条未成年人犯了法不负责是嗤之以鼻。因为大家都是人,凭什么你剥夺他人的生命不用负责任,我认为那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而且,大家仔细想一想,作恶的未成年人一般的下手对象是谁?巧了,也是未成年人,那么当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上未成年人保护法,一个是作恶的人,一个是真的需要保护的人,那保护法又该怎么办?这确实是个难题。电影里面,当两个未成年人凶手对小女孩下手时,真正的少年法并不能给到凶手真正的教训。对于班长美月也是这样,且不管她到底是不是真的露娜希,她对生命的漠视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少年法应该是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确实应该完善一下这种法律了。在此,我也希望我们的法律也能更加完善。

校园霸凌,相信大家对于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怪了,相信大家上学期间都遇到过这种现象,可能没有发生在你身上,但是你周围肯定有人曾经被欺负过。但是在这部电影中,这种现象却变成了老师复仇的工具之一,虽然老师并没有直接叫学生欺负那两个杀人凶手,但是当她说出他们两人可能会得艾滋病这件事情后,一切都变了。同学们有的疏远,有的怂恿一起欺负他们,在这之中,渡边(凶手之一)确实很惨,被同学欺负,新老师完全不知实情。只是让同学们好好学习,不能嫉妒渡边的成绩,就欺负他。看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初中时,那时候班上也有人欺负人,不过,往往是成绩好的去欺负成绩差的学生,在我眼里,那些成绩优秀却欺负人的真的是人渣,关键是老师还护着这些人渣。我见过一些学习差的学生,他们老实巴交的,就是成绩差了点,往往他们却成为了被欺负的对象,找老师时也不受待见,我也是感叹当今的教育,唉!

关于爱,凶手之一的渡边与另外一个凶手直树有着鲜明的对比。

渡边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大学教授,小时候渡边常常因为不能完成她的指标而大发雷霆,可以说渡边从小就没有怎么体会到真正的母爱。他的母亲始终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因为他的父亲太平凡了,拿渡边的话来说,是个笨蛋,母亲受不了,离他们而去。

从此,他就没有母亲了,但是,他太崇拜母亲了,他内心一直渴望被母亲认可,于是,他疯狂的看母亲留给他的书,希望能得到母亲的认可。可是,一次次的碰壁让他感到希望渺茫,他感到自己不再被爱了。于是,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靠虐杀小动物博取关注,靠自己的发明得到了奖,以为母亲会主动找自己,事实上都没有用,而当他发现杀人可以博取全社会关注,他就走上了不归路。

直树却跟他是完全不一样的境遇,他是一个从小被母亲捧在手心的宝贝,即使他学习和运动上没有天赋,她还是一如既往的溺爱他,也导致了他懦弱的性格,什么都是母亲为她操办,当他以为自己得了艾滋病,他就接受不了自己,而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森口老师来找他母亲,他母亲一直说他儿子是被渡边骗去当帮手的,而直树在一旁默不作声。这个细节也体现了直树的懦弱,与渡边形成鲜明对比,渡边直接找老师承认是他杀的人。

我暂且想做一个假想,渡边的母亲如果有直树母亲一半的关爱,直树的母亲有渡边母亲一半的严厉,我想,也许这些糟心的事也许就不会发生了吧。那种情况下,渡边会如愿以偿得到母亲的爱,他会变成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直树虽然天赋不怎么样,但他会变成一个独立自强的人,不再会是一个总是想证明自己的胆小鬼。这是否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呢,现在社会上确实有一些家长对自己孩子太过严厉了,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太溺爱了。不管哪一种极端,都会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对身边的人和整个社会都有不好的影响。做父母很简单,但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却不容易,我也希望现在的父母能担起孩子教育的责任,其实孩子很多行为都是父母造成的,父母会潜移默化改变孩子的行为,所以做孩子的好榜样才能将孩子引向正确的道路。教育问题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这部影片给予我们深思。

其实这部电影里森口老师也并不是一个好人,她是一个复仇者,女儿的死让她彻底黑化,她用了最让人痛苦的心理战术让两个凶手受到了惩罚,我们其实也不好评价什么,毕竟我们意识中的那句: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如此深入骨髓,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也许也能明白老师心里的那份悲痛与绝望吧,亲骨肉惨遭毒手,放谁身上都接受不了吧。

终了,这部电影充斥着压抑,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也是震惊了,感觉胸口喘不过气来,再次观看虽然没有第一次的那么震撼,却也让我又多了些体悟,日本的表现人性的电影拍的真的好啊,无论是画面还是台词都能如此贴切地展示主题。

汤米夫妇探案集观后感影评


《汤米夫妇探案集》是一部于2015年播出的犯罪类电视剧,该剧主要由大卫威廉姆斯和杰西卡雷恩等出演,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却并不算太好,一起去看看吧!

