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2100字

四大名著读后感2100字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_21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_2100字,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2100字

中国史书向来言简意赅,寥寥几句几乎可以盖棺定论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大部分历史人物都是脸谱化的存在,近些年读了很多历史人物类书籍,林林总总掺杂了很多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褒贬态度直接决定了人物形象,很容易产生一人千面的感觉。
用了很短的时间把这本《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完,不是读的不仔细,而是张宏杰老师写的相当丰盛,实在是让人手不释卷。从朱元璋到郑成功,明代历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七张面孔,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立体的角度去理解这个朝代,通过这极富传奇色彩的七个人物,仿佛窥探到了大明王朝这三百年来的风雨飘摇。
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火了之后,这种轻松诙谐的讲史方式立刻赢得了一大批读者的拥趸,所以相比其他朝代,近几年明粉的数量相当庞大。从老朱家打下天下,到明成祖北击匈奴南下西洋,到崇祯一根白绫吊死在煤山,明朝“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度一再被吹捧褒扬,天朝上国的盛世华章引得无数人跪舔膜拜。然而自始至终,我对明朝却怎么也建立不起来丝毫的喜爱。以前听高晓松讲明朝的时候称明朝的统治者永远用最远的路径最大的代价去解决问题,对此我是深表认同的。
抛开这些不说,讲讲为什么对明朝没有任何好感。从公元前475年到1368年明朝建立,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过了1800多年,历史像个大轮回,正如三国演义说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华夏文明这片广袤的土地里,在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上,中国历史人物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交织缠绵于中国社会的大治和大乱,谱写了一部恢弘而庞大的史诗。伴随着政治的几度轮播,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也在这漫长的长河中被滋养孕育,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其中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都说西方国家是精英阶层统治社会,其实纵观中国历史,几乎也是精英阶层统治。直到科举考试给普通百姓一个上升的通道,给了知识分子一个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中国前期的朝代对读书人至少从态度上是尊重的,贤明君主也频频做出礼贤下士的姿态,远的春秋战国不说,到宋朝也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然而到了明代,君臣关系发生了锐利的转变。正如张老师所写,登上权力巅峰的朱元璋骨子里还存在很多小农意识,加上他年少时的种种经历,成就了他典型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特性,所以不论是对待文化还是对待文人,一切都是巩固加强统治的手段,是冷酷的没有任何温度的,是残暴的没有任何底线的。所以明朝的臣子开始趋向于工具和奴隶,在明朝初期,大臣是丝毫没人人权和尊严可言的。如果说清朝是把官员体系彻底奴化是因为有种族因素,明朝对大臣的奴化完全是朱元璋一手而为之。虽然廷杖自古就有,但是上升到制度层面的,频繁脱掉大臣裤子打屁股在明代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一脱一打不仅是帝王对群臣的轻贱,更把知识分子的尊严和人格给打掉了。
朱元璋为了打造一个铁桶般的万世江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社会变得静态固化,不遗余力的去禁锢人民的思想,短期内可能并没有太大的效应,但这一做法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经过二百多年的演化,再被被清朝统治者优化升级,民族性格中的迟钝、麻木、顺从、懦弱的成分被充分激发,而进取、革新、血性的属性愈发减少。看过《万历十五年》的都说万历年间是一个关键转折点,但我觉得这就像是旧疾沉疴,绝非一朝一夕而成,是漫漫长河中每一个统治者积水成河的结果,而在这其中,到朱元璋这一任,占有相当大的责任。
再说说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作者在讲这一章的时候标题是权力的奥秘。一说到到朱棣,人们都习惯在前面加上纂位者这三个字。封建社会统治阶层都是一家一姓,不是能者居上的自由竞争,即使是在家族内部,也被各种条条框框礼仪规制所限。中国人向来讲究礼法,礼是大于法的,任何事物的前提是名正言顺,张老师说明成祖的篡位给明朝的读书人带来了一个两难的尴尬情景,是忠于这个于理不合的篡位者,还是忠于那个根正苗红的继承者。我们不可否认朱棣的丰功伟绩,不管是迁都修书北击匈奴还是南下西洋,不管是出于雄图大志还是尽力想要证明自己的当之无愧,乍一看这还是一部成王败寇的政治斗争,然而回头一瞥,当看到黄子澄和齐泰尽数被砍,方孝孺被诛十族的时候,看到在朱棣的流氓嘴脸暴力手段之下,那些尚存一息正义之士毫不犹豫的抛下廉耻和义愤,无条件投奔在他的旗帜之下,诚惶诚恐竭尽所能的卖着力的时候,很难衡量这对民族的正义之气造成了多少影响,至于说明朝毁于人心究竟是否在此就早已种下了因,就更是见仁见智了。
除了书中写的海瑞、魏忠贤、张献忠、吴三桂、郑成功,还有于谦、徐阶、张居正,乃至崇祯皇帝朱由检,明朝太多张明星面孔串联成一幅漫长的画卷,他们或忠或奸、或勇或懦、或大义凌然挽大厦于将倾、或为非作恶祸乱天下苍生。。。有时候看似在时代的洪流中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有时候又好像一念之间的选择就影响后世几百年。在这本书中,张宏杰老师通过把史书上那些生硬的文字有血有肉的呈现为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人,竭尽所能的把这些妙义昭然若揭,已然满足了读书者的趣好。
最后,世事万物其实很难用好和坏去一言以蔽之的论断,对人尤为如此。只希望自己以后在读书和做人的时候能够更客观澄明,不以感情之喜恶去对待人和事,这便是迈向成熟之道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_700字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700字

