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雍正王朝读后感800字

雍正王朝读后感800字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一)

刚刚看完的一本《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朱元璋》。这本书从朱元璋儿时开始,细致描述了明朝开国皇帝的人生起伏和心路历程。开始几页你也许会感觉书中对朱元璋的描述完全是出于作者臆测,没关系,很快作者就罗列出了大量的史料和古文以证明他的描写完全是元末农民的生存常态,让你不得不信服。整本书中穿插大量的古文和史料用以佐证,将一个鲜活的朱元璋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明白了,在那个时势造英雄的年代,朱元璋之所以能够一步步走上皇位,以及登基之后的执政理念,都是与他的经历息息相关的。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我们对于朱元璋有一个比价全面的认识,对于明朝,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对于我们的民族,有一些比较深刻的反省。

下面摘录书中非常有意思的几段和大家分享:

中国文化的贫穷基因

贫穷从来不是好事。贫穷遮蔽了人的眼睛,让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东西;贫穷枷锁了人的身体,让他像动物一样不停地被原始欲望折磨;贫穷剥夺了人的力量、尊严和权利,让他在自然、神灵和权力面前自觉软弱,卑躬屈膝。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刘易斯提出了贫困文化的概念。他总结的贫困文化的特征我国从古代直到解放前都具备。如较高的死亡率,较低的估计寿命,较低的教育水平,为生存而进行长期奋斗,典当,过着受束缚的生活,终生忙碌而无闲暇,向往权力,大男子主义,只顾眼前,不信任政府,软弱无能,对地位差异敏感而缺乏阶级觉悟等等。这种贫困文化使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卓识,他们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

虽然是自学成才,但朱元璋的诗文通脱自然、朴茂雄强,颇有可观之处,请看他是如何在《皇陵碑》中描述自己的三年流浪的: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依,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依碧,听猿啼月夜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徜徉。西风鹤唳,俄浙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若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二强。

但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又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个民族。也许是因为在这片人口拥挤的土地上生存异常艰难吧,中国人把所以的智慧都用在了捉摸人上。老子、论语、菜根谭、增广贤文、厚黑学,林林总总,无非是讲如何与人相处。所以,中国人的谋略文化特别的发达,中国人防范人和算计人的能力特别发达。马克思说,中国人在一切世界事务中远胜于其他亚洲人。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总结出这样多、这样深刻的绕弯弯的生存智慧:逢人但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为人且学乌龟法,当缩头时便缩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吃小亏占大便宜;内要伶俐,外要痴呆,聪明逞尽,惹祸招灾

那些智谋大师历来都是中国人崇拜的对象: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而张仲景、张衡、祖冲之等科学家却不为人所知。到现在为止,谋略文化仍然在中国生机勃勃,随便找家书店一看,许多生存谋略类书籍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中国人谋略化的思维方式与军事思维非常接近。中国人不善坦诚合作,也不善公平竞争,而独善于勾心斗角,善于破坏规则。而战场上正需要的是随机应变,不择手段。战场上必须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对方,最大限度的去利用对方的弱点,战场上可以光明正大使用阴谋、欺骗对手,创造性的去示假隐真、欲擒故纵、调虎离山、借刀杀人、引蛇出洞、金蝉脱壳、围魏救赵、暗度陈仓

可是,我们现在读到的关于明初移民的记载和传说,却一律充满了悲苦和辛酸。民间传说,当时为防止人们半路逃归,每登记一人,在脚小趾上划一小口,所以山西移民皆为小趾重甲;长绳捆绑,押解上路。由此人们都养成了背手习惯。连小便都要报告长官,由军人解开手,才能行事,所以华北各地,都把上厕所叫做解手。

