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王阳明有感800字

读王阳明有感800字

《王阳明大传》读书笔记2500字。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王阳明大传》读书笔记25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王阳明大传》读书笔记2500字:

《王阳明大传》(上册)日本冈田武彦著。这套书是樊登推荐过,分为上、中、下三册,放在书架上好久没有勇气看,怕自己读不懂,就一直搁置,上周看了吕峥写的王阳明,索性一气呵成,都通读一遍吧。结果如预期还是看不懂。简单说下感悟。

读此书一直在想为何日本人对王阳明的心学钻研这么透彻,并且好多战术用在了中日战争时期统治我们的百姓,看了上册的感觉是一字一句皆有出处,严谨,求实,据说这套书整理了十年出版,可谓非常严谨细致。

上册主要介绍了王阳明的祖先到底是谁?是王羲之一脉还是王祥和王览一脉?其实无论谁是先祖都很厉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祥和王览兄弟被后妈虐待仍然对她孝敬,行孝悌之路,让人敬佩。但是这和王阳明小时候被后妈虐待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他十三岁设计让后妈害怕,不敢对他不好,实在是古灵精怪,小小年纪有如此计谋实在是以后战术奇才称呼有了先天条件。并且介绍了祖父及父亲,父亲王华乃当朝状元在朝任职,为他读书、学识渊博,基础坚实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书中介绍了王阳明的心学发展之路源自哪个学说,我认为是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陆九渊也好,朱熹也好都摄取过,而是吸取精华后结合自身的心才找到方向,最后弃掉弃绝人伦的佛教和道教,最终走向以孝为本的儒学,结合自身的人性及逍遥自在的成仙之道,发展成自己的心学。

还提及了考试几次落榜,他不以为意,写了两句话“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可见心境之稳。和之后的讲述中问其战术为何?战术乃心不动矣!有一颗超脱世俗,洞察世事的慧眼和宁静的心太难得了。

印象深刻的还有他每读完一部经典之作必会留下读书笔记,对这些作者或是著作的理解及辩证,读书笔记不可少哈!

在龙场诞生了他的心学学说,“未知生,焉知死?”“生生乃是天地神人之大道也”从此悟出专注于生就是为了克服死,此心明亮,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一下子豁然开朗勇往直前了。格物致知是超脱生死之念的唯一之道。

上册主要对他人的出处、学说的出处、仕途的经过、及学说产生的过程进行整理。此线索清晰,就是条条框框,引述多于阐述,难读。”

“《王阳明大传—中册》主要是对他心学的发展过程一个详细的记录。说是记录,文中按照时间顺序记录详实,他与弟子和友人往来书信均有记载并且非常详细,这些书信往来记载几乎全部出自《传习录》。所以这套书对王阳明的生平做了客观的记录,把他相关的资料全部收集并按照时间或是求学线索整理后出版,加入了少量的主观评论,简而言之八卦较少。

其中王阳明弟子徐爱在他死后对他的心学批判,大加抨击,但是找不到相关原因的记录,只知道后来与王阳明结为亲家,并且他的儿子托由徐爱抚养。徐爱是王阳明最宠爱的弟子之一,为什么颠覆他们之前的学术观点,我很好奇,却是无相关记载。

王阳明在传授心学的道路上也做到了心无旁骛,一定要立志,确定目标。起初他也在探索真正的心学是什么?是朱熹的还是陆九渊的更符合自己的思想路线,在不断思索和不断否定过程中最终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线,有一次不得不表明立场的时候他表达了自己否定朱熹的思想,确定了自己的致良知的心学。

书中阐述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在,有很多篇幅也对《大学》中的思想在往来书信中探讨,读书笔记学术思想的碰撞,学术观点的交流,认知的探讨,在一往,一来的书信中诞生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思想和道义,不禁让我感叹在这转瞬即逝的飞快的世界里留下了什么会让后人深入研究,津津乐道,意犹未尽。

王阳明道“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尤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易?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确实是这样,确定自己的目标,只管努力向前就好,在过程中先不要计较结果和得失,心踏实本真简单就好。