汤米夫妇探案集的剧情简介

BBC于阿婆诞辰125周年之际推出根据阿婆原著作品改编的以汤米夫妇为主角的电视系列剧,共六集,分为《暗藏杀机》和《桑苏西来客》两个故事,分别由Zinnie Harris和Claire Wilson担任改编,男主角汤米由David Walliams饰演,女主角塔彭斯的扮演者为Jessica Raine。该剧预计于2015年秋季播出。

()网友评论:

实话说,如果不是阿婆的情怀,此两部影片最多三星。不过还是得承认,阿婆也好,福尔摩斯也好,这样的英剧放在英国乡下,海边,加上那种阴湿湿的英国老式街道和老式火车,也实在狠不下心打两星。剧场版塔彭丝夫妻这样拍是否符合原著我不得知,只是想说主角光环太明显,这样的spy是分分钟狗带的节奏啊。

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老婆。一个本分憨厚的老公。两个人完全置自己和儿子的安危于不顾 不听劝阻。要不是因为是主角,这俩人分分钟领便当啊。 但是英式背景和小情调小幽默很赞。加一星

脑袋一拍就猜出剪哪条线的剧情实在是太弱了,人物塑造也毫无新意,动机太潦草,本来想砸了这玻璃窗结果发现诶开着嘛的小细节是除了布景和发型外的唯一看点原来也不是所有短篇都适合拉长来拍的

总体而言略失望。剧情以谍战和冒险为主,推理成分较少,两个故事里《暗藏杀机》改得不怎么样,《桑苏西来客》过程精彩但结尾落入俗套,一个故事三集显得拖沓,如果两集会好些。

阿婆一星,反嗯嗯一星,威廉姆斯一星。情节傻不拉几的。

傻萌胆大的逗逼夫妇。第一季共六集,讲了两个小故事。老式英式火车、潮湿的地下室、阴沉的海边,它们都为女主鲜艳精致的复古服装做了极好的陪衬。两条线索:annasa=queen=bee。一个你最爱的人,重要过千百万与你无关的陌生人。

一般般吧,小夫妻cosplay侦探玩得挺欢呀

第一个故事更好看,英伦复古风一贯的棒;然后被砍了,又没盼头了

一直喜欢阿婆的作品,纯正的英音,扣人心弦的剧情,五星推荐,太精彩了,期待第二季(? ??_??)?

《史密斯夫妇》观后感500字


去看了《史密斯夫妇》,单从意境上,国内给翻译成《史密斯行动》就大错而特错,这突现出自诩为精英文化人的某些电影从业者是多么没文化:本片尽管是动作片,但精神的实质并在于此,实际上还是说的是家庭问题。原文直译就是史密斯夫妇,但国内却故意画蛇添足成了个行动。实在是有够无聊。

废话说完,说正题。

如前所说,这部影片本质上是家庭问题片,只不过是用极端的形式包装了出来。人之生于这个社会,总是带着假面具,为了利益而生存,虽父母兄弟也难逃于此,而夫妻本是上帝将一个人分了两半,而这两人费了力气,就是为了重新在一起。我以为,所谓爱情,就是能够放下自己的面具,以最无戒备的心躺在自己的爱人腿上,诉说自己的痛苦,接受她的抚摸。若两人做爱的同时还要担心对方偷袭自己,这样的生活哪比死了的好!

片中的两人问题是比较极端的,因为他们的工作比较特殊。不过,原理相同。夫妻间有些自己的秘密固然正常,但生活的大部分都这么做就变的非常可怕,比如象影片中吃饭,同时还要注意对方的叉子,是否有毒,说话的时候还要用谈判审问技巧套出对方和不被对方套出。单是说谈话现在的有些夫妻是否也这样呢?

累不累啊。

父母终究会离开自己,兄弟姐妹也未必与自己同心,只有夫妻才是真正可以信赖的对方,结果有些人连夫妻之间的生活还不放过,还要带上面具,还要提防、猜疑乃至欺骗和攫取。那和一个人生活有什么区别呢?难道真的孤独的提防人,被提防这样的生活才是最爱的吗?

