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经济学本质读后感

经济学本质读后感

商业的本质读后感。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最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商业的本质读后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商业的本质读后感(一)

南盼盼

十年前,杰克·韦尔奇写过一本书——《赢》。

经过十年的沉淀,积累,出了这本《赢》的升级版《商业的本质》。赢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在《赢》中,杰克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公司如何才能赢,从四个方面讲述了个人的事业如何才能赢,而这本《商业的本质》在企业取得竞争如何胜利的基础上,更多的强调的是团队的力量。21世纪不是靠个人单枪匹马杀出一条血路的时代,而是依赖团队的合作达到共赢的繁荣,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股权等方式寻找到各种有力量的合伙人的原因。

这本书首先是一本领导者的书。作者在开始的商业篇中既已阐明,作为一个领导人,如何将鼓舞人心的使命与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及最终达到的结果协同一起,尽最大可能依靠群策群力达到团队胜利,是领导人的核心工作。

而如何更好的提升领导力,杰克给出了自己20年GE首席执行官的工作经验:

①体谅下属,先人后己;

②将自己视为"首席解释官";

③为下属的前进道路扫除障碍;

④愉快地展示"慷慨基因";

⑤确保让下属快乐工作。

经营企业的最后是经营人,如果每一个领导人都把员工的内心经营好了,如果每一个员工都在企业工作中感受到关爱与尊重,企业凝聚力的形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一个企业要做的事就像一种选择,而一个稳固的团队则是一种保障,是不惧于变迁和任何由于更换选择引起的变动。

简而言之,领导力的内涵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真实和信任;

②不断地探求真实,不懈地打造信任。

从细节处,主要体现在活力(Energy)、鼓动力(Energize)、执行力(Executive)、决断力(Edge)、激情(passion)上面。 领导力不是抽象的事物,而是存在于点点滴滴的细节。 大事成于细,事品人品见于细,而领导力的体现也呈现在细节处,如何格物以求最本真的事实,如何追求真相以求最基础的信任,如何在员工需要的时候给予鼓励和支持,如何在员工犹豫不决的时候助其决断,如何在员工颓废消弭的时候带动其激情等,互信的形成就在这样的点滴细节中形成,上善如水,不知不觉渗透旁人心中,而最高的领导成于细,不知不觉中给人信任和被跟随的力量。

企业的生存中,赢是目的,团队是根本,而增长是王道。杰克也同样给出了他的提升业绩的方法:

①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

②要集中资源,不要分散资源;

③重新定义创新,让每个人参与其中;

④利用最优秀的人才实现增长计划;

⑤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

⑥通过任何手段拉拢那些抵制增长计划的人。

这其中有些观点是老生常谈,有些观点是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其中最值得领导人深思的两点是,重新定义创新和拉拢抵制增长计划的人。创新,一个人人皆知大而化之的词,天天喊在口上却似乎大而无当的词语,作者从另外一个视角给我们阐述了创新的意义,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通过发挥群众的力量,通过激发团队的智慧从而日日新,事事新,好主意应来自四面八方,点子的沟通应该随时随地。而另一方面,企业的领导人是冰球运动中的那个扫除冰渣渣的人,对于组织中任何阻碍团队前进的力量,领导人都有义务去清除,而拉拢那些力量,则不失为一种怀柔的软性的更为聪明的策略。

在增长的方式中,市场营销的力量从不能忽视:合适的产品(product)、合适的渠道(place)、合适的价格(prize)、合适的宣传信息(promotion)和合适的营销团队(people)。理易知,行难成。如何保持有竞争力的产品,如何选择恰当的营销和宣传渠道,如何设定合适的价格,如何打造漂亮的团队,需要企业领导人的眼光和洞察力。 洞察力是商业中最基本的一点,是良好的判断力,即同时具备商业头脑、文化敏感性和古老的智慧。洛克菲勒如何在范德比尔特的夹逼中成为一代石油大亨,钢铁大王如何在举世怀疑中成就钢铁神话,金融巨鳄摩根如何在父亲的坚决反对下支持电的应用,真知灼见的洞察力和一针见血的判断眼光是这些商业大亨的得以成就其事业的关键因素。而作为企业中最能简易的体现出领导人洞察力的方式莫过于招聘如何能够为企业为团队招聘到合适的人,则是打造优秀团队的先决条件。杰克说,因为招聘到正确的人很难,招聘时再谨小慎微都不为过。