这套书对于我来说读起来有点费力,想起来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说知识和写作水平在中学时已经决定,后天是补不来的,哎,有点泄气,但静下心来想想在自己现有的生活之中多些丰富的滋味,这才是我的目的。到达此种目的唯有读书。所以回到上面的那段话,不问得失,只求立志。”

“《王阳明大传》下册。此册主要是叙述王阳明老年的最后两次平反,还有在老年时候对自己“致良知”的领悟及传授。

朱宸濠逆反,王阳明时时关注朱宸濠动态,待他逆反之时向朝廷上奏朱宸濠谋反之事,等待朝廷命令立即出兵,过程中,王阳明设计传递朝廷援兵立即到位的假信息恰巧被叛军截获,朱宸濠不敢轻易妄为,没有驱兵直捣南京,给王阳明留下了充足时间,又对士兵传授道义,大部分士兵被王阳明的真诚打动,另一面计谋周全生擒了朱宸濠,暗暗感叹,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起兵不逢时,遇见王阳明,命中不占王!

按说王阳明这样的功绩,朝廷上早应给予锦衣玉食,黄金白银万两,加官封爵,可惜遇见奸臣当道,宦官刘瑾谗言佞语,王阳明实属无奈,终有一番报国之心,却没能在更大的平台发挥作用。即使拖着孱弱多病身体带领思田靖乱也未能获得朝廷认可,命绝途中,世人在为王阳明扼腕惋惜的时候可能他已经释然吧,留在世界上最后一句话就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心中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不缺!

王阳明的心学流传千古,在生命末年悟出致良知学说,“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说的是既没有无本体的工夫,也没有无工夫的本体,本体总是在功夫中提高,工夫是本体的作用。本体就是良知,工夫就是致良知。他说讲学之人应该是符合孔子说的温良恭俭让,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我想他就是这样的人。

王阳明终其一生为国家鞠躬尽瘁,但命运坎坷,一生颠沛流离,没有遇见明君贤相,但是不影响后人对他高度的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又是明朝首屈一指的军事家,他声名远扬,永垂青史!

三册书读完,虽然时间漫长,但是在这快节奏的社会每每拿起来读,都会有很大收获,追求本真,时时不忘初心在此时多么重要!作者:春早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王阳明著作《传习录》读书笔记与感悟


读王阳明著作《传习录》读书笔记与感悟

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

本章中讲到孔子为什么把伏羲、黄帝、神农之书也在《六经》中予以删掉了呢?徐爱认为在类似于《三坟》之类的书在现世的国家治理还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为什么孔子把它们都删掉了?

王阳明说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即使流传下来,会因时代的变化逐渐不合时宜。社会风气日益开放,文采日渐兴盛,世道沧桑,周朝末年时要恢复夏商时期的淳朴风俗已经不可能了,更遑论尧舜时的世风了。

太古时代的伏羲、黄帝的世风就更不可能挽回了。各国治理国家的具体方法尽管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遵循的天道准则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因时施政,因此制度政令都会有有所分别。夏商时期的政令在周朝实行就已经不合时宜得了。

王阳明先生认为治国的制度要因时因地来制定,以使政令顺民心,使之得到切实地贯彻执行。因时政治是巩固政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因此圣人执政,法律与时代一起变动,礼制与习俗一起变化。从上古至今,朝代更替,时代日新,社会制度也随之变换,但是中华传统文化却代代相传,弘扬光大,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则是民族之魂,是时代不变的“理”。

由此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者一个启示:现在的社会意识形态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还在沿用旧的企业管理模式、制度来经营管理企业,可能会有不合时宜之嫌。要因时因地来制定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就像那个不变的“理”一样,用中华传统文化武装企业,遵循规律,创造顺民心,并得以切实贯彻执行的企业管理制度。作者:夜里挑灯读史

郦波《五百年来王阳明》读书笔记1000字


郦波《五百年来王阳明》读书笔记1000字:

王阳明审谢志珊的时候,非常有意思。史料里记载说:“谢志珊就擒,先生问曰:‘汝何得党类之众若此?’”就是被抓住之后,王阳明就问,说谢志珊你行啊,规模搞得挺大,自号征南王。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土匪听你的号令呢?谢志珊虽然被抓了,还是有一番豪气,说“亦不容易”,说自己也挺不容易。