唐宋以生机勃勃的外向型竞争社会呈现于世界,而朱元璋统治下的明朝则是内向的、反竞争的、缺乏想象力的。朱元璋开创的三百年大明,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朝代之一。而这三百年间,却是欧洲历史上最为动荡的阶段。不过正是在这些动乱中,孕育了现代西方文明。黄仁宇说,克伦威尔在马斯顿荒原击败查理一世时,为公元1644年,也即是中国所谓崇祯皇帝上煤山的一年,也就是明亡的一年。大明三百年,正是中国与西方,一个大幅度后退,一个大踏步前进的擦肩而过的时代。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二)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这本书讲述的是大明朝七个着名人物,朱元璋、海瑞、魏忠贤等七位人物,这些都是对大明朝的兴衰起了重要作用的人。

朱元璋、海瑞他们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优点,以及那些不可弥补的缺点,但是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都有过人之处以及独特的地方。朱元璋一个坐在龙椅的农民,他用农民的精明、周密、愚昧打造了自认为固若金汤的监狱帝国。这个监狱不但关住了老百姓,也关住了官僚,甚至还关住他的直系子孙。更为严重的是直到今天,中国人的头脑似乎还没有从他缔造的精神监狱中完全解脱出来。环境能够影响人也能改变人,在为拿到江山之前朱元璋从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变成了一个冷血的流氓在其中他很善于结交人,并且利用人,他利用人很有技术含量,他让别人能够甘心诚服于他,并甘心为他做事!可以说他这是一种能力,这也是能够夺取天下的绝大部分原因,当然他取得的一个天下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机遇,一个让他翻身的机遇。其实,机遇并不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但能力是可以靠自己培养或创造的。

朱棣一个篡位者,他精通权力,他把权力玩弄于鼓掌,同时进行血腥的屠杀,不管是自己亲人,熟话说血浓于水,但在他那里就不曾出现过,能够手刃兄弟,我都不理解这该是怎样一个冷血的人,或许他的心是石头做的,这就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折手段的人。我可以看到他内心的挣扎以及痛苦,所以不要试图去做亏心事,也不要为了某个目的去做事,这样会使你觉得没了目标,丧失人性。

郑成功这个异国出生的海盗之子,性格中一直燃烧着明亮的少年性,史称郑成功果敢刚毅,传之自母。郑成功的这位日本母亲,有胆有识,性情刚烈。母爱是伟大的,而我们也会不忽视母亲的遗传对郑成功有多大的影响。优越的家境、天赋的杰出才华和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培养了郑成功强烈的自信心、优越感和贵族气。

这本书七位人物的成功以及失败都是受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所以环境对人特别重要。我们生活中学习中接触到的人也会影响我们,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这本书中的几位人物的事例就无疑证明了这点。

这本书中虽然讲述了七个人物,但我比较欣赏着三位人物,是他们都有犯错的经历,但是他们身上却有着那些闪闪发光的品质。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三)

看惯了教条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写的书,再看这本书,让人觉得很轻松。嬉笑怒骂之间就已洞悉社会历史。这种新的历史解读方式读起来让人觉得酣畅淋漓,过后依然意尽。

真实不可获知,只能靠近。历来研究历史的人都逃不出这个局限。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是恒久不便的道理。

张宏杰是个借古喻今的高手,本来已经过去了五六百年的历史人物,在他的解读下,成了我们破解当下社会的一把钥匙。理解了这点,也就不会仅仅只是看看热闹而已。

朱元璋

这位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作者用了最多的笔墨。在其中和毛的比较最有意义。他们俩都出身农民,深知下层人民的疾苦和需要。都身经百战, 都深信武力至上的原则。深知中国式的人情世故。打败了比他们更有文化修养的文人政权。统一了中国。但内心残留的农民意识,却使他们治理国家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他们是权力,政治上的强人,却是社会认知上的庸人。这才会使他们乌托邦式的理想都归于破灭。

朱棣

特殊的环境造就特殊的人,本身才能出众却不是他当太子。历史的规律就是强者生存,在生死的抉择面前,他成了一个篡位者。考验之后给他了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

他是个比他父亲更高明的统治高手。几乎明朝所有的大事都是在他手里完成,东征西战扩充疆土、修筑长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伟大的事业和非凡的举动接二连三,让人民应接不暇、不知所终。看到结果则目瞪口呆,这些行动一个接一个,不给人民任何的机会喘气的机会去反对他们。