管理是一门艺术,杰克说:在你成为领导者之前,成功的全部就是自我成长;当你成了领导者,成功的全部就变成帮助他人成长(Before you are a leader, success is all about growing yourself,When you are a leader, success is all about growing others)。

管理没有永恒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商业的本质》中所阐述的管理哲学,是大道至简,然后知易行难,如何将知化为行,如何做到知行合一,才是每一个领导者乃至每一个个人所应探求的根本。

商业的本质读后感(二)

我看书之前就在想,《商业的本质》这本书到底是讲什么的?讲管理的、讲做营销的、还是做产品,还是其他?

看书之前,我认为商业的本质是,你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你是否不可替代。任何商业,都是创造了一种价值,满足了某种需求。

看完杰克韦尔奇这本书,我才发现,其实他讲的,就是他上一本书的名字「赢」,以他的理念,商业的本质就是「赢」。

"商业的本质是一项团队运动,强调"团队"两个字。同时,既然是运动,目的就是要去赢。杰克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赢的态度,是通过抓住管理学和商业上最本质的东西走向赢的路径。"

围绕着要"赢"这个目标,去构建你的系统,从领导力和协作力两大方面,不断的推进使命的达成。关于领导力,晓松已经讲得很到位了,我说说我对协作力的看法。协作力,是重构你的使命,让你的行动把使命落地,并且跟进你的结果。学以致用,联系到书友会,我们尝试定义我们的方向。

我们使命:让读书与商业紧密结合,让读书分享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的行动:根据兴趣爱好分组,分读书组、文体组、财经组、创业者俱乐部等,大家在自己喜欢的小组提升自己。每天线上读书分享,每周二线下读书分享,现金流游戏、领导力沙盘游戏等践行一些商业规则和管理常识,未来还可能孵化一些商业项目,在创业者俱乐部发现团队一起去实践。

我们如何考核结果:不可量化的东西,说出来可能高高在上,没有落地和考核也没有效果。

我们最开始能够做的,就是读书,坚持独立思考,把思考放在书友会公众号上,让公众号,传承书友智慧。

结合一些商业的实践,我们会感受很多书本上的知识是没有用的,如果读书无法改变自己,无法提升职场竞争力或者提升创业者公司业绩,那读书有什么用?所以我们提倡学以致用。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选书,经常浪费时间在一些不好的书上面,就需要读书读得多的人通过分享帮我们缩短筛选书的时间,罗辑思维和吴晓波频道的,就在做这个事情;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2000字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2000字:

最近阅读阿比吉特和埃斯特联合著作《贫穷的本质》,作者通过大量走访数据,试图揭开贫穷的本质所在,力求寻找人类数千年来一直无法解决的贫困问题。之所以看这本书,源自一部相关纪录片《Whypoverty?》第八集《Education,Education》,关于“读书有没有致富作用”,更确切地说是揭露“学历和贫富”之间的数据联系。这部片子我还没能看,但在知乎上有讨论,其中就有人建议阅读《贫穷的本质》这一本书。本以为这是一本励志商业书,但翻开这本书,发现可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此书彻头彻尾属于一本学术性书籍。但是他给你的收获也是满满的,而不是鸡汤似的。但是也许鉴于问题的严重性和严肃性,或许鉴于其他方面,很遗憾作者真的没有勇气直面结论,道出贫穷的本质,给出答案。到底为什么贫穷?作为读书笔记,我把答案从书中各处提取总结到这里。

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存在一个叫贫穷陷阱的恶性循环。这一点不论从世界和国家层面的宏观意义上,还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个体上,都是存在的。简单来说,就是一旦落入这个”陷阱“(就是财富价值或者收入低于某一水平),就有可能发生恶性循环。如同中国有句话:越穷越见鬼。这是最可怕的。为什么可怕呢?这个陷阱里面都有什么?全球和国家层面宏观性,我们无法做点什么,那就来看看个体上,一般都有什么事情在这个陷阱里发生,了解这些,我们才可能摆脱进而跳出来。