王阳明就问:怎么说?谢志珊说:“平生见世上好汉,断不轻易放过,多方钩致之,或纵其酒,或助其急,待其相德,与之吐实,无不应矣。”这一番话说的是什么呢?说自己平常见到世上的英雄好汉,决不轻易放过,一定是多方结交、接纳。如果开始他们不听我的,我就慢慢用事业、用感情去感化他。

比如那个蓝天凤,蓝天风自己势力也很大,谢志珊就孤身上门,说我们都是做土匪的,但不能只看眼前,要做大事业,你跟我混,我们做一个联盟。蓝天凤说,我凭什么跟你混啊?你小子行啊,胆子蛮大的,只身孤人就敢到我的地盘来?谢志珊笑笑,既然你不愿意联合,读书笔记那就不联合好了,咱们交个朋友总可以。喝酒!然后喝完酒回去了,过了几天又来看蓝天凤,说我上次发现你喜欢烈酒,但是这个夏天啊,天气太热,烈酒对身体不好,我带了一些清酒来给你喝,你喝喝我这酒。一来二去,这感情就深了。

后来蓝天凤彻底被谢志珊折服,就拜谢志珊为老大了。所以你看,这个谢志珊很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到最后那些人都成为他联盟中的成员。

王阳明听了之后,退下来就对自己的学生说:“吾一生求朋友之益,岂异是哉?”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儒生啊,求志同道合,求追求理想,不也是这个道理吗?你看,一个土匪都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

听了这个话,我们会觉得王阳明对谢志珊很是青睐有加,很看重。那么,他会怎么对待谢志珊呢?没想到的是,夸奖完谢志珊之后,王阳明拔出令牌往地下一扔,命人把谢志珊推出去斩了。

有学生不理解,先生不是说谢志珊这个人挺好的吗?为什么不能感化他,却要杀了他?

这件事恰恰体现了王阳明的大智慧。王阳明讲知行合一,行动能力超强,只要有理由,他绝不犹豫。为什么要杀谢志珊?前面杀的詹师富是非常凶悍的土匪,杀人越货,无恶不作,这种人一定要杀,因为他良知彻底泯灭。谢志珊这种人为什么也要杀呢?因为他有智慧、有追求,这样的土匪更不能留。对于整个社稷、政权来讲,最大的危险不是詹师富这种土匪,而恰恰是谢志珊这种有智慧、有头脑的土匪。这种土匪一旦做大,对整个政权的威胁便是真正致命的成胁。

心中贼——《五百年来王阳明》读书笔记800字


心中贼——《五百年来王阳明》读书笔记800字:

王阳明文官带兵,平南赣匪患初战告捷,四大股土匪中,詹师富一支被全歼。这一下朝廷轰动,圣旨表彰,他的友人、学生都纷纷来恭贺。

按道理仗打赢了,王阳明应该很高兴。但是他这时候却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警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个人,和外在世界周旋,和社会周旋,碰到麻烦去战胜它,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什么呢?难的是和自己周旋,和自已的内心周旋,战胜自己。王阳明是说,这个地方的匪患三十余年,一直很难平叛。不是说官军没胜过,官军有胜有负,但为什么匪患却渐成燎原之势呢?是因为前面的人只把平匪当做任务,打胜一仗就向朝廷表功。任务完成了,就走人了。并没有真正解决当地百姓的问题。

你解决了一批土匪,还有新的匪患出现,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土匪灭了又生,生了又灭,地方不能真正长治久安。换言之,就是百姓心中的心中贼不破,官员心中的心中贼不破,山中贼就永远也灭不完。这其实已经涉及阳明心学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致良知。

不能让官员的良知呈现,不能让百姓们的良知呈现,就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山中贼虽然破了,若心中贼不破,那不算真正的能耐。最后,要达到“致良知”境界的不仅是王阳明自己,也不仅是他的学生,还要包括当地的百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得地方长治久安,彻底去除匪患。这就叫破心中贼。这个思想很深刻,唯王阳明有这种眼光,大明王朝实得益于此。

正是王阳明具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思想和要使此地长治久安的观点,才使得南赣匪患后来彻底得到解决。试想南赣匪患如果不是彻底在他手中解决,再发展下去,必将民不聊生,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实学精神,不止做表面文章,而是要解决根本问题。但要解决根本问题,你首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不能随大流,不能人云亦云,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能够做到心安理得,那才是破了心中贼。

朝实得益于此。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摘抄好句好段大全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摘抄好句好段大全,欢迎阅读赏析!

