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闪电手的故事》有感
二年级(8)班 孙朝聿家长曹军
说起读这本书,我首先得感谢儿子上学的学校和学习的班级,是他们创造了读书的氛围——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在家长会上班主任王晓莉老师一再鼓励家长也读读孩子阅读的书籍,或许也是很有趣的事……家长会的氛围让大家激动高兴而忘却时间过得飞快,回家后才发现已经晚上10时以后。虽然早早过了孩子睡觉的点儿,但儿子还不停地和我说话,用好奇的目光望着我。我明白儿子的意思,他小子那点小九九我懂得,小子在班上也是有点调皮,他明白的跟明镜儿似的。时间确实太晚了,不想和儿子说得太多,不管高兴还是不高兴,都会影响睡眠,只告诉儿子:"你的老师都很喜欢你,老师表扬的名单里有你,说你进步多多……"
或许是家长会余热未散,第二天下班后我推掉了各种繁忙的"国际事务",早早回家陪儿子完成家庭作业。拿出家长会专用笔记本,和儿子交流家长会的丰富内容,慢慢地领悟学校和老师的良苦用心。从儿子入学第一次家长会到现在我每次参加且详细记录,细细温习一遍,作为家长我需要检讨的地方有许多,甚至和儿子的进步是成反比例的。从学校、班级和老师的要求和孩子聊起,虽然儿子的成长过程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还是坚信王老师的话:静待开花。因为少了焦躁、功利之心,所以我们的聊天感觉很惬意、空气中流淌着淡淡爱的味道。最后我让儿子每周给我推荐一本他读过的书,儿子可高兴了,顿时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像麻袋倒核桃一样倒出他读过的书目,果真吓我一跳,许多书目也让我好奇。可爱的儿子给我提出一个要求,让我每读一本书必须写读后感,且要按时接受检查,看着儿子的兴奋劲,我欣然接受任务。于是儿子给我推荐第一本书:《闪电手的故事》。
《闪电手的故事》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东的著作。该书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本身很恨篮球的五年级小个子男生马阵,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坐轮椅的女大学生赵越,并且开始跟随赵越学习打篮球。后来,马阵自己组建了一支名为"非常六加一"的篮球队,并且带领这支球队中的两名成员与来校访问的外国小学生进行了一场轰动全校的"国际比赛".正是在那场"国际比赛"中,马阵得到了"闪电手"的外号。从此,"闪电手"马阵声名远扬,甚至还上了报纸,吸引了体校的教练来进行考察……我用了两天时间读完此书,毫不夸张的说,闪电手马阵把我牢牢吸引住了,这几天满脑子都是"闪电手",我不知道是佩服马阵,还是忆起童年的自己,或是期望现在的儿子。读着书、满脑子浮现出陪儿子打球的情景。今年暑假我陪儿子在安康学院新校区打了将近一个月的篮球。儿子投球令我十分满意,我教了他一些篮球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三步跨栏、立定投球、行进间运球,儿子进步很快,但与故事里"闪电手"马阵相比,还有十万八千里的差别,或许是我这个父亲教练和"闪电手"马阵的"轮椅教练"赵越有真正的水平差距。不过儿子对打篮球的自信劲却是令我十分满意的。
马阵一路成长中,呵护他的父母、老师给予了生活、学习的良好氛围。马阵的出众也离不开他的几位小伙伴,这些小伙伴是他打篮球的支持者、尾随者,王宣更是他打球的激励者,是马阵每场球赛最给力的观众,虽然马阵和王宣纯真的友谊,让怀揣复杂思想的父母误解,然而两人机智处理,既不伤害父母,也不影响友谊的能力让我佩服,小小年纪处事稳重,积极乐观。
马阵也许天生就是矮个子,打篮球或许让他真正长高了身体,长进了球技,真正长大!在与儿子交流彼此的阅读感受时,我找回了失落已久的童年生活,和孩子共读童书,其乐无穷,让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心走得更近!更亲!
