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兄弟读后感3000字

兄弟读后感3000字

天问——《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3000字。

俗话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小编特别编辑了“天问——《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3000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天问——《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3000字:

其实我是一直有点畏惧读这部小说的,一是因为陀氏的那种俄罗斯风格很晦涩,很久之前读过《罪与罚》的折磨感印象犹在,另一个是读过内容简介之后总觉得自己能力不够,难以理解和思考这个弑父的故事引发的深刻主题。

这次开卷纯属偶然,是在网上看见有话题讨论谁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有人回答说道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光是在俄罗斯,纵观世界文学史,能胜过他的也没几个。这话说的颇有点华山论剑兵器谱的意思,我忽然想起这部书还在书架上落着灰等着跟我重逢呢,一下子生出点豪侠之气,深夜扼腕之余,一咬牙一跺脚,两个月起早贪黑对自己下狠手,终于读完了。然后,就觉得不写点文字,真对不起这两个月对自己的折磨。

我还记得挺清楚,这部书是当年在毕业生摆的地摊上买的,最古老的人民文学版本,边缘都有些磨损破旧,纸张也略微发黄。这种硬壳本垫在哪儿都方便,功能性较强。以我推断,卖书的那位师兄应该也没看过,因为侧面看来书页还是非常紧密。当时的我在师兄看来估计也跟他当初买书时一样,正处于附庸风雅症的爆发阶段,选修过欧美文学史之后一时踌躇满志,要把经典著作一网打尽,读不读的至少要买几本。虽然当时我对陀大师的理解几乎仅限于《空中监狱》里约翰库萨克的那句台词“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只要看它的罪犯就知道了”。

于是,好像十块还是八块的就拿下了,既为减轻师兄打包的重量略尽了绵薄之力,也满足了自己的小小虚荣,双赢。后来理所当然的,书就在买的前几天翻开过几页,然后就压箱底了。但我与师兄不同的是毕业时没摆地摊,而是把没看过的书都封箱寄回了家。

屈指一算,十七年过去了。我搬了无数次家,这部书也就游历了无数的纸箱和书架,一直没见过主人的天日,以致灰尘仆仆。今日读完,真是惭愧又欣慰呀。

书归正传,陀氏的书不好读,我上学时读过《罪与罚》,现在想来,除了记得故事简介和圣彼得堡的白夜之外,几乎没有别的了。但那种神经质的印象就此种下了,觉得俄罗斯人民普遍有神经病,还不怎么睡觉。还有就是里面的人名能把读者折磨致死。

而《卡拉马佐夫兄弟》作为陀氏的晚年大成之作,在弑父的惊世骇俗主线故事之中更是集中了大量的道德诘问和哲学思辨。读这种书,有时候真是力气活,就是看能不能抵挡或者忍受作者的思维之剑,陀氏这样的还往往数剑齐发仿佛置身剑阵,让你喘不过气来,评论家称为“复调”。所以,年轻时不读是好事,就跟读《罪与罚》时的我一样,虽然年轻力壮,但思维脆弱,读后两眼发黑。

人到中年之后,对世界和生活终于有了一点经验,再读这种书才算是时候。

其实想想当年是读过一段本书节选的,就是“宗教大法官”那章,即使以当时幼稚有限的视野看来,也被极大的震撼了。当然理解很浅薄,也还有很多困惑。比如对其中上帝的三个故事的理解,陀氏认为那解释了世界上的一切问题的根源。我就很不明白。

这次全文阅读,有了更多的感受,但也不敢说理解了全部。陀氏的特点是并不负责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他只是展示问题,剖析问题,往往用极精准的思维把问题分析的极为透彻,让你觉得无懈可击,但却无法回答。也许他也认为思考的过程比答案更有意义。

本书的核心是道德和上帝的问题。在我们这个宗教感弱的世俗国家,可能很难想象东正教徒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也就没法深入感受到失去主宰后的虚无之感。但关于道德和理性的争斗,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和可以思考的。伊凡所谓“什么都可以做”,这是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极端,个人即上帝,也是尼采“上帝死了”的呼应。不同于哲学家们晦涩的思辨,文学家可以把问题展现在具体的事件上拷问人们的良心抉择,还可以同时审视不同选择的人们的结果。