1.真心实意地把王阳明当作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都是他忠实的拥趸。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300多年后,日本人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

2.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3.理学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规范,天理其实就是满足我们生存下来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的都是人欲

4.王阳明对任何一件事只要痴迷起来,就会倾注十二分的精力,这种使人震惊的热情让他在每个领域都可以成为专家级人物

5.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智勇兼备,才可成大事

6.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7.虔诚的坚持唯一志向,是读书之本;循序渐进,是读书的方法

8.无论多么宏大深渊的宗教,在人性面前都要俯首称臣。王阳明在佛教领域多年的浸染和探究,终于在最被人忽视的人性上看穿了佛教的弊端。正如他创建心学后所说的,佛教是逃兵的避难所。佛教徒所以出家,就是想逃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伦中他们本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9.什么是洒脱?王阳明用他的行为告诉了我们: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必计较付出多少

10.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11.生活自有它自己的准则,凡是你能预料的事大都不会发生;凡是你没有预料到的,毫无意外地肯定会发生

12.要避免灾祸,就要守护内心的光明,尽管表面上可以屈服。采取这种态度,再大的灾难都是浮云。有时候,人必须隐藏他的光芒,以便在当时的困难处境之下仍能让他意志占上风,内心深处必须意志坚定,并且要一点都不流露在外。如此,就能在困难中坚持

13.人的力量永远来自心灵。当你的心灵产生力量后,外界的环境看上去也就没有想象中的险恶了

14.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15.宇宙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世事也在变幻,但那些良知未被遮蔽的心对于孝顺的要求却是亘古不变的。想要真孝顺,做到五个字就可以了。这五个字是:让父母心安。

16.朱熹是通过经书得到天理,然后去实行;陆九渊是通过静坐得到天理,然后去实行。二人虽然在得到天理的方式上不同,可都认为“知行”是有先后次序的。而我却认为,知与行是合一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二者是一回事

17.一个人只要把内心的善完全唤醒,就能体会到圣贤的滋味。很少有人愿意体会圣贤的滋味,因为他们已在世俗世界浸染了太久

18.修养和学问本就是一回事,就如知行是一回事,不可分割

19.用儒家语境来说,禅宗注重的是修养(尊德性),而几乎没有学问(道问学)。而他的心学是既有修养又有道问学的。禅宗没有进取,而他的心学就是一门要人进取的学说。这是王阳明心学和禅宗最灵魂的区别

20.王阳明心学是一门要人去外面建功立业的学说,而佛道是龟缩避世的学说

21.那些精明的人往往都是用心的人,用心的人就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秘密

22.在心上用功存天理去人欲,锻造强大的内心。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肯定是做事的人

23.“触之不动”正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它是希望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时都应宠辱不惊,不因得失而动心。

24.“存天理去人欲”,去人欲的目的就是让人心存天理,有真理在心,就不会对任何荣辱动心。他以此希望人人都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任何事和物来触之,都不会因之而动。

25.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6.王阳明心学说的是,不要迷信自己的经验。世间一切瞬息万变,拿从前的经验对待新出现的事物是胶柱鼓瑟。尤其是当你面对新对手时,经验就是道教的丹药,会神不知鬼不觉地置你于死地

27.人面对事情时如果有侥幸心理,必定失败。即使真有人能躲过,但大多数人一定躲不过

28.按王阳明的心学,一个人如果用心诚意,天下就没有难事。因为心外无事,一切事都是心上的事,就看是否用心

29.王阳明心学虽然和朱熹理学一样,把道德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但王阳明心学有一条很重要:提升个人道德固然重要,不过用严厉的手段扫荡那些不道德的人和事更重要