这本书是最近搬家过程中发现的,以前没读过的书都被我搬到新书架上,等着一本本的读完。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天,准确的说是昨天晚上一直到今天,有空就看的状态一口气读完的。
刘慈欣的三体,我之前读过也写过,觉得这个人太牛了,靠自己的想象力创建了一个宏伟的宇宙视觉的体系。这本球状闪电,目录前有这么一句话“本书中对球状闪电特性和行为描写均已真是历史记录为依据”这才是你看完后意犹未尽的感觉,虽然是虚构的,然而有那么真实。我一直都说矛盾同时存在的都是厉害的,虚构和真实同时存在的感受,足以说明这本书的厉害。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在15岁生日之夜,遇到球形闪电,父母意外双亡开始的。球形闪电在一瞬间穿过书柜,冰箱把父母变成灰,而书柜和冰箱甚至父母坐过的凳子都是完好无损的,而冰箱里面的生的事物都熟了,而主角陈博士的贴身衣服被烧成灰,而身体无恙,一切就从这种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开始。
从此,陈博士开始追逐球形闪电的真相。学气象,发现其实要学电磁学和物理,发现要建立模型,更该学的是数学。一个大学生,没有那个年纪的生活,只泡在图书馆学这些艰深枯燥的理科。书里的每一个人物甚至每一个情景的描述都很有深意,也很有用,是很多后续的伏笔。
印象深刻的就是:图书馆中的姑娘最后和陈博士结婚了。多年后回到房子中,发现了家中没有那么多的灰,以及一半黑一半白的头发,揭露了被球形闪电击中的人,是以一种宏状态存在,活在另一个肉眼不可见的云状态,只有有任何“观察者”云塌陷,人消失。包括后来陈博士的导师张彬的手稿有已故妻子的笔迹,甚至陈博士的墓碑上有最终捕捉“弦”并且产生聚变的关键公式,都是被球形闪电击中的人给活着的人的提示。
这还不算完,更妙的是最后林云在镜湖上以云状态陈述自己对武器的疯狂心理,以及丁仪看到的林云和核基地被球形闪电武器无差别击中的孩子们的照片,还有最最最后花瓶中偶尔出现的蓝色玫瑰几乎是从头到尾的贯串,让你不断的不断地觉得球形闪电的神一样的存在。
还有一点就是球形闪电的整个书中的递进式的展现过程,层层深入,一层层剥开真相,真的老牛了。一开始的陈博士的谜团,然后张彬导师的忠告告诉没有希望,然后遇到林云,一切开始全力的研究,最后利用home的网络让2000台计算机帮忙计算公式,被发现,陷入僵局,又被一个留言带到西伯利亚,展开更深一层的解密,就是三十年的庞大研究,结果就还是失败,制造出27次球状闪电,但参数无一次一样甚至没有任何规律,无法复现。一丁点的希望之火被冷水浇灭。
就当陷入绝望,陈博士突然想到灯一直在,只是没电,所有没光,悟出了实际球形闪电是一种不常规的结构,根本不需要制作,因为一直都存在,重点应该想怎么找到它发现它。然后就是了捕捉球形闪电,而认识了物理狂人丁仪,后面捕捉并且看到,到制作成武器……每一步都是递进递进递进,抽丝剥茧欲罢不能,这个结构真的是写的太牛了。
特别赞的一本书,强力推荐。好看。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
【第1篇】
星期一下午,老师带我们去看电影,到了电影院里,我们像兔子一样兴奋地跳来跳去,走到了影院里面,老师开始发一副神奇的3D眼镜,电影开始了,我们戴上眼镜,感觉我们也像在影片里面一样。
影中有四个主人公:小女孩——佩妮、闪电狗——波特、猫——咪咪、小仓鼠——阿诺。在这个故事中,波特和佩妮在一次拍电影的时候,不小心分散了,闪电狗在四处找佩妮的路上碰到了两个好朋友,一个叫咪咪,一个叫阿诺,它们一起去找佩妮,最后闪电狗从火海中救出了佩妮。
我最喜欢闪电狗了,因为它很勇敢,很可爱。其实当它知道自己后背那黑色的闪电是用墨水画的时,他觉得自己没有神奇力量,没有狮子吼,它泄气了。这时,小仓鼠对它说:“是谁把绿眼怪的计划给破坏的?是谁一心要救它的小主人?是你,闪电狗,都是你。”波特听了,感觉自己浑身又充满了力量。每次我想到考试考不好的时候,妈妈总对我说:“下次再考好一点。”我想这就像小仓鼠对波特一样,这是对我的鼓励和关心。
我要学习闪电狗的勇敢、坚强的精神!