七张面孔,明朝具有代表性的七个人物,朱元璋、朱棣、魏忠贤、海瑞、吴三桂、郑成功和张献忠,由不同侧面讲述大明历史。

朱元璋的篇幅占到全书三分之一,从草根到皇帝,小时候经历的苦难不免让人生出恻隐之心,坐上皇位之后却杀戮成性、心狠残暴,作者认为朱元璋是流氓化了的农民。在位期间集权制度全民思想个性上受到的禁锢压制就不说了,严刑峻法,惩贪力度十分巨大,然而朱元璋期望的纯而又纯的社会最终也没有出现。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虽然他在世时,贪污腐化现象得到了一时的抑制,却积蓄了巨大的反弹能量。在他死后,腐败又迅速发展起来,并且愈演愈烈。大明最终以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王朝之一被列入历史。

明末郑成功有一半是日本血统,七岁前和母亲生活在日本。回国后很快成长为一名文武兼备的青年才俊,颇得赏识。父亲是海商+海盗出身,郑成功的阳刚、忠义、武勇,主要是基于他血液中的“海盗基因”。朱明王朝的专制权力没有扩展到海上,在这个帝国内,离开了海岸线就等于逃离了那个腐蚀性的体制。郑成功部队军费完全来源于海洋贸易和海盗收入,郑氏海商集团代表的是民间力量,其令人惊恐的战斗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海盗遗风,一是郑成功的个人风格。终其一生,郑成功“明知不可而为之”,在令人沮丧的明末历史留下了英雄主义的一章。

其他篇章也很精彩,尤其海瑞和吴三桂。作者娓娓道来,行文生动多彩,引用大量史料,在他的笔下历史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并且对历史事件、人性和文化机制进行了深度剖析,具有独到见解,同时又写得好看有趣。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作者也让人从历史中读出现实,温故而知新,也是读史的乐趣。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在书中看到了现行玩弄权术之现状:

1.你猜,你猜,你猜猜看。嘉靖皇帝心中已有决断,但是从不直言。“他已经悟到了太极政治的真谛——政不由己出。做对了,他便认可;做错了,责任永远是下面的。万允万当,不如一默。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便是那句话的主人,你说了出来,便是那句话的奴隶。让内阁说去,让司礼监说去。让他们揣摩着自己的圣意说去。”

2.清流浊流之说。“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发人深省,清流浊流,实质就是权术,相互的制衡。某个时间段、某个事件需要浊流来来打压清流,到一定程度,又需要清流抬头来制衡浊流,用人不可全是清流,亦不可全是浊流,各有其长处。只不过,如果不是用人者,只是单纯的身为清流或者浊流不也是一种哀伤,不过又有谁可以跳出这个身份不入流?