本书就是如此多线并行的让不同的人分别做出回答。理论家伊凡最后如尼采一般脑膜炎发作疯了,病症或许是巧合,但与他终日思索想要建立个人主义的绝对威权不无关系。实践者斯麦尔佳科夫则自杀身亡,他目不识丁,没有建构高深理论的能力,但却能够借由愤世嫉俗的仇恨感去付诸实践,而仅有仇恨并不能克服他的道德律,伊凡的理论客观上帮助了他,但实践后的折磨仍然是他无法承受的。而口是心非的米卡则在法庭上被判有罪,他是语言上的巨人,把杀人挂在嘴边,但他内心知道自己是无论如何不会去做的,他只是个情绪不稳定的青年人。卡拉马佐夫兄弟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都没逃脱惩罚的命运。只有笃信上帝的阿辽沙始终能够获得心中的安宁,得益于他的某种天生性格上的因素,当然更得益于他的导师佐马西长老的引导。

作为戏中戏的宗教大法官章节多年后读来仍然最为震撼人心,今天再读耶稣经历的三个故事,我可以解读出物质、奇迹和权势与人类自由的纠缠。纵观历史,自由的枷锁或者说自由所可交换的几乎无外乎这三种。陀氏所谓解释一切世界根源问题,想来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的说的了。比起当年我的粗浅理解偶像崇拜被权势所利用,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可以说仅凭这个章节,这部书就永远不会过时,因为这终极问题永远存在,必将纠缠无数爱思考的人类。另外伊凡与魔鬼的几次交谈也极为复杂深刻。

即使仅从小说的角度来看,这部书其实也非常精彩。只是在已经习惯快餐的这个时代来看,这书的节奏非常缓慢,读长篇小说最重要的入戏感就比较难获得。可读进去之后会发现许多细节描写非常之丰富,足够描绘一幅完整的俄罗斯风俗画。陀氏要是知道现在我们都是听读书会主讲人直接说干货一本书几小时讲完,估计也会觉得这些细节太多余了。但正是这些细节以及细节支撑起来的一个个人物建立了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人民群像:无耻到老毫无情感的父亲,跛脚自卑又对爱情充满幻想的小姑娘,自尊心强到不肯承认自己内心的未婚妻,经历坎坷反复无常又渴望真情的交际花,木讷善良认死理的老仆人,狡诈的乡下客店老板,身无分文只有傲慢的波兰军官,醉汉商人,年轻有为意志坚定的军官,还有在贫病与屈辱中悲惨死去的小男孩,心思细密胆大妄为又早早看透自己的早熟少年。看的过程中我不时有些喟叹,现在也许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作家深情细致的描绘他的时代了。时代发展至今,小说既已不是主流,现实主义更加渐行渐远。

陀氏还有一项绝艺,就是对心理的描写,也是开了意识流的风气之先。很多看似不可思议互相矛盾的行为是如何在人的心理层面进行转变的,那种种变化的细微之处的阐述非常生动自然让人信服。比如法庭上双方律师的心理学讲解;未婚妻是如何忽然由竭力辩护突然倒戈指控的;隐藏杀人罪名数十年的官员如何忽然无法抑制的吐露给陌生人,道德律如何微妙的作用于人的心灵,即使他周围的的人们都无法相信,更无法理解。此外对少年心理的种种描写也非常细致,尤其是伊留沙和父亲的种种描写特别让我感动,那些话语真挚而纯粹,无人可以埋怨的悲惨生活让人更加哀伤。

这部书内容之丰富,一时间我想不到有能与之相比的。关于人性中的善恶,人的心理感情,人的选择理性,人的命运和疑惑等等,可谓辽阔广大。读的过程中,总有许多横生枝节的联想和感觉,读完之后,又颇有点消化不了的肿胀感,这里能够记下来的也是挂一漏万。