【第2篇】
星期一下午,老师说:“我领你们去3D电影院看电影!”同学们听了,都非常高兴。走到3D影院,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非常神奇,我带上这副眼镜就仿佛走进了电影里面去了。
这个电影里共有四个主人公,一个名叫“佩妮”的小女孩;闪电狗“波特”;黑猫“咪咪”;还有就是小仓鼠“阿诺”。影片讲述了波特勇救小主人的故事:在拍戏的时候,他们不小心分散了,波特在辛辛苦苦的找主人的过程中遇到了两个好朋友:咪咪和阿诺,他们历经重重困难,最终波特在火海中救出主人。
我喜欢绿眼怪,因为他长着一只绿色的眼睛,他还发明了好多没人见过的东西,但是他是个残忍的人,他的头脑很聪明,所以我要学习他的聪明,长大当个发明家。但不会像它那么残忍。
我被波特救小主人的故事所打动。看完这个电影,我想我也要像闪电狗那样,做个勇敢,坚强的孩子。
【第3篇】
星期一下午,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去3D电影院观看电影。到了片场,老师就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副眼镜。电影开始了,我轻轻地戴上眼镜,仿佛我也在电影里面了。电影中有四个主人公,小女孩——佩妮、闪电狗——波特、黑猫——咪咪、小仓鼠——阿诺。
这部电影讲了一件波特和佩妮之间的事情。一次拍电影的时候,波特和佩妮分散了,波特一路都在寻找它的小主人佩妮。正当它历尽了千辛万苦的时候,它遇到了两个好朋友:咪咪和阿诺,它们陪伴波特一起去找波特的主人,最后在火海中救出了它的主人佩妮。
这部电影很使我感动。我喜欢电影里的闪电狗,它坚强、勇敢,还有坚持不懈,遇到事情永不退缩,不放弃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我还喜欢小仓鼠,因为当闪电狗知道了自己没有神奇的力量准备放弃时,小仓鼠对它说:“是谁破坏了绿眼怪的计划,是谁一心想找它的主人。是你,是你!”闪电狗由此而又重新充满自信。
我心想:妈妈要是能像小仓鼠对待波特那样对待我该多好啊!当我做错事的时候她不是一味地埋怨我,而是鼓励我,我一定要让妈妈也看一下这部影片。
【第1篇】
星期一,老师带着我们去看3D电影,到了片场,老师还发给我们每人一副3D眼镜。戴上眼镜,仿佛我就在电影里面。影中有五个主人公:小女孩佩妮,闪电狗波特,黑猫咪咪,小仓鼠阿诺,坏蛋绿眼怪。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件闪电狗历尽艰难,把小主人佩妮从火海中就出来的事。在这部电影中了,我最喜欢绿眼怪,因为他的武器很先进,喜欢闪电狗,因为他很勇敢、坚强、遇到困难永不退缩。
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黑猫骂波特这段剧情。咪咪给它那么好的窝,可波特还要去找佩妮,这时咪咪开始发话了:“这么大的城市,你不可能找到佩妮的,你走吧,走,走,快走!”我知道咪咪只是不想让波特受太多罪。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想:我一定要像闪电狗学习,勇往直前,不言放弃。
【第2篇】
星期一,我们去3D电影院看《闪电狗》。
到了那里,老师发给我们一人一副眼镜,戴上眼镜以后就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电影开始了,影片讲的是一只叫波特的狗和它心爱的小主人佩妮在拍电影中走散了,波特发誓一定找到佩妮,在寻找佩妮的途中波特结识了两个好朋友---黑猫咪咪和小仓鼠阿诺。它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大火中找到了小主人并救了她。波特和佩妮团聚了,它们和咪咪、小仓鼠一起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特别喜欢阿诺,因为它在波特放弃的时候总是鼓励它,让它坚持下去。我想起了妈妈批评我的样子,我真想让妈妈像阿诺一样好好的对我、鼓励我。
最近我看了一部日本动画片《闪电十一人》,讲的是一群踢足球的少年为了足球而努力的故事。
整个故事分为两段:参加明日之星足球大赛、与外星学院战斗。每一段都有越来越强的敌人出现,而主角们也是越来越强。
第一段。圆堂守和他的队友们因全国最强的球队帝国学院的挑战,参加了明日之星足球大赛这一足球盛会。圆堂守和伙伴们不断开创必杀技:青龙咆哮、烈焰龙卷风、黄金神掌、疾风冲刺和大岩壁等绝招。后来他们遇到拥有天神级力量的世宇子国中,一个个的倒下。圆堂守为了同伴们的梦想,开创出了比天神更强大的魔神的右手,守住了球门,最终赢得了比赛。(这就是超现实足球哦!)