30.任何一件事靠你一个独坐想象,无论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无补。必须要到事上去磨炼。做事时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这才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

31.王阳明心学,说白了,就是让人用心的学问。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一件事,只要你用心,正如王阳明所说,道理就在你心中,你用了这个道理,就必能成事。“用心”其实就是一种使命感,为了一个目的而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32.道理其实就在你心中:天下一切事,都是你良知的事

33.年轻时涉世未深,内心浮躁,心不定就难成事。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34.人只要时刻格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35.政治无是非、无亲情,利害即是非

36.人类最悲痛的事就是遗忘,恩情、仇恨都能被遗忘,漫长的时间则是罪魁祸首

37.人因性格、人生阅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看待事物时的态度就会迥然不同

38.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39.对付恶人,千万别引发他的恶性,你不能和恶人直来直去地对着干,要懂得斗争的技巧。恶人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他们最怕的就是丧失利益。对付他们,只需要给他们摆清利害关系,他们就会知难而退

40.仁者所以无惧,是因为做事全凭良知。

41.“致良知”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按王阳明的话说则是,由于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所以它就是天理,致我心的良知于万事万物上,万事万物就得到了天理,于是皆大欢喜

42.我们现在可以追溯王阳明如神的用兵事迹,他对付江西土匪和朱宸濠未败一战,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他在多方面考察和大量资料搜集后,一旦定下战略就绝不更改。这恰好就是“致良知”的力量

43.王阳明心学认为人心中有个能分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人不必靠典籍,也不必靠其他外在的方面来证明,良知刹那间一发作,那就是正确答案。但千万不能有第二次发作,也就是在一件事上不要反复思考,记住你面对事情时脑海中的第一个解决方案,读书笔记那就是最佳方案,这也就是真正的致良知。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就应该致良知,相信自己良知的力量,按良知的指引做出决定,这样才不会疑虑和悔恨

44.所谓“狂”,就是在相信真理的前提下时刻坚持真理、践履真理,其他一概不管。或者说,和真理无关的事就不是我的菜,对于不是我的菜,我不需伪饰,只要本色表现就可以了

45.天理是什么,其实就是有良知的大多数人对一个道理达成的共识。

4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7.王阳明一生中共证了三次道:一次是贵州龙场证出了格物致知的灵动之道——心即理;第二次是在江西南昌证出了“致良知”;第三次就是这次在浙江余姚证出了“四句教”

48.要学会王阳明心学非常简单:只要按良知的指引去真切地为人处世,并持之以恒,圣贤的境界就在眼前

49.无论是在江西还是广西,王阳明的战场不在外而在心上。他最擅长的实用心理战既简单也不简单。说他的心理战简单,不过是用真情实意感动对手,或是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招数让对手晕头转向,然后发出致命一击。说他的心理战不简单,是因为他的心理战表面上看没有规律可循。什么时候该用招抚,什么时候该采取军事行动,看似随心所欲,其实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分析过程

50.事情来的时候,尽我的良知应付。没有事情来的时候,也不要去找事,只要在心上时刻想着致良知就对了

51.他在精神上的艳遇让他早年的内心世界放荡不羁

52.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53.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54.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是非”属于智慧,“善恶”属于道德,圣人也不过是既有智慧又有无懈可击道德的凡人,而你一出生就具备这两种素质,所以你就是个潜在的圣人。只要你按良知的指引去思考做事(致良知),那就是圣人了。自然而然致良知的,是圣人;勉强自己而致良知的,是贤人;不肯去致良知的说明他的良知被遮蔽了,那就是愚人。虽然愚人的良知被遮蔽了,但他的良知却仍然存在。如果能致良知,那和圣贤就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圣愚的良知是一样的,只要肯“致”,那就是“人人皆可为尧舜”

55.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充当别人的上帝,任何人也就不可能有资格控制别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才有权力控制和支配你,那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人能主导你的人生,那也只能是你自己

56.如果世界上真有上帝,那上帝就在我们心中,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不必求神拜佛,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神佛

57.只俯首于自己的心,实际上是要求人们要蔑视权威、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这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人生真理

