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00字。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会不会在看完一本书籍后写一份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00字”,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宏杰先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复旦的历史学博士和清华大学的博士后,已出版了明朝、清朝、朱元璋、曾国藩的若干作品。

这本书分为五个章节,细数了“湘军之父”曾国藩与“湘军之母”胡林翼的“事事相顾、彼此一家”、“既生左何生曾”与左宗棠的一生恩怨、为何在众多弟子中偏选中了非嫡系、非同乡的李鸿章作为接班人、曾国藩与“绝无良心科第一名”沈宝桢的是是非非以及曾国藩与李元度之间的万钧雷霆和雨露春风。其中更穿插了太平天国、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诸多历史事件,在那个滚滚洪流的大背景下,这些人如何参与历史进程并在其中发挥影响力。

与众多戏说与野史不同,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接近真实,作者写作时从故纸堆里求考证,所有的论据基本都引用于曾国藩撰《曾国藩全集日记》,左宗棠撰、胡林翼撰以及前清和国外作家当时的作品,作者解读文言文,并相互印证,颇体现了严谨的治学、写作之风。

一、我们对曾国藩的误读

一般来讲,在不少人心中,曾国藩这个人往往是“权谋”的代名词,感觉是一个老谋深算、老奸巨猾的奸雄。作者指出,事实上,这存在很大误区。曾国藩待人的原则,并非权谋而是至诚。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二、对待同事和下属的三个锦囊妙计

曾国藩以“拙诚”为原则,其第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绝不用权术,他认为,多讲正话、直话、实话,虽不见得喜于人,但久之人自能亮其心。

第二点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如果要在世间立人立事,则必须要帮助别人站得住、有所发展,给别人创造机会。事实上,曾国藩在保荐推举下属方面,用不遗余力已经远不能形容了,他推举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几乎耗尽了全部心力。曾国藩的部下有二十六人成为总督、巡抚、尚书,有五十二人成为三品以上大员,难怪有人说所谓湘系“文武错落半天下”,天下一半的官员都是曾国藩的部下。这倒暗合了我们现在常讲的共赢与成全别人、成就自己的平台赋能。

第三点就是“宽恕”。经过不断的磨砺,曾国藩拥有了博大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别人,甚至一直以德报怨。曾晚年反复告诫自己的儿子就是避免嫉妒和贪求,必须加强自我修炼,克制自己的嫉妒之心和贪求之欲。“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凡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曾国藩一直主张退让一步,以圣贤为标杆,高远的境界和广阔的胸襟。

相对于厚黑学的历史读物,本书无疑更具有靠谱的阅读价值,曾氏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正面因素,在今天这个浮躁、繁华、一切追求效率和最大利己主义之风盛行的年代,读读曾国藩的“拙诚”之道不无裨益。作者:孙伟华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自从来农大工作后,因为每人每年2000元购书补贴的福利,给我这个书虫带来了极大的满足,各种书只要是看着好的,不论价格,就一概买了来(只是可惜家里太小,眼看着书柜就要被填满了)。

一次在微博上,马伯庸分享了张宏杰要签售《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的消息,被我看到。曾国藩是我所素知的,而张宏杰我也曾因为罗辑思维的机缘,看到过他的《饥饿的盛世》一书的一些内容,对此人颇有好感。于是在豆瓣上查了这书的评分,然后果断把《曾》的从1到3都买了来,作为睡前的床头新宠,闲来看看。

这一看不要紧,深刻觉得这书着实不错。通过看此书,使我对曾国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是因为之前已经读过唐浩明的《曾国藩》,对于曾的生平已经有了认识,再读此书,说及曾国藩的种种,不觉突兀。否则乍看此书,虽然能明其意,但理解终究潜一层。所谓读书是有缘分的,就是这个意思。虽然三本只读了一本半,但我还是觉得想做一下笔记,不枉作者苦心写就这几本好书。