当你全力攫取的时候,你丢失的东西可能更多。可惜这个道理许多人都不懂。

告白观后感


电影告白观后感

这已经是第四遍看《告白》了吧,我有个习惯,喜欢的电影会时不时去温习,喜欢的音乐会单曲循环很久。好东西就是每重温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这也是我喜欢看经典电影,经典着作以及挺经典音乐的原因,他们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去品味和推敲,不会让人产生浪费时间的感觉,不像质量差的作品细节处理的并不好,如果深入去看其实就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尤其是读书更应当读经典之作。

一直都很想写一篇关于《告白》的读后感,但是因为自己拖延的毛病,当然更重要的是恐惧写作的心理在作祟。今天就狠下心来把已久的感受和感慨一并表述出来。因为并没有对影片背后的社会背景进行考证,也没有对电影的拍摄技术进行分析,全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已,所以表达出来的东西可能会过于主观,但也算是自己的深思过后的东西吧。等将来,在细细回味也是一种幸福。

影片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对那群学生不仅是其中几个重要角色,而是全体学生充满同情,我感受到他们的柔弱感和无助感。开始的悠子的一段对学生的告白,就轻易地让那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受到极大的影响,以致后来的行为全是来自当初的那段告白的影响,这完全体现了来自成人世界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强加于未成年人中,作用是非常显然的,从影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这完全是因为,青春时期甚至在20几岁之前的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而在这个关键期,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力量的影响,很容易受到蛊惑。但如果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的话,那学生自然也能健康的成长,当然影片中反应的是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正确引导。这也表明这个时期家长和老师以及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引导责任,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看到社会媒体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大量报道以及对他们的谴责和抨击,这完全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直接的消极结果就是造成其他未成年人的模仿,比如美月对露希娜的崇拜。此外,影片中的少年A和B的家庭教育都存在问题,前者是父母早年离婚,后者是过于溺爱。最明显的是少年A的告白中有提到:“我知道杀人是不符合法律的,但从没有人教过我杀人是错误的行为。这可以明显感觉到,少年A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从小就缺乏引导和教育。在影片中,可以感受到这些学生他们可以任意地受到老师的摆布,很多人抨击这一代的学生是多么的险恶,学生时代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老师和家长来引导的,甚至需要同龄人的引导。

影片的确凸显了“引导”的作用。悠子老师和推特老师两个人布下的局让整个班级处于一片不正常的状态,每个人都充满着对小值和修哉慢慢的敌意,这也强烈的体现了青春期的孩子的心智的薄弱,这时候他们并没有建立稳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极容易受到外界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即使到青年时期也是啊,不然五四运动怎么能开展的那么好,当然这个运动是体现的好的世界观。

这部影片应该值得所有老师去看,首先老师要反省自己是否做到真正的老师,影片中两位老师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风格,一种是悠子老师代表的是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避免自己处于风波之中,这是极自私的行为,影片中也通过一些细节体现了悠子老师完全不是一位合格的老师,从学生的口子就多次提到悠子老师的不负责态度,学生一出事就找其他老师去处理,甚至从不同人口中多次提到悠子老师爱孩子胜过爱孩子,当然爱自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她的行为已经让学生和家长明显感到她因为爱孩子而忽视了学生,这就说明她只能是一位好的母亲,而不能是一位好的老师。尤其是在那段她对班级所有同学做最后告白的那一段,她其实从内心里就觉得这群孩子天性就是邪恶的,她根本没有深入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从学生对于她的离开的欢呼也可以明显感觉出悠子老师的失败,其实很多老师都认为学生没有感受,是群麻木的人群,就是因为那些所谓的大人们的这种刻板印象,导致他们不能和青春期的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

而推特老师代表的是另一种致力于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与学生建立朋友的关系而不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这种教育态度是很好,但从影片中推特的各种行为来看,他只是一位不成熟的老师,他看起来像学生们的大哥哥,但是学生需要的不仅是一位能玩到一起的大哥哥,而是需要一位能进行心灵引导的长辈,他们需要的是一位能引导他们发展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长者。而推特并不能做到这样,也因为他太年轻,本身的经历就很少,只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老师而已。从他对少年B的处理方式来看,可以看出他也不是一位合格的老师,他都没有去了解少年B为什么会不来上学,而是一意孤行地按照所谓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对待少年B,结果使结果更加糟糕,美月说的对,的确是推特间接害了少年B,使其作出杀母的极端行为。

影片中一直被提到的另一位老师,即患有艾滋病的老师,这才是最理想的老师,他有着丰富的经历,自己也是从叛逆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的人,他因为有着深刻的转变经历,所以他更能理解学生,更能从学生的心灵需要出发,他是一位能深入到学生灵魂深处的老师,这样一位成熟的老师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