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不停的重复。我们今天也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神六发射、三峡工程、青藏铁路、08奥运等等大事一个接着一个。

海瑞

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安慰符。

与其说他是一个偏执症者,不如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生在中国既是他之哀,又是他之幸。哀的是这样一个国家注定他将一事无成,幸的是千百年来只有他一个海瑞让人民记住。他心似明月,只可惜地下一片墨汁。

张献忠

在读到张献忠这个人时,我感到空前的压抑和绝望。当中国人最残忍的一面在这个人身上展现出来时,我感到万分的惊谔,惊谔过后归于沉思,想到这一切都是事实,都是历史。我惊恐于过去,更惊恐于未来。

像西方那样建立起对生命的尊重看来还遥遥无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_700字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700字

七张面孔,明朝具有代表性的七个人物,朱元璋、朱棣、魏忠贤、海瑞、吴三桂、郑成功和张献忠,由不同侧面讲述大明历史。

朱元璋的篇幅占到全书三分之一,从草根到皇帝,小时候经历的苦难不免让人生出恻隐之心,坐上皇位之后却杀戮成性、心狠残暴,作者认为朱元璋是流氓化了的农民。在位期间集权制度全民思想个性上受到的禁锢压制就不说了,严刑峻法,惩贪力度十分巨大,然而朱元璋期望的纯而又纯的社会最终也没有出现。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虽然他在世时,贪污腐化现象得到了一时的抑制,却积蓄了巨大的反弹能量。在他死后,腐败又迅速发展起来,并且愈演愈烈。大明最终以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王朝之一被列入历史。

明末郑成功有一半是日本血统,七岁前和母亲生活在日本。回国后很快成长为一名文武兼备的青年才俊,颇得赏识。父亲是海商+海盗出身,郑成功的阳刚、忠义、武勇,主要是基于他血液中的“海盗基因”。朱明王朝的专制权力没有扩展到海上,在这个帝国内,离开了海岸线就等于逃离了那个腐蚀性的体制。郑成功部队军费完全来源于海洋贸易和海盗收入,郑氏海商集团代表的是民间力量,其令人惊恐的战斗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海盗遗风,一是郑成功的个人风格。终其一生,郑成功“明知不可而为之”,在令人沮丧的明末历史留下了英雄主义的一章。

其他篇章也很精彩,尤其海瑞和吴三桂。作者娓娓道来,行文生动多彩,引用大量史料,在他的笔下历史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并且对历史事件、人性和文化机制进行了深度剖析,具有独到见解,同时又写得好看有趣。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作者也让人从历史中读出现实,温故而知新,也是读史的乐趣。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在书中看到了现行玩弄权术之现状:

1.你猜,你猜,你猜猜看。嘉靖皇帝心中已有决断,但是从不直言。“他已经悟到了太极政治的真谛——政不由己出。做对了,他便认可;做错了,责任永远是下面的。万允万当,不如一默。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便是那句话的主人,你说了出来,便是那句话的奴隶。让内阁说去,让司礼监说去。让他们揣摩着自己的圣意说去。”

2.清流浊流之说。“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发人深省,清流浊流,实质就是权术,相互的制衡。某个时间段、某个事件需要浊流来来打压清流,到一定程度,又需要清流抬头来制衡浊流,用人不可全是清流,亦不可全是浊流,各有其长处。只不过,如果不是用人者,只是单纯的身为清流或者浊流不也是一种哀伤,不过又有谁可以跳出这个身份不入流?

3.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知道有危险就躲开危险,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以前哪里错了,往后该怎么改,叫思变”。发人深省,人生,有此“三思”而后行,就已经是不平凡的人生!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体会


在书中看到了现行玩弄权术之现状:

1.你猜,你猜,你猜猜看。嘉靖皇帝心中已有决断,但是从不直言。“他已经悟到了太极政治的真谛——政不由己出。做对了,他便认可;做错了,责任永远是下面的。万允万当,不如一默。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便是那句话的主人,你说了出来,便是那句话的奴隶。让内阁说去,让司礼监说去。让他们揣摩着自己的圣意说去。”

2.清流浊流之说。“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发人深省,清流浊流,实质就是权术,相互的制衡。某个时间段、某个事件需要浊流来来打压清流,到一定程度,又需要清流抬头来制衡浊流,用人不可全是清流,亦不可全是浊流,各有其长处。只不过,如果不是用人者,只是单纯的身为清流或者浊流不也是一种哀伤,不过又有谁可以跳出这个身份不入流?