他们回到雷门国中,却发现国中已经被一群自称外星学院的人毁了。外星学院分为三大层级,第二阶层、第一阶层和终极阶层,实力越来越强。圆堂守超越天神的力量也挡不住他们的射门。圆堂他们只能寻找新队员,并让自己变得更强。他们和新队友吹雪士郎,为了惩罚把足球当做破坏工具的人,为了保护伙伴们不再倒下,开始了属于他们的反击。最终,外星学院被打倒了。但还有更激烈的比赛在等着他们。
看了这部动画,我知道了:友谊是一个人除了生命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友谊,他的成就就算再辉煌,也只是一个失败者。而一个人有了友谊,就有了这世上最重要的东西。像圆堂他们曾经的队友,被外星学院的力量所迷惑,成立了暗黑帝王,向圆堂他们发出了挑战。圆堂他们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圆堂守最终凭借一句话,让他们清醒了过来:一起来踢球吧!这是他们相遇的原因啊!
友情重要,要珍惜所有的友情啊!
经过我的反复调查中,终于弄懂了黑色闪电的知识。这种困难的知识值得我去调查它,也可以得多点课外知识。原来黑色闪电对我们的害处有极大的危险,摩亨佐-达罗这座城市之所以会在公元前的15世纪突然毁灭,那就是由黑色闪电造成的悲剧。
在大气中,由于阳光、宇宙射线和电场的作用,会形成一种化学性能十分活泼的微粒。这种微粒凝成一个又一个颏,在电磁场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像滚球一样越滚越大。从而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球。这种化学构成物有冷与亮球的区别。
所谓冷球,它没有光亮,也不能放射能量,可以存在较长时间。冷球,形状像一只橄榄球,发暗、不透明,白天才能看到,科学家称之为黑色闪电。所谓亮球,呈白色或柠檬色,是一种化学构造。它出现时,并不伴随某种闪电,能在空中自由移动,在地面停留,或者沿着奇异的轨迹快速地移动,一会儿变暗,一会儿再发光。形成黑色闪电的大气条件同时也能产生大量的有毒空气。同时,大量的黑色闪电也存在,只要其中有一个发生爆炸,便会产生连锁反应,其它的黑色闪电紧跟着发生爆炸。
它的温度高达15000度,足以融化石块,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能摧毁整个城市。
这本书的全名应该叫作《球状闪电的探索、原理与军事应用》。刘慈欣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根本没有用小说家的思维,而是用了论文的写作框架。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讲述“我”从事球状闪电研究的起因,以及在传统理论框架下研究球状闪电所遭受的种种挫折。最后以拜访前苏联球状闪电研究基的地遗址作为结束,宣告传统理论对球状闪电研究地彻底破产。写过论文的同学都知道,这一部分在论文中被称为“文献研究”或者“文献综述”,主要目的是通过死命黑前人的研究结果,来衬托自己的研究有多牛逼。所以,无论是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张彬,天赋异禀的麻省理工博士高波还是苏联的科学权威亚历山大,他们统统毫无建树!