3.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知道有危险就躲开危险,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以前哪里错了,往后该怎么改,叫思变”。发人深省,人生,有此“三思”而后行,就已经是不平凡的人生!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体会


在书中看到了现行玩弄权术之现状:

1.你猜,你猜,你猜猜看。嘉靖皇帝心中已有决断,但是从不直言。“他已经悟到了太极政治的真谛——政不由己出。做对了,他便认可;做错了,责任永远是下面的。万允万当,不如一默。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便是那句话的主人,你说了出来,便是那句话的奴隶。让内阁说去,让司礼监说去。让他们揣摩着自己的圣意说去。”

2.清流浊流之说。“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发人深省,清流浊流,实质就是权术,相互的制衡。某个时间段、某个事件需要浊流来来打压清流,到一定程度,又需要清流抬头来制衡浊流,用人不可全是清流,亦不可全是浊流,各有其长处。只不过,如果不是用人者,只是单纯的身为清流或者浊流不也是一种哀伤,不过又有谁可以跳出这个身份不入流?

3.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知道有危险就躲开危险,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以前哪里错了,往后该怎么改,叫思变”。发人深省,人生,有此“三思”而后行,就已经是不平凡的人生!

《大明王朝纪事》读后感500字


一直对明朝有着独特的感情,在我眼里,明朝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丝毫不逊色于盛世唐朝,或许它反而更加具有吸引力。在惊叹一个出身于赤贫阶级的农民一手建立了颇具色彩的大明朝的同时,又不禁为明朝在其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手中消失无影而唏嘘。

作为明朝的开朝皇帝,朱元璋的这一生为了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可以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朱元璋父族一系虽世代务农,但他的母亲和外公却在他的成长道路上给予他很多以后作为一个君王所必备的素质,因此,在往后的政治生涯中,人们往往能看到他在处理重大事务上的果断与敏锐的判断。这个伟大的政治家,在创立基业的过程中,也提高自己的文学造诣。“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这首与黄巢异曲同工的《咏菊花》充分显示了这个只读过两年私塾的放牛娃与生俱来的一种个性与霸气。

读完这本书,心情是异常沉重,人类社会是不断往前进步的,并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以后发生的事也许是朱元璋最不愿看到的——明朝灭亡了!当朱由检在皇宫中左手掩面,右手挥剑,一边亲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边喊出那最著名的话“你们为什么要生在我帝王家”时,内心的那种伤痛定是无以复加的。祖上的罪孽最后都由这个可怜的帝王承受了,最后心灰意冷地吊死在景山寿皇亭旁的一棵槐树上,悲惨收场。

综观明代历史,乃至整个人类史,无论是名君还是贤臣,能将清醒的头脑、公正的心保持到最后的寥寥无几。古时如此,现在仍继续,我时常想是不是权高位重后,人就容易迷失自己呢?回过头想想又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可笑,人毕竟是人哪,这世上真正做到超凡脱俗的又能有几个呢?能在这本书中和这些帝王、人臣们再次握手,在他们身上感受到教益与快乐,我也应满足了。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_1000字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1000字

