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吧!那么,对于你来说什么样的书籍才是值得我们阅读的?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自从来农大工作后,因为每人每年2000元购书补贴的福利,给我这个书虫带来了极大的满足,各种书只要是看着好的,不论价格,就一概买了来(只是可惜家里太小,眼看着书柜就要被填满了)。

一次在微博上,马伯庸分享了张宏杰要签售《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的消息,被我看到。曾国藩是我所素知的,而张宏杰我也曾因为罗辑思维的机缘,看到过他的《饥饿的盛世》一书的一些内容,对此人颇有好感。于是在豆瓣上查了这书的评分,然后果断把《曾》的从1到3都买了来,作为睡前的床头新宠,闲来看看。

这一看不要紧,深刻觉得这书着实不错。通过看此书,使我对曾国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是因为之前已经读过唐浩明的《曾国藩》,对于曾的生平已经有了认识,再读此书,说及曾国藩的种种,不觉突兀。否则乍看此书,虽然能明其意,但理解终究潜一层。所谓读书是有缘分的,就是这个意思。虽然三本只读了一本半,但我还是觉得想做一下笔记,不枉作者苦心写就这几本好书。

以上是闲话。接下来是《曾》的一些读书笔记。其实也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读书笔记,只能说是读罢此书,阖书静思,我对曾国藩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大体分三个部分:一是外事,二是内功,三是思考。

外事:

外事,姑定义为人这一生的外在际遇。曾国藩的一生,大背景是晚清时期,官场腐败,暮气重重。曾国藩生于1811年,死于1872年,正是中国历史最屈辱一段的前期。

就他个人而言,人生也可分为好几个时期。30岁以前,他就是一个乡下普通的读书人。

27岁时,命运之神降临,科举高中,中进士,点翰林。之后十年七迁,在北京做官,在37岁时做到了侍郎(副部级)的官员,直到1852年(41岁)。

这一年,其母病逝,按制回乡守孝。此时正赶上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进攻湖南。清政府因为正规军腐败无力,要求各地官员组织地方武装以图自保。曾国藩因在兵部干过侍郎,于是将编练地方武装的事切切实实做了起来,这就是创建湘军的来由。湘军创建以后,先在湖南打了几仗,胜负皆有,无甚声名。然后出省作战,克武昌一举成名。之后被中央政府倚为干城,一路沿长江而下,声威鼎盛。直到1857年。

这一年,其父病逝。按制回乡守孝。而守孝期间,不断思考自己半生得失,终有大悟。1859年再次出山。

1859年再次出山以后,很好地协调了和地方官场、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与太平天国的战事开展顺利。1864年,攻克南京,取得了太平天国战争的胜利。

1864年以后,屡任各地官职,为国尽忠而已,直到去世。

内功:

与外事的时间节点相协调的,是曾国藩内心的几次变化。

第一次是在30岁时。在北京做了几年官后,得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相往来,从此开始励志“学做圣人”。并以《了凡四训》中“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为榜样,涤荡瑕秽,以求自新,改号“涤生”。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坚强的斗志。

这种一往无前高亢激昂的状态,虽然一身正能量,却显得极其不合时宜。在晚清沉闷庸碌困顿的官场背景下,一来显得曾国藩本人极不合主流;二来曾国藩也觉得周围都是庸碌平常之辈,常拿鼻孔看人。此时他内心是孤独高傲的。在京时期,怼咸丰皇帝;回乡创建湘军,又得罪了湖南全体官场,在做事之中吃了不少苦。但凭借一心为国、认为靠一己之力能够扭转国家社会风气的信念,摸爬滚打,还是把事情做得蛮成功。

内心的转折出现在1857年第二次回乡的时候。

那时曾国藩率领湘军进入江西。客省作战,本就不易。而他的作风又不通世情,在江西更感处处掣肘,于是向咸丰皇帝讨要江西巡抚的职位。然而皇帝已经受够了他的强硬作风,没有应允。而恰逢父丧守孝,曾国藩离开军队回家,以为可以以退为进,湘军离开了他就不好使了,来要挟咸丰皇帝。皇帝甚不爽,故意不要给曾国藩这个面子,于是批准他在家终制,守孝满二十七个月。你不是以退为进,故意不来吗?好,那你不用来了。曾国藩落了一个大大的难堪。