今天我们身处眼花缭乱的新时代,难免不时心旌摇动无所适从。如果能读读这部书,偶尔思索一下终极关怀,得悉世界仍然维系于宗教信仰物质权势理性自由等种种锚定之下,千百年来不曾改变,虽然略显乏味古老难解,但浮云过眼之后的心中清明应该不难获得。作者:过隙余声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读后感800字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读后感800字:

相比起让人动容的悲剧,我更加珍惜喜剧,因为世上那么多人重视悲剧,却轻视了喜剧,殊不知令人发笑才是最难的,令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笑了上百年更是难上加难。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做到了,这位幽默大师的成名作《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逗笑了全世界。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主要讲述了“我”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倾听了老人西蒙讲述的关于斯派利的打赌故事。斯派利喜欢打赌,他无所不赌,从赌老太太的寿命到赛马赛狗,他几乎都能赢钱。有一次,他训练了一只青蛙,为了保证这只青蛙跳得高,他整整三个月不出门。后来,他带着这只跳蛙战无不胜。直到他遇到了一个外乡人,外乡人趁他不注意给他的跳蛙灌了好几勺铁砂,导致了斯迈利输给了他。

这部喜剧作品相当有意思。没有人比斯迈利更加嗜赌,没有人比斯迈利更加懂得如何投机。这位纵横了这么多年赌场的老赌徒最终栽在更加高明的手段,没有什么比这更讽刺了。斯迈利的赌不是我们平常那种地下赌博,它更像是一种投机、一种钻营,斯迈利总是能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靠着一些手段去赢得打赌,这不是坑别人么?这样的钱赢来有什么意义呢?

更让我觉得恶心的是,斯迈利竟然还拿牧师的太太的寿命时长来打赌,说老太太活不过半个月。这不是被贪婪蒙蔽了自己的理智还是什么?又或者是赌红了眼?连人的性命都可以赌,在他的眼里,还有什么比金钱、比投机、比赌博更重要呢?我翻阅了相关资料,资料上说这篇文章产生于美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投机倒把层出不穷。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斯迈利热衷于打赌。人性中有贪婪的的一面,对于金钱抵挡不住诱惑,总是赢取更多利益,不知道制止自己。身为一名党员,我认为应该抵挡赌博的诱惑,不要说“小赌怡情,大赌伤身”,无论大赌还是小赌,那都是赌,都会把人拖入深渊。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赌博的危害,不要轻易打赌,抵住诱惑,不给自己有堕入深渊的机会。

更有意思的是,马克?吐温还不忘讽刺当时的政治家。用民主党和共和党的领导人命名狗和青蛙,正是反映了美国人民的心声:领导人的不作为、愚蠢行为让人民极度不满。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客,只在乎选票,只在乎权谋,只在乎捞钱,而人民,他们不屑一顾。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让人捧腹大笑之余,给人以思考,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警示,不愧是经典名著。作者:张敏怡