3.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知道有危险就躲开危险,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以前哪里错了,往后该怎么改,叫思变”。发人深省,人生,有此“三思”而后行,就已经是不平凡的人生!

《大明王朝纪事》读后感500字


一直对明朝有着独特的感情,在我眼里,明朝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丝毫不逊色于盛世唐朝,或许它反而更加具有吸引力。在惊叹一个出身于赤贫阶级的农民一手建立了颇具色彩的大明朝的同时,又不禁为明朝在其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手中消失无影而唏嘘。

作为明朝的开朝皇帝,朱元璋的这一生为了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可以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朱元璋父族一系虽世代务农,但他的母亲和外公却在他的成长道路上给予他很多以后作为一个君王所必备的素质,因此,在往后的政治生涯中,人们往往能看到他在处理重大事务上的果断与敏锐的判断。这个伟大的政治家,在创立基业的过程中,也提高自己的文学造诣。“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这首与黄巢异曲同工的《咏菊花》充分显示了这个只读过两年私塾的放牛娃与生俱来的一种个性与霸气。

读完这本书,心情是异常沉重,人类社会是不断往前进步的,并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以后发生的事也许是朱元璋最不愿看到的——明朝灭亡了!当朱由检在皇宫中左手掩面,右手挥剑,一边亲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边喊出那最著名的话“你们为什么要生在我帝王家”时,内心的那种伤痛定是无以复加的。祖上的罪孽最后都由这个可怜的帝王承受了,最后心灰意冷地吊死在景山寿皇亭旁的一棵槐树上,悲惨收场。

综观明代历史,乃至整个人类史,无论是名君还是贤臣,能将清醒的头脑、公正的心保持到最后的寥寥无几。古时如此,现在仍继续,我时常想是不是权高位重后,人就容易迷失自己呢?回过头想想又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可笑,人毕竟是人哪,这世上真正做到超凡脱俗的又能有几个呢?能在这本书中和这些帝王、人臣们再次握手,在他们身上感受到教益与快乐,我也应满足了。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_1000字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1000字

终于读完了这部豆瓣9.5分的神作,简直太精彩,让我欲罢不能啊。
这部明史就是一部厚黑史,充满了权力的斗争,不愧是中国古代版的《权力的游戏》。任何斗争都不是单一的党派之争。前期的严嵩派和裕王下的徐阶为代表的清流派,高潮处的帝王中央集权下的各势力明争暗斗,末尾处张居正改革的伏笔。所论不在乎帝王的驭臣之道,平衡之术。
严嵩,徐阶,严世蕃、高拱、张居正、胡宗宪、海瑞这些历史一代或名臣,忠臣,奸臣,直臣均跃然纸上。嘉靖虽二十年不上朝,却有指点乾坤的运筹帷幄。以前明代男神第一是张居正,这部书过后有了第二,就是胡宗宪。谋国之臣,心怀天下,怜悯百姓,深谋远虑,实是令人佩服。
开篇为了弥补国库缺失,在浙江施行改稻为桑的国策。由此引发故事的人物线与斗争线。简单来说,就是宫里,政府以及严嵩派都缺钱用,于是把主意打到了西洋通商。而蚕丝不够产,就只能苦江浙百姓了。这时的关键人物浙江直督胡宗宪,实是令人敬佩。虽属严嵩派,却知人善任,实心用事。用戚继光,逐倭寇于国门之外,东南得定。修海塘,减赋税,鼓励纺丝经商,百姓赖安。头脑清晰,心系国家百姓,却又不忘记恩师的提拔之恩。眼光长远,知内忧必招外患,在他指导下戚继光对抗倭寇的数次大捷,令人骄傲。胡宗宪曾说: 我可以不作名臣,但不能够做小人!着实有打动我,重情重义,不忘记恩师提拔之恩。同时也说明作为上位者,用人的重要性。下面的人用好了,各司其职,可用为刀也可用为盾,其为管理之道吧。
以前读书时印象最深的是海瑞罢官之案。读此书,对海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鲜明的海瑞形象: 果断,坚韧,固执,心怀百姓。是个直臣,清官,好儿子,却不是个好丈夫,好夫妻。对母亲的愚孝,对妻子的冷淡,让我无比心疼同为女人的海妻。敢于上书痛斥嘉靖,为这沉闷的大明王朝打了一记猛拳。众人均想留其性命,大概也是因为他做了许多人不敢说不敢做的事情吧。这样一把不畏生死的刃,可谓是上位者的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剑。
还有一点格外让人印象深刻,历来国库亏空,要么打百姓的主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从古至今,苛捐杂税,或苦百姓,或苦中小创业者。利益相关,未曾幸免。
老朱家的皇帝,其实个个都很聪明,偏偏除了前两个勤劳些,其他有木匠,炼丹,几十年不上朝专心和大臣斗气的,真是笑喷。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_700字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700字