1、穷人可能无法获得足够有效信息

也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这是陷阱中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你一旦缺乏信息,所做的决定几乎都是错误的,错误的决定后果只可能是灾难性的。例如,因为你接触不到某些人或事,所以无法知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因为你没有足够的钱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所以无法获得新知识;因为你不知道化肥的作用和意义,所以你只能承受庄家的灾难;因为你没有足够的医疗常识,所以拒绝疫苗抗生素导致疾病肆虐。等等。总之,任何决策(包括生活事业上的任何决定)都需要足够的正确知识和数据,否则决定可能就是错误的。

2、穷人可能更不理性、更没计划性、更懒惰、甚至更肤浅

书中有典型的例子,当一个吃不饱的穷人突然获得援助,他不会将钱大部分用在购买基本温饱食物上,而是买更贵更可口的食物,甚至香烟,还可能是电视机、手机等更奢侈的物品。我们从身边其实也很容易发现类似的现象,例如富人看书穷人玩手机,贫穷人家的电视时间占据大部分生活。这方面可能与心理学领域有很强关系,属于人性的弱点。可能安全感缺失下的利己本能。在穷困中通过某种简单的快乐获得,掩盖或逃避面对某些困境。

3、穷人可能面对更多责任负担进而精力分散无法专注

简单来说,我们都知道钱虽不是万能但钱能解决很多问题,所以富人能用钱直接快速解决很多琐碎问题,然后专注于重要的事情。但是贫穷则不能。而且,就算你突然拥有一笔钱,可能你还是不能马上全部投入到良性的投资回报循环中,因为有很多地方都在等着用钱,还没等到要做点什么正事,钱可能就花了差不多甚至花光了。个人认为,还有被分散的精力同样重要,当一个人被眼前琐碎的事情缠身,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思考更长远问题和制定长远计划,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这个人不会轻易迈出他当前的困境。

4、就算穷人开始创业也可能无法获得大成功

这一点有点反鸡汤。我们喜欢听到很多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但数据表明,白手起家大获成功的概率往往很低,或者说除非你一举突破跳出陷阱,才有可能进入另外的天空。实际上,也是中国人常说的,第一桶金。作者走访了很多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发现这些企业家做的事业本质上就缺乏发展空间,不容易形成规模效应,或者边际成本很高。作者也看到很多迅速发展起来的小企业,但是往往这些小企业也很快遇到瓶颈无法突破,进而很多这类企业家只能处于一种小富即安的状态。即使这样的时候,外部也无法能给予他们诸如贷款融资等配套,这方面属于下一点结论内容。

5、这个社会天生就对穷人不利

这一点其实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但事实确实如此,而且无法改变。银行只贷款给富人,有钱才能购买保险,就算基础医疗免费但是很多救命的医疗肯定是昂贵的,基础教育义务化免费化但肯定无法跟更好的教育资源相比,无论如何只要有钱买多一点书你就能获得更多知识。等等。至于为什么这个社会要这样,书中有答案,社会学经济学很多学科都有答案。

结束语:

总之一句话: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过去是未来更是。因为这从本质上就决定了,从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又促进了。也就是说,世界性的贫穷无法根本解决。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总会有穷人。是否援助,都不能改变(当然援助肯定也是有意义的,例如帮助他们学习知识普及常识,提供必须的药物,创造就业岗位等等)。从个体来说,直接的援助也不能改变你自己命运,如同以上的结论,除了不可改变的社会因素,其他方面几乎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或者大部分你可以自己认识到并进一步改善逃脱。你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学习能力(获得足够有效知识和信息避免错误的决策)、理性(善于计划自己的生活保证不被人性打败)、专注(不论如何困境都要区分轻重缓急专注于重要的事情)、然后主动向富人靠拢(争取更多机遇)。

听起来,作者的结论是悲壮,一本关乎贫穷和研究穷人的书籍,到最后的结论没有什么鸡汤成分。这难免令人难以接受。就如同网上出现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一样令人无法接受。但是我们应该从中学会收获,明白贫穷陷阱的负面,有助于避免我们掉入,即使掉入知道如何自拔。同时,穷人不应该是口头上传统意义的贬义词,也不是一个歧视性名词,至少在学术面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应该直面它,研究它。我们研究它,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它。我们自己可能不算标准意义的穷人(日收入低于$0.99),但是当我们怀着”我就是个穷人“的心态阅读和学习,我们就肯定有收获。就算我们真的是穷人,那么收获应该更大,你说呢?作者:YO爸