在论文写作中,建立理论体系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写作的思路一般是:提出新的假设;根据假设进行探索性实验获取研究样本;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论证,建立理论模型;根据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性实验,确认理论的正确性。这正是本书中篇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从忽明忽暗的灯塔中获得启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球状闪电假说:球状闪电不是普通的大气放电现象,而是一种尚未被认知的特殊存在。接着,“我们”依据这个思路,制作了天网,并从空中成功地捞取了一个球状闪电。然后,理论大神丁仪给出了球状闪电的理论解释:球形闪电其实是一个电子,只是这个电子所对应的宇宙比我们所处的宇宙要大得多得多,所以这个宇宙中的电子自然也比我们宇宙中的电子大得多,大到我们人类肉眼可见的程度,相对于人类世界的“微电子”,书中把这些超级大的电子称为“宏电子”。最后,“我们”基于宏电子的理论特性,研制出了雷球机枪。在一次核电站反恐行动中,雷球机枪被投入实战,并且取得了成功。
一般来说,论文的采分点主要集中在以上提到的立论部分。当然,为了论文的完整性,也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逼格,作者往往都要在论文结尾加上一个应用与展望环节。这就是本书下篇的内容。下篇写对于宏电子的深入研究后,“我们”找到并捕获了宏原子核。而在一场世界大战中,“我方”通过一次宏原子核聚变实验彻底赢得了战争。宏原子核聚变甚至创造出了量子化的人。嗯,反正是展望,评委老师一般不会在答辩时为难作者的,怎么爽怎么写就行了。
有人认为《球状闪电》是刘慈欣最为成功的一部小说,其精彩程度远超《流浪地球》甚至超过了《三体》。从创意的角度来说,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尽管是在写科学幻想小说,刘慈欣从来不会给自己的幻想套上科学的枷锁。相反,他最擅长的技巧是用科学的词汇和概念装扮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个写作风格在《球状闪电》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将微观世界放大到中观尺度,刘慈欣在文中把诸多量子力学的概念描写成具体的可用肉眼感知的场景。他在文中多次描写了量子叠加状态。书中设定,被球状闪电击中的物体,处于量子叠加状态。电脑的处理器被球状闪电击中,它就成了薛定谔的处理器:只要不打开机箱,处理器(有几率地)照常运行,一旦打开机箱看它一眼,它就瞬间塌缩了。对,是真正地塌缩,塌下去,缩起来,变成灰烬了。不得不承认这种直白的写法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一些晦涩的量子力学概念,从而(有几率地)激发出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这种兴趣是量子化的,我们不妨称之为薛定谔的兴趣。这种兴趣的特点是,在没有遇到严肃的数学表达时保持激发状态,一旦遇到公式,它就塌缩了。我不知道为了普及一些物理名词付出是把整个科学观庸俗化的代价究竟值不值得。
从文学的角度说,《球状闪电》里也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我不讨论人物和情节这种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因为那样就要把整本书推倒重来了。毕竟作者在《后记》中说,他追求的并不是给人们留下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廊,那是主流文学的热衷的领域。我只说一个非常浅显的创作常识,关于道具的运用。契诃夫说:如果书里出现了一把手枪,那它一定是会开火的。说白了就是立flag。在《球状闪电》中有一个作者着力描写,让人印象深刻的道具——林云佩戴的胸针:
作者用这枚小小的胸针立了一个大大的flag,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枚胸针从此再也没有出场过。另外,在本书的结尾,量子化的林云给“我”送去了一支量子化的玫瑰,而在此之前,书中却从来没有出现过玫瑰,我想要是把这支量子玫瑰换成量子胸针也许就不这么突兀了。
读完全书,我不能不承认宏电子想法之精彩,但也不能不叹息整个故事之无聊。刘慈欣可能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工程师,却实在不能算是一位会讲故事的小说家。
精彩依旧,只是一些地方看不懂,比如为啥开始时球形闪电在他家对他父母,他父母身上的钥匙,对书架上的部分书,对他贴身的衬衣,对冰箱里的鸭子都产生了作用,却对他和其他一些东西没产生作用;还有张彬的妻子遇到的那颗,也是对他的妻子,对笔记本隔一页隔一页的作用;后边捕捉到宏电子激发出的球形闪电为啥成了对某一特性物品具有指向性攻击的东西,比如对实验中的木头、动物、芯片,对核电站里的人,大刘没解释还是解释了我没看懂一直很糊涂。
还有这个对量子态的观察使之失去概率云产生坍缩,这个观察怎么讲,看到,观测到,意识到?还有观察强度对量子态坍缩速度等影响,观察强度怎么设定?量子态不是概率云形式存在吗?具不具有自主意识?能不能对现实世界产生作用,按照丁仪对林云的推断是随机出现,被观测后坍缩,然后再随机出现……但量子态的张彬妻子修改笔记,墓碑刻字,量子态的林云和她父亲进行的对话,还和量子态的孩子们留下照片…留下照片…照片……?留下不能被观测到的蓝色玫瑰……
那么量子态是不是另外一种存在形态甚至是更高形态的存在?还有就是量子态的人具有意识,那他本身的自主意识对其存在状态的观察算不算一种观察,会不会造成坍缩或是其他作用?宏原子构成的宏宇宙与量子态的宇宙与我们现在感知到的宇宙是种如何的关系与交互?这些可能我的物理知识储备都很难形成一种认识,而作者也没有进行合理解释或者解释了没看懂,这就有些遗憾了