终于读完了这部豆瓣9.5分的神作,简直太精彩,让我欲罢不能啊。
这部明史就是一部厚黑史,充满了权力的斗争,不愧是中国古代版的《权力的游戏》。任何斗争都不是单一的党派之争。前期的严嵩派和裕王下的徐阶为代表的清流派,高潮处的帝王中央集权下的各势力明争暗斗,末尾处张居正改革的伏笔。所论不在乎帝王的驭臣之道,平衡之术。
严嵩,徐阶,严世蕃、高拱、张居正、胡宗宪、海瑞这些历史一代或名臣,忠臣,奸臣,直臣均跃然纸上。嘉靖虽二十年不上朝,却有指点乾坤的运筹帷幄。以前明代男神第一是张居正,这部书过后有了第二,就是胡宗宪。谋国之臣,心怀天下,怜悯百姓,深谋远虑,实是令人佩服。
开篇为了弥补国库缺失,在浙江施行改稻为桑的国策。由此引发故事的人物线与斗争线。简单来说,就是宫里,政府以及严嵩派都缺钱用,于是把主意打到了西洋通商。而蚕丝不够产,就只能苦江浙百姓了。这时的关键人物浙江直督胡宗宪,实是令人敬佩。虽属严嵩派,却知人善任,实心用事。用戚继光,逐倭寇于国门之外,东南得定。修海塘,减赋税,鼓励纺丝经商,百姓赖安。头脑清晰,心系国家百姓,却又不忘记恩师的提拔之恩。眼光长远,知内忧必招外患,在他指导下戚继光对抗倭寇的数次大捷,令人骄傲。胡宗宪曾说: 我可以不作名臣,但不能够做小人!着实有打动我,重情重义,不忘记恩师提拔之恩。同时也说明作为上位者,用人的重要性。下面的人用好了,各司其职,可用为刀也可用为盾,其为管理之道吧。
以前读书时印象最深的是海瑞罢官之案。读此书,对海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鲜明的海瑞形象: 果断,坚韧,固执,心怀百姓。是个直臣,清官,好儿子,却不是个好丈夫,好夫妻。对母亲的愚孝,对妻子的冷淡,让我无比心疼同为女人的海妻。敢于上书痛斥嘉靖,为这沉闷的大明王朝打了一记猛拳。众人均想留其性命,大概也是因为他做了许多人不敢说不敢做的事情吧。这样一把不畏生死的刃,可谓是上位者的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剑。
还有一点格外让人印象深刻,历来国库亏空,要么打百姓的主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从古至今,苛捐杂税,或苦百姓,或苦中小创业者。利益相关,未曾幸免。
老朱家的皇帝,其实个个都很聪明,偏偏除了前两个勤劳些,其他有木匠,炼丹,几十年不上朝专心和大臣斗气的,真是笑喷。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_700字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700字

从王朝的兴衰看零和博弈的困局(一)。古代集权制国家始终面临这一困局,朝代的更替、阶层的兴衰、党派之争莫不是零和博弈的游戏。

陷入此困局的原因可能是:博弈的对象和收益很清晰,陈洪挤掉吕芳就能成为老祖宗,斗倒严党就能瓜分他留下的势力;社会传统认知中儒家信奉克己,道家信奉无为,释家信奉看破,皆是从压抑自身需求来适应外部资源的匮乏,所有观点都建立在资源有限,每个人只有降低自己所需,才能使社会和谐得逻辑上;整个社会技术生产技术的发展滞后,导致生产力远远低于整个社会的需求,摆脱零和博弈所需成本太高;统治阶层通过零和博弈的获益成本远远小于创造生产力拉动全民进步。因而社会上层共同认同了零和博弈这一套规则,底层被统治阶级也只能跟随这场博弈并往往成为最终博弈的牺牲品。

在这一套零和博弈的逻辑下,大部分人的行为就变得好解释了。

先看皇帝。皇帝作为整个社会最核心的节点,看似最有权势者,但是皇帝的核心目的往往是要去平衡零和博弈,哪一方单独收益都不是皇帝希望看到的,皇帝要的是整个网络的平衡,零和博弈的目的在于结束博弈和胜利,而皇帝却不希望这场博弈结局,因为当博弈结束时,也意味着胜利一方的势力已经不受控制了。因而皇帝的使命往往是个他所处的环境相矛盾的。更遑论皇帝自身也是一个人,也有些各种社会身份,这些身份也影响着他去平衡各种势力之间的博弈。因而皇帝往往是最受压抑的角色。人格强大的皇帝可以把这种压力转换为对外的战争,而柔弱者抗拒者就会采取极端手段逃避这种压力,譬如嘉靖;