社会与人性的本质_《围城》读后感1800字


社会与人性的本质_围城读后感1800字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我记忆当中读得最快的一本书了,我想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我一开始只是纯粹地将《围城》这本书当做是一本爱情小说来欣赏的,看着方鸿渐最先在回国的船上与鲍小姐的那短暂的只因寂寞的心而在一起的日子,看着方鸿渐到上海后与女博士苏文纨的“爱情”纠葛,看着方鸿渐对单纯乖巧的唐晓芙的爱慕之情,和最终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结合与分裂。但是在读完全书之后,我经过仔细地思考,发现其实这部小说并非只是我眼中的一部纯粹的爱情小说,钱钟书先生更希望通过这部小说来反映那个时代的某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变迁。这些某些知识分子其实并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的行列,当抗战烽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在湖南一个僻远的乡镇,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钱钟书先生在这部小说中用自己幽默的文笔来讽刺当时那个虚伪的时代风气,那一个令人想要逃脱的围城。

“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这是小说第三章中的一句话。其实生活就是一座围城,在这座围城当中,人们永远逃不出这无情无尽的的压力与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利益纠葛一直都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四周,令人窒息得想要逃离,但是我们每个人却又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职场、情场上的的勾心斗角在小说《围城》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男主人公方鸿渐的爱情一直都不顺利,他从一开始对婚姻的向往,到最终的绝望,他经历了太多。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这些个女人让方鸿渐经历了爱情与婚姻。他曾经向往婚姻这座感情的围城,但是当他住进去之后他才发现与他想象的相去甚远。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结合,其实从一开始便是一个预谋好的陷阱,心思缜密,心计繁多的孙柔嘉让方鸿渐一步步落入她的圈套。婚后,两个人的矛盾不断加深,种种现实情况让他们两个人发生一次又一次的争吵。这种争吵在返沪途中还较为单纯,定居上海后,由于双方家庭和亲族的介入,矛盾更复杂了。在婆媳、翁婿、妯娌、亲朋、乃至主仆之间,一度曾发生了一系列龃龉和纠纷。最后,方、孙的矛盾终因前者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而面临再次失业时激化了,方鸿渐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家解体,他冲出这个婚姻的“围城”。

在职场生涯中,方鸿渐也是一路坎坷。留学归来后,先是在名誉上的丈人家的银行里办事,最终因与丈母闹矛盾,被丈人解雇。在这之后,他便去到三闾大学担任教授。在三闾大学中,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明争暗斗。自校长、训导长、各系主任,下至职员、学生、甚至还有家属,都卷入了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一些学者文士粉墨登场,他们之中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也有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有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也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终于自蹈覆辙的阿木林;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也有范懿、汪太太那样虽然混迹学府,却只在情场上显露头角、推波助澜的名门女士。总之,活跃在这“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等,虽然用不着再把八股文当做敲门砖,却都扯起一面自认为是最漂亮的旗帜,将真面目掩盖起来,施出周身解数去追求新的晋身之阶,仿佛自然界的动物蒙上保护色,追求自身的发展一样。自然,他们之中也还有没耗尽两肩正气的某些较好的人物,如虽则荒唐、孟浪,到底还有一些责任感的方鸿渐、赵辛楣,娇弱深沉、很有心计的孙柔嘉等等。这些人物,或像方鸿渐,不失为“可造之才”,或像赵辛楣,终竟有一技之长;或像孙柔嘉,是思虑周密、深藏韬略的女中强者。他们在好的社会里,完全有可能发展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在那些乌烟瘴气的环境里,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让社会的惰力抵消掉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逐渐被淹没。

小说总体是围绕男主人公方鸿渐所经历的种种来写的,在我看来,虽然方鸿渐有一定的责任感,但是他仍然是一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虽然社会的因素对其的失败产生了影响,但是他自身的缺点也是造成他是一个失败者的重大原因。在读《围城》的时候,我有时会莫名地为他的懦弱无能感到焦急,感到生气。

其实,要说分析《围城》所要表达的主题,我并不能很专业地去探究讲述,但是“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只能将自己的想法通过简单地文字表达出来,并从中感受钱钟书先生嬉笑怒骂的幽默。

作者:杨晓娜

《商业模式的力量》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商业模式的力量》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中国企业过去的模式是‘地产+工厂’,是以低工资的人工优势和非常大的营收规模在世界里竞争。这样的商业模式导致中国大部分企业处在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费力劳神赚钱少不说,当先进企业创新后中国企业完全跟不上节奏,还导致了大量的技术落后,使得企业的竞争力根本无法适应产业的发展速度。