如同后记中所写,本文是一种对球形闪电的一种思考,感觉作者在这里感觉是在构架一个以量子物理学某种规律为基础或模型的世界观,这个世界的规则和规律应是具有普适性的,或者说让读者能够在这个架构或基础上普遍理解和认可构建世界中发生的事情,在这点上似乎与成熟的科幻作品有些差距的。
个人感觉,好的科幻作品一是某些幻想设想的展示,一是某些科学推衍的阐释,一是宏大世界观下的故事,一是以之为载体承载的思想,精彩短篇侧重前二者,精彩的中长篇侧重于后两者,当然后两者中要蕴含前两者,宏大世界观的构建基础是严谨的规律的架构,承载的思想离不开对人性、社会、政治的深层次的辩证理解和认识……
通过一篇小说引发人的思考,不管是对科学的,现实的,过去的,未来的,人性的,社会的……都是一篇有意义的小说,除了个别不了解的地方外,这篇球形闪电对我来讲仍是相当精彩的一篇小说……
然后用大刘原文的一段话结束这段心得吧: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你选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最好是只用一张纸和一支铅笔的数学难题,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或费尔马大定理什么的,或连纸笔都不要的纯自然哲学难题,比如宇宙的本源之类,投入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去了。人们常说的寄托,也就是这么回事。或是相反,把挣钱作为惟一的目标,所有的时间都想着怎么挣,也不问挣来干什么用,到死的时候像葛朗台一样抱着一堆金币说:啊,真暖和啊……所以,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
所以,迷上什么东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相当有道理的
读这本书的时候最让人惊艳的就是宏电子、宏原子核所表现出来的量子特性了,读大刘的书总能让人忍不住产生对世界和物质的思考,也不断加深着对量子物理的理解和鉴赏。
大刘的书中丁仪是一个除了探究物理什么也不在乎的人,个人觉得这样很帅,这样的人很难被现实束缚住,但是转念一想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包括自己在内都无法做到这一点,我们总要与周围的亲人朋友情感交流,很难做到对某一领域过度沉迷而忽视人际交往。
另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我们都是波的话,那爱情、友情、亲情的产生是因为两个波(人)的振动和谐吗哈哈哈哈哈
唔大刘的后传很有意思,他喜欢在科幻这一领域作为造物主创造小世界,同时又在现实中不脱离现实,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我想在读科幻或者搞科研的时候也该这样吧,我们享受思考的过程但不把自己对号入座,在现实中同时也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看完这本书里所写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雷公与闪电娘娘》,是说闪电娘娘(芸娘)她十分孝顺,他每次都把换来的白米都给婆婆吃,自己却吃胡瓜子,因为婆婆瞎了,所以婆婆不知道云娘把米饭给自 己吃,所以想试探她,说要换芸娘的那碗,结果真的发现芸娘真的把米饭给自己享用,自己却只吃胡瓜子,所以婆婆要求芸娘把胡瓜子倒掉,当时天色很黑,雷公刚 好经过,以为芸娘把米饭倒掉,所以生气地把芸娘劈死。
玉皇大帝知道后,就把芸娘升级神仙,与雷公一齐出巡,哪着镜子以便让雷公看清楚,不要再发生像这样的意外。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责怪他人之前,先看清楚他人所做的事情,以免冤枉了人,也给自己惹来不好的祸根。
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在84天一无所获后,决定独自一人去远海捕鱼。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钓到了一条比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这条鱼力大无比,拖着小船漂流了两天两夜。老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终于将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归途中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骨架。老人只得空手归航。《老人与海》篇幅不长,情节也很简单,但它用独有的那种回归自然的质朴、天高海阔的深远,以及一股恢弘的力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又想起文中老人的话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虽然老人辛辛苦苦捕到的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了骨头架子,但他战胜了大马林鱼和许多鲨鱼,体现了人类面对艰险无所畏惧的高贵品质,面对失败有着优雅的风度,他赢得了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是个了不起的胜利者。
人类的极限,无人知晓。人往往会局限自身,了自己的心。但是,当一个人努力战胜自己的缺陷而不是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鱼还是一副骨架,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已在与那马林鱼的搏斗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