此事对曾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于是他在家静心学习,回顾往日的不足,自加反省,又读了老庄学说,明白往日自己有太过刚硬、没有“理解之同情”,于是心性又一大改。从此以后,光明的初心依然不改,但做事的风格却柔软了许多,和光同尘了起来。此时的他,认识到了自己是平凡的,依靠个人能力去扭转社会国家是不可能的;但这不意味着可以作为自己颓废的理由。虽然社会黑暗,自知自己虽然光明却终究没用,但依然坚持,为国尽力,“知其不可而为之”,死而后已。循着老庄其外儒家其内的路子,终于践行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做圣人。

从曾国藩的一生,我的感想是:

一,立志要立大志,不向困难低头。曾国藩一生做事,初心都是从做圣人来出发的。为了自己内心所笃信的东西,用一生去实践,从不向困难低头,也不给自己偷懒。无论是在何种困境下,都是想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困难,而非逃避困难,更不是以困难为理由,让自己坦然懈怠。正如此言:

“人生中的困难时刻一定要挺过去。如果屈从于苦难,之后回首时光,不仅会埋怨命运不济,同时会后悔自己不够努力;抑或是把失败归咎于外在,变得怨天尤人。如若熬过了苦难,你不必感谢挫折,但至少可以感谢不服输的自己。”

二,做事要踏实做。做圣人不是一句空话,是扎扎实实修为中不断磨练出来的。曾国藩每天坚持读书、写日记、克制欲望,不断与自己做斗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通过每天坚持的小事,长久坚持,锻炼自己的毅力。事情不在大,但做而已,久久为功。不玩虚招子,花套路。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就是他率领的湘军“结硬寨,打呆仗”。不图一招一式好看,只求实效。

三,待人要有度量。前面两点,若以为我有而人无,因此自觉高人一等,则是万万要不得的。自己真的比人强吗?未必。时运好而已。别人真的比自己差吗?未必。不得已而已。息怒,不是克制自己心中的怒火,而是要让自己心里宁静,根本不生怒火,虽当时有怒,而不做愠色,冷静之后,再考虑为何如此,去理解对方。这也是做圣人途径中最大的考验了。哪怕他自己十分重视的九弟曾国荃屡次不听教诲,他也没有和九弟翻脸,每次过后仍然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不以九弟的不理解为怒。

四,不以名利挂怀。无名利之诱惑者,可以夸夸其谈所谓不受诱惑;而一旦真的有名利之诱惑,仍然能够视若敝屣,不以为意,就很难了。然而,这又是极其矛盾的。接触名利以后,只有抵御得住名利的诱惑,才能在名利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否则终究被名利所反噬。因为自己有了鲜花和掌声,就以鲜花和掌声挂怀,则是终究不能承受这鲜花和掌声。曾国藩在大功告成功成名就之后,仍能持盈保泰,终得善终,是和这一点分不开的。历史上无数有大功之人,功成不知身退,轻则身败,重则名裂。可不慎乎!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本书的一些看法。这个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告诉我们,曾国藩也是凡人,然而凡人也可以做圣人,可以立德立功立言。谁也没有主角光环,然而人人都有主角潜质。生活没有给谁专门的舞台,然而生活处处是舞台。穿衣吃饭皆是修行,对自己的淬炼是无处不在的。每个人的生活各有坎坷,希望每个人都能平和从容地面对它。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4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4000字:

最近我读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有一些感想。

曾国藩被称为圣人,与孔子不同,他所处的时代离我们比较近,这使我们能够了解到他的一些生活细节。

曾国藩的大量书信和日记被保留了下来,这使得后人能够了解他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所思所想。

这本书写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详细交代了曾所处的环境,让读者到现场感受曾的无奈。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曾国藩的事迹偶有耳闻,知道他很了不起,但没有深究。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曾国藩有了一些跟世人不同的观点。

一、要成大事必须学会妥协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天平天国运动肆虐,官场腐败、清军腐败无能。

他写信给皇帝,直言不讳地指出皇帝的错误,结果差点被皇帝杀掉。

他以个人之力对抗整个腐败的官场,结果使自己被排挤,事业处处受阻。

受挫之后,他大彻大悟,改变了自己。从刚正不阿变得外圆内方,以前瞧不起的虚伪、圆滑、机诈也开始用起来。也不管官场的腐败了,只要有利于自己的事业,能团结的力量都尽量拉拢。