从王朝的兴衰看零和博弈的困局(一)。古代集权制国家始终面临这一困局,朝代的更替、阶层的兴衰、党派之争莫不是零和博弈的游戏。

陷入此困局的原因可能是:博弈的对象和收益很清晰,陈洪挤掉吕芳就能成为老祖宗,斗倒严党就能瓜分他留下的势力;社会传统认知中儒家信奉克己,道家信奉无为,释家信奉看破,皆是从压抑自身需求来适应外部资源的匮乏,所有观点都建立在资源有限,每个人只有降低自己所需,才能使社会和谐得逻辑上;整个社会技术生产技术的发展滞后,导致生产力远远低于整个社会的需求,摆脱零和博弈所需成本太高;统治阶层通过零和博弈的获益成本远远小于创造生产力拉动全民进步。因而社会上层共同认同了零和博弈这一套规则,底层被统治阶级也只能跟随这场博弈并往往成为最终博弈的牺牲品。

在这一套零和博弈的逻辑下,大部分人的行为就变得好解释了。

先看皇帝。皇帝作为整个社会最核心的节点,看似最有权势者,但是皇帝的核心目的往往是要去平衡零和博弈,哪一方单独收益都不是皇帝希望看到的,皇帝要的是整个网络的平衡,零和博弈的目的在于结束博弈和胜利,而皇帝却不希望这场博弈结局,因为当博弈结束时,也意味着胜利一方的势力已经不受控制了。因而皇帝的使命往往是个他所处的环境相矛盾的。更遑论皇帝自身也是一个人,也有些各种社会身份,这些身份也影响着他去平衡各种势力之间的博弈。因而皇帝往往是最受压抑的角色。人格强大的皇帝可以把这种压力转换为对外的战争,而柔弱者抗拒者就会采取极端手段逃避这种压力,譬如嘉靖;

再看皇亲(先睡午觉了,挖个坑以后补上)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_1100字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1100字

这本书其实只讲了两件事,倒严和海瑞上疏。在我看来,这一切的症结都应该归于嘉靖皇帝自身。

在“大礼议”之后,嘉靖心中其实是十分厌恶群臣的,可是他又很喜欢那种利用权力支配他们的感觉,这才有了书中群臣想尽办法揣度上意的桥段。同时,壬寅宫变之后,嘉靖和他身边的太监的关系也变得微妙。

嘉靖这才笑了:“凭你这点道行都降伏不了,朕早不要做这个天子了。借着海瑞的事在宫里整吕芳的人用自己的人,朕告诉你,吕芳伺候朕四十多年,从来就没有自己的人。今天你能猜到这一点,就还有药可救。传旨去。”