作为一个强者,就不应该因为失败而消沉悲观,就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
《荀子》的乐论讲的是音乐对人的影响,古人称之为乐礼,也属于伦理道德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乐礼会使人们的志向高洁,遵循礼制的人们的德行就能养成。遵循乐礼之人耳聪目明,感情温和平静,天下都安宁,所以在古代乐礼也是一种管理人的方式。我觉得其中最核心的还是那句“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它讲述的是一种道义、道德与欲望的平衡,而这往往是我们生活中最难掌控的。
君子用道义来控制欲望,那就能欢乐而不乱来;小人为满足欲望而忘记了道义,那就会迷惑而不快乐。
举个例子,小的时候很贪玩,就喜欢玩游戏,然后让我爸妈就很头疼,直到有一次我爸说:“你就一直玩吧,不用学习,玩到自己不想玩为止。”这么一说,反而我就不想玩了。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我的内心觉得贪玩并不是一个好的行为,如果没有节制没有束缚,那反而没有真正的快乐,如果当真继续玩下去,到了最后也只剩下是空虚,因为这种快乐不是可持续性的,是会迷茫的。所以一种张弛有度的休闲娱乐方式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更是能把快乐高效化。
这种状态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大学更毕业的时候,自己的膨胀的物质欲望、金钱欲望与自己的能力完全不对等,然后对未来就充满了迷茫,就如我老师所说“你们这一代就是迷茫与浮躁的代名词,我对你们的要求只有一个词,踏实。”现在想想踏实两个字看似简单,却很难做到,就像下定决心减肥的人,在夜跑的路上遇到了烧烤摊,欲望战胜了理智,最后的最后,只剩下减肥路上的迷茫。
说一说我这一代的人的迷茫吧,一切的外界环境,比如房价、物价、大城市的消费欲望等等,会让人失去对外来的盼头,因为认清现实的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未来,便会轻易的放弃,就像你一直能追着一个人奔跑,直到无论怎么跑都再也看不到前面的人影时,便不再想奔跑了。这便是迷茫的所在,当不在奔跑时,当看不到终点时,那终点依然在那个位置从来没有变过,变的只是自己的决心。
那么这里又会提到一个新生词,躺平。意思就是同样都要到终点,同样都争不到名次,我为什么不舒舒服服的走到终点,还要拼死拼活的跑到终点呢。我不会批判这个态度的正确与否,它同样也是迷茫、思考后的产物。但是如果回归到《荀子》所说的道义束缚中去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因为它是一场赛跑,有着道义与体育精神的束缚,我就必须要跑步前行,而不是走着,也不是躺着,停下了脚步固然身心得到了一时的放松,但是那不是我参加赛跑的目的,那没有目的的赛跑就注定迷茫。
所以,有了目标,只要前行就不再迷茫。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非常喜欢教学生文言诗词,每每读到古人的诗词歌赋,都不禁惊叹。古人如此聪慧,虽没有手机、摄像机等电子设备。却能把所见之景用七言诗词写到极致,读罢有如身临其境。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尽了人间四时之美,怎能不令人神往。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同时我自己也非常喜欢读文言文的书籍。因为文言文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文言文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古人能用很少的文字传达出很深的思想内容。这也非常符合我的性格特点。因此我非常喜欢文言文,尤其喜欢蕴含深刻哲理的这部《大学》。
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我在大学的图书馆,当时我还不明白“大学”的含义。只看摆放在文言文类别中,就随手翻来读一读。边读边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
《大学》作为四书之一的古人必修科目,是古代的每名学子都必须要学的书籍。千百年后,我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深受其影响。有些句子,你仔细琢磨也蕴含着非常深厚的道理。大学中提出三纲八目。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文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当代社会四有新人的践行标准。“平治齐修”则是古代君王的基本国策。不过这些都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这一段:“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意志才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随处而安,能够所处而安,才能处事精详,能够处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要这样。心不妄动,才能所处而安。这句话非常好。现代社会快节奏,就是缺少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到底想要什么。如果做任何事都不静下心来,是做不成的。只要心静,有专一的目标。这件事才能做好。这样至善就离我们不远了。不要以为至善只有伟大的人才能做到。其实,我们每个人只要做到以上的事情。至善就离我们不远了。