他统帅的湘军攻下城池之后,在城中大肆烧杀抢掠,他却不闻不问。这种做法,对他这样的大儒,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他学会妥协之后的结果。

那时候当兵风险极大,若不是有利可图,谁会参军?腐败的朝廷解决军费很有限,且被层层克扣,不得已才放任军队自己解决军费。

要解决太平军屠杀百姓,糟蹋国家的问题,就必须有一只战斗力强的军队。要有一只战斗力强的军队,就必须保证军队的给养和高收入。百姓参军不是因为道德高尚,而是想建立军功,想发财,想出人头地。

湘军的一些做法与土匪无异,但为了更宏大的目标,一些事情只能妥协。曾国藩本人不从抢掠中获利,一生俭朴清贫。

曾国藩一生中做了很多不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事情,甚至很奸诈、很“小人”,但大多有苦衷,为了大目标不得已而为之。

二、不当的政策会危害社会

清朝官员的腐败,其中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朝廷的小算盘。

清代对官员实行的是“低薪制”、“薄俸制”,为的是节省国家财政开支,或者说皇帝抠门,不愿意给官员高薪水。

清朝官员的薪水低到什么程度,曾国藩在当七品京官的时候,正规途径的收入每年约为124两。而一个七品京官的每年的开销为300两,也就是有近200两的赤字。

官员们入不敷出,那就得另寻收入渠道,也就是贪腐。在清朝贪腐成了普遍现象,国家只能对贪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官员贪腐肆无忌惮。

“低薪制”表面上给国家节省了财政开支,其实是惩罚的是奉公守纪的清廉官员,方便的是贪官污吏。国家在看得到的表面上节省了开支,在看不到的地方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清代士兵的薪水也少,迫使士兵普遍在搞第二职业,有人种地,有人杀猪,有人开茶馆……忙着做生意养家糊口,没时间搞训练。真到战事爆发,不得不上战场的时候,就吓得坐在地上哭。

政府不接地气,出台违背经济规律的政策,通常要出问题。就不说远一点的“大跃进”了,就近几年,有一些地方出台荒唐的限制购房政策,逼得老百姓到民政局排队离婚。

三、高薪养廉可行

在清朝的后期,整个腐败官场当中出现了一朵奇葩,一个廉洁高效的部门“大清国总税务司”,相当于今天的海关总署。这个部门的长官在晚清的近五十年时间,是由一个叫赫德的英国人担任的。因为清朝要用关税支付给英国的战争赔款,索性就让英国人把收关税这活干了。但正因为如此,居然让这个部门成了大清国晚期最高效、最廉洁的一个系统。

赫德1861年上任的时候,全年的海关税收,不过500万两银子。到他卸任的时候,已经每年可以给中央政府稳稳地创造3000万两银子的税收,而且还稳步增长。

除了赫德是英国人,这个“海关总署”还聘用了一千多名华人,这一千多华人也廉洁。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个部门朝廷基本不管,部门和大清的官场发生了隔绝,没有被卷进去。二是赫德引进了比较先进的英国式的行政管理系统。三是这个部门跟清朝其它衙门不一样,薪水很高。

可不要小看了这个“高薪养廉”。有了高薪,官吏们搞腐败就得多考量利弊了,冒风险贪污,丢了高薪工作不划算。再者,贪污腐败是要有同僚配合的,你愿意冒丢掉高薪工作的风险去贪污,同僚们不愿意冒风险啊,没人配合,做不了假账,这腐败搞不成了。

四、不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不能施于人”

曾国藩立誓要做圣人,他自己的德行是很高。自己勤俭持家,努力治学,读书明理。他自己这么做也就罢了,非得要求家人也按他的道德标准生活。

当上一品大官后他还是让妻子和儿女过清贫的生活,要求他们勤俭谦卑。让妻子女儿们天天做各种家务,日日不得息,连妻子已经买回来的帮忙的奴婢都要送走。

为了让女儿们有艰苦朴素的品德,培养她们自食其力的本事,曾国藩要求从洗衣做饭腌制小菜,纺线绣花缝衣做鞋,都要亲力亲为。他甚至还给家中的女人们制定了一个工作清单。曾国藩连女儿们的嫁妆都给得很少,少到他弟弟都不相信,开箱确认后,惊叹不已。