以上是闲话。接下来是《曾》的一些读书笔记。其实也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读书笔记,只能说是读罢此书,阖书静思,我对曾国藩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大体分三个部分:一是外事,二是内功,三是思考。

外事:

外事,姑定义为人这一生的外在际遇。曾国藩的一生,大背景是晚清时期,官场腐败,暮气重重。曾国藩生于1811年,死于1872年,正是中国历史最屈辱一段的前期。

就他个人而言,人生也可分为好几个时期。30岁以前,他就是一个乡下普通的读书人。

27岁时,命运之神降临,科举高中,中进士,点翰林。之后十年七迁,在北京做官,在37岁时做到了侍郎(副部级)的官员,直到1852年(41岁)。

这一年,其母病逝,按制回乡守孝。此时正赶上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进攻湖南。清政府因为正规军腐败无力,要求各地官员组织地方武装以图自保。曾国藩因在兵部干过侍郎,于是将编练地方武装的事切切实实做了起来,这就是创建湘军的来由。湘军创建以后,先在湖南打了几仗,胜负皆有,无甚声名。然后出省作战,克武昌一举成名。之后被中央政府倚为干城,一路沿长江而下,声威鼎盛。直到1857年。

这一年,其父病逝。按制回乡守孝。而守孝期间,不断思考自己半生得失,终有大悟。1859年再次出山。

1859年再次出山以后,很好地协调了和地方官场、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与太平天国的战事开展顺利。1864年,攻克南京,取得了太平天国战争的胜利。

1864年以后,屡任各地官职,为国尽忠而已,直到去世。

内功:

与外事的时间节点相协调的,是曾国藩内心的几次变化。

第一次是在30岁时。在北京做了几年官后,得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相往来,从此开始励志“学做圣人”。并以《了凡四训》中“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为榜样,涤荡瑕秽,以求自新,改号“涤生”。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坚强的斗志。

这种一往无前高亢激昂的状态,虽然一身正能量,却显得极其不合时宜。在晚清沉闷庸碌困顿的官场背景下,一来显得曾国藩本人极不合主流;二来曾国藩也觉得周围都是庸碌平常之辈,常拿鼻孔看人。此时他内心是孤独高傲的。在京时期,怼咸丰皇帝;回乡创建湘军,又得罪了湖南全体官场,在做事之中吃了不少苦。但凭借一心为国、认为靠一己之力能够扭转国家社会风气的信念,摸爬滚打,还是把事情做得蛮成功。

内心的转折出现在1857年第二次回乡的时候。

那时曾国藩率领湘军进入江西。客省作战,本就不易。而他的作风又不通世情,在江西更感处处掣肘,于是向咸丰皇帝讨要江西巡抚的职位。然而皇帝已经受够了他的强硬作风,没有应允。而恰逢父丧守孝,曾国藩离开军队回家,以为可以以退为进,湘军离开了他就不好使了,来要挟咸丰皇帝。皇帝甚不爽,故意不要给曾国藩这个面子,于是批准他在家终制,守孝满二十七个月。你不是以退为进,故意不来吗?好,那你不用来了。曾国藩落了一个大大的难堪。

此事对曾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于是他在家静心学习,回顾往日的不足,自加反省,又读了老庄学说,明白往日自己有太过刚硬、没有“理解之同情”,于是心性又一大改。从此以后,光明的初心依然不改,但做事的风格却柔软了许多,和光同尘了起来。此时的他,认识到了自己是平凡的,依靠个人能力去扭转社会国家是不可能的;但这不意味着可以作为自己颓废的理由。虽然社会黑暗,自知自己虽然光明却终究没用,但依然坚持,为国尽力,“知其不可而为之”,死而后已。循着老庄其外儒家其内的路子,终于践行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做圣人。

从曾国藩的一生,我的感想是:

一,立志要立大志,不向困难低头。曾国藩一生做事,初心都是从做圣人来出发的。为了自己内心所笃信的东西,用一生去实践,从不向困难低头,也不给自己偷懒。无论是在何种困境下,都是想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困难,而非逃避困难,更不是以困难为理由,让自己坦然懈怠。正如此言:

“人生中的困难时刻一定要挺过去。如果屈从于苦难,之后回首时光,不仅会埋怨命运不济,同时会后悔自己不够努力;抑或是把失败归咎于外在,变得怨天尤人。如若熬过了苦难,你不必感谢挫折,但至少可以感谢不服输的自己。”

二,做事要踏实做。做圣人不是一句空话,是扎扎实实修为中不断磨练出来的。曾国藩每天坚持读书、写日记、克制欲望,不断与自己做斗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通过每天坚持的小事,长久坚持,锻炼自己的毅力。事情不在大,但做而已,久久为功。不玩虚招子,花套路。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就是他率领的湘军“结硬寨,打呆仗”。不图一招一式好看,只求实效。

三,待人要有度量。前面两点,若以为我有而人无,因此自觉高人一等,则是万万要不得的。自己真的比人强吗?未必。时运好而已。别人真的比自己差吗?未必。不得已而已。息怒,不是克制自己心中的怒火,而是要让自己心里宁静,根本不生怒火,虽当时有怒,而不做愠色,冷静之后,再考虑为何如此,去理解对方。这也是做圣人途径中最大的考验了。哪怕他自己十分重视的九弟曾国荃屡次不听教诲,他也没有和九弟翻脸,每次过后仍然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不以九弟的不理解为怒。

四,不以名利挂怀。无名利之诱惑者,可以夸夸其谈所谓不受诱惑;而一旦真的有名利之诱惑,仍然能够视若敝屣,不以为意,就很难了。然而,这又是极其矛盾的。接触名利以后,只有抵御得住名利的诱惑,才能在名利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否则终究被名利所反噬。因为自己有了鲜花和掌声,就以鲜花和掌声挂怀,则是终究不能承受这鲜花和掌声。曾国藩在大功告成功成名就之后,仍能持盈保泰,终得善终,是和这一点分不开的。历史上无数有大功之人,功成不知身退,轻则身败,重则名裂。可不慎乎!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本书的一些看法。这个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告诉我们,曾国藩也是凡人,然而凡人也可以做圣人,可以立德立功立言。谁也没有主角光环,然而人人都有主角潜质。生活没有给谁专门的舞台,然而生活处处是舞台。穿衣吃饭皆是修行,对自己的淬炼是无处不在的。每个人的生活各有坎坷,希望每个人都能平和从容地面对它。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我是在读完《曾国藩的正门与侧面》后到网上随便搜搜,才知道这书原来是一套,共有三本。

第一本上没有标注“1”,差点让我错过后两本。

我读书通常是几本不同种类的书一起读,床头、桌上、抽屉、甚至乡下都放着未读完的书。只要手头没事,就摸起来看上几页。所以单本书的阅读进度会很慢,但每年都会读很多书。

这套书梳理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讲述了曾国藩与家人、朋友、同僚、敌人的关系。作者很少谈感受和议论,而是引用了大量资料和引注,书中很多资料来自于曾国藩的亲笔书信,可信度很高。

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一个有烟火味的曾国藩。该书把曾国藩这一生的挣扎、纠结、冲突、成长都展示了出来,非常难得。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一层对晚清的政治和社会的了解,古今对比,感触良多。

一、不要迷信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现在流传着一种说法,“曾国藩是治家典范,曾家的后人有出息,全赖这些治家哲学,所以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值得学习。”

这本书的作者,因为研究曾国藩,接触到一些曾氏后人。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曾氏后人对曾国藩并没有什么印象,甚至在他们的成长年代里,曾国藩是家族耻辱。那些年,曾氏家族里有个默契,互相不提曾国藩。

原来曾国藩对“天津教案”的处理(曾国藩被人坑了),毁坏了他在民间的良好形象,被人称做“汉奸”“卖国贼”。改革开放之后,曾国藩的形象又逐渐好起来,很多关于曾国藩的东西又浮出水面。

所以流传的说法并不靠谱,曾氏后人很长一段时间有意跟他划清界限,他们发展不靠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二、曾国藩的治家哲学如何?