一群善良的人,同一个步调。心中有光,祖国未来才有希望。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这让我想到了,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这样说到,要像白求恩一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不敢奢望,做一个如此高尚的人,只要做到无愧于心,足矣。
《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读《大学》时绝不能把"大学"这个概念理解为国民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大学》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或第一的意思。《大学》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书中既教给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齐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回顾我国五千年历朝历代,下从平民上至国君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大学》讲述的道理非常准确。哪个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个兴国之君不以爱民为本?
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怀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并想尽早实现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和研读一下《大学》,并按照《大学》所说的原则修炼自己,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通过学习《大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大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史著栋)
什么样的人是有修养的人?谦虚的?低调的?善良的?温柔的?是的,这都是个人修养的表现。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原句是:“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意思就是,如果你想要管理好家庭,有益于国家,美德彰显于天下,那你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
怎样才能提高个人修养呢?
其实还有后半句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欲修身,首先要格物。格的意思是穷尽,物其实就是事物的道理。宋代的程朱理学对格物的解释就是——追溯万物的本源,也是磨练自己心理意志的一个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学习研究万事万物的规律,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试想一个对世间万物一无所知的人,又何谈修养。脱离万物脱离知识谈修养,就好似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再如何精彩也都是空中楼阁,也只能是泛泛而谈。我们有时看到一个人,你会感觉她有气质,一看就是很有修养,是的,有修养的人总是很有气质,这气质从何而来,必然是多年的学习、通身的学识积淀而成的。这便是修身的第一要义,儒家坚持了几千年的“格物致知”。
其次,便是要“慎独”。何为“慎独”?基本句意可以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向平时一样”,但这是第一层级,往上,指任何时候自己的内心都要像有个天理在审视自己的样子,也就是不管有没有人,更深入强调是内心的“诚”。诚就是“无自欺”,时时刻刻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个点其实非常难,我们日常潜意识的规避是很严重的。所以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很多理学家,为了达到“诚”的境界,就有了“敬”和“静”的功夫。敬不再是指尊敬其他人,而是自己尊敬自己内心的天理良知,保持让天理良知时刻审视和审判自己;而静则是认为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最好地审视自己,这个心静,不简单是停下来,而是指内心冥灵,一种“诚明”的境界。
格物致知+慎独,再提高个人修养之路上缺一不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便是这个道理。只知格物致知,而不“诚”,做不到“敬”与“静”,很容易走进死胡同,钻进牛角尖,甚至走上弯路,可以说“慎独”是“格物致知”掌舵人。而一味崇尚“慎独”,忽略“格物致知”,便会像前面说的,思而不学则殆,殆即有害,更别说提高个人修养了。
让我们铭记格物致知与慎独,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成为一个自己满意的人!(张贝贝)
相信《《闪电,闪电》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