然而,最后的结果是,几个女儿的命运都很惨,其它亲人的日子也不好过。

他的每个女儿择婿都是千挑万选,然而女儿个个命运悲惨。长女纪静之婿放荡凶暴,嫖娼酗酒。纪静受尽冷落,二十九岁就去世了。读书笔记二女纪耀之婿平庸懈怠,了无生气,纪耀郁郁寡欢,终身未育。三女之婿是花花公子,不务正业,婆婆刁悍刻薄。刚出生一个月的儿子,在南京被炮声惊吓而死。四女纪纯之婿其它方面不错,但身体羸弱,二十一岁就死了,纪纯早早的就开始守寡,三十五岁也去世了。

几个女儿的不幸遭遇或许是命运,真的跟曾国藩的所作所为没有关系?

那个时代的女性,地位低下,不能上学,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而曾国藩强行的将她们也推向成为圣人的道路,用儒家那一套道德去严格要求,好比赶鸭子上架,有虐待嫌疑。非自愿的被一套严格的道德标准绑架,生活一定是压抑的。

在我看来,你的妻子嫁给你又不是准备跟你一样去当圣人的。同样,儿女也不是要去做圣人的,人人能成圣人,那还得了?尽力给妻子儿女一个富足的,衣食无忧的生活才是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情。

晚年的曾国藩突然醒悟:之前找女婿,看重门第,自以为龙生龙,凤生凤,其实不然。所以,当最小的女儿纪芬谈婚论嫁时,曾国藩决定不再顾忌门第,只要人品端正,好学上进,身强体壮便好。还好,小女儿成婚后,夫妇和谐,幸福美满。

虽然曾的小女儿获得了幸福婚姻,但是也不能说这是曾醒悟后的结果,或许只是因为运气。

直到到最后,曾国藩也没想过,女儿的婚姻可以由女儿自己做主。

五、“穷养好、富养坏”的道理站不住脚

曾国藩说“收积银钱货物,固无益于子孙。”曾国藩认为,奢侈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子孙发展。穷人家的孩子才有奋斗精神,富人家的孩子往往不争气、因为富人家的孩子有依靠、有指望。

曾国藩还说“断不蓄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就是孩子有出息,不给他钱,他也能生活得不错,如果孩子没出息,给他钱,是帮他造孽。

以上的这些话,现在已经成为了司空见惯的道理,我却不以为然。

现代的人说“曾氏家族遵循曾国藩的遗嘱,一百多年没出败家子。”我在了解一些事实后感叹:曾家,还不如那些出过败家子的家族呢。

曾国藩一生总共有3个儿子,5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叫曾纪第,早年夭折,长大成人的只有2个儿子。儿子曾纪泽长大后成为一名外交官。儿子曾纪鸿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备受打击,后成为数学家,因日夜钻研学问,33岁就死了。

除夭折的那位以外,曾国藩7个子女中有5个命运悲惨,3个早死,直到孙辈,才出了一些体制内的教授、学者。就这么个情况,现在还有大量的人在总结、学习曾国藩的教子方法,我很无语。

我不认同曾国藩对子女教育的观点。这个世界不是二元的,不是说富养的子女就一定没出息,穷养的就一定好。

就我的观察,富养跟孩子是否有出息没有必然联系。一个人变得好吃懒做,奢赌成性,未必就是富养的结果,穷人家的孩子一样有懒惰、好赌博的。败家子出现的比例也不见得富有的家庭就高。

世人对富人家的败家子印象深刻,是因为其能败的财产多一些。其实那些穷人家的败家子,对亲人的杀伤力和对社会的危害同样大。

我认为,家长要做的,是让子女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懂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懂常识,懂社会规则,不会说出“何不食肉糜?”这样的荒唐话。至于是富养还是穷养的问题,根本不该考虑,顺其自然就好。

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因为见识太少,认知不足。

曾国藩的小儿子,如果少年到世界各国游历一圈,有更多的见识,他就会有更多人生目标,不会拘泥于一定要考上科举,也不至于早死。

六、命运无常,人不能胜天

家人的种种不幸;自己用尽一生精力换来的“同治中兴”不过是一片虚假繁荣,大清已到末路;他遵循圣人之道,一丝不苟地苦学苦修,却并没有达到“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眼看神州被列强践踏,无能为力;自己又疾病缠身。曾国藩前半生相信人定胜天,后半生却越来越相信命运。