再看皇亲(先睡午觉了,挖个坑以后补上)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_1100字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1100字

这本书其实只讲了两件事,倒严和海瑞上疏。在我看来,这一切的症结都应该归于嘉靖皇帝自身。

在“大礼议”之后,嘉靖心中其实是十分厌恶群臣的,可是他又很喜欢那种利用权力支配他们的感觉,这才有了书中群臣想尽办法揣度上意的桥段。同时,壬寅宫变之后,嘉靖和他身边的太监的关系也变得微妙。

嘉靖这才笑了:“凭你这点道行都降伏不了,朕早不要做这个天子了。借着海瑞的事在宫里整吕芳的人用自己的人,朕告诉你,吕芳伺候朕四十多年,从来就没有自己的人。今天你能猜到这一点,就还有药可救。传旨去。”

嘉靖不能说是不理朝政,朝政的一切都在他掌控之中,让人有一种他无处不在、恐怖专制的感觉。他以为自己无为而治,其实他所做的事情也不算少。书中,一个人倒台不过嘉靖一句话,几乎没有征兆,大如严嵩,小如冯保——真正的独裁者无过于此。

嘉靖平生就喜欢在文字上游戏群臣,谜底却永远捏在自己手里,几十年来从没有一个臣下不在他设定的谜底里绕室彷徨,也从来没有一个臣下不遵从他的谜底契合圣心,他自己也就一直在自己设定的谜底里游刃有余,其乐无穷。

他驾驭群臣的本领可以说是千古一绝,他用人真的是秉承了“不能因为黄河水浊就不用,不能因为长江水清就让他们恣意横流”的方针。他让群臣之间互相倾轧,斗个不停,然后自己在两派中间搞平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这就是典型的因为专制制度所导致的政治弊端。这也导致了当时的贪墨盛行,其中嘉靖是最大的贪污犯。

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要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严嵩确确实实是给皇帝挡住脏水的,他的智慧在当时也是天下无双,这才能安坐首辅之位二十年,最后还能安然无恙。在他身上,没有太多情感,他拥有一个好政客应该拥有的权谋和素养。他和嘉靖帝,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此一朝,忠臣、奸臣其实代表了嘉靖的矛盾两面,他想做明君,他又想独裁——嘉靖时期,的确有名臣涌现,可是他又不走君臣共治这条道路,所以他成不了明君的。

“无君无父,弃国弃家。”这是嘉靖对海瑞的评价,我觉得不尽然如此,他是“为国弃家”,难得一见的刚直不阿是他的特点,他是一个可为之而歌可为之而泣的人物。

海瑞:“儿子知道,我们海家的祖先信的就是明教,本就是一团火,烧了自己,热的是别人。”

好书一本,建议细品。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_800字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800字