如果从剧中几个重要学生角色来分析,他们完全不用走上歧路的,他们完全是可以受到引导从而走上另一条光明大道。

拿修哉同学来说即少年A,首先讲一下修哉的身世经历,从小母亲就离开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亲人没有陪伴自己的成长,像这种极度缺乏母爱的小孩更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然而修哉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可以经过后天的引导来让其走上正轨的,修哉最大的心理需要就是能得到母亲的认可,从而回到自己的身边,希望母亲能以他为骄傲,而作为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并没有成熟的处理方法来处理自己的这种需要,他容易受到外界社会的影响,比如他看到娜路希通过杀人来博得眼球,他就想到原来还可以通过杀人来得到关注,他只看到这样能得到关注,却没有看到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之前他一直是拼命的发明东西,依靠自己的才能来得到关注。但失败了,之前的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是没有外界的鼓励和引导,他寻找了另一条极端的路,在看到他很自豪的把他的发明介绍给悠子老师时,得到的却是批评和谴责,连一句鼓励的话都没有,让他产生不满和受挫感,尤其是对方还是一位母亲,让他联想到自己母亲会有的反应。如果悠子老师是一位合格的老师,当时就应该鼓励修哉,而不是一味的谴责,并且悠子老师当时完全从自己主观的想法认为这个发明没有人性。美月曾经对悠子说过:“修哉他只是太寂寞了,他爱他的母亲,他只是想见到他的母亲,得到他的母亲的认可而已。”另外的少年B也不是一个天生就坏的孩子,他也只是想交朋友,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已,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时候的孩子都是处于想得到别人认可的时期,他们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一句鼓励的话可能就挽救他们的一生。

总之,除了那些天生具有反社会人格的孩子,后天的教育可能对他们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但大多数孩子都是需要细心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他们需要的是心灵的满足,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不要忽略孩子们的心灵教育,不要忽略他们的情绪,他们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是用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只是这个世界会容易受到外界的污染,他们需要的是阳光和雨露的滋润,而不是雾霾的侵袭。

《告白》观后感


实际上,片中并无完全的恶人,虽然他们残害他人或者自残,我们却无法用常规的道德标准去界定他们的善恶美丑。这是一部令人观之毛骨悚然的电影,因为故事和主题都极其冷血与疯狂,影片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与人性的深刻探讨犹如《大逃杀》那般残酷。然而,这又是一部相当文艺与温情的电影,画面充满美感与创造力,很多时候也会令你感动。

片中的女老师精心策划了一个劝人向善的复仇计划,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毫无人性,令人不寒而栗。而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没有成人世界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有时杀人的动机却是很简单而可笑的,甚至清澈。片中的两个少年一个内心自信强大,一个自卑懦弱,却为了博取他人关注或认同,自恃有着《少年法》的保护,纷纷堕入罪恶的深渊。

体制的不成熟与致命的漏洞,最终都让他们找到了肆意伤害他人的合理借口,并且如愿以偿。究竟是体制的冷漠造成现实的悲剧,还是人性的扭曲导致生命的毁灭?而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出人性之中最邪恶的一面:至亲亦可杀。在《告白》中,我甚至寻找不到一丝希望的亮光,全片自始至终弥漫着令人不安的复仇与杀戮,对人性丑恶的一面进行着没有任何底线的展示,这也是我反感这部影片的原因之一。

教室黑板上那个大大的命字仿佛无时不刻地强调生命的珍贵,但生命在他们眼中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没有正面作出解释,只是借助人物疯狂的举动缓缓揭开谜底,从各个主人公不同角度的叙述中,观众可以一览整个故事的全貌,剧情推进犹如日本侦探小说般缜密。在推理的过程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去发泄内心对世界与他人的不满,他们视生命如草芥,无端残害他人生命,甚至直接令善良和道德瞬间崩塌,结果却是殊途同归间接地残害了他们自己。抛开故事与主题,如诗一般的画面令整部影片的观赏性极佳。

试想,这样一个极度阴暗压抑的故事,如果用最正常的技术手段去呈现,那将很有可能使观者如坐针毡。所幸,《告白》并没有落入大多数文艺片的窠臼,影片大量运用慢镜,用唯美的色调与冰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强烈的反差效果。导演将自身对于镜头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强大的视觉掌控力将影像风格运用到了极致,以变幻莫测的技术手段制造出非同寻常的观影趣味,令几位主人公无常的命运如鬼魅般在银幕上如影随形。而那片反复出现的天空始终阴沉得令人近乎窒息,不留情面地让最后一缕光芒消失殆尽。

观后感《告白夫妇观后感影评》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