从曾国藩这一辈和下一辈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非常糟糕。

曾国藩是家中长子,族中长孙,是家族责任最重的一个人。他的弟弟中(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曾国潢当了一辈子乡绅,曾国荃成为封疆大吏,曾国华战死沙场(自己作死),曾国葆病死军营。

曾国藩的几个儿子中,最大一个夭折,二子儿很有出息成为著名外交家,三儿子虽在数学上有造诣,但却深受科举之害,郁郁早死。几个女儿,除了最小的那一位,其余个个命运凄惨。

就曾的几个兄弟的人生经历来看,曾国藩的教导没起到作用,只有曾国荃晚年的时候接受了他的部分思想。曾国藩几个女儿的悲惨命运更是与他的教导有直接关系。

既然是这么个情况,曾国藩的治家处事之道就没有用,甚至是错的?

这么下结论还是太武断了,让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1.当时是乱世。朝廷腐败无能,太平天国烧杀抢掠,搞得天下糜烂。曾国藩常年在外为官(作战),他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分享给家中的其它兄弟和晚辈,只能通过一封封家书(信件)。他不在身边,就无法精确引导,很多思想未必能传达到位,家人有问题,他无法及时修正。

2.曾国藩一生经历很多打击,几次大彻大悟。他曾经赌气罢官回家;曾经两次因作战失败跳水自杀;性格也从开始方刚到后来的圆融,外柔内方。

他的思想在不断演进发展,他也在不断成长。等到他思想成熟的时候,兄弟和子女已经成年,思想已经固化。他的子女和兄弟都是在他早期思想熏陶下成长的,若用他晚期的思想来教导他们,结果会大相径庭。

3.人生经验这种东西,传授给他人,通常不会被接受。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智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角度和程度不一样。曾国藩的思想或许是对的,但不是所有人能领悟。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学生众多,有出息的人也不过七十二人,可见培养一个人才有多难。知道某个知识和运用某个知识之间有鸿沟,很多人就是被这条沟挡住了。

查理芒格说“我的剑只传给能挥舞它的人”,就是说很多人不能真正运用他的知识。

好老师也需要好学生。曾国藩的幕僚集团,像个学校,曾国藩常给他们讲课,还给他们布置作业,并亲自点评。这个“学校”培养了李鸿章这样的好学生,也培养了只会纸上谈兵的李元度。

曾国藩的治家和处事之道有没有用,取决于你是不是一个“好学生”。

三、性格和环境之间的碰撞,铸就了人生

曾国藩的几个兄弟,文化程度不同,性格迥异,他们的人生中有相同经历,也有不同的经历。他们在面对同样的事情的时候,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同是带兵作战,有人勇猛,有人懦弱,有人保守,有人冒进。真是“一样米养百样人”,哪怕出生在同一家庭。

曾国潢在几个兄弟之中,头脑最笨,读书天分最差。他自知在科举上没有出路,早早放弃了科举之路,安心去做个乡绅。曾国潢心思细腻,不怕麻烦,愿意去管闲事。在当时,底层社会的管理依靠乡绅,也就是一个地方有权威有势力的人来管理,包括治安、司法、救济等各方面。上级委任县官也要靠当地的乡绅配合来管理底层社会,否则就会政令不通,社会不稳。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县长和黄四郎等乡绅的关系就很典型。

因为他的兄长曾国藩在朝廷当大官,所以他不是普通乡绅,号称“湘乡第一绅士”,当地的官员和权贵都要给面子。他协助地方官赈灾、收税、抓土匪,帮商人讨债,在家乡修祠堂,忙得不亦乐乎。出去办事,常有人宴请,估计他自己也觉得有头面。有人求他办事,就有权,有权就有钱,所以曾国潢的收入还可以。

在当时“人人尚仕”的环境,难得他能彻底放弃科举,无论是手上,还是心上。不像现在有些人,高考失败没上大学或不是自己如意的大学,就耿耿于怀,遗憾终身,成为一辈子的痛。