《佐贺的超级阿嬷》读后感2000字


《佐贺的超级阿嬷》读后感2000字
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争不过朝夕,又念着往昔,偷走青丝,却换回一个你。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程,好的坏的都是风景。
这就是佐贺阿嬷的一生。
在岛田洋七所写的这本书中,那个属于过去时代、只是来自再平凡不过乡村的阿嬷,以自己切身的作为,不仅是教会了幼年的岛田洋七幸福的秘诀和人生的启示,而且还给予我们苟且的能力,像灯火一样,让我们在炎凉的世态中能够明辨是非。
听听佐贺这位阿嬷说的话吧,幸福不是金钱左右的,而是取决于你的心态。
我对这句话煞是喜欢,因为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因为没有钱,所以不幸福。人们似乎都被这种思想牢牢拴住了。其实改变的,不是世道,真正改变的,是人自己。事情是好是坏,完全看人怎么去想。
钱不够,不能去大饭店吃饭,不能出国旅游,买不起名牌衣服,人们因为这些而觉得不幸福,于是挖空心思去追求所谓的幸福。
但是,佐贺的阿嬷却带着一辈子的不幸福,独自抚养七个儿女,熬过了艰难的战后重建年代。生活当然不宽裕,但她总是那么乐观开朗,精神抖擞,带给幼时岛田洋七的不是无尽的苦难和悲怆,而是快乐的回忆和安慰。
而且这种观念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并决定了其一生的道路。
重新定义幸福的感觉吧。幸福的多少,是来自对事物期盼的多少,幸福的大小,是来自对事物满足的大小,幸福的长短,是来自沉浸满足时间的长短,幸福的深浅,是来自事物在心中分量的深浅。
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幸福,走好属于自己的路,也许,你也正被别人仰望着。
像外婆那样活得灿烂的人很少了,或许这是老生常谈,但人活着重要的不是物质,而是内心的感觉。
总是笑着说我们家穷得开朗的外婆,不是不认输,是真的幸福。
在那个被作者称为非常不景气的时代里,佐贺的阿嬷却依旧笑着过完了一生。大家都想过好的人生,不为任何人,是为自己。而要理解人生,需要往后看,要走好人生,必须往前看。
按自己想要的方式过活,因为是自己的人生。
只有像外婆那样活着才算得上是好的人生。生活从来不会刻意亏欠谁,它给你一块阴影,必会在不远处撒下阳光。
穷人最能做的,就是展露笑容。外婆说,笑容是宝,因为没有人会对在艰苦境遇中还能笑着努力的人恶语相向。在以前那个人人互帮互助的年代里,佐贺的外婆却教会了我如何乐观地面对人生。
人活着,是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只要开心、快乐,一切都好。
的确,笑容是宝。有了微笑,才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有了微笑,才能抓住一次难得的机遇;有了微笑,才能得到他人真心的体谅。微笑吧,生活是美好的,使这个世界灿烂的并不是阳光,而是你的笑容。正如卓别林所坚信的,没有苦难会比快乐长。
外婆家绝不轻松的情况所有邻居都很清楚。虽然没有人开口表示关切,但他们都会委婉的送来东西,或是卖东西时多给一些斤两。文中的阿嬷总是说,让人察觉不到的体贴才是真正的体贴、真正的关切。邻居们给予阿嬷一家的就是真正的体贴与关切。
而在现在这个时代,社会是残酷的。当你身处顺境的时候,谁都是朋友。有名人调侃说自己成名之后,连亲戚都多了。但当你身处逆境时,愿意留下并且陪你走到最后的才是值得交结一生的朋友。
现在想来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就像我们从来不曾知晓父母对我们的关心一样。友谊可以很脆弱,但父母之爱就好比细流,纵使泉眼无声却依旧源远流长。
也许原来什么都不会的他们,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什么都会了,他们的改变,只为把最好的给你。
他们的体贴入微、关心爱护并不是我们不懂,而是太容易忽略,太容易错过。
人,最不了解自己,最清楚别人,因为人都只看到自己的。所以不要讨厌别人,如果有人说你不好,就当是合不来罢了。难以置信,这样有哲理的话竟是出自佐贺的阿嬷之口。
但想必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种处境。
扪心自问,我们的确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是看到自己的好和别人的不好。总是喜欢这个人或是讨厌那个人。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许,当你讨厌某个人的时候,也会有人在讨厌你。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你,也不会使每个人都讨厌你。
简奥斯汀所写的《傲慢与偏见》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这句话就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心境。因为每个人所执的傲慢与偏见,所以我们不用期待每个人都喜欢你。
即使被两三个人讨厌,转过身来了还有一亿人,喜欢你的人也有可能被其他人讨厌,即使有人说你好,讨厌你的人还很多。这是佐贺阿嬷说的话,不仅启示了岛田洋七的童年,对我的帮助也难以估量。(读后感)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佐贺的阿嬷简直是一位节俭天才,这不是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而是她本身所带的品格。
只有可以捡来的东西,没有应该扔掉的东西。
这就是佐贺阿嬷的一生。
佐贺的阿嬷照顾了幼年的岛田洋七八年。她的爱,在旁人看来,虚无而缥缈,可感觉却是真正坚固而扎实的。
也许幸福就好像,寻找某种光。看月光晴朗,请你千万别遗忘,有些等候,不问可否,只求你懂,像夜里的阳光。
背着光,感受爱存在的地方,其实,一直就在你身旁。