对于命运,他认为人不管做什么都是徒劳的,人生不过一股水流,流到哪里,完全由地形决定。他说“人生才力之所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也就是把心胸放大到宇宙尺度,人间所有的事,不值一提。

曾国藩一生像苦行僧一样坚守儒家的各种道德规范,每天用楷书写日记,每日反省。

他恪守养生规则,一丝不苟的执行,节欲、戒烟、制怒,限制饮食,修身养性,起居有常,保真养气,日食青菜若干、行数千步,夜晚不出房门,防止精神耗损……

现实是,他疾病缠身,体质日渐衰弱,终致心力交瘁,有一天在花园中散步,突然中风倒地,只活了六十一岁。

你看,曾国藩如此费尽心思,虔诚克己,不过想延年益寿而已,然而毫无作用。

关于曾国藩,能聊能说的东西还有很多,如他“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法,又比如他的“外圆内方”“外王内圣”,又如他的识人用人之道,等等。但那些讨论的文章已经很多了,我想说的就是以上这些。作者:先完成一个小目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宏杰先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复旦的历史学博士和清华大学的博士后,已出版了明朝、清朝、朱元璋、曾国藩的若干作品。

这本书分为五个章节,细数了“湘军之父”曾国藩与“湘军之母”胡林翼的“事事相顾、彼此一家”、“既生左何生曾”与左宗棠的一生恩怨、为何在众多弟子中偏选中了非嫡系、非同乡的李鸿章作为接班人、曾国藩与“绝无良心科第一名”沈宝桢的是是非非以及曾国藩与李元度之间的万钧雷霆和雨露春风。其中更穿插了太平天国、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诸多历史事件,在那个滚滚洪流的大背景下,这些人如何参与历史进程并在其中发挥影响力。

与众多戏说与野史不同,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接近真实,作者写作时从故纸堆里求考证,所有的论据基本都引用于曾国藩撰《曾国藩全集日记》,左宗棠撰、胡林翼撰以及前清和国外作家当时的作品,作者解读文言文,并相互印证,颇体现了严谨的治学、写作之风。

一、我们对曾国藩的误读

一般来讲,在不少人心中,曾国藩这个人往往是“权谋”的代名词,感觉是一个老谋深算、老奸巨猾的奸雄。作者指出,事实上,这存在很大误区。曾国藩待人的原则,并非权谋而是至诚。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二、对待同事和下属的三个锦囊妙计

曾国藩以“拙诚”为原则,其第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绝不用权术,他认为,多讲正话、直话、实话,虽不见得喜于人,但久之人自能亮其心。

第二点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如果要在世间立人立事,则必须要帮助别人站得住、有所发展,给别人创造机会。事实上,曾国藩在保荐推举下属方面,用不遗余力已经远不能形容了,他推举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几乎耗尽了全部心力。曾国藩的部下有二十六人成为总督、巡抚、尚书,有五十二人成为三品以上大员,难怪有人说所谓湘系“文武错落半天下”,天下一半的官员都是曾国藩的部下。这倒暗合了我们现在常讲的共赢与成全别人、成就自己的平台赋能。

第三点就是“宽恕”。经过不断的磨砺,曾国藩拥有了博大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别人,甚至一直以德报怨。曾晚年反复告诫自己的儿子就是避免嫉妒和贪求,必须加强自我修炼,克制自己的嫉妒之心和贪求之欲。“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凡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曾国藩一直主张退让一步,以圣贤为标杆,高远的境界和广阔的胸襟。

相对于厚黑学的历史读物,本书无疑更具有靠谱的阅读价值,曾氏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正面因素,在今天这个浮躁、繁华、一切追求效率和最大利己主义之风盛行的年代,读读曾国藩的“拙诚”之道不无裨益。作者:孙伟华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大全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大全

虫友/王小馔:90后,热爱阅读、旅行,人民教师,喜马拉雅电台主播。

20170626读书笔记:

治家八事,缺一不可: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八字是曾家历代的家规。蔬:蔬菜。星冈公曾说:凡是自己亲手种植亲手采摘的菜,吃起来也会觉得分外可口。在古代,许多文人都热爱田园生活,所以写出了许多歌咏田园生活的诗篇。而如今身居都市,人们早已忘记了对自然的向往,更多的是拥挤的人群,一味地追求高官厚禄。因此,人们多数都背负着更多的压力,让自己陷入了心灵的负荷中。人们都说,要有自然之心,其实也就是让人们对田园生活充满热爱,这未尝不是一种修身的重要因素。鱼:鱼与人之间的关系象征兴旺气象。家中养鱼是一种兴旺的象征。猪:猪乃农业的主要副产品,居家过日子以猪为经济来源。早:起早。这是星冈公最为提倡的生活习惯。也是曾国藩遵守的家风。他曾说:“戒惰莫如早起。”要想戒除惰性,早起是最有效的办法。扫:打扫房间。打扫房间能起到培养一个人独立生活及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的作用,还能起调节情绪的作用。书:读书。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诗句。不管是耕读之家还是富贵人家,如果没有读书,就是一种缺陷。正如孔子所说:“三日不读书,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考:祭祀。人无孝行便绝无善行,祭祀祖先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所以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宝:善待亲戚族里。星冈公说:“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抬举,那是没有价值可以计算的宝贝。”所以善待别人也就等于善待自己。以上可见,曾氏家训不失为我们生活中的指南,我们应借鉴并加以效仿,相信我们的生活也会兴旺起来。

20170627读书笔记:

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强调了银钱、田产最容易滋长骄气和惰性,所以家里千万不可积存过多的银钱,也不要置办田产,只要后代努力读书,绝对不怕没有饭吃。也就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曾国藩认为,子孙拥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能力最重要: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所以自立。无独有偶,晚清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说过相似的一段话,他说:“儿孙贤过我,留钱做什么?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有人总结曾国藩具体的成功经验有以下三条:第一,对于子孙,只求其读书明理,不求其做官发财,甚至也不求其早日成名。第二,绝不为子女谋求“特殊化”待遇。第三,无论在读书或做人方面,曾国藩对子侄晚辈的要求都极其严格,但又不是一味督责,而是视身教重于言教。根据自己亲身体会,处之以讨论研究的态度,所以指导切实中肯,收效也就十分显著。

20170629读书笔记:

居家之道以戒奢侈为要义。在这封信中曾国藩阐述了自己对于治家方面,一定要以不奢侈为要的观点。在曾国藩看来,治家勤俭不奢,家道一定兴隆,反之必败。因此他劝诫自己的子女衣物不要太华丽,这样持家才能使家业兴旺。从中也体现出了理财的重要性。作为今人,我们也一定要引以为鉴,时刻遵循居家之道,只有崇尚节俭才可以长久,身处乱世,更应该以戒除奢侈为第一要义。纵有高官厚禄也不要不择手段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纵是贫穷寒酸,也要有骨气做个明事理的人。为自己的儿孙树立榜样,使良好的家风世代延传下去,让家庭永远昌盛和睦。

20170630读书笔记:

望宽待袁婿,俟其改过。孔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不是完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只要能够清醒认识,并能改正就是君子。在这里曾国藩也有如此的见解,当他知道袁婿品行开始堕落的时候,便对他进行劝说教育,希望家人能够对他怀有一颗包容的心,不要对他厌恶,而要时刻尊重。因为在他看来,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如果一个人的骄傲、懒惰、恶劣的言行已经完全暴露在人的面前,他就会没有丝毫顾忌,索性抛开所有的廉耻之心,不顾一切脸面,宁愿与正直的人结为仇人,到了那个时候就无可救药了。这正道出了人的本性善良,不要因为一时过错而将其推上不归之路。人难免都会犯错误,重要的是你如何去教育去感化他,那样才能够让人痛改前非。作为今人的我们,无论教育子女还是对待亲戚朋友,都要懂得这一道理,宽容别人的错误,并妥善引导,将是对人对己的最大收获。

20170701读书笔记:

勿沾富贵习气,才能成大器。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吾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其照例应用之钱,不宜过啬(谢廪保二十千,赏号亦略丰)。曾国藩告诉我们治家要俭朴不要过于吝啬。这种俭朴是对所有财物,包括个人与公家的都十分珍惜,不浪费,不大手大脚。它是一种勤俭节约的好行为。

20170702读书笔记:

盛时宜作衰时想。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告诫澄弟“兴盛时期常为衰落时期作必要打算,上场时也应当想到下场时的落寞。富贵人家,一定要在心中牢记这两句话。”其意道出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见解。要知道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顺境和逆境常常交替出现。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在事业成功的时候,要想到失败和挫折;在生活富裕的时候,要想到贫穷和困苦;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要想到疾病和死亡;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要想到老年的衰老和辛酸。曾国藩正是有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所以他无论为官还是治家都能取胜。作为今人的我们也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相信我们也一定会成为曾国藩这样优秀的人物的。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最近刚读完《随遇而安》这本书,书中大多写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类似于自传吧,但给我的感受是不同的。我看别人自传式的书籍,是把它当成一种借鉴与参考,虽然人生这道考题或者说游戏是没有参考答案或者再来一局的。

在某个相亲类电视节目上,我知道了孟非,当时对这个人并没太多在意,他只不过是众多的优秀主持人而已。但说我自己的感受,这个节目不错,我也比较喜欢看,主持人在电视上说的一些话也有道理,挺精辟,还给人一种屏幕幽默感,我简单的以为那只是为了配合节目而故意做出的效果。然而在我读完他的书之后,对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他的印象也就不是当初第一反应的样子了。

《随遇而安》,当这个字眼在我的手机阅读工具里出现的时候,我只是下意识地看了眼是什么书,作者是谁。我心里想,一个像他这样的电视人也出书了那就点开看看到底写了些什么,然后就把它看完了......

我们永远看到的都是成功者光鲜亮丽的外表,而成功背后的精彩故事,听到恐怕没那么容易,只有从他的书中看到。看到的是他人的故事,其实也是你的故事,因为你正在经历它,你会有种代入感,成为故事的主角,历经其中的精彩。

等到看完后从书中脱离出来,知道了人生并非是自己完全主宰,有一种驱使你成为某种角色的运气与力量在起着不小的作用,而这作用又是全靠自己的做为驱使的,这中间的因果关系就由你做还是不做这么简单的两个答案决定。

书的内容就成了自己打人生这场游戏的NpC一样的人物,或许可以给你指引一定的方向——接下来我是要在原地不动,还是还需移动下地方,那里的风景会更好?还是更有价值?或许给你派发了个重要任务——从此你就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要做什么;再或者就是从中你得到了某些闯关的法宝——一些自己本来知道但从没用过的方法与醍醐灌顶般的醒悟......也许就只是一带而过,稍微添了块砖加了块瓦而已。

当然了,这些都要看书中的内容和个人的阅读维度来决定,你当它是别人编的一个很无聊的故事也无妨,因为到许多年后,一切都将是故事,就像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小孩,本质上是一样的。有人看到黄金,就当它是钱财,而有人看到黄金,却会使它间接的成为财富,二者的区别只是在于自己有没有参与了这个财富本身——也就是怎样做。

好了,说说这本书里的大概内容吧。

作者的童年生活在重庆的筒子楼里,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灰不溜丢、碉堡一样终年见不到阳光,全家一起挤在三十平米见方的屋子里生活。沐浴过文革末期的风气,到了四年级时举家搬到了南京。

就如所有人对故乡的情怀一样作者对重庆的感情很深,这其中有江湖豪义,有对重庆方言的独特感受与对重庆美食的念念不忘。刚到南京虽然是住上了更大的房子,但与重庆相比不足的是邻居间的感情不像住大院时的那般亲了。

初三时参加了南京市的作文比赛,获得了记叙文类的一等奖。高中时期的作者理科成绩可以说是一塌糊涂,高二下学期进行最后一次考试复习时基本上课从不提问的作者有次终于鼓起勇气问了化学老师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有环丙烷、环丁烷,没有环甲烷、环乙烷呢?”但得到的却是全班的哄堂大笑和震怒的老师:“不要拿这些愚蠢的问题来耽误全班同学的时间。”这样的回应,从此作者也就从没开过口提过任何理科问题。当时虽然学习总体成绩不咋样,但是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作者可是得过许多名次的,这也为他后来参加工作历经艰难困苦的地理环境打下了基础。因为文理两科差别太大,和教学上的种种不足,对了,那时老师打学生还是天经地义的事!对于作者来说是很灰暗的时期,不过从中可以隐约的看到作者以后大概是要往与文科相关的方向发展的,一路历经的种种总会与后来的事实相呼应。

人生就是如此奇妙,所有在当时看似不顺或者说倒霉的事到了以后才知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真有命运的话,那命运是公平的,就如那句上帝帮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一样。一切既是冥冥中的安排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因为某位作者的老师,作者没有上成文科班,从而考不上大学,因为如果考上了大学,那今天的作者就不是著名主持人了。当然,精彩的不是在他成名之后,而是之前。