曾国荃有点像《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作战勇猛,直来直去,但情商不够。有一次他在阵前指挥作战,弹片击穿了他的脸颊,简单的包扎之后,他又上了战场。作为指挥官本该保证自己的安全,他却会亲自上阵砍杀敌人。他的勇猛和身先士卒,很能鼓舞士气,他率领“吉字营”战斗力很强。

相比作战,曾国荃混官场的水平就太差了,贪婪,高调,张扬,霸蛮,直来直去,不懂官场潜规则。曾国藩知道他的这些毛病,经常写信规劝他,他却置若罔闻,屡屡顶撞。

曾国荃攻下一座城池,往往要在城中大肆抢掠一番,虽在当时是普遍现象,但他不懂低调,得到的财物,用大船浩浩荡荡运老家,弄得世人皆知。发财之后,他还在家乡大兴土木,建的“大夫第”九进房屋十八厅堂,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不光是外人,湘军内部也有人忌恨他,甚至有与他共事的将领恨不得杀了他。要不是曾国藩护着,他不战死在沙场,也会被人害死在官场。

好在他作战勇猛,战功卓绝,当上了巡抚。文官不同武官,不懂巴结奉承的他,没当多久就得罪了权贵,遭至弹劾(诬告),自知官帽不保,主动请辞。在老家待了七年,终于闲下来回想过往,思考得失。明白兄长曾国藩当年在书信中说的很多道理是对的,而自己是错的,这让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做事为人变得越来越像曾国藩。

晚年的曾国荃变了个人,从过去的“一根筋”变得懂得退让,懂得取舍。这一变,赞赏他的人多了,办事也更顺了。想必他晚年对自己过去的鲁莽,一定诸多悔恨。像他这样能慢慢成长的人,已很不容易,有的人终身都不会成长。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想一下就明白;有的人看一遍就明白;有的人经历过,思考过才明白;还有的人,一辈子不明白,稀里糊涂的过,把一切归结于运气。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000字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000字: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2014年,我正读大二,虽然业余时间喜欢读国学史书,但毕竟时间有限加上阅历尚浅,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也实在肤浅。有一次到旧书店淘书,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岳麓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是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李鸿藻兄弟二人编辑而成,收录曾国藩家书435封,比较全面。书的品相九成新,书页有点泛黄,但仍能嗅到出厂时的淡淡墨香。

那时捧读《家书》,只觉得曾国藩是个异常心细又贫困交加的人,从北京运往湖南的几两白菜种子,都要在信里反复询问收到了没有?关于兄弟子侄的教诲,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点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书信是向家人借钱,真有点啃老族的感觉。那时候,身在象牙塔,年少无知、阅历较少,虽然通读《家书》,但不求甚解、感触不深。

再读《曾国藩家书》,已是工作许久。有了家,有了压力责任,有了对工作生活浅显的思考和感悟。静夜之时,便常常将《曾国藩家书》置于床头,圈圈点点、细细品味。读书的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多延续了60多年,但他处理天津教案受到荣禄欺骗,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节不保,成为时人眼中的卖国贼;他地位显赫、修养精湛,但他也镇压农民起义、手段老辣,被民众冠以曾剃头的恶名……

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论。但无论关于他的争议多大,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的《家书》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带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思想精华。

因此,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比如,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让我想到自己读书时常半途而废,貌似博览群书,实际未通一本、未精一门;更让我联想到,读书治学如此,为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年轻人,我们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长志,往往在业务上囫囵吞枣而做不到如琢如磨,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觉得惭愧?

关于做人,他力求谦虚谨慎、谨言慎行。他说,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让我常常反思作为年轻人,我们就像打磨未精的玉石,初有形状但燥性未除,往往在生活上贪图安逸自在而不愿经受艰难困苦,往往在处事上喜欢大自我小天下而做不好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这些浮躁不堪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汗颜?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00字心得体会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