01、中国企业的唯一出路:商业模式的创新

所以说中国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从过去的‘地产+工厂’转向‘创新+资本’的新商业模式,中国企业成长的两大机遇就是商业模式创新与对接资本市场——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解读:过去的商业模式在21世纪已经没办法适应与全球的竞争,创新性企业才是未来的生存之道。企业的创新成长需要资金、人才,这就必须资本的保驾护航,融资渠道对于企业的便利性来说刻不容缓。企业经营的原点就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力,而放大经营和占取经营制高点的则是资本运营。

02、成长=创新*资本

资本市场给与创新者最大的奖励和鼓励,产业市场给与不创新者遭遇淘汰的最大惩罚。产业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才是企业成长的基本规律,也是走向垄断的必经途径。低成本优势在过去40年保证了中国的迅速崛起,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开始不断的上升,环境保护成本也在增长,这些都困扰着企业的发展。中国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再成为驱动力。

03、商业模式

中国的资本充裕度是很高的,只要寻找到好的商业模式企业。那么什么是商业模式呢?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工具,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公司能给客户提供的价值、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和资本关系等,用以实现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的要素。

更好的解读商业模式,有这句话非常的重要:

1.自己可以复制自己

2.别人很难复制

自己能复制自己:企业的销售额是可以不断的成长,企业的利润能够得到释放。这样的增长会突破天花板,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增长过程。当然增长尽量是靠企业的内生发展、滚动发展,并购式发展没办法体现这一发展历程。持续性发展是很重要的,是商业模式存在的基础。

但是很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之中很快的遇到增长的天花板,规模上不去。或者虽然规模上去了,但是为了竞争企业的业绩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仍然没有找到低成本扩张的办法,或者说产品的竞争力不足。只能说明‘自己复制自己’的路还没有得到突破。

别人复制不了自己:一旦企业的业务很赚钱,必然会导致大量竞争者的恶性模仿和竞争。一件事情如果大家都能做,那就会有残酷的价格战导致企业的利润和规模不会持续性的增长。只有企业的业务别人没办法模仿只能干瞪眼的看着,这样才会有利润的持续增长,这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定价权。

《汉语的本质与历史》读书笔记600字


汉语的本质与历史读书笔记600字

高本汉是一位汉学家,是现代汉语言学的奠基人。这本书是根据他对汉语方言和汉语历史演变的研究,为对汉语言学感兴趣的、有语言学基础的人写的入门书。高本汉年轻时曾在中国山西等地实地调查方言,同时结合他坚实的语言学基础,使得他在汉语言研究上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

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想了解外国人如何看待汉语。书中少许内容涉及到汉语的特殊性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影响。高本汉指出汉语学习最大的困难是模糊的语法规则。他认为在词的层面上,汉语词的词性过于灵活,词形上又缺乏可以提示读者词性、作用的标志,所以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基本上依靠上下文的意思决定每个词的词性。那么,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认知加工,汉语母语者理解句子的时候,与其它语言相比,是否更加依赖自上而下的加工?或者这影响里汉语阅读加工的时间顺序?对于汉语读者,对于词的加工深度是否更浅?因为在对整个句义有模糊理解之前,词性并不能确定,词性也不能决定句义,所以对于词性这一部分无需注意。高本汉在书中给汉语学习者的建议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使你习惯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直到你能像中国人那样自动思考为止”。其实学习另一种语言到熟练的程度都需要这样做,而由于汉语在删繁就简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样做尤为重要吧。

这本书对汉语语音演变研究描写得非常生动,像侦探小说一样,像福尔摩斯的演绎推理。很多人对这个现象提出假设,然后去找证据。作为本书的作者,高本汉清楚地介绍了他如何综合方言、与汉语有关的外国语、汉语古籍中的蛛丝马迹,最后得到结论的过程,不禁拍案叫绝!

书里还介绍了一些有意思的知识,比如:古汉语具有屈折变化的证据,汉语藏语属于同源的原因,现代汉语双字词变多的原因等等。同时,值得指出的是,高本汉的研究是基于古代汉语的,而且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70多年,现在的相关领域已经不知道有了多少新的成果。

喜欢《商业的本质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经济学本质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