这部书 从倒严开始写起 先讲以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几人为首的清流派,为浙江买田,织丝一事,请出了海瑞。作者文笔很好2,故事情节安排的也好,不像正史,让人看着太单调乏味,有故事情节辅助,但又不一味以情节奇巧取胜,没有太偏离史实,历史人物也大多符合性格,除个别有些情节捕风捉影外(比如暗喻张居正与世子生母李妃一事),大体上是一部相当不错的书了。对哦你好“历史小说”的喜爱,源于几月之前看的《大秦帝国》和《万历史十五年》,对明史,张居正,海瑞几人也好奇有之、喜爱有之,疑惑有之。这本书里,有我多队对海瑞“先生之风,上高水长”的敬佩与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为民请命的品质的赞美,有对王用汲朋友之义,李时珍医病一医国的喜爱,有高拱的振聋发聩,有徐阶的左右为难,有裕王的仁厚,有李妃的见识不凡。更有嘉靖,这个人啊,时时刻刻把控着臣下的一言一行,凡事都逃不过他的法眼,独断专行,以把控别人为乐趣,让别人猜度自己的旨意,但是,在某些事情上又体现出一位君主的独到之处。不是个好君父,是个好皇帝吧。君父,以天下为任,关心终生疾苦,而皇帝,只用管好自己一人,让臣子,让百姓尽力来讨好自己就好。再说其他几人,胡宗宪,知人善任,尽忠为国,不管是非曲直,不说严嵩二话,报知遇之恩,这是他的人品。赵贞吉,这人不太讨喜,把官名看的太重,沽名钓誉,官场上,严党这样,连名也不博,一味迎逢上意,搜刮民脂民膏,所以惹了一声身骂名,万万年之后史书上也是“奸臣当道”,被后世唾骂。但作者又将严嵩这样描写,写他老态龙钟,写他为人处世,写他晒书,写他种菜。只能说,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善恶都在一念之间,严嵩被皇帝拉来做挡板,然后自己也管不住底下一堆人,最后落得不得善终。赵贞吉至是有一点底线与原则的,只是不够刚毅又太重权。其实这里面,不重权,一心为民,一心为国的,怕只有海瑞了。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_900字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900字

嘉靖在位多年间,或贤明君主或诛杀良臣,很多人甚至历史都记载认为是:亲小人,远贤臣 。之前对历史作品研究不多,从读者角度来看,不是很喜欢编者,不经意间,他几乎是将所有的人都写成了好人,或许是自己读书甚少,虽不算第一次看,但相对比其他书籍,本书较为逊色。

揣着明白装糊涂(以嘉靖为代表的严嵩、吕芳等人)

从古至今,世人都说:难得糊涂。这种人一般都是掌控大局之人。像嘉靖、像严嵩。虽然“无为而治”造成了很多惨痛的后果,但是不得不说嘉靖本身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只是当时的情况来说,他只得那样做。有人说,时势造英雄,有人说英雄造时势。两种我都认同,只是在本书中对于嘉靖,我更认同时势造就了当时的嘉靖。二十年不问朝事却能准确得知朝廷的上上下下大大小小所有事,没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比如严党,比如裕王。可见此人是极其聪明的,只是就他自身的治国之术而言,揣着明白装糊涂就是最好的。再比如说别人口中的大贪官严嵩,我也认为他贪,但不是贪财而是贪权。于严嵩而言,权利使他变得更加贪婪,但也懂得掩饰自己的锋芒,尤其到了晚年,都是聪明到顶的人尖,都是最会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也都是最明白的人,明白该怎样成全自己的欲望。一如大太监吕芳。

不懂装懂(以徐阶为代表的赵贞吉、李洪等人)

史书上记载严嵩贪婪徐阶清廉,可我却不是很喜欢徐阶,没有其他原因,也不是说他不够清廉,不够爱民,只是相对来说,徐阶和他的学生赵贞吉,只是就我个人而言,徐阶有些不懂装懂罢了,很多事其实并没有准确的解释,偏偏要做出很多无谓的说明。

明白就明白,不明白就不明白(以海瑞为代表的李时珍、黄锦等人)

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有人不懂装懂,自然也就有人比较直:懂既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我印象非常深,嘉靖带黄锦去看即将竣工的朝天观,目睹了宫门口百官直谏的场面对黄锦说关于他和海瑞的评价。一个直字,几乎将还是海瑞平生做事说的很透彻。

本书中除了对男人的权利世界做出了很好的描写,也有较为丰富的女性色彩,比如欲望侧妃、齐大柱妻子,海瑞的母亲、芸娘。不同的角色确定非常有个性,这也是我比较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地方。一个世界就应该有形态各色的人物,只是人物有好有坏,有本有末。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_21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四大名著读后感21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