《佐贺的超级阿嬷》读后感1000字


《佐贺的超级阿嬷》读后感1000字范文:

作者岛田洋七的阿嬷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外婆,她带着乐观的心态来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在种种艰辛的经历中领悟到要换个角度看事物,从而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即快乐又轻松。正是因为她的这种乐观心态感染着她的子女和外孙岛田洋七,才让他们的人生没有就此穷困潦倒。

岛田洋七是日本著名的喜剧泰斗,他从小就是被寄养在外婆家长达八年,因为当时社会是物质匮乏的年代,岛田洋七的家庭经济条件窘困,但外婆总是那么开朗乐观、精神抖擞,而在和外婆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岛田洋七懂得了许多人生真谛,它们都出自清洁工外婆之口,在艰苦的日子中,乐观的外婆总有神奇的法子,让生活充满温暖和希望,让家里永远充满笑声!在那八年里,岛田洋七体味到了不一样的幸福。

那么你心中的幸福是什么?你或许会说是拥有一份好的工作?拥有一位疼爱你的亲人?还是有花不完的金钱?阿嬷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幸福不是金钱左右的,而是取决于你的心态。阿嬷还说:活着很有意思。是啊!有什么事能大过生死呢?无论生活、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明天的太阳总会升起。

读完整本书后我想象了一下:如果我处于穷困潦倒的时候我能做什么使自己变得快乐呢?超级阿嬷说:穷人最能做的是展露笑容。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笑着和人家打招呼,没有人会不高兴,而且他们都会笑着回应,渐渐地,人与人之间就拉近了举距离。的确,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所以要做一个爱笑的人。在我们生活中,早上一起床,对我们挚爱的亲人说一声:早安,又是美好的一天。顿时大家的心情也会变得爽朗而愉快,美好的一天就这样美好的开始,想想就幸福呢!此刻让我们一起嘴角上扬吧!

超级阿嬷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就是:人生就是总和力!阿嬷这句话,既没有伤到作者幼小的心灵,还给了他无限的鼓励与支持,外婆认为并非只有读书才是一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了不起的人,有人用头脑,也有人用体力,社会就是靠总合力才会成为社会的。阿嬷的这句话对我有很大的触动,工作中我们总纠结于如何让所有学生都取得优秀的成绩,大多数以分数来判定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甚至让分数成为了唯一的评判标准,有的孩子虽然不爱读书,但在其他方面总有自己的闪光点。就像外婆说的:成绩单上只要不是零就好了。

生活在和平年代且物质充裕的我们,更要学习超级阿嬷那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遇到困难不沮丧,学会换个角度看事情,珍惜现在拥有的,并学会知足常乐,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困难一定会迎刃而解。作者:唐钰洋

《佐贺的超级阿嬷》读后感作文350字


《佐贺的超级阿嬷》读后感·· 四(5)班 陈文睿 《佐贺的超级阿嬷》这本书非常好看,书里的超级阿嬷让昭广真确的面对穷苦的生活,笑着活下去。这本书没有特意强调文采,写成了一篇适于朗读的文章。 让我印象最深的事是阿嬷为了赚钱真是费尽了心机。每当阿嬷出去散步时他就会在自己的脚上绑上一块大磁铁,在散步的时候路旁的一些钉子、铜丝之类的就全都乖乖的“跑到”· 阿嬷的磁铁上去了。这样可以把磁铁上的东西卖到收破烂的人,可以拿很多钱。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让我印象很深,就是外婆会在从家门前流过的河上横栏一根木棒,会有一些枯枝烂叶粘在木棒上,可以拿回去烧火。阿嬷说这样不仅能让河水保持干净而且我们的燃料费也省了。更让人吃惊的是蔬菜也会顺流而下,因为上流有个菜市场,卖不掉的菜都会丢到河里,外婆总是很高兴的把捡回来的蔬菜做成可口的饭菜。她对这很是得意。 《佐贺的超级阿嬷》这本书是我的最爱,建议大家有时间看一看这本书,跟我探讨探讨。

《天问——《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3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兄弟读后感3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