作者也是和我一样,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所以自立能力都比较强,这点我自己还是感激这种环境因素的——我一直以为,一切存在我生命中的事或者是物,一定是为了将我成为我而来,或者说,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所有事物,都具有本质上的意义。而一切在你这完全没有了作用的事物,总是会不知不觉的离你而去。

虽然在少年时期我们都有过堕落时,作者书中有一句原话:“在成为社会闲散人员之后,我又和几个混混朋友玩在了一起。不过我本能的觉得,我骨子里跟他们不一样,虽然我说不出到底哪儿不一样,但我确信,就是不一样。”我当时就有一种作者的这种感觉,现在,我愈发的坚信,只要你是参天大树的种子,只要你有一颗清晰地头脑,就一定会长成大树,再厚的屋檐也抵挡不住。

作者在书里还有一句话——永远不要对别人的帮助有太高期许,哪怕是自己的父母,凡事靠自己。

我从到社会上打工八年至今,一直都坚持着这个原则,不到不得已,凡事靠自己。

回到书中的内容。

作者混了一段日子后,见到一个节目印刷厂在招工,而且要考试,当然,以作者的文化水平在一群工人中间是比较高的,此后就顺利地成为了一名印刷工,当时的作者心里想,虽然只是工厂,但毕竟是广电本系统的,先干着再说。

当时各方面都非常艰苦,寒风刺骨的天,作者开始上岗了。刚开始是调试与擦洗保养机器,用的机油与煤油如冰般的冻手,但却要无数次的与它们接触,北风从没有玻璃的窗户把雪花都刮到机器的旁边了。食堂距离车间有几百米,初来乍到的作者具体的日常规则都不知道,饭盒也没带,也没饭票但还好一个好心的女工热情的助了作者一把,给了他饭票,还告诉他食堂是不提供饭盒的,你别去食堂吃了,走十分钟有一家面馆,可以到那吃。我与作者雷同,也是到处遇贵人,也许这些贵人也是命运的安排吧,可能命运说:“让他在有困难的时刻出现贵人吧,不然,他成为不了他。”

因为寒冷与劳累产生的饥饿,一大碗热腾腾的面,作者三两口就“吸”下去了,都没怎么嚼。我自己就感受过这种饥寒交错的感觉,在脏乱的渔船上工作时,冰冷的海风呼呼刮个不停,只要有点温度都觉得是温暖的,连续四到九小时的高强度作业后,无论对方是什么食物,都可以很香的吞下去。那时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感。而可惜的是,现在人们的幸福感要求高了,越来越感受不到了。我也是很感激能有这样一次机会体验这种以前根本想象不到的生活,感受到了有时候,要求别太高,我们可以活的更好。

继续说书里的内容。

当时的报纸业很吃香,很多时候都要连续干三十多个小时,每干八小时休息两小时,作者说,印一次报纸,我就要在车间门口看到两次日出日落。洗澡的地方是个大澡堂,但每天满池子的水都会被染得黑乎乎的。可见当时的条件比我现在要苦三倍不止。但,一切付出终将会赢得数倍的回报。在此期间的作者还受了一次工伤,那是在擦洗机器时因为左右手没配合好,左手就被棉纱带进了两个缝隙只容得下一张报纸的两个滚筒之间,夹住了中指和无名指,大费了一番周折之后终于把手给弄出来了,棉纱和手指缠在了一块,指甲盖已经翻开,皮开肉绽的。作者的那种疼我也许能够体会,我在饭店后厨工作时有一次比较大的刀伤是锋利的菜刀一不小心就从食指指甲盖上边的这个关节处到三分之一的指甲都被切去,露出了白白的颜色,创可贴已经用不上了,鲜血哗哗的流,不知用了多少纸都抵挡不住这股洪流,然后是厨师长急忙找来了纱布与红药水才缓解了流血,最后休了一天假到外面的诊所重新包扎的伤口。当然,在厨房切菜受伤是很正常的,还有过许多较小的伤,其中的疼已经化为麻木了。

人生不会一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所以顺时不要狂妄,倒霉时也要心里明白,这很正常。优哉游哉,人生乐,坦坦荡荡,乐人生。作者:悟宇生

相信《《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