嘉靖不能说是不理朝政,朝政的一切都在他掌控之中,让人有一种他无处不在、恐怖专制的感觉。他以为自己无为而治,其实他所做的事情也不算少。书中,一个人倒台不过嘉靖一句话,几乎没有征兆,大如严嵩,小如冯保——真正的独裁者无过于此。

嘉靖平生就喜欢在文字上游戏群臣,谜底却永远捏在自己手里,几十年来从没有一个臣下不在他设定的谜底里绕室彷徨,也从来没有一个臣下不遵从他的谜底契合圣心,他自己也就一直在自己设定的谜底里游刃有余,其乐无穷。

他驾驭群臣的本领可以说是千古一绝,他用人真的是秉承了“不能因为黄河水浊就不用,不能因为长江水清就让他们恣意横流”的方针。他让群臣之间互相倾轧,斗个不停,然后自己在两派中间搞平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这就是典型的因为专制制度所导致的政治弊端。这也导致了当时的贪墨盛行,其中嘉靖是最大的贪污犯。

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要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严嵩确确实实是给皇帝挡住脏水的,他的智慧在当时也是天下无双,这才能安坐首辅之位二十年,最后还能安然无恙。在他身上,没有太多情感,他拥有一个好政客应该拥有的权谋和素养。他和嘉靖帝,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此一朝,忠臣、奸臣其实代表了嘉靖的矛盾两面,他想做明君,他又想独裁——嘉靖时期,的确有名臣涌现,可是他又不走君臣共治这条道路,所以他成不了明君的。

“无君无父,弃国弃家。”这是嘉靖对海瑞的评价,我觉得不尽然如此,他是“为国弃家”,难得一见的刚直不阿是他的特点,他是一个可为之而歌可为之而泣的人物。

海瑞:“儿子知道,我们海家的祖先信的就是明教,本就是一团火,烧了自己,热的是别人。”

好书一本,建议细品。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_800字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800字

这部书 从倒严开始写起 先讲以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几人为首的清流派,为浙江买田,织丝一事,请出了海瑞。作者文笔很好2,故事情节安排的也好,不像正史,让人看着太单调乏味,有故事情节辅助,但又不一味以情节奇巧取胜,没有太偏离史实,历史人物也大多符合性格,除个别有些情节捕风捉影外(比如暗喻张居正与世子生母李妃一事),大体上是一部相当不错的书了。对哦你好“历史小说”的喜爱,源于几月之前看的《大秦帝国》和《万历史十五年》,对明史,张居正,海瑞几人也好奇有之、喜爱有之,疑惑有之。这本书里,有我多队对海瑞“先生之风,上高水长”的敬佩与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为民请命的品质的赞美,有对王用汲朋友之义,李时珍医病一医国的喜爱,有高拱的振聋发聩,有徐阶的左右为难,有裕王的仁厚,有李妃的见识不凡。更有嘉靖,这个人啊,时时刻刻把控着臣下的一言一行,凡事都逃不过他的法眼,独断专行,以把控别人为乐趣,让别人猜度自己的旨意,但是,在某些事情上又体现出一位君主的独到之处。不是个好君父,是个好皇帝吧。君父,以天下为任,关心终生疾苦,而皇帝,只用管好自己一人,让臣子,让百姓尽力来讨好自己就好。再说其他几人,胡宗宪,知人善任,尽忠为国,不管是非曲直,不说严嵩二话,报知遇之恩,这是他的人品。赵贞吉,这人不太讨喜,把官名看的太重,沽名钓誉,官场上,严党这样,连名也不博,一味迎逢上意,搜刮民脂民膏,所以惹了一声身骂名,万万年之后史书上也是“奸臣当道”,被后世唾骂。但作者又将严嵩这样描写,写他老态龙钟,写他为人处世,写他晒书,写他种菜。只能说,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善恶都在一念之间,严嵩被皇帝拉来做挡板,然后自己也管不住底下一堆人,最后落得不得善终。赵贞吉至是有一点底线与原则的,只是不够刚毅又太重权。其实这里面,不重权,一心为民,一心为国的,怕只有海瑞了。

相信《《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雍正王朝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