58.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最根本的就是不要做自己的心的奴隶。让你的心不要迷信权威,不要人云亦云,吠声吠影,更不要违背自己的良知,逆来顺受,甘心做“权威”的牺牲品

59.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们心中的贼有很多,不过不出七情六欲(七种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六种欲望:色、声、香、味、触、法)

60.什么是私欲,过了的基本欲望就是私欲。或者说,良知认为错的欲望就是私欲

61.我们的欲望应该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内,而不能让它像野草一样野蛮生长

62.人的私欲看似有六种,实际上只有两种,那就是名利之欲和生存之欲

63.上天赋予人的命运,悠远深邃,永不停歇

64.千万别被一些传统和常规所束缚,你要与时俱进,随时而变,大丈夫不能被诺言、世间的规矩所控制。只要是良知认为“适宜”的事,大胆去做,勇敢地去打破常规

65.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什么,人人都有自己的说法。有人说是功名利禄,有人说是安居乐业,也有人说是用无限的知识充实自己。不论是哪种追求,都需要用心。专心做事才有可能实现追求

66.世上有无数人,听到对自己的赞誉,马上手舞足蹈。听到对自己的毁谤时,马上就气冲斗牛。这种闻誉则喜,闻毁而怒或是戚戚然的人,是不是像个被人控制的木偶?而外在的评价就是它的主人。主人要他笑,他就笑;要他怒,他就怒。可能要跳也可,要他爬也可;要他死,甚至都可能实现。一个被外物所控制的人,他的自我在哪里呢?

67.王阳明相信人生是多变的,没有人可以预料下一步将发生什么。“操心”的事,是愚蠢的人干的。你只要顺其自然就好。

68.不要操心你的人生,但要操心你的良知。这就是王阳明心学,它高屋建瓴,直指终极密码。

69.想要获得幸福,只要不和外物的对立就可以了。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去发展

70.天下一切事情就怕“用心”两个字,任何一件事,只要你肯下苦功,肯用心,几乎就没有做不到的。

71.中国人喜欢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幸福,而西方人则喜欢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获得幸福

72.人生在世第一大难题不是洪水猛兽这些大自然的挑战,而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3.理学家们给“仁”下的定义是:生理上有对万物的知觉,这一知觉进而能感悟到道德性的东西。

74.对天下万事万物不要总是动心,不要总是让心内有太多的事。我们追逐权势名利尊位,实际上对很多人而言,这都是心外的事,可他们非要把这些都拉到自己心中来

75.“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首先要求的就是要我们在内心的良知上用功,良知光明了,它会指引你,做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如果宇宙中的那些天理就在我们心中,那么,每个人不必向外去寻求,就可以在内心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

76.知的真切笃实就是行,行的明察精觉就是知

77.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78.每个人都有良知,而每个人的良知都会被物欲、私欲遮蔽,想要获得完全的良知,只要把物欲和私欲祛除就是了

79.直觉就是意识的本能反应,不是思考的结果。大概是意识的源反应,比以语言要素通过逻辑关系构建的反应系统要更加高效、更具准确性。只是能引起意识源反应的机会很稀少。也许人类在语言意识未建立前,依靠的就是这种意识的本能反应——直觉。

80.蜜蜂能以最省的方式精准地建造坚固的六角巢穴,它肯定不懂人类的物理学,它靠的就是本能的直觉

81.为什么直觉比以语言要素通过逻辑关系构建的反应系统要更加高效、更具准确性?因为我们在构造逻辑关系时,有极强的目的性,这个目的性就是私欲,为了构造完美的逻辑关系,我们会左右论证和辩驳。这就是说,我们从我们私心的立场出发在制造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制造出来后可能是完美的,但它总有雕琢的痕迹。雕琢的东西必有私欲在,因为我们制造它出来的目的无非是获得成就感。

82.如果你的良知光明,没有乌云和尘埃的遮蔽,它在刹那间给你指引的声音犹如滚滚天雷。可当我们被物欲遮蔽后,它的声音虽然微弱,却仍然能被我们听到。那么,问题就在这里,我们虽然听到了,却不遵循它的指引,这就是不能致良知了

83.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王阳明大传》读书笔记2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王阳明有感8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